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圆 甄世成 侯忠武是内鬼
甄科长之前不是内鬼,但被女特务诱惑以后也叛变了。
侯仲文其实是侯仲武,俩人是孪生兄弟,他顶替了他哥哥侯仲文进入队伍的。
在西进途中,侯仲文与文晓瑜产生感情,这让追随晓瑜而来的甄世成颇为郁闷,在敌人引诱下变节。
这俩人还是小角色,最大的内奸是周圆,她成功利用了刘前进对她的喜爱,潜伏得很深。
扩展资料:
《冷箭》是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的电视剧,宫晓东执导,王传珍编剧,黄志忠、王力可、房子斌、刘琳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一段鲜为世人所知的共和国往事,并已于2009年10月2日登陆CCTV-1首播。
《冷箭》讲述的共和国成立之初公安人员和国民党残匪,潜伏敌特展开了扑朔迷离,血雨腥风的斗争的故事。该剧除了在选题的挑选和故事的铺陈等艺术层面超过许多同类题材作品外,观念的突破和几个人物的突破使该剧更有思想意义。
而且该剧中三对人物的爱情故事也成为独特的戏点:指导员与女特务的感情、政委与女囚的感情以及我军女干部与国民党特务的感情。
参考资料:
子弹飞了,你跟得上么?
来源: 郭鹏杰的日志(帮我同学转下,很多人没看懂。)
130分钟,子弹飞到最后,也没有停下。
姜文的让子弹飞,洋洋洒洒的130分钟时间里,没有“尿点”,别说上厕所,一不留神就会失掉关键的情节。紧凑的剧情设计,豪放的风格,荡气回肠的场面让人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完全沉浸在姜文的世界里。这就是让子弹飞的神奇之处。
但是,处于本能的考虑,兴许也是偏差的世界观导引下的职业惯性,我在里面看到了一个大胆而又夸张的世界。
“让子弹飞会儿”,开始了紧张而又夸张的画面,一辆有奔马拉着的火车,载着一群由欲望和贪婪的角色所演奏的歌声中驶来。他们是,买来的县长,拍马溜须的师爷,风骚的县长夫人。这三个角色,代表着三种让人痛恨的职业—--虚伪的官员,无良的学者,以及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的小人。也正是这些人,他们才是坐在火车上载歌载舞者。因为他们是这辆火车的最大受益者,有火锅吃,有歌曲听,还有全副武装的士兵为他们保驾护航。
但是,问题来了,火车只能是虚假的繁荣,一如一个虚假繁荣的国家,火车不是自己走,靠着几匹奔马,用这种马拉火车的最原始、最低级的方式来维持着这种貌似富裕的假象。而火车上,载着既得利益者,即:买来的县长,拍马的师爷,趋炎附势的小人。这么隐晦的开头,让我们笑,笑姜文的滑稽,笑姜文的天才,却无法让我们思考这种场景背后,到底折射着怎样的现实。
接着,土匪出现。抢了县长虚假繁荣的火车,还抢了县长的老婆,而县长不但不生气,还想着继续升官发财,继续干着盘剥穷人的勾当。巧立名目,三七开分,官员与地方富豪联手,靠着欺诈的手段来盘剥穷人,进而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土匪的到来,打乱了既定的升官发财的通道,也彻底的让买来的县长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土匪不抢钱,还发钱?”一直是买来的县长苦思冥想的问题。土匪说:“我不要穷人的钱,只要富人的钱。”这有点意思了,这还是真的土匪么?明明是杀富济贫,周济穷人的“侠匪”啊。姜文,就成了这种“侠匪”形象的代言人。
官商勾结,巧立名目,鱼肉百姓的民国画面,让我们生在现代的人,根本品尝不出任何的历史沧桑,反而是感同身受。飞天的房价,几乎等同于土匪的抢劫,让我们居不定所;毒奶粉,地沟油,李刚爸爸,钓鱼执法。。。似乎,这些都是姜文在**中竭尽全力想要让人明白的东西,只不过,在**中,这叫黄四郎口中的“土匪”。造成土匪的,不是穷人,而是想黄四郎这样的地方富豪,他们逼良为娼,鱼肉乡里,把多少个完整的家庭搞得妻离子散,进而上山为匪。
紧接着,土匪开始和黄四郎斗智斗勇,期间,黄四郎杀了老六,县长媳妇,老三,还有县长,而土匪也最终战胜了黄四郎。想要钱么?找富豪。富豪把钱收回去,激起了民众的欲望。想要报仇么,把枪发给大家。
但是,问题又来了,有了枪,还是不敢打。唯唯诺诺的躲在墙角里观望着,看着谁会赢。“谁赢就帮谁”,土匪的话挑明了这种群体的惰性,讽刺了中国小市民的奴性心态。想要而又不敢打,不敢去抢,有了枪,却没有一个足以拿起枪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胆量。这就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姜文的办法是,抓一个假的黄四郎,当众杀掉。这下子,大众的欲望和胆量来了,疯了似地冲进黄四郎的碉堡,把想要的拿回来了。
其实,在这里,姜文也不得不采用了欺骗的手段来让愚昧奴性的大众敢于站起来。但是这种方式不是靠启蒙,而是靠欺骗和诱惑。靠着欺骗和诱惑,穷人战胜了富豪黄四郎。谁又不是这样呢?在当今社会,即使有一把枪,你敢于站起来么?你敢对着来你家里强拆强拿的人开枪么?多数人不会,甚至还会做走狗,充当强权的鼓吹者,进而获得靠“做狗”而从主人和老爷们那里得来的施舍。
最后,黄四郎被打倒了。穷人翻身做了富人,抢到了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有了自行车,不再跟着土匪干了,用他们的话来说,“跟着你干,挺没劲的。”接着,他们打算去上海,去最富裕的地方享受本就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而不是想着如何去继续捍卫自己的所得。所以,最后,姜文继续重复了开头的场景,一辆继续由奔马拉着的火车,载着一群毫无公民意识,毫无自我觉醒的穷人们驶向上海,驶向他们所谓的富裕。
可以看出来,姜文对他们也是很失望,很无奈的。缺乏启蒙的大众,即使在欺骗下抢到了自己的东西,却依然无法知道去怎样的保有这份财富。因此,他们的座驾,和买来的县长一样,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和富裕,只能是短暂的欢愉。而姜文,却像一个无奈的老人一样,继续坐在他的马上,紧跟着这辆滑稽的火车,等待他的下一次覆亡。
可以说,姜文,在**中,教会了我们如何看待现实,如何在历史的教科书中品味现实的沧桑和无奈,并最终的赋予了我们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那就是:每人一把枪。但是,有了枪的民众,如果缺乏理性的意识和公民的观念,其结果,也最终只能是一群趋炎附势如武举人那样的打手和帮凶。
姜文的子弹飞了,130分钟后依旧没有落下。正如,姜文最后那失神的眼神,正在考量着观众的眼镜和灵魂。
姜文眼中的公平,也许就会在子弹落地的那一瞬间到来。但是,你能跟得上这颗貌似平凡的子弹么?
但愿,你在老爷们回味过来以前去看,别让老爷们没收了我们的子弹。
其实**里,有一点是有漏洞的。姜文说,他当年时蔡松坡(即蔡锷)的手枪队,那时候17岁。但是,依据年份,故事发生在民国八年左右,应该是1919年,蔡锷护国军也是1916年(洪宪元年)的事,这期间,同姜文的沧桑如40岁的身份极大的不符。
三年以后,我们又等来了姜文。
上部《太阳照常升起》很出彩,但只有两种受众,要么绝对天真,要么绝对深刻。这回姜文修炼的更加聪明,他让不同水平的观众都能看到足够好的东西。
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剧包袱之下。《让子弹飞》是一部商业片,却比国内绝大多数艺术片更艺术。钱挣了,还站着。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的更直。
一、一些有趣的细节
才华横溢的导演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会有相当多很个人的喜好和知识领域,并会把它用在自己的**里。本次姜文一如从前一样,在**里融入了很多的个人志趣。
马拉火车
很多人看到片头马拉的火车可能觉得很奇怪。其实最早的铁路跑的都是这种车。铁轨最早是给马车设计的,特别是矿区有很多马拉的煤车在轨道上跑。后来才有了蒸汽机车。
当然在1920年的中国用马拉的火车还是比较奇怪的,这里一来是配合情节,二来营造一种奇异感,三来可能马自由、奔放、有冲击力,也是姜文想给予本片的风格。
说点题外话,中国无论拍古装片还是现代片,用的马种基本都是国外的体育用马。中国马个头都比较矮小,皮毛也没有那么好,有时候看起来觉得很穿越。不过拍**么,也是合理的。
铁血十八星旗
这面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本片中大量出现。其中红色与黑色代表血与铁,**代表炎黄子孙,九个角指禹贡九州,内外十八个圆点指当时汉族居住的内地十八省(当时东北和内蒙汉人还不算多)。它最早是武昌起义的旗帜。
后来袁世凯加入以后方针从“驱除鞑虏”变成“五族共和”,加之领土超出了原本18省建国的计划,这个旗就只作为陆军旗。
1920年这面旗除了陆军以外应该很少有用。大概姜文很偏爱这面很有民族主义风格的旗帜。
蔡锷和小凤仙
这个故事估计大家都知道,这里就贴两句二人的对话
小凤仙说:“现在举国萎靡,无可救药,天下滔滔,国将不国,贵在哪里?美在哪里?才在哪里?我所以独独看重你,是因为你有英雄气概。”
蔡松坡故作不解地问:“何以见得?”
小凤仙道:“我仔细看你的样子,外似欢娱,内怀郁结。我虽女流之辈,倘蒙你不弃,或可为你解忧,休把我看成青楼贱物!”
姜文是很喜欢英雄人物,有英雄主义情怀的人,**里人物说“追随松坡将军”,“你不要变成小凤仙”,应该是在表达自己。
开平碉楼
片中的鹅城在广东江门开平取景。江门是著名侨乡,早年美国加州的铁路基本都是江门人修的。后来这帮人赚了钱回到家乡就修了这个中西合璧,防涝防匪的碉楼。
介错
日本切腹都会有介错人,自裁的人切腹后非常痛苦,就由自裁者熟悉而信任的剑道高手在身后将其斩首,以减轻其痛苦,这就叫介错。
艳阳楼
戏本,又名《拿高登》,高俅之子高登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被水浒好汉子弟杀于其居所艳阳楼。
二、姜文一贯的几个主题的第三次表现
姜文到现在一共拍了四部**,风格都各不相同,如果用文学流派来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意识流,《鬼子来了》是现实主义,《太阳照常升起》是魔幻现实主义,到了《让子弹飞》比较荒诞派。但是扣去比较特殊的《鬼子来了》是为全体中国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实都是在讲姜文自己(某种程度上这可以构成一个自传体三部曲,事实上看了子弹以后我从“太阳”中读出来了不少3年前没读出来的东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题。这里说说我感触比较深的几个。
英雄主义
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
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够,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百姓一个公平,给鹅城一个太平。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英雄一定被浓墨重彩所渲染。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
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爱它。爱一个女子时是,爱一个国家时也是。
雄性冲动
本质上来讲,英雄主义其实完全是一种雄性性冲动。但是这里要讲的是更直接的冲动。比如打架和性冲动。姜文没有宣扬这些东西,但你看的出他认为这些东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没有了男人气概。
不过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没有把这部分东西交给自己的角色(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个化身)去承担,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后面讲到“克制”的时候会说。
对女性的迷恋
姜文影片中主角对女性的迷恋,一部分是基于性冲动的,一部分不是,是被一种纯粹的美和自己内心理想完美映射的吸引。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再到《让子弹飞》,前面一种的成分越来越少,后面一种的成分越来越多。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镜头会对准宁静丰满的胸,大腿和脚,从偷窥直到强暴。可是到了《让子弹飞》,张麻子对花姐(周韵饰)的迷恋,只剩下淡淡的一条线,含蓄得甚至让很多人到了结尾张麻子给花姐送枪时,会觉得突兀。镜头的焦点也变成了脸,笑容,和眼睛。
全片有三处比较专注地描写了张麻子对花姐的迷恋,除了最后的分别,一处是在进城初见时,花姐在领头擂鼓,张麻子的眼神和望远镜的镜头的移动说明了问题(姜文是真的喜欢用望远镜来表现影像,它在他全部四部片子中都大量出现,这次尤其多);另一处是花姐双枪一枪指自己一枪指张麻子要当土匪,同样是姜文的眼神,还有虽然低缓却充满了感情的配乐。
在《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里面,周韵虽然戏份都不多,但是都做了最为用心的处理。姜文镜头下的周韵,不像人间应有的女子,她出现的时候,带着笑容,和说“我也想把钱扔到百姓家里,再听他们笑”的声音,就像你原本以为只存在于内心理想深处的人,突然真的就出现在你的面前。她是那么的远,远到不可及,却又是那么的近,近到就在你心里。
一个男人得有多爱他的妻子,才会这样的去拍她。
浪漫主义
尽管几部片子叙事流派各不相同,但是除了《鬼子来了》以外,影像的表现都有很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体现在镜头上,就是在静态场景的构图(经常镜头上方恰恰少一块头皮)和动态场景的运镜上都非常随性。这造成一种非常浓烈的效果。
理想
在姜文的**里,其实理想是一种很虚很模糊的东西。张麻子的理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却又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是什么?恐怕张麻子自己也说不清楚。理想在内心最深处,在远处的青山和夕阳里,你感受的到,却永不可及。你不知道如何去追寻他,只是在攻破碉楼跟黄四郎抽着烟聊天时,你知道你没有得到它。
三、让子弹飞的东西
克制
张麻子开始是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后来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唱,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可以理解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反思和内省。
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那么剿匪之后,就还会剩下一个怅然的骑马背影。
政治隐喻
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这里说说我读到的故事。
钱铺在街道上,却没有百姓敢拿,晚上偷偷拿了,白天黄四郎开马车出来收,又全部交还。张麻子再把枪弹铺在街道上,同样是晚上偷偷拿了,第二天黄四郎开马车来收被张麻子把马打死。可是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两边打出结果。直到张麻子抓了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转眼间变成了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
有人批评姜文还在宣扬“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套价值观,其实就算姜文跟张麻子一样,信奉公平第一,鼓动群众闹革命,他也把这个事件中各方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了。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不同的观点。这是姜文谈政治的高明之处。
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首尾的呼应和对比
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激动人心而有节奏的音乐。
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死了的人再不会复活,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
本片表面来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悲剧。
姜文的日本情结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
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会欣赏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欣赏。
四、**技法
关于表演
这次主要角色中有6个人出彩,葛优,廖凡,姜武,刘嘉玲,周韵,还有不知道演员名字的老五。
葛优至关重要,如果最终的票房能如我所料突破4亿,起码有2亿得归功于葛优。葛优很严肃而到位的完成了大部分的搞笑任务。而且没有葛优,周润发和姜文斗争的戏出不来。这次的念白和脸部造型实在是太绝了,很多腔调的拿捏令人拍案。
发哥现在一般都说是票房毒药,不过这个角色可能也非他莫属。发哥表演基本到位,就是念白还是太差,没听出来是本人的还是别人配的。
姜文基本就跟他演的大部分影片一样,在本色基础上略有针对性的倾向。
陈坤此次用力够大,略有点不自然。
姜武的演技我以为还在姜文之上,戏路很宽。武举人虽然只是个配角,但是角色对于前面提到的政治隐喻却至关重要。
刘嘉玲戏份很少,但是角色需要的勾画全出来了。
廖凡这次承担了表现雄性气质的重任,到位了,有些句子的语气很不惹眼的用了点北京腔调,效果很好。
周韵继续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高水准,没那么出格,但是平凡处更见功力,特别是眼神。不知道是不是夫妻说戏尤其到位。
不知名的老五把那股憨劲儿刻画的入木三分。期待以后再在大银幕上看到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众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个最后管张麻子拿椅子的富人胖子。两次看时我都特别观察了群众起义时中间各个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边的几个特别出色。群众表演没有看出假来,这很不容易。
摄影
仰拍很多。交替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侧逆光的镜头来用光晕表现张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气概。
鸿门宴那场戏在饭桌外面布了一个圆环,等距放了3台摄像机,慢速的逆时针转动,结合正反打,效果极佳。类似的方法后面还用过一次。
山上打土匪一段堪为影史经典。
音乐
沿用了久石让给《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感觉用的比上次更合适。有个规律,凡是姜文在很商业的说笑话或者发展必须的故事时,没有配乐;每到姜文玩段风格了,配乐就上来了
剪辑
从头到尾一路都很快,让观众一直都保持很high,但是也让一部分人来不及思考,注意不到细节,指责片子疯癫而肤浅。
五、一点个人感想
自己能看的进去的艺术片很少,喜欢的艺术片导演更是几乎仅此一个,所以也就指着姜文装个逼了。这几年来,自己逐渐被很多事情变得很实际。可是当我看到姜文的片子就会觉得,总有一些情怀,值得保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