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胡适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如何呀?总是听说胡适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谢谢帮忙说道一下吧!

请问:胡适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如何呀?总是听说胡适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谢谢帮忙说道一下吧!,第1张

不是的,此观点有些偏激。

胡适是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虽然他后来在一九五七年 六十七岁 九月二十六日,以所谓“中国代表团代表”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发表反动演说。

其实他主要是一名学者,其次才涉及政治,试问在那个年代,只要是有些报复的人士,谁不想位祖国做点事情啊!

他和章士钊都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两人都以文章立世,以文名而涉政,各领风骚几十年。两人从政,可说是吃错了饭,不过不影响二位仍然是伟大的人,伟大不在地位,名声,而是人品人格所系。

1、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3、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4、张爱玲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5、曹禺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曹禺

-张爱玲

-沈从文

-鲁迅

-老舍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拜访”完仰慕已久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感慨不已唏嘘良久,真不愧是世界级的世界

  名著呵。托克维尔犹如一位饱经世故饱读史书的老人讲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既生动有趣又别开生面。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读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感觉非常亲切。不仅一般道

  理相同,就是许多“故事情节”也极其类似。有些章节只需把其中的“法国”换成“中国

  ”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请允许我从大处和细节两个方面来论证。

  1 新与旧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而是在旧制度母体中孕育成

  熟的。许多所谓的革命成果不过是移花接木旧瓶装新酒罢了。

  我们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拿我们最引以为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胜

  利而言,它不单单是***独自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从中国大门被西方

  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为图自强须学西方已成大势。先学西方的技术,再学其体制、文

  化,各个告败之后最终不得不抓最后一根稻草了——意识形态。而当时各种思潮尘烟并起

  ,立宪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主张都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证明了,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再拿我们最引以为耻的文革来“说事”。它究竟是历史的逆流畸形,还是革命的继续

  ?我们应从其爆发的原因说起。无论其客观原因(国内左倾,国外“修正”)还是毛泽东

  的主观原因(打倒官僚主义、建设更加高尚的社会主义)都是大势所定,都是革命进程的

  因素“作怪”。毛泽东不过是煽风点火(也决非一时头脑发热),四人帮等不过是添油加醋

  而已。

  可见,历史洪流总是逐波推进一浪接一浪,我们切不可割裂了片面来看。

  2 农民被抛弃

  托克维尔叹道:“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

  世纪还糟”接着他分析其原因是农民被各阶级遗弃了,命运更加悲惨且无法自己改善。只

  能通过改变国家的命运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中国农民亦是如此,近代以来,官员致仕不再还乡,农民中有文化有钱财有志向的都

  纷纷涌向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一些货真价实的土豪劣绅。除了几个戴眼镜的乡村建设者和

  国家征税征兵时会想到他们外,大多数农民也被抛弃了。政治似乎与他们无关,这尤其在

  辛亥革命中表现得最明显,鲁迅作品中有着鲜活的纪录。而且因为战争频频,灾祸连连,

  农民的处境自然也大不如从前了。所以他们才会成为中国革命最后的主力军。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维尔又称:在18世纪中,文人成为法国首要的政治家,指导思想启蒙了大革命。

  中国近代文人的位置虽然没有这么显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视,尤其是在建国以前。从林

  魏到康梁、严章,再到陈李等五四导师乃至以后的各色文人,是他们引进了新思想,开启

  了新风气,启蒙了心智,唤醒了人民,可以说,没有他们打开窗户放声呐喊,就不会有雄

  狮的觉醒怒吼。

  4宗教特征

  中国革命虽然不能完全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完全称之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

  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通过预言布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在社会与政府问题

  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说更自然的东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倾向也在当时中国人身上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并且同样作家们

  首先拿儒教开刀因为"教会制度乃是国家制度的基础和楷模,是他们进攻的庞大建筑中最

  为暴露、最缺乏防御的部分"

  "当宗教离弃灵魂时,它并不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让灵魂空虚软弱灵魂一时充满了感情

  和思想'"这些情感和热情已变成一种新宗教,它产生了宗教所产生的巨大效果,使人们

  摆脱了个人利己主义,崇尚英雄主义和忠诚。”从一开始就揭示在如此众多的人身上具有

  无与伦比的忠诚的的爱国主义、无私胸怀、真正的伟大。”这是非宗教倾向有利的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倾向也会造成巨大的公害:“因为与其说宗教倾向使人堕落或风尚

  破坏,不如说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时的人们采取如此极端行为。”“在宗教法规被废除

  的同时,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类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态,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还

  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革命家们仿佛属于一个陌生的人种,他们的勇敢简直发展到疯狂。

  任何新鲜事物他们都习以为常,任何谨小慎微他们都不屑一顾,在执行某项计划时他们从

  不犹豫拖延。”中国的革命者似乎也是这个种族的一部分呵。

  5自由与平等

  本书还有一个重大观点,就是法国人民为了平等,宁愿舍弃自由。“严格意义上的公共

  自由的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能看出我

  们如此熟悉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们眼中,私

  人权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将政治自由引入与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对立的制度和

  思想,这个意图60年来产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尝试,直到最后对这些徒劳无功的努

  力感到心灰意冷,终于抛开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回到第一个目的。于是他们归结到这样的

  思想:不管怎么说,在一个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毕竟还能尝到一个甜头。”托克维尔说得

  好:“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中国革命也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央集

  权与社会主义的确是同一土壤的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似乎应该能证明我前面所言非虚了吧。当然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但是

  人们不深入到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去,这种透视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承认,所以这

  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套用此话,“必须承认,所有这

  些相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中国的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伟大、激烈的中国革命

  自然也有自身的原因和特征,不能完全搬用该书来解释比拟,但如果我们想深刻地描述透

  析中国这场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应该是少不了的楷模和参考

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大才女都有谁?

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大才女分别是林徽因、三毛、张爱玲、冰心、陆小曼。究竟是什么让她们成为五大才女让我们来看一看。

一、林徽因

林徽因祖籍福建出生于浙江,家庭条件不错,父亲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林徽因也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林徽因身份多重,他是诗人、建筑家,不仅有才华而且还长得漂亮,真是令人羡慕不来。我最喜欢的还是她的那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

二、三毛

三毛是现代作家,出生于重庆,够又搬去台湾生活,年轻时她曾去过多个国家。她是一个平凡却又神奇的女子,她带着一身灵性写下属于她的文字。她的话语美丽又充满哲理,给了许多人精神上的动力。但这位才女48岁就早早的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人知道原因,有人说是对死亡的好奇,也有人说是未婚夫的离世。

三、张爱玲

张爱玲祖籍东北生于上海,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从她七岁时就开始写小说。《倾城之恋》让她在文坛上显现峰芒。同时她也是**剧作家,改编了许多**剧本。不过她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儿时父母离婚对她缺乏关爱,结婚后对象是大名鼎鼎的“渣男”胡兰成,第二任丈夫没有带给她幸福,晚年的张爱玲移居国外一个人生活。

四、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人。她是中国现代诗人、作家,也是翻译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我们对冰心还有一个熟悉的名字,那就是“冰心奶奶”。冰心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她自己也是位儿童文学家,写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五、陆小曼

陆小曼,江苏人,时中国现代女画家。在昆曲、京剧上有所研究,也有一定文学功底。让她出名的还有她与文人徐志摩婚恋。陆小曼也是位美貌与才华并重的女子,有“校园皇后”之称。

“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中国建筑师、作家和诗人,曾参与国徽设计工作当中。

她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是中国近代史中值得让人浓墨重彩的文学家和建筑学家。

她是所有文人都为之感叹的作家,她终究活成了自己世界的诗人,很多人对她的著作爱不释手,很多人也对她的爱情钦慕不已。

因为误会改名为林徽因,与丈夫共同保护中国传统古建筑。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因常被人误以为是当时另一位作家“林徽音”,于是改名林徽因。

1928年,从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的林徽因回国和梁思成喜结连理。从此,他们夫妇二人过上了夫唱妇随的生活。

为了保护中国传统古建筑,夫妻二人数年里奔波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许多古建筑因此被人们所熟知,被人们所保护,如河北赵州桥、武义延福寺等多处地方。

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东北大学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的设计比赛当中,并且还拿下了比赛的最高奖金。1945年,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

又以建设性的意见,使奈良古建筑免于炮火的轰炸并得以保留。

此外著名的八宝山革命主体建筑格局也是由一介女子林徽因亲手设计而成。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她又先后发布了几十篇作品。

不只包括诗词,也有散文、小说、戏剧、甚至还有文学艺术评论,总之林徽因的作品涉及到了多数的文学创作形式当中。

林徽因的成就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但是很多人都愿意将她的文采与成就慢慢地讲述出来。,除了现有的成就可以考证,还有什么能够解释这个才女内心的世界呢?

她是人间四月天,除了他的丈夫,还有两位男人对她倾心。

每当谈到林徽因,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她在文学和建筑学方面贡献,便是她的爱情史了。

16岁那年,林徽因在伦敦遇到了第一位崇拜的男人——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美丽的外表和与众不同的气质所吸引。两人在一起演戏,一起创办新月社活动,一起工作。

但后来,两人相隔一方,直到再见面,两人已经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虽然命运让他们不再相交,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是徐志摩将林徽因带进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31年11月19日,仍然喜欢林徽因的徐志摩不幸遭遇坠机罹难。

爱是守护,是希望她一生安好,金岳霖便是如此。他深情,却一生未娶,他渴望拥有却做了最好的守护者。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之后,金岳霖成为了他们夫妇家的邻居。

每当林徽因夫妇吵架,金岳霖总是上前劝说。虽然爱慕,但是金岳霖的理智高于情感。虽然得不到,但他愿用一生来呵护林徽因,爱是保护,爱也是放手,为了林徽因金岳霖一生未娶。

晚年在林徽因的葬礼上,金岳霖献上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爱情让人羡慕,成就让人望尘莫及,这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和他的丈夫梁思成夫妻二人共同从事建筑事业,他们相互扶持走过了中国的山河大川,为中国古建筑工作的挖掘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0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