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至战国时期我国的文字是怎样演变的?

商朝至战国时期我国的文字是怎样演变的?,第1张

商朝至战国时期我国的文字是怎样演变的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2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3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4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5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6楷书: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惯用的字体。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7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美,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只有玫瑰,与你相称。

2与其抱怨玫瑰丛长满了刺,还不如感激丛里竟生出了玫瑰。

3春天里的事物都太浅薄,我不要春天,不要玫瑰,不要你眼里的泪光,我只要你,我只要你一个完整的朝夕。

4“正因为你在玫瑰上花费了时间,才使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5我将玫瑰藏于身后,时刻期盼着与你赴约

6“玫瑰到了花期”意思是我想你了

7玫瑰即使凋零也高贵于路边的野花

8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

9我走过的漫长的道路并不总是铺着双魂花的,有时也判棘丛生

10爱着的她,连企的样子都像一东魂花

11也许世界上也有五千朵和你样的花,但只有你是我独一元二的玫瑰。

12许多的玫瑰像星星在夜晚,玫瑰的颜色已经黑遮盖,但是玫瑰的芳香却丝丝入扣

13也许世界上也有五千多和你一模一样的花,但只有你是我独一无二的玫瑰。

14我可以给你一百朵关于蔷薇的回忆,却没有勇气献给你一束玫瑰

15只有那只玫瑰,比其他的玫瑰都要特殊,因为有羁绊

16玫瑰与爱是如此类似,盛开的玫瑰会一瓣一瓣落下,爱到了顶点,也会一步步地走入泪中。

17“民政局不给办证,我自己做一张,红缎包皮,行楷烫金,印上我的玫瑰章,就算我娶了你。”

18时光宛若流水,玫瑰的颜色并不消褪。

19这世上,每个人都有一支只属于自己心上的玫瑰。玫瑰枯萎了,便永不再开。我不能,也做不了他的玫瑰。

20玫瑰不会说话 王子却会爱它 狐狸明明会说话 却只能当哑巴 你还有玫瑰 而我只有你

21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22开成花灾的玫瑰不是灿烂,而是荒凉

23玫瑰之所以是玫瑰,是风的眷顾,更是视线与灯光的交汇处

24“师哥 玫瑰到了花期 我很想你。”

25在我荒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的玫瑰。;

26如果一定要有忧伤,那就告诉你的忧伤:让它永远捧着一束玫瑰。;

27能为一朵玫瑰寻死觅活的人必然也能冷淡地将玫瑰抛弃――可惜夜莺不懂,如同它不懂复杂的人心。

28这朵世间最美好的玫瑰,星尘为泥,银河滋养。永远不会枯萎,永远在沉静宇宙中盛放 。

29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的玫瑰。;

30梦到一个卖花的人,两手空空地对我说, 人要感到幸福, 才能看见玫瑰。 ;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x0d\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x0d\(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x0d\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x0d\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x0d\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x0d\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x0d\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x0d\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x0d\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x0d\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x0d\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x0d\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x0d\(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x0d\1甲骨文 \x0d\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x0d\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x0d\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x0d\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x0d\(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x0d\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x0d\2大篆 \x0d\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x0d\3小篆 \x0d\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x0d\4隶书 \x0d\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x0d\5楷书 \x0d\“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x0d\6行书 \x0d\“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x0d\(图12) \x0d\7草书 \x0d\“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x0d\8印刷字体 \x0d\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x0d\9电脑字体 \x0d\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x0d\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x0d\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x0d\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x0d\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x0d\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x0d\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x0d\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x0d\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x0d\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x0d\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x0d\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x0d\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x0d\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x0d\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x0d\[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x0d\[编辑]象形 \x0d\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_”(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x0d\[编辑]指事 \x0d\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x0d\[编辑]形声 \x0d\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x0d\[编辑]会意 \x0d\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x0d\[编辑]转注 \x0d\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x0d\[编辑]六书的运用 \x0d\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_”、“锿”是形声字,“凹”、“凸”、“_”是指事字,“_”、“_”是会意字。 \x0d\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的字

 “宁静致远”是我们最常看到的四字书法创作之一。它代表了书法家的心境。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宁静致远行书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宁静致远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宁静致远行书书法作品1

 宁静致远行书书法作品2

 宁静致远行书书法作品3

 宁静致远行书书法作品4

 宁静致远行书书法作品5

 意境,宁静致远

 一曲古曲。

 清泉从山间淙淙流淌,滴落山涧,溅起水花,响声清脆。风儿吹过,如尘的水滴飘飘洒洒,两边的岩石清凉湿润,偶见绿色青苔。山林,古木参天,山石林立,飞鸟啼鸣,松鼠在树枝间欢快跳跃。幽深的林间小路通向林中古刹,在远处,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宛若人间仙境。夜晚,深蓝色夜空,明月高悬,穿过树梢,月光倾洒在悠悠古道,虫儿低语,宁静迷人的山中月景。

 一首古曲,用耳聆听,用心感受。你会听到泉声,虫鸣,鸟啼,看到树木,野花,小草。隐隐约约,暮鼓晨钟,从遥远的天际传来,落在寂静山林,小扣心扉……一首古曲,一幅唯美画面,展现在眼前。这,就是音乐的意境。跳跃的音符,林间舞动,在听者心里,装帧成一幅山水,铺展在眼前。很美。

 在如水的音乐中独坐,一杯清茶陪伴,翻阅一幅幅中国古代山水画。明月,山石,云雾,茅草屋,亭台楼阁,古庙,江水,孤舟,老翁。构成每幅古画不同的绘画元素。不同的湖面,同样的意境深远。面对一幅幅作品,凌乱的心,安静了。置身于钢筋水泥筑成的火柴盒里,听不到窗外汽车飞驰而过的声音,楼下纳凉人的谈话,小贩高声的吆喝。人,走进画中。成为画中的人儿:坐在楼台赏月,与老翁一起江中披蓑独钓,躺在山间小溪旁闭眼静卧,在茅草屋前赏花望月,在荷叶漂浮的水上,坐在船中赏莲弹曲……说不出的清寂,旷远。仿佛穿越千年,袭一身古装,回归山林。守着园子,或背上行囊遍访古庙,或登高望远寄托情怀。这独坐,这意境,心变得博大、深远。

 一直以来,我是喜欢油画的。我是被油画绚丽的色彩迷惑。当我开始翻阅这些中国古代山水画,我已经受了蛊,不能自拔。我迷恋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心沐浴在自然风光里。心里有潺潺的流水,飘渺的云雾,安静的茅屋,也闻到清新的空气。思绪,在绘画作品中飞扬。看到未曾见过的景物,感受未曾有过的清幽心境。这心境,牵着你,万水千山走遍。烦躁,无奈,伤感的心,只一个刹那灰飞烟灭。你的心干净了,轻松了,无虑了。人生,还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你会发现,在大自然面前,人只是一粒微尘。微不足道。和自然界一样,有四季轮回,生生灭灭。那一刻,想远离繁华的大都市,寻一个世外桃源。不再日日马不停蹄。放慢生活的脚步,融于自然之中。不再承受生活的重压,好好享受人生。我们从自然界中来,要回归自然界中去。因为大自然太美,人生太短。

 意境,一种感受,一种境界,一种情调,一种诗意。超越时间、空间。心虽小,意境很远。自然景物,浩瀚无边,只在那颗心里。小小的心,承载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水一山石一古庙。

 读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站在洞庭湖边,天空一轮圆月高悬,清幽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湖面,宛如一面明镜。湖面洒满洁白的月光。耳边是贝多芬《月光曲》优美的旋律。远望君山,在夜色中,湖面似盘,君山似螺,高高地安置盘中。这是我梦中的洞庭湖,在如水的月光下,清丽,宁静。人未去,心已到。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意境的魔力。透过文字,一幅绝美的秋月湖光山色图呈现在眼前。读了诗,赏了画,美了心。

 建筑,凝固的音乐。中央美术学院橡山学院,长廊蜿蜒曲折,似山中小径,上下起伏。别致的门,宛如山洞,闪电。宁波博物馆,悠远的意境,中国的山水浓缩在这座建筑里。印度泰姬陵,蓝天白云下,宛如一颗硕大的泪滴,轻落那块神奇的土地。莲花寺庙,绝美的设计,安静地盛开在一年四季,成为这块古老的土地又一胜景。

 意境,真的好神奇。

 无论音乐、绘画、诗歌还是建筑,不同艺术表达形式,同样会说话的语言,带给欣赏人心灵的关怀。这种关怀,是视觉听觉的感受,也是精神的愉悦。苍白的心有了色彩;枯竭的灵魂,湿润了;落满尘埃的心洁净了。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两个字——意境。

 意境,刹那的感受,像灵感,不知不觉来了,袭击了你,就像喝了一杯陈年老酒,醉倒在这份美丽的情感里。你的心里,盛着滚滚的长江黄河,落日的余晖,一轮山中明月……一朵花,你看到花的海洋;一株草,你见到辽阔的草原;一滴水,你望到浩瀚无边的大海。那是你飞扬的思绪,浪漫诗意的心境。大美无言,美在心海。

 意境是什么浪漫诗意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冰冷的墙体有了温暖,紧闭的房门有了问候,生活的坎坷只是个短暂的旋律。人的生命,不老在美丽的意境里。

 她说,退休后,我在郊区买一处小院。在院子里,种花,种菜。吃自己种的菜,绿色食品。那种生活,才是我想要的生活。想起陶渊明的园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这样一片园子,房后是榆树,柳树,房前是桃树,李树。诗意地栖居,真好!想象着两鬓斑白的她戴着围巾,在院中春种秋收。坐在躺椅上读报小憩。月下拉一曲高山流水。渴望远离都市的喧嚣,渴望看到园中四季的色彩,渴望每天抬头望天看月,渴望闲庭信步。她梦中的生活,在那份意境里,等待着意境与现实相遇,握手。

 想起儿时,我的家,居住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院子西边是一颗老槐树。绿树葱茏的日子,槐花在风中起舞,满地白色的槐花洒满庭院,泛着甜甜的味道。我时常坐在院中,花树下,读书习字。盛夏,月圆之夜,一家人围坐院中,吃着月饼、西瓜。闻着茶香,品茶。赏月,聊天。盛大的节日,和小伙伴在一起,拿着梯子,在父亲的陪同下,坐在房顶看五颜六色,瞬间即逝的烟花。那一切,被时间的长河淹没,如一首诗,一段怀想的乐章,一幅绘画珍藏在人生的记忆里。那记忆,变成勾起我无限遐思的意境。是友人的,也是,我的。遥远的记忆苍老在时代的发展里。我在用今天的艺术,纪念昨日的生活,享受意境,缅怀过去。

 意境,真的好。独处一室,享受一份豁达,浪漫,诗意。人在意境里,宁静致远。美好的人生,生命的寄托,从意境开始。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楷书都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是书法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常常使用的一种实用性书体。

但是,在众多楷书的学习者中,九成以上的初学者都会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往往把楷书写的死板、呆滞,匠气十足。像烂木棍一样,没有生机。

这实际上是楷书的历史特殊性决定的。

纵观中国书法史,五体书法(篆隶行楷草)中,楷书实际上是成熟最晚的一个书体。篆隶不必多说,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成熟定型,而行草书是魏晋时期,经由二王父子等众多书法家共同努力,达到了巅峰状态。只有楷书出现时间最晚、形成最曲折。

从汉末时期的隶变,到魏晋时期的小楷,再到南北朝时期的魏碑、隋代的墓志,最终,到了唐朝,才逐渐成熟化、法度化。而这一个过程,全部都发生在“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书体成熟之后。

这就意味着,楷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篆隶行草”的基础上演变发展的,本身内部就有某些“篆隶行草”的因素在其中。当初学书法的人学习楷书的时候,因为本身就没有“篆隶行草”的基础,所以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楷书天然的缺少了一种“篆隶行草”的先天“基因”。

这种“书体自然的形成过程”和“书法学习者的书法学习”之间,就产生了一种“不对等”的关系,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写出来的楷书作品呆滞、死板、僵硬。

我们知道隶书最大的特点是飘逸浪漫,所以学习隶书之后,就不会有那种特别死板厚重的感觉了;篆书圆转优美,学习篆书之后,就不会写出僵硬的笔画了;行书潇洒流畅,学习之后,不会呆滞了;草书酣畅直爽,学习草书之后,就能自然流畅了。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这样想:

那干脆学习楷书之前,把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全部学习一遍,这样楷书不就能写好了吗?

这个办法虽然是好办法,但是不太切合实际,要想把这四种书体全部学习一遍,耗费的时间将是无穷无尽的。而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也不利于我们深化理解书法的技巧,反而会让初学书法的人养成一种浮躁的心性,今天换这个帖,明天写这个帖,难有实效。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先学楷书,先把楷书的基本技巧学到手,技巧学到了,也就在技法层面上达标了,合格了。即便这个时候楷书的书写仍然是有问题的,是死板呆滞的,也没有多么大的问题。因为初学书法的人,风格问题是最不着急解决的,因为它必须要耗费很多时间才能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技法其实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也更为紧迫。

古人也曾说“字无百日功”,学习书法,技巧比较好掌握。当我们通过学习楷书,掌握了技巧之后,再去广泛的涉猎篆隶行草,就可以弥补我们楷书中死滞呆板的弊端了。

因此,总体上来说,要想将楷书写得灵动奇妙,作品气韵传神而不呆板,先老老实实的盯住某一家楷书字帖,仔细认真的临摹,将书法的技巧学到手,然后,再去广泛涉猎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用这四种书体中的某些神韵特质,去慢慢改造楷书死板、呆滞的弊端。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减省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干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延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到了唐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达到了高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最为著名,加上元代的赵孟俯,被历来公认为四大楷书名家、他们的代表作品,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范本、例如颜体的《颜勤礼碑》、《大麻姑仙坛记》,其字雄壮;柳体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其字挺拔;欧体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其字劲险;赵孟俯的《胆巴碑》、《妙严寺碑》,其字秀媚。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代的北魏有许多著名的魏碑书体,厚重雄奇,是楷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龙门廿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俯、鲜于枢、康里 ,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单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笔划带有隶书的笔意。东汉的史游《急就章》是著名的代表作品。今草是楷书的急就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字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相通。今草的著名代表作品是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等。唐代的张旭和怀素两人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飞腾奔宕,数字相连,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夸张浪漫、难以辨认,成为“狂草”(亦称“连绵书”)。狂草的代表作品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18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