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是抽象派还是印象派?

毕加索是抽象派还是印象派?,第1张

毕加索是一位是抽象派的艺术家,他是西方现代绘画的标志性人物,以画作和雕塑闻名于世。他的一生极富传奇和浪漫色彩,其艺术上天马行空、有着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成就,在他小时候就可见一斑。

对于后期那些形状怪异别扭,色彩对比强烈的画作,毕加索并没有指望别人能够懂得,也不需要懂,因为这就是这位画家内心和精神的独白,他只想把自己所感悟的所想到的表达出来而已。

人物生平

毕加索出身于图画教师家庭,从母亲姓毕加索。幼年在美术学校学习,后入马德里高等美术学校。公元1900年到巴黎,以后在那里定居,研究印象派、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和古代的绘画。

公元1908年和勃拉克创造“立体主义”画风,为欧洲画坛所注目。西班牙内战期间曾回西班牙参加人民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居巴黎,从事反法西斯的地下斗争,公元1944年参加法国***。

公元1950年前后,发表过三幅《和平鸽》,声援保卫世界和平,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国际和平艺术奖金。他除擅长油画外,还从事过雕刻、陶瓷设计、书籍装帧和插图。著名作品除《和平鸽》外,尚有《亚威农少女》、《三个戴面具的音乐家》和《格尼卡》等。

毕加索的作品特点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

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艺术作品是伟大的人物创造的。

扩展资料: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

-巴勃罗·毕加索

  姓名:帕布洛·毕加索 性别:男 生日:1881年 国别:西班牙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他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

  1900年,他来到巴黎,倾心于凡高的作品和图卢兹·劳特累克画的蒙马特场面在他这一时期以及"兰色时期"(1901~1904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明显的影响他关心的对象是穷人、病人和生活中的可怜人他重新拿起西班牙最珍视的题材----贫穷、孤独、悲哀,但指导思想却是要用他在与蒙马特素描画家接触中加以单纯化的手法去影响法国绘画他越来越精确地画着单个的或组合的人物,把他们的形拉长或缩小,以便给予戏剧性的表现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他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的兰色调这时的毕加索只有二十三岁,但名气已不仅只限于他的朋友们这个小圈子了

  从1904年起,他定居拉维尼昂路13号洗衣船,他的画室成了画家和作家创造新美学原则的联络地点阿波利奈尔、马科斯·雅各布、安德雷·萨尔蒙、彼埃尔·勒威迪、安德烈·德兰、凡东根、胡安·格里斯都经常去那里或者索性住在那里1907年以后,人们在那里又看到乔治·布拉克他是由阿波利奈尔介绍给毕加索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埃为我们留下了那时毕加索的绝妙画象:"小小的个子,皮肤黑黑的,又矮又胖,焦急不安,同时也令人感到担心一双阴沉、深邃、敏锐、奇怪的眼睛近乎于目不转睛,笨拙的动作,妇女一般的手,不象样子的穿着,而且不修边幅一绺密密的头发又黑又亮,把智慧而顽固的前额劈为两半衣服一半象吉普赛人,一半象工人,留得太长的头发扫着那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旧夹克领子"

  毕加索在其"玫瑰时期"(1905~1906年)中显得温和,甚至可说是温柔起来了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场面使他有机会把手法变得轻快,把线条变得灵活,把变形加以强调他的作品使人想到日本幽灵画家其特点是一种娇柔的感情,含糊不定的笔触,杂乱的魅力以及并非肯定地放上去的,在颜色上精打细算,却几乎没有体积感的形不过,他很快便重新干了起来似乎是受到黑人雕塑的影响,他作了一些强烈反映自己所关切的造型问题的塑象,素描和渍画这个西班牙人怎能不被当时在欧洲发现的非洲拜物教吉祥物的巨大变形所诱引呢难道不应该说它是新发明出来的,充满感人力量的形吗不管怎样,毕加索是受到这些原始作品咒语的影响,他肯定是欣赏它的感受,力量,丰富的词汇和大胆的抽象

  1907年,当他在洗衣船那间破画室向困惑的朋友们出示他的《阿维尼翁姑娘》一画时,那正是刚刚翻开美术史新的一页的时刻这幅名画的构图缺乏统一,颜色呆板生硬,指手划脚的人物没有体积感不过,线条、夹角,画的鳞状重迭宣告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立体派的革命已经不远了《阿维尼翁姑娘》已不单单是一幅画,它是一个事件,一个日期,一个出发点,就如昔日凡·爱克的《神秘的羔羊》,乌切罗的《战争》,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之舟》一样

  人们为了塞尚而抛弃了高更他们发现了新的现实,并且主要是在现实之中发现了新的体积和空间为矛盾所苦的毕加索,从现实主义的超越中看到了解决它的办法他以当时作家们寻求解释和鼓励的理智主义去反对野兽派画家的感觉主义从1908年开始,他便和布拉克一道领导起了这一运动他们对于体积的幻想引到一个平面上来,并且不使用凸起、明暗、线的透视和其它老的观念他们通过分解各个面,同时从几个角度看对象的形象,来达到这一点从那时起,他们便不画他们看到的东西,而画他们通过分析想象出来的东西

  1911年,立体派又不再是分析的了,它抛弃了对于自然的观察,而滑向了专横的概念论,也就是把已被驾驭的对象置于"先"想出来的形的支配之下当同伴们步上其它道路之时,毕加索和布拉克仍在自己的发现中继续深入研究着1908到1915年间,毕加索运用新的笔法,表现自己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观念他创造着对象,并且是自由地创造着他考虑到现实,但是通过摧毁它和以主观、独立、绝对的现实取而代之

  另一方面,立体派使素描和形占据了必须的,有时甚至是专制的优势地位亏了毕加索,油画才回到单纯的线描,几何形,准确的比例和有力的构图上来不管怎么说,毕加索很快便发现了由自己第一个宣告和描绘的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于是,他这个原来最热情的鼓动者,便成为了最不忠实的信徒一看到有人跟随自己,他便立刻走上另一条路这位夹角、立方体、几何形的建筑画家,又突然置身于老画家的画派之中就在这个时期,他为俄国芭蕾工作,设计了《炫耀》和《三角帽》的布景和服装他重新取用了一些古老的题材:杂技演员、丑角、舞蹈者

  接着,他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以完全古典的画法创作了一大批巨人和丰满的妇女到1923年为止,他的作品特点是安静、平衡,异乎寻常的健康人们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几年以前狂热地搞粘贴画法的同一个毕加索然而,将报纸和火柴盒切下来,集中到自己画上去的人,由于热爱现实主义而搞逼真画的人,在一个放松的时刻,是必然要象安格尔那样地去画画的

  另一方面,一个被不同的需要(如果不是对立的需要)撕裂到如此地步的人,对于自己时代的潮流如此敏感,完全同意一切大胆想法的人,对于超现实主义的尝试又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在这一造反运动中,有一种挑衅的嗜好和破坏的意志,鼓励着他那根本的虚无主义不过,超现实主义绘画使用的手法是那样贫乏,陈旧,没有造型,以至他根本看不上眼他的尝试只是为了提取用于革亲自己灵感的酵母他经过了一段短暂的浪漫时期,画了一些人民生活场景和激烈的斗牛场面,然后,试图阐明自己的幻想和冲动

  当他的同胞达利以及米罗服从于安德烈·布雷东形而上学的文学信条时,毕加索却让自己的画中出现奇形怪状的石珊瑚和恶魔让它们在无意识的深处此起彼伏(1926~1935年)他的笔画出了没有含义的奇特形状这是些极端概括,略施薄色,形体密布的人物形象,他们荒廖可笑地竖立在没有深度的空间中1932年直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柔韧的长弧线简略的结构让位于繁茂的曲线,颜色发出厚重而尖刻的色泽

  这时,他画了一组海边少女,其中有一幅特别大胆的素描,表现了身体的陶醉1935年,祖国流血的悲剧激怒了毕加索,他那潜在的表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绞着,膨胀着,色彩放出光泽,在奔腾驰骋,并由一首以渐强奏出的悲怆曲《格尔尼卡》达到极点这幅伟大的构图如果不说是其巅峰之作的话,也是其杰作之一因为如果说他是以世界末日的形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那末,他仅用了一些形状和光暗对比便达到了目的

  他不是象戈雅、德拉克洛瓦那样去描绘战争的情节,杀戮的场面戈雅和德拉克洛瓦不管天分多高,也只能做到这一点而毕加索却在西洋绘画史上每一次成功地单纯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使我们感到恐怖他以良知和激情将一些绘画的特别价值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确信这一罪行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咀咒与嘲笑,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汹涌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极点的强度从这幅裂人肺腑的画中涌出

  从此,毕加索研究着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不断推进着自己的探求,时而下锚于人道主义的平静江河之上,时而扬帆驶向险恶的浪漫主义风暴之中不过,从1948年起,也就是从他定居地中海之滨时起,他又画起古老的传说和古时的妖术、野兽、半人半马的怪物、女仙他重新采用自己的老题材:肖像、风景、静物,并特别着力表现动物:鸽子、猫头鹰、蟾蜍、马、公牛他轮流画着自己的乡村和儿童,既作油画、版画,也作雕塑、陶器,以一贯的激烈和对生活少有的爱情干着不管题材和主题如何,他总是赋予它们寓意,赋予它们与自己生活相仿佛的生命,即控制不住的冲击,强烈的失望,某种粗暴、茫然、不安他既好奇又不满,既恼人又高雅,既待人慷慨又吝惜感情,已经名利无加,却象奴隶一样地苦干

  他既是自己急燥的天才的奴隶,又是自己的力量,画风的主人他异乎寻常的活跃,从不休息,不知疲倦,他在世界中不停地追赶一种总是在逃遁的快乐,而他所得到的又只是焦虑,怀疑和狂怒他看上去和真实年龄不符他在构思,在感觉,在痛恨,在热爱,就象二十岁的青年一样

  所以,不谈他的生活,也就很难研究他的作品,因为二者是连在一起,无法隔开的一切以他为演员或见证人的事情都被他以各咱各样的作品记录下来他的爱情、蔑视、任性、造反、急燥,都被他拿来哺育他的艺术,其中有自满也有决窍,有时还带有令人不舒服的强迫感他的个性继承了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传统,在种族上是无政府主义的他的行动和反应都是不可预料的,突然的,急剧的他不信神灵,只相信自己作为一位革命者,他使追随者迷失方向,作为否定者,他骄傲地肯定自己的个性在他的身上,永远都是矛盾

  他的作品和生活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燥,可亲或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和招人讨厌,他可以因当时的脾气和时间,表现为这样或那样不过,他永远忠于唯一一种癖好:自由实际上,他想要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框框,不要偏见

  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表现主义到古典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他走到抽象,是为了回到自然主义和重新开始他不倦的探求优美和可怕,高雅和畸形在交替着,他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但尽管变化无常,却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巴洛克风当他想成为古典派时,他不那么能惊人,也不动人他太具个性,期望吓人和刺人,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的所有神圣看法,他不能将就和受到限制,不能受纪律的约束和屈辱只有自由,绝对的自由才适合于他,而这一自由又要带有奇特、混沌、可憎的外形

  毕加索是祖传的原则上和趣味上的巴洛克,既然人们已习惯于一切,习惯于例外,怪诞,奇异,甚至可憎,那末就必然会对他的狂暴哄抬高价,他的放任,莽撞,每幅作品的爆炸性力量,那发狂的素描,挑衅的形状,压抑紧张的构图都是出自于此在这方面,他绝无对手正是通过它,他放出了光彩,使人震惊,陶醉和信服他的线条象带电一般,物体的凹处则埋藏着炸药

  不管他有多么非凡的生命力,他都不表现幸福、希望和生活的欢乐,而往往描绘一种不可医治的焦虑,写出与自然搏斗,反抗自己命运者的悲惨以及他自己的悲剧当他显得淘气或戏谑时,不管是想悦人还是迷人,假面都很少能作到完全遮住死神的苍白面容他的笑毋宁说是强作欢颜,狂喜乃是渎神之音响,戏言则在刻薄伤人,明智、克己、宁静、自然,在他身上丝毫没有

  他要用自己的源泉,个人的世界来替代永恒的世界他起步了,当然是脆弱的,受到不断的威胁,这是一个努力使自己支配的领域退一步进两步的人他想要吞噬一切,无疑这是因为他需要自己也被吞噬在这里,我们已经触及到这个怪人的艺术所含有的反常现象

  那末,今天,他是不是一位更深入地进行革新,更坚决地抛弃一切过去的虚构和形式的画家呢有谁能比他更勇敢地抨击传统的奉承者,那些靠方法、秘诀、公式苦苦支撑的人

  他所挥舞的武器正是他的敌人锻造出来的:用以进行破坏的已经失效的人道主义,这一在毕加索的顽念和疯狂中得到极端形式的人道主义毕加索实际上是希腊-拉丁传统最后一位最狂热,最可怕的代表他是戈雅,、委拉斯凯兹、米开朗基罗、乌切罗之后的浪子这样,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反常现象在一件作品中响起的痛苦回声乃是任何其它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他的艺术又是浩瀚的,它应以其本来面目,把欠缺和光辉,不完善和伟大放在一起,让人接受人们可以从中列举出许多粗坯,没有结论的经验,但也有热情的坦白,不可辩驳的成就难道我们会因为毕加索从未想要创作出永恒的杰作,便不再使用杰作一词了吗

  他对使用的工具确实毫不在乎,在随便什么东西上,在手头所有的一切东西上画着涂着:纸布、包装盒、白木头或胶合板、石棉水泥他不介意画布的准备,颜色的质量,工具的锐利与否作为雕塑家,他使用泥土、木头、丝布织品,家用金属制品的废物,经常用大笔把它们刷上颜色在他数量极多的作品中,有些是废品,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他已经能够创作出《我的美人》、《弹曼陀林的姑娘》、《绿衣妇女》这些立体主义的精品,并以《格尔尼卡》、《战争与和平》、使表现主义达到不可思议的完美在现代艺术馆所藏的《带有古代人头象的静物》和《有搪瓷锅的静物》以及昂蒂布博物馆所藏的伟大作品中,毕加索不仅充分发挥其创造力,而且例外地表现出辛勤、耐心和思考技术对于他来说,从来不是最终目的,尽管他能够将其运用自如

  他从未用技术的高超取代对研究的热爱,以致于他的大胆从未向精湛的技术作出过让步他并不蔑视效果,但是,为了得到它,他投入了自己的一切:真诚和诡计、决心和怀疑、供认不讳和狡猾老练,他的发现和伪造这样,到头来,他还是他,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给他的艺术投下了一个有毒的阴影

  既然他的发现被新的一代应用得如此频繁,那他们会去否定它吗尽管使那么多的年轻画家着迷,它都并没有真正地影响他们在现代绘画上,肯定很容易在这里那里,找到带有他的印记的特征、形状、方法不过,这都是些表面的借鉴和片断的,未能融会贯通的摹仿

  因为艺术,就象毕加索的个性,是独立的,不能传统、移交的,是一个关闭的世界"我并不在找,但我在找到",他有一天这样咕道,他这个人不能被当作楷模,因为其生活不能作为榜样,作品不能作为教导毕加索并不是每个世纪都能出一个的,但又有谁能不感到,我们的世纪如果没有他,将会更加平板,暗淡,缺点生活意义呢

  但是谁要想在他的作品、词汇、章法、主题中单单找出这个混合的、豪华的、以东方文明的神话和形式、原始的手法、和布匿的模糊影响养育出的西班牙来,那将是一种追求系统化的妄想对其天分的形成起过最重要作用的是贡哥拉和戈雅的西班牙,高迪的巴洛克建筑的西班牙,卡塔卢西亚的无政府主义和造反主义,是极为特殊、热情,具有破坏性的剧烈,狂热的西班牙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对于他来说,对象已成为它自己本身他对光不感兴趣,聚集全力表现改变了的形让它以不同于外表世界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不过,有一段时间,立体派将自己从野兽派的放纵中吸取的力量损失在自己的放纵之中它成了静物的俘虏,关闭的房间的俘虏,没有向生活敞开大门笔触没有个性,色彩贫乏,题材内容悲哀暗淡

巴黎是什么巴黎就是毕加索。法国作家达恩·弗兰克在《巴黎的放荡——一代风流才子的盛会》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得没错。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巴黎,虽然聚集了全世界最先锋也最优秀的一批艺术家,但他们中间,谁也不可能比毕加索更配担当起伟大二字,更富有巨匠的气魄。某种意义上而言,毕加索不仅是这一批佼佼者中的佼佼者,而且无形中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领袖。他爱过的女人,他周围的朋友(不管是画商、诗人抑或同样具有绘画天赋的同行),甚至包括他的对手(譬如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恐怕都无不承认这一点。有什么办法呢,这位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能量在巴黎发迹了的西班牙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王者之气。“毕加索到巴黎五年之后,便成为了他周围那一帮人的中心人物。他犹如一把火炬,无论他拥有权利的受益者或受害者都向他靠拢,他对所有靠近他的人都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震慑。所有这些人一致承认画家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旗手。”当然,毕加索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他果然像一路飙升的股票一样所向披靡,直至成为巴黎这座举世瞩目的世界艺术中心中的中心——他刷新了一个时代。艺术史因之而改写。

巴黎曾经属于雨果、莫泊桑、巴尔扎克,属于莫奈、高更、梵高。在毕加索之前,巴黎还属于过波德莱尔——这位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鼻祖,写过一部《巴黎的忧郁》。然而在毕加索出现后,忧郁的巴黎才真正开始变得放荡了,以苦难为宿命的饥饿艺术家们迎来了自己的狂欢节,这位绘画界首屈一指的暴发户也带给了他们以希望。他们隐隐约约感觉到气候转温,春意萌动,一个可能大施身手的全新的时代终于姗姗到来。他们比任何时候更强烈地意识到一种朦胧的使命感:自己不仅是为现实而活着,也在为未来的艺术史而活着。于是,现代艺术的飞船选择了巴黎作为着陆的地点:立体主义、野兽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历史造就了英雄,英雄也推动了历史。不管怎么说,跟梵高、高更等人相比,毕加索这一代艺术家基本上还算是幸运的,更有身逢其时之感。

《巴黎的放荡》这部书,堪称是这一代艺术家的集体传记:卢梭、布拉克、莫迪利阿尼、藤田、朱勒·帕森……他们的生活与创作都在其中占据了相应的篇幅。尤其重要的,还记录了跟这些画家同根共生的诗人、作家们的文学活动:阿波里奈、阿拉贡、布勒东、艾吕雅乃至海明威、马雅可夫斯基……不管他们是巴黎的主人抑或过客,都以各自的膂力推动过现代派文学艺术的进程。但必须承认:毕加索的影子一直贯穿这部书的始终。或者说,他是那个时代艺术家群像后面至关重要的背景。要想彻底地了解放浪形骸、恃才傲世的那群人,只能从了解毕加索开始。这是走进现代艺术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它同时还打开了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一个作为世界艺术之都的放荡的巴黎。巴黎的天空与巴黎的星相图。

塞纳河右岸蒙特马特洗衣船的画室内,曾经蜗居着一大批落魄的艺术家——有的人甚至老死在那里。青年毕加索初到巴黎,也曾在这座后来名扬四海的贫民窟栖身,后来就头也不回地搬到富人区去了——可见毕加索也体验过一段捉襟见肘的生活,只不过他知道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摆脱它。贫困对于毕加索仅仅是中途换车的驿站,对于大多数艺术家则是难以抗拒的宿命。毕加索几乎是义无反顾地抛弃了他身后的大多数难友,不仅因为他懂得以与其他人不同的方式挣钱、生活,而且因为他不愿过多回首早期的贫困:“西班牙人毕加索要比整天泡在酒吧的那些人混得好一些。他找到了一个谋生的可靠办法:作画,卖画。那时他已经表现出自己与其他人的既相似又不同。所有在蒙特马特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当中,毕加索不仅是最富有的,而且是手头拮据时间最短的一个。”被巴黎所重新塑造了的这个毕加索,在绘画创作中充满 ,在人情世故方面都掩饰不住他内心极端的冷酷:“他对周围可怜小人物的悲伤和人们对他的看法无动于衷、不屑一顾,时刻昂首挺胸、盛气凌人地在他们中间晃来晃去,尽情享受着他已经占有的‘帮主’的地位。”我们只能善意地揣测,他并不是厌弃周围尚在贫困中挣扎的同行,而是厌弃贫困本身;虽然他一生只有过短促的贫困,却是很记仇的,他永远都把贫困视为头号敌人——这导致他爆发出非凡的能量,几乎是借助某种类似于报复的心理获得了成功。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幸运儿,反而使其他人遭受的不幸显得更为强烈——那些生病的画家,欠债的画家,失恋的画家,醉酒的画家乃至自杀的画家,对毕加索只能望尘莫及,他们理解不了毕加索的奋斗精神(也可以说是世故),也无法分享到毕加索的那种胜利感,这多么悲哀。我更愿意相信:毕加索这么做,肯定有这么做的道理——他不仅满足了个人的虚荣心,而且多多少少维护了集体的尊严。至少,画商们乃至世人在艺术家面前下意识流露的那份傲慢与偏见,将有所收敛。更重要的,是毕加索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与创作方式。毕竟,有更多的画家,追随毕加索的足迹走上了一条新路。不仅有一个毕加索的巴黎,而且有一个毕加索的时代。他当之无愧。

毕加索的幸运之处,在于找到了自己的巴黎。而二十世纪的巴黎也是有福的——出了个毕加索。直到今天,巴黎的放荡似乎仍然在延续,巴黎仍然拥有众多的毕加索的徒子徒孙。这桌现代主义的艺术宴席似乎尚未散去。

在大画家毕加索的身后,也活跃着许多诗人的影子。阿波里奈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毕加索周围的许多朋友都体会过“失宠”的感觉——因为毕加索是个最擅长抛弃支持过他的朋友的暴君。惟独诗人阿波里奈一直稳坐其身边的第一把交椅(那是属于军师的位置)——一直到死去,也未跟毕加索产生致命的矛盾。我们都认为,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始作俑者,其实首次使用这一概念的是阿波里奈——在1911年巴黎秋季艺术博览会上,记者身份的阿波里奈写了一篇题目为《诗》的报道,大肆吹捧了缺席的毕加索:“参加了秋季艺术博览会的那些所谓的立体主义作品,只是些插上凤凰羽翎的鹤,是冒牌货。那些画家只是些毫无创新的模仿一个未参加展出的天才画家的作品,那位天才画家具有突出的特色,而未向任何人透露其创作秘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叫巴勃罗·毕加索。”可见阿波里奈既是立体主义的命名者,又是毕加索艺术最忠实的吹鼓手。在立体主义初问世而四处碰壁之时,阿波里奈最先跳出来为其担任辩护的律师:“所有人中情绪最激烈的是纪尧姆·阿波里奈。他认为保护到处受到攻击的立体主义是战斗,也是义务。这是事关支持一个先锋派艺术的问题。诗人阿波里奈也是先锋派中的一员,他必须在保护自己信奉的事业上作出贡献。”于是他成为了先锋派中的急先锋——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作为其主帅的毕加索本人还要激进、还要狂热。

作为先锋派的辩护者与理论家,阿波里奈一直是以毕加索为准绳的,他总是尽可能地向毕加索的立场靠拢。他的那杆笔在针对毕加索的对手或反对者时毫不客气,譬如他为了褒扬毕加索而不惜贬低马蒂斯:“马蒂斯先生充其量是个改良派,而算不上发明家。”而对待毕加索则永远充满温情。他终生都不曾修改自己的观点:毕加索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画家。于是许多人都说:诗人阿波里奈完全是画家毕加索的影子,几乎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维护自己的主人的尊严。

作为一个运动的立体主义,其实是阿波里奈创立的——在这个意义上,毕加索又是阿波里奈手中最重要的一件道具。因为毕加索本人认为这一运动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世人还是接受了阿波里奈的观点,不容毕加索推辞地将其奉为立体主义的领袖。毕加索自然是成功了,更为成功的是阿波里奈——他在推举一个人的同时无形中倡导了一个艺术流派。而这个流派带来的荣誉则被更多的画家分享。据伏拉明克和弗朗西斯·卡尔科说:“不久以后许多人都在思考如果没有纪尧姆·阿波里奈,立体主义到底会是什么样子。”这已是对阿波里奈最高的评价。我们也会由此联想:如果没有阿波里奈,毕加索散发的光芒是否会略为减弱——至少,有了阿波里奈的摇旗呐喊,毕加索也如虎添翼。

在巴黎,诗人与画家的友谊是有传统的。最著名的是波德莱尔与德拉克洛瓦。阿波里奈的姿态不无模仿自己的前辈波德莱尔的痕迹,他把冉冉升起的毕加索视为属于自己的德拉克洛瓦——命中注定应该出现。在助其一臂之力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感受到了一种恐怕比毕加索还要强烈的使命感。他热爱这新时代的“恶之花”——并以保护它、浇灌它为自己的责任。他这种无私的行为同样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收获,那就是现代绘画对他的诗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以立体主义画家为榜样,让诗歌反映日常生活、反映生活中的新人新事,这就需要一种十分惊人的文化功底和一种特殊的想像力。他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调整其色板与色彩:纪尧姆·阿波里奈的风格就逐渐地形成了。”

几乎是在与阿波里奈同时代,里尔克也移居巴黎(1902年),投于雕塑家罗丹的门下,撰写了《罗丹传》,后来又担任了罗丹的私人秘书。里尔克作为诗人的成长,很明显汲取过罗丹的营养。只可惜他们之间友谊不如阿波里奈与毕加索稳固,曾两次断交。这恐怕因为阿波里奈比里尔克更富有包容性,即使在毕加索性格的缺陷伤害到了他的自尊心——他也不曾考虑过背弃自己的天才朋友。他更能懂得精心维护的友谊对彼此各自的事业的重要性——或者说,这已是他们共同的事业。他们是真正的同志,是艺术的巴黎使他们会合了,且相得益彰。

1918年7月12日,毕加索与奥尔加·科克罗瓦结婚,特意邀请了阿波里奈担任伴郎——可见诗人在其心目中的位置。甚至可以推而广之:在毕加索的创作生涯里,阿波里奈也担任着伴郎的角色——帮助毕加索迎娶了立体主义这个超凡脱俗的“美女”。仅仅几个月后,有一天下午毕加索忽然心神不宁,照镜子时从自己的面容看到一种不祥的预兆——他拿起一支铅笔把镜中看到的那张脸画下来。这时他接到一个电话,得知阿波里奈去世的噩耗。

在阿波里奈的送葬队伍里,毕加索紧跟着灵柩,在他身后依次是其他画家、诗人。或许在那一瞬间,铁石心肠的毕加索才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他失去了自己的影子。

这几个细节串联在一起,也是挺微妙的。巴黎是这些艺术家共同的故乡。巴黎,不断举行着婚礼,又不断举行着葬礼——就像那些艺术家的喜怒哀乐,在不断地飘散,不断地变换。谁能够分得清自己是它的主人还是它的客人即使毕加索称得上是艺术天空一颗难得的恒星,但在他周围,乃至在他之前之后,更多的则是流星式的人物——在重复地表演着一闪而逝的命运。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谓的卢浮宫(或其他艺术品博物馆),不过是他们的集体墓园。然而,他们的消失丝毫未影响巴黎存在的意义——即使那样,他们永远是巴黎缺席的在场者。

  毕加索是立体画派 创始人

  -----------------------------------

  很多人说看不懂毕加索的画,说毕加索是抽象派。

  「抽象」是「具象」的相对概念,是就多种事物抽出其共通之点,加以综合而成一个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绘画」(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包含多种流派,并非某一个派别的名称: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但无论其派别如何,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战以后,由抽象观念衍生的各种形式,成为二十世纪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抽象绘画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

  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一]几何抽象[或称冷的抽象]。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而发展出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称热的抽象]。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为代表。

  代表画家

  康定斯基(WKandinsky,1866~94),抒情抽象派代表画家,“抽象绘画之父”,曾是德国表现主义团体「蓝骑士」的领导者。代表作《构成第四号(战争)》(1911,杜塞尔夫莱茵河西发里亚艺品收藏室)、《构成第七号习作》(1913,莫斯科Tretyakov画廊)、《光之间·第599号》。

  蒙德里安(PMondrian,1872~1944),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Stijl)的主将,代表作《黄与蓝的构成》(1929)、《百老汇爵士乐》(1942~43,纽约现代美术馆)。

  马列维奇(KCMalevich,1878~1935),俄国构成主义倡导者,也是几何抽象派画家,代表作《飞机起飞》(1915,纽约现代美术馆)、《青色三角形与黑色长方形》(1915)。

  库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画家。运用色彩理论和音乐式和谐造成独特的几何风格,例如《绘图构成主题二》(1911~12,华盛顿国家画廊)、《垂直线语系习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画家。运用色彩调和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鱼》(1925,油彩加水彩,纸裱在卡纸板上,485×685cm,汉堡美术馆)、《干道与支道》(1929,油画,布,83×76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死与火》(1940,油画,83×67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41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