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庄子·天下(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天下(节选)》原文鉴赏,第1张

《先秦散文·庄子·天下(节选)》原文鉴赏

芴漠无形①,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②。神明往与③!芒乎何之④,忽乎何适⑤,万物毕罗⑥,莫足以归⑦。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⑧,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姿纵而不傥⑨,不以觭见之也⑩。以天下为沈浊(11),不可与庄语(12)。以卮言为曼衍(13),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14)。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15),不谴是非(16),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17);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18)。彼其充实不可以已(19),上与造物者游(20),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21)。其于本也(22),弘大而辟(23),深闳而肆(24);其于宗也(25),可谓稠适而上遂矣(26)。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27),其理不竭,其来不蜕(28),芒乎昧乎(29),未之尽者。

注释 ①芴漠:寂寞,静;芴,一作寂。 ②并:并存。 ③神明:指天地精神。 ④芒:通茫;之,往。 ⑤忽:很快的样子,这里指变化很快;适,往。 ⑥毕:皆,全;罗,包罗。 ⑦归:归宿。 ⑧谬:虚;悠,远。 ⑨恣纵:放任,无拘无束的样子;傥,无意的样子。 ⑩觭 (ji音机):牛角一低一昂的样子,引申为偏向一端。(11)沈:同沉,水中的污泥。 (12)庄语:庄重之语,严正之语。 (13)曼衍:犹穿插。 (14)广:推广,阐发。 (15)敖倪:轻视;敖,通傲。(16)谴:责问。 (17)瑰玮:奇伟;连犿(fan音翻):随和的样子;无伤,没有伤害。 (18)諔诡:奇异。 (19)已:止。 (20)造物者:指道。 (21)外死生:超脱于死生之外;无终始,没有开始与结束。 (22)其:指庄子的理论;本:根本。 (23)弘大:博大;辟:透彻。 (24)深闳:深广;肆,纵放,畅达。 (25)宗:宗旨。 (26)稠(tiao音调)适:调顺通适,指调和万物;稠:同调;上遂,指上大于道;遂:达。 (27)应:顺应;解,解脱,指不受束缚。 (28)蜕:通脱,脱离。 (29)芒:通茫,模糊不清;昧,昏暗。

今译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无论是死还是生(都是道的体现),道与天地并存,与天地精神相互交往!恍恍忽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变化迅疾,也不知往何处去,包罗万物,却没有作为归宿的地方。古代的道术有属于这一方面的,庄周听到这种风尚就喜欢它。他用虚幻悠远的言论,广大而没有边际的言辞,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语言,虽然时常放任不拘,却是有心为之的,并不偏执于一端。他认为天下污浊黑暗,因而不能讲庄重的话。所以用议论性的文辞来穿插,微引古人或时贤的话进行论说,用寓言来进行阐发。他独与大道来往而不轻视万物,不去责问谁是谁非,以与世俗相处。庄子的书虽然写得奇伟,却宛转和顺,对谁也无所伤害;言辞虽然错落变化,却奇异可观。他内心十分充实,所以表述时不可遏止,向上与道相互交往,向下则与超脱生死、把一切看作无始无终的人做朋友。庄子的理论从其根本上说,是博大精辟,深远畅达的;从其宗旨上说,是调和万物,上达于道的。虽然如此,其理论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受万物的束缚,那道理无穷无尽,来源不离于道,寂寞无形,窈冥恍惚,没有尽头。

集评 明·孙矿《南华真经》:“(起首五句)尤奇伟不伦,四‘与’字,煞是豪肆。”

清·林云铭《庄子因》:“是一部著书本领,非若急于自见,搜索枯肠也。”

清·宣颖《南华经解》:“庄子著作,岂特掉弄笔端,为笺笺娱世之辞已哉。看他详述自家措笔之故,便明教人以读之之法矣。”

总案 本节是对庄子学说和庄子创作最早、最精辟的论述。首先,作者介绍了道的特征,指出道是无形无迹、无始无终、变化无常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无论是人的生死,还是天地万物,都是道的具体体现,并指出庄子关于“道”的学说来源在于承继古代的“道术”思想。其次,说明庄子理论的特点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因而在创作上,就呈现出汪洋恣肆、博大精深、无拘无束的面貌,这种面貌与“道”是一致的。第三,表明庄子精神的具体体现,就在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是极其超脱、极其自由的。第四,指出《庄子》一书所运用的方式是卮言,重言、寓言,并进一步说明庄子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是由于“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这说明庄子是自觉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的。第五,论述了《庄子》一书的语言特色、风格面貌,即“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以上都是《天下篇》作者对庄子思想、庄子精神、庄子散文艺术特征的精彩论述与概括,也是研究庄子散文艺术的重要资料及开端。

《庄子》一则中的《逍遥游》为庄子哲学总纲,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忘却物我才能领会的到。

全文展现庄子思想的境界与理想,其中“逍遥”原是联绵词,但也有学者将“逍遥”解释为“消、摇”,也就是消解、消融的意涵。

篇中点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与儒家、墨家乃至老子的理想生命型态做出分判,同时展现“庄学”的修养境界与工夫进路,以“无己”、“无功”、“无名”的工夫,消解形躯与世俗的羁锁,达到超越的逍遥境界。

而所谓“逍遥”的境界,即是“无待”,庄子透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待之”加以豁显,而托寓“藐姑射之山之神人”呈现这样的高远形象。

篇首以大荒无稽的寓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开始,透过鹏鸟与蜩、学鸠的对比,点出生命境界的不同,大鹏鸟可以“抟扶摇羊角而直上者九万里”,飞到南冥。

而像斥鴳之类的小鸟,所能飞到的不过数仞之间而已。借此点出“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小大之辨”。而其中小与大的境界差别,正在于“有待”与“无待”,亦即能否超脱外在事物的负累,甚至进而超越大与小的差别。

庄子在篇中还借由尧要让位给许由的寓言,指出“圣人无名”的观点。须知,此处的圣人指许由而非尧。

庄子推崇的是许由无视名位辞而不受的态度,暗中批判了作为儒家精神偶像的尧以名位为重、用最高的名位来匹配最有德之人的思想。

最后透过魏王赠给惠施的大瓠瓜,点出世俗之人都受困于有用无用的刻板思考,反而无法见到生命的真实样貌,彰显生命最适切的“大用”。

扩展资料: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庄子》汪洋恣肆,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变化莫测,幽默讽刺,采用大量神话传说与寓言故事来表达主题,引证历史故事与古人的话。

修辞方面,善用譬喻和拟人法,词汇丰富,文辞变化多端,同《妙法莲华经》、《上清经》,足以包括万象,体具幽明。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文章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逍遥游

  我们都知道一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讲的就是庄子梦蝶的事情,这个 典故 出自《庄子·齐物论》,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我们一起来看这个 故事 的寓意是什么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典故大全,希望你喜欢。

  庄子梦蝶的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梦蝶的翻译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庄周梦蝶哲学探讨

 论点

 庄子癫之一

 化蝶寻欢,甚思感慨!鼓盆歌道,是此悠哉!

 授乐传教, 自然 文采!离尘脱世,亘古奇才!

 庄子癫之二

 至道任性,难命王佐!天生意气,不羡君侯!

 庄子无改,精神其采!能者千千,比如我癫

 “庄周梦蝶”是庄子借由其故事所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详细阐释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它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生死问题。

 追寻实质

 表面看,庄子永远活泼潇洒,然实质上从庄子认为生的痛苦中不难看出,其哲学的人生观前提是持“有待”的悲观态度的。虽说《庄子》极具自由精神,也追求自由“无待”的人生,但这并非意味着人生本是自由的,庄子也并不否定这点。因此即便是在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遥游》中他仍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业也。此虽免乎行,犹有可待者也。”——何其悲哀!连飞跃南冥的鹏鸟与御风而行的列子都谈不上逍遥,处处受制,那么渺小若在榆枋树间跳跃的蓬间小雀般的人又将会是何样的可怜!在此,庄子自由人生理想终究同现实隔着一段距离,“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的藐姑射山神人只是种虚拟的存在,现实中比比皆是的却是支离疏、申徒嘉、子舆等受尽命运摆布与折磨的不幸者。在“庄周梦蝶”之前,罔两与景的对话中,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明确表达出庄子认为人生有待的悲剧宿命观,这实际就是“庄周梦蝶”中也隐含了的对存在认识的人生观前提,其中不辨蝶梦庄梦,不识蝶与周的真幻,不正反映出庄子感觉个体渺小和类如“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无知而不自由的悲观吗因此,庄子不禁感怀而呼:“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

 在这种有待的悲观宿命论基础上,生的痛苦,人生的无常,不免在“庄周梦蝶”中隐约流露出“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的对人生真实性的怀疑。庄周将人的存在问题设置于梦境中,其实也是借寓言影射“人生如梦”。庄子重生,珍视而执着人生,所以便觉人生的短暂与生命的易逝,短促的人生就显得难以把握和难以认清,因此便会产生虚幻的感觉。而且,当人被作为存在者对存在进行追问时确实是难以明辨的,郭象云:“今之不识胡蝶,无异于梦之不识周也,而各适一时之志,则无以明胡蝶之不梦为周矣。世有梦经百年者,则无以明今之百年非假寐之梦者也。”由于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与感性因素的存在,存在的真实性很容易迷失在现象世界中,人的自我意识也会迷失其中,难辩真伪。庄子极力追寻存在的真实,《齐物论》中的相对主义却把他拖入认识与思辨的无限循环之中,结果由于脱离了某个具体的客观时空条件而造成“我意识我活着”的存在意识暂时中止,存在的真实感也因此而失去了——以之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感受。对此,《庄子》中有两段文字与“庄周梦蝶”颇为相似,既可视为对寓言的敷演,也可看作对“人生如梦”的一种佐证: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齐物论》

 当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方式来思考存在时,当其在“人生如梦”的虚幻中迷失自我时,他便有了一种失落的哀愁。叶朗讲,“闻一多说,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一种神圣的客愁。所以《庄子》是哲学,因为凡大哲学家都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是诗,因为思念故乡是诗的情趣;《庄子》又是美,因为如康德所说,凡最高的美都使人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如羁旅之思念家乡。”从“庄周梦蝶”中确能味出神圣的客愁与深深的惆怅,而且整部《庄子》似乎都有那种失落精神家园的“无家可归”:

 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不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似是日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田子方》

 个体的人被偶然地抛入世界(“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却在这偶然的现象世界中“沉沦”(“效物而动,日夜不隙,而不知其所终”)了。仔细咀嚼,“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是一种无缘的失落,庄子于蝶我表象中迷失自我也正是主体本真的失落。

 同时,这里还存有认识本身的矛盾问题。“庄周梦蝶”中的迷失也就带有了一种浓厚的哲理意味——“看到人类的盲目和可悲,仰望着全宇宙的沉默,人类被遗弃给自己一个人而没有任何光明,就像是迷失在宇宙的一角,而不知道是谁把他安置在这里的,他是来做什么的,死后他又会变成什么,他也不可能有任何知识。”[7]人类整体的存在与追求似乎失去根本性的意义与价值依据,这是悲剧性的,反映在“庄周梦蝶”中便是追寻精神与失落情绪的并存。而且认识的局限也就造成人的“有待”和限制了人行动的自由。

 尽管“庄周梦蝶”充满了悲剧意识,但庄子没有走向《列子》中“吾与汝亦幻也”的悲观主义或虚无主义,毕竟“人活着可以接受荒诞,但人不能生活在荒诞之中。”他仍承认“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庄子》具备了 中国哲学 那种乐观和超越的精神,它要由有限达至无限,所以他要“齐物我,一生死”以至“物化”之境。

 另外,“庄周梦蝶”的超越反映到生死方面,也体现出中国哲学的乐观主义,或者说是“知天乐命”“安时处顺”,它毕竟只要达到哲学上的超越,而不求现实中积极的抗争:

 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 ——《大宗师》

 由此,庄子“以悲剧情绪透入人生,以 幽默 情绪超脱人生”他从悲剧性宿命观转到了传统的“乐命知天”的乐观主义精神境界,这倒是与儒家的“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其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的礼乐精神颇为相通,其原因是与中国农业文明产生的巫史乐感 文化 的“和”的观念及“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分不开的——“对现世的执意追求,是儒道两家的共同愿望。就精神意向而言,这种愿望体现为把现世生命的快乐感受作为精神世界在世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人的人生观永远是乐观的。

 于次,便又由乐感文化的审美超越及“天人和一”思维模式牵涉出了另一个问题。综上所述,“庄周梦蝶”以感性人生为出发点,以对个体存在的追问得出了人生的悲剧认识,而且庄子的醒意识也让他更显出一种遗世的悲哀。但具有浪漫主义自由气质的庄子却不沉沦其中,反要在现实感性生活中超越有限的悲剧人生,“以美启真”,把握存在的本真状态,追求一种自由的理想境界——人的诗意栖居。

 换句话说:人首先必须存在,然后才有思想。存在是现实的,思想在现实中产生,但思想本身是虚幻的。人只有现实的存在需求得到满足、存在得到保证以后,才会产生虚幻的思想。因此,当庄周提出它与蝴蝶之间谁梦见谁的问题时,他存在的需求一定得到了满足,他现实的存在一定是有了保证,才会提出这个虚幻的问题和思想。但是:庄周所提出的虚幻问题或思想本身,即“我是不是存在”其实是一个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得到证明的问题。而“庄周梦蝶”的问题之所以至今无解、之所以成为雅谈,就是因为人们并没有到现实中去寻找证明,而是试图在虚幻的思想中追求答案,最后只能是沦为空想或雅谈。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创立“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宋国蒙,一说是现代的安徽蒙城,一说是山东东明,但由于史书记载比较模糊,庄周的详细出生地至今仍无从考究。

不过有一条是肯定的,庄子是宋国的王室后代,他的先祖是宋国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庄子有着与生俱来的超凡脱俗的气质,大概与他的出身有关。

庄子与以往诸子百家不同,他个性鲜明,行为洒脱,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喊话而只对平常人说话的人。先秦诸子也曾写过无数文章,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只为让帝王看到。所以,这类百家子弟全都是站在帝王的角度,阐述如何治理一个国家,怎么管理诸侯。

但庄子不吃这一套,他主张无为,看淡一切,他写文赋词,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反对做官。

关于庄子做官,有这么一个典故:

有一次,楚王派使者去请庄子来朝廷共事,庄子却指着污泥里的乌龟对使者说:你觉得是乌龟死了以后,壳被剥下来在寺庙里被人供奉着好呢,还是保存着生命在污泥里自由自在摆尾更好呢?

他认为做官,是失去了人身自由,这是非常可怕的。

庄子在整个历史先河中,可算是中国所有知识分子的安慰。据说古代学子进京考试时,都要配备两套书本,一套是《四书五经》,另外一套是《庄子》,如果考中了,继续研读《四书五经》,未中,研读《庄子》。因为《庄子》能让学者心灵产生巨大安慰,他那种略带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很容易与那些因现实问题从而与世道格格不入的失利者产生共鸣,他们能在《庄子》里,找到寄托。

庄子就是这么一个人,能够让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轻松。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感觉压力比较大,不妨也读读《庄子》。

除了带给我们安慰,让人心灵获取自由,他还教会我们如何轻松看待死亡。

又有这么一个典故,非常生动地诠释了在就“死亡”问题上,孔子与庄子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观点。

孔子从来不提及“死”的问题。

孔子有个弟子子贡,是个非常好学的人,他缠着要向孔子请教:到底人死后会怎么样?

孔子认为,如果说人死后一切都在,那么,平民百姓就会搞奢糜、浪费,在死前会将身后事布置得如同在世时一样,以至于殉葬、陵墓之类的东西都会纷纷出现,恢复古制是社会的倒退,这种做法一定是错误的。但如果说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人就不会对逝去的先人有什么敬重和追求,以至于有可能连自己的父母死后都会置之不理,甚至可能会将亲人尸身弃之于路边,这种做法是残忍的,不符合儒家的礼、义、仁。

所以孔子干脆保持沉默。

但子贡非打破砂锅问到底,向老师打包票,只要老师肯指点迷津,他保证绝不向第三者透露秘密。

孔子却很机智地幽了他一默,说道:

“你自己死了以后便知道了。”

正是因为不知道死后事,所以几千年以来,中国人都非常怕死。

庄子却别具一格,他绝不会对此避而不谈,相反,他把“死亡”看得很淡,将其引喻为“化身为蝶”。他轻描淡写这样形容自己:

有一天睡了一个午觉,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这感觉非常惬意、舒适,可是突然之间,被一声噪音吵醒了,发现自己还是原来的庄子。所以,他琢磨着,到底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今天庄子南柯一梦醒来,蝴蝶向窗外飞去,明天蝴蝶黄粱一梦消散,庄子也便寻人不遇了。

所以,他得出“死亡”乃“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的结论,即,活着,只是躯体寄存在人的身上,死了,变身蝴蝶,正是回了老家。 如此,论理说来,死又何惧?

由此可见,庄子确实是一个非常有魅力之人。他的魅力在于他能够将激情与超脱完美结合,他的世界充满生机勃勃,富于想象。他的文章汪洋恣肆,语言奇瑰富丽,他写文章也仅仅只为打发天才。才情太多想象太满,随意书写玩玩,根本不拿学问讨饭吃,也不拿它追求功名利禄。

所以当初,楚王请他当官时,他一口拒绝,这足见他的“酷”。

对待战争,他不会像墨子一样为此急得团团转,也不会跟孟子一样为打仗一头怒火,他采取的是轻视不屑的态度。他认为打仗之人都是以战争来挑起蝇头小利,这实在十分自私与可笑,他用一个小故事来讽刺战争的可悲:

一只蜗牛左触角上有个国家叫触氏,右触角上有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国家有一天发生战争,伏尸百万,血流成河,战胜的一方追逐战败的一方竟然追了十五天才回来。

一场战争,打个你死我活,牺牲那么多无辜生命,即使取得了胜利,又有何意义?看开点,少打仗,也就行了。

  1、中文名称:庄子

 2、又名:庄周

 3、性别:男

 4、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

 5、民族:汉族

 6、生卒年:369~286

 7、生平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8、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朴归真。

 9、总之,他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0、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那么,庄子的文章,无疑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先河。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牛的人物!他的思想非常渊博深厚,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之远。你问我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我觉得“道”和“自然”是他的思想里的核心内容。

庄子画像(网络图)

庄子老先生啊,主张尊崇天道,还提出了一个“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那么这是啥意思呢,他觉得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本源;此外在政治思想上他还倡导“无为而治”,就是说人应该对社会上的事物有一种超然的态度,管他什么乱七八糟的烦恼对他的心情并没有什么破坏力。在天人关系上,他觉得要超脱社会的纲常伦理的束缚,把复归“自然”当做寄托身心的唯一门径。先停一下啊,庄子在这里所说的“自然”并不是我们现在嘴里所说的那个“自然”,他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

庄子所尊崇的是一种逍遥的人生态度,他喜欢自由无拘无束,不慕名利,同时还非常注重养生之道,做人做事不偏不倚顺其自然,让我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的人很是羡慕啊。他的“逍遥处世”学说给后代留下的印象挺深刻的!

他还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这个观点主张万物齐一,他认为世上的东西都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同时他还觉得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这一观点的辩证法思想挺强的。

庄子老先生的一生挺苦的,但是吧,他的思想却没有因此而变得“穷困潦倒”,相反的,他崇尚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把自己的思想通过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记录下来并展现给大家,庄子老先生的思想在那个动荡喧嚣的时代里映射出一片祥和而又安宁的大好世界,虽然有消极避世、颓废的一面,但他崇尚“自然”和尊崇“天道”的思想的积极一面仍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前进……

老子和庄子的区别

老子是最初提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是这一学派的始祖,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使其延续。同为道家这一门派大师级人物的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将道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壮大。虽然说他们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细细来看也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庄子的(网络图)

老子、庄子都以“道”为思想核心内容,但是在处理人和道的关系上却有很大差别。老子觉得人这种生物在世间有着无可超越的优点,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而庄子却觉得万事万物都是相同的人也一样,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老子有一个“常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比如在理国时,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并不是消极,而是在对待事物,为人处事时要顺其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其实老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很在意这些功名利禄的,他有一些入世情绪在里面;庄子则不然,他更多的是消极避世,不管不顾,远离红尘,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对钱财功名并没有兴趣。他们两个都有着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但态度并不相同。

老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是纯粹的,庄子追求的是超脱自然物我两忘。虽然稍有分歧,但他们两者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到了现代社会,这样的思想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生活里也有很大的生存价值。

庄子的世界观

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是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说到庄子,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在很大程度上受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学说多少都能看到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子。后来人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同时尊称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老庄哲学”。

庄子雕像(网络图)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应该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万物归一。远离官场的庄子,清高孤傲,甘愿曳尾涂中,尽享逍遥之乐。虽然生活贫困潦倒,四壁徒然,但得已从凡世红尘中解脱出来,也不失为一种获得。《逍遥游》中写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正是这种抛开世间种种顾虑和牵绊,放松全身心的豁达,让我心生羡慕。不顾一切只听从本心的潇洒姿态,也是现今社会上为功名利禄而忙碌的人们应该学习的。

天人合一,人即是天,人来于自然也逝于自然。读懂这些,大概就能理解庄子在妻子去世后,击盆而歌的奇怪举动了吧。世人在亲人去世后一般都是哭,悲痛至极;可是庄子不同,他高兴得敲打着盆子唱起了歌,像是在庆祝。这个庆祝不代表庄子不爱他妻子,而是他懂得生命原理就像四季轮回,即使魂魄化成风,也还是存于世间,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庄子,善于把丰富的想象写进文章。无论是“庄周梦蝶”还是翱翔于九霄的大鹏,都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庄子评价

庄子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他的文章字词造句,修辞手法,描述的自然事物,人物对话,都非常生动,运用大量排比,设喻使得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感染人。

庄子故里图(网络图)

他的十几万著作,很多句子都被后人传颂为名言名句,引申出很多成语典故。句子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常常启迪着我们。他是一很成功的文学家,后代能超越他的文学水平的实在不多。作为一个古代的文人,能够有这么多的成绩已经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了。

然而庄子的厉害之处在于思想,不在于写作能力。他的祖先曾是国君,因此他骨子里有着高傲的因子。他一生又清贫落魄,可是他一点都没有为名利所诱惑。辞掉官职,悠然自得的游历世界。他自小勤学好思,善于观察。到了其他国家,除了感受自然山川的秀丽美景外,他还虚心求学,潜心研习各国的思想理论。他聪颖天资,走遍周国,却没有找到能辩论过他的才能学识之人。他心性高傲,连楚国的国王发出的邀请他都轻易的拒绝。最后他选择隐居著书。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孜孜不倦,著书十余万字。他把所有的感受,思考都写成文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谷幽兰,芬芳自然,人虽不显却芳名远扬。虽然他清淡为人,隐居山里,在他门下拜师的弟子却越来越多。

他所出生的年代是一个战乱年代,虽然历史的进步是在混乱中前进,但是他的思想仍然像一股流淌在沙漠的清流,像一面独树一帜的旗,像一个远古宁静的心灵守护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06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