书法的起源: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扩展资料:
书法五种书体
1、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2、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3、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4、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5、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书法
1 毛笔的说明文
一般毛笔是用竹或木做笔杆,用动物毛或植物纤维做笔头,精心制作而成。因此,不同种类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羊毫、狼毫、紫毫(兔毫)、鸡毫、鬃毛、鼠须等。
毛笔的种类,如果按其性能来区分,则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柔毫”、“硬毫”、“兼毫”。
柔毫:是选取弹性较弱、硬度较小而显得柔软的动物毛为原料制作的。如用羊毛制作而成的“羊毫”,用鸡毛制作而成的“鸡毫”。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羊毫。它的特点是毫端柔软,容易摄墨,笔毫便于展开。柔毫中,最大的叫“楂笔”(又称抓笔),其次为“斗笔”、“提笔”、“联笔”及“屏笔”,再次为一般常用的各类楷书字笔。
硬毫:是用一种弹性较强、硬度较大的动物毛如山兔毛或黄鼠狼毛、山马毛等制作而成的。因其毛之不同而名称有异,紫色兔毛制成的称为“紫毫”,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称“狼毫”,鼠须制成的称“鼠毫”等。硬毫的特点是锐利坚挺,富于弹性,笔画锋芒易为显露。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特作《紫毫笔》诗:“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择一毫。”
兼毫: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弹性不同的动物毛,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它是一种介乎柔毫和硬毫之间的中性笔,其特点是软硬适中,刚柔相济。如,以三成兔毫和七成羊毫配制而成的“三紫七羊毫”,其它如“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二紫八羊”等,还有“狼羊毫”、“紫狼毫”、“鸡狼毫”各种兼毫,偏硬或偏柔,各因其材,各成其笔,而书写者各有所好,各得其宜。
此外,用动物毛制做成的笔,还有鹿毫、麝毫、虎毫、以及鸭毛、鹅毛等,这些笔由于选料极精,造价较贵。其中有些笔管系用象牙、青玉、犀角、紫檀、琉璃等珍贵材料制成、配以非常考究的装璜和精美的字画雕绘,这些稀有之属,已不切合实用,而只能作为工艺品以供陈列欣赏了。
诸毫中,按其笔型大小和用途来区分,则大致可分为大毫笔、中毫笔、小毫笔(或称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写小字用笔如小楷狼毫、小楷羊毫、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小白云等;写中字用笔如中楷狼毫、中楷羊毫、中白云等;写大字用笔如大楷羊毫、紫狼毫大楷、大白云等。写大草、狂草则用鸡毫;写屏条则用长毫屏笔;题写匾额则用猪鬃做成的提笔;书写特大号字的称为“斗笔”。如果按笔的毫锋长短,则一般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返回首页>>;文章列表>>;不同材料制成的
2 用嘴写毛笔的作文写毛笔字作文500字(一):第一次写毛笔字 今天是个好天气,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我来到了写字课的教室。
我第一次走进这间教室,旁边都是陌生的眼光,我找到了一个位子坐下来。直到今天,我还在回想…… 又一个下午,我再次来到这间教室,旁边都是灿烂的笑容,让我感到心里特别温暖。
以前我都是写钢笔字,可今天老师却让我写毛笔字,老师先教我握毛笔的姿势,然后我用毛笔字画格子。终于画好了,我心里美滋滋地,别提多高兴。
才休息了一会儿,一个巨大的任务压在了我嫩小的肩膀上——写作品。哎呀,我还连笔画都没学,就写作品了,怎么办呢?不写也得写,写也得写,总之,坚持到底。
一说写毛笔字,我就想起了外公家有一套毛笔呀! 于是,我赶紧让妈妈拿回来,打开一看,里面样样齐全,可是还得买纸和墨汁呀。妈妈见我特别喜欢写毛笔字,当天就给我买了纸和墨汁。
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着,不知什么时候,舅妈站在了我的身后赞叹道:“呀。
3 用嘴写毛笔的作文写毛笔字作文500字(一):第一次写毛笔字
今天是个好天气,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我来到了写字课的教室。我第一次走进这间教室,旁边都是陌生的眼光,我找到了一个位子坐下来。直到今天,我还在回想……
又一个下午,我再次来到这间教室,旁边都是灿烂的笑容,让我感到心里特别温暖。
以前我都是写钢笔字,可今天老师却让我写毛笔字,老师先教我握毛笔的姿势,然后我用毛笔字画格子。终于画好了,我心里美滋滋地,别提多高兴。才休息了一会儿,一个巨大的任务压在了我嫩小的肩膀上——写作品。哎呀,我还连笔画都没学,就写作品了,怎么办呢?不写也得写,写也得写,总之,坚持到底。
一说写毛笔字,我就想起了外公家有一套毛笔呀!
于是,我赶紧让妈妈拿回来,打开一看,里面样样齐全,可是还得买纸和墨汁呀。妈妈见我特别喜欢写毛笔字,当天就给我买了纸和墨汁。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着,不知什么时候,舅妈站在了我的身后赞叹道:“呀!
4 写毛笔字作文[写毛笔字作文]中午,吃完饭后,我就去写毛笔字,写毛笔字作文但是,我不太认真,字写得非常难看不知什么时候,爸爸突然站在我身边,我吓了一大跳接着,只听爸爸说:“你拿笔拿错了,大拇指太靠下了,应该靠上去一点,笔应该靠在食指的第一个关节上”接着,爸爸就拿过笔给我做示范,“看,这样!自然放开其他手指,我只用食指拇指两根指头就能夹住笔而你至少要三根手指才能拿住为什么会这样,你琢磨琢磨!”说完将笔给我,让我拿笔给他看最后还说:你是聪明的孩子,爸爸讲一次你就会改正缺点,写出漂亮的字来的后来,我就一直照爸爸说的那样了,速度虽然很慢很慢,但字却漂亮多了,小学六年级作文《写毛笔字作文》写完后我就高高兴兴玩去了写毛笔字作文250字。
5 写一篇以用毛笔写录取通知书的作文又到一年高考录取时。最近,已经有许多地方的考生,陆续地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过,今年,有一些学校的“准入证”,很是别致。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的“毛笔手书体”、复旦大学的“卡通卖萌体”、南京大学的“古典诗词混搭体”。
这两天,有一则微博在网上被广为转载——“如果收到陕西师范大学的通知书请珍藏吧!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用毛笔手写的通知书,师大,还是坚持手工书写每一份通知书,饱蘸浓墨,一笔一划。这何尝不是一种坚守!”陕师大招生办主任惠刚说,“毛笔手书体”通知书,开始于2007年,这几年推行的一直都比较好。
在参与书写的陕师大老教授贾温性看来,这份通知书,是学校送给孩子们的一份礼物:
贾温性:(学校)手写通知书以后,通过老师非常端正的字体给学生传达学校对他们的教导、关怀和欢迎。虽然麻烦一点,但这个麻烦值得。“如果收到陕师大的录取通知书,请珍藏,因为它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用毛笔手写通知书的。 ”陕西师范大学的老先生们用毛笔写录取通知书的照片曾让无数网友感慨。又是寄送通知书之时,还是那些老先生,还是毛笔手写工整小楷,这样的手写版通知书,你觉得怎样? 7月14日,陕师大7名有深厚书法功底的退休老教师正静静地书写着。
去年。又到一年高考录取时。最近,已经有许多地方的考生,陆续地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过,今年,有一些学校的“准入证”,很是别致。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的“毛笔手书体”、复旦大学的“卡通卖萌体”、南京大学的“古典诗词混搭体”。
这两天,有一则微博在网上被广为转载——“如果收到陕西师范大学的通知书请珍藏吧!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用毛笔手写的通知书,师大,还是坚持手工书写每一份通知书,饱蘸浓墨,一笔一划。这何尝不是一种坚守!”陕师大招生办主任惠刚说,“毛笔手书体”通知书,开始于2007年,这几年推行的一直都比较好。
在参与书写的陕师大老教授贾温性看来,这份通知书,是学校送给孩子们的一份礼物:
贾温性:(学校)手写通知书以后,通过老师非常端正的字体给学生传达学校对他们的教导、关怀和欢迎。虽然麻烦一点,但这个麻烦值得。“如果收到陕师大的录取通知书,请珍藏,因为它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用毛笔手写通知书的。 ”陕西师范大学的老先生们用毛笔写录取通知书的照片曾让无数网友感慨。又是寄送通知书之时,还是那些老先生,还是毛笔手写工整小楷,这样的手写版通知书,你觉得怎样? 7月14日,陕师大7名有深厚书法功底的退休老教师正静静地书写着。
去年夏天,陕西师范大学的手写毛笔字录取通知书感动了很多人。7月14日,陕西师范大学在微博上公布了一组照片,展示了教师们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的场景,并在微博中写到“横平竖直间饱蘸师者挚爱,一撇一捺里蕴积人生真谛!”最值得收藏通知书今年又将发出,不少网友纷纷点赞,为这份文化传承而感动。
墨香与心香 厚载期望传承文化
7月14日,陕西师范大学通过微博发布了一组照片,展示了教师们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的场景,其中不少教师已白发苍苍,陕西师范大学以“墨香与心香 厚载期望 传承文化”为题,写道:“白发苍苍对青春朝气,传统书写对现代工具,大学沉静对社会浮华……最值得收藏通知书,今年又将发出。横平竖直间饱蘸师者挚爱,一撇一捺里蕴积人生真谛!还是去年那些师大的老先生们,还是毛笔手写工整小楷,七秩师大,为你坚守!”
网友们纷纷为陕西师范大学此举点赞,在微博中留言:“浮躁社会里的一丝平静。”“这是一份文化的传承,一份饱含中国风的录取通知书。还记得读小学那会儿的奖状都是毛笔写的,工作了许多证书都是电子打印了。无比怀念那个年代,向老先生们致敬,向陕西师大致敬!”
感动升级 手写毛笔字版供珍藏
去年,陕西师范大学组织20多名退休老师义务用毛笔手写本科新生录取通知书。笔画之间不仅流淌着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更是饱蘸着退休老师们对大学新生的厚望,成为该校送给大一学子的一份特殊礼物。据《西安晚报》报道,今年这份感动升级了,参考去年新生的意见,今年陕西师范大学每名新生会收到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手写毛笔字版可供珍藏,另一份电子打印版可在报到时使用。
6 用《笔》写一篇作文笔
高三 | 800字 | 其他
者,写子画图的用具,现代汉语字典上的第一种解释。如果要说人类的历史是由什么记载传承的,毫无疑问,就是笔。
在笔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以手为笔,以土代纸,开始在上面画几条横横杠杠,或者画出第一只鸟和第一棵树。直到有一天,祖先们发现,要记录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日期、方位、重大事件、晚餐的组成……于是,笔被发明出来了。
一说笔,与炎黄子孙魂牵梦萦千载的毛笔定然当仁不让。一方好墨,一笔狼毫,古代读书人,哪个少的了?一杆毛笔,在无数古人的指间留下厚重的茧。有人练字把屋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用墨汁浸黑了一个池塘,更有人练字写坏的笔头积了五大簏子。颜真卿的厚重庄严,王羲之的笔走龙蛇,郑板桥的以隶为楷,一杆毛笔何来如此大的魅力?经过千年的沉淀浮沉,毛笔这东西早已不再是东西了,是灵魂之所,是精神寄托,更是文化人物的象征。
一直到了现代,钢笔出现了,矛盾也就出现了。人们一边提高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文化、新事物,一边又激昂地挥洒手中的毛笔。碰撞以时间为推进体,愈演愈烈。最后,毛笔终于败下阵来。于是有了辛亥革命,有了胡适之的白话文,有了纤小的镀金钢笔。文化斗士们陷入了迷茫与彷徨,是前进,还是保留?革新、革新,何时才能新?后来的后来,人们一狠心,将笔倾斜过来,只是手中的笔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惨战并未终结,怎么望也望不到头。
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外国人爱用轻佻的羽毛笔。但西方区区百年历史岂能与我中华五千年灿烂篇章相提并论?从笔的这一小面,便看出了个所以然来。也许是我思想封建,个人总是看不上外国人的处事方式与礼貌习惯。毕竟,五千年也不是说轻盈就轻盈地起来的。扯远了,这话题太厚重,我搬不动。
笔触、笔答、笔调、笔钩、笔力、笔路、笔顺、笔体、笔下、笔战、笔债、笔走龙蛇,那么多的衍生,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看透它的灵魂。
有人说,在这个键鼠时代,笔将会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我不信,就凭着那白纸的等待。
笔底有数不尽的哀怨,有道不尽的沧桑,合上扉页,细细得咂。
7 话说中国毛笔600字说明文第一次写毛笔字
今天是个好天气,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我来到了写字课的教室。我第一次走进这间教室,旁边都是陌生的眼光,我找到了一个位子坐下来。直到今天,我还在回想……
又一个下午,我再次来到这间教室,旁边都是灿烂的笑容,让我感到心里特别温暖。
以前我都是写钢笔字,可今天老师却让我写毛笔字,老师先教我握毛笔的姿势,然后我用毛笔字画格子。终于画好了,我心里美滋滋地,别提多高兴。才休息了一会儿,一个巨大的任务压在了我嫩小的肩膀上——写作品。哎呀,我还连笔画都没学,就写作品了,怎么办呢?不写也得写,写也得写,总之,坚持到底。
一说写毛笔字,我就想起了外公家有一套毛笔呀!于是,我赶紧让妈妈拿回来,打开一看,里面样样齐全,可是还得买纸和墨汁呀。妈妈见我特别喜欢写毛笔字,当天就给我买了纸和墨汁。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着,不知什么时候,舅妈站在了我的身后赞叹道:“呀!真美!这是我们家雨馨写的吗?”我抬起头自豪的说:“是我写的!”
我一共写了五幅作品。第一幅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妈妈见了,连连称赞。后面几幅是越写越好,连我嘴里的小金牙都“点点头”!
老师说过,写毛笔是一种快乐,写毛笔是一种享受。今后,我会更加用功、努力,加油!
8 第二次写毛笔字作文400字行囊里,在时间里一次次的苍老,被静静流淌的时间捏成粉碎,忧伤的故事一幕幕的在
脑海中央上演,不是说好了,断了线的风筝在飘渺的天际里永远摇摆,没有方向的飘荡,就算千疮百孔,还是摇摇欲坠,不肯降落的飘舞着,载满了漂泊的相册,想一个没有开始的剧片,可经历和成熟到底是什么呢?是空旷在心间永不曾褪色
的色彩吗?还是忧伤里浓郁的黑白第二次写毛笔字作文400字
么了,唯独留下的,是那别人常说的经历和成熟?诡异地把疲倦捆绑在冰封久的角落,让人情不自禁,恐惧的去拾荒变换成残裂的破碎,虚情假意里的誓言,让痛苦心碎欲绝
懂得时,才暮然发现,最浪漫的旅途
9 我的书法天地作文我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但是只有书法是坚持最久的,也是带给我快乐最多的。
上学了,每当书画展时,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写的字又漂亮又潇洒,我就希望有一天我的字也会在这里展出。后来,妈妈决定送我去练书法,从此我慢慢走进了书法的天地里。
在书法班里,我看着老师神气的一点、一横、一竖地写着,挥洒自如,让我羡慕不已。老师强健的笔力、洒脱的笔姿、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令我敬佩不已。
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书法,写出漂亮的字来。我开始练字了,先从最简单的横竖撇捺点开始,一练就是好几天。
我练的有点烦了,兴趣头已过,就连看到老师的字,也不像开始那样漂亮了。这时,老师耐心的给我讲《王羲之临池学书》等历代书法家苦练的故事,告诉我学习毛笔字要有恒心、有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
就这样,老师把我带进了书法的海洋。有一天,老师把我的书法贴在教室门口让同学们欣赏,那一刻我可高兴了。
我的字虽然不算写的最好的,但是我的字终于能“晨出”了!我慢慢的从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书法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此以后,我就更加刻苦练字。古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勤练,必然学有所成。老师还不断的鼓励我,学书法的同时还要学习各种知识,比如:书法史、文学、历史常识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书法,书法才会有长进。
四年级“元旦书法展”,我在老师的指导下,拿出看家本领,写的比原来还要好,结果我得了一等奖。我感到很高兴,付出的一切终于有回报了,心里感到比吃了蜜还甜。
从此,我的书法不断的获奖,不断的在校园里展出,我感受到了书法带给我的快乐。今年春节,我还写了对联,贴在家里,看过的人都夸我写得好。
但我知道,和真正的书法比起来,我还差得远呢。我不会骄傲,会继续练习下去。
隶书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不是东汉的高度规范和成熟,而是存在于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 隶书书法 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隶书 书法作品欣赏隶书书法作品1
隶书书法作品2
隶书书法作品3
隶书书法作品4
隶书书法作品5
隶书字有什么特点
1、“方劲古拙”,隶书是从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的圆转笔画改革为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书体,“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
2、“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即带有挑脚的横画)的形状与隶书笔画的写法步骤。写波横时先用力向左“藏锋逆入”,然后转笔往右。形状就像蚕虫的头;随即笔稍为提起,使笔毫至中锋向右运笔,这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锋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就像大雁的尾巴,一般是露锋收笔,亦有尚未露锋即缓缓的收住的处理。写挑横时要注意,采用“提引”的写法。这样,笔势才舒展自然。“笔必三折”是说写隶书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不要横扫直抹一滑而过、“藏锋逆入,中锋行笔”是隶书用笔的基本 方法 。
3、“雁不双飞,蚕无二色”,说的是在隶书的一个字里面,笔画的挑脚不要重复。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面,只能把一笔写成波横,其佘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而“蚕无二色”是指起笔蚕头的写法基本相同,但蚕头的形状可以有微小的变化。
4、由于隶书字形方扁取横势,很多笔对称展开,尤其撇、捺的组合,有明显的横势增加了生动的感觉。
隶书的美学内涵
解读隶书的美学内涵和产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对隶书本体的深层认知。通常,是从现存的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的。但是,通过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还无法认识隶书美学内涵的形成渊源。因此,要将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置放在秦汉 文化 背景中去解读,探求出隶书美形成的文化和思想渊源。也只有这样,才算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
在两汉,隶书不但通过隶变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同时还有着向草率和规范两极方向发展的整体趋势。一方面,隶书在过分强调书写便利的极端中逐步脱离了隶书的原本实用立场,进而在持续草化过程中因书写的运动态势不同最终形成了所说的章草和今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隶书原本书写形态的规范建构,而且这种规范建构是以形式秩序确立为前提的。因为文字的形式秩序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社会进步。这是历来被官方重视的重要环节。因此,随着西、东汉王权的相继确立,对现实生活中广泛流通的隶书进行规范整理也就成为必然。八分书以规范为手段,有效的克服了篆之捷隶书的随意性书写倾向,使形式秩序趋向于稳固的位置选择和有序的结构图式。加上汉代官方文人审美观念的不断容入,最终形成了八分书规范、和谐、静穆、左撇右挑的风格特征。两汉刻石存在的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也从一方面印证了官方对篆之捷隶书进行规范建构的历史进程。
然而,当今学界和书法界普遍把两汉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认定为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了。这样做不但牵强,也为隶书的本体理论阐释带来困难。这是因为:一、八分书对隶书的改造是以美术规范化和线条装饰化为前提的。不但不具备书写的随意性与合理性,反而增加书写的难度,失去了隶书书写简捷流便的原本实用立场;二、从八分书的书写主体来看,已经由隶书的原本社会公众立场上移到了文人和官方了。从、《乙瑛碑》、《礼器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等刻石文本可以看到八分书已经开始具有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这些书法文本有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波蹀。其实这种波蹀是对篆之捷原本隶书书写的美化。飞动的线条和波蹀已经使刻石隶书脱离了隶书原本的简单和质朴,而开始具有雅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是汉代文人那种浪漫、潇洒的艺术审美精神的体现。而正是这种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却失去了隶书在社会广泛流通的内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不应该属于原本意义上的隶书。事实上,隶书表现在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它的实质是八分书对篆之捷原本隶书实施规范和审美改造的双重结果。《熹平石经》以其高度规范的形式秩序、以及构造的共同原则和形体的共同特点,体现出八分书最大程度的稳定性品格。如果从文字学角度讲,八分书应该成为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字体的。所以说,隶书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并不完全是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更多的是孕育着一种新的字体的产生。八分书由于自身的本质特性和使用立场,脱离篆之捷原本隶书书写主流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熹平石经》的书体特征和内容也佐证了八分书作为东汉规范字体的使用局限性。
隶书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不是东汉的高度规范和成熟,而是存在于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在这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有着实在太多的书法文本需要加以解读和认知。《张迁碑》的质朴奔放、浑厚博大,《曹全碑》典雅华美、俊秀温润,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结体和不同审美取向的东汉经典刻石文本书法。这是东汉正大的文化气象和文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书写流露。特别是《石门颂》潇洒自如的波挑,体现着文人回归大自然书写的开放情怀,加上民间工匠的契刻,又为《石门颂》置入了民间的质朴意味,铸就了《石门颂》既有原本隶书的质朴随意,又有人文情怀流露的独特艺术魅力,显示出《石门颂》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成为历代书家关注和借鉴的经典范本。
希望在爱中萌发,我在爱中成长,成长的过程充满希望,希望的种子载满阳光。 我成长 我快乐 成长就像在游乐园中嬉戏玩耍。坐着过山车体验刺激,在旋转木马上感受浪漫到鬼怪屋中探索惊奇,开着碰碰车体尝碰撞。游乐园中的时光是幸福的,就像我的成长一样,虽然有时会很累,但心情总是快乐。成长,就是在阳光中快乐的游戏。 我成长 我幸福 成长的过程是幸福的,无论是酸是甜,回忆起来,都很幸福。春天的傍晚,我和伙伴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这是幸福的;炎炎的夏日,大口大口吃着新鲜的西瓜,这是幸福的;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个人独自在撒满落叶的小径上散步,望着湛蓝的天空,这是幸福的;在寒冷的冬季,漫步在白雪皑皑的街道上,听着街道上喧闹的声音,享受着心灵的宁静,这是幸福的……生命在生活中继续,成长在幸福中展开。伴随幸福,我一路成长。 我成长 我享受 成长的日子,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无论快乐还是悲伤,我都面带微笑的享受着这过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虽然我的世界很小,但是那却是我最完美的世界,最快乐的天堂。虽然我没有在旷野上张开臂膀迎接风的方向,但我曾在大雨过后打开天窗,拥抱清新的天堂。虽然我没有飞上天去体验飞翔,但我曾在梦中插上了洁白的翅膀。尽管我的生活不是童话中的天堂,但我却有我的梦想,有我的感伤。在阳光中,我享受成长。 成长是一次漫长的旅途,旅途中拥有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幸福,因为幸福所以享受,因为享受,所以,我的生活充满阳光。
(手打,很累,恳求采纳,万分感谢啊!!你看你既不是芝麻开门成员,也不给回答奖励,没人理你,只有我主动帮助你,你也大人大量,采纳一下吧!!!~~~谢谢啦!!!!~~~~~~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的字。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