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戏剧的来源

浪漫主义戏剧的来源,第1张

浪漫主义的词源Romaitic来自于Boman(罗马),意味着中世纪的罗马式宗教文化,这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渊源,而给积极浪漫主义戏剧以直接影响的,则是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W莎士比亚,则无论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旗手施莱格尔兄弟,还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旗手V雨果,都将他奉为典范。当然他们各有自己的着眼点。

《西厢记》作为一部经典的戏剧,就算大家没看过原文,大致也都知道里面的爱情故事。毕竟它不仅仅在《红楼梦》中出现过,也多次被拍成影视作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冲破封建的桎梏,历经波折后,修成正果的爱情故事。

这样的故事放在现在去看,甚是平淡无奇,按如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很“狗血”,也很矫情做作。可这样的故事,放在元朝那个年代去看,却是十分了不得的作品。

因为在那个年代看来,这是一部具有先进思想的作品。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

在那个女子以嫁人为终身事业的年代,

在那个要求门当户对的年代,

能有一对青年男女,不顾功名利禄,不顾家世财力,不顾权势名声,而立誓此生不负的,是极其难得的。这样歌颂爱情至上,反对包办婚姻的思想,在那个年代更是难得。

但是, 剥开这层爱情故事的外衣,我们会发现,《西厢记》里,更多的是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文人雅士。

他们心性孤傲,也会委屈求全;

他们独善其身,也有侠义行径;

他们作奸犯科,也有高尚节操。

这里面的每个文人,单独拎出来,也都十分生动出彩。 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矛盾点,可这些矛盾点却意外和谐地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中的文人,大都是矛盾的。 就比如司马迁受了宫刑后,有写《史记》时的那种“九死不悔”的信念,也有着对上位者的谦卑与愚顺。

再比如钱谦益有以死报国的志向,可真正到了国破家亡,直面死亡时,又有着怯弱的一面。

文人的矛盾是很强烈的,就像剧中的郑恒,是最后出场的反派人物,可也带有文人的风骨。郑恒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可以说是剧中唯一的文人中的小人,可是这样的人,在最后奸计败露之后,宁愿撞死而不愿受辱的做法,也是极具文人的志气与节操。

细读《西厢记》后会发现,这部戏剧里除了武斗的角色,大部分都算“腹有诗书”之人。

张生即张珙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有志青年,在剧中是文人的代表人物;崔莺莺作为相国家的**,自然也是熟读诗书,满腹才华,也是一个文人。

两位男女主角设定为文人,这不难理解,可仔细琢磨后会发觉相国老夫人、普救寺方丈,甚至是丫鬟红娘都有着文人的气息,也都带有着文人的矛盾。

这种感觉有点像古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两面神”雅努斯,不同的两面形成了独特的对立面。

就拿相国府老夫人在嫁女儿方面,一面想要守住相国的遗志,一面又想守住自己的信用,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看普救寺方丈在为相国做法事时,顺带着也帮着张生的亡父亡母超度,不得已要说谎时,也有着矛盾点:一面是佛家中不打诳语的内心修养,一面是本性中天然的善良。

可也因着这样的对立与矛盾让剧中的人物“活”了起来。很生动,也很现实。就算撇开故事,每个人物也都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如果再撇开对古代文人的固定想象,我们还能从这个戏剧里看到,文人的另类面孔。有高尚不屈的精神,也有着日常生活中的平实和胆怯。

因此,与其说是另类面孔,不如说是文人的两面性,有好也有坏,两面的对立统一,组成了有血有肉之人。

说红娘有趣,我想没人会反驳;然而,说红娘是文人,我想肯定有人不认同。不过既然我敢这么断定,自然是有原因的,这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红娘身处的环境;

二是红娘的作用。

下面我就这两个原因进行详细解说。

(1)红娘身处的环境

红娘作为相国府中崔莺莺**的贴身侍婢,说不上饱读诗书,但是耳濡目染下,还想成为白丁的可能性也不大。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崔莺莺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女子,有文采、有教养,这样的大家闺秀,身边服侍的人,自然不能太差,因为近侍不好,也会有损主人家的脸面。故而,从身处的环境来看,红娘有涵养的同时,再懂点诗文是最正常不过了。

(2)红娘的作用

作者取名为红娘,顾名思义自然是为男女主角牵线搭桥的作用,不过除却这个作用, 红娘还是作者的“代言人”,传达作者思想的作用。

因此,细读原文后,我们会发现,红娘所说的话,不但有趣,也具有先进的思想。

红娘最有趣的地方也在于她的矛盾点。红娘作为丫鬟,要听命于主人,可是她真正的主人是老夫人,她可以说是老夫人派来服侍**的同时,也起到监视的作用。 因而,每次在帮自家自家**与张生传递书信以及安排幽会之时,都是极其矛盾的。一面又怕挨老夫人的打,一面又过不了自己侠义心善的那一关,看着甚是有趣。

她一面抱怨自家**给她找罪受,一面又真真切切地撮合着这两个有情人。 这种感觉特别像兄弟姐妹或是好朋友之间的那种情感,嘴里说着嫌弃,实际上又会相帮,而且是尽心尽力地提供帮助。

所以说,红娘是一个特别生动,也十分矛盾的文人。她贯穿整个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所说的话,很值得细品,而且越看越兴味。

我们都知道,张生所代表的是正派的文人形象,而郑恒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可就算如此,两人都具有文人的风骨。 特别是郑恒,就像在上文中提到的,在奸佞小人行径的衬托下,那种文人的节操更是凸显了出来。

张生是这部戏剧中最有才华的人,同时也最具有反抗的精神人。 张生比很多故事中的书生都要勇敢一些。就拿《白蛇传》中的许仙相比,张生就明显有自己的主见、有胆识,也勇于反抗。

张生在争取婚姻上是卯足了心力,他要与相国老夫人做抗争,还要跟莽夫孙飞虎智斗,还得打破自己以往一直崇尚的礼仪教化,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特别是要与崔莺莺夜半相会时,一面是礼教,一面是爱情,那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将文人的高尚与庸俗进行了正面的碰撞,让张生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张生时常都是矛盾的,他时而与命运抗争,时而又顺从了现实。他想要争取与崔莺莺厮守,可面对不堪的现实时,他又选择了自暴自弃,最终还是崔莺莺的勇敢拯救了他。

而郑恒呢,就更是矛盾的一个人了,换言之,就是完全对立的两面派人物。 郑恒在前面几幕都是“先闻其名,未见其人”, 到故事接近尾声时才出现。郑恒是起到破坏作用的,用奸计坏张生和崔莺莺的结合,其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没有成功的。

可他在败露之后却是撞树而亡,这一幕是充满了戏剧性,可也体现出了文人的节操。

郑恒出场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因着他出自于书香门第的家族,作者也给予他文人的风骨,让他不至于辱没了门楣。

因此, 细读原文后不难发现郑恒这个人物的矛盾性是最强烈的,也是最具有普通人的特性,偶尔有为一己之私而作恶的行为,可本性上又有着君子的凛然道义。 这样的人物, 明显就是将现实中的人物“藏”于纸上,对世人起到警示的作用。

《西厢记》虽然只是一部戏剧,可其中浪漫的情诗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却是让其从流传至今的同时代作品中脱颖而出。

里面的诗词饱含情感的同时又兼具美感,例如夸姑娘好看时,是这么写的:

又例如在表达情思时,是这样的:

这样诗词多具有画面感呀。可见人人称颂的经典,都是值得细细读来的。

再说到社会内涵,我们都知道, 中国古人写故事,无论是以“大团圆”结尾,还是以悲剧收场,里面都会隐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与阶级矛盾。 像是《西厢记》中很明显的我们就能看出“安史之乱”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现象,以及自古以来,婚配的不合理现象。

在这些现象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文人志士的无奈,那就是作者王实甫的无奈。他有抨击社会时的激愤,却也有身陷于此的悲哀。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矛盾,其实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了作者的矛盾性。

所以说, 作者写故事,何尝不是在写自己呢?

不是的。

各种戏剧流派的形成,都是多种因素的融合,它们都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某种哲学观念有密切联系。在人的本体观、戏剧观以及戏剧的表现方式等方面,它们都有自己的主张,这些因素在创作实践中的综合体现,形成某些鲜明的风格特点。

在这一层面上区分历史上的戏剧流派有:

古典主义戏剧,兴盛于17世纪,以法国为代表,主要作家有P高乃依、J拉辛和莫里哀,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则是集中阐明古典主义戏剧原则的经典性著作;

浪漫主义戏剧,在19世纪前期兴起于欧洲,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反叛者,主要作家有法国的V雨果、Ade缪塞,德国的Hvon克莱斯特,也包括英国的GG拜伦、PB雪莱,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这一戏剧流派的宣言;

现实主义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于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各国兴盛并居于剧坛的主导地位,主要作家有H易卜生、G豪普特曼、萧伯纳、J高尔斯华绥以及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E奥尼尔等,这一流派被继承下来,并与其他流派相互对立、相互影响,在20世纪形成多种风格并存竞荣的局面;

自然主义戏剧由法国作家E左拉于1881年确立名称 ,他是这一流派的倡导者和主要作家,豪普特曼、苏德尔曼、H贝克、JA斯特林堡的某些作品也属于这一流派;象征主义戏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各国,主要作家有M梅特林克、JM辛格以及俄国的安德烈也夫等;表现主义戏剧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欧美,主要作家有斯特林堡、G凯泽 、E托勒尔、卡佩克、奥尼尔等;

未来主义戏剧由意大利的FT3马里内蒂于1909年创立,流行时间较短,俄国的 BB马雅可夫斯基也曾属于这一流派;超现实主义戏剧源于G阿波利奈尔于 1917年创作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作为一个流派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

主要流行于20~30年代的法国;存在主义戏剧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法国,主要作家J-P萨特、A加缪都是存在主义哲学家 ;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欧美,主要作家有S贝克特、E尤内斯库、H品特、A阿达莫夫、E阿尔比、J热内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马丁·艾斯林于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

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未来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又总称为现代派戏剧。

戏剧流派:dramatic schools 以风格类型区分的戏剧群体现象。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由于观念和方法不同,也可以区分为不同的流派,如体验派与表现派之别,有人把它们称为表演艺术的不同形态。

新浪漫主义是五四时期,文艺界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统称。二十年代相当多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过新浪漫派的影响,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曾经盛极一时。

如:陈楚怀的《骷髅的迷恋者》、向培良的《暗嫩》、 白薇的《琳丽》洪深的《赵阎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28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