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1、起源不同:

理想主义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的理性主义密切相关。它是政治性的,更倾向于社会未来的愿景和世界和平的蓝图。理想主义蕴涵着创造大和谐世界的最高愿望,或者是建设一个“乌托邦”世界的期待,也与现实脱节。

浪漫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或者说是一种反抗。启蒙运动所强调的理性与浪漫主义恰恰相反。浪漫主义无疑是感性的,强调直觉、想象和感觉。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注重从主观的内心世界出发,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热情追求。

2、意义不同:

自我追求理想,充满热情,飞蛾扑火式的不屈不挠的决心。我认为浪漫主义不是这样的。浪漫主义是关于接受现实和美化现实。对未来的愿望是“梦幻”的。

狭隘的理想主义害死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理想”,根本无法实现。比如,凡是结过婚有伴侣的人,都有一个不吵架的理想,婚姻总有爱情一样的激情。就是所谓的理想,社会理想化太多,产生太多极端矛盾,理想主义害死人。

但浪漫主义并非如此。浪漫主义既有脱离现实的自由,又有依附于现实的理性。在可能的范围内做一个浪漫的人,选择可以选择的,创造可以创造的,不抱希望和虚荣,才能真正的洒脱和浪漫。

浪漫并不以“褐色功利主义”为追求标准。反其道而行之,同时又离不开实际的经济基础。往往越是铜臭的人越是低级的尴尬,越是浪漫的人越是洒脱。

流派发展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18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1798年法兰西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

读书,请你带点“功利”心

只要读书就能进步?未必吧!比如《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她读了大量的爱情小说,却在幻想中变得发疯发狂,数次的背叛丈夫,最后只能选择结束生命。

再比如莫泊桑《一生》中的富家女莲娜,她也读过很多书,有着富足的生活,可是还是把一生过得糟糕无比。

这样看来并非读书就能开卷有益,就可以自然而然修心养性。而是说你读了什么书?在什么情境下选择什么书?这就要求很多时候我们读书都需要有点“功利”心。

比如说你身为一个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经常会有冲突,那你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读读《非暴力沟通》会好点。如果你只去读《简爱》和《茶花女》或是《红楼梦》,那么还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也无法得到成长。

那么重点来了,像名著这些非必需品该什么时候读合适呢?答案是:茶余饭后。有闲有钱时为了滋养心灵,当然可以吟风弄月,品读一下万千生活。

但大部分时候,请带点“功利”心去读书,因为有目的的读书它会提升你的各项技能,包括生存能力、社交能力、情商和智商,以及逆商。

02

为什么更倾向于有目的读书

有位读者在评论区说:读书本身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带着这么强烈的目的性读书,已经改变了初衷。请问你有目的读书后,成为你眼中很厉害的人了吗?

我的回答是有目的读书,未必会成为很厉害的人,但起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通过有目的读书,可以先改变自己思维,再调整思路,然后长期践行。

还有读者说:胡说八道,为什么要少读名著,纯粹是误导,读书是慢功夫,静心读自己喜欢的足矣。

我给出的建议是,先满足自己的生活、职业和现实诉求,当有能力靠自己实现岁月静好后,再说喜欢。喜欢没有错,错的只是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越早从幻想中醒来,越能活得踏实笃定。

假如沉浸在风花雪月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把书中的浪漫与美好都当成现实,那么读一百年名著,也无法拯救自己。比如说先谋生,后谋爱,再说情怀。

之所以有这样的建议,是因为我十年弯路给出“避坑指南”。可以说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我比情怀更情怀,读书只挑自己喜欢或者让愉悦心情的,但凡有一点不符合爱好的,多一眼都不会看。

当时也是想: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很修心的事,读多了自然滋养了心灵。很遗憾,在这种佛系读书的心态下,这十年间我除了矫情一无所获,除了生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触外,个人没有得到任何成长。

其实追求“个性”和“自由”的读书方式来标榜所谓尊重内心诉求,只是年龄尚轻而产生的“误解了读书”,这类群体很大可能是靠着父母或家人来实现岁月静好、生活安稳。

孔笙导演的《父母爱情》是为数不多的不靠宣传靠口碑拿到豆瓣评分94,其中据说有7万人参与打分,而三星以下的得票率不足百分之一,这样的成绩,毫无疑问成了近几年国产剧中的“王者”,那么这部剧凭什么取得这样傲人的成绩呢?

凭借剧情吗?不!这部剧根本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那么靠演员的颜值流量吗?不!虽然这部剧都是一些老戏骨,但要跟当红流量小生比,那还是值得商榷的!那靠什么呢?当然就是靠演员发自内心的用心诠释的演技了。

《父母爱情》的故事开场几乎很俗套很功利,说的是一个新中国初期没落的资本主义家庭的娇**安杰跟新晋炙手可热年轻军官江德福之间的相亲故事,是特殊的历史时代让这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人产生了交点。

时代的原因让安杰这个千金**沦为过街老鼠,而江德福则成了年轻的军官干部,这种身份和等级的转换,让安杰和江德福的婚姻爱情有了发生的可能性。

江德福对安杰的痴迷喜欢始于漂亮的颜值,而安杰对江德福的动心则始于他的军官身份,两人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浪漫的开场,他们的爱情开场很俗很势利不是吗?但为何这样基于利益功利开场的爱情,却被安杰和江德福演绎成了上乘的姻缘,婚姻的楷模了呢?

其实最重要的秘诀就是:互相体谅理解,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个道理恐怕婚姻中的男女都懂得,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安杰做到了!她心里知道江德福为了她牺牲了什么,放弃了什么,因此在每次跟江德福生气之后,她又会很快跟江德福和好,她知道江德福对她这份爱的贵重,所以她才会百般珍惜,安杰曾经不止一次对别人说过,因为自己的出身,耽误了江德福的大好前程。

而江德福对安杰亦是如此,江德福内心知道如果不是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不可能娶到安杰这样有文化懂情调又漂亮的老婆,他从内心很珍惜这种福分,所以在自己仕途升迁遇阻的时候,他心态很平和,尤妻如此,夫复何求呢?

现时下,人们正在变得越来越现实、功利。“钱、店、卡(居留卡)”已经成了旅西华人婚恋很难绕开的三座大山。站在山脚下,徒劳向上爬…… 可以说,这是大多数旅西华人的真实写照。但“功利性婚恋”闻着臭、吃着香。当初的功利绝不意味着今后百分百的不幸,关键还是看双方的经营能力。好好把握,有时可变成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

恋爱与结婚 这是两码事

婚恋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但观念却会随着时间的流动而成为“变色龙”,即便处于同一时代,每个人婚恋的价值观都不相同。但无论怎么变,婚恋观大多都是那个时代那个人功利价值取舍的“风向标”。

举个例子: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曾经有过整齐划一的择偶标准:“50年代找干部,60年代找军人,70年代找工人,80年代找大学生。”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年轻人婚恋标准也趋于多样化,但“功利婚姻”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放眼世界,海外中国人社会也如此。由于受社会及生存压力的影响,旅西华人婚恋中的浪漫情怀相对减少,他们更希望能够找到与自己条件相当或者比自身条件更好的婚恋对象。

就记者采访来看,绝大多数30岁孤身一人在西打拼华人男性在婚恋方面保持着非常一致,即“我没资格结婚”。是的,在大多数华人女子长期“功利性猎夫”行动下,不少硬件条件不具备的男性都知难而退了,他们认为,与其靠着没有实力的爱去争、去抢,倒不如踏踏实实储备实力,以待日后成为“被猎者”。只不过现在他们被“单身贵族”了。

一位来自南京的女留学生在五年前刚踏上西班牙的土地时和一位男同学相识、相恋了。三年后,女方渐感岁月不饶人,希望能够和对方成婚。但男方依旧在事业上没有多大起色,巧的是,在女方打工的餐馆,老板的儿子大献殷勤的追求,在内心一番挣扎之后,女留学生做出了最适合她的选择:嫁给了老板的儿子。

女方的朋友告诉记者,她不认为女留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从感情的角度讲,餐馆老板的儿子未必是女方的真爱,但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是不会长久的。结婚两年了,女留学生和餐馆老板儿子过得很幸福,女方的父母在国内买房,开餐馆的女婿毫不犹豫的拿回去5万欧元。在一般的平民家庭,50万人民币也不算小数字了。没有爱?何必谈钱?所以说,爱是可以用时间打磨出来的。

记者接触的底层侨民不少,其中一些做二房东的告诉记者,他们的住家里会有留学生情侣同居,每日恩恩爱爱,吃同桌、寝同床。但能最后走到一起的不多。一个工作合同搞定一个对象的事很普遍。分手后,被“功利者”往往有了好的归宿,被“遗弃者”可能还会觉得这是一个解脱,会更促使他们奋发图强。二房东们的话,看似谬论,但切合实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67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