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启发 贝多芬巴赫听不懂 农民想听越剧沪剧
记者:2009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50周年,很多人都想了解这部作品的诞生过程。
何占豪:具体这个曲谱写成,至2009年已50周年。但是,如果从“农民伯伯”创造《梁祝》这个角度来说,就远远不只半个世纪了。
记者:这个说法真新鲜!为什么说《梁祝》出自“农民伯伯”呢?
何占豪:我真是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音乐传统和音乐才能的民族,这首曲子并非一个或几个作者写的,它是我们浙江的农民原创的!因为里面很大部分运用了越剧的表演因素。越剧是哪里来的?是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尹桂芳等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以及一大批琴师联合创造的,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女,从小就唱山歌、小调,在农村的文化氛围、父辈的熏陶下成长,十几岁开始到上海闯荡、在舞台上磨练,这才有了越剧。所以我说《梁祝》原始的创作者是农民。
记者:看来这不是您的谦虚之辞,而是事实。
何占豪:我可以从头给你讲来,《梁祝》里哪一段音乐是从越剧的哪里来的。一开头你们觉得很好听吧,“0532/1--2/765-/……”这不是我创作的,这是越剧里面很常见的过门。还有《梁祝》当中的小过门很好听,也是来自越剧里一种“百搭过门”,百听不厌的过门,我只是切了一刀稍加改变。
记者:那当时你为什么想到从越剧里提炼出这个故事来谱曲呢?
何占豪:说到这里,还是离不开“农民伯伯”给我的启发。那时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念书,我们每年都要下乡给农民演出。农民很热情,但音乐学院学生拉的都是贝多芬、巴赫,演完之后我们问他们:“好听不好听?”回答“好听!”再问“懂不懂?”齐声说“不懂!”“那你们要我们拉什么?”“越剧、沪剧”!原来这些才是他们懂的。我恰巧是从越剧团到音乐学院来进修的,当然就想从越剧入手创作一点他们熟悉的东西。
领导慧眼 《梁祝》战胜《女民兵》 为国庆十周年献礼
记者:您提到在创作《梁祝》之前,还曾经同时提出了《女民兵》、《大炼钢铁》等另外两个题目。我们都知道上世纪50年代的政治气候,为什么当时居然否定了这些革命现实主义题材而作《梁祝》,没有遇到阻力吗?
何占豪:《梁祝》的总策划是当时我们系党总支书记刘品。他带我们一起下乡,看到农民不喜欢西洋乐曲,所以就首先提出小提琴要民族化,然后在我们学生中组织成立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记者:那您当时在学生当中是很突出的一个?
何占豪:我是从越剧团来进修的,本来想学点拉小提琴的技术,丰富越剧的表现力。小提琴伴奏是浙江越剧团最早用的,我们早就在用小提琴表现民族音乐,所以提起小提琴要民族化,刘品一眼就看中我了,我本来就有这基础嘛。但是学校里面有议论,说你们把小提琴当二胡拉,低俗化!他们认为音乐是艺术的皇冠,小提琴和钢琴是皇冠上的明珠,不容许我们低俗化。但我从他们的反对声中,体会到小提琴要民族化,但不能简单化,要充分发挥小提琴的性能,一步一步来。刚好碰到国庆十周年,领导说要献礼,说你们实验小组也要做点什么,敢不敢写个大的?既要为工农兵服务也要攀登国际高峰。我那时候年轻,就脱口而出:“行!”实际上心里害怕。
记者:领导决定写《梁祝》?
何占豪:那个时候,我已经作过一个短的四重奏《梁祝》了,今天把它称之为“小《梁祝》”,旋律啊什么的都跟后来的《梁祝》有很大不同。但是这个探索受到了来我们学校视察的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钱俊锐的肯定。他觉得,用外国的乐器来演奏中国的戏曲,以前未曾听到,这是一条路子,希望学生们探索下去。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传达给我,所以当我们小组讨论交上三个题目之后,他大笔一挥选了《梁祝》。
高手点拨 没动笔已觉害怕 唱越剧找回信心
记者:那为什么您说写的过程中,一动笔就觉得害怕?
何占豪:我还没动笔就害怕了。我以为领导说要写的话,肯定会有作曲的人去写,我们只是提供帮助嘛,我们又不是作曲专业的。所以当刘品在实验小组会上说要我跟丁芷诺(小组的另一成员,我的同班同学)写,我就傻了,马上就说不行!我肚子里的“货色”已经被掏空了,不可能写得了!当时是夸海口,一腔热情,我很愿意写,但本事没有!
晚上,刘品又把我叫到他的房间,叫我一段段唱越剧,还说你没被掏空啊!可我说:“这是越剧啊,又不是小提琴曲!”这个时候他讲了一句关键的话:“你不要以为贝多芬、莫扎特头脑里的音乐是天生的,他们的音乐也是从当时的民间音乐中提炼出来的。”这句话把我点清楚了!对啊,这些民间音乐也可以成为小提琴曲子的哦!这下我思想就通了,从“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人家评论我是下里巴人我非常高兴,我写东西就是为了使下里巴人、广大群众都听懂。
把“民族”放在突出位置
记者:您有一句座右铭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而且您创作了一大批民乐协奏曲和民族管弦乐曲。为什么一直把“民族”放在这么突出的位置?
何占豪:总的来说,我还是遵从毛泽东思想,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音乐也同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也具有民族性,就像生活习惯、语言语音一样,每个民族有自己的特殊风格,作曲家要尊重这个事实。有些音乐形式我们本民族是没有的,比如交响乐、大合唱,这些形式要拿来为我所用。比如像《黄河大合唱》,以前没有合唱,但是我们运用这个形式,加上民族内容抗日战争,和本民族的审美习惯,老百姓就喜欢了。比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也不是我们民族的音乐形式,但我用民族内容“梁祝”故事,用民族的音乐语言,这就不一样了。当时刘品提出“既要有冲天干劲,又要有科学分析的头脑”,我们有民间音乐素材、有冲天干劲,但是还缺什么呢?缺配器的知识,大的乐队、铜管、木管乐器的组织技巧都没有,我们只会拉小提琴。写交响乐需要有技术平台啊!丁芷诺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丁善德先生的女儿,就推荐了丁先生的作曲系学生陈钢。然后我去跟陈钢谈,把我们的伟大理想讲了一遍,可是陈钢没有答应我们,他当时的理由是要写毕业作品,没有时间做。其实是他不大看得起我们这帮业余选手———这个想法他还是在50年之后、前不久才透露给我听的!哈哈!他当时不答应,我们就自力更生。我跟丁芷诺构思,什么“三载同窗”、“草桥结拜”、“楼台会”等等,然后自己写主题。前三个月,从1958年11月接到任务到1959年2月份做了这些基础性工作。
另一方面,刘品把我们的情况介绍给丁善德,丁善德副院长决定要陈钢参加实验小组的创作。他就服从领导的决定同意和我们合作了。这是在1959年2月,我们欢天喜地,觉得实验小组的第一首大型乐曲有希望了。这时候丁芷诺很谦虚,就说他来了,我可以退出了。
无名英雄同窗作贡献让荣誉请她补名她谢绝了
记者:也就是说,《梁祝》的前期创作中,丁芷诺也作了贡献?
何占豪:在纪念《梁祝》问世50周年的时候,我要特别说清楚这段历史。丁芷诺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前期,而且后来我与陈钢合作过程中,他把总谱遗失、要赶时间重新编配的时候,又是丁芷诺来帮忙,加快进度,“三载同窗”那一段小快板基本上就是她配器的。你看,丁芷诺参加了第一阶段的创意和共同构思,又参加了第二阶段的配器,做了很多工作,实际上完全应该可以把名字列到作者里面的。但当时署名及其排位都由领导决定,就写了“何占豪、陈钢”。丁芷诺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她一直甘当无名英雄。我曾经提议补上她的名字,但她谢绝了,怕被人误解。但在我心目中,她是当时年轻人“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一个典型。
险留遗憾 不想迷信抹掉“化蝶” 领导听了哈哈大笑
记者:听说《梁祝》这曲子差一点就没有后面经典的“化蝶”部分?
何占豪:哈哈,是有这么回事。《梁祝》作品出来后,我们向领导进行汇报演出,汇报时我拉小提琴,陈钢弹钢琴。整部曲子拉到《哭灵投坟》就结束了,音乐戛然而止。领导有些纳闷:“没有了吗?”我俩回答:“没有了!”“《梁祝》怎么能没有‘化蝶’呢?”我不假思索回答:“没有《化蝶》,化蝶是迷信!我们新中国青年是不迷信的!”话音刚落,在座的领导都笑了,但还是指示要加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最美的“化蝶”!
这下子可难倒了我,所有的素材也都用完了,哪还能《化蝶》?多亏我突然想起,五六年前,在杭州时曾看过苏州昆剧团《梁祝》的演出,当时《化蝶》的那段笛子独奏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我跑遍了全上海,终于在一家新华书店找到了相关的材料,所以最后的《化蝶》是我根据这段昆曲,又加上著名琴师贺仁忠老师编曲的越剧《白蛇传》中的《断桥》部分,再加上哭腔完成的。
记者:难怪行内人都说,光看谱子不能理解《梁祝》的中国神韵?
何占豪:对,这是事实。我从越剧团带来一种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方法,我也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在贺仁忠老先生的指点下,还有我自己跟着越剧演员的唱腔进行模仿才形成的。到了实验小组里,丁芷诺等人对这些演奏手法进行了归纳、提炼和规范化了,比如向上滑动叫上滑音,还有磨音就是来回滑动等等。所以准确地讲,这个《梁祝》演奏的特殊风格是集体创作劳动的成果,由俞丽拿来体现。
意外成名 第一天演出结束 第二天下乡劳动
记者:很多作曲家一生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而您和陈钢却是从一出手就受益于这支曲子,您觉得这是人生的大幸运吗?
何占豪:当年只有一个人,就是刘品讲过,我们很可能会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应有的地位。但我那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名留青史。就算那天演出完了,人家都来祝贺,我却一点也不兴奋,因为当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本来只能挑五十斤的,后来加到一百斤、一百五十斤!
后来我收到了好多来信。当时写信的人并不是说“我怎么崇拜你”之类,而是这么说:“谢谢你,使我听懂了音乐!”我们原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听懂,所以人家这样说,我心里很安慰,觉得这条路子走对了。于是我一直走这条路,不管风吹浪打,不管什么新潮音乐,我自岿然不动。
记者:那您的这种风格有没有受到过非议
何占豪:当然有过。有一次在香港,记者很尖锐地说:“何先生,你的作品有不少人很喜欢,但有很多人认为你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你自己怎么看?”但我反问一句,有没有哪一个作曲家说,我的曲子越少人听懂越好?没有吧。我的听众里有我们的外交部长、总理,还有外国的总统、皇帝都来听《梁祝》,那么他们是不是下里巴人?如果他们是,那么大家全体都是下里巴人。我的路子就是追求雅俗共赏。
记者:香港评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首交响音乐作品,除了贝多芬第九与第五交响乐、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等九首外国名曲外,《梁祝》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品。您怎么看待《梁祝》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何占豪:这个我不敢说。但是这个曲子是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交响音乐作品,它用中国人民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一个中国民间故事。为什么现在要这么隆重来纪念其诞生50周年 ?也许就在于它让广大劳动群众听懂了。
三次龃龉 《梁祝》与失恋无关 炫耀个人恐留笑柄
记者:您跟《梁祝》的合作者陈钢的缘分,这一生都纠结在一起。但是你们之间曾经有过龃龉,对吧?
何占豪:我是从头到尾经历过整个创作过程的人,所以有些事情要借这个50周年纪念的机会讲清楚。《梁祝》的旋律是我写的,但写作过程中陈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说他配器是不公正的。当时一般是我先写好旋律,然后拿给他看,他觉得可以了,就配伴奏。他觉得这个地方还缺点什么东西,我再当场补充。我们再一起到老师那里去上课,然后老师给我们指导,一段一段来。整个完成之后,他再写成乐队。在我写旋律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我和他当时的合作非常愉快,从来没有什么矛盾。我当时还没有完全掌握作曲知识,要我单独写这么大的曲子是不现实的。
记者:那后来为什么闹得不愉快了呢?
何占豪: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几件事。
一个是香港唱片的署名问题。我到香港去,HMH唱片公司老板说要送我金唱片,结果我看上面的署名已经由“何占豪,陈钢”变成了“陈钢,何占豪”,而且后面还有“陈钢改编”。我不说署名,就问到底改编了什么?他说改编了速度和指法。但是速度是指挥家才可以改变的,而指法只有我懂。我回来就跟领导汇报,但陈钢说不知情。
二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陈钢发表了一篇文章《黑色浪漫曲》,说创作《梁祝》是因为他失恋的情感经历,我认为这是有意给大家造成错误印象。其中很多东西是假的,比如他说在创作《楼台会》的时候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的心在绞痛,我们的血在流……”实际上没有那个事情!《楼台会》是我一个人写的,我是把贺仁忠在越剧当中的一段音乐,再糅合“楼台会”的越剧唱腔写成的。我到陈钢那里拉给他听,他觉得很好,然后提议让小提琴和别种乐器形成一个对话。很快就完成了!没有什么痛苦啊,流血啊!跟他的恋爱故事没有关系。他的这种说法是我不能容忍的。
三是“斯卡莫奖”的事。2002年,陈钢获得了美国“斯卡莫奖”的消息见诸各种权威报刊,我觉得他以《梁祝》为成绩去领取一个国际奖,是不妥当的。
上海音乐学院80周年校庆的交响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从创院开始至今的代表性作品一一演奏。当时我和陈钢都在场,到《梁祝》时主持人报幕,又把那种“爱情经历说”讲出来了。我当时内心很矛盾,考虑了几分钟,觉得还是不能这样定格历史,于是我就站起来说:“主持人,停止你的胡说八道!”外面任何谣言我都能容忍,但是在梁祝的诞生地就不能这样,那时候全场哗然。所以我后来发表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一文,叙述创作的前前后后。
记者:那现在你们两人的关系怎么样 ?
何占豪:快要纪念《梁祝》诞生50周年了,我打了个电话给他,还是怀念当年我们合作的时光,希望忘记一切不愉快的事情!他也很感动。在我心里,我们俩一无个人恩怨,二无版权纠纷,只要他承认《梁祝》与他的爱情无关,我没有理由记仇。《梁祝》不仅仅只属于我们两个人,它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过分炫耀个人的作用不但会受到前辈们无声的指责,也会给后代留下笑柄。
叹息
冯靖洋原创作品
选自《洋洋得意》专辑
雨水瑟瑟落下,
带着一种凄凉
在一起拥抱度过的时光
在我的脑海深印
象一片擦不去字体
腐蚀的字体
想珍惜却只好叹息
独自漫步在夜里,
黑色浪漫着心情
愿意放弃身边一切的事情
去和雨水比醉
仿佛与身体失去了联系
这样的麻醉
让我只能在心里呼喊你(我心里只有你)
感情淡了就要离去
是否想过相互还有挽惜
轰轰烈烈在一起
平平淡淡就离去
难道这样才叫做爱情
感情淡了就要忘记过去(不想回忆)
是否这样就是缘定的回忆
情意绵绵的话题
偷偷在夜里哭泣
还是换不回我们
永久爱情
独自漫步在夜里,
黑色浪漫着心情
愿意放弃身边一切的事情
去和雨水比醉
仿佛与身体失去了联系
这样的麻醉
让我只能在心里呼喊你(我心里只有你)
感情淡了就要离去
是否想过相互还有挽惜
轰轰烈烈在一起
平平淡淡就离去
难道这样才叫做爱情
感情淡了就要忘记过去(不想回忆)
是否这样就是缘定的回忆
情意绵绵的话题
偷偷在夜里哭泣
还是换不回我们
永久爱情
http://musicbaiducom/song/12638772
如果你在这个夏天离开 而且一去不可能回来
如果我们大家都不说话 那么我们可以一起沉默
如果明天我们还有时间 那么我们可以一起消遣
但愿有一天你能够回来 那就是美丽的黑色浪漫
别哭了 如果你以离开 别难过 这黑色浪漫 别哭了
如果你以离开 别难过 这黑色浪漫
If you go away like bird like bird
If you go away like bird like bird
If you go away like bird like bird
If you go away like bird like bird
如果明天我们还有时间 那么我们可以一起消遣
但愿有一天你能够回来 那就是美丽的黑色浪漫
别哭了 如果你以离开 别难过 这黑色浪漫 别哭了
如果你以离开 别难过 这黑色浪漫
If you go away like bird like bird
If you go away like bird like bird
If you go away like bird like bird
If you go away like bird like bird(Repeat)
个人感觉他们算不上歌特,顶多算个新金属,也是,女主角的造型有那么一点点歌特,不过音乐真是没有一点歌特的影子,这两个风格说是没有用的,还是自己多查查资料,最重要的是多听一些吧,金属的乐队我就不说了,歌特的推荐你几个,Lacrimosa(以泪洗面),Bauhaus(最早的歌特乐队之一),The 69 Eyes(歌特金属,比较旋律化的乐队,但是一定要听2000年后的专集),还有一个就是永恒沉睡了,很不错的乐队听一听就能感觉出来了,当然了,也要看一看,歌特的定义我不想解释了,包括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转一个关于歌特的帖子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歌特文化与歌特摇滚/金属乐
歌特金属(Gothic Metal)可说是欧洲金属乐界近年来声势逐渐上扬的一支乐派,尽管相较于速度金属(Power/Speed Metal)、前卫金属(Progressive Metal)和旋律死金属(Melodic Death Metal)等乐派的主流地位而言,势力仍不算庞大,不过从每年这些新兴歌特团的成长速度和发片量来看,歌特金属已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本文中,我将从歌特(Gothic)在艺术文化上的起源和发展,到其对于摇滚重金属音乐的影响,以及歌特派金属乐的发展做一详尽的介绍。由于我对gothic流派聆听的范围集中在Gothic Metal,对于早期的Gothic Rock,及其后衍生的Darkwave较不熟悉,因此这些部份的论述若有错误,欢迎来信指正。
何谓「gothic」?首先,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第一,在建筑上的歌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第二,在文学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限故事;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最早「gothic」这个字是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Middle Ages,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西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歌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活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歌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隔,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仅管gothic这个字原始上是带有负面的意涵,但事实上为数可观的美丽艺术作品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
12世纪时,由于建筑技术的精进,因而造就了大量歌特式教堂的诞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当然,歌特式风格也不仅止于建筑,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绘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事实上宗教在歌特艺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画家或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都喜爱以宗教为题,对于写实的题材则不甚感兴趣。
约在西元1800年左右登场的浪漫主义(Romantic Movement),歌特与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得以复苏,浪漫主义可说是对于启蒙主义(the Enlightenment)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反动,感性、非理性的态度是这个主义的中心,而在这个时期,歌特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事实上浪漫派的许多象征和主题都和这些歌特次文化相当类似,这时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秘的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使用。此外,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在歌特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鬼(vampire),经典作品Bram Stoker的「Drac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其可谓为发19世纪歌特文学以吸血鬼为题的滥觞。
时间来到1970年代中期,此刻的英国正值于庞克(Punk)风潮的堀起,在70年代末期,Punk之后,由Post Punk/New Wave浪潮接续登场,而在Post Punk短暂的历史当中,却出现了一支极为重要与极具影响力的摇滚乐团Joy Division,其以Bass做为音乐主调的演奏模式和深沉的演唱风格,使其音乐中弥漫着不安、焦虑、悲观和灰暗的气氛,此一灰暗低调式的摇滚乐风,可谓是此后歌特摇滚(Gothic Rock)的雏型。
Joy Division灵魂人物兼主唱Ian Curtis于1981年自杀身亡的时间点,也正是Gothic Rock时代的开始。受到Joy Division音乐风格的强烈影响,并再纳入歌特黑暗、诡魅、死亡、宗教和神秘仪式等的题材,歌特摇滚终于由英国的歌特摇滚教主Bauhaus所确立,歌特精神也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就音乐风格来说,Gothic Rock除了前述的这些负面、低调、黑暗的要素外,开始在摇滚乐中加入大量键盘合成器的运用,甚至也带有电子味。歌特音乐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在黑黑、深沉、绝望的音乐中,还能够呈现出一种优美感。
除了音乐上的表现,歌特派的艺人团体亦在视觉上展现死亡美学,如脸色画以惨白,着黑色服装,或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式的褶边服装,而中古世纪的废墟、歌特式建筑亦被广泛运用。英国的歌特摇滚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最高峰,最具代表性的乐团为Bauhaus、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等等。另一方面,在此同时的美国,则出了首支的Gothic/Death Rock乐团Christians Death,其在歌特历史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往后的Gothic Rock则逐渐驱向电子乐发展,同为英国乐团的Dead Can Dance亦成为影响日后Darkwave乐派的首要乐团。此外,Gothic Rock在传入美国后则结合噪音(noise),进一步发展出Industrial Rock(工业摇滚)的分支,著名的团体有Ministry和Nine Inch Nail等。
而虽然Gothic Rock最后是由Darkwave接手,并朝向电子乐发展,但事实上歌特式的金属乐也在90年代初期开始蕴酿,并终于在1995年由挪威名团Theatre of Tragedy的首张同名专辑昭告了歌特气氛金属时代的来临
不过在开始谈歌特金属前,我们不得不先从毁灭金属(Doom Metal)讲起,Doom Metal是一种沉重、黑暗、缓慢、忧郁而哀伤的金属音乐型态,一般认为Doom Metal最早的始祖正是金属教父Black Sabbath,不过真正Doom Metal风格的确立则是从瑞典名团Candlemass于1986年发表的<Epicus Doomicus Metallicus>专辑开始,相当多的Doom Metal乐团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时诞生,随后更由被喻为英国三大Doom Metal乐团的My Dying Bride、Paradise Lost和Anathema所发扬光大,其中My Dying Bride将小提琴的编制纳入其中,成为日后凄凉派Gothic/Doom Metal乐团借镜的先驱。
Doom Metal在90年代后开始有多方面的发展,英国的重量级乐团Paradise Lost于91年所发表的专辑<Gothic>中,便是受到Gothic Rock的启发,而尝试将少许女音vocal和弦乐衬底运用到金属乐中,成为Gothic Metal的先驱,不过此作法也仅是点到为止。随后,挪威的Theatre of Tragedy更是将Doom Metal与gothic元素彻底融合,进而开创并确立了新一派的Gothic Doom Metal,而TOT也可说是为金属乐带起了歌特风的首要功臣,TOT的成功使得这股歌特金属风潮由北欧开始迅速向外蔓延。
Theatre of Tragedy的几项特色都成为此后歌特派金属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已成为今日主流风格的Gothic Death Metal,如采death metal残暴男腔(甚至是black metal的尖吼黑腔)搭配柔美女音的对唱形式,这正是黑色浪漫的歌特精神,这种对比作风亦象征着黑暗(死腔和金属乐部份)与光明、生命及爱(女音、钢琴和交响部份之间的对抗。而TOT女高音主唱Liv Kristine Espenas轻柔、不食人间烟火的曼妙唱腔也不知早已征服多少钢铁男子的心了。
不过欧洲各国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Gothic Metal亦发展甚至延伸出许多不同的形态,除了Gothic Death/Doom外,在荷兰则由The Gathering奠立了以优美女音做为主唱、着重心灵感受的美声派Gothic Metal,其主唱Anneke van Giersbergen飘渺而浑美的音色,可说是Gothic Metal界的完美典范,在稍后的另外两支荷兰乐团Within Temptation及After Forever,也都以拥有音色、唱腔类似Anneke的女主唱着称,足见The Gathering对荷兰歌特金属的影响力。不过The Gathering却在近期逐渐转变风格,金属成份已愈来愈淡。
另外,北欧乐团则进一步地将一些Black Metal元素融入gothic当中而成为Gothic Black,著名的乐团有同为来自挪威的Tristania和The Sins of Thy Beloved等,然而,事实上gothic在北欧的发展,已是将gothic、doom、death、black融为一体,所以已难以将之归类于单一风格,如Tristania除了盛大的交响气势外,甚至采用clean男腔、黑死腔加上声乐女主唱和唱诗班的大合唱。
当然北欧乐团的音乐思维也不仅此而已,瑞典的Therion便与众不同地发展出以管弦乐器[合成器取样音色或真实guest乐手]与金属乐器并重式的交响歌剧金属,其在演唱部份于近期已全然采用专业的男女歌剧唱诗班。另外,芬兰的As Divine Grace则以沉静淡雅的atmosphere gothic予人一种看尽世间繁华的感受。
而说到传统的歌特吸血鬼文化,不能不提的当然是英国的Cradle of Filth,其运用大量的键盘,营造出极度阴森黑暗、邪恶而诡谲的气氛,并成功地将这股歌特气氛融入残虐的Black Metal当中,而树立起Vampire Black metal,COF的这项成就,使其在Black Metal界享有极崇高的地位。
在德国方面则发展出结合古典交响及民族乐的Symphonic Gothic与Gothic Folk,如Lacrimosa、Haggard等,这些团体除了合成器外,更采用了真实的管弦乐器,因此古典交响味相当浓厚,在歌特界享有盛名的Lacrimosa,近期甚至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而喜好中古气氛的Haggard,团员包含管弦乐手甚至达到20人,古典化的程度相当深。
意大利近年来以前卫金属和交响速弹金属扬威于全欧洲,不过其在歌特金属方面的发展亦不落人后,Inner Shrine、Macbeth即是个中翘楚,前者气氛凄凉哀美,后者则充满浪漫感与动人旋律。另外还有一些专注于气氛营造的乐团,如充满中古世纪感的Dunwich和Crown of Autumn,其中Dunwich更运用了中古乐器和僧侣唱诗班。
至于其他的欧洲国家也都有代表性的乐团,如波兰的Sirrah,匈牙利的Even Song,罗马尼亚的On Thorns I Lay等,风格上皆完全不同。
然而,Gothic Metal发展至90年代末却也开始呈现两极化的走向,一方面是继续延续gothic death路线或是加重交响感,但另一方面则是转向电子乐、工业味的Darkwave路线,甚至是回归早期的Gothic Rock,这种现象在一些大团身上特别明显,如除了前述的The Gathering外,曾是Doom Metal大老的Paradise Lost,近期风格也已完全转变为主流色彩浓厚的电子歌特摇滚,连Theatre of Tragedy在2000年的专辑<musique>都已几乎褪去Gothic Death Metal的色彩,而变为一个工业电子摇滚乐团,同时一些昔日的Doom Metal乐团也都同样慢慢地在音乐中加入电子乐。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歌特派的金属乐已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风格,而歌特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歌特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歌特精神除了可以表现在音乐上,也同时表现在衣着、艺术和文学上,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女巫,废墟、雕像、歌特大教堂等等,这些种种都是歌特的符号象征。当然,纯就音乐上来说,一般喜好强烈直接的金属乐迷,或许会对速度缓慢、着重气氛发挥的歌特金属较难以接受,不过若是能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种乐派的背景和其所欲呈现的意境,适度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或许就能体会到另一种不同的聆听感受与乐趣。
全度妍演的**推荐:《伤心街角恋人》、《记忆中的风琴》、《密阳》、《下女》、《无赖汉》,等等。
1、《伤心街角恋人》
主演:韩石圭、全度妍、秋相美、金太佑
首映时间:1997年9月13日
《伤心街角恋人》是全度妍首部主演的**,她在剧中饰演一名电话销售员,细腻真挚的演技让她在大银幕初次尝试便一鸣惊人,更一举夺下第18届青龙**奖最佳女新人以及最佳女主角奖项,也奠定了全度妍未来的影后之路。
故事讲述了讲述电台DJ东贤(韩石圭 饰)收到一张黑胶唱片,唱片里的《Pale Blue Eyes》是他前女友喜欢的一首歌。
同时,电话销售员秀玄(全度妍 饰)在开车的途中听着东贤主持的电台节目,刚好目睹一场车祸,而车祸中的人正是东贤的前女友。东贤与秀玄因为黑胶唱片而开始有了交集,他们渐渐的踏入彼此的生活。
2、《记忆中的风琴》
主演:全度妍、李秉宪
首映时间:1999年3月27日
《记忆中的风琴》改编自河瑾灿的《情书》,由全度妍与李秉宪领衔主演,主轴围绕在一名山村女孩的青涩初恋故事。该片以日记的方式描述故事,清新淡雅的笔触与细腻的细节刻画了初恋的美妙以及老师的无私奉献。**上映后佳评如潮,最终获得第二十届韩国**青龙奖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女配角奖。
故事讲述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中,活泼俏皮的康俞(全度妍 饰)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见了从汉城来的金老师(李秉宪 饰),康俞对老师一见钟情。然而金老师却暗恋着同样来自城里、漂亮又大方的杨老师,康俞无法对金老师表达心意,只能藉由日记诉说对老师的倾慕。
3、《密阳》
主演:全度妍、宋康昊
首映时间:2007年5月23日
《密阳》改编自李清俊短篇故事,片名来自密阳市。该片以一起孩童绑架撕票案件为主轴,影后全度妍携手影帝宋康昊主演,共同演绎一位单亲妈妈在面对痛苦时寻找救赎的同时,并并对人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疑问。
剧情讲述李申爱(全度妍 饰)带着儿子来到亡夫的故乡密阳,开了一家钢琴学院准备展开新的人生。没想到正当生活回归平静之时,李申爱再次遭遇人生重创,儿子遭到绑架,最终被杀害。
李申爱在极度悲痛之余试图透过宗教信仰来冲淡伤痛、学会宽恕。但当李申爱探视杀害儿子的凶手,准备原谅他时,却因凶手说:“上帝已经原谅我了”,再度受到打击。
4、《下女》
主演:全度妍、李政宰、尹汝贞、瑞雨
首映时间:2010年5月13日
《下女》翻拍自1960年金绮泳导演的同名经典作品,由韩国名导林常树执导,故事围绕在单纯的女子在豪宅中与男主人、女主人产生的情感纠葛,大尺度的画面也引起不少热议,该片也成为全度妍的生涯经典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生性单纯的恩伊(全度妍 饰)进入一间豪宅当保姆,豪宅中有风度翩翩的丈夫高勋(李政宰 饰)、临盆在即的妻子海拉(瑞雨 饰),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以及总是面目严肃、躲在暗处监视家中一举一动的女管家赵秉植(尹汝贞 饰)。
高勋因老婆怀孕欲火无处可泄,借机靠近恩伊并发展出不可告人的肉体关系,却被女管家目击一切并向女主人及其母亲告密。怒不可遏的海拉与丈母娘要她腹中胎儿消失,失去骨肉的恩伊令她善良磨灭,决定不惜一切向这家人报复。
5、《无赖汉》
主演:全度妍、金南佶、朴诚雄、郭度沅
首映时间:2015年5月27日
韩国黑色浪漫犯罪**《无赖汉》由全度妍搭档金南佶领衔主演,上演一场冷酷刑警与杀人嫌疑犯的情人之间的晦涩恋爱故事,全度妍也因优秀诠释了杀人犯爱人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挣扎,而获得了第52届百想艺术大赏**部门女子最优秀演技奖。
故事讲述刑警郑载坤(金南佶 饰)为了追查杀人犯朴俊吉(朴诚雄 饰),决定伪装身份到俊吉情人金惠京(全度妍 饰)开的酒吧工作,以此接近惠京调查。
郑载坤在与惠京相处过程中日久生情,渐渐爱上了她。而虽然惠京一直怀疑对方的真实目的和身份,但却不自觉地对这个一直守在自己身边的男人敞开了心扉。
6、《男与女》
主演:全度妍、孔刘
首映时间:2016年2月25日
《男与女》由全度妍与男神孔刘领衔主演,片中激情的场景令观众脸红心跳,这也是孔刘从影以来首度挑战床戏,而他之所以愿意出演则是因为出于对前辈全度妍的尊敬与信任。这部**在唯美的雪景中拍摄十分浪漫,多位影评人都给了该片很高的评价。
剧情讲述一对中年男女基弘(孔刘 饰)与尚敏(全度妍 饰)在芬兰国际学校相遇,两人被安排一同前往北校区,但因暴雪导致交通瘫痪,两人只能互相依靠撑过困境。相似的经历让基弘和尚敏的心慢慢靠近,最终沉溺于不伦之恋中无法自拔。
7、《格杀福顺》
主演:全度妍、薛景求、金诗雅、李絮、具教焕
首映时间:2023年3月31日
Netflix原创动作片《格杀福顺》由全度妍搭档影帝薛景求、金诗雅、李絮以及具教焕等强大阵容共同主演,描述雇凶杀人界的传说级杀手,在事业与女儿之间挣扎取得平衡,为了守护秘密而卷入一场厮杀对决中。
故事讲述有着王牌杀手和单身母亲双重身份的吉福顺(全度妍 饰),任何物品在她手中都能成为武器,杀技精湛再加上准确的判断力以及100%的任务成功率,让福顺成为杀手界中的传奇人物。虽然事业得心应手,但福顺在教育15岁的女儿吉在英(金诗雅 饰)时却总是伤透脑筋。
8、《快乐到死》
1999年的**,全度妍首次为艺术而献身。该片讲述了失业在家的丈夫发现妻子出轨,愤而杀死妻子并嫁祸给妻子的情人的故事。
9、《丑闻》
2003年的**。该片改编自法国18世纪小说家拉克洛用书信形式所写成的小说《危险关系》。
10、《紧急宣言》
该片讲述了飞行在万米高空中客机遭到恐袭,必须紧急迫降,各方人士为应对这一紧急事态而展开周旋与合作的故事。
1991年
1 Van Gogh (Maurice Pialat)
《凡高》
导演:莫里斯·彼亚拉
作家导演彼亚拉的力作,曾经是金棕榈大奖的有力竞争者。
2 Miller's Crossing (Ethan and Joel Coen)
《米勒的十字路口》
导演:科恩兄弟
科恩兄弟的旧作,可能法国人这一年才看到。影片讲述的是美国禁酒时期政权要人和黑帮的纠葛,仍旧沿袭科恩兄弟前两部作品逐渐成熟起来的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的情节模式和视觉风格。
3 Barton Fink (Ethan and Joel Coen)
《巴顿·芬克》
导演:科恩兄弟
科恩兄弟黑色妖异风格的辉煌力作,戛纳**节金棕榈大奖。
4 The Godfather Part 3 (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3》
导演: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波拉
科波拉试图挽回自己当年声誉的吐血之作,但无非仗着前作的成功而已。
5 Close-Up (Abbas Kiarostami)
《特写》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很多文章评价很高,始终没能看到。
6 J' entends plus la guitare (Philippe Garrel)
《我再也听不见吉他声》
导演:菲利浦·加海尔
威尼斯银狮奖。
前一阵**手册在中国放映了他的93年作品《爱情的诞生》。
7.Edward Scissorhands (Tim Burton)
《剪刀手艾德华》
导演:蒂姆·伯顿
伯顿早期的黑色浪漫悲喜剧,“恋爱中的弗兰肯斯坦”,当初很有一阵着迷于浪漫而孤独的结尾。影片中对异于正常人类的“双手”的描写,实际上近似于艺术家对自己“思想”的自我评价与认可。最后一幕爱德华用冰雪雕刻出心上人的形象,成为影片中最浪漫的一刻,甚至香港周星驰还把这一幕在《家有喜事》一片中作为爱情片经典场面加以模仿。
8.Rhapsody in August (Akira Kurosawa)
《八月狂想曲》
导演:黑泽明
大师感怀广岛原子弹悲剧的作品,只顾悲悯日本人民,却对日本蹂躏其他国家避而不谈。
9 Les amants du Pont-Neuf (Leos Carax)
《新桥恋人》
导演:莱奥·卡拉克斯
激情四溢的绝色作品,还记得第一次看过后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感谢卡拉克斯!
10 Paris s'eveille (Olivier Assayas)
《巴黎苏醒》
导演:奥利维耶·阿塞亚斯
**手册的编辑制作的半试验**,当然,作者是张曼玉的老公。
1990年
1a Petit criminel, Le (Jacques Doillon)
《小罪犯》
导演:雅克·多尔隆
多尔隆在儿童题材方面成就卓著,本片获得多项国内外奖励,尤其是表演方面。
1b Freeze, Die, Come To Life (Vitali Kanevski)
别动、死亡或活着(别动,死而复活)
导演:维塔里·卡涅夫斯基
苏联解体以后拍摄的,以1947年西伯利亚两个小孩为线索,揭露斯大林时期的丑恶。
3a Nouvelle Vauge (Jean-Luc Godard)
《新浪潮》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戈达尔90年代最令人注目的作品,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片头那只雕塑一般伸向天空的手臂。
3b Goodfellas (Martin Scorsese)
《好家伙》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威尼斯银狮奖,马丁一贯关注的意大利社区黑手党题材三部曲之一,真实而有力的描绘了美国意裔社会黑手党徒的生活。
5a Alexanndria Encore Et Tojours (Youssef Chahine)
《亚历山大再次和永远》
导演:尤瑟夫·查汉(埃及)
5b No, Or The Vain Glory Of Command (Manoel De Oliveira)
《拒绝,或者命令愚蠢的光荣》
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
多产高寿的葡萄牙老导演奥利维拉的名作。
5c Hidden Star (Ritwik Ghatak)
《云遮星》
导演:李维克·吉哈塔克(76年逝世)
印度导演60年的旧作,反映印度中产阶级和普通人的苦难,比雷伊更愤怒、更富挑战色彩。
8a Dreams (Akira Kurosawa)
《梦》
导演:黑泽明
黑泽大师晚年回顾过去,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华丽篇章。
8b La Desenchantee (Benoit Jacquot)
《不再着迷》
导演:贝诺特·加奎特
加奎特关于一个贫穷的17岁巴黎女孩的故事。悲哀无奈但又充满活力。
8c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Woody Allen)
《罪与罚》
导演:伍迪·艾伦
典型的艾伦风格,不能期望太多,但又足够你欣赏感叹。
他被称为“后新浪潮”导演,在他30多年的拍**史中,只独立拍摄了五部**,最近的一部还是2012年拍摄的,但就这五部**已足够把他推上“大师”的座席了。基本每部**中的女主角,都和他有一段情缘。
他的**不卖座,甚至遭到他人的质疑,他说:“我的**都是长效**,在播放过去10年15年,人们才会走进**院观看。”他,让-雅克·贝内和吕克·贝松并称为80年代法国**“金色少年”。他就是莱奥·卡拉克斯,一个抑郁的**的天才,当今法国导演新贵。
一、世界上最个性的**人
莱奥·卡拉克斯1960年11月出生于法国,从他拿起摄象机的那刻起,就成为了一个受争议的人。有人说他是“鬼才”导演,也有人说他是“流氓”导演。
他总是保持沉默,根本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脱离现场,一个典型的天蝎座男人。他是法国为数不多几个享有世界声誉的青年导演之一,也是一位“低产导演”。
卡拉克斯的每部**只为女人去构思。只有女人,他才能拍得出**。他16岁辍学去巴黎,17岁开始迷恋上**,几乎看过当时巴黎上映的所有新**。从那时开始,他就为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男孩遇见女孩》写剧本。从那以后的30多年中,他只拍出了五部**。前三部**《男孩遇到女孩》(1984年),《坏血》(1986年),《新桥恋人》(1991年)。讲述的都是“当男孩遇到女孩”的爱情故事。直到《波拉X》(1999年)他才讲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1983年,卡拉克斯终于筹集到钱拍摄长片处女作《男孩遇见女孩》。他只拍摄他认为出众的人,在他拍摄《男孩遇到女孩》时,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女主角,因此停拍一年,后来又因为男主角而受阻。直到遇到德尼·拉旺,这个男人成为了卡拉克斯前三部**中的男主角,演的都是一个叫阿莱克斯的男人,用的就是卡拉克斯的原名。
而女主角米埃勒·皮埃尔就是他的恋人。在黑白的构图中,压抑沉闷的氛围,还有一股深深的怀旧味道。黑白影像本是一种震撼人心的色调,再加上导演独特的影音剪辑,展现了极具个人魅力的**语言。
卡拉克斯第一次将自己的内心情绪用黑白**胶片传达出来,并获得成功。具有导演、编剧、演员等多重身份的卡拉克斯,跻身法国新锐导演中最有才华者之列时还不足23岁。
处女作就获得成功,无疑是对卡拉克斯**天赋的肯定。在观众的期待中,卡拉克斯并没有马上投入到新的**拍摄中。在他看来,除了没有资金,最关键的就是他没有遇到可以爱的女人。
也许爱情对他来说没有什么规律,爱了就是爱了,不爱就是不爱,没有任何源头的开始,也可以无疾而终。他只想去拍摄他爱的女人的面孔,只到他遇到了朱丽叶·比诺什。那时候的朱丽叶·比诺什带着大围巾,只露出两只眼睛,独自走过巴黎的街头,被迎面走来的年轻导演卡拉克斯一眼相中,成为《坏血》的女主角。两人也成为恋人。
《坏血》当中的亚历克斯离开了女友小丽莎,迷上朱丽叶·比诺什,他在前女友和比诺什之间徘徊。他真的是一个很偏执的人,一个为爱疯狂的人。**充满了黑色浪漫主义和绚丽浪漫主义色彩交织的印记,而涵盖了梦幻、爱情和黑色的成分,制造出了华丽炫复**情景。
《坏血》在努力摆脱法国新浪潮的风格,开始了法国**多元化的开始,导演破坏了传统的影响技巧,使用了多样化的风格。**注重画面的造型艺术,充满了思维的力量,继承了默片的优秀手段,甚至采取了声画不同步,完全颠覆这**的常规手段。在这部**中,我看到了最美丽的朱丽叶·比诺什。在卡拉克斯的注视下,她走进了他的生命,开启了另一个神话。
卡拉克斯的前两部作品,明显受到戈达尔风格的影响。直到1991年,卡拉克斯才推出了他的第三部作品,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新桥恋人》。而《新桥恋人》无疑成为了他与比诺什热恋的华彩。
二、乌托邦的爱情,难忘的新桥
世界上最美好,也是最痛苦的东西,莫过于爱情。一部《新桥恋人》似乎可以轻易的搭建起人们心中这个雄伟的工程。在看《新桥恋人》以前,影片的名声已经远播。在我的周围听过这部**名字的人很多,看过的人很少。
有朋友问我,《新桥恋人》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总是一句话概括:富家女爱上流浪汉。朋友不相信,说这部人人称赞的**真的这么俗套。我告诉他,这个故事真的很简单:有钱人家的**米谢尔,因为被男朋友抛弃,又患上了眼疾,流浪到新桥上,遇到了流浪汉阿莱克斯。彼此因为孤单,在绝望中相爱,温暖对方。当得知米谢尔可以回到家中治好眼疾,阿莱克斯,为了阻止米谢尔的离去,误伤了他人,被抓进监狱。3年后,释放出来的他和米谢尔在新桥上再次约会,落水被救起后,两人随鱼船准备去大西洋那边。听起来俗套,看起来波涛汹涌。这部**除了让你感受到这样一种疯狂极致的爱,更让你明白:法国人的浪漫真的是彻底地超脱了现实。
**的开头,没有画面,只一段悠扬的琴声,这琴声中有着焦虑和抑郁,如一阵隐隐的风,穿过耳畔,不能捕捉。镜头随着大提琴的伴奏,在漆黑、蜿蜒的隧道中急速的向前行驶着,直到在那抹亮光的尽头。在巴黎的新桥上,少了一种优雅,只有破败。只有阿莱克斯那句:“我要回到桥上去。”在桥上,那才是他命运和爱情的开始。
在新桥上,阿莱克斯和米谢尔两个因为孤独绝望,却渴望温暖的流浪汉。用酒买醉,观看绚烂的烟火,城市到处都流淌着音乐。两人在桥上那段疯狂的舞蹈,动作不协调,像两个孩子,天真的拥抱。不是人人都可以完美的表现,内心激情的释放,更是对爱的绝望。
在黑夜中,两人坐在雕像上,对着夜空开枪,和焰火彼此辉映;在雪地里两人欢乐的行走,在桥头相拥入眠,彼此诉说,我们在这场奇异的疯狂的爱情中,体会爱的盛宴邀请。
难以忘怀的是米谢尔急速划过水面的那一段,激起的水浪,留下的只是白线,歇斯底里,像人的感情一般疯狂。那种镜头,看起来更像一幅水墨画,而不是**。这样的场景也只有法国人想的出,在贫穷的两个小人物身上,更加从容和放纵,依然可以制造华丽的浪漫,不可以复制的浪漫,精神的浪漫。
当米谢尔离开,阿莱克斯的疯狂举动。他用一粒子弹,打断自己一根手指。这换不来的爱情,没有人教他该如何忘记。《新桥恋人》里面所表现的爱,太自私,太狂放,太自由,太不可理喻。因为它所表达的并不是一个现实的故事,因为它的导演也不是一个现实的导演。
这样一个不照常理出牌,少言语的导演,用独特的特写镜头,用疯狂的**语言,俘获了观众的心。这种**从开始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受到大部分观众的喜欢,却会在时间的沉积中,被文艺**迷所喜爱。
结局那乌托邦式的爱情将故事推向了高潮。3年后,圣诞,午夜,在漫天的大雪中,两人同时落入塞纳河。一切的骚动,不安,痛苦,绝望,都在消逝。以为用这样一个特写镜头结束一切,因为悲剧可以让人记的更久。
导演却让他们被一条前往大西洋的鱼船救起。站在船尾,寒风中,两人相拥,温暖的画面。不真实的、美好的结局比死更残忍。这个镜头温暖镜头,6年后被**《泰坦尼克号》克隆,露丝和杰克的这一造型却被无数的人记住了。《新桥恋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属于它的观众。
这部**在1991年上映后,卡拉克斯与朱丽亚·比诺什的感情也画上了句号。这段6年的感情在**的完美的终结中,划上了不完美的音符,留下的只是叹息。在成功的现实却分手了,在**中,落破的生活却拥有灿烂纯真的爱情。
比这部**更加传奇的,是发生在**之外的故事。这部影片是大多数卡拉克斯影迷的最爱,但令影片“名留青史”的却是“大手笔”:他们原本得到许可,在巴黎最古老的“新桥”实景拍摄16天,但由于不断地停拍、拖延,超出了许可时限,卡拉克斯只得将剧组迁至巴黎郊外,在一个叫郎沙格的小城外,造一座桥,甚至按比例造塞纳河两侧的巴黎布景。谁也没有想到一部原先预算只有3200万法郎的低成本之作,竟然会变成1亿6000万的巨作,拍的居然还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拖垮了三批制片人后,当时的法国文化教育部长雅克·朗终于插手,宣布影片成为“国家资产”,这才使它得以完成。《新桥恋人》成了法国史上最昂贵,从制片角度最声名狼藉的**。在法国公映后,票房不振,赔钱无数。问世后,赢得多项影展大奖,更成为卡拉克斯的代表作和法国文艺爱情**的经典作品。
《新桥恋人》成为卡拉克斯“当男孩遇到女孩”的爱情的最后绝唱。此后七年没有上映任何新作品。新桥,巴黎最古老的桥。如果你不知道新桥,请你一定要看《新桥恋人》。在卡拉克斯营造的世界里,我们向往着自由,那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在成熟的年纪无限的延伸一个不成熟的世界。请记住**里面最文艺的对白:“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对他说,天空是白色的。如果那个人是我,我就会说,但云是黑色的。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我们彼此相爱。”
三、波拉X,爱情的终极灭亡
如果说哪个导演多年没有出过作品,也许观众就把他忘记了。卡拉克斯几乎可以在差不多10年左右的时间出一部作品。在《新桥恋人》上映7年后,卡拉克斯才拍出了他的第四部**《波拉X》。剧中女主角是他的新任女友叶卡特琳娜·格鲁贝娃。
如果说《新桥恋人》,让人们知道浪漫不定是美好的情绪,爱可以是疯狂的自私的绝望的。这部《波拉X》,更是一部让人不知所措的**,因为我感受到了卡拉克斯内心的不知所措,和疯癫状态。在这部**中卡拉克斯提出了无数个问题,估计他自己也无法给出答案,观众可想而知。这可以说是卡拉克斯最自我的作品。
**开始的画面,前面安详,很小资,后面很疯狂,我的思维的确跟不上。涉及的东西太多,贯穿始终的就两个字“真相”。皮耶是个成功的小说家,与母亲住在郊区的别墅,和美丽的女友露丝即将结婚,一切都显得平静美好。直到有一天,无意撞见一张似乎在梦中见过的脸孔,闯入了他的世界。
影片的故事发展到皮埃尔去追在梦中出现的那个女人,在树林里,两人始终保持着那几步的距离,开始讲述着一个遥远的,语无伦次的故事。宿命,戏剧化的变化就来了,这个还不心智尚未成熟的成熟男人,将决定故事的发展。牵引我们还有那始终没有出现的,却不断提起的的伟大的外交官父亲。当他得知这个女人是他的私生姐姐伊萨贝尔。故事就开始变的混乱幽暗,甚至绝望。
问题也就来了,皮埃尔为什么非要跟伊萨贝尔搬到巴黎?在路途上怎么又多出了两个人,最后那小女孩,莫名其妙的死亡。更奇怪的是他们为什么回到那个被废弃的工厂,他们和那里的人什么关系,怎么还会有一个庞大的地下乐队,鬼魅的人群,疯狂的音乐。这一切都让感觉不安,前后景色变化让人在心理上得不到安慰和舒适,最终不得不承认,导演从开始就想导演一场悲剧。
不现实,又有点类似神话故事。而这个故事晦涩在于故事主线并不明晰。姐弟**本是血缘禁忌,到最后却精妙的构思出古典式悲剧。姑且相信伊萨贝尔那句话:“我是你的姐姐,我告诉你的都是真的”。否则被导演玩弄后,那种失落的心情更没有办法体会。人们内心的挣扎不仅仅来自爱情,但是挣扎的源头却找不到。
最后那一声枪响,成了这部**的结局。让一切看起来都不现实,什么东西都瞬间消逝了。寂静,黑暗,挣扎,绝望,打破了观众的期待。影片总是包含着欲说还休的含蓄,往往点到即止。
卡拉克斯本人对最后这个镜头,如是说:是波黑的战况让他有了这种噩梦体验,飞机和炮弹不仅想摧毁一切,还想毁灭掉记忆。最后,他说他觉得这次自己没有玩好。但是就算这样,还是有人说:这是卡拉克斯迄今最深沉有力的自我、创作告白。
而我终于意识到卡拉克斯的另类,这部**,没有让观众觉得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却有一种纠结!甚至在想卡拉克斯导出这部作品的原因,最后还是放弃了。人物最后的邋遢疯狂,只能说很震撼。不知道如何定位这部**是惊悚,悬疑,文艺还是伦理。他的**语言,走向一种文本极致,背离传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的魔幻张力,因为这就是卡拉克斯的风格。
而这次拍摄,同样也是“大手笔”。为了拍摄《波拉X》,卡拉克斯请来了老牌女星凯特琳娜·德纳芙和纪尧姆·德帕迪约。说服演员前三个星期都不领薪水,把拍摄的拿出去宣传,找赞助商来投资,有魄力。后来,在拍完这部**之后,卡拉克斯同样与叶卡特琳娜·格鲁贝娃分道扬镳。
从那至今,卡拉克斯也只独立拍出一部《神圣车行》。卡拉克斯只有谈恋爱才能拍出**的举动,一点也不压于他的前辈**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
四、卡拉克斯在行走
卡拉克斯拍**不卖座,喜欢他的人却一直在等待。
他只为爱的人拍**,爱的人不出现,他的影迷就只能等待下去。在他的**中,你会发现很多自己青春中一种疯狂的呐喊,一种原生态的东西。甚至在现实中,你莫名的孤独,绝望,焦虑,不安都可以找到发泄的出口,他的**直击你的内心。也许,你会发现这个爱吸烟的矮小的男人,眼神犀利,看起来的确很独特,爱理不理的状态,感觉是在梦游。
当有人说他的**不好懂的时候,卡拉克斯干脆说:“我的**是拍给死人看的或者是给动物看的。”是的,他的**太真实,那样的热烈,直接,疯狂,呐喊,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内心真实感受。
莱奥·卡拉克斯一个沉默的人,但是他的**充满了激情的释放。他是一个不喜欢剧本,不喜欢拘泥一种模式,大胆创新,偏执狂才,隐居在**中的“低产导演”。却以他非凡的才华,走入影坛,成为了一个只为**而奔跑的人。
漫长的等待,也许下一个10年,我们才能再看到他的新作。我们要记住雷奥斯卡拉克斯的方式,最好记住他的影片和他的女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