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书法家鲁连祥书法作品

抚顺书法家鲁连祥书法作品,第1张

 鲁连祥字云千,别号秋舫。1921年生,原籍山东省济宁市人,现定居辽宁省抚顺市。鲁连祥现为中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抚顺分校教师,抚顺市老干部大学特聘教师,他原为抚顺市书法家协会副理事长,著有:《魏碑书法浅析》、《二祥诗集》、《隶书浅谈》等著作。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抚顺书法家鲁连祥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抚顺书法家鲁连祥书法作品欣赏

 抚顺书法家鲁连祥书法作品1

 抚顺书法家鲁连祥书法作品2

 抚顺书法家鲁连祥书法作品3

 抚顺书法家鲁连祥书法作品4

 书法病笔十六种

 学习书法,一般都从正楷入手,毫无疑问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当手拿毛笔,在临习碑帖时,某些点画总是不尽人意。这些不尽人意、有毛病的点画称之为“病笔”。为了能识别这些病笔,这就需要找出原因,改变用墨、用笔或书写技巧上的不良习惯,从而克服病笔。这里归纳有十六种病笔,并一一加以分析,以便在临习或创作时,进行对照,避免这些不正确的点画出现。

 1、柴担。样子与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确切地说是“柴担”,或叫“扁担”。两头粗中间细,所不同的是-整个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都表现在横画。因此,应逆入折锋,往右运行,以平横为主,按力不要大下压,根据结体需要略作弯势时,适可而为,不能过甚,收笔顿笔回锋,注意法度。

 2、锯齿。锯齿病笔一般是使用偏锋不当而致,以撇画者居多。稍不注意,其它点画亦有可能出现“锯齿病”。它的主要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强调中锋用笔。

 3、尖棱。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张牙舞爪,失去了点画圆润含蓄的遒丽特点。要记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圆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

 4、发丝。在点画繁多的结体中,容易出现此病。其点画过于纤细,柔如发丝,运笔只提不按,缺乏力度与变化。

 5、垂尾。笔画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态。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捺脚在楷书中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转捻下按的动作不能过大,在顿按提锋过程中,上边保持平直,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

 6、耸肩。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楷书的“折味”,但过于高扬,故作姿态,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能自然过渡。与左方的横画亦失去比例,不能达到协调与一致。故在书写时应予以重视,防患未然。

 7、脱肩。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好相反。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失真,系缺乏读帖与缺乏临帖所致。对结体的形质缺乏认识,故在书写时必须认真读帖,懂得布白,掌握间架组合技巧,避免这样的病笔。

 8、柳叶。笔画似柳叶形状,俗称“柳叶病”。一般来说这在楷书中是不允许的,在颜真卿的《勤礼碑》帖中,有些长撇呈两头尖中间粗状,但它过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点与优美形象,两者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了病态。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刚劲遒丽,形质优美。

 高一白,字一方,号白鹤山人,别署紫竹阁主人,一九六八年八月出生于潍坊一书香世家。从汉隶、魏碑入手,兼习篆、楷、行诸体。先后临习过《史晨》、《礼器》、《张迁》、《石门颂》《张猛龙》、《郑文公》、《宣示表》、《乐毅论》、《神策军》、《勤礼碑》等隶、魏、楷书碑帖。是我国十分著名的书法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高一白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高一白书法作品欣赏

 高一白书法作品1

 高一白书法作品2

 高一白书法作品3

 高一白书法作品4

 高一白书法简介

 高一白,字一方,号白鹤山人,别署紫竹阁主人,一九六八年八月出生于潍坊一书香世家。自幼酷爱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本族女书法家高靖和被书坛称为“山东五老”之一的书法大师高小岩先生的悉心传授教导。从汉隶、魏碑入手,兼习篆、楷、行诸体。先后临习过《史晨》、《礼器》、《张迁》、《石门颂》《张猛龙》、《郑文公》、《宣示表》、《乐毅论》、《神策军》、《勤礼碑》等隶、魏、楷书碑帖。行书在王义之《圣教序》和《兰亭序》上用功尤勤,旁涉米芾、赵孟睢书卷气息的书法风格。

 高一白先生作品曾在韩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展出并被收藏,并曾在潍坊电视台演播大厅做现场书法表演,潍城电视台曾以“锋笔写人生”为题,对其书法艺术作专题报道。二00一年与书法大师高小岩等共同举办了“高小岩祖孙三代书法展”,许多老书画家纷纷称赞其作品:“根植传统、功力踏实。不激不厉、颇得平和中庸之美”。高一白先生自二00三年创办书法培训学校以来,培养了大量的书法人才,许多学生在参赛、考级等活动中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高度评价。高一百先生为人仁厚澹泊,热心公益事业,多次为残疾人及灾区捐赠书法作品,为潍坊多所中小学校挥毫创作,分文不取,并为潍坊十笏园、白浪河湿地鲁台会馆等多处景点单位和商业、餐饮单位题字题匾。

 高一白先生余暇深以沉醉于丹青为乐事,其绘画曾拜老国画家张玉峰先生和当代山水画名家胡有民先生为师。

 高一白先生现为:

 书法艺术培训学校校长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北海书画院副院长

 学习行楷字诸多因素交互影响,既有笔顺错别字问题,又有横平竖直极端僵化写法;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普及提高;既可借鉴楷书基础(快速过渡),又可直接进入行楷学习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毛笔经典行楷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毛笔经典行楷书法欣赏

 毛笔经典行楷书法1

 毛笔经典行楷书法2

 毛笔经典行楷书法3

 毛笔经典行楷书法4

 楷书结构的变化

 楷书是书法史上发展最规范最成熟也是最稳定的书体。它化篆书的圆转回环为直来直去方折,并用八种基本笔画来概括它,并且要求书写者将众多的汉字书写的各尽情态,飞舞活泼而不呆板,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就要求书写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除去点画的运笔等书写基本功以外,就属结构重要了。故此前人对汉字结构的论述也就相当多。今天这里谈谈楷书结构的变化,以求于有道。

 1、蓄势。颜真卿在其《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说“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这就是说写字的笔画和结构都要含蓄,笔短而趣长,画若不足而意气有余,就是把运动中的力量蕴藏在含蓄的笔画之中。有一种蓄势待发的气势。运用蓄势最多最好的是唐代的楷书大家颜真卿,他的书作可以用《大字麻姑仙坛记》为代表。字例“声”“归”“布”“时”诸字末笔不放长,写的含蓄有力。这是他善于用隶书的结构和气势融化到楷书的结果。

 2、补空。楷书要写的丰满和谐,破除呆板,在需要的时候对某些汉字结构做些适当调整是必要的。后代人辑录的《欧阳率更三十六法》说补空“欲其四满方正也”清人说“补空,补其空处,使其完处相称也”“完其神理而调匀八边也”。补空的目的也并非是填补字的空白处,而是解散原来汉字的结构,在它的某一空白处进行延伸,迁移,补充,完善,进而使整个字结构有虚实相生之妙。需要注意的是,要审时度势,熟悉六书原则,不可乱书。字例可见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圣”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嘲”等字。

 3、展缩。随僧智果在《心诚颂》中说“回瓦留放”“变换垂缩”,他的意思是说,在一个字中,同类的笔画不可重复并出,要有留有放,有伸展有收缩。比如,重出的两捺,要一收缩一伸展,才能有变化之美。在偏旁部首和结构单位里也有展缩变化,目的都是使字的结构富于变化之美。例如柳公权《神策军碑》中的两个“欣欣”右捺一正一反,一展一缩。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两个“虞”字,左撇一展一缩等。

 4、易位。书法创作中常见的易位例子如“稣”“秋”有左右易位;“鹅”字写为上下结构。有的认为是原来的字难于结体,其实是为了打破楷书常见的视觉习惯,使其姿态各异,增加情趣,追求其变化之美罢了。

 5、增减。随僧智果《心诚颂》说“繁则减除,疏当续补”,还有的认为“疏势不补,密势补之”。书法的创造是书法家对文字定体依势要求进行省减或者添繁,一方面是打破平匀工整,增加疏密感,另一方面是对文字的美学改造,造成视觉反差。当然增减笔画要有度。例子可见赵孟頫《胆巴碑》“神”最后加一笔;柳体《神策军碑》“但”多一笔;“徘徊”双人减为单人。

 需要指出的是楷书的增减笔画是有来源的,并且大多数来源于篆隶,故此书写者必须谙熟“古法”不可杜撰。尝见某一书法家写“还看今朝”,将“看”(会意字)“手在目上”写作“手在日上”,虽说减一笔遵循了一定书写规则,却不成意思。从这个角度说书法岂仅仅是书写技巧呢,至少要加强文字学方面的修养。

 在硬笔书法中, 草书 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出来。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硬笔优秀草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硬笔优秀草书书法欣赏

 硬笔优秀草书书法1

 硬笔优秀草书书法2

 硬笔优秀草书书法3

 硬笔优秀草书书法4

 草书的起源及特点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 简笔画 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 文化 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 爱好 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綖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

 《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狂草书法家杜浩平、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 方法 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

 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盘”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日语中的平假名是以汉字的草书形式为蓝本创作的。

 现代人学习草书一般以今草为起点。普遍认同的草书写法有于右任先生编着的标准草书。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章草是隶书速写而成,故源出于隶。 传说 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宋赵彦卫云漫钞说:“宣和,陕古人发地得木简,字皆章草,乃永初二,发夫讨叛羌檄。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则理容施于章奏。盖小学家流,自古以降,日趋于简便故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比其久也,复以隶为繁。则章奏文,悉以章草从事,亦自然之势;故虽曰草,而隶笔仍在,良繇去隶未远也。”此说章草因通於章奏得,其说较为可信。“章草”字体,虽已“隶书”简约,但仍略带波磔,若从汉初木简书迹,可见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故其笔法与结体,无一定规范可循,一直到了东汉的张芝,章草字体,才臻成熟,至魏晋而登峰造极。其中着名的书家,如魏时的韦诞、吴时的皇象、晋时的索靖,都称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传世的法帖,计有史游《出师颂》、《淳化阁帖》中张芝书、皇象所书《急救章》、索靖的《月仪帖》等。虽传刻至今,但法度端凝,体势坚劲,有独立自强之特,仍足供为后人临摹研究的最佳资料。

 “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而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利用符号,一笔万同,是汉隶行书之变体。

 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後汉张芝(伯英)所创始。韦诞说:“芝学杜度,转精其功,可谓草圣,超前绝後,独步无双。”张怀《书断》说:“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实,父子继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笔脉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未,世称一笔书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别。张芝变为今草,上下牵连,或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为章草,因伯英草而谓今草也。”由是而知,“今草”与“章草”不同之处:章草字字独之,系速写隶书而成,而“今草”则省去“章草”的波磔,上下牵连,是速写“章草”而成的。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自序说:“其为法:重形联,去波磔,符号之用加,使转之运益;大令所谓穷伪略之理,极草之致者,最为得之。”按“重形,去波磔。”二语,可说是“今草”的特征,也是“今草”益趋简捷的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80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