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水传情红叶诗》爱情文学赏析

《御水传情红叶诗》爱情文学赏析,第1张

红叶题诗是一个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故事。最早的来源是晚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卷下《题红怨》,记载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说:

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愿衰悴,不备掖庭。常书落叶,随御水而流云:“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顾况著作闻而和之。既达宸聪,遣出禁内者不少,或有五使之号焉。和曰:“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稍晚一些,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也记下了顾况和诗的故事,与《云溪友议》大体相同:

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诚,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顾况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他和作叶上所题的诗可能实有其事。但是从《本事诗》和《云溪友议》的不同来看,一定有不少是艺术加工的东西。除了两首诗的文字有些出入,如“将寄接流人”改成“寄与有情人”,就说得更为明快强烈了。《本事诗》还多出了一首诗,说是十几天之后,又有人得到了有题诗的叶子,正是看到了顾况和诗之后再和作的,那就未免太巧了。不过《本事诗》并没有说开头题诗的是什么人,更没有说和顾况有什么关系,结果如何。这是一篇很有诗意地小说,真实地表达了幽闭深宫的青年妃嫔的哀怨。《云溪友议》明白点出在唐明皇时代,杨贵妃一进宫,“三千宠爱在一身”了,大量的宫女不能也不敢再亲近皇帝。所以唐代有很多宫怨诗,像“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长信怨》)、“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还是比较含蓄地,在哀怨中还对君王寄托着幻想。像元稹的《行宫》和白居易、元稹的《上阳白发人》等、那就是宫女们的血泪控诉了。《本事诗》里还记载了一个宫女写诗夹在棉袍里发给了守边的战士,说到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后来事情暴露,唐明皇居然把宫女嫁给了这个战士。看来也是一篇浪漫主义的小说。这首题在落叶上的诗很可能是诗人拟作的,甚至就是顾况自己虚构的故事情节。《云溪友议》说:“既达宸聪,遣出禁内者不少。”也和把宫女嫁给边防战士一样,大概是给皇帝脸上贴金。当然,放遣宫女的事是有的,不过还有许多宫女如《上阳白发人》所说,“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云溪友议》记载的第二个故事,就进一步把它写成了一个团圆喜剧,使宫女的无望的爱情幻想得到了意外的满足。原文如下:

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后亦一任范阳,获其退官,睹红叶而吁怨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笥。”验其书,无不讶焉。诗曰:“水流何太急,深官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个故事大概是根据前一篇改写的,时间挪到了宣宗朝,人物改成了卢渥,也实有其人。诗也不同了,“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说得比较含蓄。情节并不曲折,只是更巧了,题诗的宫人正好嫁给了拾到红叶的卢渥,真是天作之合,如愿以偿。虽然卢渥并没有和诗回寄,宫女也没有再写诗题叶,情节还不如《本事诗》那么复杂,然而它已形成了一个婚姻巧合的喜剧故事。而且在细节上也把乾枯灰色的落叶(《本事诗》作大梧叶)改变为色彩鲜明的红叶,就增添了欢乐喜庆的形象。从此红叶为媒的情节结构就成型了。

五代十国时西蜀人金利用的《玉溪编事》,有一个侯继图故事(《太平广记》卷一六○引),写的是侯继图拾到一片秋风飘来的树叶,叶上题有一首诗,他就把叶子藏了起来。五六年后他娶了一个姓任的妻子,谈起这首诗,任氏说是她写的。这个故事恐怕是摹仿卢渥故事写的,只是流水送来的红叶却改成秋风吹来的枯叶,情节更为简单,并无新意。

由五代入宋的孙光宪,在《北梦琐言》卷九里记了一个李茵的故事,前半段也有红叶题诗的情节。据《太平广记》卷三百五十四所引的文字,比今本《北梦琐言》更详细一些:

进士李茵,襄州人。尝游苑中,见红叶自御沟流出,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官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僖宗幸蜀,茵奔窜南山民家,见一宫娥,自云宫中侍书家云芳子,有才思。茵与之款接,因见红叶,叹曰:“此妾所题也。”同行诣蜀,具述宫中之事。

后面接着写云芳子被内官田大夫遇上了。逼她跟他回去。她到前站就自缢而死,鬼魂又追上李茵,同居了几年,最后有个道士看出李茵面有邪气,云芳子才告辞而去。这个故事情节很曲折,前半段采用了卢渥拾叶的故事,时间又挪后到僖宗年代,而相遇的时机则在避乱的途中,更富于传奇性。后半段云芳子自杀后鬼魂追上李茵,表达了生死不渝的爱恋,有些像《乾月巽子》的《华州参军》和宋元话本《碾玉观音》的构思。从情节结构说,这个李茵故事在所有红叶题诗的小说中是最富有传奇性的,而且是一个很动人的悲剧,可惜《北梦琐言》的文笔过于简洁,没有写成一篇震撼人心的传奇。而原来记述这个故事的刘山甫《金溪闲谈》,又没有流传下来。后世编写红叶题诗的戏曲作家,都根据《流红记》加以铺衍,就没有注意到《北梦琐言》的李茵故事,也许是反映了广大观众喜欢看喜剧而不忍看悲剧的文化心理吧。

张实的《流红记》确实是红叶题诗故事的最完整的带总结性的一篇小说,见于《青琐高议》前集卷五,题下原注小标题: “红叶题诗娶韩氏”。张实,字子京,原书署作魏陵人。魏陵这个地名不知何在,可能指邺县(河北临漳)西魏武帝曹操的西陵。《绿窗新话》卷上《韩夫人题叶成亲》,引作张硕《流红记》。“实”和“硕”读音相近,必有一误,从字子京来看,和硕字的意义相应。作者的生平无从考查。

《流红记》根据卢渥故事改写。说是唐僖宗时期,儒士于 在秋天的晚上,看到御沟水里流下一片红叶,上有题诗(诗同上引李茵故事)。于祐把红叶收藏在书箱里,思念不止。也在红叶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放在御沟上流的水里,让它流入宫中。旁人笑他傻,又有人赠他两句诗:“君恩不禁东流水,流出宫情是此沟。”于祐考试不中,投靠到贵人韩泳门下当门客,韩泳又作主,把宫中放出来宫女韩夫人介绍给他。婚后韩氏在于祐的书箱发现了红叶,大惊说:“这是我写的诗,你怎么得来的”于祐说明了情况。韩氏又说:“我也在水里得到了红叶,不知谁写的诗。”拿出来一看,就是于祐的诗。韩氏还说,她拿到了红叶,又写了一首诗藏在箱里:“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韩泳在宴会上对于祐、韩氏两人说:“你们应该谢媒人了。”韩氏说:“我和于祐是老天作合。”她提起笔来又写诗道:“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黄巢起义时,唐僖宗逃到四川,韩泳命于祐带着家童作前导,韩氏因原宫人的关系得见皇帝,皇帝就任命于祐作神策军虞候。最后韩氏生了五子三女,儿子也都做官,女儿嫁了名门,自己以命妇终老。

《流红记》对以往的故事作了不少加工,有一些新的创造,首先是把韩氏写成了主要人物。从沟水里流出的诗先传达了她的哀怨和愿望,引起了于祐的遐想,也引起了读者的悬念。后来女主角正式出场,揭开了谜底,她还写了两首诗,第三首说“方知红叶是良媒”,就点明了主题。后半篇着重写韩氏的称心如意,美满结局。依靠她的裙带风,于祐作上了官。韩氏夫荣子贵,身为命妇,还说她“治家有法度”,又似乎是一个格守礼教的贤妇了。不过,最早的叶上题诗故事,比较鲜明地表现了青年女子幽闭深宫的怨,如《云溪友议》的标题所揭示的“题红怨”,不论是“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还是“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或者如顾况所和的“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等诗句,都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荒*残酷,把“三千佳丽”禁闭后宫以逞私欲的罪恶。现在把它改写成了一个大团圆的喜剧,而且还一直写到了生儿育女,青紫盈门,一家富贵,君恩浩荡,那就不免表露了过多的庸俗观念。

其次,《流红记》的作者加强了诗笔。他除了袭用卢渥故事里的一首五言诗之外,又把顾况和诗中的“宫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阿谁”两句,分化成于祐的“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和别人的“君恩不禁东流水,流出宫情是此沟”。又加出了韩氏的一首五绝和一首七绝,篇末又附加宰相张濬所作的一首五古:

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官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千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具,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

这是用诗的体裁又复述了一遍故事。虽然文字不多,但是讲得很完整,可以说是一首比较简明的叙事诗。《流红记》里穿插了那么多的诗,近似诗话体的小说,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唐代传奇中有这么一派,喜欢在文中夹杂诗歌。宋代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指出:“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宋代传奇小说又发展了这个特点,更加强了诗笔,而且也加了议论。《流红记》的末尾就有一段议曰:“流水,无情也;红叶,无情也。以无情寓无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情者合,信前世所未闻也。……”的确是一篇“文备众体”的小说。不过,比起唐人传奇来,通俗浅显得多了。

再次,《流红记》的篇幅扩展了,就因为添出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往的记载都偏重在诗,像《本事诗》就是一部诗话性质的书,所以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得不多。《流传记》是一篇传奇小说,开头一段的描写就比较细致:

唐僖宗时,有儒士于祐晚步禁衢间。于是万物摇落,悲风素秋,颓阳西倾,羁怀增感。视御沟浮叶,续续而下。祐临流浣乎,久之,有一脱叶差大于他叶,远视之若有墨迹于其上,浮红泛泛,远意绵绵。祐取而视之,果有四句于其上。

如果把这一段和前引的几篇记载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流红记》在拾叶这一个细节上已经作了充分的铺陈。对时间地点、环境、气氛都交代清楚了。这在小说艺术上是一个进步。人物对话也很多,于祐的话里还引用到了小说的典故。他说:“吾闻牛仙客遇无双之事,卒得古生之奇计。但患无志耳,事固未可知也。”可见作者对唐人传奇是很熟悉的,因此随口就引出《无双传》的典故。至于后面讲到唐僖宗入蜀时任命于祐为神策军虞候的情节,则是移值了僖宗宫人题诗寄金锁的故事。《唐诗纪事》卷七十八载:

唐僖宗自内出袍千领,赐塞外吏士。神策军马真于袍中得金锁一枚,诗一首云:“玉烛制袍夜,金刀呵手裁。锁寄千里客,锁心终不开。”真就市货锁,为人所告。主将得其诗,奏闻僖宗,令赴阙,以宫 真。后僖宗幸蜀,真昼夜不解衣,前后捍御。(这个故事《分门古今类事》卷十六引作《本事诗》,而今本《本事诗》不载。《诗话总龟》卷二十三引作《翰府名谈》,马真作马直。)

这个故事与《流红记》有一些相似之处,而神策军马真却改变为神策军虞候于祐了。于祐这个人物是从卢渥变化来的,又虚构出了韩夫人、韩泳等人物,拟托了张濬(唐代实有其人)的诗,这都是小说家的手法。

瘦竹翁(或作庞元英、误)在《谈薮》中指出“唐小说记红叶事凡四”,他列举了《本事诗》《云溪友议》《北梦琐言》《玉溪编事》四种说法,最后说:“余意前三则本只一事,而传记者各异耳。刘斧《青琐》中有《流红记》,最为鄙妄,盖窃取前说,而易其名为于祐云。”他认为《流红记》只是“窃取前说”,而没看到它有不少新的再创作,未免太苛刻了。

在《流红记》之后,还有王铚《补侍儿小名录》所引的王凤儿故事:

贞元中进士贾全虚者,黜于春官。春深临御沟而坐,忽见一花,流至全虚之前,以手接之,香馥颇异,旁连数叶,上有诗一首,笔迹谶丽,言词幽怨。诗曰:“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全虚得之,悲想其人,涕泗交坠,不能离沟上。街吏颇疑其事,白金吾,奏其实。德宗亦为感动,令中人细询之,仍于翠筠宫奉思院王才人养女凤儿者,诘其由,云:“初从母学《文选》《初学记》,及慕陈后主、孔贵嫔为诗。数日前临水折花,偶为宫思。今败露,死无所逃。”德宗为之恻然,召全虚授金吾卫兵曹,以凤儿赐之,车载其院资,皆赐全虚焉。

这首“一入深宫里”的诗是根据《本事诗》的顾况故事改造的,又把时间挪到了德宗年代,男主角名叫贾全虚,显然是假托的。《补侍儿小名录》引书多数注明出处,这一条却没有注,有可能来源还早于《青琐高议》。这个故事如此引人瞩目,不断化身出现,其翻版之多,在唐宋小说中是非常罕见的。也可以说明它确有潜在的魅力,传奇性的情节和抒情化的诗歌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它的艺术特色。

红叶题诗故事对后世的文学有深远影响。如周邦彦〔扫花游〕词“想一叶怨题,今到何处”,〔六丑〕词“飘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就是用御沟流红叶的典故。《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里说宋徽宗宫中出来的韩夫人听说评话,说的就是唐朝韩夫人红叶题诗的话本。元代白朴有《韩翠苹御水题红怨》杂剧,剧本已经失传,从题目上可以知道韩夫人已经以翠 为名了。《盛世新声》等曲选里保存了一套佚曲,还可以看出这本戏的主要内容。白朴对韩夫人收到于祐和诗的细节作了淋漓尽致的铺演,更是富有新意创造。不妨摘引一些曲文来看:

〔快活三〕莫不是有谁人题诗在上溜头,怎肯道是 休好教我厮傒厮幸苦追求,我与你亲把河神咒。

〔鲍老儿〕展玉腕厮琅琅向水面上兜,更怕甚溅湿泥金衫袖。则这翠竹梢头少个钓钩,趁着这水势向东流。我则见冲开锦鳞、惊飞绿鸭、荡散白鸥;见题红泛泛、随风飐飐,顺水悠悠。

〔古鲍老〕我这里探身在岸口,将红丢丢叶儿绰在手。对着这向阳的日头,湿浸浸水痕罗帕收。浑一似血染般胭脂透。是谁将巧计搜,全不怕官司穷究,将两句诗联就。

〔柳青娘〕谁曾道是趁逐,天赐这场厮迤逗。看了这诗中意投,必定是个俊儒流。裁冰剪雪忒惯熟。若得来双双配偶,尽今生共结绸缪。则这去年前红叶上,红叶上把诗修。

……

〔耍孩儿〕往常我守椒房耽寂寞捱昏昼,今日个更添上开心症候。趁西风飘离了树梢头,送与我这一场闲闷闲愁。见了些翠裙凤翅伤秋扇,听了些绛帻鸡人根晓筹,年年池馆皆依旧。则俺这宫嫔年老,几时得叶落归秋(据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

这一折写的是韩翠苹在红叶题诗一年之后才见到于祐题诗的红叶,她从沟水里捞起了红叶,喜出望外,载歌载舞,在唱词里抒发她的心情,表达了她的愿望,“若得来双双配偶,尽今生共结绸缪”。然而她身在深宫,受到严密的禁锢,又怎能飞出牢笼呢于是她又不胜慨叹:“则俺这宫嫔年老,几时得叶落归秋”这些心理活动和舞台独白,在小说里是根本没有的。《流红记》里只写到韩夫人追述自己当时曾写了一首二十个字的五言诗,非常含蓄,非常精练。在杂剧里白朴用戏曲语言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加强了细节描写,对这个故事作了进一步的艺术加工,就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作品了。古代的小说以情节曲折见长,而戏曲则除了情节之外,还要以辞藻华丽制胜。白朴的戏曲创作,在红叶题诗故事的发展中起了夺胎换骨的作用,可惜的是全剧没有流传下来。

明代王骥德写了一本《题红记》的戏曲,全名作《韩夫人题红记》,据说是根据元人杂剧改编的。作者在例目中说明:“传中于生之字祐之,韩夫人之名翠屏,与侍儿之为玉英,皆杂得之元人诸剧中,不敢臆创。”看来有些情节还是沿袭了白朴的《题红怨》杂剧,不过韩翠苹却改成韩翠屏了。《题红记》全剧三十六出,第一出结尾有四句题目:“唐天子开笼放凤,韩平章得婿乘龙;翠屏女怨题渌水,于状元媒倩丹枫。”大体上已经把把剧情交代清楚了。

《题红记》是明代传奇的一部代表作,篇幅很长,头绪很繁,从第二出起逐一介绍于祐和韩翠屏两家人物出场,增添了不少枝节,主要的是韩泳成了韩翠屏的父亲,官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韩翠屏被皇帝选入宫中,又未得恩宠,于是才有红叶题诗的举动。于祐是洛阳人,他辞别了父母进京应试,就演出了庭闱春宴、趣装赴试、长安访旧、南宫春试、曲江赐宴等一系列过场戏,而韩翠屏那边,则有诏入长门、宫中春怨、御苑躬桑、金宫倦绣等剧情作为铺垫,直到第十七出《霜红写怨》,才进入正题。第十八出《金水还题》一场里于祐回赠的诗,把《流红记》里原诗的“叶上题诗寄阿谁”改成“叶上题红寄阿谁”,却有些费解。后半本写韩翠屏侥幸被放出宫闱,回到家里,父亲韩泳作主把她嫁给中了状元的于祐。翠屏心中不愿,还寄希望于红叶题诗的作者。于祐也对红叶题诗的宫女保持着幻想,不乐意接受定婚的丝鞭。幸而韩泳的侄子韩偓是于祐的好友,从中说合,于祐也就同意了。新婚之夜,翠屏不理于祐,却取出红叶准备烧掉以绝念头,于祐发现了隐秘,才知道她正是他要找的人。两片红叶。珠联璧合,终于天从人愿、喜庆团圆。这一部分的剧情分明借用了《拜月亭》的情节结构,让一对互不相识的情人被迫结婚,在绝望之中得到意外的满足。

《题红记》基本照搬《流红记》的故事,但添出了不少闲文细节,最重要的一点是多出了父母之命,韩泳选定新科状元作女婿,有些像《琵琶记》里的牛丞相,因而把男女主人公相爱之情冲淡了,尤其是把韩翠屏追求爱情自由的叛逆性格削弱了。《题红记》的曲词比较典雅清丽,据说也严守音律,但很少见场上演唱。这里摘引韩翠屏红叶题诗一场戏中的几首曲词以示例:

〔二郎神〕清秋近,这些时看腰肢消尽。叹风雨羊车无定准。凄凉金屋,阿娇难赋长门。纨扇羞裁明月韵,谁待去摧残胭粉。谩伤神,尽凭他愁肠断送青春。

……

〔啼莺儿〕御林红树交水滨,是丹枫乍经霜陨。忽西风暗度篱根,纷纷飘堕成阵。便教他青娥剪裁,也填不出这脂脂娇韵。谩怀春,柔情千点,借你寄殷勤。〔又〕看枝头红叶一瓣春,他无情可会调引。便凭他千树罗纹,空传一段春恨。怕桃源难逢阮郎,枉费你锦肠千寸。倩波神,当胡麻一器,浮出武陵津。

〔黄莺儿〕红袖佛苔痕,蘸霜毫构思新,强将翰墨传芳信。他曾酬丽情,他曾逢主恩。写春愁弃把这片霜红尽。谢殷勤,她将心事寄与有情人。

〔又〕彩笔写回文,点蝇头草又真。恰正是锦囊佳制口勾引。应教断魂,空劳费神。愿风姨水伯齐帮衬。听原因,姻缘簿里全仗你去做冰人。

《题红记》对红叶题诗的故事作了尽情的铺叙,只就题诗这一个举动就虚拟出那么多的唱词和科白,在文采上不能不说是一次再创作。不过由于头绪纷繁,在结构上显得散漫,无怪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批评《题红记》说:“独其结构如持沙,开阖照应,了无线索。”

除了王骥德的作品,明代还有一本祝长生的《红叶记》(一作《题红记》),剧本已经失传。据《曲海总目提要补编》所记载的剧情,与《流红记》有不少差异的地方,如添出了吴子华、许春华另一对夫妻,作为陪衬。馀如韩夫人名翠琼,与许敬宗的女儿春华,都被裴寂报名选入皇宫,又因韩泳骂了裴寂,二女被贬入上阳宫,后来皇帝发觉了他们的委屈,就放他们还家,并赐婚状元于祐和探花吴子华。这本戏添出的头绪更多,构思更为离奇,传奇性更强了,不过与《流红记》原作红叶题诗的中心线索已有一定的距离,离开《云溪友议》里“上阳宫女断肠时”的宫怨主题就更远了。

时光流逝,四季更替,秋天总将离去。霜降已过,隐约间就有了冬天的气息。而流年沧桑,时光明灭之间,季节更迭,总会让繁华走向萧瑟,喧闹变得安静。唯有暮秋那火红的红叶,能带给我最美的视觉亨受,令我的思绪永远停留在一抹秋色里,停留在片片红叶里……

暮秋时节,最美不过红叶,这是秋季观赏红叶的最佳时间。那满山遍野的红叶醉了秋色,美了岁月,更惊了时光。红叶是秋天的定格,在秋风的吹拂下,暮秋时节的红叶由黄渐渐变红,呈梯次变色,不断变换色彩。远远望去丛山峻岭间,千树万树红遍,染红了山林谷壑,点缀着深秋层林尽染,红叶映林下的山乡人家,美不胜收。

那一枚枚在枝头摇曳着的红叶,如火焰般恣意地燃烧,让清冷的时光之中多了一份热情,多了一份明媚。

暮秋时节,尤其是有水的地方。绿水映着红叶,红叶与青山作伴,山水共一色,颇为壮观。同时,红叶又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植物叶子,随着山势、海拔、阴阳、温度、天气等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山顶上的红叶,地势高、阳光充足、色泽火红透亮,显得热情而奔放,所以红叶尽染山头;山中腰的红叶,海拔稍低,红叶色调深红略显沉重,好像多情而浪漫,红叶红的像火焰;山脚下的红叶,明显光照不足,红叶色泽暗红壮美,宛若烟霞铺地。如火如荼的红叶铺天盖地,把暮秋的山林装扮的色泽斑斓。不由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巜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暮秋时节,尽管短暂。但红叶惊鸿一现,留给人们却是美的亨受。一秋韵味,眷恋的是枫叶,它献给了我们一道恢宏壮丽的风景,染红了天又染红了地。

我爱红叶,它千丝万缕如织如云的红晕,显示着生命饱经沧桑而不衰竭的光泽。尤其那一簇簇红叶,如火苗般一样在跃动,份佛要燃烧群山众岭一样。火红的红叶,红得热烈,红得深邃,红得剔透,层林尽染,在残秋中翩翩起舞,漫山红叶,气势震撼,真是美丽至极。

秋阳炫目,远山含黛。所以,红叶更是这暮秋里最终的浪漫,无疑、最终的辉煌也是属于红叶。捡起一片红叶,脉络泛红,似染尽了岁月的沧桑,细听一片落叶的絮语,可以从中读出暮秋的韵味。

时光清浅,岁月厚重。“自古逢秋悲寂寥”,岁月逢秋,人生之秋,还有多少时光值得我们去荒废与蹉跎?人生过半,光景不多,不舍与暮秋归去,唯愿暮秋的红叶多停留一段时间,与我默默相伴,静静相守,留一份温暖于心于眼底,即使寒冬降临也不会寒冷。因为暮秋渐渐离去,心中的红叶依旧永驻心中……

2020、10、29日1740于中园城

散文标题: 评李宗凌《红叶江湖》

关 键 词: 江湖 红叶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开本书评系列的初衷是欣赏那些才貌双全的作者,更有感看台网友认为长篇作者中帅哥少,故此大力推出帅哥作者的作品。以前看过宗凌《红叶江湖》的一部分,也曾想为之撰写一篇评论,只是感觉宗凌的作品写的如此之美,不知道要什么样的评论才配得上作者的作品,所以迟迟没有动手。但是,这也成了一个埋藏在心底的结,这回再看修改版并呼应本书评系列的宗旨,同时也了解这个等待了许久的心愿。

一、书名当中蕴含典故,诗情充溢之江湖。初看到标题中的“红叶”字样,不觉想起“红叶题诗”的故事,在由唐宋至元明的千余年中,“红叶题诗”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最早见于唐人孟棨的《本事诗》,范摅《云溪友议》的记载大多与《本事诗》相同,也是宫女题诗、顾况和诗。《云溪友议》还记载了另一个红叶题诗的故事,故事的时间由玄宗朝下移到了宣宗朝,故事的男主人公是后来中了进士并将官做到了司徒的美男子卢渥。至北宋刘斧《青琐高议》之“流红记”,红叶题诗又有了新篇,故事的女主人仍为宫女韩氏,男主人公则变成了于祐。在流传过程中,红叶题诗被演绎出了许多版本,如五代的孙光宪在其《北梦琐言》中就有“云芳子魂事李茵”的故事。又南宋陆游的《侍儿小名录》里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一个叫贾全虚事。“红叶题诗”的故事,在戏剧和**当中也多有搬演。这出文人墨客演绎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和本篇小说一样凄美,浪漫,令人荡气回肠。虽然二者所写的故事并不相同,但是从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冲击来看,红叶江湖和红叶题诗却有着神似之处。

枫树的来历同样具有神秘的气息,《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谓枫木。”《云笈七签》卷一百辑唐王瓘《轩辕本纪》:“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蚩尤的刑具化为一片殷红的枫树林,古老的传说赋予枫树以神话的来历,增添了有关其本身及红叶所具有的浪漫色彩。再一提到红叶,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古典诗歌中有关的红叶意象。红叶催人想象,深秋霜浓时节,枫林连绵一片,满山红叶如红海浪翻,喷薄如炽,催发诗思:“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赤叶枫林百舌鸣”(杜甫《寄柏学士林居》),“好是经霜叶,红于带露花”(李中《江村秋晚作》),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红叶写满历代诗人优美的诗句,也染有点点离人泪。《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落叶”(马致远《夜行船秋思》),更多透露着文人钟情的风雅。

有关于红叶的故事还有许多,与红叶有着纠结的地域也很多。坐落在长沙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的“爱晚亭”,就是以杜牧《山行》诗命名的,它已经与杜诗一样驰名遐迩。苏州天平山素以红枫、清泉、怪石“三绝”闻名,自古就有“天平十月看红枫”的习俗。红色是生命之火,象征着炽热、灿烂和希望。红叶拼尽生命全部的赤诚,在万木飘零之时,点染了萧瑟的寒秋,昭示的正是生命成熟的烂漫、辉煌和力量。红叶给人的不仅仅是诗情画意的象征,同样也有令人侧目不容忽视的威力。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记载了一则红叶化雷的故事:“史生游华山,有一红叶大如掌,随流而下。史接置怀中,见叶上粟粟而动,惊弃林中。须臾,白烟弥谷,下山未半,风雷大至。”红叶能够焕发出撼动天地的巨大能量,具有雷霆万钧之力。从小说总体来看,红叶所取之意象意蕴倾向于上面诗人的文雅,更多的呈现出一直柔情的一面。从诸多的创说、诗词、小说中世代累计的红叶意象含义,来看这部《红叶江湖》,贯穿小说始终的那火样的红叶,必定会带给你更多的审美联想与丰厚的情感冲击。

二、布衣书生形象的男主角,薄命才女的女主角。武侠小说当中本来该是充斥着一个刀光剑影的江湖,但是在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宗凌为了与小说总体风格保持适应,启用了类似于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人物,让一个布衣书生和一个出身武林世家却喜欢从文的女子充当了小说的主角。从此等角色的选取上,更贴合了红叶意象背后透露出来的诗意化气息,使得这个江湖既是武之江湖,更是情之江湖。主角郑诗络原本是个书生,“郑诗络,歌诗的诗,脉络的络,诗之脉络是也。”郑诗络这个原本寒稀眼中的小哥哥,如今已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瘦瘦高高的,相貌平常,包着一块淡蓝色的方巾,“看见寒稀看他,便微微一笑,他长相虽然寻常,可是这笑容却颇为淡逸超然,而他眼里闪过的一抹调皮,确是寒稀分明见过的。”是他童年时的陪伴,使得寒稀得以摆脱寂寞。当年的两小无猜,到如今的久别重逢,自然而然将两个人两颗心的距离拉近,“寒稀看着郑诗络,满心都是笑容,这个年幼时的小哥哥又回来了,真是让她喜出望外呢。……一路上,她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她想知道郑诗络和先生这些年来都去过些什么地方,都见过些什么人……她已经有两个哥哥了,可是她还是更喜欢这个郑哥哥一些,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他和他的两个哥哥不一样,很不一样。”书生的江湖,红叶飘香,虽然杀气稍有欠缺,不过他那真挚的情感足以支撑起小说的框架。

寒稀是武林世家挽霞山庄的四**,她的前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的名字叫做叶正男,二哥的名字叫叶英男,三姐的名叫叶胜男,她还有个弟弟,弟弟的名字叫叶浩男,独她的名字与他们不同。因为哥哥姐姐和弟弟的名字都是爷爷取的,而她的名字是他们家的一位先生取的。正是这位程先生的弟子,带给寒稀以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也给了她不同于自己兄长的感受,可以说青梅竹马的恋情从他们的孩童时候就以不为他们自身觉察的形式种在了彼此的心底。她一个出身武林世家的**,却不喜欢学习家传绝技,刚喜欢读书赋诗。小说开头,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拉近的镜头:天色很暗,分不清是清晨还是黄昏。在挽霞山庄最高处的聆风楼里,十五岁的少女叶寒稀穿着一件青白色的苏绸衣裳,配着湖蓝色的轻丝长裙,正在低低的吟哦着手中书卷里的诗句。看到这样的情景,让人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寒稀喜欢跑到聆风楼来,喜欢一个人站在高处,读书、听风、看雨。十五岁的少女寒稀渐渐的长出了美人的红颜,渐渐的长出了修长曼妙的身姿,也长出了许多无由的忧愁和心事。“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她还不能完全的读懂那些诗句,可是她又似乎已经能够体会到诗中的那一份惆怅那一份痛。

三、清丽动人的文笔,弥漫的忧伤气息。一部好的小说固然离不开好的构思,情节冲突的设置的好与否关系到能否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更为关键的是一部小说的文字功底,这是能给人带来致命吸引的地方。在当下网络写作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写作方式,随着小说创作者队伍的与日俱增,小说行文的质量却明显有泥沙俱下之势。大量的作品虽然不能简单以文字垃圾一带而过,但是至少缺乏严谨的创作态度,读者看过之后感觉用在上面的时间是白白浪费,丝毫没有带来阅读上的愉悦感,也丝毫没有起到休闲娱乐作用,更不用说带给人以知识上的充实等更高层面。这样的作品对作者而言,也是鸡肋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故此,小说创作在花心思在小说整体布局谋篇的同时,更是对作者文字功力的一个严格的检验。就像一个厨师,有了各种精美的原料,也有了好的烹饪方法,但最后还需要你以高超的烹饪技术将这些原料调制到一起,才能给读者的餐桌端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从红叶公子的整篇小说来看,宗凌无疑是个中高手,而且可以看得出他对于文字的那种追求。小说中始终充满着诗意化的语言,这也是整篇小说呈现出诗情画意的原因所在。“这场雨自入秋以来就一直下着,已经十多天了,下得安安静静,下得从容不迫。每年的秋天,这场雨总会如约而至的,而且,一来就会痴痴傻傻的下很久。”这哪里是写雨,分明像是在为我们介绍一位行止温婉的女子,那种安静从容,那种痴的状态,使得这愁杀人的秋雨,也不知不觉中带给人们以一丝暖意。“昨夜的雨已经远去,在一个白天的阳光照耀之后,整个挽霞山庄再也感觉不到秋雨的潮湿和忧郁。所有的枫叶似乎都在一夜之间红透了,……满眼看到的,都是一片如火如荼的红色。风吹来,所有的红叶都飘摇的舞蹈起来,叶脉间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清香。……站在整个山庄最高的地方,放眼望去,山庄的红叶和远天的晚霞仿佛浑然一体,整个就如仙境一般。”郑诗络看到这样的景致,赞叹好美的地方。读者看到这样的叙事,该赞叹其好美的文字!

如此之美的一本武侠小说,如此文字塑造的幽深杳渺的意境,不由人感叹其美艳、精致、风韵。与此同时,从字里行间的缝隙中散发出一种忧伤的气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世间最美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中国传统的小说戏曲大都采用大团圆的结局,这固然符合了人们美好的期望,但同时也只能是愿意而已。一方面读者和观众厌倦了千篇一律团圆结局带来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悲剧确实更能给人带来发自灵魂深处的震撼。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在这一点上,悲剧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作者简介中,宗凌介绍自己的创造心态时说:我的心中充满了忧伤,在写《红叶》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时常出现这样的状态。于是我告诉自己,我不过是在写一本武侠小说而已,通俗的,而且是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的小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忧伤出于何处,和小说里的人物同悲同喜吗?似乎也不是的,对于我,对于所有读武侠的人来说,这真的就是一个成年人的童话罢了。可童话总是那么美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宗凌内心的忧伤化作了《红叶江湖》那段挥之不去的忧伤。 喜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640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