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语中称中国为 Китай(契丹)

为什么俄语中称中国为 Китай(契丹),第1张

因为俄罗斯人最早所说的中国其实是指契丹,契丹在我国北方曾建立辽朝,后来,契丹一部分西迁中亚地区,又建立西辽。契丹一名因而从中亚传到俄罗斯及东欧一带,于是“契丹”一名扩大而指整个中国。

中国陆上的边界主要在西方与北方,古代西方与北方的邻国对中国的了解,往往最初通过当时活动在中国西北边境地区的某些民族或部族或他们所组织的国家。俄罗斯民族形成的时间比较晚,俄语中称中国为Китай,读音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的古音十分相近。

扩展资料:

中国人今天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它是中国人自己创设的一个名字。确定把它作为我们国家的专名,实际上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古代的中国人不用中国这个专名来称中国,外国人也不这么叫。

至那、脂那、支那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和我们发生接触、文化交流最频繁、文献记载保留最多的国家,莫过于印度。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词。整个词在汉译佛经中很常见,音译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

这些佛经的原文,当然多数是当时或更早时在印度写成的。大致可以肯定是在公元前4至3世纪。

从梵文的Cīna一词,便衍生出今天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称呼中国的专名:波斯文的Chīn,阿拉伯文的Sīn,拉丁文的Sinae,英文的China,法文的Chine,德文的China,意大利文的Cina,以及其他等等。日文因为能够借用汉字,有时就直接使用“支那”这个译音字。

凤凰网-古代外国人都是怎么称呼中国的?

俄语里叫中国“基塔伊”(Китай),是沿袭着对“契丹”人的称呼。

http://wwwrusskynet/article/printpageaspid=7

最后一句,自己看

中国的俄语为 Китай 谐音可以读 ki大一 重音在“大”上 ki da yi

确实是契丹的俄语读法,因为当时俄罗斯开始形成独立完整的国家,他们对自己的南方所有的了解就是活跃于草原上的契丹民族,所以认为整个中国都是“契丹”。再加上当时契丹真的很强大,与长城以南的中国交战多是胜仗,当时的中国某种角度上确实是“臣服”的。于是慢慢的“契丹”就成为整个中国的称呼了。

读作Китайский континент。

学俄语是要从语音开始学起的。

发音器官包括呼吸器官、喉头、声带、咽腔、口腔和鼻腔,由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口、鼻时,受到不同形式的控制,发生振动和共鸣,形成语音。

呼吸器官的作用是:供给发音时所需要的气流。

喉头内部的声带是形成语音的重要器官。声门关闭,气流通过时,声带发生振动,发出乐音,发元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浊辅音时,声带也要振动,发清辅音时,声门张开,气流通过时,声带不振动。

口腔包括唇、舌、齿、齿龈、硬腭、软腭、小舌。齿、齿龈和硬腭发音时是静止的,是积极发音器官的支点。舌分为舌尖、舌前部、舌中部和舌后部。舌是口腔中最灵活的发音器官,还有唇的活动状态。

鼻腔在发音时起共鸣器的作用,它靠软腭和小舌与口腔隔开。俄语的六个元音和二十一个辅音中,有两个音是鼻音,软腭下垂,开放鼻腔的通道,气流要通过鼻腔发出。其余的十九个音都是口腔音,软腭上升,封闭鼻腔的通道。

俄语字母有三十三个,其中十个元音字母,二十一个辅音字母和两个无音字母。俄语可以听音写字,见词读音。如字母а读作/a/,字母я读作/ja/(在重读音节中)或/i/(在非重读音节中),而ть读作/tj/,ь表示前面的音读成软音,也就是发音时,要加上半元音/j/。

辽朝,正是因为它是名震中外的盛大王朝,世界才得以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而知晓中国。哥伦布出海航行,据说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仰慕已久的东方契丹——这个说法虽说很难得到权威确定,但是,根据《剑桥辽宋夏金史》记载:通过Kitaia、Cathaia或Cathay等形式,契丹在整个欧亚大陆成为中国的代称,俄罗斯和斯拉夫语的世界中,至今人们还在用“契丹”来指称“中国”倒是确有其事。

现在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称呼中国Китай直译过来是“契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俄语名称,直接翻译过来是“契丹人民共和国”。俄国人到目前为止仍然称中国为Kitai(契丹),称中国人为Kitaitsy(契丹人),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在中世纪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一直是对中国的一个通称。在他们眼力认为契丹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可见契丹民族的对世界的影响。“契丹”作为中国通名的主要原因,是经过辽金两代的民族融合,“契丹”已经成为华北主要各族(契丹、汉人、女真、渤海等)的通称。契丹族现在早已在地球消失。但“契丹”的影响横跨欧亚,直至今日。现在他们大多融入中国汉族的血液。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旧时高丽、朝鲜人为学习汉语而编写的两本非常重要的教科书。《老乞大》全书采用会话的形式,记述了几个高丽商人到中国经商,途中遇到一中国商人后结伴同行的经历,以及到大都(北京)等地从事交易活动的全过程。其情节连贯,内容广泛,涉及旅行、交易、契约、宴饮等各个方面。全书采用口语写作,是研究元明清时期北方汉语最直接的材料。关于书名“老乞大”,学术界普遍认为“乞大”为“契丹”的音转,契丹指当时的中国,因此,“老乞大”即“老中国”,也就是“中国通”的意思。1998年,韩国发现了元代古本《老乞大》,里边的明以前“胡衕”的写法,是汉语“胡洞”。该书都是地道的元代北方口语,证实元人用汉语说话,元人语是汉语,对研究元代汉语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进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除了蒙古元(也有一部分),都普遍换用了的汉语,这种阿尔泰化的“北语”历史上称之为“汉儿言语”。《老乞大》中还记有“过的义州,汉儿田地里来,都是汉儿言语”。辽金元以后北方人语言已经受各族语言深度混合。这就是为什么朝鲜人学“汉儿言语”的教材要叫《老契丹》而不叫《老汉子》《老唐子》。从这种“汉儿言语”中发展成了如今的普通话。

利玛窦在地理学专名厘定方面的一大贡献是,证明了《马可·波罗行记》所称“契丹”(Cathay)即中国北方,所称“汗八里”即中国北京。而15、16世纪东西方直接对话的发端,就是西方对马可·波罗所说“契丹”的寻觅。哥伦布、达·迦马都是为了追寻那个据说金银遍地的“契丹”而进行远航的。利玛窦的功绩在于:澄清了“契丹”与“中国”这两个地理术语的关系问题,其学术意义和对中西交往的实际意义都不可低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45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