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好在哪里?

《让子弹飞》好在哪里?,第1张

一、一些有趣的细节 

  才华横溢的导演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会有相当多很个人的喜好和知识领域,并会把它用在自己的**里。本次姜文一如从前一样,在**里融入了很多的个人志趣。 

   

  马拉火车 

  很多人看到片头马拉的火车可能觉得很奇怪。其实最早的铁路跑的都是这种车。铁轨最早是给马车设计的,特别是矿区有很多马拉的煤车在轨道上跑。后来才有了蒸汽机车。 

  当然在1920年的中国用马拉的火车还是比较奇怪的,这里一来是配合情节,二来营造一种奇异感,三来马在视觉上自由、奔放、有冲击力,也是姜文想给予本片的风格。 

  说点题外话,中国无论拍古装片还是现代片,用的马种基本都是国外的体育用马。中国马个头都比较矮小,皮毛也没有那么好,有时候看起来觉得很穿越。不过拍**么,也是合理的。 

   

  铁血十八星旗 

  这面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本片中大量出现。其中红色与黑色代表血与铁,**代表炎黄子孙,九个角指禹贡九州,内外十八个圆点指当时汉族居住的内地十八省(当时东北和内蒙汉人还不算多)。它最早是武昌起义的旗帜。 

  后来袁世凯加入以后方针从“驱除鞑虏”变成“五族共和”,加之领土超出了原本18省建国的计划,这个旗就只作为陆军旗。 

  1920年这面旗除了陆军以外应该很少有用。大概姜文很偏爱这面很有民族主义风格的旗帜。 

   

  蔡锷和小凤仙 

  这个故事估计大家都知道,这里就贴两句二人的对话 

  小凤仙说:“现在举国萎靡,无可救药,天下滔滔,国将不国,贵在哪里?美在哪里?才在哪里?我所以独独看重你,是因为你有英雄气概。”  

  蔡松坡故作不解地问:“何以见得?” 

  小凤仙道:“我仔细看你的样子,外似欢娱,内怀郁结。我虽女流之辈,倘蒙你不弃,或可为你解忧,休把我看成青楼贱物!” 

  姜文是很喜欢英雄人物,有英雄主义情怀的人,**里人物说“追随松坡将军”,“变成小凤仙”,应该是在表达自己。 

   

  开平碉楼 

  片中的鹅城在广东江门开平取景。江门是著名侨乡,早年美国加州的铁路基本都是江门人修的。后来这帮人赚了钱回到家乡就修了这个中西合璧,防涝防匪的碉楼。 

   

  介错 

  日本切腹都会有介错人,自裁的人切腹后非常痛苦,就由自裁者熟悉而信任的剑道高手在身后将其斩首,以缩短其痛苦,这就叫介错。 

   

  艳阳楼 

  戏本,又名《拿高登》,高俅之子高登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被水浒好汉子弟杀于其居所艳阳楼。 

   

  二、姜文一贯的几个主题的第三次表现 

   

  姜文到现在一共拍了四部**,风格都各不相同。如果用文学流派来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意识流,《鬼子来了》是现实主义,《太阳照常升起》是魔幻现实主义,到了《让子弹飞》就比较荒诞派。但是扣去比较特殊的《鬼子来了》是为全体中国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实都是在讲姜文自己(某种程度上这可以构成一个自传体三部曲,事实上看了子弹以后我从“太阳”中读出来了不少3年前没读出来的东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题。这里说说我感触比较深的几个。 

   

  英雄主义 

  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 

  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够,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百姓一个公平,给鹅城一个太平。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一定被浓墨重彩所渲染。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 

  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爱它。爱一个女子时是,爱一个国家时也是。 

   

  雄性冲动 

  本质上来讲,英雄主义其实完全是一种雄性性冲动。但是这里要讲的是更直接的冲动。比如打架和性冲动。姜文没有宣扬这些东西,但你看的出他认为这些东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没有了男人气概。 

  不过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没有把这部分东西交给自己的角色(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个化身)去承担,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后面讲到“克制”的时候会说。 

   

  对女性的迷恋 

  姜文影片中主角对女性的迷恋,一部分是基于性冲动的,一部分不是,是被一种纯粹的美和自己内心理想完美映射的吸引。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再到《让子弹飞》,前面一种的成分越来越少,后面一种的成分越来越多。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镜头会对准宁静丰满的胸,大腿和脚,从偷窥直到强暴。可是到了《让子弹飞》,张麻子对花姐(周韵饰)的迷恋,只剩下淡淡的一条线,含蓄得甚至让很多人到了结尾张麻子给花姐送枪时,会觉得突兀。镜头的焦点也相应地变成了脸,笑容,和眼睛。 

  全片有三处比较专注地描写了张麻子对花姐的迷恋,除了最后的分别,一处是在进城初见时,花姐在领头擂鼓,张麻子的眼神和望远镜的镜头的移动说明了问题(姜文是真的喜欢用望远镜来表现影像,它在他全部四部片子中都大量出现,这次尤其多);另一处是花姐双枪一枪指自己一枪指张麻子要当土匪,同样是姜文的眼神,还有虽然低缓却充满了感情的配乐。 

  在《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里面,周韵虽然戏份都不多,但是都做了最为用心的处理。姜文镜头下的周韵,不像人间应有的女子。她出现的时候,带着笑容,和说“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去发钱,听他们笑”的声音,就像你原本以为只存在于内心理想深处的人,突然真的就出现在你面前。她是那么的远,远到不可及,却又是那么的近,近到就在你心里。 

  一个男人得有多爱他的妻子,才会这样的去拍她。 

   

  浪漫主义 

  这里的浪漫主义指的是艺术流派。尽管几部片子叙事流派各不相同,但是除了《鬼子来了》以外,影像的表现都有很突出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体现在镜头上,就是在静态场景的构图(经常镜头上方恰恰少一块头皮)和动态场景的运镜上都非常随性。这造成一种非常浓烈的效果。 

   

  理想 

  在姜文的**里,理想有时是一种很虚很模糊的东西。张麻子的理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却又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是什么?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理想在内心最深处,在远处的青山和夕阳里。你知道它在那儿,却永远不知道如何去追寻它。可是当碉楼已破黄四郎已擒,你们抽着烟聊着天的时候,你就明白它依然在那儿等着你。 

   

   

  三、让子弹飞里的姜文 

   

  克制 

  张麻子开始是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后来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可以理解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反思和内省。 

  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所以剿匪之后,姜文骑着马的背影,是怅然的。 

   

  政治隐喻 

  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这里说说我读到的故事。 

  钱铺在街道上,却没有百姓敢拿,晚上偷偷拿了,白天黄四郎开马车出来收,又全部交还。张麻子再把枪弹铺在街道上,同样是晚上偷偷拿了,第二天黄四郎开马车来收被张麻子把马打死。可是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谁能赢。直到张麻子抓了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转眼间变成了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 

  有人批评姜文还在宣扬“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套价值观,其实就算姜文跟张麻子一样,信奉结果公平,鼓动群众闹革命,他也把这个事件中各方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了。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不同的观点。这是姜文谈政治的高明之处。 

  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首尾的呼应和对比 

  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有节奏感而激动人心的音乐。 

  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人死无法复生;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张麻子一代豪杰,此刻却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 

  本片表面来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悲剧。 

   

  姜文的日本情结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 

  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会欣赏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认同。 

   

  四、说说**技法 

   

  关于表演 

  这次主要角色中有6个人出彩,葛优,廖凡,姜武,刘嘉玲,周韵,还有不知道演员名字的老五。 

  葛优至关重要,如果最终的票房能如我所料拿到4亿甚至更多的票房,起码有一半得归功于葛优。葛优一脸严肃地到位地完成了大部分的搞笑任务。而且没有葛优,周润发和姜文斗争的戏出不来。这次的念白和脸部表情造型实在是太绝了,很多腔调的拿捏令人拍案。 

  发哥现在一般都说是票房毒药,不过这个角色可能也非他莫属。发哥表演基本到位,就是念白还是太差,没听出来是本人的还是别人配的。 

  姜文基本就跟他演的大部分影片一样,在本色基础上略有针对性的倾向。 

  陈坤此次用力够大,略有点不自然。 

  姜武的演技我以为还在姜文之上,戏路很宽。武举人虽然只是个配角,但是角色对于前面提到的政治隐喻却至关重要。 

  刘嘉玲戏份很少,但是角色需要的勾画全出来了。 

  廖凡这次承担了表现雄性气质的重任,到位了,有些句子的语气很不惹眼的用了点北京腔调,效果很好。 

  周韵比太阳照常升起里水准更高,没那么出格,但是平凡处更见功力,特别是眼神。不知道是不是夫妻说戏尤其到位。 

  不知名的老五把那股憨劲儿刻画的入木三分。期待以后再在大银幕上看到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众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个最后管张麻子拿椅子的富人胖子。两次看时我都特别观察了群众起义时中间各个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边的几个特别出色。群众表演没有看出假来,这很不容易。 

   

  摄影 

  仰拍很多。快速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侧逆光的镜头来用光晕表现张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气概。 

  鸿门宴那场戏在饭桌外面布了一个圆环,等距放了3台摄像机,慢速的逆时针转动,结合正反打,效果极佳。类似的方法后面还用过一次。 

  山上打土匪一段堪为影史经典。 

   

  音乐 

  沿用了久石让给《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因为有足够的情节的缘故,效果比上次更好。有个规律,凡是姜文在很商业的说笑话或者发展必须的故事时,没有配乐;每到姜文玩段风格了,配乐就上来了 

   

  剪辑 

  从头到尾一路都很快,让观众一直都保持很high,但是也让一部分人来不及思考,注意不到细节,指责片子疯癫而肤浅。 

   

  五、一点个人感想 

   

  自己能看的进去的艺术片很少,喜欢的艺术片导演更是几乎仅此一个,所以也就指着姜文装个逼了。这几年来,自己逐渐被很多事情变得很实际。可是当我看到姜文的片子就会觉得,总有一些情怀,值得保留。

  三年以后,我们又等来了姜文。

  上部《太阳照常升起》很出彩,但只有两种受众,要么绝对天真,要么绝对深刻。这回姜文修炼的更加聪明,他让不同水平的观众都能看到足够好的东西。

  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剧包袱之下。《让子弹飞》是一部商业片,却比国内绝大多数艺术片更艺术。钱挣了,还站着。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的更直。

  一、一些有趣的细节

  才华横溢的导演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会有相当多很个人的喜好和知识领域,并会把它用在自己的**里。本次姜文一如从前一样,在**里融入了很多的个人志趣。

  马拉火车

  很多人看到片头马拉的火车可能觉得很奇怪。其实最早的铁路跑的都是这种车。铁轨最早是给马车设计的,特别是矿区有很多马拉的煤车在轨道上跑。后来才有了蒸汽机车。

  当然在1920年的中国用马拉的火车还是比较奇怪的,这里一来是配合情节,二来营造一种奇异感,三来可能马自由、奔放、有冲击力,也是姜文想给予本片的风格。

  说点题外话,中国无论拍古装片还是现代片,用的马种基本都是国外的体育用马。中国马个头都比较矮小,皮毛也没有那么好,有时候看起来觉得很穿越。不过拍**么,也是合理的。

  铁血十八星旗

  这面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本片中大量出现。其中红色与黑色代表血与铁,**代表炎黄子孙,九个角指禹贡九州,内外十八个圆点指当时汉族居住的内地十八省(当时东北和内蒙汉人还不算多)。它最早是武昌起义的旗帜。

  后来袁世凯加入以后方针从“驱除鞑虏”变成“五族共和”,加之领土超出了原本18省建国的计划,这个旗就只作为陆军旗。

  1920年这面旗除了陆军以外应该很少有用。大概姜文很偏爱这面很有民族主义风格的旗帜。

  蔡锷和小凤仙

  这个故事估计大家都知道,这里就贴两句二人的对话

  小凤仙说:“现在举国萎靡,无可救药,天下滔滔,国将不国,贵在哪里?美在哪里?才在哪里?我所以独独看重你,是因为你有英雄气概。”

  蔡松坡故作不解地问:“何以见得?”

  小凤仙道:“我仔细看你的样子,外似欢娱,内怀郁结。我虽女流之辈,倘蒙你不弃,或可为你解忧,休把我看成青楼贱物!”

  姜文是很喜欢英雄人物,有英雄主义情怀的人,**里人物说“追随松坡将军”,“你不要变成小凤仙”,应该是在表达自己。

  开平碉楼

  片中的鹅城在广东江门开平取景。江门是著名侨乡,早年美国加州的铁路基本都是江门人修的。后来这帮人赚了钱回到家乡就修了这个中西合璧,防涝防匪的碉楼。

  介错

  日本切腹都会有介错人,自裁的人切腹后非常痛苦,就由自裁者熟悉而信任的剑道高手在身后将其斩首,以减轻其痛苦,这就叫介错。

  艳阳楼

  戏本,又名《拿高登》,高俅之子高登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被水浒好汉子弟杀于其居所艳阳楼。

  二、姜文一贯的几个主题的第三次表现

  姜文到现在一共拍了四部**,风格都各不相同,如果用文学流派来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意识流,《鬼子来了》是现实主义,《太阳照常升起》是魔幻现实主义,到了《让子弹飞》比较荒诞派。但是扣去比较特殊的《鬼子来了》是为全体中国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实都是在讲姜文自己(某种程度上这可以构成一个自传体三部曲,事实上看了子弹以后我从“太阳”中读出来了不少3年前没读出来的东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题。这里说说我感触比较深的几个。

  英雄主义

  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

  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够,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百姓一个公平,给鹅城一个太平。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英雄一定被浓墨重彩所渲染。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

  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爱它。爱一个女子时是,爱一个国家时也是。

  雄性冲动

  本质上来讲,英雄主义其实完全是一种雄性性冲动。但是这里要讲的是更直接的冲动。比如打架和性冲动。姜文没有宣扬这些东西,但你看的出他认为这些东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没有了男人气概。

  不过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没有把这部分东西交给自己的角色(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个化身)去承担,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后面讲到“克制”的时候会说。

  对女性的迷恋

  姜文影片中主角对女性的迷恋,一部分是基于性冲动的,一部分不是,是被一种纯粹的美和自己内心理想完美映射的吸引。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再到《让子弹飞》,前面一种的成分越来越少,后面一种的成分越来越多。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镜头会对准宁静丰满的胸,大腿和脚,从偷窥直到强暴。可是到了《让子弹飞》,张麻子对花姐(周韵饰)的迷恋,只剩下淡淡的一条线,含蓄得甚至让很多人到了结尾张麻子给花姐送枪时,会觉得突兀。镜头的焦点也变成了脸,笑容,和眼睛。

  全片有三处比较专注地描写了张麻子对花姐的迷恋,除了最后的分别,一处是在进城初见时,花姐在领头擂鼓,张麻子的眼神和望远镜的镜头的移动说明了问题(姜文是真的喜欢用望远镜来表现影像,它在他全部四部片子中都大量出现,这次尤其多);另一处是花姐双枪一枪指自己一枪指张麻子要当土匪,同样是姜文的眼神,还有虽然低缓却充满了感情的配乐。

  在《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里面,周韵虽然戏份都不多,但是都做了最为用心的处理。姜文镜头下的周韵,不像人间应有的女子,她出现的时候,带着笑容,和说“我也想把钱扔到百姓家里,再听他们笑”的声音,就像你原本以为只存在于内心理想深处的人,突然真的就出现在你的面前。她是那么的远,远到不可及,却又是那么的近,近到就在你心里。

  一个男人得有多爱他的妻子,才会这样的去拍她。

  浪漫主义

  尽管几部片子叙事流派各不相同,但是除了《鬼子来了》以外,影像的表现都有很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体现在镜头上,就是在静态场景的构图(经常镜头上方恰恰少一块头皮)和动态场景的运镜上都非常随性。这造成一种非常浓烈的效果。

  理想

  在姜文的**里,其实理想是一种很虚很模糊的东西。张麻子的理想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却又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张麻子的理想是什么?恐怕张麻子自己也说不清楚。理想在内心最深处,在远处的青山和夕阳里,你感受的到,却永不可及。你不知道如何去追寻他,只是在攻破碉楼跟黄四郎抽着烟聊天时,你知道你没有得到它。

  三、让子弹飞的东西

  克制

  张麻子开始是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后来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唱,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可以理解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反思和内省。

  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那么剿匪之后,就还会剩下一个怅然的骑马背影。

  政治隐喻

  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这里说说我读到的故事。

  钱铺在街道上,却没有百姓敢拿,晚上偷偷拿了,白天黄四郎开马车出来收,又全部交还。张麻子再把枪弹铺在街道上,同样是晚上偷偷拿了,第二天黄四郎开马车来收被张麻子把马打死。可是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两边打出结果。直到张麻子抓了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转眼间变成了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

  有人批评姜文还在宣扬“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套价值观,其实就算姜文跟张麻子一样,信奉公平第一,鼓动群众闹革命,他也把这个事件中各方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了。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不同的观点。这是姜文谈政治的高明之处。

  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首尾的呼应和对比

  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激动人心而有节奏的音乐。

  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死了的人再不会复活,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

  本片表面来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悲剧。

  姜文的日本情结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

  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会欣赏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欣赏。

  四、**技法

  关于表演

  这次主要角色中有6个人出彩,葛优,廖凡,姜武,刘嘉玲,周韵,还有不知道演员名字的老五。

  葛优至关重要,如果最终的票房能如我所料突破4亿,起码有2亿得归功于葛优。葛优很严肃而到位的完成了大部分的搞笑任务。而且没有葛优,周润发和姜文斗争的戏出不来。这次的念白和脸部造型实在是太绝了,很多腔调的拿捏令人拍案。

  发哥现在一般都说是票房毒药,不过这个角色可能也非他莫属。发哥表演基本到位,就是念白还是太差,没听出来是本人的还是别人配的。

  姜文基本就跟他演的大部分影片一样,在本色基础上略有针对性的倾向。

  陈坤此次用力够大,略有点不自然。

  姜武的演技我以为还在姜文之上,戏路很宽。武举人虽然只是个配角,但是角色对于前面提到的政治隐喻却至关重要。

  刘嘉玲戏份很少,但是角色需要的勾画全出来了。

  廖凡这次承担了表现雄性气质的重任,到位了,有些句子的语气很不惹眼的用了点北京腔调,效果很好。

  周韵继续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高水准,没那么出格,但是平凡处更见功力,特别是眼神。不知道是不是夫妻说戏尤其到位。

  不知名的老五把那股憨劲儿刻画的入木三分。期待以后再在大银幕上看到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众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个最后管张麻子拿椅子的富人胖子。两次看时我都特别观察了群众起义时中间各个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边的几个特别出色。群众表演没有看出假来,这很不容易。

  摄影

  仰拍很多。交替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侧逆光的镜头来用光晕表现张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气概。

  鸿门宴那场戏在饭桌外面布了一个圆环,等距放了3台摄像机,慢速的逆时针转动,结合正反打,效果极佳。类似的方法后面还用过一次。

  山上打土匪一段堪为影史经典。

  音乐

  沿用了久石让给《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感觉用的比上次更合适。有个规律,凡是姜文在很商业的说笑话或者发展必须的故事时,没有配乐;每到姜文玩段风格了,配乐就上来了

  剪辑

  从头到尾一路都很快,让观众一直都保持很high,但是也让一部分人来不及思考,注意不到细节,指责片子疯癫而肤浅。

  五、一点个人感想

  自己能看的进去的艺术片很少,喜欢的艺术片导演更是几乎仅此一个,所以也就指着姜文装个逼了。这几年来,自己逐渐被很多事情变得很实际。可是当我看到姜文的片子就会觉得,总有一些情怀,值得保留。

饰演杨重,是“私人订制”公司的愿望规划师。该角色与葛优此前在《顽主》中的角色名字相同。

葛优饰演暴富草根,在网上曝光的剧本简介中,男主角“秦海”就连名字都与《非诚勿扰》中的“秦奋”差不远儿。人物设置上,秦海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这个暴富的草根心里对所谓上流社会、所谓贵族充满了向往。

葛优出演男一号板上钉钉,这是冯小刚现代喜剧片中雷打不动的男一号。从人物的际遇来看,葛优诠释秦海这个角色简直驾轻就熟,纯粹陪着冯大导演“演着玩儿”。据悉,冯小刚之所以要赶在上半年开机,就是为了“抢下”葛优的档期。因为姜文导演的新片《一步之遥》也将邀请葛优主演,冯小刚担心两部影片“撞”在一起,葛大爷分身乏术,所以特地提前了开机时间。

私人定制》曾定名《贵族》,讲的是一个海归派与暴发户之间的矛盾冲突。葛优饰演的秦海原本是个社会底层的人,不过他通过发明专利发了一笔横财,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他削尖了脑袋想往贵族圈子里钻。为了追求纯正贵族血统的女孩,秦海决定每月花20万元接受贵族训练,训练他的则是一名满口理论却没有消费能力的海归派。另一方面,秦海也慢慢步入了贵族女孩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最终,秦海发现所谓的贵族根本就不存在,自己也被彻底忽悠了。

亲,如果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请采纳留言哦~

五代十国时期,先帝驾崩,太子巡游在外。皇叔篡位并自封厉帝执掌朝政。身为当朝太子后母却又是与太子自小青梅竹马的婉后迫于无奈,委身厉帝,并希冀以此保太子周全。但是,刚刚得知父皇驾崩消息的太子,却在其竹海的伎馆遭遇了一场生死之战。

厉帝在诛杀太子的同时也在先皇的宫廷开始了排除异己确立皇权的屠杀。婉后为求自保,在这场政治争夺中成为了厉帝的帮凶,同时对权力的企及也在她心底日益萌生。同时被迫臣服于厉帝却持有异心的还有太守殷太常。

殷太常之子殷隼乃是当朝虎将,其女青女更是早已许婚太子。大势所趋之下,识时务的殷太常开始阻止青女与太子的交往,并极力想在新的王朝确立自己的地位。谁料青女痴情于太子,并梦见太子回朝。

当太子无鸾出现在婉后面前,婉后抱住少年时的情人,仿若生死两别。但是无鸾一声:“母后”将她残酷的推开。

她不再是无鸾少年时习武的陪伴者,她不再是无鸾的后母,此时,她将成为新的皇后,成就新的皇权,并以她昔日的身份和荣耀,助篡位者猖。于是,这本该灭绝的王朝开始了一场新的混乱。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婉后

她是两朝皇后。她是太子的青梅竹马。她想要守护太子,守护王朝。但是深宫里,她无依无靠。绝望中的力量,能释放一切的欲望。

厉帝

他是一个谋朝篡位的君王。厉帝一直以来梦寐以求两样东西:皇兄的盔甲和国色天香的婉后。于是他诛贤臣,杀太子。他想要化了她心里的冰。但是在这个偌大的皇宫里,人心是未知的。

无鸾

他是太子,正统的王位继承人。他是艺术家,艺馆里寂寞的歌者。他肩负着国家和仇恨,但这是他本无心承担一切。他的出走,仅仅是因为那宫廷里的无人懂得。而他的归来,却不仅仅是为那不得不的伦常世俗。

青女

她是大臣之女,未来的太子妃。她明知道太子不爱她,却仍在默默地爱着,等待着。痴痴的,在梦里遇见爱情。只希望,让她爱的人不寂寞。

-夜宴

《手机1》

◆概述

译名 手机

片名 Cell Phone

年代 2003

国家 中国大陆

类别 喜剧

语言 普通话

字幕 中文

评分 71/10 (242 votes)

片长 107 Min

导演 冯小刚 Xiaogang Feng

主演 葛优 You Ge Yan Shou Yi

徐帆 Fan Xu Shen Xue

张国立 Guoli Zhang Fei Muo

范冰冰 Bingbing Fan Wu Yue

张路 Lu Zhang Yu Wen Juan

杨欣 Xin Yang Lu Gui Hua/Niu Cai Yun

◆影片简介

节目《有一说一》的著名主持人严守一,在去电视台主持节目时把手机忘在了家里,这个小小的失误却让他的妻子余文娟发现了他与一个陌生女子间的秘密,回想丈夫在电视上笑容满面,回到家却神情恍惚:外边滔滔不绝,对着自己却一言不发,妻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便就此提出离婚。

戏剧学院台词课老师沈雪是严守一的新任女友,两人经过一段快乐时光后,沈雪发现严守一手机的响铃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严守一的手机是放在震铃上,现在改成了震动。这使沈雪产生了猜疑和嫉妒。从此,严守一对手机和日常的谈话再次产生了严重的恐惧。

某出版社的女编辑武月在火车餐车上和严守一偶然相遇,严守一无心为出版社写书,但武月穷追不舍。为让武月帮助下岗的前妻余文娟找个工作,严守一不得不答应,但从此后,他的生活也变的“恐怖”起来……

◆幕后制作

影片《手机》由冯小刚和作家刘震云共同策划,但与冯小刚以前的轻松幽默的贺岁片风格不同,该片在风格和样式上却充满了冷幽默的因素,在人物塑造和心理刻画上更有深度和力度。《手机》一片云集了众多著名演员,除冯氏**金字招牌葛优担纲男主角严守一外,张国立在片中饰演一位始终端着架子的文化人,徐帆自《一声叹息》后再次饰演被第三者插足的角色,范冰冰则在片中实现了一次成功的转型,一改清纯印象,将妖艳而又工余心计的美女武月演得深入人心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作词作曲人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10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