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介绍一下韦伯第一协奏曲..

简要介绍一下韦伯第一协奏曲..,第1张

  你说是什么?钢琴?单簧管?

  韦伯(莫扎特的小舅子)是一致被世上单簧管演奏家公认为与莫扎特和布拉姆斯同样精通单簧管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如果说莫扎特笔下单簧管精品是为大师安东·斯塔德勒而作,韦伯更不例外---贝尔曼。

  贝尔曼是位当时任职于皇家巴法利亚首府墨尼黑宫廷乐队的首席单簧管。1811年在国王和王后包括宫廷一些臣仕们出席的一个宫廷音乐会上,贝尔曼演奏了韦伯为其所作的单簧管小协奏曲(作品26号),并留给国王深刻的印象,立即受巴法利亚国王Maximillian一世的委托,韦伯创作了另两首第一 (作品73)与第二单簧管协奏曲(作品74号)。自韦伯单簧管协奏曲的诞生后,这二首单簧管协奏曲从此被载入单簧管经典作之库,使单簧管这清秀抒情纤细轻俏之情的木管乐器淋漓尽致地得到更多表现的机会。

  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作品73号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乐队奏出强有力而鲜明对比节奏的引子后,独奏单簧管在小调上开始了一个凄凉的旋律;发展部中段与再现部尾段由乐队与独奏单簧管在引子与主题动机上的交替发展,形成戏剧性的对白。传统演奏上不可缺少独奏单簧管贝尔曼的华彩乐段,更是第一乐章音乐高潮中的重要段落之一。

  第二乐章ABA曲式的慢板是与第一乐章快板形成对比,A段优美歌唱的旋律尤为强调突出了德意志般的浪漫色彩。

  第三乐章回旋曲的小快板,活泼动听朴实舞蹈般节奏的回旋曲无数的重复和再现,在f小调的音阶上行的高潮中划上乐章的句号。

  韦伯写了许多以单簧管为主奏乐器的乐曲,这些乐曲都是韦伯与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 (heinrioh Joseph Barmann,1784-1847)相识后完成后的作品。贝尔曼出生于德国的波茨坦,曾经加入柏林军乐队,以后又转入慕尼黑宫廷管弦乐团。他的单簧管吹奏音色优美,技巧娴熟,而且感受性深刻,不仅韦伯十分叹服,也倍受麦亚贝尔、门德尔松等人的推崇,纷纷为他谱写单簧管曲。韦伯自从在慕尼黑旅途中结识贝尔曼以后,两人便成为至亲好友。

  在韦伯所写的单簧管主奏乐曲中,以此第一号单簧管协奏曲最为著名,演奏的机会也最多。乐曲在古典结构中,强调浪漫精神,充分发挥单簧管的表现力,挥洒成绚烂华美的色彩。此外,乐曲更富有韦伯独具的生动力感,为古今单簧管协奏曲中的代表杰作之一。

  此曲始作于1811年3月14日,韦伯到慕尼黑旅行演奏期间,认识了贝尔曼。因而为他写了《单簧管小协奏曲》作品26,由该地的宫廷管弦乐团为之发表演奏,当时拜埃伦地方的领主马克西米亮听了本曲之后,大受感动,立刻命韦伯再写二首单簧管协奏曲,于是《f小调》作品73号与《降E大调》作品74二曲,便在这种情况下诞生。而此首《f小调》曲,是在四月和五月间完成的。

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

里赫特

×××××××Philips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钢琴家名单及说明:×××××××

寻找内在的真实--Sviatoslav Richter(一)

Sviatoslav Richter - 斯维亚托斯拉夫李希特

注: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Sviatoslav Richter第一卷说明书

1915年生于乌克兰的齐托米尔,死于1997年。早先他向他父亲学习钢琴,但从18岁才开始认真地学习钢琴,而且在1934年就举行自己第一场独奏会,全是肖邦的曲目。他就这样自修,直到了1937年到莫斯科音乐院,在涅豪斯门下学琴,后来他在1942年举行第一场正式的独奏会,而且在1944年完成学业,次年获得全苏联大赛的首奖。1946年他取了女高音妮娜.多里亚克为妻,在1949年获得斯大林大奖之后,他被获准在苏联、东欧与中国大陆境内演奏。他终于在1960年于纽约上台,正式登上西方舞台。他也持续地1970与80年代举行演奏会,但也因为疾病而逐渐减少演出次数,从这个时候起,他尽量避免在大型舞台上出现。

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间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寻找内在的真实

45岁之后,李希特才被苏联当局允许到西方演出,在强力的宣传之下,他于六零年代正式在纽约与伦敦首次登台。说他具高超本领的人包括曾经在俄国亲耳聆听过他演奏的人,例如范.克莱本;也有早就忙碌于巡回演出的同胞;吉利尔斯。这些等待着少量的唱片沸腾到最高点,其中包括在这套唱片里第一张的1958年2月在苏菲亚的独奏会。

这场独奏会不仅宣示在钢琴演奏领域里,一位崭新巨人的出现;它在重建现今钢琴曲目的新标准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展览会之画》从穆索斯基生前被公开演出以来,历经包括拉威尔在1922年的管弦乐化,始终没有在重要曲目名单上占有一席之地,其「钢琴原谱写得不好」的观念依然存在。四零年代,一群包括布洛威斯基、莫伊塞维契与霍洛维兹(他演奏的是自己的改编版,开始着录音,一步步开拓此曲,但使得作品真正展露其富丽堂皇,则是李希特在苏菲亚公开演出的那一刻。

从一开始的(漫步),即使失误清晰可闻,然而证明了伟大的钢琴演奏并不在于技巧上的完美,重要的是让音乐「经由艺术家」而被演奏出来。与其要人类完美的极限,还不如求得超人惊鸿一瞥的展现。

注意到「适度快板」的记号,李希特宛如初到展览会的游客,所以指尖流泄的(漫步)并非焦虑,而是传达上急切的意念,就是在这种细微差别的控制,使他的音乐成为完美。除了在(漫步)之外,(侏儒)一段也说明他在长乐句或整个乐章的结构紧密度上,展现出极佳的控制力,充满休止符与空隙的不定速度,传达出哈特曼在设计稿上的怪异之处,他凌驾这一切,将各个乐句愈拉愈近,飙向惊心动魄的结尾。

转向(古堡),穆索斯基不仅抓住幻想小夜曲风的忧郁,也企图描写孤寂的忧郁。李希特敏锐地将它以全曲最微弱的音量演奏,同时也应用类似管弦乐的和声纹路,直达音乐最谐和的境地,这证明一位顶尖的钢琴家除了演奏热情洋溢的强音之外,只演奏弱音的张力,同样抓得住他的听众。

在当时李希特的大师性格已经确立,在(御花园)一段里,他不追求钢琴的音色美感,而在稳健的节奏里制造迷人无比的效果。不需要怀疑他的技巧,只要听到他演奏李斯特的《鬼火》,超过数倍类似技巧上的要求即可知晓:在(牛车》一段里,听众可能会惊讶于他使用了拉威尔的管弦配置,拉威尔依照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版本,将穆索斯基原有的最强音记号改为渐强音,也许是为了要营造出牛车拖曳的感觉、李斯特就像他之后的钢琴家一样,跟着这感觉走。

至于剩下,您一定会找到最喜爱的部分。会是《雏鸡之舞》里的精敏灵巧、(两个犹太人》里的滔滔雄辩、(市场》里不顾一切的解放,还是冷峻的(古墓)呢我会选择(巴巴雅卡女巫的小屋),因为他几近精神错乱的狂暴,看来已经将乐器逼到极限了!(基辅城门)的巨大声响则更令人震撼。受苏联训练的钢琴家被教导如何将声音「浸透到空气中」,及如何发出如雄狮般的猛烈强音,而李希特利用激昂的弹奏将之展现无遗。内在真实的追求,视情况放弃外在的美感,是穆索斯基音乐最重要的基础,对李希特来说也是。他朝向浪漫乐派的演奏曲目发展,特别是舒伯特方面,读出隐藏在谱内的意涵,是每位舒伯特演绎者的目标,但光是根据演奏者性情、民族性或是时代精神不同,就会产生多彩多姿的录音。李希特将之视为一种崇高知识、毅力、挑战,因为这些作品和相国气质完全不同,他在〈G大调乐兴之时〉的专注与迅速,充实了乐曲的内涵:〈降E大调即兴曲〉相比之下就成为骇人的符咒,他顺着乐曲的交待去演奏,注意力道的转变,出现了硬如盘石的张力、与最后加速冲向结尾的精彩:〈降A大调即兴曲〉也是如此,他注意到火山爆发似的力道,而间奏部分所展现的狂野热力,也同样出现在《流浪者幻想曲》里。

李希特将肖邦〈e小调练习曲)视为一场不寻常戏剧化的演出。从一开头他似乎认定肖邦有着激荡的情绪,在这些小节里表演出不下于十次冲到顶峰的渐强音,还添加了「加强地」、「热情如火地」和「感情奔放地」的记号。

身兼钢琴家与作曲家,李斯特的整个人生充满了天使与恶魔的双重幻影,对李希特来说,要将达两首遗忘的圆舞曲展现其灵性是毫无问题的:他不仅忠实地表达《梅菲斯特圆舞曲》的精神,而第二首从指尖流露的掌握力与轻快的灿烂,更使得一流的钢琴家都得甘拜下风;《鬼火》是首赋有诗意与魅力的触技曲,结合右手的双重轮廓与左手的跃动,要求极端的灵敏与高难度的协调性。李希特以令人眼花了乱的曲速开始,愈飙愈快,让左手主宰整个和弦的流动,在结尾处不加修饰地做出令人惊叹的和音急速弹奏;《黄昏的和声》随着高贵旋律的飘扬,展现出理想的和声与势如破竹的冲力;拉赫曼尼诺夫的〈前奏曲〉激起华丽的忧郁,全是李希特的拿手好戏。

李希特在1937年第一次见到普罗高菲夫时还只是22岁,在莫斯科音乐院里受教于涅豪斯,三年后在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弹奏普罗高菲夫的《第六号钢琴奏鸣曲》,而且在1943年担任《第七号钢琴奏鸣曲》的首演者,《第八号钢琴奏鸣曲》则是他认为在普氏所有奏鸣曲里最具丰富内涵的一首。他在这三首曲子的录音都称得上是经典。

李希特在《第六号钢琴奏鸣曲》首乐章的观点并非硬性的侵犯与对抗,而是利用弹性速度,将乐句线条注入狂热的意象,这乐章的中段是普罗高菲夫丢给钢琴家最艰难技巧的乐句之一;第二乐章出现颤抖似的节奏,有多少钢琴家能够维持这种节奏,而同时像踩高跷变戏法般也表现谱上的要求,李希特就能做得到!而从慢板乐章即可证明他对乐曲结构的无穷洞察力:他在终乐章展现的管弦色彩与挺拔的活力更是令人漏息以待。

他在《第七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里,利用结构来塑造这些乐句,从缓慢的第二主题渐次加快,如同一股自然的力量在驱使着;在第二乐章里,他抓住情感上的痛楚尽情发挥,在结束前的荒凉,混着钟声的悲鸣,是俄罗斯音乐的特殊之处,而这正是李希特所专长的;在爵士变形的终乐章里,他试图用心贯穿这些片段,这比普罗高菲夫所要求的还要高上一截,在曲式上得到一个渐进稳固的巨型结构。

降B大调是普罗高菲夫最喜欢的抒情调性,用在他的《战争与和平》、《第五号交响曲》以及《第八号钢琴奏鸣曲》里。李希特在开头立刻释放出最灼热的音符,制造出的合声是无人能及的,在乐章中段又再次遇到没有明显旋律而弹奏起来不灵活且难度十足的音符,他也再次地利用富经验塑造乐句的方法突破重围,并非只力道应付了事而已。第二乐章决定性的表情记号是「如梦似的」,他着介乎真实与幻想间的抒发来表现,让它成为一种梦境的体验,而不只是回忆而已。他试着重新架构终乐章的触技曲,让中段的华尔兹更为突显,释放半音动机的能量。首乐章被笼罩的忧伤又再度响起,李希特结合精确的力量,在令所有钢琴家畏惧的乐章结尾部分,处理出二十世纪钢琴奏鸣曲特有交响式的想象效果。

Vol83:Sviatoslav Richter (2 of 3)

无可比拟的钢琴大师--Sviatoslav Richter

Sviatoslav Richter

斯维亚托斯拉夫李希特(二)

注: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Sviatoslav Richter第二卷说明书

1915年出生于乌克兰日托米尔,1997年在莫斯科逝世。李希特由父亲启蒙开始学习音乐,十八岁才开始认真学习钢琴,1934年在敖德萨举行个人第一场独奏会,曲目全部是肖邦的作品。1937年前,李希特的钢琴课程全自修,1937年后进入莫斯科音乐院师事名师涅高兹,1942年首度在莫斯科演出,1944年从音乐院毕业,1945年获得全苏联钢琴大赛首奖,1946年与女高音妮娜.多尔里亚克结婚,1949年在全苏联境内与东欧、中国大陆巡回演出并得到斯大林奖。李希特于1960年在纽约举行音乐会后开始受到各地爱乐者与乐评界的瞩目,而他在七、八零年代经常以健康因素取消演出且避免在各大音乐重镇演出。李希特的曲目极广,视奏能力与记忆力惊人,音乐的气势磅礴且富涵诗意。

无可比拟的钢琴大师

斯维亚托斯拉夫.李希特的名字几乎会出现在每个人心目中伟大钢琴家的名单内。他崛起的过程极富传奇性。一九五零年代,爱乐者开始争相耳语苏联境内有一位足以与吉利尔斯相提并论且对他构成威胁的钢琴家。在当时乐坛的二位钢琴名家卡钦与贝尔曼后至铁幕内造访过后,宣称李希特的造诣比传闻中的更伟大且是无可比拟的。这使得爱乐者对传说中的李希特期望情绪更形高涨。李希特在1958年出版了一张收录巴哈与拉赫曼尼诺夫作品的专辑。虽然录音欠佳,依然遮掩不住李希特流畅与高雅的演出。

李希特终于在1960年现身西方世界。伦敦与纽约的音乐厅挤满了人潮,大家都在摒息等待李希特出现。李希特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然而他也是个相当容易受到惊吓的人。皇家节庆厅与卡内基音乐厅预料中的热烈气氛让李希特感到不安与紧张,起初他坚持在伦敦三场独奏会中只演奏海登与普罗高菲夫的作品,后来才又续增加肖邦、德布西、舒伯特与舒曼的作品,伦敦的听众们都沉醉在他奇妙且高深莫测的音乐中而无法自拔。同样的情形也在纽约发生,这场音乐会实况已经由CBS录制下来。那么,李希特的巴哈、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李斯特、史克里亚宾、拉威尔……的录音呢

李希特到西方演出后次年,爱乐者疯狂的渴求终于渐渐得到抒解。不过,爱乐者这些狂热且令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却让人无法了解他们真正期待的是什么。举例来说,我怀疑李希特的舒伯特是否会让两个人产生相同的感觉。和男高音皮尔斯与英国作曲家布列顿交往相识之后,李希特彻底改变所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他的音乐变得更加成熟,而且能提出自己对于维也纳派系音乐的独特见解。曾有乐评人无情指出,李希特严重扭曲的缓慢速度让人难以忍受,但是坐在那儿的听众却会被他半透明的音色以如月光般使人陶醉的光辉深深吸引而入恍惚狂喜的境界。

李希特诠释的贝多芬在速度上并没有引发过争议。或许李希特认为第九号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不够完善,因此他把贝多芬原来标记的「稍快板」改成几近更具悲剧性的慢板。从另一方面来说,稍快板也很容易被弹成快板,而快板一不留神就会变成急板,就像李希特把第十二号、二十二号奏鸣曲终乐章几乎弹成一首不夹带个人情感的触技曲。

以另一个角度来看,李希特的舒曼就没有那么刺激。他对《彩叶集》、《帕格尼尼》练习曲、《花之歌》与四首赋格曲,乃至于风格更接近触技曲的幻想曲、幽默曲、交响练习曲都能保有其它钢琴家诠释舒曼作品时所缺少的古典风味。还有那些作品能让李希特弹出其中的诗意德布西是另一个特例。季雪金之后,还没有钢琴家能像李希特般的完全深入德布西音乐的内在世界,奇妙的诠释出德布西作品中自然现象里的光、影、风与水。身为俄罗斯人的李希特知道如何把自己融入这位法国天才的音乐当中,在李希特独一无二的声音世界里,德布西前奏曲集、《版画》与《映象》就像第二个大自然。

李希特在西方世界露面的机会愈来愈多,最后他终于无法负荷大量的巡回场次而减少在世界各大主要音乐厅露面的机会。这时李希特只在少数他最熟悉的地点,如义大利曼托瓦演奏。他在1986年至少举办过七场独奏会,而每一场独奏会都只演出一位作曲家的作品。1989年访问伦敦的时候,李希特大胆的端出普罗高菲夫、史特拉汶斯基、巴尔托克、魏本、齐马诺夫斯基与亨德密特,向爱乐大众介绍这些极为优秀,但是却不被大部份人重视的作品。就我个人而言,这场特别的独奏会会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英国诗人赫胥黎曾经称乔治.赫伯特是表现「内在情绪」的诗人,而这样的说法也很适合拿来形容贝多芬。再也没有钢琴家能如李希特般的弹出贝多芬音乐中沉稳、不安、亲密或冷漠的气息。很高兴的是,李希特的诠释能够牺牲表面上的光彩与诗意,进而追求更高深的内涵。而李希特在1991年,也就是逝世六年前录下贝多芬的最后三首奏鸣曲又是如何处理呢

这次的录音或可视为李希特多年来的艺术结晶。在第三十号钢琴奏鸣曲里,李希特的演奏并不紧实,他以沉稳轻柔,但是时时会忽而出现戏剧性的乐音展开金曲。贝多芬在终乐章采用了变奏曲型式,交融了急躁与恬静的风格。李希特在第二变奏的掌控力明显不足,第三变奏比预期中少了推力与节奏性,第四变奏则在表现音乐摇动的感觉。出乎意料的是,赋格风的第五变奏虽然激烈,但是从头到尾却都充满了自发性。

第三十一号钢琴奏鸣曲无论开始与结束都比其它乐段更不强调 「天堂的喜悦」。第二乐章明亮而句句清晰,速度完全不是谱上所标记「很快的快板」。李希特仔细刻画了每个细节,或是为音乐的「线条」增添冲劲。李希特以「天国来的风暴」展开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庄严的」;第二乐章的气氛有如「漂向天堂的岸边」;而贝多芬音乐中不断交替出现的情感带给李希特更多发挥的空间。

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是六零年代的录音。李希特很明显的以活力代替抒情来诠释这首奏鸣曲。第二乐章「很快的快板」充斥着猛烈的推力,但是〈送葬进行曲〉却又营造出萧瑟凄楚的气氛。在李希特旋风般的速度下,终乐章急板或可视为这首奏鸣曲的重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的诠释重点和十二号相彷,它和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点相似,只是贝多芬是以音乐传达相同的概念。而只有如李希特般的艺术家才有能力胜任《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外放与任性;终乐章如同一条迸发的河流,展现了李希特火热的技巧与音乐的魄力。

这套专辑以贝多芬《最喜爱的行板》弥补没有收录《华德斯坦》奏鸣曲的遗憾(《最喜爱的行板》是《华德斯坦》奏鸣曲的初完成时的第二乐章)。《降B大调钢琴与管弦乐团轮旋曲》是一首交织着欢乐、光彩与刺激性的作品,它和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12-1的终乐章「轮旋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贝多芬创作中、晚期传达内心悲喜的作品。这是相当典型的李希特式诠释方法,他似乎能洞悉贝多芬创作的概念,再以自己的力量与才华把它表现出来。

寻找内在的真实--Sviatoslav Richter

Sviatoslav Richter

斯维亚托斯拉夫捷奥菲洛维奇李希特(三)

注: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Sviatoslav Richter第三卷说明书

1915年出生于乌克兰日托米尔,1997年在莫斯科逝世。李希特由父亲启蒙开始学习音乐,十八岁才开始认真学习钢琴,1934年在敖德萨举行个人第一场独奏会,曲目全部是肖邦的作品。1937年前,李希特的钢琴课程全自修,1937年后进入莫斯科音乐院师事名师涅高兹,1942年首度在莫斯科演出,1944年从音乐院毕业,1945年获得全苏联钢琴大费首奖,1946年与女高音妮娜.多尔里亚克结婚,1949年在全苏联境内与东欧、中国大陆巡回演出垃得到斯大林奖。李希特于1960年在纽约举行音乐会后开始受到各地爱乐者与乐评界的瞩目,而他在七、八零年代经常以健康因素取消演出且避免在各大音乐重镇演出。李希特的曲目极广,视奏能力与记忆力惊人,音乐的气势磅礴且富涵诗意。

寻找内在的真实

李希特的录音数量极多而且曲目广泛到从巴哈跨至魏本,但是拉赫曼尼诺夫、史克里亚宾、舒曼在其中占有一定的特殊地位;李希特对这些曲子的诠释得到举世高度推崇,这并不代表李希特其它领域的音乐未尽理想,只是乐评家对这些曲目所见不同。之外,如果要再添加名单到李希特专长曲目里,萧士塔高维契和普罗高菲夫是可以考虑的另两位。

遗憾的是,李希特演奏的拉赫曼尼诺夫作品不够多。不论就技巧还是音乐气质来看,李希特与拉赫曼尼诺夫是最匹配的。拉赫曼尼诺夫协奏曲中,李希特只演奏前两首。许多爱乐者可能会困惑,为什么李希特从来不演奏后两首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一般来说,李希特一向避免弹奏全系列作品,不过不弹前述两首协奏曲的理由倒是颇为特别。他说:「我对别人演奏的三号协奏曲感到相当满意,如果我不满意别人的演奏,那我早就亲自出马,把它列在自己的演出曲目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情况也是一样,别人早已把它弹得极具说服力。例如盖瑞.葛拉夫曼(GaryGraffman)的版本。」李希特所推崇的三号协奏曲最佳演奏版本则有:范.克莱本(VanCliburn)、弗利尔(Yakov Flier)和莫基列夫斯基(Evgeni Mogilevsky)的唱片。

李希特演奏二号协奏曲的概念,尤其第一乐章采取的速度常造成争议话题。在初始的序奏和弦后,他按着采取让人侧目的慢速度。无疑地,这是李希特突显本曲结构的方法。他早年的同曲目录音(1957年,桑德林指挥)亦采取相同的速度。本唱片收录的是与威兹罗基合作的后期版本,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终乐章的火热结东。李希特认为该段落需要一点临场式的即兴处理,所以他故意让钢琴超前乐团一点。李希特与威兹罗基合作录制这次拉赫曼尼诺夫二号协奏曲的背景颇不寻常,1956年DeutscheGrammophon唱片公司派员到布拉格,想录制李希特弹的舒曼作品。那次录音相当成功,所以DG马上决定要与李希特多录一些唱片。但当时李希特还不能Z由出入西方,1959年DG便再派一组录音人员到波兰华沙录音。录音前,他们找来的钢琴频出状况,弹奏相当不稳定,使录音不得不暂停。当技术人员调整钢琴时,李希特不但没有怨声连连,反而在一旁认真聆听每个音,并提供调整的必要建议。

其实,李希特是一位很少抱怨钢琴的钢琴家,如果人们为某次的演奏会或录音特别请他事前去选定钢琴时,他通常予以婉拒,说他对弹奏哪部钢琴其实不在意,或说他喜欢临场那种惊喜的感觉。这种对乐器的宽容态度,可说是某些挑剔钢琴家的最好对比。例如意大利钢琴家米开兰杰里便是因「挑琴」而恶名昭彰。他时常轻易取消演奏会,只因为乐器一点些微的不完美(不管是真的,或只出乎他自己的想象)。

李希特的敬业态度和完美主义,充份表现在这里六首前奏曲(从作品23到作品32)。根据录音师威德哈根(Heinz Wildhaqen)的回忆,李希特花了极长的时间录制C小调(作品23-7)和G小调(作品23-5)前奏曲,直至完全满意为止。录音之中并没有任何技巧疏失问题,只是因为李希特希望达到足够的清晰、力与美的完全融合。李希特演奏的降B大调前奏曲(作品23-2)无疑是经典之作,即便他十二年后重新录音都无法超越先前的成就。在旧版本中,李希特的左手有着巨大而强悍的力度。

虽然十二首史克里亚宾《练习曲》的录制只比拉赫曼尼诺夫早七年,可是演奏手法却相当不同。一九五零年代初期,李希特的演奏风格比较出乎直觉反应,粗线条而容易激动,速度也经常偏快。到录制拉赫曼尼诺夫协奏曲时,李希特的风格已转趋成熟细致。1972年,李希特带着一整套史克里亚宾曲目巡回演出(现场盗录的录音曾被数个地下厂牌发行),当时这种倾向更趋明显。此时期的演奏少掉了早年演奏的锐气及自我表现的大师技巧,而采取比较宽广而缓和的速度,创造出一种早年所缺乏较富神秘感的气质。这样描述并不是说李希特早年的演奏比较缺乏内涵,或说李希特早年演奏只有单一面向。他早年演奏绵长而富诗意的练习曲作品2-2和作品8-11就是最好的反证。第九号如恶魔般的超难技巧,一首被视为钢琴史上的厄梦。然而李希特却演奏得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使聆听者倍感印象深刻。

1956年前,李希特的唱片极少在西方世界出现,就算有,也只是少量进口的东欧品牌。这种状况终于在1956年被DG公司打破,当时DG发行李希特演奏的舒曼《林地之景》和《幻想曲》。这张唱片在西方世界赢得极高评价,且造成轰动。知名美国乐评家哈洛德.荀白克(Harold CSchonberg)便这么说:「就《林地之景》这部迷人但甚少被注意的舒曼作品来说,我想,没有人可以弹得比李希特更好。」这算是相当高的恭维,尤其是当哈丝姬儿(Clara Haskil)、芬伯格(SamuelFeinberg)、卡萨德修(RobertCasadesus)和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都曾录过同一部作品的情况下。李希特的演出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不管是技巧或是风格诠释。他的节奏显得自然而精准控制,尤其是第二首已远超常人能及的境界,而分句和发音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整首作品中,圆滑奏和断奏都呈现出多层次的音色变化,有时李希特还可以同时采用多种不同触键。他非常成功地传达出第一首的平静、第三首的简捷、第五首的自然流畅、第八首的愉快喜悦。终究,他让每段作品都拥有自己的角色个性和情调,却又让整部作品贯串一气,维持相当的完整性。

奇怪的是,李希特居然会在1956年同意替DG录制《幻想曲》,因为数个月前他才刚替Melodiya录过相同曲目。有人会理所当然的推断,李希特可能对先前录的Me1odiya版不满意,所以才想在DG版中至新把它录好。可是在Melodiya版中所表现出的极高艺术性,又使这个说法站不住脚。DG版和Melodiya版到底孰优敦劣,仍是众说纷云。虽然两个版本速度差不多,但后者是两者中较外向而富表现力的。Melodiya版则显得内省而富诗意。李希特演奏这部作品时通常会省略第四首和第六首。这个习惯的成因很单纯,只是李希特不重视这两部作品。他觉得把它们省略掉完全不奇怪,在他的唱片中,这两首作品也确不曾露面。

舒曼的《幻想曲》常在李希特一九五零年代后期、一九六零年代初期音乐会曲目中出现,但之后消失一阵直到一九七零年代晚期。这也是他1960年10月28日在卡内基厅演出时的招牌曲目(这是他传奇的卡内基厅首演系列中的第五场,也是最后一场),次年7月12日在伦敦艾伯特厅的独奏会中,他又以本曲大受欢迎。三星期后,李希特便录下他在EMI的那张名碟。这张唱片表现出许多他的钢琴艺术中的高妙面,他以高超的逻辑性巧妙地联结第一乐章中的各段落,使这个长段乐章产生极高的致密度,这是一般钢琴家极难以办到的。如同预期,这首曲子也有着猛烈的高潮,但重要的是,曲中同时也有着高度的温柔与诗意。在舒曼构筑的音乐史诗中,李希特除了绝望、渴求和创伤之外,也创造出骄傲和开朗的气度。演奏方面,他的伴奏声部编织的音色是奇迹式的,有时是那么温和柔和,创造出来的音色,是人们从乐谱上的音符绝难去揣测的。旋律线部份,他也以丰富的音色变化,组成流畅而透明的音色。

也许舒曼作品中,与李希特气质最气息相通的应是《触技曲》,这部曲子的技巧对李希特来说,似乎已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年过七十的他,仍能把这首曲子演奏得让人发发并竖。也许是有人弹得比他飞快,可是听起来不过是浅薄而粗俗的炫耀罢了。像李希特这样,把技巧驯服为创造令人振奋音乐性的工具,举世堪称屈指可数。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Anrau1903-)

智利钢琴家

阿劳作为智利著名钢琴家,五岁即在圣地亚哥首次举行演奏会,崭露头角,少儿时期于柏林及德国其他城市和北欧巡回演出,获得成功,被乐坛誉为神童。他的演奏技巧精湛辉煌,所诠释的作品音乐含蓄内在,保持了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并与深刻的情感完美结合。他有一双强有力的大手,演奏以灵活自如、音色明亮、音量宏伟为特征。阿劳曾获得一系列国际比赛大奖,举办多次大型演奏会,并与数著名乐团合作到奥地利、南非、以色列、印度、日本、布拉格、布达佩斯等地进行巡回演出。他演奏过巴赫、莫扎特的全部钢琴作品以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系列,录制完成唱片。他一生反对商业性演出,重视钢琴艺术的人格化追求,并因此而誉满全球。

迪努·利帕蒂(Dinu·Lipatti1917-1950)

罗马尼亚钢琴家

英年早逝的利帕蒂是位传奇式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堪称当时最为精湛,但从未刻意展示和过分追求。他对作品的解释恰如其分,无论是巴赫、勃拉姆斯,还是肖邦、舒曼,或者是拉威尔,他都有令人信服的演绎。利帕蒂所处的年代,正是浪漫乐派大师被世人视为英雄般人物的岁月,人们称为如灿烂的落日那样光辉夺目的“钢琴黄金时代”。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利帕蒂与其先行者一样,既是演奏家,又身兼作曲家的角色。然而,与当时盛行的对作曲家作品的随意解释现象大相径庭的是,他坚持忠实于原作,仅从这方面看,他又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人,虽然那时他还只是个少年。他说:“我们必须记住,真正伟大的音乐总是跨越时代的,他们从来都是与创作时公认的背景和规则格格不入。”因而,他在演奏每部作品之前都会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冥思苦想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的表达。听利帕蒂的演奏,对于耳朵和心灵都是一种享受和满足。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1920-)

意大利钢琴家

米凯兰杰利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钢琴家。他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以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米凯兰杰利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因此他演奏的曲目虽然不算广泛,但质量都十分完美。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不少已名扬世界,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就是其中之一。

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Pollini1942-)

意大利钢琴家

波利尼是现代意大利著名钢琴家。他的演奏技巧纯熟完美,声音清晰,手指触键有力而灵敏,音色光辉而分明。他因过分重视技巧而使演奏以“冷峻”著称。1960年,波利尼曾参加第六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作为八十九名各国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个,获得第一名,因而闻名世界乐坛,从此与著名指挥和乐队合作,巡回演出于欧美各国。他演奏的古典作品精益求精,并对现代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也有广泛的涉猎,如勋伯格的全部钢琴作品、普罗科菲耶夫及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钢琴作品等。1974年,庆祝勋伯格诞辰一百周年,他在几个国家首都举行勋伯格钢琴独奏作品演奏会。

里昂·弗莱谢尔(Leon·Fleisher1928-)

美国钢琴家、指挥家

弗莱谢尔师承奥地利钢琴家施纳贝尔十年之久,因此他的演奏与其他美国钢琴家相比,具有更多的德奥钢琴学派风范。弗莱谢尔的演奏风格综合了知识的力量、热情的情感、优雅的品位和神秘的美感等多种因素。他认为演奏技巧与个人的音乐观念有关,技术是发出声音时所有的动作。弗莱谢尔以自己的卓越才能和高超技艺在众多美国钢琴家中独树一帜。他在音乐的处理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并努力追求音乐中亲切、朴实和纯粹的美,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即使右手因病不能弹奏,仍然坚持用左手演奏拉威尔等人专为左手写的作品。他的精彩演奏倍受音乐界人士的推崇,尤其是他录制的许多唱片更使他当之无愧地进入20世纪著名钢琴家的行列。

范·克莱本(Uan·Cliburn1934-)

美国钢琴家

克莱本一生充满了传奇式的浪漫色彩,四岁即登台演出,十三岁实在德克萨斯州的钢琴比赛上获奖后受聘于休斯敦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1958年参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荣获一等奖,蜚声国际乐坛。因为他是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美国人在苏联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因而成为美国的宠儿,在他回到纽约时,像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受到市民的夹道欢迎和总统接见。克莱本在青年时期就掌握了扎实的演奏技巧,具有简朴热情的演奏风格,在他演奏的黄金时期,有着高妙无暇的技术、如诉如歌的音色和出神入化的音乐表现力,擅长演奏浪漫派的作品。而遗憾的是,到60年代中期他的演奏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失去了新鲜感,往往单凭直觉而又矫揉造作,声音也变得粗糙,以至他的本人的演奏,似乎只是昙花一现已成了历史陈迹。1962年在德克萨斯州沃恩堡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克莱恩国际钢琴比赛。

默里·佩拉希亚(Murray·Perahia1947-)

美国钢琴家

佩拉希亚被誉为当代最为抒情的钢琴诗人。他尤其擅长演奏浪漫乐派作曲家舒曼、门德尔松、肖邦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并以其多样化的风格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潜力。在演奏技巧方面,他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有键盘魔术师的美誉;而对作品的诠释,也因其多年的不懈努力而在音乐深度上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特点,广受各方好评。佩拉希亚的演奏曲目涵盖了上至巴赫、下至巴托克的各个时期中的钢琴经典之作。他四岁就开始学琴,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长时期的刻苦学习使他奠定了应付各种技术难题的深厚功底,在演奏19世纪浪漫派某些作品技术艰难的段落中,给人以毫不费力的轻松感。在演奏协奏曲和室内乐等体裁方面,他最有心得,这两类作品占他唱片录音中的主要地位。由于他曾学过指挥专业,所以经常边弹琴边指挥乐队演奏莫扎特等人的奏鸣曲。

格伦·古尔德(Glenn·Gould1932-1982)

加拿大钢琴家

古尔德无疑是一位个性怪异独特并富有才华的加拿大著名钢琴家。以其演奏姿势经常前伏后仰、边弹边吟,技巧纯熟,对节奏、声部和力度层次的惊人把握,处理手法稍有古怪而不落俗套,具有独特的悟性和感觉而著称。在独奏音乐会曲目的选择上他也经常独辟蹊径,从巴赫到爵士乐都有演绎,被公认为是巴赫作品诠释的权威。他所录制的《十二平均律》被誉为钢琴演奏的“旧约全书”;此外,他还录制过勋伯格的全部钢琴作品和平常很少有人演奏的作品,但却从不接触肖邦的音乐,并极度恐惧面对听众。同时,他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的文章。1959年,获柯恩-巴赫奖章,1964年多伦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68年获加拿大最高的人文科学奖--摩尔森奖。

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Argerich1941-)

阿根廷女钢琴家

阿格里奇是当代著名的钢琴家之一。她的演奏技巧高超,音色华丽,风格浪漫豪放,充满了吉普赛人的洒脱热情,同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表现出内在、沉思的诗意。她善于演绎乐思丰富的多乐章作品,琴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又甜蜜温柔、细腻柔美,被人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阿格里奇涉猎作品广泛,曲目包括李斯特、肖邦、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著名钢琴作品,她对这些作品精彩演绎,录制成大量唱片,深受当代听众的喜爱和欢迎。她与阿巴多合作的几首浪漫乐派钢琴协奏曲作品,多年来一直受到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成为德国DG唱片公司的镇库之宝和乐迷们争相收藏的目标。

玛利亚·胡奥·皮尔斯(Maria·Joao·Pires1944-)

葡萄牙女钢琴家

在近代世界乐坛上,女钢琴家可谓是凤毛麟角,葡萄牙出生的皮尔斯以精湛的演奏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成为众多著名钢琴家中的一位佼佼者,其演奏不像巴西女钢琴家奥尔蒂斯那样轻柔洒脱,而以细腻、典雅、秀丽、妩媚而享誉世界。皮尔斯擅长演奏莫扎特和肖邦的作品,其演奏和录制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肖邦前奏曲集散发出浓郁的法国沙龙气息。而肖邦夜曲则在浪漫气氛里,蕴涵着些许阴柔。她与小提琴家杜梅组成的二重奏,是目前活跃在世界乐坛的最佳组合,深得各种媒体和乐迷们的好评。

波兰、斯拉夫风格体系

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Rubinstein1887-1982)

波兰钢琴家

阿图尔鲁宾斯坦是20世纪权威的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大师。他的演奏不仅具有超人的技巧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赋予乐曲以深邃的内涵,甚至使那些不太重要的乐曲,经过他处理后也身价倍增。他的音乐记忆力特别好,对位感较强,并且特别擅长处理自由速度,对他而言,无论是演奏技巧还是乐曲诠释,都达到了一种艺术的极致。阿图尔鲁宾斯坦演奏的曲目贯通今古,尤其钟情于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变幻的音色和浓郁的诗意,使他被视为20世纪最权威的肖邦作品演绎专家——“真正的肖邦代言人”。此外,他还喜爱勃拉姆斯的作品,所演奏的这位作曲家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雄浑与诗意并存,被乐评人视为精品。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艺术生命颇长,80多岁高龄还举行音乐会。他一生所得到的多种世界性奖赏和荣誉,更显示出他艺术成就的至高无上。

克里斯蒂昂吉默尔曼(Krystien·Zimermann1956-)

波兰钢琴家

吉默尔曼在1975年参加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一名,他是继车尔尼–斯特凡斯卡和哈拉谢维奇之后第三位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的著名波兰钢琴家,而且也是历届肖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具有斯拉夫人的浪漫气质、高超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记忆力,诠释作品以其自然、亲切,情感丰富和极有新意而赢得广泛的世界影响和赞誉。吉麦曼的演奏曲目较广,早年以肖邦钢琴作品为主,近年涉猎面包括古典乐派到现代乐派作曲家的全部作品。此外,他录制的许多唱片曾分别获得各种大奖,特别是鲁托斯瓦夫斯基的钢琴奏曲和德彪西的《前奏曲集》更是受到全球广泛的瞩目和好评。

伊沃波戈雷利奇(Ivo·Pogorelich1958-)

南斯拉夫钢琴家

波戈雷利奇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熟悉的南斯拉夫钢琴界的后起之秀。曾参加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演奏带有强烈的个性富于感染力,华沙听众为之倾倒,而评为认为其演奏不符合肖邦风格未获头奖,但却名声大噪。此后他在伦敦、纽约等地举行的独奏音乐会,以其演奏技艺高超、才华横溢而极受欢迎。波戈雷利奇的演奏风格传承了李斯特学派的技艺,诠释作品时照谱演奏,在触键、音质、深度等技巧方面都无懈可击,音乐清晰、精练和鲜活,特别是他那强烈的演奏个性,极受听众欢迎。波戈雷利奇录制的唱片数量不多,但每张都有新意,尤其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更是让乐迷们爱不释手,争相收藏。1993年,他与妻子在美国加州创办了规则与众不同的钢琴大赛。

俄罗斯风格体系

海因里希涅高兹(Heinrich·Neuhaus1888-1964)

俄罗斯钢琴家 

涅高兹是举世公认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音乐教育家。他以学识渊博、演奏富有情感、诗意和独特的见解而著称于世。涅高兹擅长演奏舒曼、肖邦和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曾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而被后人广为传颂。特别是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的42年中,辛勤的耕耘,为前苏联乃至世界培养了一批著名的世界级钢琴家,里希特、吉列尔斯、加夫里洛夫、扎克、马里宁等都是他的学生。其影响之深广难以估量,以至今日乐迷们提起他的名字时,敬慕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鉴于他在音乐艺术上做出的巨大贡献,曾获“艺术博士学位”,及“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Vladimir·Horowitz1904-)

乌克兰钢琴家

霍罗维茨可谓是一位我行我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钢琴家。他的演奏虽然素以离经判道著称,但其超群的技艺却委实令人为之震撼。演奏技巧方面,他对速度和力量的控制卓尔不凡,特别在八度的弹奏方面,有着惊人的能力,既有铿锵有力的金属声音,又有梦幻般的柔美音色。他的演奏构思不仅只限于充分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同时还经常渗入自己的个性以及对作品的独到见解。他对作品的诠释时而热情时而平淡,十分耐人寻味,并产生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他注重对作品的重新创造和注入新的感受,特别善于演奏的斯克里亚宾、舒曼、莫茨考夫斯基、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因此而获得钢琴界的“梅菲斯特”的绰号。他一生录制了大量唱片,其中不少被公认为钢琴演奏艺术的传世之作。1972年,英国皇家爱乐协会授予他金质奖章,表彰他在钢琴演奏艺术方面的卓越贡献。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希特(Sviatoslav·Richter1915-)

俄罗斯钢琴家 

里希特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新一代杰出钢琴家。他的演奏极富节奏感,分句富有句子弹性和诗意,同时兼具歌唱性,在演奏一首乐曲时自始至终都使人清楚地听到他的声部层次和乐曲构思。他追求一种特殊清淡剔透的音色,使音乐产生出梦幻般的瑰丽色彩,令人叹为观止。在表演上他具有强烈的即兴性,既善于宣泄音乐激情,又善于恰到好处地处理音乐内部层次结构,使之达到完美的、诗意般的境界。里希特演奏曲目广泛,但却不太喜欢“凑热闹”。他录制的音乐会曲目不少是首演或鲜为人知的作品,如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第七、第九钢琴奏鸣曲,德沃夏克的钢琴曲等。这位弹奏钢琴习惯熄灭灯光抛弃一切而专心致志于音乐的人,的确是一位将全身心都融入音乐的钢琴大师。

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Gilels1916-)

俄罗斯钢琴家 

吉列尔斯这位被音乐家称为“小巨人”的前苏联著名钢琴家,以其演奏技巧高超无暇、触键强劲、力度惊人、演奏幅度宏大而著称。他早期的演奏,音色变化丰富,既蕴涵着宛然欲泣的柔情,又充满了火焰般的热情生命力;后期的演奏由于受涅高兹的影响,热情减退,但却注入了安静、深沉、内在表达等新的因素,用吉列尔斯自己的话说:“这种演奏风格象征着现代俄罗斯钢琴乐派的真正开始。”吉列尔斯演奏的曲目广泛,从巴赫到巴托克的钢琴作品都有。他录制的唱片也包括从古典乐派到近代乐派各个时期的著名钢琴作品。这些作品的演绎都有着令人无法预料、无法想象的完整美感,堪称是当代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卓越表现。

拉扎尔贝尔曼(Lazar·Bermen1930-)

俄罗斯钢琴家 

贝尔曼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以触键轻巧、音色厚实、有光泽,和弦处理鲜明,弹奏速度自然,表情细致而著称于世。他对作品的诠释,常常是在整体把握音乐的创作构思下,充分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既有缠绵、柔美之情,也有铿锵、恢宏之势。贝尔曼擅长演奏李斯特的作品,他于1963年演录的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的唱片,深得卡拉扬的赏识。其次,他更擅长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那种在独自黯淡色调中隐藏着温暖情感的演绎无人能及,经他演奏和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公认为是权威性的版本,深受乐迷的喜爱和欢迎。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Vladimir·Ashkenazy1937-)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 

阿什肯纳吉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著名钢琴家,俄罗斯与东欧民族乐派浪漫主义作品的优秀演绎者,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吸收了诸多俄罗斯钢琴家的优点,手指技巧高超,触键敏捷,速度感优异,音色表现丰富,舞台表演气质高雅智慧、热情诚挚。他的演奏范围广泛,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音乐有着卓然的表现,特别是对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人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人至深的诠释。此外,他还录制了大量唱片,其中包括巴托克、贝多芬、莫扎特、普罗科菲耶夫等多位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奏鸣曲全集,被人们誉为是“钢琴全集录音大师”。

安德烈伊加夫里洛夫(Andrei·Gavrilov1955-)

俄罗斯钢琴家 

加夫里洛夫是涅高兹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又一位世界级著名钢琴家。他拥有着俄罗斯钢琴学派无懈可击的高超演奏技艺,奔放热情的表达方式和智慧控制音色变化的能力的演奏风格,以及对作品独特理解的才能,因而在西欧和世界各地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和广泛的影响。加夫里洛夫擅长演奏普罗科菲耶夫、李斯特和拉威尔等人的作品,1978年,他首次到日本举行独奏音乐会,演绎的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获得很高评价。他录制的拉威尔的《夜的幽灵》、李斯特的练习曲《钟》、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魔鬼的诱惑》等唱片,也给人深刻的印象,不愧为俄罗斯新一代钢琴家的卓越代表之一。

斯坦尼斯拉夫布宁

俄罗斯钢琴家 

布宁是俄罗斯钢琴学派创建人之一涅高兹的嫡传,他的母亲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涅高兹班,是他的启蒙老师。布宁是一位深具想象力和诗意的钢琴家,他富有表情的音色表达了他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其音乐感最早来自莫扎特作品对他的启迪。他说:“我初次听到的音乐就是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并被深深地打动了,那种体验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之比拟。所以莫扎特是我第一和永远的爱。”在巴黎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中,他演奏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荣获大奖,评论家称他的诠释充满光辉,近乎完美。

米哈伊尔普莱特涅夫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 

普莱特涅夫是一位不屑于简单划分类别的艺术家,他在钢琴和指挥两方面都业绩非凡。其钢琴演奏音色坚实、技艺一流,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别具一格,充满趣味风格和智慧的闪光。英国BBC音乐杂志评论他的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是最伟大的钢琴演奏,本身就足以使他跻身于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之列。他弹奏的肖邦作品,被评论家誉为“令人惊诧近乎震撼的演绎,堪称年度最佳。”他诠释的李斯特钢琴作品,展现了他与生俱来的大师风范和奇妙的钢琴旋风绝技,使听者屏息凝神,不能自已。普莱特涅夫的指挥艺术在他与俄罗斯国家乐团录制的柴科夫斯基及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得以发挥,尤其是后者的《灰姑娘》芭蕾音乐录音,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评论称其为最有气氛、最动人、演奏得最好的《灰姑娘》版本。

叶夫根尼基辛 (Evgeny Kissin)

俄罗斯钢琴家 

基辛属于风格华丽的年轻一代俄罗斯浪漫钢琴家。他技艺超群,对音乐作品的演绎具有权威性,体现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统,那是一种感受青春中体验成熟的激情。如同其他俄罗斯钢琴家一样,他也擅长演奏俄罗斯本民族作曲家的协奏曲,从柴科夫斯基到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都是他经常演出的曲目,并且都已出版了唱片。此外,他的曲目还涵盖了德奥作曲家的大量作品,其中包括舒曼、舒伯特、莫扎特和贝多芬。他演奏德肖邦作品独具一格,在诗意中透出淡淡的忧郁,尤其为世人称道。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钢琴家中,基辛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在国际比赛中获过奖的人之一。然而,他的影响不在同代人、甚至老一辈音乐家之下,这一方面说明他继承了良好的音乐传统,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以独特的风格开创新的演奏风格。

德奥风格体系

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1895~1956)

德国钢琴家 

吉泽金是19世纪末出生于法国的著名的德国钢琴家,由于他早期受法国、德国音乐教育的双重影响,因而在表达这两国的钢琴作品时,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精确性。吉泽金具有惊人的视奏力和记忆力,强调对作品的忠实性,认为演奏家只是“中间人”的作业而已。他的演奏曲目涉猎广泛,囊括了古典乐派到现代乐派的全部作品,并以其深厚的音乐修养、精湛的演奏技巧、丰富的情感、对力度节奏恰到好处的处理以及灵敏透明的指触、细致的音色变化和微妙的踏板控制,而成为演奏德彪西、拉威尔钢琴作品的权威。他演奏和录制的这两位作曲家的全部钢琴作品的录音,曾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因此而被公认为是地地道道的法、德钢琴学派的代言人。

鲁道夫塞金(Rudoef·Serkin1903~)

奥地利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塞金是20世纪中叶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他的演奏以触键清晰、音色明亮、节奏平稳并带有浓重的日耳曼风格而著称。塞金擅长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在演奏曲目上,喜欢选择带有冒险性的非惯例作品,如戈尔德堡变奏曲、迪亚贝利变奏曲以及近现代作曲家勋伯格、韦伯恩和梅西昂的作品,同时他音乐兴趣广泛,爵士乐、摇摆音乐以及即兴演奏,他都很喜欢。因此,经他演绎的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部分作曲家的作品,或是各声部线条层次分明,或是浑厚细致而又光彩夺目,可以看出他深厚的音乐修养和成熟、精湛的演奏技艺。塞金一生对录音非常慎重,其中1962年在纽约与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合录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充分显示出其王者之尊。同年他与奥斯曼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合录的理查施特劳斯的《滑稽曲》(钢琴与乐队),至今无人能及。1982年,他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录制的勃拉姆斯的《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为唱片史上留下了经典之作。此外,他在室内乐方面也成绩卓著,尤其是他与卡萨尔斯四重奏团合作的许多录音,都被视为经典演绎和重要的音乐文献。塞金以自己完美高贵的人格和精湛的演奏技艺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崇拜。

弗里德利希古尔达(Friedrich·Gulda1930~)

奥地利钢琴家 

在世界众多的著名钢琴家中,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古尔达以其精湛的演奏技艺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享誉世界。他的演奏,旋律自然流畅,节奏生动而富于弹性,音质硬朗、透明、装饰音新颖别致,触键清晰、强韧,力度控制恰到好处。尽管古尔达的演奏曲目涉猎面不是很广,但经他演奏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钢琴作品却深受乐迷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他在古典音乐演奏中引入爵士音乐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钢琴的演奏技巧,并为探求极有创造性的新音乐做出了努力。此外,他曾先后在维也纳建立爵士乐队和创办现代爵士音乐比赛。为表彰他对世界音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970年维也纳音乐学院把贝多芬的戒指授予他。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不少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相结合的新作品,著有《语言与音乐》一书。综观当今的世界乐坛,古尔达无论从演奏技巧到审美意识都是比较超前的,并为自由爵士乐开辟了新路。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Brendel1931~)

奥地利钢琴家 

布伦德尔是20世纪德奥钢琴学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风格继承德奥体系的传统,注重乐曲结构和内在张力,以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想象力而见长。演奏以内在、准确为特色,速度比其他演奏家的处理略慢,善于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音色变化细腻,情感丰富深邃,对所品的诠释深刻完美,充分表现出“学者型”钢琴家的艺术特色。他对于钢琴音乐的钻研很深,喜欢以举行系列演奏会的方式,探索某一作曲家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尤其是他能演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使他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国际上最受欢迎的钢琴家之一。1989年获不列颠帝国荣誉二级勋位。布伦德尔的演奏深受费舍尔–迪斯考的影响,早期以演奏李斯特的作品名噪一时,后期对舒伯特的作品有独到的演绎,被认为是当今最权威的舒伯特作品演奏专家。他演奏的舒伯特奏鸣曲自然是权威的诠释,他与克利夫兰四重奏团录制的《鳟鱼》是此曲最平衡的版本。此外,他演奏的贝多芬32首奏鸣曲也受乐坛好评。《乐思与回想》是他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音乐艺术的又一贡献。

阿图尔·施纳贝尔(Autur·Schnabel1882-1951)

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教师 

在19世纪末德奥风格体系的著名钢琴家中,施纳贝尔属于忠实于原作的学者型之列的带头人。他的一生为追求完美、达到艺术顶峰而不懈努力,以至在演奏技巧、审美意识和对作品的演绎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出神入化的境界。施纳贝尔极擅长演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钢琴作品,他的演奏独具特色,并赋予作品异常生动的抒情旋律,伴奏织体各声部的配合完美统一,力度控制恰到好处,节奏感较强,使作品的各种因素都达到完美疵的地步。

威尔海尔姆·巴克豪斯(Wilhelm·Backhaus1884-1969)

德国钢琴家 

巴克豪斯是德国莱比锡钢琴学派最后和最著名的钢琴家,因其演奏风格气魄宏大而键盘师王”的誉称。他的演奏技艺精湛,音色清晰,旋律表现处理卓越。他在强奏时的苍劲击键能产生出交响曲般的壮丽音响,在弱奏时极为清晰,冷峻的控制,又常常使人着迷和耐人寻味。

威尔海尔姆·肯普夫(Wilhelm·Kempff1895-)

德国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 

肯普夫是当代德国最有代表性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演奏风格禀承了德国致密、朴实、严谨的模式并与自己的创造精神相结合而形成的,因此不受技巧的约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表现功能来运用。

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2、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3、阿图尔·鲁宾斯坦

阿图尔·鲁宾斯坦(波兰语:Artur Rubinstein/英语:Arthur Rubinstein,1887年1月28日—1982年12月20日),美籍波兰裔犹太人,著名钢琴演奏家。1887年1月28日生于波兰罗兹,1982年12月20日卒于日内瓦。5岁登台演奏。后到柏林,经J约阿希姆推荐,从KH巴尔特学钢琴,从R卡恩和M布鲁赫学理论。11岁在柏林由约阿奇姆指挥演奏WA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到俄国、波兰等地旅行演奏,获得热烈赞誉。

4、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年10月1日-1989年11月5日),世界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很早就显露音乐天才,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与托马斯·比彻姆爵士指挥的纽约爱乐合作,在布什戈尔茨钢琴上演奏出柴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一举成名。之后定居美国。曾停止演奏达十二年之久,1965年,在卡内基大厅举行重返舞台的独奏音乐会,轰动世界乐坛。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6、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赫特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1915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托米尔,钢琴演奏家。他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7、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生于1931年1月5日,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的演奏有时候会被形容为在解析音乐,对此他表示作为钢琴家的首要任务是尊重作曲家的意愿,而不是表现自己或加入自己的见解。他说:“我对作曲家负责,对作品更要负责”。他举了他的老师艾德温·菲舍尔、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Cortot)、威廉·肯普夫(WilhelmKempff),和指挥布鲁诺·瓦尔特(BrunoWalter)、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Furtwngler)等人作为具有感染力的代表。

8、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生于1937年7月6日,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乐学校学习,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9、马尔塔·阿格里齐

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曾从多位名师学琴,1957在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会上获奖,1965年在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声誉日高。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热情奔放,以速度见长,拥有很多男钢琴家都难以企及的速度以及技巧,弹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都十分出色。

10、鲁道夫·塞尔金

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1903年3月28日—1991年5月8日),犹太人,奥地利钢琴家。塞尔金演奏发音清晰明亮,线条层次分明,浑厚细致,光彩夺目。他演奏的深刻性可算是20世纪中叶钢琴家中的佼佼者。其子彼得·塞尔金亦为知名钢琴家。塞尔金双亲都是俄国人,父亲原是个男低音,后因家计改行。

二、中国钢琴家

1、郎朗

1999年,17岁的郎朗顶替身体不适的钢琴家安德烈·瓦兹登台,一举成名。郎朗在中国钢琴演奏家-朗朗 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戏剧性的紧急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鲁·瓦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由著名指挥大师埃森巴赫指挥。开场前,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对观众介绍郎朗说:"你们将从这位年轻的中国男孩身上听到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果然,当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听众全体起立欢呼,如雷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场成功的临时替代演出,被美国三大报纸之一的《芝加哥论坛报》极度赞赏,赞扬"郎朗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钢琴天才"。令人惊奇、难以置信的是当晚郎朗在拉威亚的独奏厅为音乐家们又一次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此曲他已两年多未弹,然而他却非常熟练地用1小时10分钟背谱完成。《芝加哥日报》称这是"音乐史上的奇迹"。从此,郎朗与世界上所有的一流乐团陆续签约,开始了他的音乐演奏生涯。

2、李云迪

2000年,18岁的李云迪将空缺了15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纳入囊中,轰动世界乐坛。他是首位登上美国财经权威报章《华尔街日报》及有日本「时代杂志」之称的《AERA》封面故事的中国钢琴家;他是首位被杜莎夫人蜡像馆挑选为名人蜡像的中国钢琴家;他是首位与世界最大的古典音乐公司DG唱片公司签约的中国钢琴家;他是首位与柏林爱乐乐团发行现场录音的中国钢琴家,更是首位获得波兰"荣耀艺术"文化勋章的中国人,第一本肖邦护照的持有者。

古典乐评界称赞他的演奏独树一帜,优雅高贵又极富诗意,堪称当代最浪漫最诗意的国际钢琴大师,被欧洲媒体誉为"钢琴王子"、"中国的肖邦"。在西方,人们已将他的名字和波利尼、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当代钢琴大师联系在一起,被称为"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波士顿交响乐团终身指挥小泽征尔称李云迪是"人琴合一"。

3、刘诗昆

中国最著名钢琴家,办有刘诗昆钢琴中心,多次获得李斯特奖。

扩展资料

职业钢琴家往往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训练的。很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 李斯特都是非常优秀的钢琴家。钢琴是作曲的一项基本训练。

钢琴是乐器之王,因此,钢琴家比其它乐器的演奏家有更多的机会举行个人音乐会表演。在一流的演奏家里面,无疑,钢琴家是最多的。

某个钢琴家往往擅长演奏某位作曲家的作品或者是某一地域作曲家的作品。比如,鲁宾斯坦就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而布伦德尔就擅长德奥作曲家的钢琴作品。

第一卷 渴望死亡的小丑

  太宰治:《人间失格》《快跑!梅乐斯》和《富岳百景》《狂烈告白》《女学生》《叶樱与魔笛》《雪夜的故事》《皮肤与心》《浪漫灯笼》《耻》《Good Bye》《时尚童子》《如是我闻》《畜犬谈》《货币》《伽草纸》《卡奇卡奇山》《斜阳》《黄金风景》

  葛里克(Paul Galico):《海神号》《MrsHarris》《雪鹅》(The Sonw Goose)《珍妮》《一片雪》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卡兰德:《修道院女神》

  第二卷 渴求真爱的幽灵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呼啸山庄》

  简·奥斯汀(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狄更斯(Charies Dickens,1812~1870):《孤雏泪》、《双城记》、《小气财神》

  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简爱》

  玛莉·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科学怪人》

  维吉妮雅·吴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欧兰朵》、《灯塔行》、《戴乐威夫人》

  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花园宴会》

  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ne,1874~1965):《人性枷锁》

  琼·艾肯(Joan Aiken)短篇集《雨滴项链》(A necklace of raindrops and other stories):《雨滴项

  链》(A necklace of raindrops)、《包了一块天空的派》(There’s Some Sky in This Pie)、《三个旅人》(The three travellers)《威利山庄的狼群》

  夏目漱石:《梦十夜》《三四郎》《之后的事》《门》《我是猫》

  中岛敦:《山月记》

  柳田国男:《远野物语》

  中川李枝子:《古利和古拉》(Guri and Gura)

  阿斯缇·林格伦(Astrid Lindgren):《欢乐村的六个孩子》(Alla Vi Barn I Bullerbyn)

  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

  王尔德:《莎乐美》

  乔治·麦克唐纳(George Macdonald,1824~1905):《日之少年与夜之少女》(The Day Boy and the Night Girl)《轻轻公主》(The LightPrincess)《北风的背后》(At the Back of the North Wind)《仙绿》(Phantastes, A Faerie Romance for Men and Women)《公主与妖精》(The princess the goblin)《公主与柯迪》(The Princess and Curdie)《妖精的酒》(The Carasoyn)《金钥匙》(The Golden Key)。CS路易斯(CSLewis):《纳尼亚传奇》(TheChronicles of Narnia)

  托尔金:《魔戒》

  路易斯·凯洛:《爱丽丝梦游仙境》

  麦克·安迪(Michael Ende):《说不完的故事》(The Neverending Story)

  国木田独步(1871~1908):《武藏野》《初恋》《小春》《少年的悲哀》

  威廉 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

  横沟正史:「金田一耕助系列」——>《八墓村》《狱门岛》

  第三卷 沉陷过往的愚者

  武者小路实笃:《友情》《爱与死》

  志贺直哉:《城崎散记》《小学徒的神明》/有岛武郎:《与生俱来的烦恼》

  里见淳:《极乐蜻蜓》/森鸥外:《舞姬》/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娘》

  樋口一叶:《比肩》《青梅竹马》/有岛武郎:《一串葡萄》

  莎冈(Franc'oise Sagan):《你喜欢布拉姆斯吗?》(Aimez-vous Brahms?)《日安忧郁》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乐作曲家

  维多克·雨果:《悲惨世界》

  珍·尤兰:《月下看猫头鹰》

  椋鸠十:《大造爷爷和野雁》

  小松左京:《外星人的课题》

  北原白秋:《海雀》

  芥川龙之介:《橘子》

  特拉佛斯:《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韦伯斯特:《长腿叔叔》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秘密花园》

  第四卷 背负污名的天使

  盖斯东·勒鲁:《歌剧魅影》(Le Fantome de l'Opera)《**房间之谜》

  弗雷德里克·弗赛斯:《曼哈顿的幽灵》《豺狼的日子》

  勒布朗:《绅士大盗》

  阿格奈斯·扎巴:《爱的一家》

  苏珊·凯:《幽灵》

  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La Dame aux camelias)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石川啄木:《悲哀的玩具》《一握之沙》

  罗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梦野久作:《瓶装地狱》

  莱斯:《睡美人》(三部曲《官能的启程》《欢喜的灵魂》《无上的爱》)

  第五卷 悲怆恸哭的巡礼者

  宫泽贤治:《银河铁道之夜》《要求特别多的餐厅》《风又三郎》《大提琴手高修》《古斯柯布多力传记》《春与修罗》《玛丽韦恩与少女》《贝火》《老鼠》《双子星》《金色番茄》《败北少年之歌》《对晓穹之嫉妒》《文语诗未定稿》《不畏风雨》

  霍华德·菲利普·拉威福特(H P Lovecraft,1890-1937)《因斯茅斯上空的阴影》(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来自克苏鲁的召唤》

  司汤达:《红与黑》

  森鸥外:《舞姬》《高濑舟》

  清少纳言:《枕草子》

  谷崎润一郎:《春琴抄》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彼得兔》

  何塞:《美丽的青春》

  第六卷 孕育月花的水妖

  泉镜花:《夜叉池》《歌行灯》《草迷宫》《照叶狂言》《高野圣》《外科室》《天守物语》

  玛雅·费鲁斯塔:《奥特海德尔堡》

  托马斯·曼:《托尼奥·克勒格尔》《威尼斯之死》《魔山》

  格蒂:《贝尔曼与多萝蒂亚》/维尔利斯:《青色的花》

  弗里德里希·弗格:《水妖记》/霍夫曼:《黄金之壶》

  梅尔维尔:《白鲸》

  尾崎红叶:《金色夜叉》

  阿贝·布莱欧:《玛浓·莱斯科》

  布拉德伯里:《雾笛》

  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迷娘》

  森茉莉:《枯叶的寝床》

  第七卷 惠临神明的作家(上)

  安德烈·纪德:《窄门》

  亚瑟·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文学少女的秘密书架

  海因里希·海涅:《罗蕾莱》《黄昏的薄暮》《乘着歌声的翅膀》《告白》《所谓初恋就是》《爱的问候》《蔷薇 百合 鸽子》《那就是不幸的地图册》《好想哭泣》

  罗伯特·A·海因莱茵:《进入盛夏之门》《生命线》《银河系公民》《异乡异客》《月亮是位严厉的主妇》

  克拉克:《幼年期的结束》

  梯普崔:《最保守的做法》

  雷·布拉德伯利:《十月是黄昏的国度》(The October Country)《火星编年史》

  荒木丰尚:《四季之歌》

  科莱特:《蓝色麦子》

  『番外篇』今天的点心

  菅原孝标女:《更级日记》

  藤原道纲母:《蜻蛉日记》

  赫塞:《流浪者之歌》

  理查德·巴赫:《海鸥乔纳森》

  坂口安吾:《堕落论》《白痴》《盛开的樱花林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山涧》《海鸥》《三姊妹》《凡尼亚舅舅》《樱桃园》《可爱的女人》《溜狗的太太》《夹层之家》《依欧拿契》《出诊事件》《未婚妻》

  井原西鹤:《好色五人女》

  艾莲诺·法吉昂:《麦子与国王》《年轻的凯特》《西方森林》《柠檬色的小狗》《亲切的地主》《小裁缝师》《第七公主》《贫困岛的奇迹》《巴纽奇斯》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埃里希·凯斯特纳:《飞翔的教室》《两个小洛特》《小不点和安东》《埃米尔擒贼记》(Emil und die Detektive)

  中勘助:《银茶匙》

  大伴家持编撰Unknow:《万叶集》

  纪贯之:《古今和歌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684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