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从诗中什么什么可以看出春天来到了江南

《江南春》从诗中什么什么可以看出春天来到了江南,第1张

江南春》从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看出春天来到了。此句意思是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

一、原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三、作者出处

作者杜牧 朝代唐《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一开头,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山郭”山城。指修建在山麓的城池。“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第四句“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即如烟般的蒙蒙细雨。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这里,诗人不用“寺”,而又改换成了“楼台”,这不仅是为了避免用词重复,更主要的是适应“烟雨”这样的环境。

在这里,诗人通过虚实结合,有眼前而历史,内心无比感慨——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这里,诗人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着江南春的自然美景;诗人以深邃的思维,穿过时空,感悟历史文化的审美意义。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忆江南·江南好》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江南逢李龟年》

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代: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有关江南的优美句子

1、傍晚,晚霞映红了天空,披着霞彩,步入了古街。霞光一点点地消失在天际,古街上店外的灯笼一盏盏的照亮了夜晚,在黑夜来临前,傍晚的古街在蓝色的天色中,显出可迷幻的美。店的后面是一条条的河,灯光从一家家店的木窗木门中渗透出来,照亮了夜河,折射出的柔和,夹杂着古典的风味,诉说着几千年来不变的江南。

2、此刻,我已坐在江那头的亭阁里了。忽然又觉,江南是乌漆格子里半躲半藏的姑娘。冉冉檀香透过窗,眼前的江南,宛如一幅浓墨浅彩的水墨画。圆石桌上,一杯热茶冒着热气,与烟雨混在一起,看不分明了。是那“姑娘”饮过的吗?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滴滴红粉泪,溅落在水墨画卷上,是江南的温柔。云鬓花颜,泪光潋滟,此恨绵绵,都在江南。

3、芙蓉如面柳如眉,她生于江南小镇的一处平凡人家。她有个憨实的爹,慈爱的娘。她常穿着娘亲手缝制的粗布青衫,撑一叶小舟,至荷塘未央。用她白皙的手摘下一朵朵娇艳的莲花。她名:木芙蓉,可人们都叫她:采莲女。

4、江南的房子总是双层的小楼,我在一座石桥下船,慢慢踱上桥时,江南的景色也慢慢展露在我眼前,登上桥顶,便能看到江南的河道,两岸坐落着许些房子,望过去是青白的交相辉映,好像一直延伸到天边,高大的柳树遮住阳光,倒映在水中的影子,朦朦胧胧的好似梦中。

5、江南是这样的温柔,哪怕耀眼的阳光,在她这里,也是那么的柔和,她就像温柔的女子,高雅,清新。

6、静谧的风拂遍整个江南,枯藤老树昏鸦的悲凉,小桥流水人家的悠远,荷叶田田的欢乐,就在这无数的瞬间,江南又幻化出另一个净洁的世界,他概括了江南的轮廓。江南,这个多愁善感的天堂孕育出了淳朴、善良的人类,无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还是吟诗作对、琴棋书画的兴趣爱好;无论是精致美观,令人津津乐道的美食文化,还是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水乡文化底蕴正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浓厚的文化气息传遍世界。

7、漫步在青砖石上,渴切想记住江南的每一个细节,一草一木,似乎都带有那份淡定的气质,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8、女子造就了江南。在江南,女了不仅仅温婉多情,还多才多艺。绣花与歌唱,仿佛与生俱来。其实,最爱看的就是江南女子做诗。如诗之画自成诗,女子笔下的小诗更增添了江南的风韵。女子让江南充满了一种灵动的美。如果你立足一窗前,静静观赏一女子梳发,你会发现时间可以过得这么精致;如果你跟随一江南女子穿越一条古道,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风景。有了女子才有了完整的江南。

9、青石板的小路,依依的杨柳、清清的河水、精致的小屋构成了周庄最具浪漫色彩的意境!在小路两旁有许多摆摊的小商贩,把这个小镇勾勒得如此的和谐与热闹。 

10、如果说江南周庄的夜色是一位温婉的女子,那么在遂宁涪江边的夜色就是一位充满了阳刚之气的小伙。如果说江南的夜色为我们演绎的是一首首琵琶曲,那么涪江的夜色就是一曲曲激烈的锣鼓! 

11、踏着蔓蔓的青石小路,回忆着幼时的江南,也如同这般地清雅,两边的河道停泊着密密的扁舟,几个船夫稀稀疏疏地摇着船,等待着游客,他们身上散发着朴质的纯真,有着江南最古老的品质。

12、天下着蒙蒙细雨,让整个江南蒙上了水汽,也为江南增添了迷蒙与神秘。夹杂着雨滴,我踏进了苏州的园林,这些融汇了古典艺术的建筑,是江南与世无争,清新淡雅的最好代表,它没有故宫的霸气,它是在外漂泊久了的人,最温暖的家,淡雅而又玲珑,凭栏木雕,镂空花窗,亭台楼阁,园林的美,是江南最好的诠释。

13、我搭上一艘木船,看着两岸白璧青砖的房子,又有种回到以前的无忧,带着无尽的期待,数着家门前的船只。杨柳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婀娜多姿地点缀在江南的每个角落。 

14、小调造就了江南。也许弥漫在江南瓦片之中,草荇之间的不仅仅有湿漉漉的气息,更有腻人的小调。虽说她腻,但腻得好听,沁人心脾。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南人天生就不是唱秦腔的,他们婉转空灵的歌声更像是在与自然对话,无需声嘶力竭,只需娓娓道来。无论是深闺女子,还是豪爽渔夫,无论是卖油纸伞的老叟,还是吖吖学语的孩子,小调是他们的日常用语,歌即是话,话即是歌。有了小调才有了完整的江南。

15、眼前的这片红色在我面前仿佛荡漾起了一圈圈红色的涟漪,这就是江南人的文化吧!一个安静的城市至少会因为还存在着这些红色的生命不会埋没、消失,是文化构造了江南,是艺术深化了江南,是感情完美了江南。外婆说,剪纸是需要耐心、细心与恒心的,江南的娴静、高雅是江南人细腻的感情铸造的,是无数年来点点滴滴的文化堆积成的结晶。她拥有着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梦想穿梭在世界的天空。

16、这个江南小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古色古香,在飘雨的黄昏,小镇就像是一位撑着油纸伞在雨中漫步的美丽姑娘。

江南的历史沿革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据《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可知史书中出现的“江南”一词,在东周春秋时期,最早指的便是现今浙江、江苏和安徽等省一带,也就是东周时的吴国越国等诸侯国区域。

秦统一天下时期的《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此书中出现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西晋永嘉之乱后,今中原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为都,是为东晋。隋朝,这一时期的江南有时指的是湖南、湖北一带。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湖南、湖北长江以南部分。安史之乱后,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宋朝改道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分江南东路与西路,其中江南东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饶州(鄱阳)、信州(上饶)、抚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筠州(赣州)。

元朝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明代袁可立在苏州为推官,史官在评价他的政绩时称呼道,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神君讫威讫富之誉,(袁可立)为江南冠矣!”

清朝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苏、安徽的统称,两江总督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小江南”越来越明确地特指传统的江浙地区。

江南的四大名阁

滕王阁

岳阳楼

黄鹤楼

阅江楼

每一座楼阁都是历史上出名的阁楼,有多首古诗文是描写这四楼的,并且有着多年的文化历史背景,是非常值得去登上观望的。

江南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美女。最早的是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西施》)“忆昔西施人未求,浣纱曾向此溪头。一朝得侍君王侧,不见玉颜空水流。”(施肩吾《越溪怀古》)流水依旧,而玉颜已逝,令人感叹不已。另外,历史上的江南美女还有项羽的宠妃虞姬、周瑜之妻小乔、钱塘娼女苏小小、金陵莫愁等。唐代产生了大量描写江南美女的诗篇,唐诗中吟咏美人的诗层出不穷。王琚有《美女篇》,岑参有《醉戏窦子美人》,孟浩然有《美人分香》,李白有《陌上赠美人》、《口号吴王美人半醉》、《代美人愁镜二首》,张渭有《赠赵使君美人》,杜甫有《佳人》,张籍有《美人宫琪》,顾况有《代佳人赠别》,武元衡有《赠佳人》,李贺有《美人梳头歌》,陆龟蒙有《美人》等,把美人的仪态和情趣从内到外写了一遍。唐代诗人对江南美女的形容,有佳丽、吴娃、吴姬、越艳等。

江南美女有着娇好的姿容体态。她们有着洁白的肌肤,这一点似乎成为江南美女与其他地方女子的显著区别。李白描写江南女子白皙清秀的诗歌就很多。“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一)“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二)“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李白《浣纱石上女》)把吴女之白作为整个诗歌的主题。江南气候宜人,山水秀美,自然会造就美女的白皙肌肤。正如杜牧“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杜牧《杜秋娘词》)所吟咏的一样。加上采莲女多赤足在水上劳动,其素足也就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杜甫《壮游》)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江南女性容颜之美并无身份之分,既可以是贫寒浣纱女,有“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洛阳女儿行》)的不平;也可以是歌妓,有“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的沉醉。她们的体态窈窕多姿,“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她们有的丰满可人,“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王勃《采莲归》)。将江南美女与鲜花相类比由来已久,梁代昭明太子就曾有“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锦带书十二月启》)诗人常常以鲜花来形容赞美她们,“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宋之问《浣纱篇赠陆上人》)惊叹“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儿女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花红照脸。”(孙光宪《河传》)写江南美女人面与鲜花相映衬,别有一番情趣与意境。

江南美女还有着丰富的性情和才艺。从总体上看,江南女性的性情开朗活泼,健康乐观。她们有的娇羞,“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有的大胆,“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李白《越女词五首》)有的天真烂漫,“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越女沙头争拾翠,相呼归去背斜阳。”(孙光宪《八拍蛮》)有的机灵活泼,“吴娃足情言语黠,越客有酒巾冠斜。”(刘禹锡《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有的深情款款,“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长袖舞阑干。”(羊士愕《郡中即事三首》)有的热情欢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当垆卖酒热情待客,如春风扑面。“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李白《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访崔四侍御》)卷帘嘲戏,泼辣俏丽,毫无拘束。江南社会普遍流行乐歌舞蹈,杜牧到湖州后,描写江南秋收后人们庆祝丰收的情景时说,“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管因题长句四韵》)就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写照。唐诗中对江南佳丽擅长歌舞的描写,与其美丽多情一样,几乎成为她们的专利。“越女歌长君且听,芙蓉香满水边城。”(常建《吴故宫》)“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李白《对酒》)“吴姬对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鲍防《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都对她们的娇美歌喉赞美有加。同时她们还擅长音乐与舞蹈。“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李白《九日登山》)“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王昌龄《重别李评事》)“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居易《忆江南词》)当这种优美的歌声与具体场景结合起来时,便构成了动人的艺术境界。“楚客秋思著黄叶,吴姬夜歌停碧云。声尽灯前各流泪,水天凉冷雁离群。”(鲍溶《吴中夜别》)秋日送别本已惆怅不已,吴女的歌声更增添了无限愁绪。

江南佳丽在唐代诗人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们赞美她们的娇媚灵秀,也敬佩她们的出众才艺。如张籍《酬朱庆馀》所云“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中虽然是用比兴手法赞扬江南举子朱庆馀,但其中仍然可以透露出唐代诗人心目中江南美女的份量。所以唐代诗人在江南游历,并不乏对她们的向往与追慕,也就有了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白居易晚年创作的大量赞美江南景色与生活的作品,如《忆江南》等,也许其中就有思念江南美女的内容。脱俗清雅的隐逸之士孟浩然来到江南越中,面对耶溪边的“新妆浣纱女”,也不由得产生“相看不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的感叹。韩愈《刘生》诗中写刘生游历至江南,“越女一笑三年留,南逾横岭入炎州。”刘生在越地停留三年,全因越女的美丽动人,可见诗人对江南佳丽是情有独衷。其实江南佳丽并不仅仅是因为容貌魅力而吸引男士,她们中也不乏能诗善文的才女,她们都有动人的诗篇传世。据《丽情集》记载,越溪一杨姓女,善写诗歌,但每首总不超过两句。有位姓谢的书生向她求婚,杨女的父亲便将她创作的两句诗交给谢生,让他续对以定婚否。杨女看了谢生的续诗后,惊叹不已,称“天生吾夫也”,二人终成眷属。杨女的前两句为:“珠帘半床月,青竹满林风。”写清新舒朗之景,以景写情,抒发了内心的寂寞与期待。谢生的对句为:“何事今宵景,无人解语同。”以心灵独白巧妙回应,道出了今宵美景没有知音的伤感。二人之联句景美情深,堪称心有灵犀,珠联璧合。七年之后,杨女竟在与谢生联句赋诗后,在谢生的怀里而逝。杨女:“春尽花随尽,其如自是花。”谢生:“从来说花意,不过此荣华。”杨女:“明月易亏轮,好花难恋春。”谢生:“常将花月恨,并作可怜人。”整首诗抒发了一种春去花落、美好事物难以长留的伤感。这是一则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杨女以诗而嫁谢生,又吟咏着诗歌逝于谢生怀抱,其出众的才华与敏感深情当为日后江南才女的源头。

  知江南赏析: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采自民间的一个故事。

江南的一个小镇水秀山清,一个不是江南的姑娘喜欢上了来自这座江南小镇的一名男子,男子眉眼如淡淡春山,姑娘再次来到江南,想寻觅他的气息,却又无从寻得,从江南归来后,闲愁顿生,独自已在闺阁的小窗上。回想去江南的时候,正下着丝丝细雨,有如少女的心思细腻而不可捉摸微妙而不可言说,但是这样的心思岂是他人所懂得?女孩曾把这样的心思与些许人倾诉过,但是这些寻客也只是品尝了如此的感受,毕竟都是红尘中人,哪来春雨那样笑看人世百态?

江南景色醉人,但最醉人的莫过于对一个地方的情感,这些情感被留在江南,酿成一坛醇酒,封藏于此地,如此一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境况怎能不令人断肠?“但再多人爱我 你不爱我 还是寂寞 其实残酷的是 对你的残酷着了魔 ”谁知自己一往情深的江南却不如自己那样沉醉于那样疼痛却令人沉沦痴迷的感觉,依旧笑看春风带着春情,十里飘香。世间轮回周而复始的爱恋不会因为谁的失意而停下,春风就像一个月下老人一样的意象,看透红尘,却又继续撒下爱的种子。

  知江南,作者,佚名,年代不可考。是汉代两汉乐府 诗词。

  原文: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

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

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

,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人心底的

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

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

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

,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

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

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

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厶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

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

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沈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

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

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

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

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

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

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

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

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

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gou4把

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

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就会产生

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我父亲被无由关押,尚

未结婚的叔叔在安徽含冤自尽,我作为长子,20来岁,如何掌持这个八口之家呢?

我所在的大学也是日夜风起云涌,既不得安生又逃避不开,只得让刚刚初中毕业的

大弟弟出海捕鱼,贴补家用。大弟弟每隔多少天后上岸总是先与我连系,怯生生地

询问家里情况有无继续恶化,然后才回家。家,家人还在,家的四壁还在,但在那

年月好像是完全暴露在露天中,时时准备遭受风雨的袭击和路人的轰逐。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接到指令必须到军垦农场继续改造,去时先在吴江县

松陵镇整训一段时间。那些天,天天排队出操点名,接受长篇训话,一律睡地铺而

夥食又极其恶劣,大家内心明白,整训完以后就会立即把我们抛向一个污泥,沼泽

和汗臭相拌和的天地,而且绝无回归的时日。我们的地铺打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

从西边墙板的袷缝中偷眼望去,那里有一个安静的院落,小小一间屋子面对着河流,

屋里进去的显然是一对新婚夫妻,与我们差不多年龄。他们是这个镇上最普通的居

民,大概是哪家小店的营业员或会计罢,清闲得很,只要你望过去,他们总在,不

紧不慢地做着一天生活所必需,却又纯然属于自己的事情,时不时有几句不冷也不

热的对话,莞尔一笑。夫妻俩都头面干净,意态安详。当时我和我的同伴实在被这

种最正常的小镇生活震动了。这里当然也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但毕竟是小镇,又兼

民风柔婉,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云散,恢复成寻常生态。也许

这个镇里也有个把“李国香”之类,反正这对新婚夫妻不是,也不是受李国香们注

意的人物。咳,这样活着真好!这批筋疲力尽又不知前途的大学毕业生们向壁缝投

之以最殷切的艳羡。我当时曾警觉,自己的壮气和锐气都到哪儿去了,何以20来岁

便产生如此暮气的归隐之想?是的,那年在恶风狂浪中偷看一眼江南小镇的生活,

我在人生憬悟上一步走向了成年。

 我躺在垫着稻草的地铺上,默想着100多年前英国学者托马斯返路昆西(t 

.de quincey) 写的一篇著名论文:《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昆西说,在

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及其夫人借助于黑夜在城堡中杀人篡权,突然,城堡中响起

了敲门声。这敲门声使麦克白夫妇恐慌万状,也历来使所有的观众感到惊心动魄。

原因何在?昆西思考了很多年,结论是:清晨敲门,是正常生活的象征,它足以反

衬出黑夜中魔性和兽性的可怖,它又宣告着一种合乎人性的正常生活正有待于重建

,而正是这种反差让人由衷震撼。在那些黑夜里,我躺在地铺上,听到了江南小镇

的敲门声,笃笃笃,轻轻的,隐隐的,却声声入耳,灌注全身。

 好多年过去了,生活应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敲门声还时不时地响

起于心扉间。为此我常常喜欢找个江南小镇走走,但一走,这种敲门声就响得更加

清晰而催人了。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

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靴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

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

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如眼前一亮,我猛然看到了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幅名扬海外的《故

乡的回忆》。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

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我打

听到,陈逸飞取像的原型是江苏昆山县的周庄。陈逸飞与我同龄而不同籍,但与我

同籍的台湾作家三毛到周庄后据说也热泪滚滚,说小时候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看

来,我也必须去一下这个地方。

  余秋雨先生描写的《江南小镇》比我看到的更好。当你坐船慢慢驶进小镇,一眼就能看见精致的石桥,依山傍水的房屋,白白的轻盈的炊烟,再看看那水中倒影着的柳树、房子,一切都显得格外幽静。船儿悠悠走着,不紧不慢,在这里你一点都感觉不到城市那种急促的气息。身旁是柔柔的碧波,在眼前一起一伏,线条舒畅和美,一切都是一个“静”字,只有那“嗒嗒”的水声,但仍是那么流畅,似古筝般淡雅清丽,又像风儿吹过竹林般安详,富有动感的曲线,这般景色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如同先生所说,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镇不屑于荣华,因此没有磅礴的气势,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曾有过升沉荣辱,只默默滋养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

  读完了全文,想着余秋雨笔下的江南小镇,回忆自己去乌镇的经历,对乌镇的怀念,来自长长的青石板路,来自小桥流水的古朴清丽和典雅,来自文学巨匠矛盾的故居。

  去乌镇的路上,已是细雨绵绵。在导游的安排下,我们轻松地开始了乌镇游。 雨中的乌镇更多了一种朦胧的美感,雨是那样的干净,却又是那样的朦胧,那样的轻柔优美,留给我无尽的遐想。

  从景区大门进入后,我们便来到了逢源双桥,因其上有一廊棚也称为廊桥。我以为会有象《廊桥遗梦》一样的浪漫故事,结果却不是“有缘千里来相逢”的“逢缘”,而是“左右逢源”的“逢源”。导游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

  过桥以后,我们来到了财神湾。其实所谓的财神湾也就是一道比较大的河道,适宜于船只到此调头,加上河对面正好有个财神菩萨,所以取名为财神湾。

  脚下踏着上世纪初的青石板,悠悠慢行,那些青石板已被踏的发亮,可见乌镇的历史悠久!那些民居依水而建,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水阁是乌镇一绝,也是江南水乡独一无二的景致。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乌镇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悠悠前行来到百床馆,里面形形色色,形式不一,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床。其中有一张“鸾凤和鸣”的床,印象深刻!慢慢行走,不用刻意去找景,也不用刻意去感受文化,沿路可见的居家民俗馆、公生糟枋,蓝印花布作坊……尽情地展示着古镇的风貌。

  我们寻找着《似水年华》中那条幽深的弄堂,沿着幽深狭窄的巷道前行,两侧是古旧的木质房屋,看着那一扇扇或开或掩着的门,感受古镇的不凡历史和传奇故事。雨中的青石板铺进历史的深巷,令人留恋,却不见寂寥的雨巷,不见撑着油纸伞,不见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触目皆是穿行于长长弄堂巷中的游人。也许,在这里,你能找到你想要的那份情境。同样是雨巷,却感受到了戴望舒以外的东西。微雨中, 传递出一种幽远宁静之美以及和平与深沉的力量。走在幽长深巷里,想一些心事,沉淀一些往昔,远离尘事的烦恼,来宁静的我们的心灵。

  乌镇的中心广场,是修真观广场, 庙门上挂着一副大大的算盘,门口一对联,写着:人则千算,天则一算。颇有些宿命的意味。庙对面则是一个古旧的老戏台,在《似水年华》里见过的,每天都在演出桐乡花鼓戏,尽管下着雨,尽管一句话也听不懂,我们依然一脸的兴奋,兴高采烈地站到戏台下拍照。拍完后,我们四散离去,戏依然在咿咿呀呀地唱着。

  走马观花地游了几个时辰,便来到了茅盾先生的故居以及先生孩提时的书院——立志书院。一跨进那个在似水年华里称为书院的地方,站在它的大门口,仿佛能看到这样的情景:齐叔坐在门口的躺椅上,而默默总是不管不顾地从门口一路狂奔进去,一边大声喊着齐叔文哥。有片刻的恍惚,脑海里不断浮现着那些场景。茅盾故居是乌镇人的骄傲,乌镇不仅有漪旎的水乡风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还孕育了一代文豪茅盾。

  悠悠小河水,弯弯石孔桥,依依水中阁,深深古巷道……乌镇,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古色古香的味道,深深地吸引着我,雨中的乌镇洗去了游人带来的躁气,无比的清雅、恬静,空气中有股清湿的味道,淡淡的烟气朦朦胧胧…

  虽然来的短暂,走的匆忙,我已欣赏过了梦里的小桥流水,我已经踏过了深深的“雨巷”,美丽的乌镇在心底留下一份美好的幻想,一份纯真的愿望:乌镇,我会再来,在一个微雨飘飞的时节,在水阁中静听流水低吟,近看小巷绵长,回味似水年华。

祝你成功!!!!

  千古文人江南梦

 斟一杯葡萄美酒,倾听茅屋外的雨响蝉声;屋里一位优雅鸿儒,屋外一片茂林修竹。伴着河流喧竹,一位美女,浣洗归来;在高山流水处,一名雅士,抚琴而遇知音。在烟雨绵延中,仰望瀑布、细细数楼台。这样的场景,文人梦寐以求;这样的梦景,必然在江南。

 每个文人的心中,都做着一个关于江南的梦。

 千古中华,万万文人,大凡若此。

 江南,是优雅的。优雅的江南,优雅的文人。

 优雅,看不见也摸不着,在文人的修饰之下,它显得神秘而虚幻,恰如江南‐‐几缕青烟、幽雨深巷、些许余音。雅,在先秦时期,与音乐相关,雅者,正也;雅乐,贵族歌也。后来&ldqu;优&rdqu;与&ldqu;雅&rdqu;浪漫邂逅,结为一体,悠游不迫,悠闲自得,于是在文人与江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然而,实际上,中国文人一直是矛盾的。他们一面受孔子&ldqu;学而优则仕&rdqu;的影响,努力跻身贵族行列而在官场上防备同僚之间的尔虞我诈,一方面又受到&ldqu;雅文化&rdqu;熏陶,抱着最初的痴心和梦想‐‐渴望自由,渴望优雅,渴望闲情。李白就是在功利诱惑与优雅清高之间的矛盾中摇摆的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千百年来,有多少客栈悬挂&ldqu;太白遗风&rdqu;的酒旗,有多少酒客奔着这样的酒旗而来,可是又有几人知道李白的醉酒是文人内心的矛盾显现?又有多少人明白李白醉酒是以求回归优雅、以求摆脱屈己于人的的压抑呢?

 李白两入长安,他的志向是当一名宰相,经常拿张良、诸葛亮、谢安等人相比,并且觉得自己并不逊色多少。可是唐玄宗只希望李白来歌功颂德,因为李白的名气大,有&ldqu;谪仙人&rdqu;之美称,让他作为御用文人来歌功颂德更加有分量。优雅的李白,伟大的痴心与梦想,崩塌了;李白的优雅,与文人追求功名的孜孜不倦,产生了难以圆说的'矛盾。于是大喝一声&ldqu;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dqu;,毅然决然走出了长安。

 其实李白是不甘愿的,那不情愿久久地回旋在他的灵魂深处。他哀叹了,苦叹蜀道难行,甚比攀天。可是李白已经找到了一条通往江南的路‐‐顺着长江的啸风,&ldqu;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dqu;。这是何等的快事!

 江南,是婉约的。婉约的江南,婉约的女性。

 中国的地理景观在长江、黄河两条庞大水系的分割下,可以大致划分为代表男性阳光气息的北方和具有女性阴柔的南方。江南地形平缓且多河流湖泊,就像一幅山水墨画,呈现给人的是一种含蓄婉约的美。

 中国文人在老庄的无为、孔孟的中庸和中国哲学玄虚博大的关照之下,将男性的积极好斗、豪放野性弃而远之,转而欣赏&ldqu;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dqu;的隐逸风度与&ldqu;食不厌精,脍不厌细&rdqu;的安逸生活。且不说怡红公子贾宝玉、自诩&ldqu;多愁多病的身&rdqu;的多情书生张生,即使是草莽云集的水泊梁山和政客激战的风云三国,也都是羽扇纶巾的文人主掌着大局,那些勇猛的武夫悍将永远只能扮演文人智谋争斗中棋子的角色。文人形象是中国传统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不仅具备文弱清瘦的外表,还有儒雅不凡的气质;要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内在修养,还要有女性般细腻的感觉,为落花伤神,为流水动情。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特质竟然成为知识阶层的审美共识,并以之作为艺术创作与个人气质的最高境界而竭力追求。

 于是,江南的婉约与文人的女性情结相遇合,江南便成了诸多文人梦中百转千回的天堂,他们咏叹江南&ldqu;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rdqu;因而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看似平添的《西洲曲》与《采莲赋》,我们也能从&ldqu;千古文人江南梦&rdqu;里得到了答案。

 即便是在边塞诗最为盛行的唐朝,诗人们在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之时,也常常伴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结。既有&ldqu;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rdqu;的雄壮气概,也有&ldqu;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rdqu;的婉约哀愁,更有&ldqu;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rdqu;的缠绵情感,这必然是江南&ldqu;婉约&rdqu;的旨意了。至于宋词,大多是是山水田园的诗化,春逝的感伤,相思的惆怅,俱化为江南的风景人情,道出了&ldqu;墙里佳人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rdqu;的&ldqu;多情却被无情恼&rdqu;,还有深深深几许的庭院、更兼细雨的梧桐、晓风残月之杨柳岸,如若不是江南的风物,这些又从哪里来?

 江南,是美丽的。美丽的江南,美丽的景物。

 美丽的景物,在江南,一者竹子,二者苏杭,三者楼台。文人爱竹,因为竹子挺拔舒展而美丽潇洒的形象与中国文人的传统理想人格相遇合,于是竹子便成了文人情操的寄托、励志的象征。竹林在江南随处可见,于是有&ldqu;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rdqu;的自得,有&ldqu;写取一枝清瘦竹,清风江上作鱼竿&rdqu;的逍遥,有&ldqu;要看凛凛霜前意,需带清风冷落时&rdqu;的旷达。你也不能忘记,郑板桥的&ldqu;胸中之竹&rdqu;与&ldqu;画中之竹&rdqu;是何等的浓墨重彩。

 君记否?竹林七贤,在林中聚会,或吟诗弄月,或喝酒行乐,无拘无束。如此美谈,谁人不知,何人不晓!

 那西湖,你道像是什么?我道真似天堂。&ldqu;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rdqu;,美丽的西施,美丽的西湖,白娘子与许仙的相遇,也是在在西湖的一块石头上,并就此衍生了千古传颂的人妖之恋,悲剧的结局,唯美的过程,足矣。那巍巍姑苏台,从卧薪尝胆到《枫桥夜泊》,再到今天的《涛声依旧》,经受了千年风霜的狞厉,古运河畔的涛声真的依旧?枫桥的渔火确实依然?寒山寺的钟声呢?文人的牵挂,文人的质问,文人的江南梦,至今依然。

 &ldqu;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rdqu;江南的楼台,美不胜收。那&ldqu;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rdqu;的滕王阁,那&ldqu;白云千载空悠悠&rdqu;的黄鹤楼,那咏叹&ldqu;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dqu;的岳阳楼,尽是楼台,净是美景。

 斟一杯葡萄美酒,倾听茅屋外的雨响蝉声;屋里一位优雅鸿儒,屋外一片茂林修竹。伴着河流喧竹,一位美女,浣洗归来;在高山流水处,一名雅士,抚琴而遇知音。在烟雨绵延中,仰望瀑布、细细数楼台。这样的场景,文人梦寐以求;这样的梦景,必然在江南。

 千古江南,把多少文人梦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450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