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第1张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出示幻灯片)读下列三则文字,指出出处。

 1、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二、读下列三则文字,指出出处。

 1、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刘向《晏子春秋》)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司马迁《史记 · 游侠列传》)

 《晏子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传记,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第一部纯文学的传记,而《史记· 游侠列传》又是第一部写侠客的传记。宋人的人物传记突破了史传“史”的藩篱,更重视人物传记“文”的一面,重视传主“隐”的一面,这些传记让那个年代的江湖充满个性的光辉。

 三、苏轼的《方山子传》共372个字,这样一个短章写得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一泻千里,不知所之。

 在初高我们学习了苏轼大量的诗、词、文,《方山子传》是选修教材中的一篇选修,文浅意深,字面上没有大的障碍,下面我们就围绕下面四个问题结合文本阐述阅读体会。

 讨论一:

 “有人说,方山子就是苏轼自己”,方山子形象寄寓了苏轼怎样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态度?

 ◎亦侠亦儒亦道 侠风道骨儒心

 ◎使酒好剑轻财

 ◎异:隐与侠

 ◎豪纵盛气,文韬武略

 总之,执着而又超越

 追求心灵自由而又不逃避

 屈原:屈大侠

 司马迁:司马大侠

 李白:李大侠

 千古文人侠客梦

 讨论二:

 正史人物传记有一套固定的结构程式和布局章法:姓名籍贯世宗 逐一叙其生平行事,是直线型结构,而《方山子传》结构上曲折跌宕,是破格变调之作,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色(对比映衬、虚实结合、结尾意蕴深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时空穿插错落

 ◎笔法跳动,虚实盘转

 ◎谨严而善变

 ◎非凡的叙述才华,光鲜生动

 顺叙——倒叙

 直说——斜说

 横说——竖说

 实说——虚说

 顺说——逆说

 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俞才越 清

 黄州是苏轼重要的人生拐点,重要的人生驿站,苏轼和黄州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缘。

 在黄州苏轼成为苏轼,在黄州苏轼完成了精神突围,在黄州苏轼成为了作为诗人的苏轼,成为了作为词人的苏轼,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苏轼,《方山子传》写于黄州,方山子隐于黄州,方山子在这里与苏轼相遇,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只有淡淡的问一句“何为而在此?”便相视一笑,莫逆在心。

 苏轼黄州的作品都可以互作注脚的,下列这些诗句可以映照方山子哪些思想、性格、人品、情趣、境界

 1、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苏轼《水调歌头》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苏轼《满庭芳》

 4、解鞍欹枕绿杨,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5、拣尽寒鸦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6、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

 课后作业:

 阅读苏轼创作的人物传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亡妻王氏墓志铭》

 《朝云墓志铭》

 《石氏画苑记》

 《书刘庭式事》

 《书狄武襄事》

 结语:1平生不为行状碑传 ——苏轼

 2《全宋文》有250多篇人物传记,内容丰富,情感丰沛,人物刻画细致生动。

 3、写游侠须眉欲动,写隐沧姓字俱沉 。

 讨论三:

 人物传记往往选取人物生平中最动人的一处,有时是一个画面,有时是一个神情,有时是一件小事,有时是一句谈话,试在《方山子传》中选取一例赏析。

 讨论四:

 的结尾“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赏析并列举一首诗(词),一篇小说(散文)意味深长的结尾。

 1毕竟明天是另外一天呢。(玛格丽特 米切尔《飘》)

 2人类的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3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飞升。(歌德《浮士德》)

 4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个晓星。(梭罗《瓦尔登湖》)

 5老人正梦见狮子。(海明威《老人与海》)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 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 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 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年级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研读课文;

 1、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方山子传》教学反思

 第一个学生上台,仿照我的模式,开始报听写,声音比较小,语速比较快,学生们有点不适应,不过课堂纪律还好。第二个学生开始讲课文,她先介绍了一下作者,又介绍了一下陈慥,还讲了写作背景,明显是在模仿初中老师的上课程序,重点不够突出。因为文学常识已经不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可她还是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介绍。看来学生们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还有待提高。然后,她开始串讲课文,由于比较紧张,她老是用课本或教参挡住自己的脸,教态非常不自然。而且过分拘泥于教参,有些错误的地方也没有校正。看来,学生们自主备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在指导学生备课方面,我还要多做一些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和相关资料。学生在讲时,声音普遍偏小,底下的学生还觉得很新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一些讲课者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学生们就会自行在下面议论,声音较大,时间较久就会影响讲台上的学生讲课,也会影响自己的听课。这些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总体来说,这节课差强人意,但效率太低。

 第二节课,第三位学生继续串讲课文,声音小,拖宕,准备不充分,效果很差。最后五分钟,我实在忍不住了,对他讲得不清楚的地方作了一些补充,讲错的地方作了纠正。看来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待提高。

 第三节课,还是第一位学生讲课,因为她是组长。其他组员有的负责教案的撰写和资料的搜集,结果就是能者多劳了。看来任务分配机制上也存在问题。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她先讲完了剩下的内容,还是存在知识点不清楚,声音小,重点不突出的情况。学生们的反应也是不太好,我几乎都想放弃这次实验了。不过三思过后,我还是决定继续下去。出现问题应该努力去解决而不去消极逃避,否则问题还是问题。

 针对这次学生自主讲课出现的问题,我决定以后几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对学生小组集体备课的指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2、鼓励学生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3、对学生撰写的教案进行审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课堂上允许学生向老师求助三次,以应对学生们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5、让全班学生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比,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近,捧起了一套专业丛书——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研究丛书,一共六本,想着一点一点啃,跟着朱老师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一辑《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章节不多,五章,第五章是案例与解析,前面四章的内容讲述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意义、原则和要素、路径和步骤、工具和要求,每一章都需要精读,并且依据书中讲的学着去做,才真正有意义。目前已读到第二章——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要素,感觉在一步步接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

      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导向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主体性原则;(四)规范性原则;(五)创造性原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导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告诉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要有教学思想和理论的导向。也就是要有依据。钟启泉教授提出“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没计¬-课时设计,是课程发展与实践中环环相扣的链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基于核心素养展开单元设计的创造”。

      刚刚颁布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我们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具体设计,充分考虑就这一个单元而言,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需要达成怎样的目标,我们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需要怎样引领学生达成这些目标。

      同时,以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导向。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我们要秉持英语学习活动组织和实施教学。

      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这正好切合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遵循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最终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对这样学习的兴趣如何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至少包含八个要素。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这三个要素是我们最熟悉的。无论是常态课还是优质课,这三项是教案中必不可少的。以前提到教学目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每课时的目标,语言能力、知识、情感等;而现在说到教学目标,必须先从单元入手,先确定五维的单元教学目标再具体到课时目标,课时目标应服务于单元目标。每一课时的目标达成了,整个单元的目标也就自然实现了。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中要学习的内容,不仅限于课本某页,而是在单元整体设计时,这一单元要几课时完成,每课时要学习哪些内容,包括核心文本和辅助文体。在单元整体设计中要通盘分配,课时之间的教学内容要层层递进,体现知识的复现和递进提升。

      教学过程这一要素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直接对话的过程。前面几个要素设计得是否合适,是否达成预期在教学过程中得以验证。无论任务型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教学过程都是小学英语课堂“三段式”教学过程的变式。体现前、中、后三大阶段。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中,我们要依据前面几个要素,合情合理地设计并实施不同的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这一要素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板书资源的设计。“板书”这一最原始的资源,即使如今的多媒体资源如此丰富也不能丢弃。板书的优势,技术无法代替。这其中最深的奥秘还是“人”。板书是老师写的,学生看板书,看到了老师的书法,看到了老师的思维过程,看到了学习内容。板书是师生间的无声交流。

      “学以致用”是所有学习者的座右铭。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研究这套丛书的引领下,我们要尽快边学边做,开启属于我们自己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之路。

全文如下 世上的漂亮动人的女子,每每像是由于命运的差错似地,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一个正是这样。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到末了,她将将就就和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结了婚。 不能够讲求装饰,她是朴素的,但是不幸得像是一个降了等的女人;因为妇女们本没有阶级,没有门第之分,她们的美,她们的丰韵和她们的诱惑力就是供她们做出身和家世之用的。她们的天生的机警,出众的本能,柔顺的心灵,构成了她们唯一的等级,而且可以把民间的女子提得和最高的贵妇人一样高。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这一切,在另一个和她同等的妇人心上,也许是不会注意的,然而她却因此伤心,又因此懊恼,那个替她照料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佣人的样子,使她产生了种种忧苦的遗憾和胡思乱想。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帏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如何派着两个身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然而事实上,她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就在那张小圆桌跟前和她的丈夫对面坐下了,桌上盖的白布要三天才换一回,丈夫把那只汤池的盖子一揭开,就用一种高兴的神气说道:“哈!好肉汤!世上没有比它更好的……”因此她又梦想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梦想那些光辉灿烂的银器皿了,梦想那些满绣着仙境般的园林和其间的古装仕女以及古怪飞禽的壁衣了;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了,梦想那些在吃着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或者一份松鸡翅膀的时候带着朗爽的微笑去细听的情话了。 而且她没有像样的服装,没有珠宝首饰,什么都没有。可是她偏偏只欢喜这一套,觉得自己是为了这一套而生的。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够被人羡慕,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 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一个在教会女学里的女同学,可是现在已经不再想去看她,因为看了之后回来,她总会感到痛苦。于是她由于伤心,由于遗憾,由于失望并且由于忧虑,接连她要不料某一天傍晚,她丈夫带着得意扬扬的神气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 “瞧吧,”他说:“这儿有点儿东西是专门为了你的。”她赶忙拆开了信封,从里面抽了一张印着这样语句的请帖: “教育部长若尔日·郎波诺暨夫人荣幸地邀请骆塞尔先生和骆塞尔太太参加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在本部大楼举办的晚会。” 她丈夫希望她一定快活得很,谁知她竟带着伤心而且生气的样子把请帖扔到桌上,冷冰冰地说: “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 “不过,亲人儿,我原以为你大概是满意的。你素来不出门,并且这是一个机会,这东西,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少力才弄到手。大家都想要请帖,它是很难弄到手的,却又没有多少份发给同事们。将来在晚会上看得见政界的全部人物。” 她用一种暴怒的眼光瞧着他,后来她不耐烦地高声说: “你叫我身上穿着什么到那儿去?” 他以前原没有想到这一层;支吾地说: “不过,你穿了去看戏的那件裙袍。我觉得它很好,我……” 瞧见他妻子流着眼泪,他不说话了,吃惊了,心里糊涂了。两大滴眼泪慢慢地从她的眼角向着口角流下来;他吃着嘴说: “你有点怎样?你有点怎样?” 但是她用一种坚强的忍耐心镇住了自己的痛苦,擦着自己那副润湿了的脸蛋儿,一面用一道宁静的声音回答: “没有什么。不过我没有衣裳,所以我不能够去赴这个晚会。你倘若有一个同事,他的妻子能够比我打扮得好些,你就把这份请帖送给他。” 他发愁了,接着说道: “这么着吧,玛蒂尔蒂。要花多少钱,一套像样的衣裳,以后遇着机会你还可以再穿的,简单一些的?” 她思索了好几秒钟,确定她的盘算,并且也考虑到这个数目务必可以由她要求,不至于引起这个节俭科员的一种吃惊的叫唤和一个干脆的拒绝。 末了她迟迟疑疑地回答: “细数呢,我不晓得,不过我估计,有四百金法郎,总可以办得到。” 他的脸色有点儿发青了,因为他手里正存着这样一个数目预备去买一枝枪,使得自己在今年夏天的星期日里,可以和几个打猎的朋友们到南兑尔那一带平原地方去打鸟。 然而他却回答道: “就是这样吧。我给你四百金法郎。不过你要想法子去做一套漂亮的裙袍。” 晚会的日期已经近了,骆塞尔太太好像在发愁,不放心,心里有些焦躁不安。然而她的新裙袍却办好了。她丈夫某一天傍晚问她: “你有点怎样?想想吧,这三天以来,你是很异样的。”于是她说: “没有一件首饰,没有一粒宝石,插的和戴的,一点儿也没有,这件事真教我心烦。简直太穷酸了。现在我宁可不去赴这个晚会。” 他接着说道: “你将来可以插戴几朵鲜花。在现在的时令里,那是很出色的。花十个金法郎,你可以买得到两三朵很好看的玫瑰花。”她一点也听不进去。 “不成……世上最教人丢脸的,就是在许多有钱的女人堆里露穷相。” 但是她丈夫高声叫唤起来: “你真糊涂!去找你的朋友伏来士洁太太,问她借点首饰。你和她的交情,是可以开口的。” 她迸出了一道快活的叫唤: “这是真的。这一层我当初简直没有想过。” 第二天,她到她这位朋友家里去了,向她谈起了自己的烦闷。 伏来士洁太太向着她那座嵌着镜子的大衣柜跟前走过去,取出一个大的盒子,带过来打开向骆塞尔太太说: “你自己选吧,亲爱的。” 她最初看见许多手镯,随后一个用珍珠镶成的项圈,随后一个威尼斯款式的金十字架,镶着宝石的,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跟前试着这些首饰,迟疑不决,舍不得丢开这些东西,归还这些东西。她老问着。 “你还有没有一点什么别的?” “有的是,你自己找吧。我不晓得哪件合得上你的意思。”她忽然在一只黑缎子做的小盒子里,发现了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项链,那东西真地压得倒一切;于是她的心房因为一种奢望渐渐跳起来。她双手拿着那东西发抖,她把它压着自己裙袍的领子绕在自己的颈项上面了,对着自己在镜子里的影子出了半天的神。 后来,她带看满腔的顾虑迟疑地问道: “你能够借这东西给我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抱着她朋友的颈项,热烈地吻了又吻,末后,她带着这件宝贝溜也似地走了。 晚会的日子到了,骆塞尔太太得到极大的成功,她比一般女宾都要漂亮,时髦,迷人,不断地微笑,并且乐得发狂。一般男宾都望着她出神,探听她的姓名,设法使人把自己引到她跟前作介绍。本部机要处的人员都想和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 她用陶醉的姿态舞着,用兴奋的动作舞着,她沉醉在欢乐里,她满意于自己的容貌的胜利,满意于自己的成绩的光荣;满意于那一切阿谀赞叹和那场使得女性认为异常完备而且甜美的凯歌,一种幸福的祥云包围着她。所以她什么都不思虑了。 她是清晨四点钟光景离开的。她丈夫自从半夜十二点钟光景,就同着另外三位男宾在一间无人理会的小客厅里睡着了;这三位男宾的妻子也正舞得很快活。 他对她的肩头上披上了那些为了上街而带来的衣裳,家常用的俭朴的衣裳,这些东西的寒伧意味是和跳舞会里的服装的豪华气派不相称的。她感到了这一层,于是为了避免另外那些裹着珍贵皮衣的太太们注意,她竟想逃遁了。 骆塞尔牵住了她: “等着吧。你到外面会受寒。我去找一辆出租的街车来吧。” 不过她绝不听从他,匆匆忙忙下了台阶儿。等到他俩走到街上竟找不着车了;于是他俩开始去寻觅,追着那些他们远远地望得见的车子。 他俩向着塞纳河的河沿走下去,两个人感到失望,浑身冷得发抖。末了,他俩在河沿上竟找着了一辆像是夜游病者一样的旧式轿车——这样的车子白天在巴黎如同感到自惭形秽,所以要到天黑以后才看得见它们。 车子把他俩送到殉教街的寓所大门外了,他俩惆怅地上了楼。在她,这算是结束了。而他呢,却想起了自己明天早上十点钟应当到部。 她在镜子跟前脱下了那些围着肩头的大氅之类,想再次端详端详无比荣耀的自己。但是陡然间她发出了一声狂叫。她已经没有那串围着颈项的金刚钻项链了! 她丈夫这时候已经脱了一半衣裳,连忙问: “你有点怎样?” 她发痴似地转过身来向着他: “我已经……我已经……我现在找不着伏来士洁太太那串项链了。” 他张皇失措地站起来: “什么!……怎样!……哪儿会有这样的事!” 于是他俩在那件裙袍的衣褶里,大氅的衣褶里,口袋里,都寻了一个遍。到处都找不到它。 他问道: “你能够保证离开舞会的时候还挂着那东西吗?” “对呀,我在部里的过道里还摸过它。” “不过,倘若你在路上失掉了它,我们可以听得见它落下去的声响。它应当在车子里。” “对呀。这是可能的。你可曾记下车子的号码?” “没有。你呢,你当初也没有注意?” “没有。” 他俩口呆目瞪地互相瞧着。末了,骆塞尔重新着好了衣裳。 “我去,”他说,“我去把我俩步行经过的路线再走一遍,去看看是不是可以找得着它。” 于是他出街了。她呢,连睡觉的气力都没有,始终没有换下那套参加晚会的衣裳,就靠在一把围椅上面,屋子里没有生火,脑子里什么也不想。 她丈夫在七点钟回家。什么也没有找得着。 他走到警察总厅和各报馆里去悬一种赏格,又走到各处出租小马车的公司,总而言之,凡是有一线希望的地方都走了一个遍。 她对着这种骇人的大祸,在惊愕状态中间整整地等了一天。 骆塞尔在傍晚的时候带着瘦削灰白的脸回来了;他一点什么也没有发现过。 “应当,”他说,“写信给你那个女朋友说你弄断了那串项链的搭钩,现在正叫人在那里修理。这样我们就可以有周转的时间。” 她在他的口授之下写了这封信。 一星期以后,他们任何希望都消失了。并且骆塞尔像是老了五年,高声说道: “现在应当设法去赔这件宝贝了。” 第二天,他们拿了盛那件宝贝的盒子,照着盒子里面的招牌到了珠宝店里,店里的老板查过了许多账簿。 “从前,太太,这串项链不是我店里卖出去的,我只做了这个盒子。” 于是他俩到一家家的首饰店去访问了,寻觅一件和失掉的那件首饰相同的东西,凭着自己的记忆力做参考,他俩因为伤心和忧愁都快要生病了。 他们在故宫街一家小店里找到了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念珠,他们觉得正像他们寻觅的那一串。它值得四万金法郎。店里可以作三万六千让给他俩。 他们所以央求那小店的老板在三天之内不要卖掉这东西。并且另外说好了条件:倘若原有的那串在二月底以前找回来,店里就用三万四千金当郎收买这串回去。 骆塞尔本存着他父亲从前留给他的一万八千金法郎。剩下的数目就得去借了。 他动手借钱了,向这一个借一千金法郎,向那个借五百,向这里借五枚鲁意金元,向另一处又借三枚。他签了许多借据,订了许多破产性的契约,和那些盘剥重利的人,各种不同国籍的放款人打交道。他损害了自己后半生的前程,他不顾成败利钝冒险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姓,并且,想到了将来的苦恼,想到了就会压在身上的黑暗贫穷,想到了整个物质上的匮乏和全部精神上的折磨造成的远景,他感到恐怖了,终于走到那个珠宝商人的柜台边放下了三万六千金法郎,取了那串新项链。 在骆塞尔太太把首饰还给伏来士洁太太的时候,这一位用一种不高兴的神情向她说: “你应当早点儿还给我,因为我也许要用它。” 她当时并没有打开那只盒子,这正是她的女朋友担忧的事。倘若看破了这件代替品,她将要怎样想?她难道不会把她当做一个贼? 骆塞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困窘生活了。此外,突然一下用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那笔骇人的债是必须偿还的。她预备偿还它。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租了某处屋顶底下的一间阁楼下。 她开始做种种家务上的粗硬工作了,厨房里可厌的日常任务了。她洗濯杯盘碗碟,在罐子锅子的油垢底子上磨坏了那些玫瑰色的手指头。内衣和抹布都由她亲自用肥皂洗濯再晾到绳子上;每天早起,她搬运垃圾下楼,再把水提到楼上,每逢走完一层楼,就得坐在楼梯上喘口气。并且穿着得像是一个平民妇人了,她挽着篮子走到蔬菜店里、杂货店里和肉店里去讲价钱,去挨骂,极力一个铜元一个铜元地去防护她那点儿可怜的零钱。 每月都要收回好些借据,一面另外立几张新的去展缓日期。 她丈夫在傍晚的时候替一个商人誊清账目,时常到了深夜,他还得抄录那种五个铜元一面的书。 末后,这种生活延长到十年之久。 十年之末,他俩居然还清了全部债务,连同高利贷者的利钱以及由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 骆塞尔太太像是老了。现在,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歪歪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发红的手,高声说话,大盆水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到办公室里去了,她独自坐在窗前,于是就回想从前的那个晚会,那个跳舞会,在那里,她当时是那样美貌,那样快活。 倘若当时没有失掉那件首饰,她现在会走到什么样的境界?谁知道?谁知道?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 然而,某一个星期日,她正走到香榭丽舍大街兜个圈子去调剂一周之中的日常劳作,这时候忽然看见了一个带着孩子散步的妇人。那就是伏来士洁太太,她始终是年轻的,始终是美貌的,始终是有诱惑力的。 骆塞尔太太非常激动。要不要去和她攀谈?对的,当然。并且自己现在已经还清了债务,可以彻底告诉她。为什么不?她走近前去了。 “早安,约翰妮。” 那一位竟一点儿也不认识她了,以为自己被这个平民妇人这样亲热地叫唤是件怪事,她支支吾吾地说: “不过……这位太太!……我不知道……大概应当是您弄错了。 “没有错。我是玛蒂尔德·骆塞尔呀。” 她那个女朋友狂叫了一声: “噢!……可怜的玛蒂尔德,你真变了样子!……” “对呀,我过了许多很艰苦的日子,自从我上一次见过你以后;并且种种苦楚都是为了你!……” “为了我……这是怎样一回事?” “从前,你不是借了一串金刚钻项链给我到部里参加晚会,现在,你可还记得?” “记得,怎样呢?” “怎样,我丢了那串东西。” “哪儿的话,你早已还给我了。” “我从前还给你的是另外一串完全相同的。到现在,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像我们什么也没有的人,你明白这件事是不容易的……现在算是还清了帐,我是结结实实满意的了。” 伏来士洁太太停住了脚步: “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 “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 伏来士洁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 “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教案如下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故事的矛盾来理解小说主题。(1)从人物角度来看,学习分析主人公形象。(2)从小说的各种矛盾来探讨小说主题。(3)分析小说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特点。2、从小说引出人生的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与怎样面对悲剧。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教学难点悲剧产生的根源。教学主流程1、检查预习,并概括小说内容。2、拟设标题,把握情节。分析情节特点。3、提要求,作指导,师生共同开展交流,分析各种矛盾,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4、作假设,设计情节,理解悲剧的根源。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 请学生介绍莫泊桑,并讲述其代表作《羊脂球》的故事情节。今天,与莫泊桑的另一著名小说《项链》来个亲密接触,真切感受短篇小说大师的艺术品的震撼力。二、检查预习。1、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读音。寒伧——奢华——请柬——挑选——面面相觑——债券——租赁——誊写——赝品2、请连缀上面词语,复述故事梗概。三、拟设标题,梳理小说情节内容,分析小说情节特点。1、要求标题的设置有点文学色彩,能扣住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比如第一部分可拟“梦幻狂想曲”或“清贫女子之梦”;第二部分可拟“令人尴尬的请柬”或“猎枪和裙子”。余下的四部分,每小组拟一题,比比看谁的标题更出色。不能用“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这样的标题。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标题的拟设。3、学生报出小标题,形式特别的请释道理,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参考:第三部分:艰难的包装;租借荣耀;玫瑰和项链;从忧愁到惊喜……第四部分:陶醉后的失落;乐极生悲;曲终人散悲剧生;从云雾里跌下……第五部分:痛苦和艰辛;十年辛苦不寻常;别了,青春……第六部分:意外邂逅;真相大白;造化弄人;人面不知何处去……4、小结情节发展过程,看其情节发展有什么特点。梦——机会——困境——曙光——光环——跌落——平凡人生——意外(情节起伏跌宕,曲折多姿)四、把握主要矛盾,初步探讨小说主题。1、教师启发示范,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每一部分都有一对主要矛盾冲突,如第一部分,清贫的现实与奢侈的梦想形成矛盾;第二部分,机会(请柬)与能力(无力自我装扮)形成矛盾。(板书:清贫——梦想;有请柬——无服装)2、学生分析其它各部分的主要矛盾。第三部分:有服装——无首饰第四部分:满足——失落第五部分:一夕荣耀——十年艰辛第六部分:十年艰辛——一件赝品3、深入思考:(1)这些矛盾中,主要矛盾是什么?(梦想与现实的矛盾)(2)如何理解女主人公的梦想?与灰姑娘的梦想一样吗?回到小说的描写中来,找出对女主人公的“梦想”的描写,分析其实质。(重点)(不一样,前者是追求奢华的生活,后者是追求幸福生活。女主人公的梦想是虚荣的、奢侈的,沾染了社会的腐朽作风。)五、设计情节,认识人物,进一步探讨主题。(一)第一种假设。明确路瓦裁夫人贪图虚荣、向往奢华的性格,从而更好地理解悲剧产生的根源。1、教师引入思考:能否说悲剧的根源是虚荣心、腐朽的生活作风?如果不丢失项链,还会发生悲剧吗?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假设未失项链,路瓦裁夫人的生活会出现几种可能?2、学生假设,交流,教师点评。可能性1: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却以肉体交换为代价;虚荣之心,无底之渊,欲海难填,最终与路瓦裁离婚,另攀高枝。可能性2:出身下层,教养不足,龙门难跃,梦想破灭,痛苦难堪。可能性3:红杏出墙,夫妇同床异梦;最终离婚,却被情人抛弃,生活苦不堪言。可能性4:每天在浮华场中打转,生活却没有好转,情绪更暴躁易怒,更加难以忍受这种煎熬。……3、小结:悲剧的根源是偶然的“天意弄人”,还是人物性格的必然?追求奢华、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性格不变,她心灵上的不幸和不安、痛苦和失望就永远不会消失。从这一角度看,项链是一条锁链,贪图享乐的欲望是一条锁链。 (二)第二种假设。认识路瓦裁夫人性格的两重性,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1、教师引入思考:丢失项链之后,路瓦裁夫妇的做法是否唯一选择?还可以有什么选择?2、学生思考交流:(1)申明真相,求得谅解(2)假冒伪劣,以次充好(3)迟迟不还,矢口抵赖(4)转移住所,隐姓埋名(5)坑蒙拐骗,积财还钱……3、探讨:路瓦裁夫人为什么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1)根深蒂固的虚荣心:为了保住脸面,宁愿十年负债也不肯让别人看轻自己。(2)诚实守信,坚忍顽强,宁愿牺牲十年青春,了要赔偿项链。4、作者这什么这样塑造路瓦裁夫人?(1)增强悲剧性:正因为她以十年青春来抵一条假项链的价格,更突出小说的悲剧意味。虚荣之为害竟至于斯。(2)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她们是诚实善良的小人物,却受上层社会的浮华习气影响,开始了他们的悲剧人生。 六、小说主题的概括。(答案不唯一)七、小说技巧的补充介绍:突转、留白。(略提)突转:应做到“出乎意料,又深合情理”。请分析文中两处突转(丢项链、假项链)如何做到这一点。文中有何铺垫来支撑这个突转。留白:结尾戛然而止,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引发想象)八、作业:回顾《麦琪的礼物》,同样的贫苦人家,有什么不同的生活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教案# 导语《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3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

 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 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初步感知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三、镜头定格,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1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教师配上,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美点寻踪、诗意再现等,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默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作者借昆明的雨,借雨中的景物人事传达给我们的美感和诗意,深沉的情思。这一环节实现学习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四、品读文本,体悟其中情味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文中哪些画面很让人动情?品读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情味内容。教师示例分析:卖杨梅的小姑娘:(1)朗读:“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2)品析:寥寥几笔,绘出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女孩形象。她小小年纪就要靠卖杨梅贴补家用,生活应该是艰辛的,可她仍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说明了她有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小组合作品悟:预设《送缅桂花的母女》《雨中与友人小酌》等

 品析: 贫穷却爱美的小姑娘,分享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她们面对艰辛的生活都是勇敢而从容的。他们和那些生命力顽强、长得又大又美的仙人掌一样,活得明亮、丰满而使人动情。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如诗如画,宁静美好,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

 五、合作探究,品析语言的淡而有味。

 师:王安忆评汪曾祺: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活动一:我是朗读者

 请以朗读者的身份,读出你喜欢的语句,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朗读感受其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或氛围的美,圈点勾画,用批注的方式,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语言,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感受文字的美和内在的意韵。

 示例:①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滑,嫩,鲜,香。”能不能将逗号改成顿号?

 明确:不能,体现原句作者的陶醉、赞美之意),师生一起总结: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仅仅几个小小的标点,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

 ②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通过比喻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这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写出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的使用不仅语言简洁,读来亲切、口语化,也凸显出作者的惊叹与喜爱。追问:要是在这两句话前各添加一个感叹号表达作者的感情,你会加什么?

 预设:(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哇/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生对读,再次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雨季菌子美味的喜爱与怀念,提示学生注意句末的标点符号。

 适时点评: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正因为心中有趣,文章才有趣。汪曾祺的散文就是这样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③酒店小酌:一条偏僻的小街道,一个安静的小酒店,一张桌子,两条凳子,桌面一碟肥而不腻的猪头肉,半市斤酒,与好友相对而坐,店外嘀嗒雨声,淡淡花香弥漫,时间仿佛静止在了此刻。这闲适、平淡的氛围,多美!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淡而有味,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为了引导学生动情地品味语言,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我设计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真正走进文本,并联系生活运用。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

 活动二:视频欣赏:过桥米线—汽锅鸡

 这一家所以有名,一是汤好,汤面一层油,看似毫无热气,而汤温在一百度以上。据说有一个“下江人”司机不懂吃过桥米线的规矩,汤上来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烫死了。二是片料讲究,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极薄,而又完成无残缺,推人汤碗,即时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

 设计意图:本课属于自读课,重点在于学生要学会自读品悟的能力,并且能够自主运用这份能力去自主学习,在迁读悟美的环节,让学生阅读汪曾祺《过桥米线—汽锅鸡》,感受一碗普通的过桥米线作者将其写得有滋有味,语言也像雨一样虽平凡却让人觉得丰满、明亮、动情。

 活动三:小试牛刀: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想念过去的味道。那你的家乡味是什么呢?模仿作者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选取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写几句有滋有味的文字。

 (设计意图:散文教学中最自然最美妙的实践方式就是品读语言、抒写心声。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我们要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核心,来探讨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在多样的读写创造活动中,丰富情感,增强描绘生活的能力。活学活用,既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迁读悟美,感受作者诗意审美。

 在作者眼中一切都是美妙的、诗意的,思考为何作者会将昆明描绘的这么美好?

 背景资料原来汪曾祺的一生极为艰难,他经历了中国社会脱胎换骨的时期,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在那里他结识了像沈从文、闻一多等文坛名人,这段时间,虽生活艰苦,但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昆明汪曾祺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他也在此收获了他人生中的爱情,所以,在昆明的七年无疑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汪曾祺在昆明》

 因为热爱,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人、事才显得格外动情,因为热爱,情感像雨一样绵长:因为热爱,文字语言风格像雨一样。

 品读共分享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发现,______原来也是一种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情趣和美,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设计意图:汪老总用最动情的文字记录平常生活里的诗意,记录普通人身上的美与善,虽然他也历经坎坷,毕业后曾因找不到工作想到自杀,中更是饱受摧残,但他始终以达观从容、诗意审美的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与趣味,他曾说:“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七、课堂总结:

 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看似随意,又别具匠心,这“苦心经营的随便”背后,是对生活细微美好的捕捉,也是大师运笔的从容洒脱,如果你对汪老的散文意犹未尽,想对汪老了解更多,可以读他的作品《人间草木》《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生活,是很好玩的》。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我、北京京剧院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从诗歌的朦胧美、古典美、音乐美等几方面展开教学,把诗歌的多元解读作为教学重点,设计得很精致严谨,也很有新意有深度。不过,读了这篇教学设计,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我再一次想到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对于这个问题,一下子要我说得全面明白,本人的学力又难以达到。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的: 第一,切不可把“诵读”这个诗歌教学的法宝丢掉了。很多老师都知道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诵读指导,但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常常做得不够,吴老师的设计在这方面也是一个欠缺。戴望舒的《雨巷》是抒情味很浓的一首诗,没有比诵读更好的方法能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朦胧美,没有比诵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忧郁和低落彷徨的情怀,没有比诵读更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和情感共鸣的方法了!可以说,教学设计的种种目标的达成,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对诗歌文本的种种解读,也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才得以实现。甚至可以说,《雨巷》的教学,老师一节课即使什么都没做,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读出感受,也应该是成功的一节课!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二句,“悠长、悠长”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学生如果能够读得低沉缓慢且适当延长,便自然能够体会到雨巷的幽深和空寂,同时也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绵绵愁思和无限哀伤;“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一句,老师如果能在此指导学生放慢节奏,用失落的语气诵读“远了,远了”,那么,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极富古典文学美的诗歌意境之中,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唯美的艺术画面:“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从诗人身旁飘然而去,渐行渐远;诗人久久地驻足凝望着姑娘远去的背影,双眸里贮满了无限的惆怅和失望。试想,在这样的氤氲着美学气息的教学氛围中,该会有多少美好的情感和鲜活的思想生成啊! 第二,切不可把灵动的诗歌教“死”了。诗歌的艺术在于含蓄蕴藉;诗歌的欣赏,讲究的是进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因此,诗歌的教学和鉴赏,最忌讳的是教死了和读死了。而吴老师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理清‘确定’与‘不定’”,我觉得有些东西过于“实”和“死”。“雨巷”“丁香姑娘”“我”“邂逅”,包括“油纸伞”和“颓圮的篱墙”,这些都应该是作者精心选取的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美的意象,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意象群,共同表现一个苍凉阴冷、清淡素雅的意境,来传达诗人彷徨忧郁的情感,让整首诗浸染着浅浅的一丝愁绪、淡淡的一抹哀伤。这里不能也不必非要分出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同样,也没有必要当然更没有理由把诗歌中关于人物的刻绘说成是真实的,更不可无端地仅仅凭“希望”一词便推断出诗人的愿望是“虚幻”的。 第三,切不可把学生当成诗歌鉴赏家和评论家来教。中学阶段诗歌教学的目的何在?我想,对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来说,就是要让他们通过接触诗歌这个最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阅读的文学样式,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熏陶他们的情感精神,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往他们年轻的生命里注入一些纯粹而高雅的东西,使他们现在的人生更加绚烂多彩,使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可能变得高贵脱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品味和体验感知上,要尊重学生的“最初感受”,要让学生自己品尝“第一口奶”,而不是由教师来灌输或者强加给他们一些东西。《雨巷》这首诗,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最初感受到的就是美好的爱情,就是浪漫的邂逅,就是由邂逅而萌生的恋情和伤感,就是一个男生爱上了女生,没有别的,真的没有,教师大可不必把诗歌研究者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一股脑儿地全塞给学生,让“理想说”“自我说”“现实说”等等之说冷却了学生阅读诗歌的火热情感,冷漠了学生与诗歌文本的亲密接触,冷淡了阅读诗歌的浓烈兴趣,在他们刚刚品尝到的新鲜的诗歌味道里添加异样的口味。中学生就是中学生,不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不是研究生,不是博士生,不是从事诗歌理论研究的大学教授。我们主要的任务不是培养诗歌研究专家,而是让学生的身上多一些诗性的东西。当然,我这样说,并非一概反对对文本

的深人多元解读,我只是强调一下应该尊重和呵护学生的最初阅读体验。对于一首诗来说,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阅历、不同文化的人阅读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要在他们这个年龄硬要他们知道一切呢?《雨巷》的教学,主要还是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情愫美,古典美,别的可以点到为止,至于碰到一两个喜欢弄个究竟的学生,让他们搞一点研究性学习也未尝不可。

雷雨

教学目标:

1、 了解剧本文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及冲突的性质,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

2、通过品味富有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及其个性特点;

3、 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的内涵,透析它们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 导入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二、 介绍作者及情节

1、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完成了处女作多幕剧《雷雨》,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视连续剧。继《雷雨》之后,作家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解放后,有《胆剑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剧本。

2、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

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3、梳理全剧情节

学生画一张作品人物关系图,了解全剧情节。

4、《雷雨》为题的作用

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研读文本

引入:提供鉴赏人物视角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下面,让我们进入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解读《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

(一)学生初读,谈对周朴园的印象

周朴园在文学界是倍受争议的人物,大家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真还是假?

(二) 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情境一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0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 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解读步骤:

1、 “我们”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2、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

教师提供材料 :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提供解读视角:

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 ——(奥地利)弗洛伊德

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

3、关于“洋火”

问: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① 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

可能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如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如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或是共同照看当时尚小的周萍,其乐融融,其情温馨。用“我们”一词是那样的自然,实在是情不自禁啊。

对周、鲁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所以会说,无锡是个好地方。

可是,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

过渡到情境二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解读步骤:

1、 女生读,男生点评。

2、 体验“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 “你们”一词共出现多少次?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你们”一词反复出现共六次,表明侍萍心中怨恨的对象除周朴园以外,还有其他人,那就是文中出现的“老太太”。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周鲁二人的关系正如,《红楼梦》中的宝玉和晴雯,《家》中觉慧与鸣凤的关系。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3、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点拨: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

情境三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解读步骤:

1、讨论: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真实:保留旧物三十年,保持旧习惯三十年;另外吃斋念经三十年,对现在的妻子非常冷漠,也都表明他已经是心如死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周朴园。

虚伪: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

他现在年纪大了,而他的妻子繁漪又是桀骜难驯的女人,他常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时有孤独寂寞的感觉,“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四、小结: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通过往事。”“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周朴园有哪些往事?

一、无锡好时光。二、逼走梅侍萍。三、旧日的世界。(旧衬衣旧雨衣旧家具老习惯)

那周朴园是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小结本堂课内容,引出第二课时)

第三、四课时

引出:周朴园是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小结第一课时内容,引出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

情境四: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很贤惠,也很规矩

┅┅

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

1、品味舞台说明

“痛苦、汗涔涔、喘出一口气、沉思”这些舞台说明真切的反映了周朴园的内心世界:痛苦、愧疚,内心忍受着巨大的折磨。

2、当周朴园和侍萍谈起无锡的一件往事时,叙述却大相径庭,为什么?

身份:年轻**——下等人

行为:很规矩——生前是不规矩的,不很守本分,跟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

梅**是否规矩影响到他是否规矩,美化侍萍是为了美化自己,明白了周朴园如此叙述往事的目的,他是为了掩盖当年抛弃侍萍的行径。

终于他发现侍萍不仅没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变

过渡到情境五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解读步骤:

1、分角色朗读。

2、教师提供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2)、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3)、探究舞台说明

(4)、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3、 4人小组充分讨论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

参考:俩人此时地位太悬殊了,他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根据舞台说明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发现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使周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所以周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梅侍萍的幻想。这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是怎么表现的——

过渡到情境六: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解读步骤:

1、 通过支票这一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①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自私、冷酷)②为自己: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意,求得内心的安宁。③为侍萍:想让鲁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温情、有良知)

2、点拨:“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请看两句话:

“鲁大海: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和

“鲁贵对四凤:(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到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组数据:就周朴园赚的一次昧心财来看,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总收入的七百五十七分之一;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禺会说: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二.品读 “哦”字

在这部分对话中,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多?“哦”字

师:戏剧语言特别讲究个性化,每个人物的用语、语气都各有特色,可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相同的“哦”字呢?它们语气读法都相同吗?俗话说:“言为心声。”这个字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大家仔细品读这些“哦”,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段表演朗读,读出“哦”的不同语气语调,学生点评

周朴园用语“哦”字示例:

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⑵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⑶哦。

⑷哦?你说说看

⑸(苦痛)哦!

⑹(汗涔涔地)哦。

⑺哦,救活啦?

⑻哦。

⑼哦!

⑽(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⑾哦,侍萍!(低声)是你?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理解,表演读。

有一般的应答词;有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语气平淡停顿稍短些;表示惊奇,声调要上扬;内心有愧疚,可以短促重读;受指控后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短。认出侍萍时的恐惧、失态,可以短促重读;注意标点符号对感情色彩的影响。

三、 揣摩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人读原句,其他同学补出潜台词

(1)“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到这儿来了!”

潜台词:为了敲诈我,你可真费尽了心机啊!

(2)“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潜台词:说出我们过去的丑事,不仅会让外人笑话,也会让你我的子女笑话的,如果我这一张脸没有地方摆的话,你那一张老脸就更没有地方可摆了,因为我毕竟是男人,你毕竟是女人啊!

(3)“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潜台词:你大不了想敲诈我几个钱,好吧,你开个价吧!

(4)“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明确:潜台词:你我以前的事,千万别让他知道;否则,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5)“不过是——(顿)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死了的。”

潜台词:你千万别让他认你为母亲,这会影响他前途的。

四、学生表演或播放视频

五、小结

1、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其实戏又何尝不是人生呢。

1997年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艺”排演的新版《雷雨》。剧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此时已是73岁高龄,在此之前他扮演这个角色有400多场。当掌声响起时,郑榕自己却说,”到了这次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真可见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雷雨》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伟大杰作,也许,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

2、名家评说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 ——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 ——田本相

  这里所说的“关键词”,是指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引导学生解读文章、提高教学效率,而从文中选取出来的一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字词。抓住选取的一两个关键性词语,来作为文章品读的“航标”,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一、巧用“关键词”导入教学重点

新课程重视教学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选好教学的切入口,并为教学注入新鲜的元素。散文教学要想既不落俗套,又能拓宽教学的境界,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选准关键词作为散文赏读的“导入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抓住“小”字来赏析,让学生在品读文章时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们一个个惊喜的发现,让人始料未及。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设问:何以见得是小潭?学生认为:“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直接说明了这是一个小潭;“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作为底,可见这个潭并不大;“潭中鱼可百许头”,作者能看清只有一百来条鱼,想必这个潭也不大;潭中的鱼“往来翕忽”,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应该都是一些小鱼,所以这个潭也不是很大;“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确实“水尤清洌”,这么清的水应该在小的潭里才有,潭越大东西多了水就浑浊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树枝藤蔓能完全遮盖缠绕住,应该是潭比较小,“四面竹树环合”,说的也是同样道理,如果是大潭,那就是一大奇景了,不会无人问津、“寂廖无人”,也不需要“伐竹取道”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时地迸射,让人惊叹不已。

巧用关键词导入教学重点,避免了以往散文学习的陈规陋法,给阅读带来新鲜感和发现的乐趣,给教学带来丰富性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也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关键词”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荀子曰:“不全、不碎、不足以谓之美。”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碎、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致、更精彩。教师要将文章有特色之处、自己感受至深之处,同时又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需要老师引导之后整合起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细细享受,这好比滔滔江水,只取一瓢饮,只求饮得痛快,饮出蕴藏于水中之甘甜。

例如教学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笔者选择了“孤独”这个关键词,运用一首小诗将文本的遣词造句、故事情节、思想内涵等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节课内展开教学。课堂中以“孤独是一番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杜小康的孤独状态;以“孤独是一桩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带领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杜小康邂逅孤独而咀嚼到的甜蜜;以“孤独是一瓣花香,需要静静地品味它的芬芳”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曾有过的孤独情景和心理感受;以“孤独是一次思考,需要默默地剖析它的深刻”指导学生再次面对孤独时要敢于剖析,促进成长。简单的四步教学环节让全文的教学内容变得脉络清晰,学生穿行在“简单”和“精致”语文的丛林之间轻松快乐!

再如教学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时,笔者把“丰富”作为关键词,以此串联教学内容,课堂上就让学生去找“丰富”体现在哪些地方。有的学生说,唱的内容很丰富,有情歌酬和,还有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有的学生说,唱歌的方式丰富多样,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有的学生说,唱歌的场合丰富,在哪里都可以唱,山林里唱,山路上唱,“金满斗会”是在村子里传唱。还有,“金满斗会”的场面宏大,也是“我”以前所没见过的;参加的人特别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男女老少都能唱,连七十多岁的老人都来参加,可见参与面非常广;时间持续久,“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确实是盛会。这么多方面的“丰富”,彰显了云南民情民俗之丰富。在此基础上,对歌会三个场面特点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也加深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要让教学内容的整合做到既简单又精致,就要在教学中应用“关键词”来实施课堂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节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做到整体化、具体化和通俗化,所以“关键词的作用体现在将抽象的具体化,将零碎的整体化,将艰涩的通俗化,而其解决的问题易“大”不易“小”。

三、巧用“关键词”挖掘文章主旨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文章的主旨也往往隐含在文字的“深处”,教学时可紧扣关键词层层挖掘,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多层次地对话。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有写山光水色,有写朝暮变化,有写四时变幻,有写人情趣事,看似散乱无章,实则不然。因为之中一直有一根轴线,把这些散乱的“珍珠”紧紧串连在一起,那就是作者的醉中之“乐”。那么,教学中就可以用“乐”字为线索,去逐层挖掘文章的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四时之乐”!“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而杂然前陈者,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可以看出大家玩得很尽兴,宴会场面相当热闹,这是“宴酣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这是“禽鸟之乐”!“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可以看出滁人游玩的兴致很高,这是“滁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这就是“与民同乐”!可见,同百姓一起分享快乐才是“太守”真正的快乐。看来“醉”只是表象,“乐”才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乐。文章结尾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其实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他“与民同乐”的情怀。由此可见,《醉翁亭记》以“乐”为主线贯穿全文,把“景――人――情”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脉络清晰、散而不乱。循着作者的笔触,巧用关键词“乐”,一路探寻“乐”之由,逐层深入,由表及里,文章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地“浮出水面”了。

再如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时,发现文中“闲人”这个词正是作者的一个情感契合点,可以巧用这个关键词,让学生探究品味,反复揣摩,从而真正聆听到作者当时的心声。这里的“闲人”意味深长,表达了苏轼被贬黄州,身居闲职,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是个清闲之人,隐含着被贬谪后的失意落寞之感。又表明只有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才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说明有着闲适的心情,真正具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这样,又流露出一种自豪之感!由此,我们眼前看到了一个身处逆境却依然热爱生活、坦然淡定、胸襟开阔、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再次感受到苏轼身上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人格魅力永不褪色,值得我们津津乐道。

四、巧用“关键词”拓宽文本内涵

关键词内在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据此拓宽文本内涵,把品析词语和理解课文、认识世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潜心体会。

例如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就可以在体味理解母亲对孩子说的“好好活”后,继续出示描写菊花的语段,让学生朗读交流自己对“好好活”的理解。指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读完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这一段文字中感受到“好好活”指的是不用活得轰轰烈烈,只要活得平平淡淡;有的从白色的花的高洁中感受到要活得善良、不要自暴自弃,要爱惜生命;还有的从各种花都开得很烂漫中感受到残疾人和正常人是一样的,都可以活得很精彩、很烂漫。有一个学生说的很精彩:“我还觉得,其实这里描绘的各种花可以看作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生有时候平平淡淡,有时候轰轰烈烈,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烂漫。”

一段简单朴素的描写,把菊花在秋天的姿态描绘得爽朗酣畅。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生竟然能从对菊花的描写中解读出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是学生领会了关键词内涵后,面对菊花,展开无尽想象,把花的寓意、生活经验、意义世界、人生感悟和作者经历融会贯通的过程。

在文中挖掘出一两个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创作目的的关键词,以关键词为抓手,牵起对全篇的解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维,学会由词带篇理解文本,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感悟能力自然会提升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151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