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对明间传说的兴趣和民族主义潮流的高涨,促使浪漫主义音乐家采用自己国家的民歌和民间舞曲创作音乐,结果形成了音乐的民族主义风格。从而民族乐派在俄罗斯、匈牙利、波西米亚、波兰、芬兰、挪威等国家形成鲜明的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欧洲音乐。
德沃夏克出生并生活在历史上被称为波西米亚的捷克,波西米亚从十六世纪就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这里音乐很发达,音乐人才流往欧洲各国,素有“欧洲的音乐学院”之称。波西米亚音乐因此与欧洲主流音乐多有交流,捷克民歌也与西欧民歌差别不大。德沃夏克写《斯拉夫舞曲》的动机,一部分源于民族主义潮流,另一方面是受到出现在学者、诗人、知识分子中间的泛斯拉夫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斯拉夫民族意识的推动下,德沃夏克还没有完成第一集全部八首《斯拉夫舞曲》就开始给第一、第二和第四首配器,这几首管弦乐版于1878年5月16日在布拉格首演,第二年2月在伦敦水晶宫上演,11月在波士顿上演。正如乐评人爱勒特所预言的那样,《斯拉夫舞曲》将迅速走向全球。
第一集《斯拉夫舞曲》的八首乐曲除第二首外,全部采用典型的捷克舞曲,包括波尔卡舞曲、弗里安特舞曲、苏雪特斯卡舞曲和斯卡切那舞曲的曲风创作。德沃夏克在创作这些舞曲时只吸收了舞曲中最基本的音乐成分——节奏,而没有直接采用民间舞曲曲调和民歌曲调,舞曲的旋律按照相应的民间舞曲风格创作,热情、欢快是第一集《斯拉夫舞曲》的情感基调。
《斯拉夫舞曲》第一集取得成功后,出版商看到其中商业价值,邀请德沃夏克再写一组这样的作品,遭到拒绝。德沃夏克的理由是:同样的事不能重复做,没有灵感的驱动,不会产生有价值的东西。他从此转向交响曲和室内乐的创作。直到八年以后,德沃夏克才开始了第二套《斯拉夫舞曲》的创作。第二套《斯拉夫舞曲》同第一集一样,也是八首。这八首舞曲只有三首仍采用捷克民间舞曲,其它则富有斯洛伐克的奥特茨梅克舞曲、波兰舞曲、南斯拉夫舞曲的科洛舞曲和乌克兰的杜姆卡舞曲风格。时隔八年,德沃夏克音乐风格发生了很的的变化,青春欢乐的情绪退到次要地位,代之以深挚、忧郁的抒情,在这第二集的《斯拉夫舞曲》里,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二首杜姆卡舞曲。杜姆卡原本不是舞曲,是起源与乌克兰的叙事体民歌,格调哀婉忧伤。杜姆卡流行于乌克兰、波兰,遍及斯拉夫人种分布的地区,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德沃夏克对这种忧伤的民间音乐形式似乎很感兴趣,在两集斯拉夫舞曲中共写了三首杜姆卡,另外还写过弦乐六重奏、钢琴五重奏《杜姆卡》和钢琴曲《杜姆卡和弗里安特》,在他的钢琴三重奏《杜姆卡》中,包含了六个杜姆卡乐章。这里谈的e小调杜姆卡舞曲情调忧郁,中间有一个情绪开朗活跃的对比段落。乐曲的基调建立在一个摇曳的曲调上,旋律起伏不大,优美纤细,内在的忧伤在恬淡的气氛下一点点流露,不渲染,不张扬,表现了斯拉夫人性格里感伤忧郁的一面。
为了感情与个性表现的需要,浪漫主义作曲家在音乐结构上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些传统,不再遵循古典主义均衡匀称的形式结构,创造出了一些新的体裁,例如有一些乐曲不再遵循快—慢—快的传统模式,李斯特首创一般为单乐章音乐具有诗意的交响诗这一体裁以及单乐章的幻想曲、叙事曲、狂想曲,和一些短小精致的器乐小品,以及由多首有一定关联的小曲组成的声乐、七月套曲(比如柴科夫斯基的《四季》)。
以古斯塔夫·马勒等为代表的后浪漫主义通过庞大乐队编制,加强音乐的表现力(斯特拉文斯基前期的《春之祭》应该算这一类作品),对于曲式结构处理比浪漫主义更加自由,例如,马勒《第三交响曲》有六个乐章(浪漫主义我见过最多的安东·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也就四个乐章),第八交响曲却只有两个乐章,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在篇幅上也十分庞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