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黑格尔浪漫型艺术美的作品有哪些

体现黑格尔浪漫型艺术美的作品有哪些,第1张

¥TEPhHDaLlwYqGkW8¥

搜档网

黑格尔美学

1、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感性的东西并不外在于理念,就像人的肉体并不外在于人的精神一样,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其二,从对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这一定义出发,黑格尔认为,从美对主体心灵关系上看(把握美的理念的方式看),“美既不是用在有限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知性)的对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也就是说美的理念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对象(知解力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实践对象(意志的对象),“美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在审美中,主体达到了理性认识和意志自由相统一的关照,客体成为独立自存,本身自有目的欣赏对象。这样,在美中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主体和客体就达到了高度统一。黑格尔总结道:“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起了只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上一页下一页

下载文档原格式

(Word原格式,共4页)

付费下载

相关文档

浅析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 美学 概说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PPT课件

第八讲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读后感

黑格尔哲学美学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 美学 概说

浅析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概说

黑格尔美学思想浅析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的美学观

论黑格尔的身体美学观

黑格尔-美学-概说

黑格尔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善美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 实用美学认识

论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最新文档

访问电脑版

© 2021 搜档网 msodocsnet

  摘 要浪漫的其中一个范式就是表现出强烈的追求“诗意化”人生的理想。吉尔伯特和库恩在《美学史》中说,对于那些追求浪漫的人们来说主张生活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有魔力的循环中:在那里,一切东西都变成了诗歌。他们以为让一切“诗意化”,追求一种诗意化的生活是浪漫美学的深层愿望。追求“诗意化”的生活,是浪漫的一个实质。浪漫者觉得这是有限的个人生命和无限的人生理想之间永远不可能消除和弥合的宿命,因此,这种诗意人生常常又陷入一种忧郁和怀乡的淡淡哀愁之中。

关键词浪漫;诗意化;奇迹;美

1平庸

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诗意和奇迹。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的斩除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争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的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师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生活就是这样世俗的,利己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毫无温情的。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在给社会物质财富带来巨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其他的社会问题。1829年,卡莱尔写到:“要是我们必须用一句话来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的话,我们就会首先叫它是机器的时代……同样的习惯不仅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而且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方式。人不仅在手上而且在头脑里和心里机器化了’’这种机器化大生产所带来的人性的麻木,机械和破碎是那些敏感的追求浪漫的人们深切感受到的社会问题,荷尔德林不无感慨的说:“我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民族比德国人更加支离破碎的了。你看得见工匠,但是看不见人,看得见思想家,但是看不见人,看得见牧师,但是看不见人,看得见主子和奴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但是看不见人。”人性的片面发展,完整人性的不复存在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来普遍出现的一个问题。这个机器轰鸣的时代,“从这污秽的排水沟里流出了黄灿灿的纯金。在这里,人性得到了最完全的,也是最残暴的发展;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

2奇迹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社会,它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它为富人创造了宫殿,但为穷人创造了贫民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一个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一开始就指出的那样一个时代:那是最昌明的时代,那是最衰微的时代;那是理智开化的时代,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浪漫者面临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物质财富,物质文明疯狂,飞速发展,而人性和自由并不同时并进的社会,一个混乱的,机器节奏的社会,人们感到生活的压抑,无味,平庸与不自由。浪漫者的生活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已经是去了诗意的时代。在浪漫者所处的时代里,已经丧失诗意;而在浪漫之前的无数年代里,一切似乎都是那样平静或者死气沉沉,在艺术和生活中大家都遵循着规则,理性被人推崇,任何不理性的言行都受到那些“理性法庭”的抨击,无论人的行为还是艺术,道德,政治,哲学都遵奉着一种普遍的理性,一切似乎都是紧紧有条的,有条不紊的,一切都准时发生,夏至日,都拥到大自然中去;忏悔祈祷日,都为罪孽深重而悔恨;满了二十岁就要恋爱;结了婚,就要为自己的家室,为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而生活;有了孩子就一心顾家了;到了壮年,由于善行而获得高位……这种僵化的秩序就是浪漫者所反对的平庸和伪善。费希特的主观精神在浪漫主义者弗施莱格尔看来还够不上是绝对的唯心论者,因此,浪漫主义者完全是用无限的自我激情,想象和编织出来的离奇的远古和未来的故事或者寄身清净的自然来反抗生活的散文,寻找人失去的那份自由,用理想中的奇迹来编织诗意的生活,给这个世界再添上一层温情的面纱。所以,奥威施莱格尔说:“诗歌无论多么离奇怪诞也不为过分,在一定意义上讲,诗歌永远不可能写的夸张。”

3浪漫

《尤利西斯》描述犹太广告商布罗姆,其妻子莫莉和青年艺术家斯蒂芬在1904年6月16时早上8点到深夜2点45分的18个小时内的活动经历和完整的意识过程。“……那天我们躺在霍斯头的杜鹃花丛中穿着灰色的苏格兰呢戴着他的草帽那天我想法使他向我求婚是的我先是把那块香子饼从我嘴里送给他那年和今年一样是闰年十六年了天哪在那个很长的接吻以后我差不多喘不过气来是的他说我是山中一朵花是的我们是花朵所以女人的身体都是那就是他这辈子讲过的一句真话今天太阳是为你而发光的……”意识流不受思维制约,字里行间都流露这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呼唤……浪漫,它追求新奇,它想要逃离现在,生活在瞬间,它追求田园的安逸与幸福和没有时间的逍遥。它是乡愁,是白日梦,是甜蜜和哀伤的旋律,是孤独,是流放的苦楚,是隔离疏远,是在一个遥远所在,遥远的时代的独自漫步,是神奇的东方和奇异的中世纪等等。这些表面的光怪陆离都是浪漫者编织的理想中的奇迹来对抗生活的平庸与无味。浪漫是用夸张的“陌生”创造的奇迹来超越平庸的生活。它表现情感就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呼啸”的情感而不是一种温吞水的不冷不热,不痛不痒,这也可以看看希刺克里夫出走时凯瑟琳痛苦的寻找,希刺克里夫归来后与凯瑟琳的会面,希刺克里夫与凯瑟琳的诀别,希刺克里夫在凯瑟琳下葬那天挖掘棺材,以及希刺克里夫归对凯瑟琳灵魂的召唤等激情荡漾,荡气回肠的感情模式。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毁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陌生的地方,这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就是浪漫的感情。浪漫渴望逃离虚空,它编织诗意人生梦想。它对那个“散文化”的现代社会极其失望,所以它“走向内心”,走向自我,走向宗教,走向自然,走向原始,走向自我编织的浪漫传奇和理想爱情。在浪漫的时代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其人与他人的那个和谐而“温情的面纱”已经不复存在,“浪漫”,是在诗意已经丧失的世界里还在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找回“诗意栖息”的一种努力,以及这种努力不见成效的伤感,而“现代”则完全承认了诗意世界的丧失,放弃了编织一个诗意世界的这种努力,随波逐流。马丁亨克尔曾经说:“浪漫派那一代人实在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诗的丧失。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因此,我们可以说是浪漫美学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也是对诗意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这是朱光潜先生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头讲章,《谈美书简》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问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悲剧性与戏剧性等;同时还总结自己切身的体会,对某些错误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号召大家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等等

一、怎样学美学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谈美书简

三、谈人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德 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美学四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四讲》读后感1

 李泽厚《美学四讲》,麦坚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其中课题讲到的是几种美的本质论。到此课题的时候应该仔细的阅读并加于记录。

 书本第一节谈美学是什么的内容,解释美学从无到有,至今为止有一部分学者特别是作家和艺术家认为美学不能作为艺术学科而存在,究竟美学能不能在为一种艺术呢,美学研究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美学不能作为艺术理论,人类美不能凭着理论来研究美,但是美学他是一门艺术哲学,现阶段来说他是哲学里面的一种,研究美学的学者都是哲学家,黑格尔,鲍姆嘉通,休谟……

 而哲学是研究人类词语,人生的诗的研究人的一种学科,所以美学与人的生活悉悉相关,从而得出美学的存在与时代。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在自然资本主义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以浪漫主义(包括批判的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的自我表现为特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引起世界大战的时期,艺术和美学领域是抽象主义以丑为美以苦为乐的自我抗议的异化理论和艺术符号为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进入后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已纷纷独立,构成了庞大的第三世界,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的猛增,跨国公司的强大,中小型企业的繁荣,白领工人的扩大……使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美学四讲》读后感2

 通过课下阅读《美学四讲》这本书籍,我对“美”以及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从“美学的对象与范围”、“谈美”、“美感谈”和“艺术杂谈”这四方面探索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作者自己的一家之见。

 在《美学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这本书的内容理解起来有点儿偏理论,在今后继续学习美学课程中,我要将设计和美学理论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入地体验美学的所在意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审美教育书简》

1794年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克利斯谦的信,1795年经过修改后发表。这些信是席勒美学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表现。过分夸大美和艺术的作用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通病,始作俑者便是席勒。在这部著作中,席勒认为要想精神获得解放,人格得以形成,不是依靠政治斗争、经济革命,而首先应该进行审美教育,这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前提。席勒所以持有这样的观点,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家本人思想变化分不开。一方面,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受到了德国知识界的普遍欢迎,另一方面,他们看到雅各宾派的暴力专政,又被吓倒了,席勒本人就是这样。于是他们不再相信革命,而企图通过改良的办法获取自由,极力推崇审美教育便是一种途径。

席勒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是深刻的,在第六封信中他谈到,资本主义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和大机器生产的强制性,破坏了人的生存的和谐,造成了“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使人成为一种断片,永远束缚在一种机械生活的整体中,人的“自由智力”被捆得死死的, “死的字母代替了活的知解力,熟练的记忆还比天才和感受能起更好的指导作用。”实质就是人被异化了。拯治这种弊病的药方是什么呢他在第九封信中指出是美和艺术,在第十封信中说得更加明确: “我们的时代实际上是在两条歧路上徬徨,一方面沦为粗野,另一方面沦为疲软和乖戾。我们的时代应通过美从这双重的混乱中恢复原状。” “人们必定早已听厌了这样的断言:发达的美感能够移风易俗,对此好象无须再重新证明。”这种结论显然是不确切的,审美教育虽然可以陶冶人们的灵魂,但毕竟受经济基础制约,把它奉为万能,实际是颠倒了本末的关系。

席勒不仅从社会原因方面去论述审美教育的重要,而且还从保持主体人性的统一方面去论述文化修养的作用。他认为人里面包含两个对立的因素,一个是持久不变的“人身”,一个是经常改变的“情境”。两种因素在“绝对存在”中是统一的,在有限存在中则是分裂的。抽象的人身就是主体,包括理性和形式;抽象的“情境”就是对象。这两个抽象对立面只有相互依存,才能成为完整的统一体。而完成这个统一任务的,主要是文化教养,人的感性和理性都要靠文化教养而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统一。

由于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与统一,形成了一种新的冲动,就是游戏冲动。席勒把美和艺术与游戏冲动联系起来,他认为艺术便产生于这种精力过剩的游戏冲动中。在第二十七封信中说: “……人并不满足于自然的需要,他要求有所剩余。起初,只不过是物质的剩余,保证他的享受可以超过眼前的必需;但随后是一种附加于物质的剩余,一种审美的补充,从而满足他对于形式的欲望,把享受扩展到必需的范围以外去。”这显然脱胎于康德的“游戏说”,但他关于剩余精力概念的使用,又是对康德学说的发展。后来经过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发挥,形成了“席勒——斯宾塞游戏说”。 “游戏”在席勒的术语中,与“自由活动”同义,而与强迫相对立。 “形式”是指艺术整体,而不单是与内容相对的物质形式。游戏冲动的对象是美,美便是活的形象,这种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就是说形象本身就是生命。活的形象的形成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人便从感性的人变成审美的人,即由一个被支配的人变成一个自由的人,这中间的桥梁就是审美状态,所以第二十三封信中说: “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这又是在强调审美教育在人的完善过程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书简》反映了当时德国知识界的一种普遍心理状态,他们不满意现实,又想到艺术的避难所中去安身立命。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席勒的逃避, “归根到底不过是用夸张的鄙陋来代替平凡的鄙陋。”但《审美教育书简》在西方美学史上毕竟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是从康德主观唯心主义转到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桥梁。

《谈美书简》读后感

作者:范文搜收集 时间:2008-01-30 23:17:11 来自:范文易 大 中 小 收藏本文 评论:0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

  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第二封《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抽象概念出发?》

  1956年,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承认自己过去“站的是唯心主义立场”,“用的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方法”,信奉的是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到80年代,朱光潜先生坚持“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总命题,而且他讨厌对美下定义,认为这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不是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丑现象”,认为“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封《谈人》

  朱光潜先生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它许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报的意志“是有内在的联系的。强调反“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体的活动”,进而强调“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这一命题。

  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

  在此,朱光潜先生重申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郑重提出“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等一些误解,朱光潜先生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个完整体系“是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五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朱光潜先生认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储存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这是一个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自然经过人的改造而日益丰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日益加强和提高了。人类历史就这们日益发展下去,以至于达到“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第六封《冲破文艺创作和审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四人帮”统治时期,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部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体,肯定阶级性并不是否定人性”。“人道主义”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在文艺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题莫过于此文来源于范文搜网情”。在阐释“共同美感”时,朱光潜先生援引了马克思“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共同职能”,它所产生的美感也就是“人类的共同美感”。

  第七封《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在这封信里,朱光潜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生理学知识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美与美感,如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而且向我们进一步阐述了其“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节奏感,而不应一味高昂”“审美者和审美对象各有类型”等观点。

  第八封《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朱光潜先生认为,为弄清形象思维问题,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思维”“思维就是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思维本身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思维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色、声、嗅、味、触之类感官所接触到的形式和运动都在头脑里产生一种映象,这是原始的感性认识”,叫做感觉、映象、观念或表象。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可以经由两种途径或方式,这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目的都在于获得对事物的更进一步的认识。“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谈美书简》读后感《谈美书简》读后感(2) 《《谈美书简》读后感》这篇精彩文章由范文搜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范文搜将坚持免费到底,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与《《谈美书简》读后感》一样优秀的免费精品文章,敬请随时关注范文搜,你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好的动力!

本站会员原创的作品,本站及作者共同享有版权,其他网站及传统媒体如需使用,须注明作者及本站链接,未经授权严禁用于其它商业用途。

叫形象思维;“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这是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种思维就是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形象思维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九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文学是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事物的观念。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在艺术门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文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

第十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朱光潜先生反对将“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这样的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称呼硬套到其它时代与民族的文艺创作上去,而主张从“浪漫主义的”或“现实主义的”这样的创作方法的角度,对各时代和民族的文艺作出分析。与此同时,朱光潜先生认为不能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绝对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这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要“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环境”指“行动发生的具体场合,即客观现实世界,包括社会类型、民族特色、阶级力量对比、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总之,就是历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典型环境起着决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现实主义的主要因素。

  第十二封《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悲剧与喜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具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特性。悲剧与喜剧很难截然划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就很复杂,纵横交错,很难分出悲喜,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戏剧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世界对此文来源于范文搜网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此文来源于范文搜网思考的人是个喜剧。”我们中华民族的喜剧感向来很强,而悲剧感却比较薄弱。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诗的正义感”很强,此文来源于范文搜网好大团圆的结局,很怕看到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像我们自己一样的好人因小过错而遭受大的灾祸”。

  第十三封《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朱光潜先生对来信问到关于学外语和美学问题朋友们提出忠告:“学美学的人入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还是学好马列主义”;其次,“掌握一种外语到能自由阅读的程度”,“掌握国际最新资料”;第三,“要随时注意国内文艺动态”,“最好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避免将来当空头美学家或不懂文艺的文艺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48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