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浪漫主义卢梭

《西方哲学史》——浪漫主义卢梭,第1张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们提到艺术,文学,和哲学……这一切都是从希腊开始。但是,到18世纪后期,情况就截然相反了,这些被统称为艺术的东西都出现了向浪漫主义发展的苗头。说句实话,哲学在初期和浪漫主义,那是个井水不犯河水,只是后来被一个伟大的哲学上的搬运工给搅和在一块儿了,那么,是哪位充当了这个搬运工呢?标题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卢梭!说到浪漫主义,我们必然会想起一个国家:法国。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国家。我们来放眼看看当时的法国:十八世纪的法国,穷人是受着难以言喻的不公平的待遇,而这种待遇与卢梭提倡的善感性恰恰相反!什么是善感性?(指:容易受感情上的刺激)。卢梭在小的时候也是个穷汉子,也曾接收过家庭稍亚于他的人家的施舍,而每次卢梭对待这种施舍,都是以一种残忍的忘恩负义去回报。再者,卢梭厌倦了巴黎社交界里的贵族,加上他生来又具有流浪者的风尚,于是,卢梭就这样走上了浪漫主义道路,那些跟随他的知识分子也被这浪漫主义感染,他们开始变得轻蔑传统习俗的束缚,然后便是艺术和恋爱上对他们思想的束缚,最后扩展到了传统道德的所有方面。有些人可能会说,浪漫主义难道是这样一个没有道德的主义吗?那倒不是!如果说浪漫主义是这样一个没有道德的主义,那法国就可以说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国家?下面,我来说说浪漫主义的标准:它的标准就是用审美代替功利,比如:蚯蚓,它在自然界中并不美丽,可是它有益环境;又像老虎这种动物,它确实又帅又美,可是它并不有益。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本真。浪漫主义者也不是我们所想的没有道德的人,他们看任何事情都会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欣赏,而不会用功利的眼光去批判。浪漫主义,它就是要信奉它的人脱去功利,换上审美,净化自己的灵魂!卢梭当初以忘恩负义的方式回报给予他施舍的人家,并不是没有道德,而是他换了一种眼光去看待这件事,如果他以功利的眼光来评判,可能也不会有当年的卢梭。说来说去,似乎浪漫主义都出自于卢梭,那真的是大错特错!卢梭只是哲学和浪漫主义之间的一个衔接的人物,就这个主义的本身并不是他创造的。浪漫主义大约起源于德国的运动,在18世纪时,德国的浪漫主义还很脆弱,浪漫主义者还很年轻,也正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将浪漫主义推向了顶峰!

那么,这一期的《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就到此结束吧!希望各位小伙伴们继续关注《西方哲学史》专题!

人并无十全十美,如果你去爱一个人是有目的已经不是 爱,是想拥有对方,爱是无条件的,爱只有付出的。 如果你是要回报,这更加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有爱而无 性更加显示真的爱,对对方并无任何要求,不过在这个 世界很少了。不过缘分是天住定,你相信吗? 勿以好事而不为,勿以坏事而为之。ok

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有性或是无性。 性是自然的事。 顺着自然便是了。 由于会牵涉别人。 也须节制自己。 孔子说的 发乎情 止乎礼义。 庶几近矣。 那么爱的最高境界又是甚么呢。 个人认为是接纳。 接纳你自己便是自爱。 接纳别人便是爱人。 接纳的愈多 爱的也愈多。 Best regards 2010-06-13 17:58:22 补充: Oliver 兄 在回答这题时,并未有从任何哲学的思考出发,亦未有从任何贞操观、从一而 终的 制度的思考出发;性既是自然的事,那么我们有性渴求,便是发乎情 的事;顺着自然,也非单方面而言,而是相方面而言,止乎礼义即有互相尊重 之意;因之考虑的重点是从人出发,从心出发;至于婚前和婚后、贞操和文化 方面的矛盾,谁在乎呢?

「无性之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不对。 面对无论样貌身材均令人反胃的异性,自己有另外的性出路对象,却依然十分喜欢和对方进行 行为的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不知题主在那里看到你所发问的标题,要小心主张者这句所谓爱情哲学是否基于道德规范,只要看看另一位回答者所言﹕「勿以好事而不为,勿以坏事而为之。」就知道我们的性处理态度动辄就会受到规范,而这种规范却往往只是基于规范者的个人主观看法,常会忽略了客观性。 事实上可能Man兄并不发觉自己的言论是步进了贞操观的牢房,故此会以「好事」「坏事」去形容婚姻以外的性关系,我们身处的社会并无性事索偿律法机制,被剥夺性权若步进另一年龄段才发觉是全无申诉渠道的。由于人人都无须对自己的性滥规范行为负责,故此性滥规范成风,不过我却极度质疑规范者面对性机会、成为性享受的既得利益者时的处理态度。趁此机会赠予楼主一块照妖镜﹕ 严以待人,宽以待己。 严人以律,宽己以乱。 以性处理态度而言,很多人都扺挡不住这块照妖镜,被它照一照会立即化做一滩血水! 2010-06-13 09:45:17 补充: wwpoonfrancis说得对,由于性行为会牵涉别人,不能胡来,着实也应考虑对方的性观念,而且我们若想把性行为处理得好其实是要靠EQ支持的,很多成年人 攻心时的性EQ都处于低水平,怀孕的结果往往导致一生都受到毁灭性的负面影响,造物主在人类DNA中写下的繁衍程式可不易对忖的。 在此再送题主一个标题慢慢咀嚼﹕ 『EQ与性』 很多成年人都未醒觉当中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只有提升EQ才能稍为顶得吓。 2010-06-13 09:45:39 补充: wwpoonfrancis说得很对,与令自己倒胃的异性来一番 其实就是一种接纳,也是爱的升华。 不过不知wwpoonfrancis是否想过「发乎情 止乎礼」是受制于贞操观﹔受制于单对单、从一而终的 制度的(起码对女性的规管如是)。若选择遵循儒家思想﹔服膺于传统中华文化,就不能有「性是自然的事,顺着自然便是了」这种看法,而是就算谈恋爱亦需要对 望加以压抑拑制的,希望francis别对中华性文化与西方性文化彼此间的paradox视而不见。 我觉得若要提升自己的性思考水平,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寻找当中的矛盾,否则人家把矛盾一掷出来自己就会无言以对了,francis看法如何呢? 2010-06-13 09:47:50 补充: 也想回应Man,爱并非是无条件而是需要获取的。为何我们并非阿猫阿狗也会成为爱恋对象而是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寻找过程是一种选择,而选择就是「需要获取」的明证,至于需要获取甚么,则人人不同,对样貌身材的选择期待是需要获取性满足、被其他人欣羡的满足、能延续并令DNA有利于生存的满足,对内涵的选择期待是需要获取心理满足、心灵满足、思想交流满足、相处生活满足等。 2010-06-13 09:49:30 补充: 而对爱的付出亦并非不求回报,至于回报的层次则人人不同,层次高的可以只求凄美的心理满足感,例如博士网友所言﹕「自已爱既人喜欢另一个人,自已还要帮他去找到幸福,自已的快乐就是见到他快乐」。 不过这种情况并非「自已的幸福亦不计较」,这只是无奈加上理智,因为理智的人知道,我们可以绑架一个人,却无法绑架爱情。若情况理想,说到底心中仍会是希望对方回到自己身边的。 2010-06-13 09:53:55 补充: 在我眼中,爱情只是条件交换、互补需求的游戏,这是为何只有样貌平庸,却没有年轻貌美、样靓身材正的女性对我垂青的原因,因为我拥有的交换条件不足以令对方有兴趣跟我玩这游戏! 当然我明白这是入世的爱情哲学,与孤芳自赏的出世爱情哲学无可避免地会有所不同。 我是现实主义哲学派,脑中所存的是适合实战使用的应用哲学。 2010-06-14 00:32:24 补充: francis兄﹕ 原来如此,我之前对你的言论有所误解了。

性与爱根本是两回事,有性无爱!大有人在, 有爱无性就小之有小, 现实中其实是真是有呢种情节,爱一个人是想他得到幸福,自已的幸福亦不计较, 于是就出现一些场面,自已爱既人喜欢另一个人,自已还要帮他去找到幸福, 自已的快乐就是见到他快乐,爱情就此升华,做了兄妹!

浪漫主义思想运动起自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中叶,但它的影响直到今日尚未消失。从历史的观点而论,浪漫主义起自对过分强调理性和普遍概念的启蒙运动的反动。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与浪漫主义之间有许多对立,同时也有许多相互间的影响。浪漫主义推祟情感,主张想象力的创造性发挥,坚持美感第一的美学标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都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其中,康德和黑格尔对历史演变的见地和费尔巴哈对人性的理解,都在他们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基础上带上理想化的浪漫色彩。浪漫主义是多姿多彩的,其共同点就是用丰富的生命哲学来取代理性与概念。就此而言,不少哲学家应视为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某种形式的结合。如康德、黑格尔就是把理性在某些方面加以浪漫主义膨胀,从而使他的观点成为某种脱离现实的东西。罗素认为,浪漫主义对哲学的影响产生了两种相反的东西,一种是过分强调理性以及虔诚的希望的浪漫理性主义,一种是表现为对理性的低估的非理性主义,后来的尼采就属于后者。因此,浪漫主义不是什么严格的思想体系,往往是人们用来指思想家、哲学家的某种倾向或表现。在历史哲学中我们可以见到从浪漫主义发展为历史主义的轨迹。黑格尔哲学把任何历史形式都纳入绝对观念发展过程的必然地位之中,这样历史形式就有了超时间的有效性,历史事实的独特性被取消了,历史的自由和不可归约性也被否认了,成为一种思辨的历史主义。赫尔德的历史哲学的思想则不同意许多启蒙运动思想家忽视历史特点的观点,他不把历史看作是人性的普遍特征的表现,而强调历史在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去研究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

这些变化说明在思想史中不同思潮的互相补充和迭起是合乎规律的。任何时候,人类的思想发展都不是铁板一块。有理性主义的发展,就有浪漫主义的补充;有浪漫主义的挥洒,就有历史主义的规范。具体思想家的思想则更复杂,更需作具体分析。

先给大家道歉,昨天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更新,sorry! (๑>؂<๑)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现代人皆知且曾风靡一时的浪漫主义。

很多小青年听到浪漫主义都会联想到一幅画面:在圣洁的礼堂中,一对新人穿着洁白的礼服,缓缓地走向婚礼的殿堂,四周的鲜花都簇拥着他们,他们的笑容洋溢着幸福……

但是!

其实浪漫主义一开始并不是这样浪漫的。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nce,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

浪漫主义常常就代表很不真实,所以在那时浪漫主义并不令人羡慕,或者向往。

到了18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 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浪漫主义文学里经常可以发现的特色在于对于过去历史的批判。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 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 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18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 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1798年 法兰西学别的 创作方法的名称。

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

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 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所以现在我们流行的大多数都是积极浪漫主义。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讲一下两者的特点。

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 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

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的理想,反映的是没落阶级对现实变革与社会进步的敌视。

十九世纪英国的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他们 憎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迷恋自然并主张回归自然,于是远离城市,隐居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寄情山水,礼赞自然,缅怀中世纪的宗法社会。

他们总是美化和怀恋已经消逝了的社会生活与制度,妄想历史能够按照他们的愿望倒退,因而思想悲观,情绪悲哀,作品内容表现为怀旧,逃避现实,或者陷入神秘主义。在艺术上则是格调低沉,色彩灰暗,往往蒙上一层迷离恍惚、虚无缥缈的纱幕。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小哥哥**姐们,你们对于浪漫主义有了什么新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晒出来哟!

既然有了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那么就会有相反的思想!下期我们将讲述现实主义,让你回归残酷冷漠的现实!欢迎关注哟(≧≦)

新手上线,尽请关注与点赞⊙⊙

相同之处是都是精神上的触动,不同的是哲学是先哲们的人生体会,是智慧的结晶,浪漫是一种手段或者一种方式,来起到精神触动的过程,虚幻是一种思想上的,虚拟出来让人沉醉其中的境界,因人而异,且不能成为现实…以上个人见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4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