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迷信?为什么会有人把请神或供佛叫做迷信呢?

什么是迷信?为什么会有人把请神或供佛叫做迷信呢?,第1张

五 奉教是迷信吗?

——你知道什么是科学吗?

有些刚得了点新知识的人,动不动就说宗教是迷信,是违反科学的。但如果你追问一下: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学?他必定要张口结舌,瞠目不知所对。

迷信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信仰,而真正的宗教是由理性认识到有位宇宙的主宰、全能的神(天主),而对他施以敬奉,这是最自然、最普遍、最合乎情理,深具意义的行动,怎么能说是迷信呢?反过来说,不寻找原因,不追求宇宙有个大根源,不加思考,便盲目地否定天主的存在,人云亦云地跟着喊什么“宗教是迷信”,这才真正是悖情悖理,违反天良,违背普通常识,不合理的行动,这其实正是一种迷信。

事实上,那些一口咬定宗教是迷信的人,常常是他们心目中存留着许多迷信。比如他们崇拜某个人,认为他的话都是对的。或者反过来,认为某个人的言行都是错的,他们对个人迷信,对科学和科学家迷信,对自己所爱的人迷信,对外国人迷信,等等,自陷迷信而不自觉。

许多自以为爱好科学的人,并不晓得科学本身是什么,也分不清自然科学和科学方法。宗教当然不在自然科学的范围之内,但广义的科学,是指合乎逻辑的、系统的推理方法。而哲学,宗教学、神学便是使用的这种方法。照这个意义讲,宗教神学也是一种科学。科学方法是用因果律来进行的,科学家们见到一种现象,便推究其原因,这便是因果律。科学上的新发明新发现,便是用因果律来取得的。

宇宙间普遍存在着和谐美妙的秩序,(想一想你身体内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所有这一切都引导我们去寻求一个根本原因、宇宙的根源、万物的创造者。(重温一下爱因斯坦的话:“宇宙不可能凭机会来运转,因果律非存在不可……上帝通过万有之间的秩序井然的和谐来显示自己。”)因此,真正的宗教信仰是完全合乎科学方法的。反之,闭目不看事实,见事实不问所以然,见果而不求因,不承认宇宙有根本的原因,那却是不科学的,也可以说是迷信。

如果宗教和科学水火不相容,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大科学家信奉宗教了。如果宗教都是迷信,那么天主教不会有今日的发展了。我们不否认,有些迷信思想仍旧保留到今天,那是因为他们信仰着基本还是正确的东西(天主和灵魂),而附会了一些不正确的东西(比如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还需活人的衣食和金钱的供应)。但更重要的是,各种信仰(包括迷信)都证明人需要一种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和宗教感情,这种宗教感情是任何感情所代替不了的,它既是合理的、有益的,也是人生所必不可少的。

另外,还有一点必须辨明,有人以为无神论是社会进化的结果,认为有神论是愚味无知的现象,人的知识增广了,自然现象能解释了,便用不着神了,所以有神的思想便自动消逝了。首先这是一种臆想的理论,违反客观的事实。宗教既没有因着科学发达而灭亡,反而更加兴盛,已如前述,无神的唯物思想也不是在科学进步时才产生的。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旧约:圣咏集》里就写着:“愚人心里说:没有天主。”(圣咏13、3)。二千多年以前,中国有个唯物论者杨朱,他说;“生则有贤愚贵贱,死则有臭腐消灭。”一千四百年前有一范缜,他写过一篇《神灭论》,神指神灵,说人的魂如同刀子的刃,刀子没了,刃也无了。人们认为他也是个无神论者。一二千年以前科学还不发达,就有唯物主义的思想了,今天科学发达到了极峰,却仍然有大批大批的哲学家、科学家等,热诚信神敬神,你能说是唯物的无神思想是科学进步的结果吗?

有神无神的问题是哲学上的问题,自然科学只是研究和解释物理的现象,如果从事物的现象和规律进而推求最后原因,便升华而为哲学思想。自然科学提供了哲学讨论的素材,是我们投向万物之源天主的起点和阶梯。因此研究神学的人,必须先了解自然科学,这就是为什么教会也要成立科学研究院。科学、神学并行不悖,互补互助,相辅相成,真正了解科学的人,必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终究要找到万物的根本来源,正像大思想家圣奥斯定说的:“找不到天主,我的心就不能安息。”(《忏悔录》卷一)。圣多玛斯说人从他本性就渴望认识他的根源,当做他的最后终向,但是天主是万有的根源,所以人的最后终向是认识天主。”(神学大全)

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上古劳动人民通过生动而浪漫的神话,把他们当时的思想观念形象地呈现出来诸如,他们怎样设想世界的构成、怎样歌颂人民的英雄、怎样向往美好

而迷信是故弄玄虚,蛊惑人心,迷信害人。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P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48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