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怎么做:方山子传 苏轼

这道题怎么做:方山子传 苏轼,第1张

1.B

2.D

3.C

4.(1)(方山子)渐渐长大,改变了志趣,发奋读书,想凭此来显扬于当代,但是始终碰不到机会。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方山子也惊讶地瞧着我,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3)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眉宇间显露,难道他真正是个在荒山里隐居的人吗?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文章通过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4、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切合隐士身份的巧妙构思。

 2、学习文章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文章通过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切合隐士身份的巧妙构思。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多媒体)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 导语也可由《自题金山画像》导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突出苏轼政治上的坎坷,胸怀的坦荡。由官场中倍受煎熬的苏轼转到山林里的隐士朋友的闲适,带出方山子。)

  二、写作动机:(多媒体)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齐读课文,师正音。对于字、词、句的理解上有困难的,请同学们提出来一起解决。

 四、疏通文章大意。(多媒体)

 1、幻灯片显示重点语句,请生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状语后置句)

 ④因与余(于)马上论用兵(省略句)

 2、幻灯片显示,解释重点字词。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五、研读课文:(多媒体)

 1、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六、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七、关于本文的构思见教参。

八、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九、作业:

 课后练习二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 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 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 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传:

文体的一种。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

介绍人物姓氏

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生平行事

平铺、直叙

本文是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名句直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方 山 子: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生平生活极为清苦——庵居蔬食 徒步往来山中

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交往 人莫识也

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晚年生活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 。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提示: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年轻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得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5、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

6、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7、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

1、从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儿呢

一是生活道路的选择与改变,生活态度的'独特之处;

生活道路的改变: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三是其家教、家庭情况以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

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

徒步往来山中, 所著帽,方屋面高

领悟重点:

2、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独特的人生道路选择与超脱的人生价值观的赏识之情。

总结:方山子的有侠到隐、

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

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

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文章最后的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所以他的“隐”是积极的。

 文章主旨: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

寄托自己身世之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鉴赏艺术:

1、把叙事、描写、议论融为一体

2、奇妙的构思。

3、奇妙的语言。

4、隐约的折射。

(一)叙述:概述方山子 (二)他乡遇故知

(三)倒叙 (四)补叙 (五)对方山子之赞颂

2、奇妙的构思。

从结构上看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3、奇妙的语言。

大师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

如: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

4、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3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逐渐长大成人以后,就一改往昔所为而专心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包袱,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赏识重用的机会

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流传下来的样子吗

这些离现在才多长时间啊,那精明勇敢的神色仍然

隐隐出现在眉宇之间,又怎么会是一般的山中隐士呢!

4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5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然而方山子出生于累世都有功劳的门第,应该得到

官位,如果让他从事政事,到现在早就有显赫的声名了

但他都舍弃而不取,独独到这穷山中隐居,这

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

方山子传 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明晟破奇案 翻译

雍正壬子六月,夜大雷雨。献县城西有村民为雷击,县令明公晟往验。饬棺敛矣。越半月余,忽拘一人讯之曰:“尔买火药何为”曰:“以取鸟。”诘曰:“以铳①击雀,少不过数钱,多至两许,足一日用矣;尔买二三十斤,何也”曰:“备多日之用。”又诘曰:“尔买药未满一月,计所用不过一二斤,其余今贮何处”其人词穷,刑鞫②”之,果得因奸谋杀状,与妇并伏法。

或问:“何以知为此人”曰:“火药非数十斤不能为伪雷,合药必以硫黄。今方盛夏,非年节放爆竹时,买硫黄者可数。吾阴使人至市,察买硫黄者谁多,皆曰某匠。又阴察某匠卖药于何人,皆曰某人,是以知之。”又问:“何以知雷为伪作”曰:“雷击自上而下,不裂地,其或毁屋,亦自上而下。今苫草屋梁皆飞起,土炕之面亦揭起,知火从下起矣。又此地去城五六里,雷电相同,是夜雷电虽迅烈,然皆盘招云中,无下去之状,是以知之。尔时其妇先归宁,难以研问,故必先得斯人,而后妇可鞫。”此令可谓明察矣。

雍正朝壬子年六月,有一夜大雷雨,献县城西有一个村民被雷击死。县令明晟大人前去检验,然后让收殓入棺备葬了。过了半个多月,忽然明大人命人拘捕了一个人来讯问:“你买火药来干什么?”

那人回答:“我打鸟来着。”

明大人诘问:“用火铳来打鸟,所用火药少的不过几钱份量,多的也不过一两多二两的份量,已足够用一天了,你一下子买二三十斤,是为什么?”

那人回答:“我是准备用很多天的。”

明大人又诘问:“好吧,你买火药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料必到现在所用掉的也不过是一二斤的份量,那么其余的火药你现在存放在哪里?”

那人词穷,再也说不出话来。于是明大人就动刑严加讯问,果然审出了因为奸情而谋杀情人丈夫的实案,与他的情人一起上了刑场伏法。

有人问明县令为什么能知道这人犯了谋杀罪,明大人回答说:“火药这东西,若不是有数十斤的份量,就不能够伪装出雷击的效果,而制造合成火药又必定需要用硫磺。现在正是盛夏季节,不是在过年过节需要放爆竹的时候,会买硫磺的人就那么数都数得出的几个人,我暗中让人到街市上打听买硫磺最多的人是谁,卖硫磺的人都众口一词说是某匠。我又暗中察问这某匠是把做出来的火药卖给谁了,都说是卖给某人了,于是我就明白了。”

又问明大人:“那您怎么能知道雷击事件是假、谋杀是真的呢?”

明大人回答:“如果是雷击死人,应该是从上到下劈击,不会裂地,就算是击毁房屋,也必定是从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出示幻灯片)读下列三则文字,指出出处。

 1、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二、读下列三则文字,指出出处。

 1、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刘向《晏子春秋》)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司马迁《史记 · 游侠列传》)

 《晏子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传记,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第一部纯文学的传记,而《史记· 游侠列传》又是第一部写侠客的传记。宋人的人物传记突破了史传“史”的藩篱,更重视人物传记“文”的一面,重视传主“隐”的一面,这些传记让那个年代的江湖充满个性的光辉。

 三、苏轼的《方山子传》共372个字,这样一个短章写得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一泻千里,不知所之。

 在初高我们学习了苏轼大量的诗、词、文,《方山子传》是选修教材中的一篇选修,文浅意深,字面上没有大的障碍,下面我们就围绕下面四个问题结合文本阐述阅读体会。

 讨论一:

 “有人说,方山子就是苏轼自己”,方山子形象寄寓了苏轼怎样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态度?

 ◎亦侠亦儒亦道 侠风道骨儒心

 ◎使酒好剑轻财

 ◎异:隐与侠

 ◎豪纵盛气,文韬武略

 总之,执着而又超越

 追求心灵自由而又不逃避

 屈原:屈大侠

 司马迁:司马大侠

 李白:李大侠

 千古文人侠客梦

 讨论二:

 正史人物传记有一套固定的结构程式和布局章法:姓名籍贯世宗 逐一叙其生平行事,是直线型结构,而《方山子传》结构上曲折跌宕,是破格变调之作,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色(对比映衬、虚实结合、结尾意蕴深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时空穿插错落

 ◎笔法跳动,虚实盘转

 ◎谨严而善变

 ◎非凡的叙述才华,光鲜生动

 顺叙——倒叙

 直说——斜说

 横说——竖说

 实说——虚说

 顺说——逆说

 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俞才越 清

 黄州是苏轼重要的人生拐点,重要的人生驿站,苏轼和黄州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缘。

 在黄州苏轼成为苏轼,在黄州苏轼完成了精神突围,在黄州苏轼成为了作为诗人的苏轼,成为了作为词人的苏轼,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苏轼,《方山子传》写于黄州,方山子隐于黄州,方山子在这里与苏轼相遇,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只有淡淡的问一句“何为而在此?”便相视一笑,莫逆在心。

 苏轼黄州的作品都可以互作注脚的,下列这些诗句可以映照方山子哪些思想、性格、人品、情趣、境界

 1、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苏轼《水调歌头》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苏轼《满庭芳》

 4、解鞍欹枕绿杨,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5、拣尽寒鸦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6、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

 课后作业:

 阅读苏轼创作的人物传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亡妻王氏墓志铭》

 《朝云墓志铭》

 《石氏画苑记》

 《书刘庭式事》

 《书狄武襄事》

 结语:1平生不为行状碑传 ——苏轼

 2《全宋文》有250多篇人物传记,内容丰富,情感丰沛,人物刻画细致生动。

 3、写游侠须眉欲动,写隐沧姓字俱沉 。

 讨论三:

 人物传记往往选取人物生平中最动人的一处,有时是一个画面,有时是一个神情,有时是一件小事,有时是一句谈话,试在《方山子传》中选取一例赏析。

 讨论四:

 的结尾“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赏析并列举一首诗(词),一篇小说(散文)意味深长的结尾。

 1毕竟明天是另外一天呢。(玛格丽特 米切尔《飘》)

 2人类的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3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飞升。(歌德《浮士德》)

 4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个晓星。(梭罗《瓦尔登湖》)

 5老人正梦见狮子。(海明威《老人与海》)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 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 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 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研读课文;

 1、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方山子传》教学反思

 第一个学生上台,仿照我的模式,开始报听写,声音比较小,语速比较快,学生们有点不适应,不过课堂纪律还好。第二个学生开始讲课文,她先介绍了一下作者,又介绍了一下陈慥,还讲了写作背景,明显是在模仿初中老师的上课程序,重点不够突出。因为文学常识已经不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可她还是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介绍。看来学生们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还有待提高。然后,她开始串讲课文,由于比较紧张,她老是用课本或教参挡住自己的脸,教态非常不自然。而且过分拘泥于教参,有些错误的地方也没有校正。看来,学生们自主备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在指导学生备课方面,我还要多做一些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和相关资料。学生在讲时,声音普遍偏小,底下的学生还觉得很新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一些讲课者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学生们就会自行在下面议论,声音较大,时间较久就会影响讲台上的学生讲课,也会影响自己的听课。这些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总体来说,这节课差强人意,但效率太低。

 第二节课,第三位学生继续串讲课文,声音小,拖宕,准备不充分,效果很差。最后五分钟,我实在忍不住了,对他讲得不清楚的地方作了一些补充,讲错的地方作了纠正。看来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待提高。

 第三节课,还是第一位学生讲课,因为她是组长。其他组员有的负责教案的撰写和资料的搜集,结果就是能者多劳了。看来任务分配机制上也存在问题。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她先讲完了剩下的内容,还是存在知识点不清楚,声音小,重点不突出的情况。学生们的反应也是不太好,我几乎都想放弃这次实验了。不过三思过后,我还是决定继续下去。出现问题应该努力去解决而不去消极逃避,否则问题还是问题。

 针对这次学生自主讲课出现的问题,我决定以后几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对学生小组集体备课的指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2、鼓励学生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3、对学生撰写的教案进行审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课堂上允许学生向老师求助三次,以应对学生们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5、让全班学生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比,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 描写清江方山的句子

有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她就是我们大溪有名的旅游胜地——方山风景区。那里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春天还是秋天,总是美不胜收。

晴天的方山,那山顶的天池让人惊叹不已。阳光下,天池犹如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池水碧绿碧绿的,像是被绿精灵的颜料盘染过似的。微风吹过,水面波光粼粼,仿佛哪位仙女在这里撒下一大把金子。沙沙沙,沙沙沙,小雨姑娘们在为方山举行音乐会啦!此时,蒙蒙的雾气笼罩着整个方山。天池泛起层层波纹,周围的花草树木都倒映在水中,隐隐约约,朦朦胧胧,显得特别宁静。

春天,鲜花盛开了。整个方山散发出阵阵清香,微风吹来,那香气直钻入你的鼻子,让你闻了还想闻。树木抽出了嫩芽,嫩嫩的,绿绿的,让你看了还想看。

秋天,树叶渐渐变黄了,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又像许多快乐的孩子投向妈妈的怀抱。枫叶却越来越红,远远望去,像一把把红色的大火把在燃烧。可是,还有一些四季常绿的树木还在为美丽的方山站岗。那红、黄、绿组合在一起,真像一幅美丽绝伦的画。

这就是方山,我家乡的方山!

2 关于山的诗句

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劳劳亭》

3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唐 李白《蜀道》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 李白《望天门山》

6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 李白《游金陵凤凰台》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 柳宗元《绝句》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望岳》

1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1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4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守枕上看潮头。——唐 白居易《忆江南》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17青海长云暗雪山,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昌龄《从军行》

1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唐——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 王维《山居秋暝》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 ·王维《汉江临眺》

2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22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南朝 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23岷山高已峻,燕水清切寒。——南朝 宋 吴迈远《棹歌行》

24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南朝 梁 吴均《伤友》

2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 梁 王籍《入若耶溪》

26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南朝 梁 伏挺《行舟值早雾》

27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南朝 陈 沈炯《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

28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南朝 陈 阴铿《晚出新亭》

29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南朝 陈 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30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北朝 刘昶《断句》

3 关于秦淮的诗句

1《泊秦淮》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秦淮杂诗》清 王士祯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3《春恨》唐 钱珝

负罪将军在北朝,秦淮芳草绿迢迢。

高台爱妾魂销尽,始得丘迟为一招。

4《秦淮泛舟》唐 王安石

强扶衰病衰淮舸,尚怯春风溯午潮。

花与新吾如有意,山於何处不相招。

5《秦淮歌》清 乾隆

祖龙东巡压王气,通淮凿断方山埭。

痴心虑后五百年,讵知亡秦在二世。

长源因此名秦淮,萦纡建业达水隈。

时塞时疏异沿革,秣陵终免淮为灾。

六朝往事难寻迹,王谢燕飞谁氏宅。

风流江令倦游归,惟见秦淮依旧碧。

杨吴窃据筑金陵,清波溶溶乃贯城。

十六红桥夹两岸,蜀娇越艳扬新声。

千金买笑轻一掷,缠头锦是寒女织。

会称盒子斗新奇,薛鸭袁羊饤珍食。

而今功令禁俳倡,歌楼舞馆都荒凉。

烟花丽景纵逊昔,瘅邪敦朴诚良方。

6《怀金陵三首》松 张耒

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半已掠荒榛。

清溪天水相澄映,便是临春阁上魂。

7《秦淮夜泊》宋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8《秦淮海图》明 唐寅

淮海修真遗丽华,它言道是我言差。

金丹不了红颜别,地下相逢两面沙。

9《高邮雨泊》清 王士祯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10 《送王成之给事》松 陆游

我昔扬帆掠吴楚,夜泊秦淮听春雨。

明朝冠盖拥长亭,误辱诸公问良苦。

是时众中初识公,天骥蹴踏万马空。

知心投分财数语,玉麈谡谡生清风。

冶城醉墨鸦栖壁,长干祖道花照席。

公方闭户试诸生,坐叹江山少颜色。

尔来俛仰三十春,欲话旧游无故人。

岂知邂逅逢一笑,使我肝胆还轮囷。

衰迟少复入城市,虚左屡招惭主意。

4 关于山的诗句

关于山的诗句如下: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劳劳亭》3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唐 李白《蜀道》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 李白《望天门山》6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 李白《游金陵凤凰台》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 柳宗元《绝句》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 杜甫《望岳》1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1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4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守枕上看潮头。--唐 白居易《忆江南》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17青海长云暗雪山,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昌龄《从军行》1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唐--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 王维《山居秋暝》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 ·王维《汉江临眺》2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22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南朝 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23岷山高已峻,燕水清切寒。

--南朝 宋 吴迈远《棹歌行》24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南朝 梁 吴均《伤友》2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 梁 王籍《入若耶溪》26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南朝 梁 伏挺《行舟值早雾》27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

--南朝 陈 沈炯《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28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南朝 陈 阴铿《晚出新亭》29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南朝 陈 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30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北朝 刘昶《断句》。

5 求方山子传句子解析,急

阳:通“佯”,假装

傥:通“倘”

一词多意: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闻:交往/出名;

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异: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使:假使/让,叫

文章分析:

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B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

重点句: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附《方山子传》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崇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带两支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在官场营谋任职,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6 描写秋天方山的作文

方山秋韵

湖北省宜昌 当阳市育溪镇中心小学六(三)班 姚博

别人喜欢方山的春天,我却更神往方山那迷人的秋景。

秋香阵阵惹人醉,我不由自主地来到了方山脚下,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轻风拂过,那稻子随风翩翩起舞,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成熟稻谷的香味,沁透我的心脾,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顺着山间泥路向山顶奔去,偶尔会有调皮的泥巴“亲吻”你的脚,还有小虫扶摸你的脸。我顾不了这些,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踏着杂草丛生的小路,奔向我的目的地——方山顶上。看着这小路,我不免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虽然不懂它的深刻含义,但我觉得用在这儿,还是很恰如其分的。

慢慢地,山回路转,渐入佳境。山路旁星星点点的小野花,让整个方山充满了生机。它虽没有春天百花争艳的妩媚,却更使人感到清秀高洁,让人赏心悦目。

登上山顶,秋风吹起我的衣衫,吹拂我的面颊。俯视山下,整个育溪尽收眼底。远处的楼房一幢连一幢,近处的池塘一口挨一口,白色的水鸟偶尔点一下水面,荡起一圈圈水纹,岸边垂柳依依,不时有垂钓者朗朗的笑声。啊!好一幅美丽的方山秋韵图呀。

不知不觉,夕阳的余辉让整个方山变成了金色。虽然游兴未尽,却不得不踏上回家的路,风儿轻轻地吹,树叶儿沙沙地响,眼前一只只蝴蝶飞舞着,好象与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依依惜别。

哦!方山似诗一般的韵味,如梦一般的恬美——我爱你,美丽的方山。

7 急求《方山子传》的字词句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方山子(11),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歧下(12),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宗:推崇,归附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⑥ 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黄:今湖北黄冈 ⑦ 使酒:酗酒任性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佑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 傥:倘或歧山:地名,指凤翔11、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下,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12、岐下:地名,指凤翔13、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14、屋:帽顶15、精悍:精明强干16、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17、等:等同,相类似18、阳狂:假装疯癫阳,通“佯”,假装。

8 求方山子传句子解析,急

阳:通“佯”,假装傥:通“倘”一词多意: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闻:交往/出名;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异: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使:假使/让,叫文章分析: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B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重点句:(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译: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译: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附《方山子传》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崇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带两支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在官场营谋任职,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9 有关 江心屿 的 诗句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385-433)祖籍河南太康。山水诗成就很高,是我国山水诗作的开创者,对扭转东晋玄言诗风起了积极作用。有《谢康乐集》。

作品目录

登江中孤屿 邻里相送至方山 七里濑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石门岩上宿 游南亭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登池上楼 登江中孤屿

邻里相送至方山 七里濑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石门岩上宿 游南亭

10 关于秦淮的诗词

1、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唐朝·杜牧

解释: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2、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折桂令·问秦淮》清·孔尚任

解释: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3、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清·王士祯

解释: 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

4、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

解释: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5、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春江花月夜词》唐·温庭筠

解释:秦淮的水是多么的无情啊,还向着金陵荡漾着春色。

6、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宋·苏轼

解释: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

7、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宋代·邓剡

解释:虽然后来失败被俘,但我决心要象蔺相如痛斥秦王、诸葛亮吓退司马懿那样,英勇顽强地同敌人斗争到底,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样想着,我再也难以入睡。周围是那么寂静,只有秦淮何上的孤月,在默默地陪伴着我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695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