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有哪些风格?

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有哪些风格?,第1张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雨果的诗歌创作历程

    

    雨果很早就开始写诗,中学时期即以诗才而闻名。他20多岁时,第一次出版了诗集《颂歌和杂诗》,其中不少诗乃是少年之作,这一处女作几经增删,一版再版,于1828年定名为《歌吟集》,而在雨果诗歌创作历程中作为第一块纪念碑树立了起来。诗集无疑显示出了诗人早熟而高超的技艺,但其中与出众的才华同时并存的,是人为求雅的古典主义语言痕迹与夸张、稍逊自然的诗歌风格。

    在雨果诗歌创作历程中,1829年问世的《东方集》最先发出了夺目的异彩,它在20年代初以后希腊民族解放斗争如火如荼的历史背景上,由世界各国文化精英纷纷声援并参与这一斗争的时尚所引发,其中若干名诗如《孩子》、《卡纳里斯》、《罗莎娜》都是直接献给英勇斗争着的希腊人民,充满了激昂悲壮之情。诗集的题材并不限于这片国土,它具有一种对法国人来说是“泛东方”的视野,扩展到了西班牙、中东、阿拉伯世界与非洲,诗人并无对这些异国的经验与实感,他的诗集仅是知识与想像结合的产物。在这里,雨果第一次显示了他作为一个真正诗人的丰富奇美的想像力,画家般的调色渲染的技艺,他以铿锵的词句与悦耳的音节,绘制出一幅幅鲜明灿烂、绚丽旖旎、引人入胜的异域画面,在艺术上真正足以造成视觉形象上佳效果。诗集色彩与风格完全是浪漫主义的,它引起了具有新艺术口味的新一代文学青年的赞叹与欢呼。

    《秋叶集》(1831)年出版是雨果诗歌创作中的一件大事。它是最初显示了雨果的抒情诗人素质一个最美、最感人的诗集,它发出了浪漫主义文学所具有的一个“共律”与“音色”:忧郁。它并非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年仅30岁的诗人初尝了人生苦涩的滋味而过早纷纷飘落的“秋叶”,这时的雨果经历了双亲的去世、长子的夭折、夫妻关系中第三者的插足以及弟弟的精神失常等等不幸,由此构成了这些诗作忧郁色彩的心理根由。整个诗集几乎是人的所有情感的全面抒发,这里有朋友的倾诉,有情人的依恋,有丈夫的哀愁,有父亲的挚爱,诗人袒露出自己整个的内心世界,激动而天真地向人诉说自己的心蕴,所有这一切使《秋叶集》获得了永存不朽的诗意,这是它大大超越了《歌吟集》与《东方集》之所在,是它在雨果诗歌创作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原因。

    不久后问世的《暮歌集》(1835)既是一本新诗集,但又不是一本具有新的独创性的诗集,它是雨果前三个诗集的续篇与综合。在这里,《歌吟集》式的社会政治题材诗作,《东方集》式瑰玮的想像佳品与《秋叶集》式委婉柔情的心曲,杂然纷呈,熔于一集,在内容与灵感上既是过去的重复,也是过去的发展与补充,其和谐、淳朴、严谨、洗炼的诗风,精美绝妙的高超技艺已达到了令人赞叹的水平,故诗集亦不失为一部杰作。

    《心声集》(1837)虽然也有“色调的差异与时间所带来的发展变化”,它也像《暮歌集》那样“继续了在它以前的那些诗集”,不过,它比较专注于心灵的声音,构成了“应和着我们所听到的身外的歌唱而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的歌声的一个回音”。诗集中除了过去创作中已有的那些抒情内容外,对大自然的关注与灵感要算是一个新鲜的部分,它呈现为一幅幅别致生动、充满田园牧歌情趣的风光写生与各种气势、各种色调的自然景观的描绘,比较集中地展示了雨果作为大自然画师的才能。

    《光影集》(1840)在内容与灵感上,同样也有类似《秋叶集》、《暮歌集》与《心声集》那种交错复合的状态。但在这里,诗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自觉地保持自己引导人群、进行教化的使命感,显示出了诗人介入社会政治现实的身影。至于诗集在艺术上可达到的成就,巴尔扎克早在当时就已指出:“雨果在此集里达到了优雅精美、雄伟素朴的非常境界,他是我们的第一名抒情诗人,单就这个特征,就值得科学院一致选他为院士”。

    1851年路易·波拿巴的政变既像是一个晴天霹雳震醒了他,又像是一个巨浪把他逼上了绝路,他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终于有了一个大智大勇的流亡者、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一个坚定热烈的共和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的脱颖而出。雨果有此惊人的蜕变,当他回到阔别的诗歌创作中去,他也就有了辉煌的升腾,他成为了一种政治激情、一种主义、一面旗帜、一个代表了千千万万法兰西人群的洪大的声音,他成为了民族的偶像。

    这一升腾就是他的《惩罚集》。《惩罚集》于1853年底在布鲁塞尔出版,全诗集将近七千行,是雨果篇幅最巨大的诗集之一,但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路易·波拿巴这个独裁者的愤怒与谴责。《惩罚集》是道义上的复仇,想像中的复仇,它体现了暴政下法兰西民族遭压制的政治意志,喊出了万千法兰西人民被窒息的心声,它是政治讽刺诗、社会抒情诗的辉煌范例,其史诗般的气势,其巨大的规模,其悲愤的力量,其讽刺的辛辣,语言的犀利俏皮,韵律的新颖都超过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任何一位杰出的讽刺诗人。《惩罚集》出版后,发生了极其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它往往被当作革命传单被偷运进法国,成为进步人士反对拿破仑三世独裁统治有力的思想武器。

    《静观集》(1856年)是雨果后期诗歌创作中格外令人瞩目、并足以名垂史册的三部杰作之二。全诗集一万多行,包括了上至1833年下至1853年这一阶段的未曾结集的诗作。它是雨果各种内心激情与玄思奇想的美妙结合,是他个人感受的汇集,是“作者充满诗情画意的‘我’的日记”,雨果过去诗集中的个人抒情的内容与形式,在《静观集》里,都应有尽有,齐全完备。整个诗集的内容丰富,异彩纷呈,诗艺则已炉火纯青,诗人哦吟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其中推敲有致、棱角分明、完满无缺、其美至极的诗句在诗集中比比皆是。《静观集》可谓浪漫主义抒情诗的辉煌实绩,但其中有的诗作则又带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性”,而具有波德莱尔式、瓦莱里式的象征主义的风致。《静观集》出版后,得到惊人的成功,初版一问世即有“洛阳纸贵”之势,被认为是“法兰西文学中可引为骄傲的最美的个人诗集”。

    《历代传奇》不仅是雨果后期诗歌创作的第三部杰作,而且要算是世界诗歌史上的一部雄伟的奇书,以这部诗集雨果实现了他用诗歌表现人类从亚当夏娃到当代的诸世纪历程的宏愿。每篇诗都提供了他历史进程的一个场景或一个事件的画面,既是叙事的艺术,也是绘画的艺术,诗集中的历史进程的事件或场景,有些是根据《圣经》故事的,有些是采用民间传说的,有些则是以历史著作记载为本,整部诗作集中表现人类伟大无比的向光明高升的过程,突出了人类进步、精神弘扬的一条主线,充满了对暴力、黑暗、罪恶的鞭挞与批判,对正义、人道、光明的歌颂与向往,诗人宏大的历史胸怀与昂扬的战斗精神,非凡的诗歌美的抱负,造就了《历代传奇》意境开阔、气势磅礴、篇章瑰丽的整体风貌。

    《历代传奇》的第一卷出版于1859年,而最后的第三卷则迟于1883年才出版,两年之后,他即与世长辞。所以,《历代传奇》亦可谓雨果的压轴之作,而1856年的《静观集》、1865年的《街道与园林之歌》、1872年的《凶年集》、1877年的《祖孙乐》、1882年的《灵台集》,既可算是他后期诗歌创作高潮之后的“余波”,亦可算是这一诗歌创作中心周围的“涟漪”。其中《凶年集》与《祖孙乐》应该被视为颇有特色的两个诗集,前者以日记的形式为法国历史上1870年至1871年这一段苦难时期,为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这两大历史事件,留下了一份有价值的诗体纪实、诗体写照;后者是一部充满慈祥爱心的作品,以返老还童的情趣与对人伦亲情的亲切感受作诗成集,这在世界大诗人中仅雨果一人,这部诗集出版后被抢购一空,连续再版几次,是雨果最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之一。至于雨果身后整理出版的诗集如《苦岁集》、《全琴集》等,则只能说是雨果诗歌之弦的缭绕余音。

雨果作品特色

1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2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

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3小说方面:多半写

描写

为主,融合

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

,震慑人心,

。 

4剧作方面:打破

,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5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

。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

西

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浪漫主义一词具有多种多样的含义,可以指一种艺术手法,也可以指历史上特定的一个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一词源自romance,原指用罗曼语写成的中世纪英雄故事或诗歌,但如今浪漫主义一词同它原来的含义已经相去甚远。浪漫主义在文学艺术诸领域中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个满怀热情、追求理想的世界,一个耽于幻想、勇于创造的世界。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本身虽然充满矛盾,但它依然取得重大的成果,推动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习惯于把雨果的《<克伦威尔>序》称为浪漫主义的纲领,文学史上常把雨果发表这篇序言的1827年和随后因雨果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上演成功而达到浪漫主义发展高潮的1830年,作为古典主义同浪漫主义在时间上的分界。

  关于浪漫主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倒是意见一致的,那就是浪漫主义感情的激流冲垮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王国。如果把古典时期的理性比作冰层,而古典主义作品中情绪的激流只能在这冰层下边翻滚,那么,浪漫主义却已经是从热情的火山爆发出的熊熊烈火了。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雨果的全名是维克多雨果,是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和小说剧本,各种小文和文艺评论及政治文章,在法国及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也写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悲惨世界》、《九三年》、《巴黎圣母院》、《“诺曼底号”奇遇记》、《冰岛魔王》等等,而这些作品刻画了许多的经典形象,有哪些经典形象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具体的说一说。

1卡西莫尔多,这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他具有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突出的嘴,上帝把一切的丑陋都赋予给了他,但是他并没有将恶意带给这个世界,他用善良来回报这个世界,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被称为长相丑陋又聋的怪人,但是他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可以说他就是真善美的代表。特别是他爱慕着爱斯梅拉,却不敢表达他害怕,所以只能躲在暗处默默的关心她,直到她被送上了绞刑架,他就挺身而出,将爱斯梅拉达救了出来。

2爱斯梅拉达。同样的爱斯梅拉达也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一位角色。她有着美丽迷人的外表,但是内心却是十分的纯洁善良,是为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的经典艺术形象。他代表着自由光明与美好,虽然她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是她依旧对这个世界存有温柔。⾬果在的艺术⼿法的⼀个特点:描写经过夸张的、⾮凡的⼈物情节。他的主⼈公要么作出了极其英雄的⾏为,要么是做出了极其残暴、卑劣的⾏为。他们的性格特点比较夸张。情节也是独特的,⽭盾⼀个紧接⼀个⽽来,充分运⽤巧合、偶遇等⼿法,曲折却引⼈⼊胜。⾬果的创作是他关于对美学见解的实践,他喜欢显著的对⽐,所以作品的环境描写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3《笑面人》以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英国贵族后裔格温普兰在容貌被毁之后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当时英国大革命之后两种社会阶层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英国资产阶级的贪婪腐败与穷困人民的淳朴善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雨果美丑之分的这种对照写作手法,在这篇文章中再一次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格温普兰虽然容貌被毁,但是他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内心。

这些角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而成为了历史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

人道主义,浪漫主义,美丑对照

雨果作品较突出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有人道主义、浪漫主义、美丑对照。

1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分析:在雨果长达60多年创作的26部诗歌、20部小说、12部剧本、21篇哲理论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几乎贯穿始终,其核心便是真、善、美,博爱、仁善,具体可概括为:善能消恶、仁爱相传及爱能换爱。

2浪漫主义风格。

雨果既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的构思叙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的故事,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这部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典型特点,即离奇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手法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以及强烈的情感色彩。

3美丑对照原则

法国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提出的原则,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而法国又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波德莱尔则倡导了“以丑为美”理论,他的《恶之花》正是这一理论的代表力作。对于这两位大家的文艺思想,人们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则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雨果在其《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7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