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在被抛弃后活得有多精彩呢?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在被抛弃后活得有多精彩呢?,第1张

其实,张幼仪的故事既悲惨又励志,她被徐志摩无情的抛弃,之后奋发图强,成为女强人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一、强扭的瓜不甜,徐志摩对张幼仪的印象一直是乡下土包子

徐志摩家是江南的富商,他的家族经营很广,电灯厂、蚕丝厂、布厂、酱厂、钱庄等,徐志摩作为唯一的男丁,从小备受宠爱。

张幼仪家同样是名门望族,她的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为著名医生,二哥张嘉森曾做过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曾担任中国银行总裁。

有一次张公权在巡视杭州的教育工作时,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他对徐志摩的才华赞叹不已,于是便托人向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说媒,将妹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志摩。张家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与他们联姻是徐家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申如欣然同意。当年在双方家长的安排下,徐志摩与张幼仪订婚,那年徐志摩16岁,张幼仪才13岁。

徐志摩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非常不屑,轻蔑地称之为“乡下土包子”。其实看过张幼仪的照片的人都知道,她虽然不是特别漂亮,但并非土包子,还是挺有气质的。

那么徐志摩为何如此轻视张幼仪呢?张幼仪12岁时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5岁就辍学,她只读过三年书,而且她年幼时母亲曾经帮她缠足三天,虽然在她哥哥的反对下最终取消缠足,但是在接受新式思想并且才华横溢的徐志摩眼里,张幼仪是旧社会培育出的旧思想女子,两人在精神层面注定难以交集。

后来徐志摩曾经带了一位穿西服,裹小脚的女人与张幼仪见面,之后张幼仪对徐志摩说感觉那位女子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咆哮着说:“我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在徐志摩的眼中,张幼仪就是那过时的小脚,他自己则是新潮的西服,小脚注定配不上西服。

1915年,在家人的张罗下,18岁的徐志摩非常不情愿地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

二、痴情女被负心汉在异国他乡无情抛弃

1918年,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长子徐积楷,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留学,1919年转往英国。

1920年,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他们在英国的沙士顿落脚。同年,徐志摩邂逅了他一生的最爱林徽因

林徽因是民国四十美女之一,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这样的人才是徐志摩渴望拥有的,于是他向林徽因展开热烈的追求。

尽管林徽因也被徐志摩的才华打动,但是她不忍心破坏他的家庭。

为了和心上人长相厮守,徐志摩准备与张幼仪离婚,此时张幼仪正怀着第二个孩子。

徐志摩要求张幼仪打掉孩子,张幼仪难过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冷漠地回应:“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心碎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因此拒绝离婚,徐志摩干脆一走了之,狠心地将张幼仪一人抛在异国他乡。

张幼仪只有写信给在巴黎的二哥张嘉森求救,张嘉森将张幼仪带往德国,安顿在七弟那里。

1922年,张幼仪在柏林生下次子彼得。

这时一直杳无音讯的徐志摩露面了——不是为了看张幼仪母子二人,而是为了逼张幼仪离婚,因为林徽因已经回国,徐志摩急着回国追她。

哀莫大于心死,看着绝情的丈夫,张幼仪知道一切无法挽回,她平静地签下离婚协议书。

三、离婚后涅槃重生,成为上海滩女强人

坚强的张幼仪没有被不幸击垮,她在柏林刻苦攻读德语,并进入德国裴斯塔罗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

命运似乎要考验这个不幸的女人,彼得在三岁时夭折。1926年张幼仪带着次子的骨灰回国,安葬完毕后,张幼仪来到上海,在这里闯出一番天地。

张幼仪最初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一个学期后,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人请她担任总裁。

张幼仪只同意出任副总裁,上任后,她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在她的打理下,银行起死回生,重唤生机。

不久后张幼仪还与弟弟以及几个朋友(包括徐志摩)开设了云裳时装公司,她出任总经理,由于公司的时装款式新颖,做工精良,成为当时引领上海时尚的潮流地带。

离婚后的张幼仪活出了精彩,她证明了自己不是土包子,她也可以是女强人!

四、单身31年后终于觅得真爱

1949年,张幼仪的儿子和儿媳妇在美国留学,她带着4个孙子孙女定居香港。

1952年,张幼仪决定带孙辈前往美国与儿子团聚,但是当时港英政府规定,一个家庭必须留下一人住香港,张幼仪决定自己留下,把四个孙子孙女送往美国。

之后张幼仪在香港找了一份工作——替一位离异的苏纪之医生教育他的4个孩子。

苏纪之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他的前妻弃他而去,留下4个孩子由他独自一人抚养。

相似的遭遇,让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在长期交往中,张幼仪被苏季之的善良和体贴打动,张幼仪多年紧闭的心扉重新打开。

有一天张幼仪和几位朋友在家打麻将,此时她苦无不能去美国与儿孙团聚,朋友给她出主意——找人假结婚,婚后把假丈夫留在香港,她就可以去美国了。

此时苏纪之刚好进来,于是张幼仪的朋友请苏纪之与张幼仪假结婚。

苏纪之痛快地答应了:“不必作假,真的亦可。”

1953年8月,53岁的张幼仪结束了31年的单身生活,与苏纪之在日本东京喜结良缘。

两人恩爱地携手走过二十年,直到1973年苏纪之因病去世。

五、胸怀宽广,以德报怨对待徐志摩和徐家人

尽管徐志摩的绝情曾经刺痛张幼仪,但是她从来没有怨恨徐志摩和他的家人。

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徐志摩的父母心疼张幼仪,将她认作干女儿,因此她不必离开徐家。

张幼仪照顾两位老人的起居,在他们病逝后,张幼仪以义女的身份为他们操办身后事。

1931年徐志摩遭遇空难去世后,他的妻子陆小曼不愿相信这一事实,拒不认领徐志摩的遗体。

张幼仪派人带着徐积楷前往处理徐志摩的后事。之后张幼仪知道陆小曼生活拮据,于是以徐家的名义每月寄钱给陆小曼。

六、结语

张幼仪所处的年代,处在新旧思想碰撞的时期,许多名人都曾反抗这种包办婚姻,比如孙中山、胡适、鲁迅和徐志摩等人都对他们的原配夫人不满,并希望作出改变。

这些女子是旧社会思想毒害的牺牲品,她们本身并没有错,很多人都善良淳朴,比如张幼仪、孙中山的夫人卢慕贞、鲁迅的夫人朱安,她们都听从丈夫的要求,放手让他们自由飞翔,其实她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

张幼仪晚年回忆和徐志摩的感情时说到:“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跟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可惜的是,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从来没有被他认可。幸运的是,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独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空,最终收获了真正的爱情。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说到民国诗人,不得不提一个人,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他是那个时代为人所“诟病”的人,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放荡不羁的人!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再别康桥》的作者,一个爱情充满传奇的人——徐志摩。

徐志摩短短的一生,活得如此的惊天动地,他应该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三个女人。感谢上苍给了徐志摩如此绚烂的人生,感谢徐志摩给我们留下如此丰盛的诗歌文章大餐。

他曾经说过,林徽因才是最懂他的女人,也是他最想要一起共度一生的佳人。可是命运就是如此作弄,他偏偏已经结过婚。并且在一个很不恰当的时间遇见了林徽因。

如果说徐志摩错过林徽因是他人生的一大悲哀,那么,他错过张幼仪是他更大的遗憾!

张幼仪的人生浓缩了一部中国传统女性的历史,在她的身上似乎看见了所有中国传统妇女走出传统的过程,她在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熏陶后,最后终于有勇气面对这段失败的婚姻。因为本来就是传统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已。

张幼仪出身名门,受过新式教育,她性情温和善良,长相明眸清丽,知书达理又遵传统守孝道,在父母的要求下,嫁给了徐志摩,尽管那是才15岁。婚后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徐志摩便赴英国读书,期间结识了林徽因,并且二人迅速坠入爱河。

后来张幼仪也去了英国看往徐志摩,也算是作陪吧,并且不久身怀有孕,徐志摩为了结束这不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婚姻,提出离婚。但张幼仪还是答应了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

徐志摩在36岁乘坐飞机不幸遇难,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女儿的身份照顾着他的父母。即使后来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林徽因始终清楚,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遇见。林徽因用她女人特有的心智,结束了和徐志摩一段无望的爱恋。对于徐志摩的情,她知道抵不过世俗,以及对于张幼仪的不忍。因为这在当时社会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记得林徽因对徐志摩说过这样一句,“我只许你现在,不许你未来”。这是对徐志摩的告白,也是一句无奈的告白,因为当时徐志摩并没有离婚。后来又说了句:“我懂的,但我怎能应和”。这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每句话都可以看出林徽因都是多么的无奈!

在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还拿了一节飞机的残骸带回家中,以表思念。因为她知道徐志摩的死可能间接上也和自己有关,那是因为徐志摩是为了去听她的演讲,最后因飞机事故而逝。当然这只是表面,可能最深处还是因为她是最懂徐志摩的女人。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邂逅,也许是徐志摩最终寻找的爱情答案。陆小曼也是有过丈夫的人,因为与徐志摩的突然走近,引起了风言风语,最后又离婚,选择了与徐志摩结婚。她不光要真切的爱情,也要各种本就习惯的潇洒生活,后又因吸食大烟而不能自拔。

曾经风尘绝代的小曼,因为徐志摩的死,竟变成另一个人,她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再吸毒、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迹。她终抛开一切世俗,追求平平淡淡真切的生活,过上平淡的日子。

对于陆小曼其人,有很多的争议。说她喜欢交际、说她挥霍无度花钱似流水、说她曾经吸食鸦片。但你可知,徐志摩死的时候,小曼才28岁,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都有意结交,但小曼誓言终身不言再嫁。家里供奉徐志摩牌位,桌上鲜花长绿。即使后来她与翁瑞午选择同居,但终没有结婚,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议论她自己。她终身保持徐志摩夫人的身份。从未改变!

陆小曼那狂野奔放的个性让她和徐志摩不谋而合,可是理想不等于现实,过日子总没有舞会那么浪漫。

陆小曼可以说是最幸运的,她真正得到了徐志摩, 是徐志摩心中的月亮,虽然有月圆月缺, 有乌云遮月。徐志摩还是企盼月圆月朗。也许小曼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的爱情,但志摩却像他的诗一样,对于小曼一直是个问号。

郁达夫这样描述徐志摩:个子小,脸长,头比较大,戴着金丝眼镜。老照片上的徐志摩,文质彬彬,一副书生气派。就是这个与泰戈尔结伴同行过,与罗素擦身而过的人。创办过新月诗社,身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他的诗充满着浓厚的缠绵和炽热,清新又透着飘逸,热烈而饱满的情感氛围,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而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纠葛,更让人感到无限的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徐志摩是才子,但不风流,他如诗的爱,都给了他一生追求的“灵魂伴侣”。

徐志摩总是在和女人周旋,他所追求的不过是自己的所爱,他所追求的过于浪漫,就像他的诗一样。然而现实总是会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现实总是无情的打击着他那颗为爱颤动的心!

人性本身就是矛盾的,无论你是否优秀?只要不喜欢,没有爱情,就可以离开。男人再高贵,再有文才,也可以不顾一切的去男欢女爱。在情字面前,似乎每个人,都逃不过那世俗的纠缠!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徐志摩的一生追求,终究换来的还是“昙花一现”。

人间如火如炙的爱谁人能挡?林徽茵是让徐最刻骨铭心的女人。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纠葛一直贯穿始终。张幼仪的知书达理,孝顺明理,按说应该是徐志摩的最好选择,但却只是一次错误的安排。陆小曼的出现,好像让徐志摩找到了爱情的答案,可生活过后,还是让徐志摩对于这看似自由的爱情,却显得没有诗歌的浪漫!

徐志摩所追求的自由,从诗歌中就可能看出来,在爱情的选择方面更是大胆。无论是林徽茵已经结婚,陆小曼早有家室。他根本不在乎,他在意的只是他追求的爱情。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可命运就是如此安排,让他在爱情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终随着那一声巨响,永远的和我们再别了!

我们不一定非要去批判这些传奇爱情,我们可能也不能够去点评,在那个时代,徐志摩有着西方思想的融入,让他更加可以不受传统思想桎梏!或许爱情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或许每个人对待爱情都有自己的体会。我们不是本人,也许感受不到那痛彻心扉的爱!

徐志摩,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爱与被爱的世界纠缠,只叹息年纪轻轻就追随着自己的文字,魂归大地!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是一本由孙琳著作,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5-10-5,页数:,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一):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书名很喜欢,这个书名很讨巧。首先,徐志摩是个诗人,这个周所周知,浪漫、纯粹、才情非凡。其次,他英年早逝,古人说“过慧易折”,三十多岁正值大好年华,一场空难带走了这颗诗魂。无论从哪方面讲,这个书名都很有它的寓意。

我想作者对徐志摩一定是有极深的理解的,不然,不会把这样一个让很多人烂熟于胸的人写得还这么有意味,有新意。

作者的笔触是诗意的,对江南水乡的描写,诗意盎然;对徐志摩爱情的描写,浪漫又多情;对同时期文人的描写,豁朗而儒雅。总之,民国那段文人的黄金时期,在作者的笔下,是丰富的、立体的、多样的。于是,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风华绝代的人,而是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二):这个男人在诗画人生

有人说徐志摩不给力,往往心血来潮的情多,却命短了。

但我一直觉得,徐志摩是一个值得推崇的人物。他有才情,爱多情,会煽情,也无情。他的人生浸透着诗的心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的确,徐志摩,一个惊世才子,才华横溢,浪漫多情,有“现代诗仙”之美誉!其诗感情充溢,形式优美,韵致妩媚,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具有艺术魅力,他的诗作传世至今,一直风靡。

徐志摩率真,诚挚,良善却不乏孟浪的个性,恋爱自由,毫不畏惧一切羁绊,坚定去追求他的幸福,与张幼仪,与林徽因,与陆小曼……在爱情洪河中,激浪不已。当然,这般饶有趣味的情事是文学史上一大的佳话,定令无数人津津乐道啦!

在《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中,就有这些很精彩的故事讲述。说实话,如今,“徐志摩热”,市面上志摩“元素”的作品不少,且不乏杰作,但能像《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这么诗意的美文却不多。所以我很喜欢读这本书。

一有诗意。

第一眼的感觉: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简约几字,读起来亲切,记忆来美妙。

书名,既是眼睛,又是心灵,且多朦胧美感。

定位精准,徐志摩——一个至真、至性、至情的诗人。

比喻形象,诗人的艺术魅力“零距离”展现给喜欢他的人们。

笔法诗意,可见作者是一个有诗意的人,写作此文的实力。

读诗意的文章,如欣赏画意的风景,陶冶情操,可获得美的享受。

二有真情。

爱情是美好的,是真心实意的,容不得任何虚假、欺辱。徐志摩热烈地追求纯真的爱情、个人的自由和至上的美,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他的“个人信仰”。茅盾解析过,“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爱”、“自由”、“美”,这就是徐志摩毕生追寻的“单纯信仰”。在这单纯信仰面前,“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写情诗可是徐志摩的拿手活儿。《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云游》……哪一篇佳作不是他真情的流露!朱自清说过:“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

此外,文有真情所在,这是《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说明了作者对徐志摩的热爱、理解。那么品读本书,当怀真情,才可以与作者共鸣,与大师同行。

三有意境。

令人唏嘘不已,徐志摩英年早逝,诗魂不再。他与世离别,注定了“一首未完成的诗”。这是多么唯美的意境啊!

是啊,徐志摩35年短暂的生命历程,是那么潇洒自如、轰轰烈烈,在其“行云流水”的诗文中,尽是“人生如诗,诗如人生”的精彩,亦是“亦真亦幻、充满神秘”的画意。

很想说,这个男人在诗画人生,我在他的人生里懵懵懂懂。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三):说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而不是一起睡的是徐志摩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的读书札记。

徐志摩说,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遇到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不管爱与被爱,都要珍惜。特别是真佩服金岳霖先生,爱林徽因却甘心只做邻居守候至终老,而徐志摩只能望尘莫及。

网友说,说话的时候顺序很重要!我想和你一起睡,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是徐志摩。我记得徐志摩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为什么我觉得徐志摩说出这句话时会 丝范儿十足?可见,徐志摩对人们的影响很深刻。

徐志摩说过,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同样地,对于寻找和爱一个人,徐志摩曾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张幼仪1915年10月在浙江硖石与徐志摩结婚。早在1920年,徐志摩与林徽因邂逅于伦敦,徐一见钟情。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而林徽因却只是个刚过了豆蔻年华的十六岁少女。1922年11月8日,在《新浙江 新朋友》报刊上赫然刊出一则离婚通告,据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裁决的第一桩离婚案。离婚案的男主角徐志摩写了一首诗,名为《笑解烦恼结》送给被强求离婚的女方张幼仪。可见,徐与张幼仪离婚,是林徽因背后捣鬼。当张幼仪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而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

再说张幼仪,她出身名门世家,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二哥张嘉森(字君劢)是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璈(字公权)是中国银行总裁。由于家底殷实,离婚后,她奋发图强,在银行里做到副总裁的位置,事业上已经算是很成功。张幼仪由于是徐志摩的元配妻子,常被后人提及。张幼仪在柏林求学期间,曾有适龄男子追求她,她的回答很简单:“我还不想结婚。”1953年,五十三岁的张幼仪在香港再嫁,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她在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张幼仪至死都无法原谅徐志摩的放纵风流,她评论说:“文人就是这个德性!”她也不承认林徽因和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感情达到了爱的程度。“如果她林徽因爱徐志摩,为什么在他离婚后,还任他晃来晃去?那叫 吗?”“人们说陆小曼爱他,可我看了她在他死后的作为(拒绝认领遗体)后,我不认为那叫爱,爱代表善尽责任,履行义务。”结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在他一辈子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那么,他们为什么离婚呢?虽然徐志摩后来的老婆陆小曼本人从未公开发表过意见,但她私下言论却被记在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中,虽属一家之言,且颇多误忆、诋毁,史料价值甚低不妨兼听。 陆小曼说法惊悚:“(徐志摩)回国后发觉张氏与其父有苟且不端行为,故与之离婚了。”并注解道:后张幼仪即居徐父处,认为义父,申如(徐志摩的父亲名徐申如)且出资开上海女子银行,张为经理也。事实是,徐志摩与张幼仪是在国外生活两年后,签字离婚于柏林。记载者曾听陆小曼说,这是徐志摩亲口告诉她的。可见陆小曼这个女人还是个长舌妇。

后来徐志摩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一个军校高材生王庚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以后,他的同学隔三岔五就来他家里蹭饭,一来二去把他的妻子都给蹭走了。这个蹭饭的男子叫徐志摩,而这个才貌双全的妻子是陆小曼。他们的爱情轰动却难容于世人。徐对陆用情专一,可是徐死后,陆却与翁瑞午同居。1953年,翁瑞午的发妻逝世,陆小曼遂正式成为他的续弦。就这样,在徐志摩故世后,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烦恼。因为翁瑞午没有抛弃发妻,就得两头照顾。陆小曼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轶事:1925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反对他们“第三者”的恋情,但碍于胡适情面最终出席。婚礼上梁说:“徐志摩你性情浮躁,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俩都是过来人,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虽然如此,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愉快地合作,常有书信来往。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经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帮助她发表了一些诗作。

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更多时候她被唾为红颜祸水,但正因为她的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使她成为了诗人徐志摩心中爱,美,自由的结合体,繁华北京城中不得不看的风景。陆小曼,一个被历史误解了的一代名媛。那么,徐志摩为什么爱上她呢?这本书为你揭示其中原委。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四):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其实,一直有些看不上徐志摩,原因就在于他这个大才子虽而立之年就因事故而逝,却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太过不羁。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如此才情的女子,却均被徐志摩伤害过。就如徐志摩和陆小曼婚礼时,梁启超所说:徐志摩性情浮躁,用情不专。因此对于徐志摩所说的追求完美的爱情之说,甚是不喜。当然,所不喜的只是他的为人、为情,不是才气。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才子,他的诗情在他短暂的生涯中璀璨而多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被多少人追捧。

看到这本书是写徐志摩的时候,其实是不打算翻看的,但是“一首未完的诗”这句话,却让我逐渐抛弃了自己对他为人、为情的不喜。这句话,让我只打算关注他的才气。翻开书,文字很出彩,读来仿佛置身诗中,就如蔡元培先生在徐志摩离世后写给他的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的才情,全在他的诗中,诗一般的思维,诗一般的人生。

抛却那些对他的不喜,我想,也许我能在此书中读出徐志摩的诗生: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五):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民国四大才子之首,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上洒下粼粼波光,更让文学的天空星光璀璨。吸引人的不止是他的翩翩风度和飞扬文采,更有他一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坎坷情路。

想当年课本上一首《再别康桥》,先是被那透着纸张都显出风度偏偏的照片吸引了视线,而后更被诗中“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超脱迷住,至今记忆尤新。之后找了更多他的诗欣赏,实在不得不为那些飘扬芬芳的文字沉醉。

终于有幸深入了解这位传奇诗人的一生,还是读了《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一书,读罢不禁感慨,正如题中所写,这位诗坛才子的一生,正如他写的诗一般的的浪漫多情偏又透出些许忧伤,只可惜他的人生之诗却又在最是跌宕的地方戛然而止,令人扼腕。

他的人生似乎每一段都有着缺憾,求学之路上,他赴美学习政治经济学,却因哲学和文学的魅力离美赴英;情感之路上,因父母之命结下却并不美满的婚姻,康桥一遇便追寻多年的绝恋,京城相恋而惊天动地的纠葛,情路坎坷,每一篇章都甜蜜又苦涩;文学之路上,他从当初政治经济学家的梦想中走到文学的大道上,“以一骑红尘,创造了诗坛奇迹,把一首新月的诗,写得倾国倾城”,新月社却也逃不脱最终解体的命运。他仅36年的短暂人生,充满了传奇,在纷扰的世俗中,徐志摩用起伏跌宕演绎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短暂的一生,徐志摩燃烧了他的热情和才华,穷其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蔡元培先生说他“谈论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诚然如此。他用才情与生命谱写下的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未完的诗”,却不妨碍我们一遍一遍研读、一句一句品味,看他执着地追寻理想、追寻爱情,即使被现实的烈火灼伤也不曾停步。他徘徊过,挣扎过,却不曾放弃,用他浪漫而梦幻的诗心、自由而破碎的灵魂,写下一首又一首逐梦的诗,也将他自己诗一般的人生,永远的印在历史的书页上……

今又拿起这本《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把这未写完的千古绝唱,再一次细细品味,正因为是徐志摩,你这“毕生行径都是诗”的一生,读你,值得。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六):有些槽,不吐不快——评《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这么话唠,真是抱歉……

初次知道徐志摩这么个人,跟绝大多部分人一样,是在高学课本上。记得当时我们博(八)学(卦)的语文老师花了大半节课来讲述徐志摩同学的感情历史,具体的我已经不记得了,毕竟我只是一界学渣,但是记得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在妻子京城名媛陆小曼和女神民国才女林徽因之间两头奔波,最终在飞去见女神的路上飞机失事扑街了。当然这并不是语文老师的原话,但是意思也差不多了。当时只觉呵呵,果然人作死,就会死……

但是诗还是好诗,徐志摩的诗是让我能够承认“现代诗”这种文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确实能让人感受到美。毕竟这个世界上是有《对白云的赞美》这种玩意儿存在的……

你们随意感受下: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咳、有点跑偏了,机缘巧合看了《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不得不说确实加深了对徐志摩的了解,对他的认识也有所改观。撇开私生活不谈,他结交认识的那些大咖们就把我吓得虎躯一怔。不说国内这些著名文豪胡适、冰心、陈源、章士钊、梁启超、徐悲鸿、沈从文什么的,国际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也跟他颇有交集,说出来我简直会怕!著名文学家威尔斯,狄更生!!政治学家拉斯基!!哲学家罗素!!!文豪泰戈尔!!!而且真的不只是认识,是能去别人家喝茶聊天、别人办party会邀请他的那种!!!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牛逼的……

再看他和三个女人纠缠不清的情史。大家都知道这三个女人是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虽然之前只觉得徐志摩是个滥情的渣男,但是真正了解这背后的故事觉得这样的评价确实有失偏颇。

说他滥情,可能确实不太准确,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感情,真的,十分特别以及极其地投入。真可以说是“飞蛾扑火”、“奋不顾生”。要说他与张幼仪离婚是因为“无爱的婚姻不会幸福”,是冲破“包办婚姻”,去追求真爱,我也觉得可以接受了,毕竟张幼仪也选择了自愿离婚(她真是个很有远见又很有修养的人)。他对林徽因一见钟情,一路深情表白穷追猛打,情之深、意之切,简直我都有点被感动了,只觉得他只是太过浪漫的性情中人(可惜林徽因在他离婚以后,男未婚女未嫁,也并没有选他,也是有点惨)。但是最后一段情路,他撬朋友的老婆,生生把陆小曼劝离婚了再跟他结婚,总归是有些不太厚道。然而婚后生活还是不幸福,也是可怜可叹,而且在这次婚姻里他好歹还是努力养家赚钱,负起了身为人夫的责任。无奈京城名媛挥金如土,大手大脚惯了,不是凭他一届知识分子的薪水就能满足的。这么说来可能意外失事也是种解脱吧……

总之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也要经历完整的了解这个人的经历,才知道他当时的选择是心血来潮还是迫不得已。书里还有许多结合徐志摩当时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作的分析,结合情景品读,确实更有感触。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

书的语言文艺气息十足,随手摘两句就能完成一次有水准的装逼,有兴趣的务必感受下~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徐志摩《忘了自己》

徐志摩是民国世界里的多情才子,文采惊世,声名远播。他的一生不图虚名,不贪富贵,不惧世俗眼光,只求与所爱之人厮守相欢。我曾被徐志摩的浪漫吸引,为他的才情倾倒,但在我读完林徽因的故事、陆小曼的故事以及张幼仪的故事之后,我可能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用当下的一句话来说“我爱的是他的才华,而不是这个人。”

1915年,徐志摩与素未谋面的张幼仪在家长的安排下成婚。徐家父母对自己挑选的儿媳妇甚是满意,但徐志摩却是一点也不喜欢。受新思想影响的徐志摩一直向往自由恋爱,他从心底里反对封建父母的包办婚姻。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徐志摩从未去了解过张幼仪的为人,在看见张幼仪照片时就用嫌弃的口吻说道“乡下土包子”。婚后的徐志摩从未正眼看过张幼仪,就连履行婚姻的基本义务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当得知张幼仪怀孕时,徐志摩或许也在内心暗喜。但他不是庆祝自己有了孩子,而是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家了。他知道,张幼仪怀孕也就了了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父母便没有理由阻止他出国求学。

1920年,徐志摩写信回家乞求父亲让张幼仪前往英国团聚。众人都以为这是远方的丈思念妻子的信,然而事实上,背后蕴藏这巨大的“阴谋”。徐志摩将张幼仪骗到英国,并不是因为思念她,而是他想要离婚。徐志摩深知回到国内在父母的阻碍下,他这个婚永远离不了。事实上,徐志摩到英国后不久便认识了林徽因,并沉醉在一场爱恋中,不能醒转。理智的林徽因告诉他:“要谈我们的事,你离了婚再说。”这就是徐志摩迫切地希望张幼仪到英国的真正目的。

到英国后的张幼仪再次怀孕了,可当徐志摩知道这事时竟坚决让张幼仪将孩子打掉。张幼仪告诉他:“听说有人因为打胎失去生命。”徐志摩竟然回复道:“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难道人们就不坐火车了吗?”这是有多么的绝情才能对自己的结发妻子说出这样的话来。见张幼仪不同意吗,徐志摩便一走了之,留下语言不通又身怀六甲的张幼仪独自在伦敦。时隔多年后,即使被徐志摩伤的遍体鳞伤的张幼仪说道“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我可能是最爱他的。”

1922年,张幼仪与徐志摩在德国办理离婚手续,但徐志摩终究还是错过了林徽因。林徽因最终同父亲回国了,在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信中写到:“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而当徐志摩再次见到林徽因时,她已是老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未婚妻。但徐志摩知道她还没有成婚,也就不愿放弃。他邀林徽因夜游香山,向她倾诉,甚至当着梁思成的面来找林徽因。后来,连梁启超都坐不住了,给他写了一封长信。大意便是:“你就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了,你这种做法,不论你未来是否能够与徽因在一起,现在就已经给人带来痛苦了。”徐志摩对此视而不见,坚定不移地挖墙角。最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学习,才断了他最后的念想。

此时的徐志摩内心千疮百孔、悲痛不已,但命运似乎给了他另一番安排。1922年,留学归来的徐志摩在北京与陆小曼邂逅。但此时的陆小曼已经成为王赓的妻子,而徐志摩与王赓是好友。由于王赓工作繁忙长期不在家中,便把陆小曼托付给徐志摩照顾。一来二去,他竟然爱上好友的妻子陆小曼,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他给陆小曼的信中写到:“不要成为一只洁白美丽的稚羊,让那满面横肉的屠夫擎着利刀向着它刀刀见血的蹂躏谋杀。”显然,“稚羊”指的是陆小曼,而“屠夫”则指的是王赓。他不断鼓动陆小曼离开她那“残忍”的丈夫,也不要管那“庸俗”的父母,和他走就对了。两年不到,双方已经相爱得不能自拔。而在他的猛攻下,陆小曼决心开始新生活,甚至堕胎打掉了王庚的孩子。

在徐陆二人的婚礼上,作为证婚人的梁启超发表了旷古绝今的证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愿这是你们最后一次结婚。”可见,当时徐陆二人的爱情在那个时代是有多么“轰轰烈烈”。

婚后的他们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由于陆小曼生活奢侈、铺张浪费,甚至还染上鸦片,再加上徐父断了徐志摩经济上的援助,徐志摩不得不在多个工作中奔波。在一次和陆小曼大吵过后,徐志摩搭上邮机飞往北京,因为这天林徽因有个演讲,而他答应了将会出席。最终,他还是失约了,没有出现在林徽因演讲现场。他搭乘的飞机在大雾中撞山失事了。

徐志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轰轰烈烈。我对他勇敢追求爱情的勇气感到钦佩,可又对他这自私的爱感到恐惧。张爱玲曾说,我们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认为这句话的哲理性在徐志摩身上得以印证。虽然他所在的时代还没有离婚的先例,人们思想还未开放,但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人们更多的会认为是张幼仪的不好,而对徐志摩的偏见则是要少一些的。再加上,那个年代信息流通不发达,这件事的传播范围始终有限,不会人人都知道。倘若徐志摩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全球通时代,即使不再干涉他自由婚姻,但他对张幼仪的无情也不知道会招来多少人的谩骂!

“我听人家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飞呀飞,飞得累了便在风中睡觉。这种鸟儿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阿飞正传》

如果说真的有这样没有脚的鸟,徐志摩大概就是其中的一只。他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为了爱,为了美,为了自由。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他是学贯中西的才子,是文采四溢的诗人,他的《再别康桥》将新月派诗歌推向巅峰,他的《翡冷翠的一夜》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幻诠释得淋漓尽致。

徐志摩还与大文豪泰戈尔十分要好,成就了一个文坛佳话。1924年泰戈尔首次访华,全程担任翻译的徐志摩,与偶像泰戈尔朝夕相处,成为忘年之交。正是因为对诗歌艺术有同样的热爱,对心灵自由有同样执着的追求,才敞开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心扉,使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所以,泰戈尔一生三次访华,除了第一次是受中国学者邀请而来,余下两次都是为了挚友徐志摩而来。

在民国的爱情故事里,徐志摩也是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他是风流多情的渣男,他与张幼仪的婚姻,与林徽因的邂逅,与陆小曼的倾城绝恋,正如梁实秋当年所说的“徐志摩的文名几乎被他的风流韵事所掩。”

面对徐志摩的才情和爱情,人们选择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爱情八卦。身上的渣男属性,舍弃妻子,婚内出轨,移情别恋,远远盖过了他的诗文成就。

对当代人而言,除了编入课文的《再别康桥》,徐志摩的其他诗歌、散文都还没有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论其原因,“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成诗人,思想之杂乱,使他不能成为文人。”

尽管他的诗文没有他的人生经历更吸引人,尽管他的风流韵事比他的诗歌流传更广,但这都不妨碍徐志摩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留下《再别康桥》《偶然》《忘了自己》等让人耳熟能详的现代诗佳作,以及《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和《秋》等风格自由华丽的散文集。

正如朱自清的评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但正因为徐志摩的诗名太大,而忽视了他的散文。其实,同时代的不少作家,如周作人、沈从文、梁实秋、杨振声等,都对徐志摩的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胡适曾评论徐志摩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其中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汇合在一个人生命中,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爱、自由、美,这三个词高度概括了徐志摩的一生。

徐志摩的“爱”不仅仅是指他的风流韵事,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还是一种博爱,爱世间万物,他爱自己生命中的所有。

要不是爱,

那精神的光热的根源,

一切光明的惊人的事

也就不能有。

                 ——《爱的灵感——奉适之》

徐志摩的“自由”是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地中海》、《留别日本》、《翡冷翠的一夜》、《西伯利亚》、《在哀克刹脱教堂前》、《再别康桥》在哪儿有触动,就要在哪儿落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破庙》、《一家古怪的店铺》、《夜半松风》、《残春》、《深夜》、《月夜听琴》

徐志摩的“美”,在他看来只要是能触动他的,都是美的,不仅是诗歌上追求的格律美,更是触手可及的自然美。

懂了物各尽其性的意义再来观察宇宙的事物,实在没有一件东西不是美的,一叶一花是美的不必说,就是毒性的虫,比如蝎子,比如蚂蚁,都是美的。

                         ——徐志摩《〈话〉》

所以,徐志摩的一生不只有爱情八卦,还有他的诗文,他的理想,还有新月社,还有很多很多很多。

在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后,蔡元培先生专程为他写了一幅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而这次死亡也正如他诗中写的那样: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

他最后留在了云端。

先从年龄上说,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按阴历是1896年。林徽因多大呢,她是1904年出生,按阴历算比徐志摩小八岁,按阳历是七岁。徐志摩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去中国讲学去了,这样他就在伦敦住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当年只有16岁,还是个中学生。这是1920年秋天的事,同年年底,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了,在剑桥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当时他们的感情是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程度。一个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24岁了;一个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只有16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了那种程度呢!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林长民的这种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想想吧,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就是给了现在有点封建意识的家长,那也是要动刀子的。我对你这么好,让你到我家里来吃饭,喝茶,你居然打起我女儿的主意来了,这还了得!可林长民没有这么做。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日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又是研究宪法的,他表示能够理解,信上的意思是说,我的女儿年少,不知该怎样给你写信,她没有不满意的意思,你别误解,她让我代问你好。可见,他们当时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对这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林徽因长大以后,也是很怀念的,甚至多少有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现在要探究的是,16岁的林徽因当时有没有要和男子谈恋爱的意思,我的看法是有的。 1937年抗战初期,林徽因到了长沙,心情很是不好,给沈从文写了封信。因为当时正下着连阴雨,便想到了当年在伦敦时的心境。信上说,那时候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外面下着雨,白天独自一人在大房间里看书,晚上一个人坐在一个大饭厅里吃饭,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还有两条垂肩的发辫。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指头哭。这时候,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进来坐在对面同她谈话,或是同坐在楼上的火炉边给她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她。而实际情况却是天天在下雨,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她玩。 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事实上,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是发展到相恋的地步了。真正达到论婚嫁的地步,则是1931年春天,徐志摩到北平教书之后。也就是说,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是相恋过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那种干柴烈火,一见面就烧起来的爱情。这样一说,就知道《人间四月天》里的处理,是多么荒唐可笑了。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而响亮。我是因为读徐志摩而认识林徽因,然后再因林徽因而认识梁思成的,相信很大部分读者也跟我一样。这样说来,梁思成的头上也就笼罩着某种悲剧色彩,让我产生些许同情。(事实上,作为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是1949年后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当代最著名的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就是由梁思成创办的。但因为他不搞文学,他的名字少为人知,这跟李四光不如钱锺书有名是一样的道理。) 徐志摩也出身望族,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本家家庭。他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传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且为后世文学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研究课题。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是这样对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此后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张幼仪的大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初政坛风云人物,二哥张嘉敖则是当时政府中央银行总裁)林徽因就这样当了第三者,这一插足后果比较严重。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同意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忘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长,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但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一直怀念着林,且总是梁、林家里的常客。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梁、林学成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后因林身体欠佳,曾在北京西山养病一段时间,梁未在身边。这一时期,徐经常去西山看望林。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个悬案。不久,徐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徐婚后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对象主要是胡适、林徽因和凌叔华等,直到1931年遇难身忘。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但是,我们现在看《偶然》这首诗,怎么都不像是写给林的,因为徐对林的存在从来没有这么洒脱过。当然,如果没有徐的影响,林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许要大得多,她兴趣大广,无论在哪方面都未能留下传世之作。

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投奔了自己的二哥,辗转德国。边工作边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回国后进入东吴大学教德语,在四哥的支持下还出任过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又在上海闹市区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由张幼仪执掌的服装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采用独特的立体剪裁法,一改中式服装形式,在上海滩风靡一时。

后来去了香港,在香港与她的邻居,一位中医苏纪之结婚。晚年时期和苏纪之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感慨万千,她没办法相信自己曾经在最好的年华,经历那么多,并且始终坚强的活着。

许多人都说她一直爱着徐志摩,其实那不是爱,而是一种善良,是一种理性。张幼仪化茧成蝶的样子属实美丽。

林徽因由他的父亲带她游学欧洲,在那里打开眼界,看到了不同的建筑与艺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一生的职业,也是在那里邂逅徐志摩,可是使君有妇,林徽因理智并毅然的和父亲回国,结束了和徐志摩一段无望的爱恋。

林徽因始终保持着理智并且清楚的知道,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夏花一瞬,只能漂亮的潇洒的擦肩而过。

就像林徽因的诗“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她清楚的知道徐志摩爱的不是她,而是诗人浪漫的情怀构想出来林徽因。

嫁给梁思成后夫妻二人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考察与保护。

徐志摩在林徽因作报告的那天坐飞机赶回来,在济南遭遇空难,林徽因的心空了,她知道,她是最懂徐志摩的人。

1955年,林徽因香消玉殒,金岳霖为她写下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由梁思成设计的墓碑上刻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陆小曼与徐志摩再婚,受到了很大的非议,陆小曼爱漂亮的衣服,爱奢侈,天天忙着打扮、听戏、打麻将。和名媛上层交际,不遗余力。

一如既往的奢华放任,徐志摩为了养家,忙于奔波,为了省钱,坐上了不花钱的邮政飞机,就这样一去不复返。

徐志摩失事后,陆小曼也受到震动与巨大的打击,遭受的非议也多,许多朋友因为徐志摩与她断绝来往,一度生活也很窘迫,据说人变得消极而沉寂。

鲜衣怒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那么爱打扮的一个人,从此只穿素衣。不再出去交际,每日供着徐志摩的遗像。生活上靠着翁端午,一直与翁端午同居着。

1935年,徐志摩过世的第四个年头,在陆小曼的努力下,将徐志摩的《爱眉小札》出版,陆小曼在序中这样写的:今天是志摩四十岁的纪念日子,虽然什么朋友亲戚都不见一个,但是我们两个人合写的日记却已送了最后的校样来了,为了纪念这部日记的出版,我想趁今天写一篇序文,因为把我们两个人呕血写成的日记在这个日子出版,也许是比一切世俗的仪式要有价值有意义得多。

后来陆小曼这样说的:我决心要把志摩的书印出来,让更多的人记住他,认识他。这本日记的出版是我工作的开始……我预备慢慢地拿志摩的东西出齐了,然后再写一本我们两人的传记,只要我能够完成上述的志愿,那我一切都满足了。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因患有哮喘与肺气肿在上海去世。一代红颜就此告一段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169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