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明
毛永明,男,中国影视演员。1954年生于上海。1974年拍摄《渡江侦察记》。1976年任上海**制片厂演员。主演了不少喜剧。获中国**表演艺术学会首届学会奖。
中文名:毛永明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54年
职业:演员
主要成就:获中国**表演艺术学会首届学会奖
代表作品:拍摄《渡江侦察记》
性别:男
演员毛永明
参演**
做头-2005-03-07,饰演,
不要离开我-None,饰演宾馆经理
相逢在雨中-1997,饰演,
上海新娘-1997,饰演,
红帽子浪漫曲-None,饰演牛队长
秘密行动-None
小丑历险记-None,饰演万笑笑
阿福哥的桃花运-None,饰演,
大丈夫的私房钱-None,饰演,
最后的贵族-None,饰演王医生
幸福不是毛毛雨-None,饰演男歌星
多情的帽子-None,饰演陈阿满
丈夫的秘密-None,饰演黄阿满
风流局长-None,饰演刘阿满
驯狮三郎-None,饰演,
姑娘今年二十八-None,饰演丁秘书
神奇的剑塔-None,饰演,
小小得月楼-None,饰演杨毛头
飞来的女婿-None,饰演祝兴
喜盈门-None,饰演,
子夜-None,饰演,
海之恋-1980,饰演,
她俩和他俩-None,饰演,
东港谍影-1978,饰演,
儿子,孙子和种子-1978,饰演,
青春-None,饰演,
渡江侦察记-1974,饰演,
参演电视剧
大唐女法医-2020-02-14,导演吴天戈/叶田
极速的浪漫青春-2005,饰演杨律师
第101次求婚-2003,饰演少蓉父亲
None-2002
有房别出租-2002,饰演林一松
生死之门-1998,饰演谭崇山
其他相关
时代形象
我去上海欣赏一台音乐会,途中有幸与张连文相识。看着他那张再熟悉不过的脸庞,让我记起了整整一个时代。**《创业》、《艳阳天》以及稍晚的电视剧《敌营十八年》,他演的都是正面人物。那个时代文艺里面的正面人物基本是工农兵,皮肤不能白皙,也拒绝眼镜,浓眉大眼国字脸,一看便知立场坚定,方向正确,而且目光如炬,以便洞穿一切阶级敌人,还可以怒吼一声,惊天动地。当时有一部小说叫《金光大道》,里面的主角称高大泉(全),用这个称呼特别适合形容那个时代的形象。当然这是时代需要,与演员无关。与张连文一道可以作为时代典型形象的还有于洋、李仁堂。唐国强就是因为过于白皙,脸蛋也太俊秀,所以当时为许多观众所不接受。
在张连文他们之前,阶级斗争还不太尖锐的时代,银幕里有金焰、赵丹、康泰、孙道临、冯_等,勉强可以作为时代正面人物的代表。后来大概因为书卷气重,英俊的外表还蕴涵着儒雅,因此在坚决、誓死、捍卫、打倒、狠批的岁月,自然被时代所不容。女演员里,不用说上官云珠、秦怡的形象,即便是张瑞芳、白杨的面孔也已经变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可能她们的气质里缺乏一股狠劲儿。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形象是郭凯敏、毛永明、陈冲、刘晓庆、张金玲、姜黎黎、朱时茂、刘信义、方舒、周里京、张丰毅、斯琴高娃等人。前半期还比较单一,男演员仍属于传统眼光中的标准形象,女演员也是旧式的那种漂亮,但后半期变得丰富一些,因为时代开始允许宽松一些的审美了。
如今,已经没有什么时代形象,如果说有,那就是什么都可以,或者称多元化。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无论嗲声嗲气还是五大三粗,不管尖嘴猴腮或是奶油小生,都不妨代表我们。
在这些时代形象里,能够跟着时代顺利转型的是唐国强、刘晓庆,朱时茂也可以算一个。从工农兵转为帝王、皇后,从连以下干部转成领袖,从影视艺术家转做小品演员,依然立于不败之地,的确不容易。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年亚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青年亚文化论文篇1浅论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
摘 要:本文从青年亚文化受不同时代媒体类型变迁影响关系入手,揭示青年亚文化即便具有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但与媒体的变迁也有深刻的文化互动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不同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各自特点,从而呈现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和多义倾向。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媒体特征;话语权;新媒体;多义性
和国外的青年亚文化一样,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勃兴而生成的,它的存在与媒介文化息息相关,与大众传媒的变化与沿革保持着紧密的关系,青年亚文化生命体中保留着大量的媒体特征。这些媒体特征,有大众文化生成的共性内容,也有青年亚文化发展变异产生的特质。
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当前媒介文化本身也经历着多重变化,媒体的存在方式不断推新,媒介的存在方式的生成,影响着青年亚文化人群的塑形。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影响下的受众和新媒体影响下的受众,有着不仅仅是审美方式上的差异,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及反馈方式上都有巨大的不同。同时,媒体的话语权掌握和信息发布方式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从“他媒体”到“自媒体”,从传统的把关至上的媒体发布流程到当下随手拍随手发布的新流程,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权力革命。
也正因为媒体本身的变化转向,才深刻影响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形式和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口,初步探讨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
一
最早提出青年文化的是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而社会学意义上的青年文化紧紧依托经济学和政治学、人类学。它从阶级和国家政治的角度看待青年工人阶级和青年无产者的生活形态和阶级意识。因而,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文化批判时,这些青年文化人群被学院精英认定为“反文化”、“幻觉文化”、“堕落文化”,是“垮掉的一代”[1]。这种20世纪60年代生成的新型文化被认为是“相对普遍的富足,大众文化的发展,战前与战后两代人之间的裂痕,延伸的中等教育以及以青年为中心的文化形式的出现”[2]。在人们心目中,青年亚文化人群“群魔乱舞”,是“享乐主义扩展的结果,是上层阶级早已实践了的放荡行为的民主化过程”[3]。这段表述可谓青年亚文化的几个特征。一是言明了青年亚文化的社会角色,边缘化的角色。二是言明了青年亚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具有裂痕。三是青年亚文化的表达方式,是“群魔乱舞”式的享乐和行为上的放逐。四是青年亚文化的社会作用,是解构文化和文化幻觉的温床。
这是早期对青年亚文化的认识,这一时段,青年亚文化成为西方主流社会话语的“他者”,完全可以随意妖魔化的对象。
但随着大众文化的成熟,尤其是进入新的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似乎也在发生角色的变化。“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于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它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4]。青年亚文化不再作为一个捣蛋鬼的角色出现,而是问题的反映者出现,它的存在就是复杂性、矛盾性、暧昧性文化问题的本身,这样的认识无疑是文化认知上的进步。“亚文化是现代性的一个独特方面,建立在对普通文化认同中包含的价值多样化的接受上。”[5]同时,亚文化的潜在功能是揭示母文化中隐藏的或未决的矛盾。
从“裂痕”到“协商”,从“文化垮掉”到“文化母体问题的揭示和解决”,青年亚文化的身份变化正是这样发生了重大转向。
二
众传媒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充当一种核心角色。因为不同的亚文化和社会阶级过着非常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大众媒体为不同群体理解其他群体的生活提供了手段”[6],在纸媒时代,纸媒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把关的产物,更属于主流意识根植的文化场域。所以,纸媒尤其是大众报纸和大众杂志,对待青年亚文化的态度是“他者”的认知。在这个认知框架里,青年亚文化人群,是接近被污名的边缘文化群体,和主流文化人群相对立。被边缘化的亚文化人群,少有自己的话语权,难以掌握属于自己的大众媒介。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除了自己身体符号之外,就是不会被大众文化直接接纳的“符号体系”。在这个纸媒当道的时代,文字是权力的重要工具,而青年亚文化人群既不能完全运用文字,也不能完全主导话语。所以,纸媒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排斥和规训的关系。
进入以音画符号为载体的**电视时代,对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无疑是文化上的福音。音画符号是直观的符号体系,而且更能直接为青年亚文化运用。在**电视作品中,大都市的神话叙事离不开亚文化的“起笔”和“奇观”,这也是文化多样化的价值探索和艺术塑形。正因为如此,亚文化与城市音像发生了广泛的交集,“都市是这种过分促进所有个人生活的真正场所”[7],都市是亚文化展示的空间,亚文化又是都市文化的产物。通过这样的推演,让青年亚文化人群看到了实现自我的可能。电视**无疑放大了这种可能性,甚至将这种可能性转换成合理性。
进入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是文化上的一次重要转型。
1青年亚文化人群从恶名走向了化名
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真正属于人的延伸的新媒体,被青年亚文化人群掌握了。他们来到网络世界,抛掉了大众传媒给予的一切命名,他们首先是自我命名。我们称之为“网名”,很多传媒学者称这样的行为叫“匿名”,有学者认为“网络的交流有最突出的匿名性”、“与面对面交流是完全不同的,与那些署名的纸媒交流也是差异甚大”[8]。对于绝大多数的主流社会人群而言,隐匿自我的真名实姓,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身份转移。而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这不能称之为匿名,而应该是“化名”。化名是强调个体审美和文化诉求的表达手段之一,主要不是保护自我,青年亚文化人群更强调自我炫耀和自我满足。所以,他们的化名,总能体现这个人群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因为“这些亚文化群体被诸多权力机构以各种方式所认定、确认、污名化、边缘化或者‘对待’”[9]。所以,无论是匿名,还是化名,都是去污名化的一种努力,这是新媒体带给亚文化的福利。去污名化,就是利用自命名的方式给自己起一个或多个表达自己文化要求和审美意愿的网名,从而以这个身份在虚拟世界获得文化身份,这就是亚文化人群的文化选择。“身份不明的社区”成为扮演他人者的天堂”[10]。
2青年亚文化人群获得话语权
如果说新媒体以媒体形式的“天然”合理性赋予青年亚文化人群自我命名的权力,那么,这一权力并不是所有文化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文化话语权力最重要的权力是三类,首先是文化话语生产权,其次是文化话语作用权,最后是文化话语解释权。传统媒体正是以传播权、把关权、解释权的权威身份作用于我们这个社会。新媒体的不断翻新,导致青年亚文化人群在这三方面不断掌握着一部分自主权。
首先,传统媒体的话语生产,是由专业的生产者来完成,专业的生产者并不掌握所有话语权,却掌握着优先话语权,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更是如此。亚文化人群介入新媒体的文化生产,呈现井喷态势。博客、微博、微信、跟帖等等,都能看到带有明显亚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的文化符号。从数量到质量,从宏观影响到微观影响,都显示出亚文化人群的符号生产能力和愿望[11]。
其次,传统媒体得以支撑,依靠追求平衡而展开的文化把关[12]。很多文化传媒研究者对新媒体出现的担忧,就是认为新媒体的监管难度大,而且从电子邮件到微信,似乎解决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无缝对接,双剑合一,监管难度不断提升[13]。青年亚文化的芜杂性和多元性,在传统媒体的把关体系中,会多层过滤,而新媒体弱化了把关,敞开式的话语生产机制,几乎是即时性的呈现。把关作为传媒生产流程的一环,固定了一整套文化机制,而这对于亚文化个体而言,从自律到自觉地遵循外在于个体的把关机制,无疑是难事。也故如此,把关对亚文化的弱性制约,导致了亚文化的影响力事实上的蔓延。如果说,亚文化以往阶段面临的危机是无话语权的危机,在新媒体时代就是泛话语权的危机。
同时,对文化的解释,也明显有了多义性。理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本来就是受众或读者的个体完成的事情。“公众成员没有被概念化为文化的傀儡,而是被概念化为能够重新阐释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主体”[6]。然而,对一则新闻、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符号、一个**的解释,主流媒体往往要事先给出一个定义。这对接受美学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更是不可想象的。在他们看来,一旦掌握了可以发言的媒体,那么,如何解读、如何阐释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权威的主流媒体解读体系和非权威的亚文化人群解读体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分歧和隔阂。
3青年亚文化人群开始再次分解
如果说,青年亚文化人群在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亚文化人群内部再次分解。这是很奇特的文化现象。“亚文化一词原本意指的与媒体和消费工业产品的那种约定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宽泛了,并导致了日常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碎片化。”[9]青年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体的更迭,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分解,它的内部发生着以年龄、性别、兴趣、文化立场、实际利益、符号价值为界限的区隔,最终,形成了不是以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为区隔标准的文化类型,这就是粉丝文化,“由于粉丝是所有媒介技术的先行实践者,他们的美学和文化政治在很大程度上送达了公众对主导媒介和草根媒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14]。通过媒介的引导,通过粉丝文化的生成,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
三
综上所述,在大众传媒不断更新的趋势下,青年亚文化产生的三个方面的转向必然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均质化。也就是说,因为新媒体的存在,主流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第一,青年亚文化人群和主流人群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呈现混名状态。我们知道,传统大众媒体把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用一整套评判标准划分得非常清晰,主流大众文化的特征和亚文化特征也是迥然有别。也故如此,主流文化的命名机制和亚文化的命名机制更是截然不同。然而,新媒体让大众具备了传播流程的重要身份,其中也包括掌握了新的命名文化机制。在这个新机制面前,主流大众的命名和亚文化的命名都具有化名性,都具备个体的特征,甚至都能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里掌握自我命名的快感。从网络世界里,一切命名,都是化名,即便是实名,也和化名等量齐观。所以,命名文化的内在合一导致主流大众与亚文化人群之间不但难以区别,甚至界限模糊。
第二,青年亚文化人群不再是文盲或者不学无术者,截至2013年12月,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初中占360%,高中、中专、技校占312%,大专占101%[5],大学本科占108%。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在新媒体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不同,已经慢慢被大众接受,被大众媒体认同。也故如此,亚文化人群的文化创意和时尚先锋性,总能被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所借用,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品。尤其在文化创意方面,亚文化总能形成文化奇观。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激发了话语的热情。当下的文化人群,首先不是考虑话语权的获取,话语权可以通过购买通信工具、电脑或手机,就能掌握一种新的话语权。网民的意见,包括大众人群和亚文化人群的意见,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你会发现,话语走向了新的样态、新的修辞、新的语法、新的接受互动习惯、新的语义形成、新的话语权博弈格局。网络改变了社会的话语态势,从而也改变了亚文化人群的话语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4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2
[4][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7]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G]//汪民安,陈永国,马海靓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陶东风网络主流的真实与虚幻:网络文化与青年亚文化[M]//王文虹,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9]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0][美]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11]孙海峰网络读写的主体重构[M]//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保罗・B・斯尼德回访“把关人”:1966年对1949年案例的再研究[M]//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3]国外互联网管理:强化网络监管已成趋势[N]经济日报,2012-06-07
[14]亨利・詹金斯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G]//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2013年中国网民属性分析[EB/OL][2015-02-05]
青年亚文化论文篇2青年亚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摘 要本文以周杰伦为例探讨青年亚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现象,认为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它是借助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青春偶像 偶像崇拜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属一般发生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中、以青年为文化主题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活动。青春偶像崇拜,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偶像崇拜是与自我反叛意识矛盾的,但在青年亚文化运动中,正是从自我反叛运动中培养了青春偶像崇拜的社会心态。
21世纪以来的华语乐坛,出现了这样一位歌手,他的音乐红遍了大江南北,他的粉丝数量成千上万,他的言行举止成为青少年们竞相模仿的对象,甚至他的歌词会被选入考试题、成为论文的研究对象。很显然,这个人已经超出一个简单的流行歌手的范畴。如今他已出道12年,可以说他已经成为E时代的一个精神偶像,成为众多青年青春岁月的一个符号性人物,他就是周杰伦。以他为例来探讨我们这个时代青春偶像崇拜这一重要文化现象,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
偶像崇拜活动自古就有,然而在传统的偶像崇拜活动中,偶像更多的处于一种虚拟的,存在于绘画、雕塑等传统造型艺术形式,具有超现实性与超生活性,通常情况下他向崇拜者表现出神圣而完满的神性光辉,而其影响方式也多为精神上与人格化对崇拜者的感化。然而青春偶像崇拜则大大不同。从更深的社会文化层面看,青年亚文化是弱势群体抵抗霸权的结果,是社会变迁和危机的症候和隐喻,是发生在符号层面的对霸权和主导文化的抵抗。
在现代社会当中,社会鼓励个人从传统规则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由的人,这个社会鼓励张扬个性,但却没有给渴望张扬个性的青少年们更多的支持,使这一代青年人成为不同于父母那一辈人的缺乏信仰的无依无靠的精神漂泊者与孤独者。80、90后的年轻人对传统社会的偶像与信仰嗤之以鼻,不愿被所谓的“主义”、“路线”等政治社会的教条所束缚,他们热爱自由、热爱青春、热爱享受、热爱娱乐,却缺少了支持这些新观念的精神支柱。
于是,演艺明星、粉丝文化、青春偶像等社会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青少年人群中的风潮。而周杰伦作为2000年出道的一个具有强烈个性与反叛精神的歌手,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必然的成为了“80后”与“90后”的精神偶像。当懵懂的青少年们一方面处于青春的叛逆期,渴望打破传统与教条,张扬自我,享受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中应试教育的枯燥与无聊,父母的管教与监督、期望与督促,这就使他们普遍有幻想与标新立异的念头。
他们去听90年代的流行音乐,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情脉脉,只感到充斥于乐坛的千篇一律“情感歌曲”的无聊与媚俗。然而这时候在台湾出来这样一位年轻人,他与青少年们年龄相仿,他的音乐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充满着幻想与个性。他的歌曲很多是在当时华语乐坛还很新潮的节奏布鲁斯曲风,他的咬字模糊不清却别有一番风味,更令人欢喜的是他的音乐题材突破了传统深情的港式情歌,题材既有浪漫青春歌曲,例如《简单爱》、《晴天》、《七里香》,又有异域风情的抒情歌曲,例如《爱在西元前》、《夜曲》;既有以反映家庭、亲情为主题的歌曲,例如《爸,我回来了》、《爷爷泡的茶》、《外婆》,又有反映社会问题或具有深度思考的快节奏饶舌,例如《止战之殇》、《以父之名》、《梯田》;既有描述幻想世界的快歌,例如《半兽人》、《忍者》、《双节棍》,也有纯抒情性的钢琴伴奏的歌曲,例如《黑色幽默》、《安静》、《搁浅》。这些歌曲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了的轰动效应,华语乐坛彻底被这个年轻人给颠覆了,它不仅凭着这些歌曲赢得无数粉丝,更引发华语乐坛的变革,掀开了华语流行音乐新的篇章。
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它是借助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叛逆的向传统文化具有挑衅色彩与颠覆意图的非主流文化,是青少年们对社会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抵抗。新时代的青少年们渴望青春与自由,反感现实社会的压抑与教条,不满于父母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内心深处不愿意走入成人世界中的勾心斗角与追名逐利,他们渴望永远活在幻想世界的单纯与无拘无束,渴望自己个性的棱角不被世俗所磨平,所以他们的青春偶像与传统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是当传统主流文化面对青年亚文化时符号层面的抵抗时,这些老谋深算、老练世故的商人、学者们当然有其应对的方法。他们将这种对传统的侵蚀和对神圣秩序和体制的削弱的亚文化进行收编,其方式主要有两种:意识形态收编与商业收编。
所谓意识形态收编,是指支配集团(警察、媒介、司法系统等)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对亚文化的风格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抨击,引发了社会中的“道德恐慌”,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大众传媒将亚文化风格进行了妖魔化、庸俗化和琐碎化的处理,又把亚文化风格纳入到了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联系周杰伦的例子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伴随着无数青少年争相崇拜模仿的是巨大的争议与批评声,然而12年过去了,周杰伦刚出道时非主流的音乐如今却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主流的音乐,这些年间无数和周杰伦有相似特点的歌手活跃于歌坛,而周杰伦自己的音乐却没有了当初的那种颠覆性。也许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也许是娱乐圈多年的浸染,如今的周杰伦早已不同于当时的周杰伦,现在的他唱歌口齿越发的清楚,中国风更是迎合了主流文化的认同,没有这一层次的转变,周杰伦只能永远当一个青春偶像而被时代淘汰,只有向主流文化靠近,他才真正能坐稳天王的位置,然而如今这一代年轻人再听他现在的歌已经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主流文化把周杰伦和我们身上的棱角逐渐磨平了,我们和自己的偶像最终还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成功收编了。
主流文化收编青年亚文化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商业收编。
当亚文化群体产生出新的、对抗性的意义方式,这些风格很快就被流行市场“收集”,以用于交易和商业开发。通过市场收编,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不再是颠覆性的,而是“被重新向支配意识形态靠拢”,亚文化风格从反叛风格变成了消费风格。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而亚文化本身首先关注的也是消费层面。亚文化一方面批判商品社会的庸俗与乏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商品的载体来传递文化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将商品的剥削与亚文化的原创性划出界限来分离,亚文化崭新风格的包装与传播无可避免的要与商品的生产、包装、营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亚文化的颠覆与反叛的力量就逐渐被削弱,这就是商业的收编。周杰伦12年的音乐路程又一次验证了这一理论。
当他刚出道时,无论形象还是作品无疑都是非主流的、颠覆性的,具有很强个性色彩与独立风格,又因为自身才华横溢加上作品符合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受到了青年们的热烈追捧,非主流的音乐逐渐的引领了新的潮流变成了主流,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娱乐圈的浸染与媒体舆论的影响,当然也有周杰伦自身选择的原因,他的音乐作品由当年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逐渐向商业化、主流大众化的方向变去,某种程度上这种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
独立音乐人不依靠商业炒作即使能受到欢迎也很难长时间流行,而周杰伦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时却不得不考虑更多商业的因素,特别是当他自己当老板后,要考虑自己员工的收益,就更要向商业化的音乐迈进;同时,广告代言的增多、做音乐卖唱片不赚钱都使得这个当年一心躲在录音棚里写歌的音乐奇才开始一步步远离音乐人这个身份,开始向一个娱乐明星、**明星、广告宠儿的身份转变。周杰伦对音乐的热爱终究抵不过大众传媒、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侵蚀,他现在的专辑歌曲俨然已经没有以前的创造力与革新力,变得更加的口水化与主流化,曾经一张专辑首首主打的音乐天才如今只能偶尔写出那么一两首好歌了。
而他的歌迷们也长大了,从单纯的学生时代走向复杂、世俗的社会,他们不会再为哪个明星偶像而疯狂,生活上的压力使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计,青年们曾经的叛逆也被时间和现实社会所改变,他们最终还是得面对现实,走上工作岗位,曾经的青年亚文化主体们最后还是拼命忙着挣钱,过着不同于理想世界的世俗化商业化的生活。
当曾经的青春偶像与青年们逐渐成长与成熟,青年亚文化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被主流文化所同化,而成长后这些青年人们最终会变成社会的主流人士,当他们的下一代又有了新的亚文化和新的叛逆的青春偶像时,他们也会无法接受,这就是年龄代沟的形成。对于青春偶像崇拜,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应该有个正确的态度来认识它,青春偶像崇拜是当代文化生活基本矛盾的产物,它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必然产生并存在下去的道理。成年人不必过分担忧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青少年也不能沉迷于追星等活动中荒废学业。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段时光是人一辈子最美好的与最难忘的回忆,而一个人青春时期的偶像、青春回忆的符号,比如周杰伦,他的音乐是一代人青春岁月的一个重要符号,这样一位文化偶像,虽然无法超越时代也没办法避免被取代的命运,但是他却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被人们所记住。当80、90后人到中年时,还是会想起和怀念年轻时哼唱的那些歌曲以及追过的那些偶像,那时流行便成为了经典。
参考文献
①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其实王心凌能够在读爆火,我觉得一点都不稀奇。因为她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更是我们过往的青春!!!
我记得我初识王心凌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她的《爱你》,而是她的另一首《当你》,这首歌还曾经被林俊杰翻唱,我现在都能随时哼唱几句。这就是姐姐给我烙下的深深的时代记忆,没有任何的刻意,就是喜欢。
她当年非常火,几乎每个专辑都大卖,而且很多金曲都常年高居榜首,那个时候比较所谓的蔡依林,也算一线明星了。当时她吸引了不少粉丝,后来都沉淀下来了,现在重出江湖,粉丝们立刻被唤醒,可见当年的影响力有多大。
所以这次王心凌能火爆主要还是情怀,成功唤醒了庞大粉丝的记忆!
能够成功的勾起回忆的年龄不用多说,一般都是80、90后,捎带着点10后。而现在80、90已经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主力军,姐姐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记忆杀。
因此,不管多久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当她往《乘风破浪》的舞台一站,伴随着《爱你》这首“战歌”响起,记忆的匣子就如潮水般打开,那些远去的青春也向这群90后扑面而来。要知道这首歌在当时的传唱度绝对不次于那几个顶级天后。
所以,在原本就有着不少的粉丝基础的情况下,再加上姐姐的状态一如当年,当一种你原本熟悉但是多年不见的东西突然再次闯进你的生活,会让人有一种“找回曾经的美好”的感觉。
而且,不得不说,姐姐的这首歌的确是经典中的经典,和现在的那些口水歌比起来,真的耐听。旋律轻快,即使是多少年的唱法仍然不输于现在的时代。
除了旋律,最让粉丝惊喜的还是王心凌本人的状态了,从播出的片段可以看出王心凌的身材一如既往的纤细,而且在唱跳中表情灵动,歌声稳中带甜,与当年的声音一模一样。
再者她是一个唱跳俱佳的实力歌手。她可以边跳边唱,还能把自己的气息控制得那么稳,实在是太厉害了。时隔多年再次登台表演,她的唱跳功底丝毫未打折扣,并且毫不违和。我们以前试过像她那样又唱又跳,结果发现没有很好的唱功和体力是做不到的。
还有的人说姐姐的脸崩了,在装嫩。我想说,哪个人不会老,但是老了只要心态年轻,那就是无敌。而且姐姐做到了,她将年轻无极限完成的可谓是完美,而这不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一直追求以及向往的吗。
所以,甜心教主无论将来是否能够继续爆火,也不会减轻在我们心底的分量。我们也依旧会叫你honey,说声爱你。希望你的人生重新起航,乘风破浪。
安琪 百科名片
演员安琪在多部电视剧中出演角色,在电视剧《周璇》中与柏芝的合作演出后,深深感受到:一个好的演员,不但演技上需要功力,生活中做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词条还对其他名叫安琪的人员作了介绍,其中有影视剧人物,作家等,安琪不仅可以作为人名使用,也可作为歌曲名使用,还可作为商标使用,其中就对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作了介绍
主演作品 《极速的浪漫青春》饰Jenny 合作演员:李佳璘 张亮 《第一桶金》饰小芳 合作演员:郑元畅 恬妞 《莱卡青蛙王子》饰爱凡 合作演员:钟凯 余娅 《真爱之百万新娘》饰王绍玲 合作演员:李佳璘 张亮 《都市六人行》饰 小倩/李翠芬(客串第56集) 2007年 《天涯歌女》 饰演 白莉英 主演:张柏芝、许绍洋、潘粤明 如果说当年的张柏芝被星爷慧眼识珠,从而开辟坦荡星途,那么与柏芝同在电视巨作《天涯歌女》中互飚演技的青年演员安琪来说,有柏芝的提拔,也是好多刚入行的演员梦寐以求的事情。 提起在电视剧《天涯歌女》中与柏芝的友情,安琪很是激动。她向记者透露,在这部电视剧集中,她扮演的是一个与周璇同时代的歌星——白莉英。在生活中,柏芝是当之无愧的大姐姐,但在剧中,她扮演的人物却要做柏芝的“姐姐”。对于人物分寸的把握对于刚入行的安琪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所以一有时间,柏芝就帮助安琪分析人物,串连台词。安琪说自己刚从学校毕业,就能接到这样有挑战性的人物,还能跟柏芝在演技上互相交流,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因为拍摄《天涯歌女》的时候已经进入冬季,柏芝怕安琪冷,还送了一套自己代言的保暖内衣;看到安琪为了演戏累出了眼袋,第二天,柏芝又送了一套保养品给安琪。最让安琪无法忘怀的,就是在拍摄《天涯歌女》的时候,正赶上安琪过本命年的生日,为了不给剧组添麻烦,安琪没有声张,在安琪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柏芝听到了,急忙叫助理去买了一个大蛋糕,还组织大家一起给安琪过生日。这些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至今都令安琪很温暖。 安琪说,不光是自己得到柏芝的照顾,她还会照顾组里的很多工作人员,这让自己感受到,一个好的演员,不但在演技上需要功力,私底下做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得知柏芝和谢霆锋的事情,安琪说要好好祝福他们永远幸福! 和郑元畅合作演出《第一桶金》 和好男儿钟凯合作演出东方卫视《莱卡青蛙王子》,饰演爱凡 2009年为热播剧《神话》中白冰饰演的玉漱配音
[编辑本段]画家-安琪
安琪简介 安琪,中国牡丹画院副院长,东方书画院名誉院长,人称“牡丹王”。安琪在中国画创作中成就卓著,声名斐然,擅长中国国画牡丹。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并被国内外各界收藏家及国外友人所珍藏。 安琪作品独具风格,犹如出水芙蓉般生机勃勃,滋润透彻,富贵典雅且艳而不俗,蕴藏着一股浓厚德生活气息,委婉朴实。出版发行有《安琪画集》,《安琪书画艺术》等。安琪牡丹作品将油画、装饰画等表现方法溶入于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中,入手以古人为师,兼法造化,别开生面,展示出笔底波澜,画中回荡着一种大自然德磅礴生命之气,形成了鲜明生动、清新向上、雅俗共赏德“安琪风格”。
[编辑本段]作家-安琪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69/2 民 族: 汉族 安琪,女,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出生,福建漳州人。1988年7月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学号:861401)。曾当过教师、文化馆员。2006年辞职。 1995年12月获第四届柔刚诗歌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光明教授撰写授奖词并颁奖)。 2000年4月参加《诗刊》杂志社主办的第16届青春诗会。 2001年提出“中间代”诗歌概念,推出了一代诗人,被视为填补了诗歌史代际概念的一个空白,很快被写进《中国当代新诗史》(增订本,洪子诚、刘登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迄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数十位专家、学者、教授都为中间代撰写了理论研讨文章并在课堂上予以讲授。 2005年获广东《女子诗报》社、香港两岸三地女性诗歌研究会联合评选的首届女性诗歌奖。 2006年4月获诗刊社、中国妇女报等联合评选的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 2006年12月获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小组评选的诗歌贡献奖。 2007年7月获《诗歌月刊·下半月》评选的十佳青年诗歌编辑。 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解放军文艺》《星星》《诗选刊》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文数百篇。 诗作入选《中间代诗全集》《现代中国文学精品文库·诗歌卷》《感动大学生的100首诗歌》《中国新诗90年90家》及各种年度选本等百余种。 主编有《中间代诗全集》(安琪、远村、黄礼孩/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民刊《第三说》(与康城合作)。 出版有诗集《歌·水上红月》《奔跑的栅栏》《任性》《像杜拉斯一样生活》《个人记忆》《轮回碑》等六种。 入选韩国《亚洲当代诗人11家》。 曾参与编撰《大学语文》教材(杨四平/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现居北京。
主要作品集:
1 王子的偏见 2 爱你!别怪我(下) 3 爱你!别怪我(上) 4 四戏爱神 5 总裁变心有理 6 总裁魅力无敌 7 总裁偷心秘技 8 总裁花心哲学 9 总裁魅力学分[1]
[编辑本段]歌曲-安琪
歌曲《安琪》歌手vae发表的一首歌曲 Vae -安琪 作词 作曲 编曲 唱 混音:许嵩 Angel 是否还记得我 缺乏必要的温柔 沉默中带一点懦弱 不适合爱情的半坡 站在故事的最角落 享受梧桐叶诱惑 我们曾用眼神幽默 哦~ 为什么时过境迁总是让人愁 你转身之后我站在原地很久 我的Angel 你要很乖 学会拿勇敢去替代依赖 给你的爱 像触礁的船 静静悄悄沉没沿海地带 我的angel 你要明白 如果累了就拥抱着我取暖 给你的爱 像古老的帆一年一年 把心海铺满 Angel 是否还记得我 缺乏必要的温柔 沉默中带一点懦弱 不适合爱情的半坡 站在故事的最角落 享受梧桐叶诱惑 我们曾用眼神幽默 哦~ 为什么时过境迁总是让人愁 你转身之后我站在原地很久 我的Angel 你要很乖 学会拿勇敢去替代依赖 给你的爱 像触礁的船 静静悄悄沉没沿海地带 我的Angel 你要明白 如果累了就拥抱着我取暖 给你的爱像古老的帆 一年一年 把心海铺满 我的Angel 你要很乖 学会拿勇敢去替代依赖 给你的爱 像触礁的船 静静悄悄沉没沿海地带 我的Angel 你要明白 如果累了就拥抱着我取暖 给你的爱 像古老的帆 一年一年 把心海铺满 另外,安琪确有其人,传言为VAE的初恋女友(大学毕业后分手),她曾与VAE担任<清明雨上>的编词,并和VAE合唱歌曲《爱情里的眼泪》。也有传言称《坏孩子》《多余的解释》《我想牵着你的手》等都是许嵩为安琪而创作的。
[编辑本段]商标-安琪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86年,是从事酵母及酵母衍生物产品经营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公司主导产品包括面包酵母、酿酒酵母、酵母抽提物、营养健康产品、生物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烘焙食品、发酵面食、酿酒及酒精工业、食品调味、医药及营养保健、动物营养等领域。公司酵母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均居于国内及亚洲之首。
[编辑本段][终极一班]的女主角 安琪
安琪经典魔幻幽默偶像剧终极一班的女主角叫黄安琪,由演员朱妍饰演。她不是KO榜上的高手,只是一个文弱的小女生,从小跟大东青梅竹马,由于爸爸是外交官的关系去了美国,安琪天天给大东写信,但是大东没有回过一封信,不过更夸张的是大东每一封信都会背,而且大东见到她以后就会脸红,更是以飞快的速度逃离她的身边。从小和大东一起长大的雷克斯及后来的哥们丁小雨都喜欢他,雷克斯更是偷偷的在背后做小动作,只为得到她,而丁小雨只是在她身边默默的守护着她。后来为了他们的兄弟情,女主角却飞回美国了。
[编辑本段]《意难忘》中人物-安琪
由游诗璟饰演,民视380集出场 人物简介:是麦雅棠的好朋友,有点喜欢杨建志,性格豪爽仗义。
[编辑本段]歌手-安琪
超级星光大道第一季选手,职业为职业经纪人 所带艺人:李沛旭 Junior 出版唱片:讨厌唱情歌 幸福的尾声安琪
[编辑本段]广播节目主持人:安琪
DJ安琪介绍
辽宁广播电视台 著名广播节目主持人 安琪 英文名:Angel(天使) 说起安琪这个名字,可能是安琪的生日是在2月17日,27的谐音是安琪的意思,也是“爱琪”的意思。 安琪在辽北地区是很有名气的DJ,曾是"中国移动咪咕明星歌友会"在辽宁地区的主持人,也是各种演唱会的工作人员。 曾主持过《959北方女孩》《1029音乐带回家》 安琪也培养了一批喜欢她的听众们,并组成了“安琪的2年7班”的爱琪家族,把喜欢她的听众称做“同学”(2年7班的同学)。在安琪的论坛也取名为“2年7班同学会”。 “同学”们非常喜欢安琪并有:“天使安琪 形影不离”的口号。 注:周一到周五(周二除外),16:00—16:40 FM959《音乐带回家》节目正在播出。
主持特点
声音如 奶茶,甜美 细腻。
安琪节目版花:
《音乐带回家》: 很多时候我会幻想与你的机缘。 在每个傍晚的回家路上,我相信曾经与你1001次的擦肩、邂逅。哪一首歌属于你?哪一段音乐中的情感正是你曾经或是正在经历着的呢?短暂的旅途是一个奇妙的梦境。 赶路。迷路。相遇。相惜。听一首经典的老歌,你得承认,曾经的岁月里每一颗灰尘都是那么的动人。在潮流的新音乐里,再许个愿吧。说说平安。说说温暖。说说纯真。人生的快乐和风景是因为有了一场场不同的相遇。与人的相遇。与音乐的相遇。我没有什么奢望,只希望每个黄昏能听着音乐和你一起度过。
安琪 浙江传媒
出生日期:19881127 职业:学生 生肖: 血型:B 星座:射手 身高:171cm 体重:47Kg 学历及专业: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系播音主持礼仪文化专业 个性:随和 嗜好:画画,朗诵,听音乐,散步 才艺与特长:朗诵,舞蹈。主持 演艺经历:第三届校园金话筒银奖 第七届水乡丽人大赛亚军。第七届水乡丽人大赛亚军最具风采奖 大连电视台中拥。蓝天下杯主持人新星大赛3等奖 2009发现最美。杭州女孩 冠军 2010年国际旅游**华东赛区 冠军 最具活力中国丝绸** 发觉最美·杭州女孩冠军上海世博会浙江馆“浙江十二钗”形象代言 参加过央视4套“周末喜相逢 ” 江苏卫视“震撼一条龙”节目, 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 “越跳越美丽”等节目。
重生1990卖小龙虾起家的小说是《重生:小龙虾起家,世界零售之王》。
1、作者:白玉京豆腐。
2、分类信息:浪漫青春小说。
3、是否完结:断更中。
4、简介:《重生:小龙虾起家,世界零售之王》本质上都是一个手染无数鲜血的刽子手,如果他在这里表现出了对木叶村的危害性,他一定会被波风水门毫不犹豫地追杀。波风水门接着道:“那么我姑且也先认为你是一只羊吧,希望你接下里做的事情都还在你自己的范围里面哟。”波风水门的话异常的刺耳,但奥恩也很清楚,这是身为一村之主应该说的话。重生2004,韩谨言从小龙虾开始,空手套白狼!白手起家,赚足第一桶金,踏入零售业。
不论是线下巨头沃而玛、家乐富,还是线上寡头掏宝、亚麻逊,尽皆臣服!
他打造了拼夕夕,建立国货家具零售品牌,销往全球,不论是下沉市场,还是家具零售,都成了他囊中之物!
小说《重生:小龙虾起家,世界零售之王》的节选
“我重生了?”韩谨言看着周围一张张熟悉又陌生面孔,终于确定自己是回到了高中时代。第一时间,他的感觉不是惊喜,而是心痛!“有没有搞错啊!我辛辛苦苦七年才贷款买的房子,连钥匙都还没拿到呢,非得这时候重生,太恶心人了吧!”好在想起自己再也不用起早贪黑的还贷款了,韩谨言的心情这才放松了些。随之而来的,脸上忍不住浮现出无限的惊喜。
这可是重生啊!今年才4年,有无限多的机会在等着自己呢!哪儿还用得着在乎那个郊区的两居室。讲台上的英语老师许美莲早就注意到韩谨言的魂不守舍,此时终于忍不住了,厉喝一声:“韩谨言,把刚刚学习的课文读一遍!”韩谨言这才回过神来,抬头扫了一眼许美莲严肃的神情。
武林外史,西游记后传,穿越时空的爱恋,花姑子,雪花女神龙,雪花神剑,夏日里的春天,红苹果乐园,少年宝亲王,少年张三丰,风云之雄霸天下,东游记,倚天屠龙记,小李飞刀,苗翠花,圆月弯刀,真名小和尚,布袋和尚,薰衣草,星梦缘,都是天使惹的祸,少年王,萧十一郎,流星花园,侠女闯天关,孝庄秘史,烟花三月,御前四宝,绝色双骄,绝世双骄,绝世双雄。我93年的,小时侯看的,望采纳。
重生原始时代类型的小说有《原始战记》、《重生原始时代》、《疯狂原始社会》、《原始文明成长记》、《我是一个原始人》、《原始崛起》、《不科学的原始人》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也不例外。优质的**往往给我们的知识不比书本上的少。我们刚刚步入大学时对社会的很多东西还未可知。所以,借由**,我们可以更多更方便的观察到社会的多样性,以及对于爱情,对于人生,以及对于自己未来的期盼,都可以有一个更加前瞻的了解
一、爱情
《怦然心动》——豆瓣评分91,时长90分钟
简介:这部**的大概内容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喜欢上了一个邻家哥哥的故事。整体的剧情略有跌宕起伏,但是,大致的走向基本上在看到开头之后都可以猜到
心动:这是我认为在青春期的爱情里拍得最好的一部了。虽然整体的剧情比较一般,略有跌宕起伏,但是。却拍得很真实,清新自然。
步入大学的我们,对于爱情这个定义。还是很难理解。或许是年龄的原因,在女主的眼中,她觉得爱情就是希望可以得到自己喜欢人的一个吻。但随着后续事件的发展,以及和男主的相处过后。她发现,男主或许不是他所希望找到的那一个人。剧中有个很经典的画面,就是女主很喜那棵树,在得知那棵树要被拆掉之后。她一直待在树上,用自己的行为来捍卫着那棵树。在其他人的眼里,可能会觉得女主比较可笑。但是。对于女主来说,那棵树更多的是存在着他童年的时光。但是男主却是随大流,和其他同学一样,站在了反对他的角度上。对此,他开始反思自己,男主是否是真的他所喜欢的类型。
就像男主爷爷在剧里说的那样:有些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焕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都是浮云。
所以,在还没遇到你对的那个人之前,请不要着急。
二、生活
《阿甘正传》—— 豆瓣评分95,时长142分钟
简介: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一位先天弱智的孩子出生了,但是凭着倔强的性格,最后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剧情和普通的励志片一样。
生活:生活就像阿甘在剧情的开头所说的那样:我的妈妈告诉我,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也不知道你下个的巧克力是什么味道的。
我很喜欢阿甘在剧里的态度,对于生活,他总是乐观积极的,即使别人说他是白痴和智障,他也没有和其他人去计较,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上帝的每个棋子也都是色彩不一,有些人可能穷尽一生才能到达罗马,可是有些人就生在罗马。
我们的出生是我们所决定不了的,能做的也只是打好手中的每一副牌,争取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
三、风景
《海蒂和爷爷》豆瓣评分93,时长111分钟
简介:一个仆人和一个公主的故事,仆人海蒂被姨母卖到了城里陪伴虚弱的**克拉拉,在辗转多次后,海蒂终究还是回到了爷爷的身边
风景:这部剧的剧情可以说是简单至极,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碎三观的设定,更没有尔虞我诈的生活,但是,这部剧还是让我舍不得快进一点。
我从未出过国,更没有看到雪山的样子,但是在这部剧里,我却看到了所有,无论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是皑皑白雪的高山,亦或是牛羊成群的乡下,都让我无比的向往。
四、动物
《忠犬八公的故事》豆瓣评分94,时长93分钟
简介:一位狗狗,在主人回家的车站上,日复一日的等待着数十年。
动物:我很小的时候,家里也曾养过一只小狗,随着我升入高中和大学,我们家的小狗也逐渐的变老,但是他每次还是在我快要到家的时候,出门来接我。但是,随着去年的寒冬,我到家时再也没能看到小狗的身影,所以,我很能理解剧中对于小狗的态度,他不知道什么是生死,更不懂为什么主人不像往常一样出现在车站,他所能知道的就是和平时一样,在这个人来人往的车站里,等待着那个人的出现。
结语:在我的观点里,每个用心拍的**,都值得我们一分一秒的观看,无论是对**人的尊敬,还是对于知识的渴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