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作者为什么说“奇迹是执着者造就?

结尾作者为什么说“奇迹是执着者造就?,第1张

飞翔的蜘蛛结尾为什么说奇迹是执着创造的

hmyuhua LV11

2013-01-02

满意答案

rwehr

LV13

2013-01-02

1、蜘蛛不会飞,但它在网上,网在空中,所以说是“飞翔”的蜘蛛; 2、它先爬到高处粘住蛛丝的一端,再下来爬到另一高处固定; 3、蜘蛛网是蜘蛛执着的产物,它使得蜘蛛可以蹲守在网上等着食物自己送上门,这不得不称之为奇迹,所以结尾作者说“奇迹是执著创造的”;例子: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为了找到灯丝的合适材料,实验了不只多少次,连头发丝都做过实验,最后找到了钨这种难溶的金属,使得电灯的寿命增长不少。

12051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报成人高考需要什么条件_成人学历提升指定报名点

报成人高考需要什么条件 2020下半年主考院校直录招生现已开始,自考/成考/专升本/国开/电大的

zghd7yao6tongtop广告

广东 报成人高考需要什么条件-学历提升

报成人高考需要什么条件 2020下半年主考院校直录招生现已开始,大专/本科/函授/成考的

zghd7yao6tongtop广告

2020广东各地区自考报名时间公布___成人高考报名

2020年自考_名校热门专业_自考报名信息_2020新政策_主考院校招生简介_2020考试信息

gdjykm525xlcom广告

相关问题

飞翔的蜘蛛 结尾作者说“奇迹是执着创造的”。1、你同意吗

1赞同。2星火燎原,红军长征二万八千里。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

2014-09-27

9

飞翔的蜘蛛’的短文中结尾作者为什么说“奇迹是执著创造的”

蜘蛛本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空结在半空中。(这大概就是奇迹了!) 破釜沉舟,楚霸王项羽以少胜多。 单骑匹马,唐高僧玄奘西游取经。 星火燎原,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

2014-09-03

38

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奇迹是执着创造的例子

飞翔的蜘蛛中的飞翔为什么带引号

奇迹冰霜蜘蛛在哪里

奇迹是执着创造的意思

什么的波纹

奇迹冰霜蜘蛛怎么打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什么文

飞翔的蜘蛛结尾作者说 "奇迹是执著创造的" 你同意吗请你

赞同。星火燎原,红军长征二万八千里。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

2015-10-15

3

2020年成人本科报名条件/报考时间/报考流程信息查询_成人高考报名

广东省成人本科报名条件/成人自考报考时间/自考报名流程,成人本科报名条件信息查询

gdjykm525xlcom广告

飞翔的蜘蛛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说奇迹是执着创造的你能在举

奇迹的创造这是执着的结果。如果说你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和信心的话,那么,就不可能 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著者造成的。寓意:奇迹是在

2018-04-02

2

“飞翔”的蜘蛛结尾作者为什么说“奇迹是执著创造的”你能

如果没有执著哪会有创造奇迹的机会。

2014-10-12

3

飞翔的蜘蛛全部答案

奇迹是执着者创造的举个例子

奇迹是什么

什么奇迹填动词

什么奇迹填空

奇迹冰霜蜘蛛

飞翔的蜘蛛 结尾作者说“奇迹是执着创造的”1、你同意吗2

1赞同2星火燎原,红军长征二万八千里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

2015-09-12

飞翔的蜘蛛 结尾作者为什么说"奇迹是执著创造的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式,失败了一千多次,可他没有放弃,最终成功了 楚霸王项羽以少胜多。 唐高僧玄奘西游取经。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015-10-28

“飞翔的蜘蛛”短文中蜘蛛创造了什么奇迹

蜘蛛本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空结在半空中。(这大概就是奇迹了!)

2014-03-25

5

为什么说奇迹是执着创造的

奇迹是在不可能的人身上发生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人的最大的荣耀就是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却做到了,这需要的是勇气毅力执着的努力与奋斗。

2013-06-12

50

飞翔的蜘蛛阅读答案为什么说执著创造奇迹再举几个例子

迪生在发明电灯式。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失败了一千多次,最终成功了楚霸王项羽以少胜多,可他没有放弃。唐高僧玄奘西游

  飞翔的教室

  又名: The Flying Classroom

  作者: (德)埃里希・凯斯特纳

  译者: 赵燮生

  副标题: 凯斯特纳作品精华

  ISBN: 9787533230616

  页数: 224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定价: 100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9-08-01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埃里希・凯斯特纳是德国小说家、剧作家、**脚本和广播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9 29年,他的第一本儿童书在柏林的威廉出版社出版,这部名为《埃米尔擒贼记》(Emil und die Detektive)、由瓦尔特・特里尔插图的儿童小说立刻轰动世界,遂使凯斯特纳一举成为名扬国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的第一部儿童小说立刻就被搬上了舞台并拍成了**,担任导演的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的比尔・维尔德。人们也许可以说,凯斯特纳在德国儿童文学史、德国儿童戏剧及德国**史上均占据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地位。因为凯斯特纳的儿童文学作品曾经在西德拥有广泛的读者,根据他的儿童小说改编的剧本和**在儿童剧场和儿童**院占据了统治地位。

  凯斯特纳是西德战后的儿童文学之父。1957年获得德国重要的文学奖--毕希纳奖。1960年,他被授予安徒生奖,这是授予儿童文学作家的最高国际奖。在世界各地,提到德国儿童文学,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名字总是与格林兄弟的名字相提并论,后者出版了著名的《格林童话》。迄今为止,除凯斯特纳外,没有任何一位20 世纪的德国儿童文学作家能够赢得这样的国际声誉。

  大致内容

  [编辑本段]

  外面下着雪。圣诞节就要到了。克希贝克城寄宿学校的同学们,有的在公园尽情玩耍,有的在体育馆里排演自编的话剧《飞翔的教室》。突然有人进来报告说,低年级同学克罗伊茨卡姆被邻近的实科中学学生抓走了。同学们立即部署抢救行动,经过一番决斗,克罗伊茨 卡姆被解救了,但领头打架的五个人却受到了主管教师的惩罚,在与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原来他是非常了解和理解学生的。

  小个子乌利被同学认为胆小怕事的,常常是大家恶作剧的对象。终于有一天乌利当着同学们的面,撑开手中的雨伞从高高的爬杆上跳下。虽然他的腿摔断了,却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胆大,赢得了同学们的同情和关爱……

  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淘气胡闹,在这个故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故事背后满是醇厚的同学之情、师生之谊。

我叫紫烟。我到悬崖上菜花,掉进峡谷里。也许只有这只白色的鹰,能够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它一直就在我身边呆着。现在,我让它发飞上天空。我十三岁,我要回家!救救我,救救我,救救紫烟。”——

就是来自这张布条上的呼救,一个名叫紫烟的女孩儿把我们的根鸟带走的。曹文轩通过小说《根鸟》,给了我一个迷人的富有诗意的梦。

究竟忘了是在02年的秋天,还是在03年的秋天(多半可能是在03年)看的这部小说。唯一确定的是在深秋,这样的季节是不会记错的。再找不出有什么能盖过深秋那种能闻得出来的迷人气息。是一部能让人记住的小说,它的意义远远超出那个时期我看的任何一本。我的许多荒唐离奇的梦都源自《根鸟》,于是幻象不停地出现又出现,使得我一发不可收势。

布条系在根鸟打猎时射下的一只白鹰的脚上。那时的根鸟还是个不大懂事的孩子,心中尚不曾有梦。自从发现这张布条后的第一个晚上,根鸟的梦中就一直不停地出现一个浑身衣物破旧,伤口粼粼的女孩。女孩远远向他呼救,但当他走近时,女孩却一下子消失不见了,很朦胧。根鸟醒后总是茫然、怅惘……他在想着在梦中呼救的人是不是跟布条上的紫烟有什么渊源,可能会是同一个人么?

根鸟急切希望能有个验证,惟一实物的依据是那张布条。

父亲永远支持儿子。尽虽然他明白儿子是父亲悲哀。父亲带根鸟在附近的山谷找了个遍,没有结果。

可同样的梦一直不停出现,没有一天间断。

根鸟打定注意去远方寻找紫烟了。听人说,一直往西走,那儿有个大峡谷里曾出现过白色的鹰。

根鸟提出离家去找那个神秘的大峡谷,父亲没有反对。父亲说,根鸟阿,也许紫烟跟本不存在。根鸟说,紫烟在向他呼救呢,梦不会骗人。从此,少年根鸟走出菊坡,以梦为马,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征途。那天父亲眼中流露的担忧,根鸟没有看见。

一个未曾涉世的懵懂少年,勇敢甚至于疯狂地去追一个梦。仅有的依据是一张布条和一个梦!!简单之极,未免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作者在自序中这样写道:这是一本超乎现实与梦幻的成长小说,神秘、梦幻、流浪、浪漫情调、眺望远方、恋情的萌动、对陌生世界的向往与冲动。

2

箭已离弦,闸门初开。向西!向西!!这是根鸟惟一的方向。

为数不多的盘缠很快用罄,根鸟开始乞行。途经云塔时,遇到了寻梦的板金先生。板金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不仅激励了书中的根鸟,也激励了书外的我。

板金给根鸟讲了他的故事。

一个有梦的人不能想象无梦人的痛苦,就如同一个耳朵聪慧的人永远不能真切感受到无声世界的单调。

板金并不是一开始就没有梦的,他有过!二十岁之前他一直有梦。是遗传病,他家族的男性都有这病。他祖父如此,父亲如此,自己也果然在二十岁生日那天晚上梦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板金的儿子十九岁了,他看着睡梦中儿子脸上流溢着的幸福笑容。他知道儿子正梦着,而且很甜。

而儿子明年就二十岁了……

板金不敢再想。三十年来,他一睡着脑子就是空白,醒后什么都没有,就如只眨巴了一下眼!生命大块大块地被截取,而且细水长流,一流三十年,一天没断。梦走后就再不曾回来,哪怕是噩梦……他真害怕睡觉。

听说,一直往西走有个地方能找到制他这病的神药。他再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儿子脸上的快乐同他三十年前一般骤然消失!毅然从东海之滨,徒步来到西域,只为寻找他丢失了的梦!

这人与根鸟走在一起不久就分开了。根鸟记得了这个人的故事,根鸟觉得觉得他的事跟自己现在做的事同样荒唐。

3

许多险阻是小根鸟无法预料的。在青塔扛木头辛苦赚来的钱被假仁假义的黄毛骗个精光。之后,又误打误撞进了鬼谷,成了鬼谷主人的奴隶。在鬼谷,每天都要在采石场搬许多石头,吃的是硬谟梆子,睡的是青石板,一天天过着非人的生活。根鸟决心逃离这个人间地狱。他发现同他一起的人没有一有这样的想法,似乎谁都很乐意一辈子呆在这里。这是为什么?他们好象通通没有过去,没有回忆,只知道在这个谷里一天繁复着一天。

问题的症结出在峡谷尽头的一大片火红的曼佗罗。原来,他们被逼着隔两天要吃一次的“红珍珠”有毒,能使人忘却过去,甘心安心地做一个奴隶!所幸的是,根鸟一开始就发现“红珍珠”中的秘密,聪明地把每天随饭送来的“红珍珠”扔出窗外。

根鸟怎会忘记他离家远行的使命?羁留在这个幽冥的谷,无论说什么我们的根鸟都不会愿意,何况“红珍珠”没能使他忘却了梦中的紫烟。

根鸟决心逃离。一个老者帮助了根鸟,他居然也没吃过“红珍珠”,几十年来的逃离都没有成功。他老了,自知自己再没有希望,就把希望放在根鸟身上。根鸟拉着一个叫青壶的小姑娘跟着逃了一段路,青壶脸上没有其他表情,只是一脸迷茫。路上被一阵古怪的叫声唤住,不走了!转身甩开根鸟的手,往回跑去……

她吃过“红珍珠”!

越走越远,根鸟靠到谷中原来生长“红珍珠”的地方红成一片,在这漆黑的夜晚格外明亮。紧接着根鸟听到一声似是老人发出的尖声哀号……

4

接下去的故事,我想尽量简略述说。

家永远是受伤孩子的最好归宿。经历各种磨难后的根鸟回到家中,意志逐渐消沉。因思念而躺在病榻上的父亲见根鸟回来内心有说不出的矛盾。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几个月不见自然牵肠挂肚,儿子是父亲唯一的希望。但是,他又不得不去责怪孩子,这么容易轻言放弃怎么配做自己的儿子呢?既然当初同意根鸟西行,就没有理由甘心见他半路回头。父亲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茁壮啊!

不久父亲病逝,临终前的惟一遗言是叫根鸟千万不要丢失他的梦——他让根鸟重新西行。第二天凌晨,菊坡最早醒的几个人都看到了根鸟家燃起的那把大火,火蛇吞没的一切似乎在燃烧中涅磐。那几个人,没有看到根鸟在西边的山坡上孤独地流下了几滴眼泪,然后挥泪而去,像个英雄……

前面的道路是艰险的,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出来后,根鸟顺利地到了一个名叫米溪的地方。根鸟在这里耽搁了一阵子。一个名叫秋蔓的富家闺秀喜欢上了根鸟,秋蔓的父亲也看中根鸟的朴实能干,决定把他招为女婿。如此一来,根鸟这里便可衣食无忧,坐享人间欢娱。根鸟并非没有过一丝忧郁,但当这样苟且的念头一次又一次闪过脑际时,根鸟心中的那个神秘峡谷的呼唤愈是强烈。不止一万次地告诉自己,根鸟一定要去找,找到那个峡谷,找到紫烟。信念是在不停地自我暗示中不断坚固的。

出了米溪,根鸟行到一个小城莺店。那里有个戏院,戏院中有个名角,叫做金枝。在那里,根鸟也曾短暂地被戏院里的灯红酒绿给迷晕,差点误以为金枝的胸脯是他最终要到达的梦乡。

结局当然不会就这样,作者提到过,这是一部浪漫注意色彩极浓的小说。无论最终个结局能否让我们的根鸟满意,作者是不会真的忍心让根鸟就此堕落。根鸟寻找的是白鹰出现过的地方,幽冥的峡谷,梦中呼救的紫烟!自然的,根鸟会很快走出莺店,继续去追寻。

小说的最后,作者安排的非常梦幻。出了莺店之后,根鸟找到一个开满百合的峡谷。根鸟不要命地往峡谷中奔去,路边有花有草,异彩纷程。峡谷中腾起了紫色的烟雾,天空中有白鹰在翱翔……至于峡谷中到底有没有我们的根鸟要找的紫烟,到现在似乎并不显得有多么重要!

5

我是在读过这本书的几年之后 ,全凭记忆写下了这段文字。其中可能有回忆不大牢靠的地方,也不做认真思考了。亦真亦幻,迷离神秘似乎才能更靠近原作。

我们有权利幻想未来——这是《根鸟》给我的启示。可能是有些不切实际,不着边幅,《根鸟》本来就没有跟我们一丁点儿真实的东西!它最多是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幻想的方向,告诉我们只要有追求有梦想,就算再不着边际,再光怪离奇,那也便是好的,我们就值得去为此付出。

有什么理由阻止我们幻想?趁还能有梦的时候…… 《根鸟》内容简介:当山风将根鸟吹醒时,他看到那些白色的鹰仍在空中飞翔着。他让整个身体伏在地上,将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号啕大哭……一个少女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峡谷。她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根鸟出发了,一飞冲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峡谷、小镇……一 个个场景奇异而玄妙。根鸟成长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他决定以梦为马,度过他的成长阶段一往无前,他在痛苦中品尝着快乐。

《根鸟》内容简介:当山风将根鸟吹醒时,他看到那些白色的鹰仍在空中飞翔着。他让整个身体伏在地上,将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号啕大哭……一个少女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峡谷。她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根鸟出发了,一飞冲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峡谷、小镇……一 个个场景奇异而玄妙。根鸟成长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他决定以梦为马,度过他的成长阶段。恍惚、迷乱、摇摆、清醒、执著、一往无前,他在痛苦中品尝着快乐。

(1)找不到船;(2)央人去邻村问也没有;(3)母亲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这一波三折,是极力渲染小伙伴们特别是我盼看戏的心情,同时为后文心情由不能看戏的沮丧到出门看戏时的心情作铺垫。

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扩展资料

鲁迅的这篇《社戏》大体可以分为这么几部分: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的经历;童年时在外祖母家的生活,以及对看社戏的期待;期待落空,却又峰回路转;去看社戏的路上的情景;看社戏的过程;看社戏回家的路上,吃罗汉豆;尾声。

这篇文章名为《社戏》,但却以再北京两次看戏的经历开头,这是用了个抑扬的手法。抑扬的手法在文学中经常被用到,且常常发生显著的效果,抑扬或者对同一事物的先抑后扬,或着对两个相似事物的一抑一扬。

如果使用的好可以使相对比的两者的性质更加显明,鲁迅在《故乡》这篇文章中用的也是同样的手法,成年后闰土的一声“老爷”,顿时将童年闰土天真、淳朴的小英雄的形象一下子消灭。

有一点值得注意,鲁迅在讲述北京看戏的经历时候,把两次看戏的经历均详细的描写出来,一般而言,文章最是忌讳重复,同一篇文章中的两件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件,往往着重描写其中一件,而把另一件轻轻带过。

如果把两件相似的事件以同样笔墨细致描写,那其中体现的情态一定是相关联而又不同的。鲁迅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第一次是在一个不知道”什么园“,是以”兴致勃勃“的心情去的,结果被里面的拥挤与嘈杂弄的大失所望。

而第二次则是”第一舞台“,唱戏的也都是名角,但结果是同样的拥挤、嘈杂,周围的人是”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的看客,然后就是漫长的无聊的等待名角出场,更高级的舞台,更差的体验,这其中表现的是失望情绪的加深的,到此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笔锋一转,写”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的时候,就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好奇与期待,也即虽然还未写到社戏,读者已经在呼唤着社戏,只要后面的描写满足了读者的这种期待,文章必然产生很好的效果。

文章的第十一段以后写童年在外祖母家消夏以及看社戏的经历,文章虽名为”社戏“,但是读后会发现真正看社戏的过程,在这部分中仅占五分之一,更多的笔墨用在与小伙伴们平日的游戏,看社戏的路上以及回来的时候吃罗汉豆等场景上。

这就看出,这篇文章虽名为”社戏“,但关注点却不在戏上,其抑扬手法点运用,所抑与所扬的也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戏,小时候的社戏并不必然比北京的名角们唱的戏更精彩。所对比的实际上是小时候伙伴们的天真、淳朴,以及他们之间天然亲密情感与长大了的他去看戏的时候的人的情态。

-社戏

谪仙豪情——简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有人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出了两个旷古绝今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就是李白。那么这位号称谪仙的“楚狂人”,到底是何许人物?从史书上干巴巴的记载,我们当然可以知道他的生平轶事,真正难的却是从一个人的思想与精神层面来分析他的性格。何况我们如今要谈论的还是一位“仙人”,他的人格意志与精神自由的矛盾更加剧了分析的复杂性。在李白身上,既有屈原式的对现实、对人生的眷恋与执着,有屈原那种独立不迁、好修为常的人格精神,也有庄周式的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这种精神自由的追求一旦被现实生活否定,他又企图在纵酒迷醉、隐游山水、寻仙访道的生存方式中得到无意志的解脱。因此,他又有庄周那种悲观厌世、人生若梦的消极情绪。但是无论这种矛盾深刻到何种地步,我们可以断定一点:李白就是李白,除去那些后天形成的复杂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他真正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乃是那近乎与生俱来的横溢才华,还有他那深入骨髓的浪漫潇洒!

之所以说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深入骨髓,绝非是捕风捉影。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从来没有如李白这般,在自己所作每首诗中都浪漫得如斯自然而深刻,在自己所写的每句诗里,都能浪漫得如此信手拈来。

水与离情

李白好交友,自赋诗云“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古时交通不便,每次与友人相聚都只是短短数日,临别如同诀别,再相见的机会都是微乎其微。唯其如此,古人们总是极其珍视友谊,临别之情总是极其悲壮。对于如此感情丰富的李白,这点更是显露无遗。李白一生留下许多经典的送别诗句: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这些经典的诗句,可谓句句情深,感人肺腑。然而我们除了感动以外,更应惊叹于谪仙的敏捷才思。在李白心中,水的意象似乎与离情别恨紧紧相连,以致每每送别或留别,总是“寓情于水”。但以其惊人的才思,每次所用水之特性,竟都绝然不同:“桃”句说的是水深,“请”句用的是长度,“思”句却是借流水之动态漂泊来联系相隔两地之人彼此的思念。何等天才!何等豪情!

当然,李白对水的情感并非局限至此,《将进酒》中开篇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语出惊四座的名句,它歌颂的便是黄河水的气势磅礴,岂不知这诗句本身便与黄河水一般气势磅礴;然后笔锋一转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感情上一波三折,语句上愈显深刻,诗意却渐渐谈到了人生的大问。这些诗句,尽含庄子的乐生哲学,尽含李白的飘逸洒脱,实乃诗中的极品。

最后,谈到李白与水,自然要以《望庐山瀑布》来压轴。这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是路人皆知。对于诗句本身,各位与我实在是熟悉到无需多讲。我只想说,这首诗让我懂得什么叫诗人,这首诗让我懂得什么叫浪漫。无怪苏轼在看到徐凝与李白同样是写庐山瀑布的诗后失笑道“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诗。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附庸风雅,本非坏事,坏就坏在挑战的是李白,结果自然是自取其辱了。

人生苦难

李白一生颇不得志,当然要说苦难自然是比不上杜甫的穷困潦倒了。李白的仕途不得志,自己却颇为富足,所以即使总不能“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没什么问题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沦落何地,李白的诗中总是豪气不减,浪漫到底的原因吧。虽然如此,李白终究是不得志,所以他自然要咏唱人生的曲折,当然其中的诗句还是一样的富于想象,夸张浪漫:

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行路难共有三则,然而我最喜欢第一则。二、三的诗句也是绝佳,但缺少了那种英气。想是在仕途挣扎太久却无所得,即使狂如李白也会身心疲惫。 古来咏诵自己不得志的诗,不外乎那些顾影自怜,恨无明主,心灰意冷的句子,虽然不无道理,但总给人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李白的这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却很不一般,在不得志的同时还保留着一股激情,虽“心茫然”却也能“拔剑四顾”,那种跃跃欲试的激情跃然纸上。到后面就慨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即使描绘人生的曲折也十分浪漫。最后又突然转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驾驭文字的能力实在是炉火纯青,这么突然的转折,用到诗中竟然是恰如其分,可见其时李的心目中仍然是饱含希望的。当然,李白晚年修道,与那份英气可谓诀别了。普天之下似乎只留苏轼一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们的时代虽然不同,但同是仕途失利,苏轼的强韧似乎是更值得称颂的了。

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日见阳春?

……

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

再看梁甫吟,感觉报国无门的郁闷真的是如出一辙,何时都那么急切。有趣的是李白将自己与皇帝比作干将莫邪,最终会“神物相合”,未免有自作多情之感,却不知君臣始终有别,李白不愿低头的个性决定了其仕途的无所建树。

酒与人生

李白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嗜酒与做诗的名声几乎是一样响亮。更有传说贺知章拜访李白之时,看完《蜀道难》后大叹奇才,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酒与李白的生命几乎不可分割,所以李白关于酒的诗,便是他写得最深刻,写得最飘逸,写得最浪漫的一首: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每次看这首诗,总会感慨万千。它让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对人生的开朗与浪漫绝非无用的情感。我们何时不是孤身一人?我们何时真正有人相伴?李白却能“花间独酌”,“对影成三人”。仿佛自己从来就是孤身一人,却对这份不可抗拒的孤独从不解怀,反能自得其乐。到后面的“月徘徊,影零乱”,仿佛让人看见那人、影、月,皆在一片朦胧中飘离散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又道尽了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傅庚生有评论说:“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我则说,纵有青莲之才,若不像他这般嗜酒如命,若不像他这般及时行乐,若不像他这般豪情万丈,如何作得出此等诗句?

这便是李白的浪漫主义,并非单单是在诗文中的浪漫,而是在人生中的浪漫。有时候我觉得,李白用尽了自己的一生去实践了一条彻底浪漫主义的人生路,他的诗文,犹如天马行空一般的记录的那些种种,乃是他的一切,他的灵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87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