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的作品鉴赏

苏菲的世界的作品鉴赏,第1张

《苏菲的世界》包含至少三个叙述者,分别是哲学家艾伯特、苏菲和席德,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这三个不同的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相互交叉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复调结构。

苏菲的故事提出真实和虚构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苏菲认识到自己的虚构身份,这—点是元小说人物的共同特点,元小说人物的身份通常是模棱两可的,既存在又不存在。“在许多元小说中,人物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存在,死不了却也从来没有出生,不可能有所作为。”苏菲在了解到自己的虚构身份后先是沮丧失望,谋求改变现状,在明白一切已成定局后,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最后当她和哲学家发现其实不仅他们而且席德和塑造他们的作者也不是真实的时候,他们便安于现状,并开始期待进入虚幻的文学世界,因为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将永远不会老去。

换句话说,苏菲的故事是虚构的文本,同时这个虚构的文本又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虚构的文本之中,即席德的世界,作为读者的席德原来也是不真实的。苏菲和席德的故事必然引起读者对现实和虚构的深刻反思,因为它解构了人类存在的坚实基础,质疑客观知识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是后现代的。

《苏菲的世界》包含书信、明信片、哲学、历史、文学等各种语类形式。巴赫金认为多种语类形式的运用是小说“复调”结构的一个方面。在元小说中这种“复调”形式十分明确。在以往的小说中,这些不同的语言和声音通常从属于一个主要的无处不在的作者的声音,元小说没有这种作者的声音.而是强调语类形式并存的必要性。《苏菲的世界》的语言具有以上的特点,实践了一种类似巴赫金式的语言的游戏与狂欢。

《苏菲的世界》把哲学趣味化、生动化,但它同时是一部成功的元小说,用元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考,二者相得益彰,是艺术和内容的统一。《苏菲的世界》顺应了近年来欧美哲学通俗化的潮流。当代大众文化对人文科学的冲击,直接导致哲学通俗化的浪潮,出现若干用小说、诗歌和插图来介绍和解释哲学的作品。《苏菲的世界》的成功说明小说非但不会如某些批评家预料的那样走向“灭亡”或“衰竭”,反而会得到发展和走向成熟。小说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它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生态文学是另—个明证。在文化多元他的当代,小说形式的不断创新是它生命力的源泉。

《苏菲的世界》里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事情将哲学的原理演绎出来,在描述德误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时,小说中是通过苏菲玩积木的过程进程讲述的;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类并非万能和无所不知的;通过戴眼镜等方式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作品中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来表现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哲学家的书信、苏菲的故事和席德的世界交叉在一起。小说的结构总体上是按照哲学发展的阶段来分章的,从古希腊的神话到弗洛伊德。小说的目录看上去像是哲学史的提纲,但其中也穿插一些指示故事内容的标题,如“少校的小木屋”、“花园宴会”等等。由此可见,《苏菲的世界》缺少整体性和连贯性,小说的结构是分裂的、不连贯的,虚构的框架是分散的,读者不可能被故事情节吸引而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更多地是思考自己所阅读的内容。阅读的过程变成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而这正是这部哲学史小说所希望产生的效果。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苏菲的世界》 读书笔记 1500字,欢迎借鉴参考。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一

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但是他们又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他们能够确信他们的世界是艾勃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艾伯特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 故事 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尘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二

在家整理书柜的时候发现《苏菲的世界》弱弱的放在书柜上。初中的时候看过一半,当时想的是,这些人到底在讲什么,有很多奇怪的词看不懂什么意思,所以就搁浅了。

时至今日我才发现差点错过一本奇书,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启蒙读物。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到马克思,这些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一代一代的促进着哲学和社会的发展。想分两点谈谈读完这本书的思考。

关于容错率:

我很喜欢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结尾处小孩指着没穿衣服的皇帝说:你明明没穿衣服啊!哲学家们在社会中就扮演者小孩的角色。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是骗人的。对,现实社会是怎么样的苏格拉底因为求知,与当时世界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就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送往法庭。以否定神的存在和诱导青少年误入歧途的罪名,判以死刑。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苏格拉底代表着雅典的良心,当雅典法庭把自己的良心判处死刑的时候,这个城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如果在当时社会,我也不敢肯定苏格拉底的思想就一定是对的,并且认同他的做法。苏格拉底只是触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统治。包括后来的哥白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话说回来,看着这本简易版的西方哲学史又觉得很神奇,一个观点被提出来,不久之后又有人对其进行批判,柏拉图认为世上的一切都应该像姜饼人饼干(有些想吃姜饼人饼干)的模具一样有个完美的模型,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反对,先有具体的型而后抽象出一个共性。就看着这些哲学家一代一代的推动着世界的思想的发展。世界是存在容错率的,直到现在容错率越来越高,也是经过长达两三千年的努力。

这让我联想到北京听过一个关于文学的讲座,讲的大概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整个讲座老教授都没有否定陶渊明的隐士精神,以及高尚的情操。那个诗句从他的解释中和当下主流思想大相迳庭。大概的意思就是,在医术古籍中,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肯定了菊花的药用价值,而陶渊明的故乡,有山,但是山不在南部而在北部,那为什么陶渊明要写“悠然见南山”呢这里的南山指的是寿比南山。也许陶渊明采菊花是为了服用,延年益寿,寿比南山。

虽然我和其他人讨论过,但是好像他们都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我还是应该好好学习,不要去听一些乱七八糟的讲座…这件事件想知道真相,怕是只能去问问陶渊明本人了。这个教授也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罢了。

做人嘛还是要有批判精神,完成内心的否定之否定,才能达到升华。不要怕犯错,犯错都很正常。难道要把二十岁犯的错留到三十岁再犯,把二十岁喜欢的大红色口红留到三十岁再涂嘛

关于统治与被统治:

因为这本书,看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周边历史。在这里也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我们知道古代中国经历过几次南北的朝代更替,北方游牧民族总来欺负南方农耕民族,这个就挺有意思的。后来看到古希腊,也出现这样的情况。

传闻中师从亚里士多德的亚历山大一路南下席卷整个中东,要是没有喜马拉雅山脉,不知道和古中国直接产生交集就是如何,扯远了。马其顿构成了一个超大的帝国版图。他们凭借武力征服了古埃及、波斯等等,这些城市中有很多都城都叫亚历山大。那么去征服的一方就一定是文明比较进步的一方吗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就在亚历山大对他国进行侵略的时候,其中也包括犹太这个民族。大家都知道犹太教中演化出来的__正是在这个时候从中东传到了欧洲,成为欧洲第一大宗教。

顺便说一句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古希腊人生活富足,幸福所以一直秉承着一种活在现世的观点,不和别人谈论来世。而不幸福的地区就越是不幸福就越是把思想感情寄托与来世这就产生了来世宗教。__就是来世宗教的一种体现。你有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来世吗

__对欧洲的统治是思想上的统治,比侵略更可怕不是吗。所以到底是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脑子里要有东西,才不能轻易被人控制就是这个道理。脑子里没东西的时候,就应该看一些主流思想,才不会被洗脑。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三

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是在大四上学期。当时很多人开始准备找工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刚要从学校走进社会大熔炉的我来说,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记得当时从学校图书馆的借这本书的时候,图书馆的管理员阿姨还对我半开玩笑的说道:“怎么,改学哲学了”“我看这本书比较新。”我当时这样回答她。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为了我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

本书的开篇,15岁的主人公苏菲就收到了一封信,而信中却只有一个问题——“你是谁”。现在想想,这三个字的简单的问题,想要回答,也着实需要一番思考。是的,我是谁我是杨喜名。可是这个简单的陈述句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很显然,没有。因为叫这个名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三个字的代号是表明不了什么的。那么换成另外一种回答:我是在北京飘着的一个Java程序员,我的名字叫杨喜名。这样似乎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也仅仅是似乎而已,谁知道宇宙中有没有另外一个星球上也有一个叫北京的城市,Java又是什么东东呢!况且仅仅确定了身份就回答了苏菲一样的问题吗并没有。

人类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类似于唯一性标示ID的字段型的代号可以囊括的。

书中笛卡尔说过一句话: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上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会思考。人这个会思考的灵长类动物加上自己的行动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有句话:“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所谓的江湖就是世界。用我们现在处于的大数据环境来解释这句话,那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同时也在各种网站上留下了不同的虚拟身份和虚拟的关系,不同身份和关系的存在就组成了整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思考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也时时加快着世界前进的脚步。可是,放眼当下的社会,科技虽然发达,人们却越来越缺乏哲学性的思考的主动性。就像如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网络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信息阅读的方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知识创新的匮乏,因为既然网上的东西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还要去探究思考,总是不如CTRL+C和CTRL+V来的方便。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就是思维的懒惰,哲学的悲哀。

说道这里,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又是为什么呢查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类应该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在此基础上去扩展发散自己的思维。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四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带领我们走过了几千年来的哲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自然派哲学家,到理性主义,到古典派哲学家,到繁荣蓬勃的希腊 文化 ,印欧文化、闪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文化,再到豁然开朗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以及现代的笛卡尔, 经验 主义,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丰富的内容带我们走过沧桑,让我们得到一种哲学的洗礼与升华。毕竟,从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着如此多的理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对于世界、生命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着。而受过现代 教育 的我们看着哲学的发展历程,看着古代哲学家们一些关于世界的荒谬的解释,或者看着一些哲学家们的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着这些突如其来、迎面涌来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己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做对于哲学的思考。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也反映了哲学家们的任务,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关于生命、世界等本质的问题的答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还没有出现能够说服全人类的一种理论,因此也需要无数的后继者给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观念里的高深莫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学。也许我们并不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哲学的思考者,去寻找自己的生存的意义。

其实每一位、每一种在各个时代叱诧风云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是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等等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展开的。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书中提供了一些线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识”“要站在兔毛的顶端”“用 儿童 的眼光来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细地观察周边的世界,有勇气发表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不能结合自己在书中所学与生活中所见所闻来创造“自己的哲学呢”

虽然人们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褒贬不一,但那些哲学家确实应当受人尊敬,他们是如此勇敢而执着地探寻着真理与实践的奥秘。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风霜雨雪的成因,我们还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火箭为什么能飞上月球。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没有丢弃好奇心、或再次点燃好奇心的人。这些人仿佛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不承认这个世界。他们怀疑,他们思考,他们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于是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有了浪漫主义的反讽,于是有了经验主义的体验;于是有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古以来多少先人尝试了无数 方法 想爬到兔毛顶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着不懈努力。而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习惯了一位接受事实的人们,难道不该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吗难道不该幡然醒悟,奋起直追吗

知识可以积累,技艺可以传承,但人生的经历,理性的感悟却只能从零开始慢慢体会。上地对待古今的哲学家是公平的,都给了他们一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这也许就是哲学发展了几千年却依然连最初的问题也没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们不必怀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离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学家们知道的并不比我们多,但他们好奇的东西比我们多,他们思考的东西比我们多,所以他们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内在联系。这好奇的能力,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给了我们啊。

“也许我们也是星尘”结尾时的比喻一位没有带着隐隐的神秘感,我们在这宇宙间只是昙花一现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运转着,轮回着。它会如何呢这我们我从知晓,世界如此之大,还有无数个秘团我不曾揭开,还有无数个空间我不曾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地探索着。放飞哲思,倾听它们振翅翱翔的声音……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五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再见,苏菲斯》,这不是言情小说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莫非这和《再见,苏菲斯》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

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读,我似乎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麻烦是肯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入迷,我甚至从中午十二点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虽然没有汲取多少知识,这里的知识太丰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让我头昏眼花的,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方面还是有限的,比如书中很少谈及中国哲学(如果要谈及中国哲学史估计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 想象力 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至于《苏菲》一书究竟写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学史,也可以是科学的发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类小说……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 魔术 师看个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

做一回小说推销员,《苏菲》一书与爱情小说一点关系也没他有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可以是人发现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许会激励人成为一个哲学家。

相关 文章 :

1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5篇

2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

3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篇

4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三篇

5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2000字范文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1979)被认为是以纳粹大屠杀为题材的大屠杀反思文学作品,小说兼具虚构与纪实两种风格,叙事技巧高超,主题蕴涵深邃。作品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苏菲的悲惨命运为轴心,言说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事件,使读者不得不对人类历史中践踏人性的恶行进行沉痛反思。

毫无疑问,苏菲是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但同时地也是帮凶,参与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苏菲在被纳粹分子关进集中营之前,对她父亲超前的排犹屠犹思想保持缄默;在集中营时,她拒绝加入和帮助当时波兰的地下抵抗组织;后来,苏菲以自己对波兰语和德语的精通以及用两种语言打字和速记的熟练操作,得以提升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舀斯的打字员兼速记员,享受特殊待遇。她为此感到无比幸运,虔诚地认为这是“靠上帝的恩赐”。在为霍斯工作的同时,苏菲了解她所记录的东西是关于如何最后、有效解决犹太人,但她更关注的是霍斯对她的态度。当霍斯冷冰冰的态度有所减轻时,苏菲感到“一丝满足甚至愉快”。

这种叙事显然有悖于传统的纳粹集中营幸存者无辜的受难者形象,尤其是幸存者回忆录中受害者的形象。但是斯泰伦从另一个视角来塑造纳粹受害者,旨在批判人性之恶的冷漠以唤起世人对历史的反思。更重要的是,这种解释模式的选择取消了大屠杀内在的悲剧创伤性,颇具反讽性地否定了那些坐视纳粹大屠杀事件发生的人的无辜和清白。

因此,斯泰伦通过苏菲呈现出的受害者与帮凶的两面性,旨在警示人们人性之恶的普遍性。而这种恶不仅存在于处于非常时期的人们身上,在和平时期,它同样无处不在。《苏菲的选择》中的另一层叙事中,叙述者斯汀戈所体现出来的自私和冷漠与苏菲相呼应。因而作品从这个角度与现实紧密相联,从而对大屠杀进行反思,对人性进行反思。 由于现代社会细致的劳动分工,迅速导致了恶果的出现:以技术的责任代替道德的责任。“技术责任与道德责任的不同之处在于:技术责任忘记了行动是达到行动本身以外的目的的一个手段。”这也就是道德盲视的直接恶果。对纳粹分子来说,他们不需要评判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远端道德后果,筛选囚犯,这只是工作,而且把这个工作做得“出色”是他们的“份内事”。《苏菲的选择》中集中营司令官霍斯发现用—种氢氧化物可以大大提高解决囚犯的效率,他发明了用来防止囚犯逃跑的布雷装置和高压电网,受到上司艾希曼的高度赞扬。所以,“—旦与他们遥远的后果相分离,大多数功能专门化的行为要么在道德考验上掉以轻心,要么就是对道德漠不关心”。对此,斯泰伦提出了批判。

同样,作家还质疑了作为现代性基石之一的法律和秩序。霍斯便是一个严格的守法者,他从不怀疑上司的命令:“我没有什么考虑,我接到命令,我将要执行它。”霍斯的举动是完全符合纳粹官僚体系工作要求的。官僚体系的显著特征是专业分工和命令系列。前者意味着每一个行动者都从事着专门的工作,发挥着有限的功能,从而使他们很难知晓或不思考他们的行动所带来的后果;后者则意味着下属要服从上司的命令,不应对其命令的合法性产生怀疑。也就是说,他不应去判断上司的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他只是官僚体系中一个相对微不足道的“齿轮”。尽管大屠杀的实现需要诸多条件,然而,如果没有现代官僚体系的配合这个任务是不可想象的。

不仅如此,在小说的开始部分,斯泰伦借叙述者斯汀戈之口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揶揄了美国著名的麦克格雷公司的管理作风,因为公司要求对员工的着装、政治倾向等都有整齐划一的规定。这表明作家对在美国盛行的官僚主义之风甚感忧虑,在此以示警示。 小说中,苏菲常常以第一人称向叙述者斯汀戈讲述自己的过去。此时叙述者的故事退居背景,苏菲的故事被置于前景,得以凸现。这种叙事技巧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苏菲的故事的悲惨和纳粹大屠杀事件的野蛮。但是,小说的主体却始终是聚焦于叙述者的成长。换句话说,就叙事策略而言,《苏菲的选择》既言说了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事件,更追溯了叙述者的成长历程,二者表现出此消彼长、相互依存的关系。然而,从人物刻画和主题展示方面考察,大屠杀幸存者苏菲只有静止的性格和个性,居于E·M·福斯特所定义的“扁形人物”,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功能性人物,而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斯汀戈则通过苏菲,体验了性、了解了人类的暴行、遭遇了死亡、升华了艺术创作的美学观,探索了罪恶的根源,从而由一个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严肃作家,因此,他属于“圆形人物”,在小说故事的推进中处于突显的位置,是主题蕴涵得以彰显的关键所在。鉴于此,该作品更是一部书写成长的小说。

在《苏菲的选择》中,在小说故事层面上,作者借助虚构人物苏菲讲述她无人理解也无人可以倾诉的隐衷,还原了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并将之于叙述者的成长故事井置来反思这段历史,探讨人性之恶。与此同时,作家又借助叙述者成熟的回顾性视角,自由地穿梭于虚构的故事世界和现实的写作世界,对叙述方式、小说人物的塑造以及整部小说创作的构思以及小说家自己的文学创作等进行公开评论,亦即,作家使用了元叙述文本策略建立了一个评论世界。

苏菲的世界书评介绍如下: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部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启蒙读物”。

这部书评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书中的主题探讨,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书中的写作风格。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苏菲的世界》的主题。这部小说主要探讨的是哲学问题,通过苏菲这个小姑娘的视角,引导读者思考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例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虽然很抽象,但是贯穿了整本书。

此外,《苏菲的世界》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人类智慧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书中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苏菲的母亲试图通过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来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这表明了人类对于哲学和智慧的追求。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苏菲的世界》的写作风格。作者乔斯坦·贾德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苏菲的母亲是一个神秘的人物,她总是以不同的身份出现,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于哲学概念的隐喻表达。

此外,书中的叙述方式也是非常独特的。作者通过苏菲的视角来描述整个故事,这使得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中,与苏菲一起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哲学启蒙读物,它通过一个神秘的故事来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这部书评对于书中的主题和写作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相信读者在阅读之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引言

苏菲一直认为这个花园自成一个世界。每一次她听到圣经上有关伊甸园的事时,她就觉得自己好像坐在她的小天地,观察属于她的小小乐园一般。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她一点也不知道。她知道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很可能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如果这样,她就不需要去想它是从哪里来了。但一个东西有可能原来就存在吗她内心深处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曾经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样东西造成的。

———《苏菲的世界》

一小说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截止到1995年5月,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120万册的天文数字。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作者: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三 对《苏菲的世界》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以少女苏菲的奇特经历为线索,将深奥的、抽象的、纯理论的从柏拉图以前直到20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以小说的形式,更通俗的、浅显易懂的铺展开来。

对于我来说,《哲学》只是在遥远的学生时代作为一门公共课学过,但基本上都还给了老师。现在,读《苏菲的世界》只是作为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从门缝间去窥探这神奇、智慧的世界,将看到的、思索的一路记下来,或许是思索的问题、或许是自己的感受,肯定很肤浅、很幼稚、很零星,也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

有兴趣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菲的世界》。希望行家别见笑啊。

“我是谁?”与“世界从何而来?”

1“我是谁?”这是神秘人抛给苏菲的第一个问题,由这个问题延伸的系列的其他问题:人是什么?人死后还有生命吗?生命为何要结束?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让苏菲感到困惑。

同样的困惑我也有。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何在?年少轻狂之时,曾一度认为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万物因我而生、因我而存在。比如:路边的小草或石子,因为被我看到了、知道了,它便存在了、便有了存在的意义了。否则,它便不存在、也无意义。后来才知道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后来成熟了些,知道我是碌碌众生中平凡的一个,世界并不会因多了我或少了我而停止转动,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到现在,我明白:“我”这个个体,即平凡又神奇,平凡是因为“我”只是神通广大的大自然的成万上亿产物中的一种,神奇是因为,“我”有意识、有思想,一个“我”就是一世界。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还会有其他的想法。

2“世界从何而来?”这是神秘人抛给苏菲的第二个问题,也让苏菲倍感困惑:已知这个世界是太空中的小小星球。那么,太空从何而来?如果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有个开始,太空定是某种东西变的,那么这种东西又是什么呢?如果太空是上帝造的,那上帝又是谁造的?因为上帝无法创造出它自己,因为那时它自己也不存在的呀?任何事物都由开端开始,由无到有,那“无”又是怎么来的呢?苏菲实在搞不清楚。

我也搞不清楚:中国古代神话中说人类由女娲造出来的,那女娲是怎么来的?天地是盘古把混沌世界用斧劈开的,那混沌世界又是从何来的呢?

我也常犯困惑:如果说神话只是人们不理解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的一种自圆其说,那么来看看科学的解释又怎样,现今科学推断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是巨大的能量从中心向四周辐射而形成的,且现在还在进行着这个过程。那么这能产生无边宇宙的巨大能量是怎么来的?它存在的形态又是怎样的?这巨大能量产生之前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有的话边界在何处?边界之外又是什么?没有的话,宇宙无限远的尽头又是怎样的呢?

我看过一部科幻**,剧中有个外星生物到地球寻找银河系,开始很纳闷:银河系这么大,怎么到地球来找?结果,银河系真藏在一只猫脖子上挂着的一颗珠子里,小小的珠子便是广袤的银河系。镜头无限无限的拉远,地球→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最后成了一个珠子,原来一个宇宙就是一个珠子,而许许多多宇宙即许多珠子,竟然是某个生物的玩具(呵呵,不知描述清楚了没有,这部影片好像是《黑衣警察》)!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大胆的谬想:说不定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某个生物体内的一个细胞,我们无法设想的宇宙也仅是某个生物体的一部分。人类也许是这生物体内一个细胞上的寄生之物。宇宙之外或许有一双“眼”正在观察我们,就像我们的医生通过医疗显微镜观看细胞一样。他们看我们就像是我们看自己的细胞结构一样。人类以万年、亿年计算的进化速度,也许对宇宙之外的某种生物来说只是一瞬间的工夫。

我还有许多困惑:宇宙最初的本源是什么?水、火、气、土?那最初的水、火、气、土从何而来?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猿进化到类人猿中间这个失落的环节又在何处?与我们所处的空间并存的是否还有其他空间?谈之色变的宇宙黑洞是否就是通向那个不可知的领域?如果有其他空间存在,是一个还是多个?那未知的空间又是如何呢?是否可在各个空间穿行呢?

我知道,即使是看完这整本的书,甚至看完全世界的书,都无从找到答案,但与苏菲一样,“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想我会认真地看完《苏菲的世界》,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引起思索。而且完全有可能越看到后面会越看不懂。

各种哲学流派对于世界的认识、探究,就像是瞎子摸象,不,确切地说摸的东西远远比大象要大得多,因此,摸到的东西只能是自认为的东西。如果不能跳出这个世界从全局去看,根本无法正确地了解。但是,摸了总比不摸的好。

后记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引言

  苏菲一直认为这个花园自成一个世界。每一次她听到圣经上有关伊甸园的事时,她就觉得自己好像坐在她的小天地,观察属于她的小小乐园一般。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她一点也不知道。她知道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很可能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如果这样,她就不需要去想它是从哪里来了。但一个东西有可能原来就存在吗她内心深处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曾经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样东西造成的。

  ———《苏菲的世界》

  一小说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截止到1995年5月,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120万册的天文数字。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作者: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三 对《苏菲的世界》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以少女苏菲的奇特经历为线索,将深奥的、抽象的、纯理论的从柏拉图以前直到20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以小说的形式,更通俗的、浅显易懂的铺展开来。

  对于我来说,《哲学》只是在遥远的学生时代作为一门公共课学过,但基本上都还给了老师。现在,读《苏菲的世界》只是作为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从门缝间去窥探这神奇、智慧的世界,将看到的、思索的一路记下来,或许是思索的问题、或许是自己的感受,肯定很肤浅、很幼稚、很零星,也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

  有兴趣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菲的世界》。希望行家别见笑啊。

  “我是谁?”与“世界从何而来?”

  1“我是谁?”这是神秘人抛给苏菲的第一个问题,由这个问题延伸的系列的其他问题:人是什么?人死后还有生命吗?生命为何要结束?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让苏菲感到困惑。

  同样的困惑我也有。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何在?年少轻狂之时,曾一度认为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万物因我而生、因我而存在。比如:路边的小草或石子,因为被我看到了、知道了,它便存在了、便有了存在的意义了。否则,它便不存在、也无意义。后来才知道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后来成熟了些,知道我是碌碌众生中平凡的一个,世界并不会因多了我或少了我而停止转动,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到现在,我明白:“我”这个个体,即平凡又神奇,平凡是因为“我”只是神通广大的大自然的成万上亿产物中的一种,神奇是因为,“我”有意识、有思想,一个“我”就是一世界。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还会有其他的想法。

  2“世界从何而来?”这是神秘人抛给苏菲的第二个问题,也让苏菲倍感困惑:已知这个世界是太空中的小小星球。那么,太空从何而来?如果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有个开始,太空定是某种东西变的,那么这种东西又是什么呢?如果太空是上帝造的,那上帝又是谁造的?因为上帝无法创造出它自己,因为那时它自己也不存在的呀?任何事物都由开端开始,由无到有,那“无”又是怎么来的呢?苏菲实在搞不清楚。

  我也搞不清楚:中国古代神话中说人类由女娲造出来的,那女娲是怎么来的?天地是盘古把混沌世界用斧劈开的,那混沌世界又是从何来的呢?

  我也常犯困惑:如果说神话只是人们不理解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的一种自圆其说,那么来看看科学的解释又怎样,现今科学推断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是巨大的能量从中心向四周辐射而形成的,且现在还在进行着这个过程。那么这能产生无边宇宙的巨大能量是怎么来的?它存在的形态又是怎样的?这巨大能量产生之前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界?有的话边界在何处?边界之外又是什么?没有的话,宇宙无限远的尽头又是怎样的呢?

  我看过一部科幻**,剧中有个外星生物到地球寻找银河系,开始很纳闷:银河系这么大,怎么到地球来找?结果,银河系真藏在一只猫脖子上挂着的一颗珠子里,小小的珠子便是广袤的银河系。镜头无限无限的拉远,地球→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最后成了一个珠子,原来一个宇宙就是一个珠子,而许许多多宇宙即许多珠子,竟然是某个生物的玩具(呵呵,不知描述清楚了没有,这部影片好像是《黑衣警察》)!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大胆的谬想:说不定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某个生物体内的一个细胞,我们无法设想的宇宙也仅是某个生物体的一部分。人类也许是这生物体内一个细胞上的寄生之物。宇宙之外或许有一双“眼”正在观察我们,就像我们的医生通过医疗显微镜观看细胞一样。他们看我们就像是我们看自己的细胞结构一样。人类以万年、亿年计算的进化速度,也许对宇宙之外的某种生物来说只是一瞬间的工夫。

  我还有许多困惑:宇宙最初的本源是什么?水、火、气、土?那最初的水、火、气、土从何而来?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猿进化到类人猿中间这个失落的环节又在何处?与我们所处的空间并存的是否还有其他空间?谈之色变的宇宙黑洞是否就是通向那个不可知的领域?如果有其他空间存在,是一个还是多个?那未知的空间又是如何呢?是否可在各个空间穿行呢?

  我知道,即使是看完这整本的书,甚至看完全世界的书,都无从找到答案,但与苏菲一样,“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想我会认真地看完《苏菲的世界》,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引起思索。而且完全有可能越看到后面会越看不懂。

  各种哲学流派对于世界的认识、探究,就像是瞎子摸象,不,确切地说摸的东西远远比大象要大得多,因此,摸到的东西只能是自认为的东西。如果不能跳出这个世界从全局去看,根本无法正确地了解。但是,摸了总比不摸的好。

  后记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3240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