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民族逃亡西域,称霸中亚80年,俄罗斯至今还用它称呼中国

古中国民族逃亡西域,称霸中亚80年,俄罗斯至今还用它称呼中国,第1张

文/商学野

宋朝的军事孱弱,是中国 历史 上出了名的,200多年 历史 中,军事高光表现屈指可数。按照一般王朝的发展曲线,王朝建立之初是军力强大国家蒸蒸日上的时候,但是宋却是个例外。大宋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就被辽国按在地上揍,后来又被金国夺走半壁江山,一直到灭亡都没能夺回故土。

但也有人抗议:“不是大宋太弱了,而是它的对手让太厉害。”其实也有几分道理

北宋的敌人辽国有200多年 历史 ,历代的中原政权都拿它没办法;之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更强大,刚建国就灭掉了辽和宋两个大国,将辽国的国土以及黄河流域完全占领。南宋可以偏安一隅,渡江南下躲避锋芒,而辽国的契丹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契丹人的国土完全被金人占领,几十万契丹人沦为亡国奴。

辽国的灭亡非常迅速,宋朝都没想到这个强敌就这样消失了。但是契丹人在此之后没有消沉,而是向西进发,在现在的中国新疆地区以及中亚地区建立了第二个辽国,史称“西辽”,也叫“喀喇契丹”。

西辽在许多国人的眼里十分陌生,这个西域政权的存在感比西夏低得多,在课本上往往一笔带过。但是西辽对整个西域和中亚地区影响深远,乃至远在欧洲最西北角的英国都对它记忆犹深。那么,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对 历史 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公元1114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造反,声势很大。辽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契丹人对造反这种事司空见惯,天祚帝随便派了点军队去镇压叛乱,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结果辽国大军被完颜阿骨打击败,随后还有汉人、渤海人加入叛军。

第二年,天祚帝感觉到了女真的起义非同小可,于是御驾亲征。但是辽军早已腐朽不堪,被女真人各个击破。 屋漏偏逢连阴雨,辽上京和东京接连发生叛乱,天祚帝看着四处失火的辽国无可奈何。女真人最后占领了辽国东部,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为金。

辽国被金国步步紧逼,最后在1125年彻底灭亡,天祚帝被俘,后来封为“海滨王”。

此时的契丹还有很多贵族不甘居金人之下,有的起兵反抗金人,有的则离开故土,往大漠深处另寻生机。

西辽的建立者耶律大石就是第二种人,这位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后代。在辽国灭亡时,他担任辽兴军节度使,守卫辽国的“南京”,也就是幽州,防止宋朝北上侵略。在宋和金海上之盟后,辽国唯一占据的燕云地区也不保,耶律大石带200人北上,投奔契丹西北招讨司驻地“可敦城”。

可敦城有几万契丹骑兵,而且物资丰富,耶律大石在这里阻挡了几次金人的进攻,威望颇高。而后,耶律大石在可敦城驻扎5年,召集契丹残部共谋复国,壮大了契丹人的实力。

可敦城之所以成为辽国最后的堡垒,根本原因是它和金国国土间隔着大沙漠,军队要过沙漠非常艰难。但是耶律大石知道守着这座孤城不是长久之计,虽然当地的部落都对他很忠诚,但是这里前有金人后有蒙古,迟早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

于是耶律大石在公元1130年宣布西征,他刚开始是想从西域借兵来光复辽国,没想过在西域扎根。耶律大石的西征军在两年后到达了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

自从唐朝后期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之后,西域和中亚地区小国林立,宗教复杂,一直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将其统一起来。耶律大石带兵西征,途径高昌回鹘来到喀喇汗王朝,但是喀喇汗王朝腐朽不堪,也没有实力借兵增援大石。耶律大石看到西域的绿洲水草丰美,而国家都比较弱小,于是便有了在西域生根发芽的想法。

1132年,耶律大石抓住时机,在西域的叶密立城称帝,史称西辽。

此时,西辽的实力并不强大,虽然高昌回鹘和西辽通好,但是旁边的东喀喇汗国虎视眈眈。1132年,耶律大石曾率兵进攻东喀喇汗国,但是大败而归,他马上罢兵休战,选择养精蓄锐,发展实力。

1134年,东喀喇汗国大汗驾崩,新上台的王子“易卜拉欣”威望不够,国家分崩离析。耶律大石此时帅兵进入东喀喇汗国首都八剌沙衮,声称“保护大汗”。但他趁机将城市占领,将东喀喇汗国的新大汗“易卜拉欣”降为国王,自己在八剌沙衮建都。

西辽帝国建都八剌沙衮,将其改名为“虎思翰耳朵”,年号“康国”。定都虎思翰耳朵之后是西辽的黄金年代,耶律大石开始积极扩张,将东喀喇汗国、吉利吉思国、高昌回鹘,甚至蒙古的乃蛮部、康里部都纳入麾下。

耶律大石一开始还是想着东征金国,光复故土,但是西辽距离金国太远了,需要从北方的蒙古高原绕道。耶律大石的远征军共7万人,但是路途艰险,所带的战马不堪重负而死,最后只好退兵。

东征失败,西辽帝国就一心经营西域,不断向中亚发展。在打败西喀喇汗国后,西辽帝国碰上了此时亚洲中部的霸主,也是欧洲人的死敌“塞尔柱突厥帝国”。塞尔柱突厥的苏丹桑加尔很狂妄,劝耶律大石归顺伊斯兰教,否则就将其灭亡。

在突厥人的万般逼迫下,耶律大石最终决定跟桑加尔一决雌雄,辽军和塞尔柱大战于撒马尔罕附近的“卡特万”,西辽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塞尔柱10万大军,彻底占领了西喀喇汗国,声震中亚,连欧洲人都有耳闻。

在此战后,耶律大石又派兵向西打败花剌子模,让其臣服于自己。至此,西辽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人口数十万,国土占据整个西域以及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达到350万平方公里,约占如今中国陆地面积的1/3。

作为一个后契丹人建立的政权,西辽在 历史 上时间不长,只有80多年,但是它对中亚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人到了晚期汉化程度很深,辽国一直实行“南北两院”制度,也就是汉人和契丹人共同参政。辽国的贵族都精通汉文化,而耶律大石本人甚至参加科举考上过进士,契丹人中举当翰林,这在辽国 历史 上绝无仅有。

耶律大石到了中亚,国内的主流文化还是汉文化为主,以汉语为官方语言,上层统治者都信奉佛教。西辽统治西域和中亚的几十年,是汉文化在唐朝退出西域后的第一次传播。 追随耶律大石西征的军队中就有很多汉人,东亚的先进生产技术得以在这里流传,佛教也再次在西域复苏。

西辽在建国后曾一心想团结西夏和南宋,一起对抗金国,但是西域和江南山高路远,两国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在中原的典籍之中,只知道有这个么地方,但是对其的记载非常模糊,一直将西辽的国主称为“大石”,其余一概不知。

然而,西辽虽在国内的影响力小,在中亚乃至东欧的影响力十分大。 唐朝之后,“契丹”一词因西辽而成为了中国在中亚乃至东欧的又一称谓。不仅是因为西辽打败了欧洲人的心头大患突厥帝国,更是因为西辽在西域地区、中亚地区创造了当时不可低估的影响力。直到今天,俄语中的“中国”,依旧是“Китай”,这个单词就是“契丹”的音译词。

只可惜,蒙古崛起之后,西辽也走了下坡路,花剌子模、高昌等国相继独立,西辽成为蒙古人的眼中钉。最后蒙古人屈出律篡了西辽末代君主耶律直鲁古的皇位,但蒙古帝国大军已经开始西征。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攻灭西辽,杀了屈出律,西辽宣布灭亡,享国88年。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友好的称俄罗斯人民为“战斗民族”,而他们也给我们起了一个友好的别称为“契丹”。而“契丹”这个称呼与我国的历史有关,契丹本来是唐末时候的一个游牧地区的民族,但是由于当时的气单十分强大,并且当时毒霸了北方的草原后来甚至扩张到了西伯利亚,所以当时的契丹在俄罗斯眼里是非常强大的存在,而现如今俄罗斯称我们中国为“契丹”也是间接的认同中国现在日益强大。

其实无论是中国对俄罗斯的戏称还是俄罗斯对中国起的别称都没有另外的含义,而只是友好关系之间的调侃,因为俄罗斯算起来算是中国第一个建交的国家,而且我们离得很近,一直都保持着十分紧密的外交关系,俄罗斯甚至还出台了规定鼓励中俄通婚来增加他们国家的人口,从这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于中国是非常友好的。

而我们对于俄罗斯战斗民族这个称呼,也是因为他们真性情的原因,而且这个称呼并没有任何的贬低意思,完全是处于对他们一些精神和态度的认可。他们虽是世界上国土最大的国家,但人口却只有14亿人,所以很多地方都是处于原始森林状态,并且有很多的野兽自由出没,所以他们接触野兽的机会也就更加之多了。

这样的先天环境造就了他们性格更加的狂野,比如我们的宠物就是一些猫猫狗狗,而它们却把棕熊当作宠物来养,甚至还与熊“比武”这些行为无一不诠释着俄罗斯人“战斗民族”的称号,并且现在网上还经常有一个传言说在俄罗斯的熊都不好当,所以给俄罗斯冠上战斗民族这个称号不是没有道理的。

辽朝,正是因为它是名震中外的盛大王朝,世界才得以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而知晓中国。哥伦布出海航行,据说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仰慕已久的东方契丹——这个说法虽说很难得到权威确定,但是,根据《剑桥辽宋夏金史》记载:通过Kitaia、Cathaia或Cathay等形式,契丹在整个欧亚大陆成为中国的代称,俄罗斯和斯拉夫语的世界中,至今人们还在用“契丹”来指称“中国”倒是确有其事。

现在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称呼中国Китай直译过来是“契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俄语名称,直接翻译过来是“契丹人民共和国”。俄国人到目前为止仍然称中国为Kitai(契丹),称中国人为Kitaitsy(契丹人),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在中世纪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一直是对中国的一个通称。在他们眼力认为契丹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可见契丹民族的对世界的影响。“契丹”作为中国通名的主要原因,是经过辽金两代的民族融合,“契丹”已经成为华北主要各族(契丹、汉人、女真、渤海等)的通称。契丹族现在早已在地球消失。但“契丹”的影响横跨欧亚,直至今日。现在他们大多融入中国汉族的血液。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旧时高丽、朝鲜人为学习汉语而编写的两本非常重要的教科书。《老乞大》全书采用会话的形式,记述了几个高丽商人到中国经商,途中遇到一中国商人后结伴同行的经历,以及到大都(北京)等地从事交易活动的全过程。其情节连贯,内容广泛,涉及旅行、交易、契约、宴饮等各个方面。全书采用口语写作,是研究元明清时期北方汉语最直接的材料。关于书名“老乞大”,学术界普遍认为“乞大”为“契丹”的音转,契丹指当时的中国,因此,“老乞大”即“老中国”,也就是“中国通”的意思。1998年,韩国发现了元代古本《老乞大》,里边的明以前“胡衕”的写法,是汉语“胡洞”。该书都是地道的元代北方口语,证实元人用汉语说话,元人语是汉语,对研究元代汉语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进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除了蒙古元(也有一部分),都普遍换用了的汉语,这种阿尔泰化的“北语”历史上称之为“汉儿言语”。《老乞大》中还记有“过的义州,汉儿田地里来,都是汉儿言语”。辽金元以后北方人语言已经受各族语言深度混合。这就是为什么朝鲜人学“汉儿言语”的教材要叫《老契丹》而不叫《老汉子》《老唐子》。从这种“汉儿言语”中发展成了如今的普通话。

利玛窦在地理学专名厘定方面的一大贡献是,证明了《马可·波罗行记》所称“契丹”(Cathay)即中国北方,所称“汗八里”即中国北京。而15、16世纪东西方直接对话的发端,就是西方对马可·波罗所说“契丹”的寻觅。哥伦布、达·迦马都是为了追寻那个据说金银遍地的“契丹”而进行远航的。利玛窦的功绩在于:澄清了“契丹”与“中国”这两个地理术语的关系问题,其学术意义和对中西交往的实际意义都不可低估。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一千个国家眼中也有一千个中国!

众所周知,“China”是现代英语国家对中国的通称,“赛里斯”是古希腊对中国的称呼,“契丹”是俄罗斯对中国的称呼,那么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阿拉伯文明,又是如何称呼中国的呢?

古希腊对中国命名的“赛里斯”,充满了文艺色彩,如梦如幻,美不胜收。

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一段丝绸记载:“从门阈直到内室,椅子上放着柔软的绮罗。”所谓“绮罗”,其实就是丝绸。

丝绸之美,让希腊人爱不释手,以至对生产丝绸的国度,充满了美好想象,出身高贵之人皆以身穿丝绸为荣。公元5世纪,希腊人记载生产丝绸的赛里斯人“身体高大近20英尺,过于常人,红发碧眼,声音洪亮,寿命超过200岁”,将中国定位于万里之遥的“北风以外”。在古希腊文明中,“北风以外的人”正是被太阳神阿波罗所宠爱的民族,因此古希腊眼中的中国人犹如“神族”一般!

爱屋及乌,古希腊人就根据丝绸命名了中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亨利克泰夏斯等的记载,“赛里斯”(Seres)的名称就是起于“丝(Ser)”;公元2世纪的罗马人包撒尼雅斯的《希腊志》中记载,就是“他们国内生存的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Ser)”。

古希腊对中国的命名,采用的是“物产说”命名法,即让古希腊着迷的中国特产——丝绸。而俄罗斯对中国的“契丹”(Китай)命名,却源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与契丹这个民族有关。

契丹是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民族,曾经建立的辽国纵横北方数百年,但辽国疆域远离还局限于基辅一隅的俄罗斯,为何俄罗斯将中国命名为契丹?

其实,辽国灭亡之后,还创立了一个国家,即西辽!金国灭辽之际,耶律大石(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出奔西方,保存了契丹一族的部分力量,但深知无法抗衡女真的耶律大石,就不断的向西发展,向西域、漠北、中亚等地区扩张,在如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建都。此时,正是古代俄罗斯建立公国的时期。

1141年,西辽迎来巅峰时刻,在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后称霸中亚,威名远播至欧洲,当时的俄罗斯人也在西辽的影响力下。由于契丹较早与俄罗斯发生交往,而俄罗斯又把契丹民族与中国人混在一起,所以俄罗斯据此称呼东方那个大国叫契丹。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铁骑灭亡西辽之后,西辽还建立了一个国家:契丹贵族波剌黑前往波斯的克尔曼,于1224年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又被称为“后西辽”,这也是契丹人在历史上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于1306年被伊尔汗国所兼并,辽国由此彻底灭亡。

通过丝绸这个证据,可以确定公元5世纪之前,古希腊人就知道了中国,学者考证指出,古希腊获得的丝绸,很可能是通过欧亚大草原流向西方,与斯基泰族人交换所得,因此欧亚大草原可能是第一条丝绸之路。但按照阿拉伯人所处丝绸之路中的地理位置,阿拉伯人知道中国的时间应该不会太晚,如今从文献资料追溯来看,至少公元1世纪时阿拉伯人就知道了中国!

成书一世纪的《印度洋航海指南》:在马六甲半岛(Chryse)之北,在海之极端,有一国家名秦(Thin),其中有一大城称秦尼 (Thinae)。棉花、生丝和丝绸都从此经大夏而抵婆卢羯车,另经恒河水道而抵麻离拔。

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来自印度洋的棉花、生丝和丝绸等,运抵埃及,然后转运西方。其中,“Thin”与“Thinae”,都是希腊文字,是继“赛里斯”之后希腊人对中国的又一称呼,据说中国还有一个称呼叫“秦尼斯坦”。

但根据西方学者亨利· 玉耳的考证,古希腊对中国的这一称呼,却是源自阿拉伯人。在阿拉伯语中,中国的名称叫“Sin”,但由于希腊语中没有S音,所以就用了th音。通过考证“Thin”起源,可知阿拉伯人至少公元1世纪时就知道了中国存在。

那么,阿拉伯人口中的“Sin”,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认为,阿拉伯人对中国的这一称呼,实际演化逻辑是:古印度的“cina”——古波斯语“Cin”——阿拉伯语“Sin”。而最终根源,应该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有关,“Cin”犹如“qin”的发音。

学者张星烺:秦国在公元前七世纪秦穆公时,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已很强大,威震四方,影响西域、西南,远扬印度,故公元前四世纪时印度梵文中最早出现Cīna并不意外,之后变化而来的Cin、Cina、Chin、China、Thin、sin、Sina等不同的“支~那”拼写,均由“Cīna”而来。

1976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南5公里的南指挥村,考古专家发现秦始皇祖坟——秦公一号大墓。在这座古墓中,考古专家有了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发现:提取殉葬马匹的DNA之后,发现至少有2匹战马来源于欧亚大陆西部,一匹是汗血宝马,一匹与汗血宝马序列呈母系遗传关系,说明中国引进汗血宝马,并非从汉武帝开始,而是战国时期早已引进。更为重要的是,学者有理由相信,早在战国时代,秦国威名就已远播,到秦始皇一统中国时,秦朝威名无远弗届,由此才会出现“qin”——“cina”、“Cin”等命名中国。

对于“Cina”、“Cin”和“Sin”等,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代表瓷器,就如认为“china”本意是指瓷器一样。但公元1世纪之前,中国瓷器并不闻名,相反丝绸更出名,因此“瓷器物产说”命名中国的可能性比较小。

历史上的中国,气势恢宏。

能够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力不可小觑。

发展至今,中国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古老国度,这个屹立在东方的神秘大国,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中国有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华夏儿女拥有强盛的创造力,还有难以想象的智慧和执行力。

从秦朝开始,中国的强大令世界瞩目。

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巍然矗立在东方,综合国力的强盛,让中国拥有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

乃至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无敌的战斗力,令敌人闻风丧胆。

特别是在元朝时期,黑压压的铁骑直接奔腾到了俄罗斯,当时的俄罗斯还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面对中国的强大军队,毫无抵抗之力。

这是否改变了你对“战斗民族”四个字的认知,在那个年代里,中国才是名副其实的战斗民族,马背上的游牧铁骑,难以找到真正的对手。

但如今我们却称呼俄罗斯为“战斗民族”,这是因为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加上普京毫不畏惧某些势力的威胁,敢于亮剑的铁血性格,让中国人赋予了俄罗斯这个充满褒义色彩的名字。

在我们的印象中,俄罗斯人生活在气候条件恶劣的环境中,他们不仅把令人生畏的大黑熊当宠物养,还有着极为强壮的外表,特别是茂密的体毛,直接被打上了善于战斗的标签。

苏联时期,无论是工业发展速度,还是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存在,特别是在冷战时期的争霸比赛,简直没有第三名什么事儿了。

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快速结束战斗,这是俄罗斯在世界上表现出来的形象,用硬实力来作为坚强的后盾,以最强快捷的方式来处理争端,因此被冠以“战斗民族”的称号,也是实至名归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有一件事情感到很好奇,既然中国称呼俄罗斯为“战斗民族”,那在俄罗斯人眼中,中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又会用什么样的名字来称呼中国呢?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在历史进程中,俄罗斯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强大,而是从被欺负慢慢成长起来的大国。

不仅是中国元朝时期,强大的铁骑长驱直入到了俄罗斯境内。

拿破仑这个激进的战争推进者,也带着军队不断进入俄罗斯的土地。

在中国,强大的王朝不止一两个,辽国也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存在。

辽国是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虽然强大,但被更加强大的女真族打败,金朝替代了辽国。

剩下的契丹族为了活命,不断向欧洲地域征战,当时的欧洲军队完全不是久经沙场的辽国部队的对手,东欧各国听到契丹两个字,就已经吓得不知所措了。

为此,俄罗斯称呼中国为“契丹”,在他们眼中,契丹的强大已经代表中国。

这个实力雄厚的民族,其实只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支罢了。

时间在快速流走,但契丹的威名依然响亮,也就有了这一称呼给中国。

短短两个字,却充满了浓烈的历史色彩。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给到中国,那便是“天下”。

正如俄罗斯那响亮的“乌拉”,“天下”也是高度称赞的一个称呼。

俄罗斯人生活的地方,气候条件很恶劣,而中国地大物博的同时,还有十分温和的生活环境。

这两者之间巨大的落差,中国对于俄罗斯人而言,简直就是难得的世外桃源。

“天下”,不仅拥有浓墨重彩的历史厚重感,更体现了两国之间的深切友谊,还有俄罗斯对中国的赞美。

读史可以静心,更能领悟到很多人生哲理。

中国能够从清朝末期的颓败中走出来,离不开华夏儿女的不懈努力,先辈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我们要铭记于心,并且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让祖国更加强大的使命。

文中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俄罗斯人当年会把中国叫做契丹,这是因为在俄语发音中,“中国”的发音是“契丹”的谐音,因此俄罗斯人也就把中国称为契丹了。

据史料记载,公元916年,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全盛时期,与南宋合并,并且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影响力已扩大到中亚和西亚。到了1115年,在首领的带领下起兵攻打辽国,并在10年后消灭了辽国。辽国一名大将跑到辽国西部,重建辽国,称之为“西辽”。西辽在西域发展,现在逐步控制新疆、中亚的广大地区,西域各国的部族大部分服从西辽,辽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辽国作为西域的强大存在,阻碍了宋朝、欧洲、西亚的合作交流,其在中亚和西亚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宋朝。所以中亚和西亚的很多民族都把中国称为契丹。但是当时契丹仍然指中国北部一带,是辽国的统治地区。

到了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向四面扩展,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在蒙古族的统治之中。俄罗斯人所处的东欧也处于蒙古族的统治之中。因此当时蒙古人称中国为契丹,俄罗斯人受蒙古的影响,跟着蒙古人把中国称为契丹。到了15世纪,俄罗斯逐渐摆脱了东欧,取代了蒙古人的统治,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向四面扩展,形成了今天的巨国俄罗斯。

但是几千年来,中国通常是指中原王朝,或是东晋和南朝等完全不统一的政权。由此形成了中原汉族的华夏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北方政权两种不同的政权形式。到了清朝,蒙古进入中原,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尽管发音不同,俄罗斯人还是把中国称为契丹。但是在角度定位中,俄罗斯扮演了当年的契丹角色,看起来也更像契丹。

俄罗斯人知道中国,是从蒙古那里学来的。

公元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入侵,建立钦察汗国。

在俄罗斯历史上,蒙古人对俄罗斯统治的两个多世纪(1243年—1480年),是令俄罗斯人最感到屈辱的黑暗时代。在这段由外族统治的时间里,俄罗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蒙古人的嘴里知道了中国。当时的蒙古王国,管中国的汉民族叫做契丹,于是俄语中就用“Китай”,直译就是“契丹”,来称谓中国。

起外号大概是全世界最没有文化差异的事情了。无论古今中外,还是地位高低、名气大小,我们都能恰如其分的给他起一个或诙谐、或巧妙、或恶意、或善意的外号。

最有趣的是,往往这个外号比他本身的名字更能代表个人的特点,也因此有了“只有叫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的说法。

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

除了个人,因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点而变得极富差异的国家,也在我们起外号的行列之内。除中国人之外的外国人,那自然就是“老外”了。

而具体到某一个国家,例如,印度是“阿三”,韩国是“棒子”,日本是“鬼子”,越南是“猴子”,还有其他诸如“高卢雄鸡”,“英国约翰牛”等等,除非存在感太薄弱,或我们十分不了解,否则都难逃被起“外号”的命运。

印度

所谓有来有往,我们喜欢给国外起外号,老外们自然也不会放过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那么,外国人都给我们起了什么外号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写法是China,它同时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China的来源,最先并不是瓷器,而是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的发音。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外国人是用“秦人”来称呼中国人的。

秦人

而中国不同的时期,外国对中国的称呼也一直在变化,例如唐人、汉人、中原人等等,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来源于此。而具体到不同国家,他们对中国的称呼自然也大相径庭。

俄罗斯对中国的称呼估计最令国人意外,他们叫我们为“契丹”,没错,就是宋朝时在中国北方建立辽国的游牧民族契丹。俄罗斯之所以叫中国人为契丹人,大概是当年强盛一时的辽国,曾将势力范围扩展至中亚和西伯利亚,给俄罗斯的先人们带来了极为深刻印象的原因吧。

契丹人所建辽国

而日本对中国的称呼,最能体现日本性格特点。中国强大时,面对繁荣富强的天朝,日本人卑躬屈膝,将中国称之为天朝上邦,而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日本的使用“支那”这一带有贬义和蔑视的叫法称呼中国。不过,近代“支那”一词虽然被日本人叫的拥有贬义,但最先“支那”的意思并非贬义,而是印度人叫出来的,带有广阔和智慧之意。

日本对中国的蔑称

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称呼更是五花八门,如古代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对中国称之为丝国,因为中国有他们看来堪称奇迹和圣物的丝绸;近代美国人曾称中国为Chink,这个有种族歧视之意,现在已不再使用;朝鲜对于清朝的称呼则为掌柜国,意思是中国不再是礼仪之邦,而是做生意的,也具有贬义;而越南民间曾对中国称之为船国,这是一个中性词,意思是中国人来到越南通常是乘船而来。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研究外号,其实是一个十分有趣而且有意义的事情,在获取乐趣的同时,外号也折射了本民族自我的认识和对外界的认知。中国人对外界的认知,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蔑视,到“洋人”的羡慕,再到“老外”的调侃与自信,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巅峰到深渊,再到崛起的艰苦历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402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