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安一切安,心乱一切乱;心净一切净,心脏一切脏;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心真一切真,心假一切假;心亮一切亮,心黑一切黑;心佛一切佛,心魔一切魔;万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
2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他们都是你自己的不同侧面,是另一个你自己。
3再好的东西也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惊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就请放手吧;如果,舍不得,如果,放不下,就请珍惜吧。成长的修炼让我们有了很多的感悟,最重要的是,别让心太累!
4那些美好的东西,在我们拥有的时候,常常熟视无睹,只是在某一瞬间,感觉自己快要抓不住的时候,遗憾愧疚悔恨才会慢慢占据你的心灵。比如时间,我们一直在荒废,偶尔的一根白发,才知道青春易逝;比如爱情,遇到了不珍惜,错过了方明白现实是如此残忍。有些东西失去了,比拥有更让我们刻骨铭心。
5人生苦短,不要计较太多,与其在纷扰中度日如年,不如在舒适中快乐生活。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6别总因为迁就别人就委屈自己,这个世界没几个人值得你总弯腰。弯腰的时间久了,只会让人习惯于你的低姿态,你的不重要。把委屈和泪水都咽下去,输不起就不要输,死不了就站起来,告诉所有看不起你的人:我很好。
7给别人留点空间,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这个世界不是哪一个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所以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多一分宽容,就会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善良,就会多一分希望。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别人有路可走,你才不会陷入绝境。
8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不燥进。
9得到需要的,是福;贪求过多的,是累。人生的需求如同吃饭,只能吃两碗的饭量,如果贪图饭菜的香味多吃两碗,不但不能正常享受多吃的好处,相反,倒会因为胃承受不了而带来痛苦。可见,得到未必就是享受。不要和别人攀比,学会不贪婪,不奢求,平和宁静,知足常乐。
10你羡慕别人月薪几万,却不知道他日日加班到深夜的辛苦。你羡慕别人说走就走到处游玩的自由,却不知道他为这份自由放弃的东西。一切都有代价,无论是财富,事业,别人永远是别人。别处永远在别处,等你走过去,你现在身处的地方又成为你的别处。不必羡慕别人,顺其自然,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你要成魔,恐怕您的资格尚不够魔王波旬看的。要成为魔,需要做下很大的恶事才行。可是国家有法律,恐怕你还没到成魔的境界,已经被国法惩处了。所以一个人要成魔,比成佛更难。既然成魔不易,为什么不去成佛呢? 另外,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只能靠自己的,不要指望谁会白给你钱花。去皈依正信的佛教吧,让佛法来帮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遇魔杀魔,遇佛杀佛
德山宣鉴禅师(公元782年—公元865年),俗姓周,四川简阳县人,他20岁出家,爱具足戒,习北禅,精研律藏,对性相诸经,颇有研究,经常宣讲《金刚经》,被大家称之为“周金刚”。
一天,宣鉴禅师给大家讲佛,一位习佛者说,听了宣鉴禅师的教导,晚上做梦,梦见了我佛在天空中向他招手,在大家看来,这是一种福份,所以,很多人都向这位习佛者投来了羡慕的眼光。
这位习佛者问:“禅师,如果再次在梦中遇到佛,我应该怎么办?”
宣鉴禅师斩钉截铁地回答:“拿起戒刀,把佛杀掉。”
大家对宣鉴禅师的回答感到非常的不解,就向宣鉴禅师询问其中之意。
宣鉴禅师说:“我与先辈祖师的见解不一样,在我心中,无祖无佛,达摩祖师是一个老臊胡,释迎牟尼佛是干屎撅,文殊和普贤菩萨是担粪汉;等觉和妙觉是破除迷执的凡夫,菩提涅架是拴驴马的木桩,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擦脓疮的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坟的鬼,统统不能解救自己,唯一能解救自己的,还是自己。”
众人听了更是惊得发呆。
宣鉴禅师说:“无论你梦中梦到的是佛还是魔鬼,都是你心中的妄想和执著带来的,妄想和执著才是影响我们修行的魔鬼,杀之,对修行者来说,就是解脱。”
德山宣鉴这段话是典型的“呵佛骂祖”,在他的内心中是无祖无佛的,惟存本体心性的真实。因此,他骂达摩祖师是满身狐腥气的老蛮夷,骂释迦牟尼佛是拭粪的干木片,文殊、普贤菩萨是两个挑粪的汉子。“等觉”和“妙觉”本是大乘菩萨修行52位中的觉位,前者是第51位,等似之觉,即去佛的妙觉二等之位;后者是52位中的终极,即佛陀的觉位。这二者都被德山宣鉴说成是破除迷执的凡夫。
“菩提”,是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是通往涅架(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之路,是佛教徒的终极关怀,而被德山宣鉴说成是路边拴驴马的木桩,即永久束缚。“十二分教”,即指十二部经(即佛教经典),而德山宣鉴把经典说成是阎罗殿的鬼神簿,是擦拭毒疮脓水的草纸。“四果”,是小乘佛教声闻乘的修行圣果;“三贤”,是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修行方法;“初心”,即未经深入修行
之心;“十地”,是大乘菩萨修行的十地,必须修十胜行、断十种障碍,证十种真如。以上四果、三贤、初心十地的修行方法,均被德山宣鉴骂作守古坟的鬼。进而认为佛、祖、经典、修行果位、法门等均不能解救自己。那什么才能解救自己呢只有本心“无祖无佛”,直悟本体心性,才能任运无碍,达到真如佛性的境界。
临济义玄较之德山宣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接引学人时,也常以“呵佛骂祖”的方法化导学人。
临济义玄禅师说:“佛教经典,不过是擦拭污垢的旧纸,佛是虚幻的化身,祖师是老和尚。你还是娘生的吗你如果求佛,就会被佛魔束缚,你若求祖师,就会被祖师捆住。你假如有所求都必然会陷入苦恼之中,不如无事。
有一些秃头和尚对学人说:佛是最高的真理,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修行,功德圆满后才能悟道成佛。各位参禅的学人,你们如果说佛是最高的真理的话,那为何释迎牟尼80岁时会在拘尸罗城双树间侧卧而死去呢佛现在何处显然同我们一样有生有死。”
进而,他又说:“各位参禅的学人,你们如果获得禅教大法的义理,就不要受别人的迷惑,心里心外,遇到迷执便杀。遇佛杀佛,遇祖杀祖,遇罗汉杀罗汉,遇父母杀父母,遇亲眷杀亲眷。这样不拘泥于心外的物相,才能解脱,任运无碍。”
“呵佛骂祖”所包含的不迷信权威和经典的思想,对于中国佛教个性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宋明理学给予了很大的影响,为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等一大批思想家所吸取。
这是佛教中常用的一句术语,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代的纵横家鬼谷子。“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其意思是说:一个人所表现的外在吉凶相貌、神态,是可以随着这个人的心念转变发生变化的。
出处释义
而这种观点,也被我国古代许多相学家所肯定。如宋初的陈抟在《心相篇》中曰:“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斯言虽简,实入伦纲领之妙。”陈抟并据此推出:“未观形貌,先相心田”的学说。
清代的陈钊也在《相理衡真》中讲:“相有更变,心之所向,而相从之以变……”
经典故事
曾有一位原本相貌很不错的雕塑家,但在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丑。他访遍了名医,吃遍了偏方但都无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游历了一座寺院,在与长老的交谈中,他诉说了自己的苦恼。长老听完笑了笑说:“你这病我能治。但条件是,要为我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雕塑家听了很高兴,连想都没想,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长老的条件。我们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观音是慈祥、善良、圣洁、美丽的化身。雕塑家在塑造菩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甚至要模拟她的各种神态。而只有这样,才能将观音塑造的栩栩如生。半年后,雕塑家十分满意地完成了长老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相貌也变得比原来更加端庄、漂亮。此时他突然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原来“变丑”的病根,是因他在两年前一直在雕塑大量丑陋的夜叉造成。宋朝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某日到金山寺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得如何?”佛印禅师说: “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甚喜,佛印反问:“你看我又如何?”苏东坡不改喜好嘲弄的本性,随即回答:“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不动怒,只是默不作答。苏东坡窃喜,逢人便道:“我今天赢了。” 而妹妹苏小妹则温婉地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有位女孩总觉得自己不讨男孩子喜欢,因此有一点自卑。 一天,她偶然在商店里看到一支漂亮的发卡,当她戴起它的时候,店里的顾客都说好看。于是她非常高兴地买下发卡,并戴着它去学校。接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许多平日里不怎么跟她打招呼的同学,纷纷来跟她接近,更有不少人向她表示好感。突然的变化,使原本死板的她,一下子变得开朗、活泼多了。这个少女把这一连串变化归结于自己戴了奇妙发卡的缘故,打算到店里再买几个其他样式的发卡来试试。于是放学后,她急不可待地跑回那间商店。岂知她才进店门,老板就笑嘻嘻地对她说:“我就知道你会回来拿你的发卡。早上我发现它掉在地上时,你已经一溜烟地上学去了。所以我就暂且替你保存了。”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的头上根本就没有戴什么神奇的发卡。
美国林肯总统的一个朋友,有次向他推荐某人为阁员。林肯却没有用他。推荐的朋友问林肯何以不用此人,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哦?可是,这太严厉了?他不能为自己天生的脸孔负责呀!”“不,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该对自己的脸负责。”
内在含义
相貌是表情的凝固。一个人的相貌、神态,与他所处的环境、心情是分不开的。
德国自然科学家康德曾经说过:“神态甚至是不由自主地与内心活动相伴相随,它是由于经常的重复逐渐成为的固定面容。”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曾说:“秀美敏捷的外表是岁月刻画的结果,由于脸部无数次飞快地收缩舒展,便表现出性格的特征”。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讲:“由于不同的人会频繁使用不同的面部肌肉,结果会使某部分肌肉发育增强。而脸部的一些纹路正是因为肌肉力惯性的收缩,才会变得更加明显。”
相由心生,相由心变。
假如说一个人在当前已经有了凶恶的面孔,可是,他在今后经常能发起慈悲之心,相信他那凶相在不久就会转变成吉相;
反过来讲,即使有些人在如今还是满脸福相,但他不知行善积德,并经常起贪爱和憎恨的念头,那么他的福相也会在不久消失。
所以说,我们如要想拥有一个较好的相貌,那么你在平时就要注意修心养性、多做善事。
另外,在生活中还要有一个平和、愉快的心态。即使我们原本长的并不十分漂亮,但叫别人看见也很舒心。
佛偈句子经典禅语集锦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请欣赏佛偈句子经典禅语集锦!
佛偈句子经典禅语集锦
1 心有主见,不听传言,莫论人非,笑对人间。
2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3 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陆游《蝶恋花》
4 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5 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晏几道《南乡子》
6 自古以来,中国对於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7 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8 禅师、胃与脚谁力气大弟子、脚,脚能搬动肚子。禅师、若胃不提供营养,脚搬得动吗事物各有所长,没绝对一说。
9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恭祝新年快乐日日精进!
10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11 秋凉成好梦,陌上。经册展平台。
12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3 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
14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15 勇於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16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17 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18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选自《葬花吟》
佛偈句子经典禅语集锦1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2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3 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五戒、不杀生、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这些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4 只身步步海天涯、路无归、霜满颜。
5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6 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源自:《无字法门经》
7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8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9 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回到幽闺。——刘基《眼儿媚》
10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1 大众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12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13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4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我苦苦哀求佛祖,让我们再结一段尘缘,相恋相伴走过月月年年。
15 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16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17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源自:《增一阿含经》
佛偈句子经典禅语集锦1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2 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3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 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6 我必须在逆境中努力做到最好。我发现,如果我这样做的话,情况往往会迅速好转;相反,如果我试图逃避或者想把问题赶走,我会变得越来越焦虑,情况也会越来越糟。
7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9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10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11 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12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13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4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盘寂静,是三是法印。——源自:《莲花面经》
15 声声的“阿弥陀佛”,是我真诚的祝福,愿你永远快乐和健康;句句的“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是我对你无限的祝愿,愿你具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念念的“观世音菩萨”,是我对你最诚挚祈祷,我最爱的佛友,愿你中秋节平安快乐,吉祥如意!
16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迦叶尊者 佛由心生 魔由心成
拈花一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放开一切对你不公的事,宽恕他人也放过你自己。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魔只在一念之间。
当知因果关系,不独事实昭著者,丝毫不爽,而一念之间,因果已具,古德云「念佛即佛,念魔即魔」,又曰「一念成佛」反言之,则一念成魔,古来修行人,一念而堕者,更不知凡几。世法上以一念而折损福报,或一念而转危为安者,不知凡几。即以修持而论,修持深者偶一动念,其念不净,或稍生厌怠,实时,轻者座上奇痛,重则生病或生其它枝节。至心忏悔,立归平静。何以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即所谓因生果生,因灭果灭,故凡修持者,心念较初修者为清净,偶一不净,则此一念,即因即果,因果立具,故感应之速如此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