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公式: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二、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三、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四、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五、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八年级上下册物理公式同学们整理过吗如果没有请来我这里瞧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下册物理公式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 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一、(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 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 校零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 垂直 。
73重力 (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 地球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 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g= 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 地球 5 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 ,
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82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①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摩擦力
1定义:两个 相互接触 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相对运动 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 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
3种类:A、滑动摩擦 B静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 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5方向:与物体 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平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 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
第九章 压强
91、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公式: P=F/S
5、单位:帕斯卡(pa) 1pa = 1N/m2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6、增大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力 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7、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 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
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1900px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帕斯卡,约支持10m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应用:高压锅)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应用:
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拓展阅读:初三上册化学公式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高中物理有很多公式,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物理知识点需要 总结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物理,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
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 其它 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二
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Vt=Vo+at2位移s=Vot+at/2=V平t=Vt/2t
3有用推论Vt-Vo=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间位置速度Vs/2=√[(Vo+Vt)/2]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三
冲量与动量相关物理公式
1动量:p=mv{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 对子 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注:
(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恒;
(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6)其它相关内容:反冲运动、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四
电流计算公式
选取铜蕊大小需查表,设备本身的功率(KW)或者是电流量(A)现给你计算公式如下:
1220V计算公式
I=P/VP=IV
例如:3000W电热水器220V,A=3000W/220V=13A电流,就用15A电制
2380V计算公式(I=A=电流,P=功率=W,V=volt=电压,√3/cos-1=功率因数=173;n=08-085电机额定效率常数)
I=P/V/(√3/cosq-1)/n
例如:一部110t啤机11000W,380VI=11000/380/173/085=20A电流,就用30A电制
例如:地下生产部整体用电量300KW,380VI=300000/380/173/085=537A电流,就用600A总制
变压器容量:100KVA=152A=100000/380/173=152A
(380V,25KW)I=p/v/√3/cos¢-1/n=25000/173/08=4753A(铜蕊取6mm2)
用电费计算公式:工业用电(高峰:¥14元,平常:¥086元,低谷:¥0444元)
以990W为例:W=PT=(990/1000)_小时=099_=099_086元=085元/hr
计算所有关于电流,电压,电阻,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流I电压U电阻R功率W
还有个题型大概是说:以知导线截面积,导线长度,用电器功率大小,电压大小,求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多少该怎么算
1、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串联)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2、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并联)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R注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支路电阻都小。
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3、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4、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W=Pt;W=UQ(Q是电量);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相关 文章 :
1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2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2017
3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4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功和能
5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6 2017年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7 高考必备物理公式
8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归纳
9 史上最全的高中物理公式
10 福建高中物理公式汇总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一物理教材重要学习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公式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公式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一、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
四、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
五、复习总结提高
1、速度V(m/S)
v=S/t
S:路程/t:时间
2、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3、密度ρ
(kg/m3)
ρ=
m/v
m:质量
V:体积
4、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5、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6、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7、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8、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9、滑轮组
F=1/n(G物+G轮)
S=n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10、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W有/
W总×100%
11、功率P
(W)
P=W/t
W:功
t:时间
12、压强p
(Pa)
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13、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14、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15、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16、I=U/R(I是电流,U是电压,R是电阻)
17、W=UIt(W电功,U电压,T是时间)
18、P=UI(P是电功率,I是电流,U是电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