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文言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第1张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2)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试题分析:

小题1:B(妻子,两个单音节词,妻子儿女)

小题2:A(③间接写 ④泛说光州黄州一带的“异人” ⑤随从所为)

小题3:C(“前十有九年”,十九年前)

小题4:(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三个短句一句一分,译出大意2分。(2)这个句子中译出大意给2分;“著”译为戴、“遗像”译为遗留下来的样子、“谓之”译为称之为,每译对一处给1分。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2个小题,首先要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直接表明,有的却是间接表明。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2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看他家的房舍简陋冷清,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却都显出安适自在的样子。

(2)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异的人,常常假装癫狂,浑身污垢,但无法看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看见他们吧?

小题1:遇:得到赏识

小题2:②⑦都说晚年隐居时的事。④讲的是跟从方山子的人做的事。

小题3:

小题4:(1)“堵”1分,“自得”1分,语言流畅2分

(2)“间”1分,“垢污”1分,“倘”1分,语言流畅3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小题1:C小题1:A小题1:B小题1:(1)年岁稍长,就改变志向,发奋读书,想要以此在当世有所作为,却始终无人赏识。

(得分点:折节、驰骋、不遇各1分,句意1分)(2)哎呀,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啊,为什么在这里呢?(得分点:“呜呼”“何为”各1分,能体现判断句特点1分,句意1分)(3)于是就在马背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诩为—代豪杰。(得分点:“因”“自谓”“豪士”各1分,句意1分) 小题1:(从:带着)小题1:(A副词,于是 B介词,在/表被动 C用来/按照 D代词,他,指代方山子/兼词,于此)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在光州、黄州一带隐居的人。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仰慕过朱家、郭解的为人,家乡的豪侠人物都推崇他。渐入壮年,便改变过去的志愿而去读书,想以此在当时的政坛上竞争,但是始终没有机遇。

晚年,他就退隐在光、黄二州之间名叫?亭的地方。方山子在那里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外界往来。

他舍弃车马,抛毁书生衣帽,徒步出门,山里的人都不认识他。他们看到他载的帽子长方而高耸的样子,都说:“这不就是古时方山冠的老样式吗?”因此,就称呼他“方山子”。

我被贬到黄州安身,经过岐亭,恰巧与他相见。我喊道:“哎呀!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字季常啊!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询问我来到的缘故。

我把原因告诉给他。他听后只是低头不语,忽然仰天大笑。

随后,方山子招呼我留宿他家。他的家虽然四壁冷落,妻子儿女及奴仆婢女却都显出安适自在的表情。

我已经感到惊叹不已了。此时,我却偏又想起了方山子少年时酗酒尚武和挥霍钱财如同粪土的情景。

记得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他正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挟着两副弓箭,游猎于西山。

忽见前方一只鹊鸟飞起,方山子命随骑追上去射它,没能射中。方山子跃马奋进,一箭命中。

于是,他就和我边骑马边谈论用兵之道以及古今胜败的原因,以一代豪杰而自居。这些仿佛只是数日之间的情景啊:看那方山子,精明强悍的神气尚透露在眉眼之间,哪里像是山间隐士啊!况且,方山子家世代都有功勋,本来完全可以靠荫补为官。

假如他奔走于政界的话,如今该是达官显贵了。而且,他家原在洛 阳,居宅庭院壮观华丽,可以和公侯之家相比。

他在河北有庄田,每年能有上千匹帛的收入,也足可以过富裕安乐的日子。方山子却把这一切都抛弃了,偏要来到这穷困山中,这难道是对于世态毫无看法的人会做到的吗?我听说,在光、黄二州之间有不少不平凡的人物,他们往往装癫作狂,邋里邋遢,使得一般人认不出来。

方山子或许与他们相会过吧?。

4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5 帮找《方山子传(苏轼)译文,快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

小题1: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奇妙构思: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 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

2、奇妙语言: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受感情。写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

3、隐约的折射: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借他人之酒解自己胸中之不快。方山子实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4、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151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