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林薇因相貌才华出众,而且得不到的是最好的。
民国才女林徽因不但美貌出众,而且才华横溢,她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林徽因的美貌不是世俗的美,她的美有一种灵气,江南水秀的灵气。从古至今,女人很难有完美的,才女多不美丽,美女很少有才华,而像林徽因这样的美貌才女实在是凤毛麟角,世间稀少,所以追求她的人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梁思成和徐志摩。徐志摩非常喜欢林徽因,为了她抛妻弃子,可是林徽因却没有嫁给他,甚止连恋爱都没有,林徽因却和梁思成恋爱成婚,白头到老。
她出身书香门第世家,和梁思成家可以说是门当户对的。其次,梁思成未婚无子,徐志摩离异有子。梁思成比林徽因大三岁,年纪相仿,徐志摩比林徽因大七岁,年纪差距上真不如梁思成。封建社会不但有嫡庶之别,还讲究原配和继室的分别。一般女人都不愿意当继室夫人。
一个理智的姑娘会明白,嫁一个未婚青年比嫁一个已婚有孩子的男子好。林徽因当然是一个聪明的姑娘,她明白这一点。而徐志摩是一个浪漫诗人,他不如梁思成性格忠厚稳当。梁思成和林徽因年纪相仿,只比林徽因大三岁。嫁给梁思成,会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嫁给徐志摩,等热烈的爱情一旦嫁潮,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无论是各方面的条件梁家都比徐家要好。徐志摩可作出抛妻弃子的行为,作为一个明智的姑娘,林徽因明白,就算徐志摩在外形上的好处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林徽因拒绝徐志摩,而嫁给梁思成,最少是因为这几个原因。林徽因是聪明的,她的选择让她幸福一生!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1、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1915年嫁给徐志摩,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遂归国,1926年开展她上海的事业,在东吴大学教德文、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经营云裳服装公司。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残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令人瞩目的新女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这些,在张幼仪女士的侄孙女张邦梅**,于一九九六年九月在美国出版的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里,都有详细的记述。
然而,应该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这种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旧礼教塑成的。诗人有着他在人性上的缺点,但对张幼仪的残酷“无情”也并非是绝对的。这是一首徐志摩送给张幼仪女士的诗(作于1922年3月徐和张在德国柏林离婚之后,与《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同时发表在1922年11月8日的《新浙江-新朋友》),相信看了之后网友们也会同我一样对诗人的“无情”有另一个层面的了解。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门望族之女,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但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影响的徐志摩对于象张幼仪这样的一个传统女性却很难认同,自她嫁入徐家,从没有正眼看过她。
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
在男权社会,女人仅仅是一个点缀,一个装饰。那些游走在繁华奢靡,朦胧暧昧的气息所弥漫的社交场合,艳帜高扬,风情万种的女子,才能给予他们更为美好的幻想空间。张幼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秀外慧中,她追求的无非是朝朝暮暮的现实生活,江山有信,良人有靠,踏踏实实的和一个男人好好过日子。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不会有春花秋月的浪漫,不会有眼花缭乱的生活,也不会有你侬我侬的爱情。她不似林徽因高雅不俗,灵气逼人,也不像陆小曼璀璨艳丽,令人无法自拔。她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的让人心酸。
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最爱他的大概就是张幼仪。她的自立自强赢得了徐志摩的尊重,却始终无法得到他的爱。可见爱不存在公平。所幸张幼仪晚年终于找到爱情的栖息地,经历了爱与恨的艰辛,这个平凡的女人总算划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
2、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林徽因深爱著徐志摩,但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番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像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3、至于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的场合,大致的提法是在舞会上。他们两个,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是江南才子,风度翩翩;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么会不迸发出爱情的火花从此,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当徐志摩来邀请他们夫妇出去的时候,他就说:“我今天很忙,叫小曼去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他们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忙得不亦乐乎!小曼喜欢打牌,志摩就陪她打牌;小曼喜欢听戏,志摩就陪她听戏;小曼喜欢画画,志摩就给她介绍北京画画的名家。这样你陪我,我陪你,郎才女貌,心理断层,难免产生情感。那么,陆小曼与徐志摩相恋又是在什么时候呢徐志摩这样描述当初他为陆小曼而受到心灵震动的事:“今晚在真光我问你记否去年第一次在剧院觉得你发鬈擦着我的脸(我在海拉尔寄回一首诗来纪念那初度尖锐的官感,在我是不可忘的)。”徐志摩是个大诗人,在与陆小曼恋爱的过程中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花的快乐处》《春的投生》《一块晦色的路碑》《翡冷翠的一夜》等等。这个时候,陆小曼几乎成了徐志摩的诗源。徐志摩说:“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小曼爱好文艺,对志摩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自然十分敬仰,因此常向他请教一些文艺上的事。两人意趣相投,共同语言渐多,谈话内容也丰富起来,渐渐产生情愫。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了,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陆小曼原来沉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丈夫虽然也受过高等教育,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武夫,不懂女人心理,不会讨其所好。亲切的志摩为她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一个能写浪漫爱情诗篇的诗人,一个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更不容易的是他能读懂小曼内心痛苦而深沉的世界。小曼震惊了,她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她陷入无限的伤感
很多人都是从《再别康桥》这首诗,知道了徐志摩这位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跟很多位女子有过瓜葛,诗词大多都跟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关,当时就有不少人把他当作情圣。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一直都是在浪漫和风流当中度过的,当初为了参加林徽因在北平举行的演讲会时,搭乘中国航空由南京去北京的飞机,途经济南南部时受到大雾影响,降低飞行高度时撞到了山上,不幸去世。
徐志摩很早就因为包办婚姻结婚了,只不过在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就前往美国读书,不久又转往英国伦敦。在徐志摩看来,这场包办婚姻只是为了完成最基本的婚姻义务而已。据说他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一脸嫌弃的表情。即便是在婚后,徐志摩也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自己的妻子张幼仪,很多时候对她都是不理不睬。
在徐志摩看来,自己喜欢的人应该是一个接受新式教育,有着理想和目标的新女性,不是那种有着封建思想,只知道相夫教子的女性,他需要的是和他有共同理念的人,所以在船上遇到林微因后,才会展开疯狂的追求,为此跟自己的妻子张幼仪直接离婚了。可惜的是,林微因最后还是没有选择徐志摩,反而跟梁思成结为夫妻。
徐志摩后来喜欢上了自己朋友王赓的陆小曼,在他们两人离婚后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这件事情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就连徐志摩的父亲都因为这件事情断了他的所有费用,他只能靠着教书和做兼职来养活自己和妻子。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跟林微因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去他们家做客。特别是在徐志摩去世后,林微因将一小块失事飞机的残骸放在自己的卧室里一直珍藏着。
徐志摩是一位一生都在追求爱、自由、美的诗人。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是真挚的,尽管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如愿以偿,但作者还是抒发出自己对爱美好的忠贞之情。
一、爱-疯狂痴情
徐志摩是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个风流才子,向往个性自由,喜欢浪漫无羁的生活。所以梁启超在他和徐小曼的婚礼上批评这种行为。在其作品中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也有对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追求。他完全以自己的想法去主宰这个世界,具有明显的个性主义思想。
二、自由-思想神奇飞动
站在徐志摩先生的角度,自由的定义莫非是人身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没有任何局限性只有无拘无束的猛然间,才能写出优美的诗篇,此可以理解为放浪形骸。从他的感情经历中也可以看出来,虽已经和张幼仪结婚,她也有了孩子,但在康桥邂逅林徽因后又对她展开疯狂的追求。
做自己想做的以为对的事情,回国后遇到陆小曼,心中的爱情之火又重新燃起,不管家人亲朋好友包括自己的恩师是如何的反对,他都不理会,最后终于冲破了层层阻碍,俩人结合到了一起。也正是如此疯狂的举动,给现代文坛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美-诗意美格律美
作为格律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都有各自的特色,徐志摩先生属浪漫一派,他的诗追求追求意境的完美,清脆流丽的个性语言及和谐律动的律动相结合,充溢着一种潇洒飘逸的俊美。
扩展资料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
最爱的应当是林徽因了吧。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经历着三段的爱情。
第一任,张幼仪,第二任,陆小曼。但他最爱的,应该是永远得不到的林徽因。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牵连。除了陆小曼外,还有一位原配夫人张幼仪,剩下的就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因。
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夫人,中国女银行家、企业家。曾接管经营过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扭亏为盈。开办了“云裳服装公司”,出任该公司总经理。1934年,管理中国国家社会党财务。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
陆小曼于1903年11月7日出生,天蝎座。
1915年,陆小曼就读法国圣心学堂,父亲为她聘请英国籍女教员教她英文,阅读英、法着名作品;陆小曼因此精通英文和法文。1920年,17岁的陆小曼经母亲安排与25岁军官王赓成婚。婚前陆小曼经常被人簇拥、关注参加各种活动,婚后陆小曼期待王赓依然能经常伴她出游、交际;王赓六天致力于工作和读书,星期天才休闲,无法满足陆小曼之期望;双方个性不合,感情便出现危机。王赓有时请朋友徐志摩陪陆小曼参与各种活动,导致双方产生恋情。陆小曼与徐志摩相恋之后,陆小曼向王赓提出离婚要求,王赓慨然应允并于1926年离婚。徐志摩、陆小曼结婚时给王赓发了请帖,他也赠送一份礼物。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与徐志摩成婚,由徐志摩老师梁启超证婚。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祖籍福建闽县(福州),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作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广为传诵。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是徐志摩写作动机和基本主题,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但徐志摩写作动机不完全是“爱”的灵性。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浪漫,优美,手法变化多样。能给读者飘飘欲仙的感觉。假如你是徐志摩的文学爱好者,你会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这么说:“爱”是徐志摩写作的最大动机。(徐志摩有一部份诗歌是针对黑暗社会,与爱无关。)徐志摩曾说:“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所谓的‘单纯信仰’也就是理想主义—民主主义的‘理想’其主要构成一个是爱,一个自己,一个是美”。正是由于徐志摩信仰民主个人主义的理想,他的诗歌创作手法与新月诗派中的其他成员不同。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成员之一,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位诗人,为什么这么肯定呢?我个人认为“复杂”的一面是与徐志摩写爱情诗有关——以自身的爱情为主题,抒发自己对爱的追求。《爱的浮云》中陈绍伟说:“读徐志摩的诗,心情是异常复杂的,无论是他那些评诗家摧崇或批评的诗,都会冲击人的心里”。读徐志摩的诗的确会让人深入其中,引起共鸣。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活跃期。然而我们都了解徐志摩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和他对当时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痛恨、崇尚自由恋爱的理想,产生了碰撞,造就了徐志摩的“灵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强烈的“爱”、甚至于爱心,在他的心灵深处引起争鸣与追求——徐志摩的爱情诗歌,而他的诗歌又融合了东西方文学的情绪和格调。难道还不能够证明“爱”不是徐志摩的灵性吗?新月诗派成员中,徐志摩是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也是现代格律诗的实践者、更是一位忧郁型的性灵化诗人。爱情中曾现出来“烂情”。出现所谓的“烂情”。不是指徐志摩是那种风花雪月的诗作家。确实徐志摩在爱情上不是很完美,但不能说不够专一,许多读者认为徐志摩是一个多情郎,其实徐志摩是在追求真爱。徐志摩和张幻仪离婚时曾说过:“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认为没有爱没有自己做主的家庭生活是摧残人的人格,只有奋斗去取得真爱,真幸福,真生命”。徐志摩并不赞成包办封建婚姻,他所追求的恋爱方式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自由恋爱。虽然他的婚姻并不完美,但他追求过真爱,不受封建思想的制约。徐志摩说:“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徐志摩坚持罗曼帝克的恋爱方式,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徐志摩难免会出现烂情。徐志摩跟“爱”有情缘,同时“爱”也造就了他的人生,爱的冲突造就了他的灵性。1925年3月10日徐志摩出国经西伯利西抵德,他在写信给路小曼曾说:“我的灵性天天新鲜,天天活动的,创造是一种天上的快乐。”1925年他写《问谁》证明他一生在爱的矛盾中生活,“爱”造就了他的人生,也造就他的诗歌,他写诗是不造作,不是虚假的,一直都在吐露真情。徐志摩的诗歌,值得我们做一番仔细的思考。读他的诗歌就样在品味一杯茶,要想喝出味道就得慢慢品尝。同是新月诗派诗人的徐志摩与闻一多的写作风格确有许多不同,闻一多具有阳刚之气,凝重,谨严,而徐志摩的诗具有阴柔之美。他将人生诗化与灵性化,善于捕捉意象,精心于意象的表现。“意象并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然而,徐志摩注重心理表现,讲究音乐美。致力于新诗的音乐艺术,则是他诗歌艺术最特殊之处。要想进一步的了解徐志摩的爱情诗,读他的爱情诗必带有音乐般的兴趣,因为他的爱情诗总有一种虚渺的感觉,纳闷中又带有灼热。人生观矛盾,完全体现在他的诗歌当中。只要你能够融入到诗的意境中,都会领悟到徐志摩写诗的用意,真正的体会到他,“新的凄凉”无时不在袭击着他的诗心。他的诗歌总是吐露真情。如他在剑桥毕业前,告别剑桥时所写的《再别康桥》。明显的表达出诗人徐志摩对剑桥的爱恋,充满无限地倾慕,和辞别康桥心理充满离别情绪。《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是徐志摩对剑桥的一往情深完全的爱恋都在诗歌之中,抒发主观蕴含的情意。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反复地读,让人产生许多疑问,既然对康桥有爱恋,为什么离别不能大声地放歌,夏虫为诗人沉默是合理的,能表现出一种离别的画面。但我不认为,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虽然要离别但是也不该沉默,古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离开了也得高高兴兴地走,为什么样不能在声的放歌呢?也可能是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手法的特别之处。徐志摩写离别的爱情诗,所运用的手法更令人作出一番思考。徐志摩抒写离情别绪的佳作,带有一种委婉的感情。对爱情追求的诗歌给人只能是一种惆怅,徐志摩的伤感诗不会引起读者伤心,只能给读者一份“甜蜜的忧愁”。徐志摩的一首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本意是抒写离别。但诗中带有含情脉脉的情怀。当读者欣赏诗的时候,会发现诗歌并不是直接表露出忧愁,反而会有强烈的情怀在袭击。《沙扬娜拉——赠日本世纪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是徐志摩一首小诗中的精品。“蜜甜的忧愁”惯入其中。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更多都是注重真挚,热烈,温馨,浪漫,清丽,优美,手法变化多样的抒写手法。除此以外,还有善于调动一切景物来抒发情感,也善于用感情的目光观察事物,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以为徐志摩写爱情诗写到热恋的时候,写得热烈;写外在形态的时候,有时甚至有点俗气,写内在的爱情效应少,影响诗的浓度和灵气。我认为出现俗气,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徐志摩曾说过:“我的性灵是天天新鲜活动的”。在说徐志摩作诗的繁杂性在于多变,无论诗意,诗风我多变,不一定说写内在的爱情效应就少,就俗气。不能给徐志摩作诗歌手法定一个绝对的说法。徐志摩无论诗歌再有什么变化,手法多样,都不会离开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善于抓住一个感人的生活画卷,对生活有深刻的观察。尤其是有“灵性”的时候。我相信,“灵性”是天天新鲜的”就像徐志摩所说的一样。但并不一定每天都有拥有灵性。大家都知道,“灵感”是写作的前提条件,想象的基础,没有想象,也就没有了诗歌创作。“灵感”使诗人的想象力得到了蒸发,是诗歌创作的出发点,是真情流露。假如没有灵性,是写不出任何一篇文章,即使内容空洞,还是构思不好的文章。我们是徐志摩的诗歌爱好者,我们今天或许不能够正确的论述徐志摩的诗歌写作特点。但是我们深信,凡是徐志摩的诗歌爱好者都知道徐志摩的诗歌特点是优美的,具有节奏感受,语言较为纯洁,感受较为纯真。诗歌特点都是不含糊,内容清晰。徐志摩的诗歌特点有一种飘逸感受。既不沉重,也不失落,给读者飘飘欲仙的感觉。徐志摩诗歌的“灵性”,就是诗歌特点美的表现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