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古诗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古诗原文及赏析,第1张

鹧鸪天

病酒恹恹与睡宜,①珠帘罗幕卷银泥。②风来绿树花含笑,恨入西楼月敛眉。

惊瘦尽,怨归迟。休将桐叶更题诗。③不知桥下无情水,流到天涯是几时。④

注释

①病酒恹恹与睡宜:指酒后精神不振,适宜睡觉。恹恹,形容气息微弱,精神不振的样子。

②银泥:帘上的银制饰物。

③桐叶更题诗:(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红叶,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宣宗放出部分宫女,卢得一宫女,即题诗者。

④不知桥下无情水,流到天涯是几时:意为不要在桐叶上题诗了,因为不知何时它才能被桥下流水带给远方的情人。

参考译文

酒后疲倦想入眠,眼前仿佛罗幕晃动珠帘半卷。心中的郁闷白日尚可排解,看那风吹树绿花带笑颜。忧恨思念最难忍的就是夜晚,上西楼瞧那月亮也像将眉愁弯。

自己憔悴消瘦得令人惊叹,心上人迟迟不归更让我满腹幽怨。再不敢在那桐叶上题诗与君相传,谁知那桥下无情的河水,何年何月才能流淌到天涯——你的身边。

赏析

这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对离人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上片通过写景表现对离人的怨恨。“花含笑”、“月敛眉”云云,是将人的感情与无知的花月作对比,以表现怨情。下片用唐代桐叶题诗之典,以见远离久别相见之难。末二句“不知桥下无情水,流到天涯是几时”,表现了思妇急于与离人通信息的愿望,实际上是流露出她对对方且怨且爱,而爱始终占上风的心理状态。

唐代范摅《云溪友议·题红怨》载有二说。一说此为卢渥轶事:“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嗟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无不讶焉。诗曰:‘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慇懃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太平广记》卷一九八亦引此文。另一说谓是顾况与宫人对诗的佳话:“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颇衰悴,不备掖庭,尝书落叶随御水而流云:‘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顾况著作闻而和之。既达宸聪,遣出禁内者不少,或有五使之号焉。和曰:‘愁见莺啼栁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两则故事均记述御沟流叶传诗,只是在红叶上所书之诗不同。按《云溪友议》作者范摅生卒年不详,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在世,上距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举进士第的卢渥不久,而其时已分辨不清此事究竟是源自卢渥还是顾况。而与范摅大致同时的孟棨在《本事诗·情感》中,只说是顾况轶事,且言之更详:“顾况在洛乘门,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历来传说总是先简后详。后人往往是在前人所编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润色,使之更丰富多彩。同是顾况之事,范摅所载,谓顾况是听说御沟流叶,乃“闻而和之”;孟棨所书,则称顾况与友游苑中得题叶诗。可见此事在唐代乾符年间已被文人加工修饰。大约其时将此事属顾况者比属卢渥者要多。

很抱歉,您的对联是:红叶题诗欣赠嫁,青梅煮酒庆于归。这是一副非常优美的对联,它描绘了两个不同场景,但是寓意着相同的喜庆之事。

下面是对这副对联的一些解释和赏析:

上联“红叶题诗欣赠嫁”,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红叶上题诗,然后赠送给即将出嫁的女儿的场景。“红叶题诗”是一个典故,指的是唐代一位女子在红叶上题诗,然后把这片红叶放在河流中,这片红叶在漂流中被人拾起,那个人看到题诗后非常欣赏,最后与那位女子结为夫妻。这个典故寓意着美好的姻缘天注定。

下联“青梅煮酒庆于归”,描绘了一个男子在青梅煮酒,然后庆祝女儿归家的场景。“青梅煮酒”是一个典故,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访问隆中,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在酒馆里煮青梅,刘备喝了几杯后,诸葛亮便开始讲述自己的看法。这个典故寓意着父亲为女儿的未来祈祷和祝福。

这副对联的意境深远,不仅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美好祝愿,也展现了天下父亲的爱女之情。同时,这副对联的用词巧妙,把两个不同的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唐僖宗年间的一个傍晚,年轻的学士于佑在皇城宫墙外漫步。当时万物飘零,秋风萧索,残阳西坠,不由得让于佑生出无限乡愁。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看见御沟不断有红叶流出。片片浮泛,情意幽远。忽然他发现其中一片较大的红叶上似有墨印,就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使他感到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佑把诗带回家里,藏在书箱内。那首幽怨伤感的小诗始终让他难以释怀,他猜想这是宫中才女所作,自此开始思慕那个宫里落寞的写诗女子,尽管她的身影是虚幻飘渺的。几天后,他也找来一片红叶,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之后,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朋友听,有笑他痴愚的,也有被他这片心意所感动的。

人世艰难,命途多舛,于佑后来累次应试落第,旅情客思、倦于游历,只好安下心来在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红叶题诗”似乎也成了一场永不可及的梦。一天韩泳告诉他说:“帝禁宫人三千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居吾舍。子今未娶,年又逾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吾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 于佑唯有感激下拜。很快,于佑就在韩泳的帮助下与韩氏成家了。结婚那天,于佑审见韩夫人艳若天人,以为误入仙境。

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佑的竹书篮里看见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说:“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佑便如实告之。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于是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佑当年写下的。俩人相对惊叹,感泣良久,同声说道:“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说当日得到于佑题诗的那片叶子的时候,也回了首诗,现在还藏在箱子里。于佑一看,诗是:

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

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

这件事传开后,时人莫不惊叹,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后来有一天,韩泳宴请于佑夫妻吃饭,席上开玩笑说:“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着说:“吾为佑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 韩泳说何以见得,韩氏于是取笔写下一首七绝:“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韩泳说自己终于知道是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为有缘而相聚。于佑夫妻后来的生活也很美满,受过苦的人格外惜福,何况这是一场红叶为媒,流水为证的因缘呢?这个传奇甚至连僖宗都耳闻。宰相张浚还为这段人间佳话做诗纪念:

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流。水上有红叶,于独得佳句。

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

出宫三十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

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

儿女满跟前,青紫盈门户。此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

 红叶题诗是一个成语,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作为成语则是用来比喻男女之间奇特的姻缘。那么,红叶题诗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这个故事确实很有浪漫色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红叶题诗的故事发生在唐天宝年间,只不过,这个故事是在民间流传的,真假未可知。话说,诗人顾况捡到了宫女从上阳宫水道流到水池的一片红叶,而红叶上面写了一首诗,诗是这么写的,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看了这首诗之后,顾况就对写这首诗的人萌生了爱意,于是也用红叶写了一首诗,然后将这片红叶传进了宫里,让人想不到的是,还真的到了之前红叶写诗的宫女手中,从那之后,两个人就用红叶传情。

 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而顾况就借着战乱找到了在宫里的这个宫女,两个人一起逃出了上阳宫,最后两个人结婚了,而且还白头到老了。这样美好的结局,相信是不少人都希望的。也是因为这个故事,红叶题诗成了成语,同时红叶也被当成了坚贞不渝爱情的象征。

 另外,这个故事除了叫红叶题诗,它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下池轶事;。这个故事一直在洛阳古城流传着。

 另外,顾况也写了和这个故事有关的一首诗,名字叫《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诗的内容是这样的,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也是因为这样,这个故事成了顾况的佳话轶事。

 当然,这个故事也是有历史背景的,在唐朝时期,皇帝的女人非常多,有的女人从16岁进到宫里,60多岁的时候连皇上的面都没见到,因此皇宫后院也被称为是人间地狱。很多宫女都过着囚徒一样的生活,在里面守活寡,红叶题诗这个故事也算是应运而生吧。

  关于“红叶题诗”的故事,唐代就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版本,虽然当事人各不相同,故事情节互有差异。但如枫叶般红艳的才情女子。实在令人叹慕。 相传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居洛阳的顾况,闲暇之余与友人结伴游览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外的御沟。走着走着,忽然间,顾况看见一枚红叶顺着御沟之水缓缓飘下。待近眼前,捡起一看,叶面上有首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读之,感觉到这分明就是一首宫怨诗,不由得心血来潮,爱意萌动。于是,便在另一枚红叶上题道: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题毕,便把叶片放入上游流水里,让它随水飘浮宫中。

十多天后,有人又在御沟流出的水面上得到题在红叶上的诗,便送与顾况,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从此以后,顾况一片痴情地在御沟旁日夜转悠,盼望能有奇迹出现。而令人遗憾的是,宫女并没有寻到机会外嫁,顾况也没有娶到这位才女为妻,留下的或许就是一段梦中情缘。但这红叶随着流水漂浮出来的诗笺,却成为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唐朝范摅《云溪友议》卷十记载“红叶题诗”的当事人却是卢渥。

卢渥,唐代诗人。字子章,生卒年不详。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大中年间举进士第,历官中书舍人、陕府观察使,检校司徒。代表作有《赋得寿星见》、《题嘉祥驿》等。

相传,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有一年到京城长安赶考。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季节,秋风萧索,残阳西坠,孤独的卢渥,不由得生发出了许多乡愁。惆怅的他便与书僮漫步在皇宫外的护城河边。忽然,在他面前的这条从皇宫流出来的水面上有一枚红叶飘然而至,隐隐约约可看见上面似有墨迹,卢渥出于好奇,便顺手将那枚红叶捡起。果然,红叶上题着这样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看到题诗,感慨万端:这分明是一位宫女有感于自己孤寂落寞的宫廷生活,将心迹题于红叶之上,又放于溪水之中,溪水顺流而下,流出了宫廷。

也许是书生卢渥爱诗的缘故,他便将此叶作为一枚书签,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携带的书卷之中。连日来,那首充满幽怨伤感的诗始终让卢渥难以释怀。于是,他便开始思慕那个在皇宫里落寞的写诗女子,尽管她的身影是虚幻飘渺的。他也索性找来一枚红叶,并在上面题诗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与谁?

写完之后,随手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

事后,卢渥曾将此事讲给几个朋友听,朋友有笑他痴愚的,也有钦佩他痴情的,也有被他这片诚意感动的。

后来,宣宗下诏,放出宫女三千,准许嫁给朝廷的官吏。但不准嫁给举子。

这时,在范阳官任上的卢渥也配得一位名叫韩翠萍的宫女,花烛之夜,卢渥面对娇妻,突然想起御沟漂叶之事,便将红叶取出,问韩氏女可否辨得此诗是宫中何人手笔?韩氏女接过手中一看,不由得惊讶起来,说她就是当年那位红叶题诗的宫女。同时,韩氏女也取出一叶,说:妾在水中也曾捡得一枚红叶,但不知是何人所作?卢渥接过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写的诗句。夫妻执手默然相对,感泣良久。真是:千里姻缘红叶牵。

当这件事传开之后,时人莫不惊叹!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多的光景。如今,韩氏女看到了那枚题诗的红叶,惊讶于天意使然。于是便取笔再题诗道: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情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宋代王《补侍儿小名录》记载“花叶题诗”的当事人却是唐代的贾全虚。

德宗贞元年间,进士贾全虚因故被罢免了官职,他感到失意落寞。春季的一天,他无所事事地坐在长安皇宫的御沟旁漫无边际地闲看,忽然间,水中有一朵花顺着水流漂到他的面前。贾全虚伸手捡起,虽然叫不准花的名字,但还是下意识地放在鼻下嗅了嗅,觉得这花儿的香气特别浓郁袭人。他又仔细看了看,还有几片叶子与花相连,其中一片叶上还写着一首诗,笔迹纤丽,言词幽怨:

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贾全虚读完诗,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想着写诗的宫女,顿生怜悯之心,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此时,巡城的士兵正好从他面前走过,觉得贾全虚行为表情很可疑,便将情况详细报告给了上级。恰巧,此事又被德宗皇帝知道了,德宗命人仔细查访。最后在翠筠宫奉恩院王才人家查到了写诗的人,原来是王才人的养女凤儿。查访的官人问其原因,凤儿说:“我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学《文选》、《初学记》,很喜欢陈后主的孔贵嫔的诗。数天前,我在临水看花,偶尔起了思念之情,便在花叶上写下这首诗,不料想却真的被人发现,我感到羞愧难当,现在只求一死。”

德宗怜悯凤儿,于是网开一面,召见贾全虚,破例授予他金吾卫兵曹之职。并将凤儿连同车马嫁妆赐给他。

宋代刘斧《青琐高议》卷五记载“红叶题诗”的当事人却是于v。

唐僖宗时,儒生于v进京赶考,偶然散步到御沟旁边,忽然看见水中有一片红叶,顺手捞起,上有题诗: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于v得诗,或许是诗情打动了他,他便在想象着宫女的美丽,想象着宫女的风韵,想象着宫女的才情,想着想着,不能自己,也在另一枚红叶题诗道: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阿谁。

然后置于上流,使之顺水漂至宫中。后来,于v便去河中(今山西永济县)投奔社会名流韩冰,韩冰赏识于v的才华,又知道他还没有成家。

有一天,韩冰对于v说:“听说皇宫放还三千宫女,让其自行嫁人。”不久,他便介绍其中的韩氏女给于v。婚后,韩氏女无意中发现于v书箱中有一枚红叶题诗,十分惊奇,拿在手中一看,竟然是自己当年所写,而于v和诗之红叶也恰被韩氏女捡得。当年韩氏女在得到红叶时,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又连题二诗:

独步天河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刘斧在评论此诗时深有感触地说:“流水,无情也;红叶,无情也。以无情寓无情,而求有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情者合,信前世所未闻也。”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却将“红叶题诗”演绎成了唐代进士李茵与宫女云芳子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

一次,进士李茵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飘出,上题: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李茵顺便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名叫云芳子。她很有才识,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哀叹地说:“此乃妾所题也。”于是俩人同行前往蜀地,一路上,云芳子给李茵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到达某地时,一个宦官认出了云芳子,宦官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遂逼云芳子上马,欲强行将其带走,李茵十分伤感,却又无可奈何。

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子忽然进来了,她对李茵说:“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佳人失而复得,李茵欣喜若狂。于是,两人相伴回到了襄阳。几年后,李茵染病,身体日渐消瘦,有个道士说他面有邪气。此时,云芳子才对他说出了实情:“那年与郎君相遇。妾其实已死。感郎君之深意,故相从耳。但惜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君。”说毕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

在《全唐诗》中,有一首《书桐叶》。据五代无名氏《玉溪编事》载:前蜀尚书侯继图出身于书香世家,年轻时勤奋好学,终日手不离卷,口不停诗。在一个秋风萧飒的日子,他在成都大慈寺的楼上凭栏观景,忽然有一片梧桐叶飘落而下,上面题诗一首:拭翠敛蛾眉,郁郁心中事。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侯继图吃惊之余,便把这片梧桐叶保存在衣箱里。

数年后,他和一位任姓女子结婚成家。一天,侯继图吟咏此诗,夫人听到诗的前句后,急切地说:“这是妾家当初在绵州写的桐叶诗,你是怎么知道的?”侯继图也一样激动,就让夫人当场默写全诗,结果竟和他保存的桐叶上的诗句完全一样。

这个爱情故事固然充满浪漫色彩,但令人不可思议之处在于:秋风居然能把写在梧桐叶上的诗句从锦州吹到四百里之外的成都?

“红叶题诗”的故事表现的是宫女们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她们不甘心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在无声无息中枯萎、消逝。实际上是宫女们不满宫中非人的生活以及对皇帝忿恨之情的真实写照。“红题红叶”乃吟咏情思、闺怨及良缘巧合之浪漫用典。

在笔记小说方面有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宋代王铚《补侍儿小名录》,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   范摅《云溪友议》下卷,此篇名《题红怨》即根据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增饰而成,只是内容增加了一倍:除顾况题诗外,又增加卢渥的题诗,时间分别在玄宗和宣宗朝,题诗的内容也不同于《本事诗》。 唐孟《本事诗·情感》记有顾况的故事,说的是梧叶题诗;

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①,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记有讯僖宗时李茵的故事;

进士李茵是襄阳人。一次他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名叫云芳子。她很有才学,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哀叹说:“此妾所题也。”于是同行到蜀地去,一路上云芳子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她,宦官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逼令她上马,强行带走,李茵十分难过,但又无可奈何。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忽然进来了,她对李茵说:“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佳人失而复得,李茵欣喜难以言表。于是两人相伴回了襄阳。几年后,李茵得了病身体消瘦,有个道士说他面有邪气。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那年绵竹相遇。妾其实已死。感君之深意,故相从耳。但惜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君。”说毕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  ——出自宋初《北梦琐言》 宋王《侍儿小名录》记有德宗时贾钱虚的故事;

宋刘《本事诗·情感第一》 斧《青琐高议》记魏陵张实撰的《流红记》,则是综合前几家而改造的于佑与韩夫人的故事。

据<流红记>载:唐僖宗时,有一名叫于佑的书生傍晚漫步在皇城中的街道上,天气已是深秋,夕阳残照,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于佑心中不禁充满了客居异乡的悲伤情感。他来到御河岸边正撩水洗手,却又望着从宫城中飘流而下的落叶发起愣来。突然,不远处水面上一片又大又红的树叶引起了他的注意,叶面上好像有几行墨迹。他赶忙将这片红叶捞出水面,上面果然题有四句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佑把红叶带回住处后放在书箱中,每天都拿出来欣赏吟诵,越来越觉得红叶美艳可爱,题诗清新意深。他想:“红叶是从宫城禁庭中飘流出来的,上面的诗一定是宫中一位美人所写的。我一定要把红叶珍藏起来,这也是我将来美好回忆中的一件纪念物。”由于一段时间来于祐对红叶日夜思虑,面容消瘦了很多。他的好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劝他忘掉红叶题诗,不要再胡思乱想。一天夜里,于佑又躺在床上彻夜未眠。天亮后,他急忙到外面找到一片又大又红的秋叶,在上面题了二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他拿着红叶来到御河上游的宫城前,看着自己题诗的红叶在御河中飘流进宫城。

后来,于佑多年参加京城科举考试都没能考中,就投奔到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权贵韩泳门馆担任文书职务,手头上钱财也渐渐宽裕,但已经无心再去科举应试。过了几年后,韩泳召见于佑说:“皇帝宫城中有三十多个宫女被逐出宫,让她们各自嫁人,其中一名韩夫人和我是同族。她进宫很多年了,现在从禁庭中出来后就投靠到我家里。我考虑到你已年过三十,还没有娶妻;独身一人,也没有官职和家产,生活上很清苦孤单。现在韩夫人自己私房银子不下千两,她本来就是清白人家的女子,年龄刚刚三十岁,长得姿色出众。我给你二人说亲,把她嫁给你,怎么样啊”于佑这时赶忙从坐位上离开,向韩泳伏地跪拜说:“我是一个穷困书生,寄食于您的门下。自己一无所长,不能报答您的恩德。现在又对我如此厚爱,更是受之有愧!”于是韩泳吩咐手下人安排嫁娶礼仪,为于祐和韩夫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韩氏在于佑书箱中发现了红叶,她十分惊异,说:“这红叶上的诗是我作的,夫君是怎么得到的”于佑就把得红叶事详细讲给了妻子。韩氏又说:“我在宫城御河里也捡到了一片题句的红叶,不知道是宫外何人所写。”她打开自己的衣箱取出了一片红叶,于祐接过来一看上面的题句就连声说:“这是我题的!”夫妻二人各持一片红叶相视无言,感慨万端,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6前蜀尚书侯继图,出身于书香世家,年轻时代终日手不离卷,口不停诗。在一个秋风四起的日子,他在成都大慈寺的楼上倚栏观景,忽然有一片梧桐叶飘落而下,上面题诗一首:    拭翠敛蛾眉,郁郁心中事。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  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  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  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侯继图大为惊奇,他很喜欢这首诗,并把这片树叶保存在衣箱里。五六年以后,他和一位任姓**结婚。一天,侯继图吟咏此诗,夫人听到诗的前句后,不由急切的询问,这是当初我在绵州写的书叶诗,你是怎么会知道的?侯继图也一样激动,就让妻子当场默写全诗,结果竟和他保存的树叶上的诗句完全一样。这个故事之不可思议在于,秋风居然能把树叶吹到四百里距离外?  ——出自《全唐诗》之《书桐叶》及五代金《玉溪编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49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