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人物性格分析

《红字》人物性格分析,第1张

一、海斯特:勇敢和坚强

主人公海斯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海斯特是一个惨遭教会统治迫害的妇女形象,这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却不幸嫁给了伪善、心理阴暗的罗杰奇林沃思,毁掉了自己的幸福。

二、牧师丁梅斯代尔:怯懦和纠结

牧师爱上了已有丈夫的海斯特,不断忍受内心的折磨。虽然没有在示众台上受辱,但是他越发的阴郁和憔悴,身体也日渐虚弱,在忧伤的内心深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这位青年牧师的面颊日渐苍白,因为他研究学问过于执着忘我,更重要的是他经常通宵达旦地进行斋戒和祈祷以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他认为这是一种报应,整个人呈现颓废之势。

终于有一天,牧师在临死前鼓起了勇气上到刑台和海斯特一起道出真相,他也同时逃出了罗杰齐林沃思的阴谋,获得了内心真正的安宁和解脱,不过他到死都认为自己是个罪人,内心充满了痛苦、罪恶和悔恨,认为应该负起自己的耻辱。因此这是一个宗教殉道者的形象,人物命运充满了悲苦。

三、罗杰齐林沃思:伪善和恶毒

这是个长相怪异的人,内心感到孤独和凄凉,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家庭温暖。他虽然没有当众揭穿妻子情人的名字,但却用更加阴险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复仇计划。他既不会害他性命也不会毁坏他的名誉,不是显示他的仁慈,而是他不愿意接受这种耻辱。这种行为看似慈悲,但事实是用更为阴险的内心折磨的方式去惩罚牧师。

内容简介

《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在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红字》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心理小说。其作者是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年),1804年生于新英格兰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美国19世纪影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他从小爱好文艺,大学毕业后因曾在海关任职,后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而辞职。

1850年《红字》发表后,霍桑确立了自己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851年和1852年又分别出版了“两部罗曼史”,即《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和《福谷传奇》,1860年,又写了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玉石雕像》。1864年去世。

霍桑的作品几乎全部取材于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地区的历史,并清晰地体现了他的复杂思想和矛盾性格。

他擅长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心理特征,想像丰富,善用象征手法,挖掘潜藏于事物深处的意义,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其文字较为晦涩,作品充满着阴郁的调子。在艺术上,霍桑的作品被称为“心理罗曼史”。

以下内容编译自“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by Leland Ryken

第五章 Hester的针线活

情节回顾

这一章的标题告诉我们,本章将着重刻画Hester这个人物,尤其是她在所处社会中的地位。出狱后的Hester逐渐成为勇气和坚毅的典范。她不愿逃离这个排斥她的小镇,而是以自己擅长的针线活谋生,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接纳。不仅如此,她还乐善好施。但这些都无法改变现实,犯下通奸罪的她依然被主流排斥,而她也因此“对他人心中隐秘的罪有一种出于同情的理解”。

赏析评论

霍桑在本章描绘的可以称作以受苦为荣,一种受苦之人身上展现出的美德。在阅读本章时,可以关注两条交错行进的主线是如何互动的。

第一条线是罪人Hester所遭受的孤独与隔绝之苦。霍桑巧妙地勾勒出Hester如何受到周围人的排斥。虽然霍桑继续用讽刺的手法揭露当地清教徒的冷酷,但这不过是个背景,旨在烘托Hester的完美形象,让读者透过这些细节对受害者Hester生出巨大的同情。

除了描写Hester承受的苦难,霍桑还描写了她是如何凭借品格和善行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接纳。因此,本章运用平衡的手法,既呈现了Hester生活中悲惨的一面,也呈现了她生活中积极的一面。这积极的一面,是Hester用自己的能力和美德争取来的。

霍桑在本章还隐隐表现出基督教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张力。虽然Hester完全符合一个遭到排斥的浪漫主义女主角的形象,但是霍桑在描述她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时却使用了基督教的词汇。比如,当Hester在内心挣扎去留时,她对自己说,这里见证了她的愧疚,只有留在这里受苦,她才能洁净自己的灵魂,拥有圣徒一般的圣洁,好像殉道一般。她还把做针线活看成是一种苦修和牺牲。

我们需要小心解读这一章。一方面,霍桑用基督教词汇描述她,这让Hester又多了一层光环。但是考虑到基督教和浪漫主义最终将上演一场对决,我们要把这些词语看做提醒,即这个故事不只关乎浪漫主义,基督教世界观也运行其间。虽然Hester体现的浪漫主义价值观有时披裹着基督教词语的外衣,但这并不意味着Hester是基督教价值观所认可的典范。

阅读要点

所有文学作品都要注意节奏——在故事的某个特定部分让两个主题交错出现。在这一章,Hester作为一个被社会排斥的罪人而受苦,但同时她又因品行赢得一定程度的接纳,两个主题你来我往,形成巧妙的叙事节奏。

霍桑未必刻意将Hester塑造成19世纪文学经常出现的浪漫主义女主角,但作为读者我们要留意,Hester的确符合浪漫主义文学中孤独的主角的形象。

文学以普遍的人类经验为写作对象,而作品中的细节,正如CSLewis所讲,乃是作者为表现普遍的人类经验而织就的一张网。霍桑是捕捉普遍人类经验的大师,透过他的描写,我们在本章体会到了许多有关人生的现实,包括被排斥、孤独、偏见、成为牺牲品、人心隐秘的罪,还有以受苦为荣。

浪漫主义情感和基督教世界观之间的张力在下面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简直像殉道者那样在忍耐,可是她坚决不为敌人祷告。”后半句话对任何信仰基督教的读者来说都充满深意。耶稣命令人们要为敌人祷告,他自己在十字架上即践行了这条命令。

思考和讨论问题

本章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霍桑运用哪些方法将Hester理想化?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对她心生同情的?哪一处提醒我们注意,霍桑的意图是把Hester塑造成浪漫主义女英雄?哪些地方隐隐体现出基督教世界观和浪漫主义世界观的张力?

回应:这一章似乎可以称为意识流,因为霍桑倾尽笔墨,细致刻画Hester的内心世界,她在逼迫中的忍耐,她在孤独中的坚持,她在挣扎中的点点盼望。霍桑先是延续前面的故事线,描写Hester所处的环境对她多么冷酷无情,把背景灰暗的底色铺陈好,然后一笔一笔勾勒出傲立的红玫瑰。这时读者已经因为痛恨社会的残忍而同情Hester了,但对于人物刻画来说,任务只完成了一半,霍桑接下来要塑造Hester坚毅勇敢令人敬佩的形象,他通过两条线达成目的,一是Hester拥有可以惠及他人的手艺,尽管周遭对她百般刁难,避之唯恐不及,但她仍然通过刺绣技艺服务他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她立足的尊严所在。二是Hester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对自己处境的看法、感受和决定,让她在读者眼中有血有肉,仿佛是实在而非虚构的人一样。她选择像圣徒殉道那般承受当下的苦难,这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和认同的决定,但经过前面一系列铺垫,这个选择显得合情合理,正是她身上“非如此不可”的宿命,成就了她悲壮的气质,让她符合读者心中期待的英雄形象。霍桑借助Hester呼应了读者对英雄最深刻也是最真实的期待,尽管她面对压力和排斥坚定不屈,尽管她依靠非凡的技艺为自己赢得认可,但她最打动人的英雄气质不是这些高光时刻,而是她在苦难中的隐忍以及由此而来的升华。霍桑在这里道出关于人的真相,人人心中渴望永恒,从这个世界的缠累与污秽中解脱,接近那纯粹的精神世界,但是方法不一,对Hester来说,苦难正是达至理想境界的阶梯。霍桑在这一章把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清楚呈现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51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