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梵高与现代主义大师画展怎么样

莫奈梵高与现代主义大师画展怎么样,第1张

值得去。

根据查询文汇报得知,“莫奈、梵高与现代主义大师——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真迹展”在北京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开幕。展览汇聚了熠熠生辉的36位世界级艺术大师的47件真迹,其中不乏传奇艺术家印象派的莫奈、后印象派的梵高、巴黎学派的阿梅迪奥·莫迪里阿尼,以及颇具影响力的意大利艺术家乔治·德·基里科、贾科莫·巴拉、卢齐欧·封塔纳、翁贝托·薄邱尼等人的名作,展品的时间跨度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宛如一幅“流动的盛宴”,让观众尽览百年西方艺术发展之路。展览中最具人气的展品当属克劳德·莫奈的《粉色睡莲》和文森特·梵高创作的肖像作品《阿尔勒妇女(吉努夫人的肖像)》。莫奈是法国画家,也是印象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一生留下了两千多幅油画作品。其中,《睡莲》系列是最具代表性的画作,他将水中光影以及色彩的美发挥到了极致。《阿尔勒妇女(吉努夫人的肖像)》则是梵高创作的一幅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画中之人是梵高当年的房东吉努夫人,梵高以其为原型创作了六张作品,同系列其余画作分别被奥赛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群星闪耀的展览里,各位艺术家凭借独特而突出的艺术风格名留青史。综上来看是非常值得去的。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毕加索的全名:帕布罗迭戈荷瑟山迪亚哥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居安尼波莫切诺克瑞

毕加索作品

斯皮尼亚诺德罗斯瑞米迪欧斯西波瑞亚诺德拉山迪西玛特立尼达玛利亚帕里西奥克里托瑞兹布拉斯科毕加索 主要生平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4年 首度展出作品;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人生的低潮)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20张)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粉红色时期,遇见自己的爱情)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拿烟斗的男孩》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2年 把上胶的纸贴到画上,进一步发展立体主义; 1917—1924年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毕加索精力充沛的作品(13张)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毕加索作品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作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系列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读书》(La Lecture)

1932年——《读书》

[1],展示了毕加索(Pablo Pieasso)的金发情人瓦尔特(Marie-Therese Walter)胸口半露地搭着披肩、膝上搁着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头倚着红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样。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英镑。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石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毕加索的黑白作品(2张)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38年 创作《女孩与小船》(《girl with a boat》)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

毕加索作品

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周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莫奈的童年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1840年生于巴黎,童年在阿佛尔渡过。他没有按照画家的常路走,而是以画漫画起家,在画漫画方面有了一些名声,并受到欧·布丹(Eugène Boudin, 1824-1898)的注意。布丹曾对莫奈说“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是有一种以后在画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性。”莫奈在他今后的绘画生涯中也是按布丹说的话去做的,因为在他的内心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不久,莫奈又被荷兰的画家约翰·巴托尔·德·琼康的创作所吸引。这位画家以动荡、兴奋、活泼而且比他同时代的法国人更为活跃的笔触画小桥、村景、河岸和破旧的茅草屋。莫奈就是从布丹和琼康那里接受到了基本艺术修养的。

写生巴黎

1859年,莫奈来到巴黎,在那里见识到了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以及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的创作。他认真鉴赏了他们的绘画长处,并且以惊人的速度运用了他们的成就。但莫奈并不是他们的追随者,而是一个反叛者。莫奈并不想在学院完成他的学画过程,他只在1863年在格莱尔学院的画室里呆了一段时间。当他遇到了巴齐依(Bazille)、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和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以后,他便劝说他们也放弃那些学字派课程。当格莱尔学院的画室停办后,他便把他的伙伴们带到枫丹白露林边的一个小村庄——舍依,在那里画户外写生。

当莫奈离开了格莱尔学院画室后,他并没有去充实他那相当贫乏的艺术修养,而是怀着火热的信念投入了自然生活的纯直觉观察;他根本不买各种理论学说的帐,而是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绘画方法。

莫奈一生对造型漠不关心,他关心的是正确的层次关系。正是因为莫奈对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够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他所确实看见的事物,但也正因为此,他却表现不出事物的幻觉真实感。

莫奈不只满足于能够画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见的那种方式来做画;他想要创造一种独特的效果,达到一种在绘画上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他喜欢所有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他描绘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树木都洋溢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感。他的内心满怀着难以遏止的激动;从他的观念看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然而从他本性看,他却是一个幻想家。

1864年,莫奈完成了“翁费勒的塞纳河口”,此画是1865年的官方沙龙上展出,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评论家评论此画时说:“用调子所组成的和谐色彩……颇能吸引观众们的大胆感觉”。这表现出官方对人们很喜欢这幅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画表现了丰富的中间调子和那种暗淡、沉着的色阶。向深处展开的空间,通过河岸线而处理得十分成功按照传统,河岸线标志着中景和远景。在这幅画上,出于莫奈自己的东西,就是表现在前景水的笔触和云的笔触上的“颇能吸引观众的大胆感觉”;这些笔触加强了画面的传统效果。

在1866年,莫奈用了几天功夫完成并展出了他未来夫人的肖像“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这幅肖像引起了争论,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马奈的肖像画相媲美。这幅肖像充分显示出了莫奈的个性:他对造型的淡漠态度,以及这个女人的动势和她的裙子上颤动的光都赋予整幅画特殊的说服力;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动力感和生动性。

同年,莫奈展出了“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一画,这幅画对于他未来风格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油画是他从罗浮宫的一个阳台上画的,这幅画是要表现树叶上的反光。并排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空气的振动,依靠这些笔触的结合而取得了绿**的光和绿黑色的影的生动效果。这里的用笔方法已经省印象主义①的了,但色彩还不够透明,甚至蓝色的阴影也还是浑浊的;它们画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颤动的树叶相比之下显得过于密集了。画中没有整体的形象,但树叶的画法却给我们透露出一点莫奈的色彩理想来

“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是在画室里完成的人物画;“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是在外光下画成的风景画。“花园中的女人”一画把这两种观察方法结合起来了。这里的画面基本上是根据一幅照片安排的,这说明莫奈并不介意使构图服从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来也该使莫奈想到空间的深远效果的,然而,莫奈对此也并未介意。使他感兴趣的仅仅是平面和色彩对比而已。正因为这幅画的人物没有立体感和起伏,色彩才能在这里大放其光彩和充分显示其多样性。妇女衣裙上的花饰,草坪上的鲜花,突出在大片浓绿之中的叶子,从树叶的空隙之间透露出来的天空,穿透阴影的光线,这一切造成了一幅色彩妍丽的镶嵌画的效果。但这幅油画缺乏色调效果:光线和阴影落在了人物所占据的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光线不能渗透人体,不能成为形的实体。大片固有色起了过多的作用。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与其说是真实表现了所见的事物,不如说是一种公式,但这种公式正是一个空前大胆的纲领。这一纲领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线便将渗入中间调子,生命也将渗透每一个笔触,而整体的统一也就将要形成,那时,艺术就会变得花团锦簇,印象主义就要完全成熟了。

印象·日出和印象主义的诞生

1872年,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 “印象,日出”。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词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位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位“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得名。这幅画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为历史铭记

莫奈在视觉观察方面无疑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天才。他善于从光与色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各种其它因素中抽象出来,把它提到了不可攀登的高度。莫奈的视觉观察是天才的、创造性的、非凡的,可是在这种观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他所看见的东西同他所感觉和他所想象的东西之间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莫奈在1874-78年间在阿尔让特依所画的一些画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如创作于1872年的“阿尔让特依的帆船”。在这幅图里中间调子代替了色彩对比,但不是借了色彩的混合,而是通过形成一种光的综合作用的色彩分解或组合。黑色已不再出现于画家的调色板,剩下的只是造成明与暗的光谱色彩,它们形成了形的实体。统一的色彩风格很自然地遍及整个画面:远景和近景,物体、水和天空,把这一切改造成为一种美妙动人的景象,而浑然一片、不分层次的空间透视,则把这远景和近景联成一个整体。紫色和**的调子同河水和天空的蔚蓝色交织在一起,这些颜色的调子差别把这些自然现象区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平静如镜的河面,仿佛就成了天穹的基础。几何学的透视已被忘却;它已让空气的不断运动代替了。每一种颜色单独看来十分柔和,它们的整体却又是强烈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天边焰火弥漫,白昼即将消逝的图景,一条大帆船静静地停在一片灰色的半阴影之中。这是一个幻想家的直观,在这烟雾缭绕、夕阳西下、一片忧郁的气氛之中,莫奈仿佛就是那光的生命,直接参与着它的逐渐熄灭。这是莫奈创作中的丰收时期,是他创作了色彩的传奇。

圣拉查尔火车站

绘于1877年的“圣拉查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的实际“印象”。莫奈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莫奈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是最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的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

1883年莫奈过日维尔尼定居,他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小花园,以便在那里画画;他在池溏里种了许多莲花,这使他发现了实现他纲领的主题:画一些坚硬的形体、水和空气,尽量使它们融合在一起。这便产生的组画“睡莲”,“仙女池,玫瑰色的和谐”就是这组画其中之一。这幅画反映了莫奈一种物我两融的愿望,但它没有一点悲怆的情调。

每一个研究莫奈创作活动发展的人都会发现,如果说最初的命运促成了莫奈的发展趋势,那么后来就是他自己创造了他的命运。之所以莫奈成为“印象主义”风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认为“班首”,是因为莫奈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从所周知,印象主义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绘画,而且改变了雕塑、音乐、文学,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没有失去影响力,仍然改变着我们。

代表作

<<日出印象>>

<<阿尔让特伊大桥>>

<<阿尔让特伊的帆船>>

<<卢昂大教堂>>

<<睡莲>>

补充内容:

1840年2月14日,莫奈生于法国巴黎。恰巧与著名的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的出生年、月、日完全一致。父亲库路多、阿多洛夫、莫奈是一位商人,在法国北部港口阿弗尔与他的姐夫合伙经营着一家仪器店。莫奈5岁时。来致函父亲的身边。在当地就学后,他将学校视同牢狱,在悬崖和海边嬉戏的时光多于听课,故此学习成绩不佳,在班上总是排在倒数几名的位置上,这个孩子唯一的爱好是绘画,他常常在笔记本上作素描,以老师和同学为对象画漫画,日积月累,倒也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不过,父母对此不赞成。小莫奈乐此不疲,加上与生俱来的秉赋,几年过后,他的漫画居然开始在文具里展出并且出售。15岁的时候,莫奈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他为自己作品开出的 格是每幅20法郎。经过画商的介绍,这位少年画家被专门描绘海上风光的画家布丹所看中,二人从此结识。布丹动员他“学习用油画和素描来画风景”,乍开始莫奈并没在意,甚至是找借口有礼貌地加以拒绝。由于布丹的一片诚心,终于感动了这位少年。自学成才的布丹,习惯于在露天作画,他主张“一定要去寻找自然的纯朴的美”、“要顽强地保留最初的印象”。对此,莫奈也深以为然,因为在他的内心里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从1858年起,莫奈开始从布丹那里接受了有同于学院派的绘画思想,学习并动笔画外光画。布丹所强调的:要特别注意对所描绘对象的第一印象、要注意光。更是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就在二人一起到户外作画的过程中,莫奈创作了一些有关阿弗尔港、海港、日出、海上小船等题材的作品。其中的1幅还与布丹的4幅作品一起在鲁昂的展览会上展出。此后不久,在布丹的建议下,莫奈于1859年5月到了巴黎。

在巴黎,他看到了特罗容、杜比尼、柯罗等人的作品之后,极为赞赏。经布丹介绍,莫奈与巴比松画派的画家有了接触,认识了该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特罗容。特罗容提醒他“道德要进一个专门画人体的画室,要学习素描”,要“常常到乡村去画速写”。1860年,莫奈进了斯维赛学院,练习人体写生。这个所谓的“学院”,不过是一间画室,斯维赛是它的主人的名字,这里既不讲课,也没有考试,只要交上一点钱,就可以画人体模特儿。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后来成为印象派的一些画家,比如毕沙罗等。在这里,还创作了一些风景画。

这一年的秋天,经抽签决定莫奈需服兵役。此时,其父提出只要服从父母的意愿,安心在家做生意,就可以出钱雇人替他从军。莫奈对此毫不理会,毅然参军,入伍后被编入法国的非洲军团。不久,即随军到了阿尔及尔。在画家的眼里,非洲的景色与光线是美丽迷人的,经过部队的允许,他得到了可以作画的时间,在那里,他曾为队长的夫人画了肖像。

1862年初,因为贫血,莫奈从军营回到阿弗尔家里养病。这时他认识了荷兰画家琼康,并与琼康入布丹一起从事创作。布丹作画的纤细,琼康对动感的重视,以及二人注意捕捉第一印象的画风,都给这位初出茅庐的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医生提出警告,如果莫奈回到非洲,将对他的身体极为不利,11月间,莫奈的父亲向当局提出了免除独生子兵役的申请,在交付了一定的费用之后,莫奈再次到了巴黎。并进入了古典派画家格莱尔的画室。在画人体的习作中,格莱尔要求大家按照古典的范画来修正自己的作品,要将人体描绘的尽量完美。莫奈则坚持准确、真实地反映模特儿的特点。他的主张得到了同室的巴齐依、雷诺阿、西斯莱的赞同。

这一年举办的沙龙落选画展中,莫奈看到了马奈的作品之后,受到了震动和启示。在1863年,借复活节的休假之机,莫奈将同窗的画友带到了巴黎南郊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在那里进行创作。在外光下,大家创作了一批具有巴比松风格的作品。

1864年,莫奈与这些画友离开了格莱尔的画室。来到了昂弗勒作画。在这里,莫奈的两幅描绘塞纳河的风景画《落潮的埃沃海角》(图2)与《昂弗勒港》,由于不同于学院派的造作手法,被选入1865年官方沙龙。这一年里,他在枫丹白露开始了大幅油画《草地上的午餐》的创作该作品于1866年问世。在总结了马奈同名作品在“沙龙落选画展”上引起的争议的基础上,莫奈是在画景之后才描绘的人物。画面上的人物朴实无华,具有自然的动感,显示了画家的现实主义功力。1866年,以恋人卡缪为模特儿,全身大幅肖像画《绿衣女》(图6)在同年的沙龙展出,该画受到了评论家左拉的好评;有一位诗人为作品乌 诗,被发表在《艺术家》杂志上;有的画商还要求莫奈根据原作再复制一件,准备送到美国去。由于这次的成功,家里恢复了对他经济方面的支持。

同年夏天,莫奈创作的《庭院里的女人们》(图7),在1867年沙龙中落选。1866年的秋天,为了避开讨债的人,莫奈自毁了约二百幅作品后,回到阿弗尔。这时他的经济状况十分不妙,原因是父亲对于他和卡缪的关系很反感,从而断绝了经济上的支持,莫奈作品的销路又尚未打开。为了解决继续创作用的画布,他不得不将业已画好油画上的油彩刮掉,重复使用。1867年,怀孕的卡缪为莫奈的父亲所不容,留在了巴黎,莫奈住在姑母家。7月卡缪生下第一个孩子,只好请在巴黎的巴齐依作教父代为照顾。此后的几年中,莫奈始终在阿弗尔及其附近,与布丹、琼康,有时与库尔贝一起作画。在这个时期里,由于与父亲的关系紧张,经济拮据,生活艰难。为此,莫奈曾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1869年,他回到巴黎,参加了“盖尔波瓦咖啡馆”里艺术家的聚会。可能因为很早就离开了学校自感在受教育方面的不足,故而很少参与争论。这时他的穷困程度,从8月间写给巴齐依的信中可以看出,信中提到:由于雷诺阿送来的面包,才没有饿死。一个星期屋里没有炉火、没有照明。到了该月月底,颜料用光,不得不停止了作画。这时候的巴齐依也穷的典当了自己的表,雷诺阿连寄信的邮费都凑不齐。对于莫奈也是爱莫能助。

1870年6月,莫奈与卡缪正式结婚。9月,莫奈将妻、子托付给布丹照顾,只身一人去了伦敦。在那里与杜比尼、毕沙罗相会,然后,和毕沙罗一起在泰晤士河及公园中作画。在参观美术馆时,英国画家透纳(1775-1851)。康斯太勃(1776-1837)的作品,使其为之倾倒。为了给莫奈的作品找到销路,经杜比尼介绍,在这里认识了画商丢朗、吕厄。此人对于穷画家们表示了同情,在经济方面从此一直在支援着他们。

1871年初,父亲去世,莫奈离开英国。在杜比尼的动员下,到了荷兰并滞留到年底。在阿姆斯特丹,他看到了日本 的“浮世绘”版画之后,其中色调极富生气的风景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日后,他曾说到:它们的精致,使我欣喜。我赞成它们的美学原则,利用阴影引起实感,利用片断引起整体感。荷兰的港湾、运河、教堂、人家,特别是那里的风车,使他着迷。回到巴黎后,在马奈的帮助下,莫奈在巴黎以北的阿让特伊定居。对水情有独钟的这位画家,于1873年在塞纳河上建造了船上的画室,此后,他经常在船上作画。充分运用了不同方向,角度的光照、颤动的空气来描绘水及水面上的景物,通过鲜明的轮廓,阴影以及闪动的亮点,创伤了一批作品。此时,与他一起进行创作的还有西斯莱、马奈、雷诺阿。

1872年,莫奈创作了日后扬名于世的《日出、印象》。这幅油画描绘的是从远处观望阿弗乐港口晨雾中日出的景象。它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本不是莫奈画作中最典型的,但是,由于一位名叫勒鲁阿的评论家,在4月25日的《喧噪》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的文章之后,此画才名声鹊起。该文对参展的许多作品逐地进行了潮讽,针对莫奈的《日出、印象》,他写道“糊墙花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与这幅作品标题不无关系地,该文作者将这次展览会戏谑地称之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加之莫奈本人曾经表述过“我所画的不过是印象而已”这样的观点,以及以他为首的这批年轻画家,确实注意捕捉对描绘对象的最初印象等因素,尽管这些画家中有要并不同意这个提法,但印象主义、印象派这个称号已经是不胫而走。以致在1877年第3次联展时,干脆将其用作展览会的标题。1874年的这次联展,是由莫奈倡议并和朋友们一起组织的独立画展出 ,以摄影家纳达尔腾出的几间工作室为展厅,参展画家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德加、毕沙罗、塞尚、雷诺阿、西斯莱、摩里索等。参展作品共165件,其中莫奈作品12件,通过这次展览,事实上确立了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的领袖地位,画家本人也已形成了用光、色的变化,来表现所捕捉的瞬里印象的画风。作为这一新画风的典型作品,当数这次参展的莫奈的油画《卡普辛大街》(图17)。

1875年,经济上再次跌入窘境的莫奈,又向朋友们伸出了求援的手。6月份,在给马奈的信中他写道:从前天起,已身无分文,肉铺和面包房都不再赊帐。你能够寄给我20法郎吗?1876年,在第2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莫奈作品18件。对于此次展览,社会上反映比较冷淡。莫标的油画《穿和服的女子》(图15),以2千法郎的高价售出。同年,画家还创作了《火鸡》(图14)等作品。并开始了有关圣拉扎尔火车站的一系列创作(图19上其中之一)。1877年,第3次联合展览会在丢朗、吕厄的画店中举办。展出作品共252件,莫奈作品30件。为了维持生计,画家以每幅40—50法郎的低价,卖给了画商肖凯一部分作品。

1878年3月,当卡缪生下第2个孩子的时候,莫奈又面临困境,他在写给左拉的信中说:家中无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钱。在另一封信中又说:如果明晚我付不出6百法郎,我们将被赶到街上。在生活的重压下,加上长期与官方沙龙对立的结果,背离了当时被多数人维护的路线,这时的莫奈已在考虑如何适时抓住机遇,改善个人处境。于是,在1880年将自己的两件作品送交了沙龙,莫奈此举被德加视为“变节”印象派画家之间出现了裂痕。为此,莫奈没有参加第5、6次联展。

进入80年代,大海成了莫奈新的创作源泉。此后的几年当中,在英法海岸,埃托塔等地,莫奈多次捕捉光与影的瞬间效果,创作了一批较之以前更富有冲击力的作品,为此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作莫奈的“埃托塔时代”,图31、32是这个时期作品中的两件。

1882年3月1日,第7次联合展览会开幕,据马奈说:在这里,他“发现了印象主义的全部光辉作品”。这次展览中有莫奈作品35件。1886年的第8次联合展览,也是最后的一次,莫奈没有参加。它标志着印象主义运动的解体。

自从1883年起,莫奈开始在吉维尼定居后,再也没有迁居。吉维尼位于巴黎沿塞纳河到鲁昂的中间。住所内环境幽美,景色宜人,有林荫路、花坛、池塘、小桥┉画家晚年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1889年6月,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莫奈与罗丹两位大师举办了作品的联合展出,其中包括1864—1889年莫奈的作品66件,博得了好评。

进入90年代,莫奈创作了若干组作品,即“组画”。所谓的“组画”,就是画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对同一物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画作。这大概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个特色。比如1890—91年间,对同一干草垛,画家分别对在不同季节的早、午、傍晚的阳光下,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任职多达15次的描绘,图44、45是其中的两幅。在1891—92年间,以同样的作法创作了“白杨组画”,图46、47是其中的两幅。1900—04年间,创作了“伦敦风光组画”,图51是其中的一幅。当1892—974年创作“鲁昂大教堂组画”时,莫奈租下了教堂对面的一间房子,从天明开始动笔,随着阳光的变化作画,一天下来,作品竟有20件,图48、49是其中的两幅。在进行这种创作时,他常常是很早起来,满载着成车的画布,根据日光的变化,每隔两个小时改画一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组画还有《睡莲》。1900年11月,在丢朗、吕厄的画廊展出莫奈的《池中睡莲》组画26件,获得极大成功。1904年,又在该画廊展出了刚刚完成的有关泰晤士河风光的组画。

1908年9—12月,莫奈与夫人阿里斯一起前往威尼斯旅行。南国的风光、温和的气候、湿润的空气,映在水面上的白云、建筑物,这一切都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欲望。在这里他创作的作品达30多件。图52、53是这些作品中上两件。

1911年5月,继1879年莫奈夫人卡缪去世后,他的第2位妻子阿里斯又先他而去。画家深陷于悲痛之中,视力也随之下降。1914年,47岁的长子在长期患病后不幸亡故,已是高龄 的莫奈更是形单影孤。在老朋友,曾任法国总理的克雷孟梭的劝说下,莫奈在自己的庭院中建成了长23米、宽20米、高15米的大画室,并着手创作大型装饰画《睡莲》毓系列。1922年3月,他决定将完成后的该大型装饰画捐献给自己的祖国,4月12日,他在“赠与书”上签了名。不久,由于白内障,画家几乎丧失了视力,9月,被医生禁止作画。转年后,经过手术,视力有所恢复。1925年,85岁的老画家独自一人,又在画定室、室外投入了大型壁画的创作之中。在人们期待的目光里,这件足以反映出画家对光与色认识的深度,描绘技巧娴熟的大型壁画《睡莲》,业已耗尽了他的全部心力。就在这件巨作完成的第2天、1926年2月6日,这位仅存的印象派大师永远地告别了人间,按照既定计划,《睡莲》被安置于卢浮宫旁、原法王亨利二世王后的土伊勒宫里宫中桔园的 园形大厅,作为永久性陈列品。1927年建成的该厅,被誉为“印象派的西斯廷礼拜堂”。(西斯廷礼拜堂内有波提切利等名家壁画,特别是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更是驰名世界)按照死者生前愿望,在他去世的第2天上午,举行过简单的告别仪式之后,即将遗体安葬于当地莫奈夫人的墓地。送葬的除去一些艺术家外,还有当地的群众,以及克雷孟梭,期间并未安排讲话,献花等。在静静中大家送走了这位艺术大师。

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始作俑者非马奈莫属,但真正完全实现印象主义理念和技法、并且一以贯之的当推莫奈。是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是以他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半叶占据西方画坛统治地位的官方艺术,从而为掀开西方现代绘画史新的一页,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应该说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先获得成功的人,尽管后来的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并未遵循印象派创立的一些原则,但创立这些流派的艺术家,都从印象派那里汲取过营养。

还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理念、技法,本是基于现实的观察而提出的,但是,由于热中于描写光与色,甚至将其神秘化,从而出现了不顾及现实物象的倾向。莫奈曾说过:作画里,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兰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因此,就出现了画家的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于表达在一定条件下,景物着光给画家留下的瞬间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导致只抓住了细微的变化,而失去了解对全局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层次,而忽略了景物形体的后果。

6部艺术顶级纪录片美感的塑造胜于一切

《文明》

BBC推出的《文明》是一部横跨6大洲、31个国家的史诗般的新系列纪录片,片中涵盖了500多件艺术品,对艺术品有着深刻、到位的记录和解读。

《艺术的力量》

这部纪录片采用真人演绎、现场还原的方式,配上极其精妙的讲解,每一集都超级震撼。这部片里8位艺术家全是血脉贲张的狂人:卡拉瓦乔、伦勃朗、贝尼尼、大卫、梵高、毕加索、罗斯科、透纳。这8位大师,几乎都有一段悲催的历史,有的是杀人犯,有的自杀,有的家破人亡,有的穷困潦倒。

《现代艺术大师》

现代艺术真的很难懂好吗,到底他们的魅力在哪里,对人们现在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看这部片就对了。安迪·沃霍尔,马蒂斯,毕加索,达利,这4位20世纪鼎鼎大名的现代艺术大师,带你走进现代艺术的大门。

《局部》

是一个三季豆瓣评分都不低于94分的系列节目,由陈丹青主讲,借由陈丹青的双眼、语言来向大众讲述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一个个细节。推荐对艺术史感兴趣、想要拓宽思考维度、在艺术学习中感到困惑的小伙伴观看。

《西洋艺术史》

这部BBC纪录片, 以时间和流派为线索,介绍了西方艺术的时代背景及演化过程。共分六集:后中古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及新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派及后印象派时期。它的时间线轴非常清晰,把从后期中世纪直至19世纪晚期的后印象派这一大段最重要的西方美术时期的最主要的艺术家罗列出来了,是作为了解西方艺术史基础的必看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推荐理由:文物医生与他们的文物修复术。「顶级纪录片」不做过多介绍。红墙暗阁内满是那些有温度的日常

康有为在20世纪初曾经向整个画界大声发问:如果让你们画出建章宫千门万户的宏伟气象,画出御林军郊原狩猎时千乘万骑的雄浑气势,试问数百年来所谓的画家名手有谁能做得到吗?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他不仅画出了千家万户的宏伟气象;画出了千乘万骑的雄浑气势;更画出了《洪荒风雪》后神州大地的《飞雪迎春》;画出了炎黄子孙多少年来为之苦苦追寻的《广阔天地》。

他,便是黄胄。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黄胄

(19253—1997423)中国画艺术大师,社会活动家,收藏家。

中国第一座大型民办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缔造者;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筹建者;黄胄美术基金会设立者。带头捐赠自己书画作品与古代文物、书画收藏。主持具有深远影响的“93科学与艺术研讨会”“95经济与文化研讨会”等若干重要展览及学术活动。黄胄独创性地将速写融入中国画,开启了全新的人物画笔墨范式,拓展了中国画艺术语言。

1949年黄胄参军,来到了新疆,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成了黄胄绘画的重要题材,为了更好表现沙漠中绿洲上能歌善舞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豪爽奔放的性情,为了表现祖国的西北边疆之美,他多次到新疆各地深入生活写生作画。

几十年来,他曾与边疆牧民同吃一盆抓饭,同睡一个毡房,结下了深厚友谊。有一次为了画好俩位牧民,他赶了200多里路。因为他与当地牧民情感是那样交融,对当地牧民生活是那样熟悉,所以他笔下表现的一切都很传神、都很可亲和自然。

《丰乐图》

《载歌行》

《草原逐戏》

《塔吉克女教师》

黄胄作画是非常快的。60年代,巨幅作品《藏童上学图》,不到3小时便一气呵成。奔跑起来的马儿英姿飒爽,它身上的鬃毛都要飞起来了,前腿弯曲,好像一道道闪电。小朋友们骑在马背上,用力抓紧马鞍,生怕一不小心就从马背上跌落下来。

《藏童上学图》

1957年创作的国画《洪荒风雪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

这幅画人物以彩墨速写,用笔恣肆、奔放,有强烈的民俗特征,在风雪中弹琴唱歌,呈现出激昂乐观的精神状态,骆驼亦为画面主角,其皮毛的质感刻画细腻,棕色的浑厚身躯成为白色酷寒中的一道风景线。

构思得之于黄胄在青藏公路行程中的切身感受,当时他和同伴们在大戈壁滩艰难跋涉一个星期,不见人烟,突然,远处传来驼铃声,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一队地质队员迎面而来,这个意外惊喜令人永生难忘,从而有了画作的基调。很多年后他依然时常回忆起这个瞬间:“我敢于画画,主要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

《洪荒风雪》

黄胄遵循“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长期深入生活,勤奋作画上万幅,画稿是以麻袋来计算的,这在整个中国画史上也是少有的。他说过这样的话:“学画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是守不住的,一定要攻”。“必攻不守”的根本前提是持之以恒的勤奋。

《谈心》

《松鹰》

《水仙》

当然他的“攻”有坚实“守”的基础。他在向生活学习的同时,也在向传统学,向历代名作、历代大师学。唐宋画作的严谨法度和生活情趣、元人画作的深邃意境和笔墨趣味、明清诸家的率性之意和鲜明个性,甚至民间作品、出土文物的浑朴之风都给黄胄以启迪。

黄胄作品欣赏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问题一:原作版画是什么意思 高州版画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已有民间木刻艺人刻制红纸墨印的年画。现代群众版画始兴于抗日战争时期,最早一幅版画是由黄文山创作的,以高州名胜古迹为题材的《石船丹灶》,刊于1942年初的《高州民国日报》上。黄文山是该报的编辑,他陆续在报上发表的抗战版画,影响和指导了崔冠瑛、莫仑、梁德玉等一批高州爱好美术的进步青年学习与创作版画。

问题二:原作版画和版画有什么区别? 原作版画是版画的一种。版画是绘画种类之一,具体来说就是用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加色彩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按材料分,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膏版画、丝网版画、瓷版画等等。而原作版画则是在博物馆和艺术大师授权后,用现代化的专业版画制版设备制成,又被称为艺术的第二次创作。它的最大特点是100%忠于原作。

问题三:谁能给我详细的介绍一下原作版画? 楼主你好!说到原作版画,不得不提及版画。

何谓版画?

版画是绘画种类之一,具体来说就是用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加色彩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按材料分,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膏版画、丝网版画、瓷版画等等。

最早的版画只是复制画作的一种手段,称为复制版画,后来,由于版画家的独立创造性越来越强,逐渐独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门类,称为创作版画。随着版画的发展,这个艺术门类的相关标准也随之制定,标明创作版画最重要的三个特征就是:艺术家授权、 、有的还有艺术家的亲笔签名。

虽然从操作层面上讲,版画是可以复制出多份相同画面的作品,但这一过程必须由原作者 制作,或授权制作,这使它与一般的复制印刷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个模板只制作一批版画(惯例为99张一批或500张一批),随后就要毁掉模板,有时甚至有郑重的毁版仪式,表示这批版画从此绝版。这一切,都是为了将版画艺术与普通、低劣的复制品区分开,保证画作的艺术水准和市场流通量。

版画的低价位和丰富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审美口味。版画在国外艺术品市场,常年拥有六分之一左右的份额!不仅是西方,在收藏流行的韩国和日本,中产阶级的家里都挂着不少版画,而他们的收藏远不止于墙上挂的那几幅,储藏室或库房里都有不少存货,主人会视季节、心情而不定时更换。

原作版画的起源

纵观人类文明历史,留下了无数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然而不无遗憾的是,这些见证了人类历史长河的沧桑巨变与辉煌成就的艺术瑰宝,往往被深藏于世界各大文博机构,通常人们难于一睹它真实的“芳容”。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也非常的“娇贵”,需要在最佳温度与湿度环境下保养,以防止褪色、霉变。

同时,出于安保的需要,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也不会轻易展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严防失窃。好莱坞著名**《国家宝藏》、《偷天陷阱》中均有相应的情节描述。

既然各大文博机构不会轻易拿出来展出,那如何满足普通人的欣赏原作的需求呢?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作版画工艺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有馆藏的艺术品作都可制作成原作版画(也称为现代版画)它们在视觉效果、材质效果上与原作完全一致。

原作版画的出现,一方面极大的降低了艺术品被损坏的风险,降低了博物馆艺术品失窃的风险,另一方面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就是大众可以以低廉的成本拥有艺术家的作品。至少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原作版画与原作一样,他们都是艺术家本人的创作。这点与赝品有本质的区别。

原作版画的发展

原作版画是在博物馆、艺术家本人或艺术家子女的授权监制下,用超高精度(亿万像素)的立体扫描设备复制原作,再微喷输出在与原作相同(例如宣纸、绢、油画布等)的材质上、并 制作而成。由于原作版画无论视觉效果还是材质都100%忠于原作,因此目前在世界各大博物馆被广泛替代原作进行日常展出。而原作为了安保的需要,往往只存放于保安严密的密室中,6-8年始展出一次。

对于原作动辄数百万美金或数千万美金的拍卖价格,只有超级富豪才能真正享有原作。因此,西方的中产阶级家庭内往往购买的都是都是博物馆展示级的原作版画,它们只需要数百美金甚至更少,以满足家居装饰、艺术欣赏与子女教育的需求。与其购买一张低劣的,人工临摹的艺术家的作品,不如购买一张原作版画,它至少是艺术家本人的创作,如果花费更多一点,数千美金,甚至可以拥有 版。这点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共识。很多高档的别墅、会所及公共空间大量采用原作版画,既费用不高>>

问题四:喷绘装饰画与原作版画有何区别 喷绘装饰画只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的画,原作版画是名家作品的复制画,属于艺术的二次创造,装裱以后的装饰效果和原作差不多,档次和艺术水平都全面高于喷绘装饰画,前提是一定要是名家的高档原作版画。有问题可以继续私聊我。

问题五:问:原作版画好不好? 答:朋友,你这个问题问的。。。评判一样东西好与不好,首先需要了解这样东西。那么什么是原作版画?说到原作版画,首先需要了解版画的概念。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各大美术院校均开设有版画专业。版画艺术在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版画是可以复制出多份相同内容的作品的绘画形式。而原作版画则是经博物馆或艺术家的授权,用现代化的专业版画制版设备创作而成,有的还有艺术家本人的参与,因常还被称为艺术家的第二次创作。它的最大特点是100%忠于原作,在视觉效果上、在细节上均与原作一致,因此,原作版画可视作原作的孪生姐妹。

在21世纪的今天,原作版画已经称为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保存艺术家档案的最好工具。出于艺术品巨大的价值,世界各大博物馆已经广泛用原作版画替代原作,在展厅进行日常展出,无论是梵高的《向日葵》,还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原作都存于恒温恒湿的密室,安保规格极高,6-8年才展出一次。

原作、原作版画、赝品、伪作的区别

原作是艺术家本人的作品,独一无二;原作版画是用艺术家本人的创作作品进行版画创作的作品,一般 50-500份不等。是艺术家本人作品的二次重现;赝品是他人临摹艺术家的作品,却宣称是艺术家本人的创作;伪作是盗用艺术家本人名称,创作自己的作品。原作价值最高,原作版画其次;赝品与伪作毫无价值。

赠给美国总统的礼物

2009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访中国,在故宫博物院参观时,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便向奥巴马赠送了一幅院内馆藏宋代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工笔重彩原作版画,图上绘着蝶恋花的田园小景。

原作版画不再是西方中产阶级享受的“专利”

以前,原作版画大多是西方中产阶级享受的“专利”――由于动辄数百万或千万美金的原作只有超级富豪才能真正拥有,因此,西方中产阶级家庭往往购买的都是原作版画,它们只需要数百美金甚至更少,以满足家居装饰、艺术欣赏与子女教育的需求。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如今,原作版画亦逐步出现在国内的广大中产阶级家庭以及众多高档楼宇、酒店、会所。原作版画正在与原来越多的国人近距离接触。

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够帮到你。。。

问题六:原作版画是否有收藏价值 您的问题,这些原作版画有收藏价值的;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

问题七:请问网上哪有原作版画卖? 原作版画的话宝甄网,画全部都是原创的,全世界只有一幅,画师均为央美、清华毕业多年的青年艺术家,升值的画,值得购买。

问题八:艺术品原作版画怎么样?有收藏价值吗? 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喜好,却无法拥有原作,那么原作版画就是非常完美的选择。无论是欣赏还是学习,其纤毫毕现的品质都能让人满意。国内经营原作版画比较著名的有顶间、橙舍等品牌。

问题九:动漫原作和原创有什么区别?不都是原作者画的么? 动画是制作组做的,所谓原创的意思就是要出现与原作不同的剧情了。

纵观艺术史,自画像一直是艺术大师们十分钟爱的题材。

无论是几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还是冲破传统限制的现代主义,亦或是概念先行的当代艺术,艺术家们都会为自画像保留一块“创作的自留地”。

从超凡绝技的写实风格,到荒诞不经的解构主义,艺术家们极尽巧思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眼中的自我。在这种看似“博眼球”的记录方式里,往往隐藏着艺术家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隐秘,可能是那些最真实的欲望、痛楚、落寞或是对救赎的渴望。

那既是他们隐忍一生内心的独白,又是渴望被世人知晓的宣言。

在那些独特的美学符号之下,我们得以接近一个更为真实的灵魂,而非被世俗传颂的光辉。

今天我们整理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六位艺术家自画像,和大家一起欣赏他们最希望被铭记的瞬间。

这位慈祥的、有着长长白胡子的老头就是可以被堪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达芬奇。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最完美代言人”,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在世界美术史上都堪称独步。

这幅自画像创作于 1513 年左右,此时的达芬奇已经将近 60 岁了。达芬奇在绘画中素来以拥有超高的素描技术著称,在这幅自画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整幅画用笔流畅、洗炼,线条丰富多变且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每一笔都让我们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的充满着智慧的目光。

号称“北方文艺复兴第一人”的丢勒,也被誉为“自画像之父”。

他在 13 岁时就画下了第一幅对镜自画像,形象生动、造型逼真,比上面达芬奇的那幅自画像还早问世二十多年,可以说是西方绘画史上最早以写实方法记录自己容貌的画家。

丢勒在当时妥妥的大帅哥一枚,是真正的“才过宋玉,貌赛潘安”,当时有人这样描述过他的容貌:

可能因为太满意自己的高颜值,所以丢勒一直乐此不疲的用他超凡绝顶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自己。

而且丢勒不仅热衷于画自己,他还常常喜欢在旁边叨逼叨的写上一句:这就是我的容颜~

操作手法跟现在我们发朋友圈自拍照,再配文“今天觉得自己有点帅”如出一辙。

在这幅《自画像》上(52×41厘米),丢勒扮成一个举止潇洒、受人爱慕的青年骑士模样,这幅装扮是德国当时最时髦的青年装束。长发被烫成缕缕卷曲的辫式披落在两肩,稀疏的一撮淡褐色胡须,使他的脸显得老成持重,其实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背景中窗外连绵不绝的山峰也似乎暗示着他三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学习的特殊经历。

也难怪丢勒这么自恋,他画这幅画的时候只有28岁,就其造型能力和用色技巧来看,才华已经初显。

两年后,他又给自己画了一幅《皮装自画像》,这次彻底引起了画界轰动,因为 他第一次抛弃了人像侧面面对“镜头”的传统,完完全全让自己正面面对观众。

可能有些小伙伴不理解这有什么了不起,但 在当时,只有神才能以正面构图形象出现 ,凡是艺术家画人,都得转点角度。

因此当时有人以为他画的是耶稣,但丢勒说了:大爷画的就是自己!~

而且丢勒把自己翻山越岭到意大利学习的当时最先进的绘画理论,比如透视法、解剖学等都精妙的融入到了这幅画中。

在这幅画里,丢勒不仅极其优秀的体现了立体感、光影效果,而且连他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的每一簇绒毛都被细致的描画出来,让人完全能感受到它的质感,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观察之细密,连手的振颤都画出来了。

在余生中,丢勒以北方画派严谨的科学精神,去结合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唯美崇高的古典美学,以一己之力使原来各自为政的地方画派融合,是第一位兼具南北画派长处的大师。

半生富足、半生潦倒的伦勃朗一生创作了近百张自画像,成为西方美术中对自己最严格的的画像解剖。

他从 23 岁开始记录自己的容貌,经由冷静而客观的方法,仿佛在镜子里凝视另一个自我,看自己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衰年,从年轻的意气风发,到老年的苍老颓败。

1606 年,伦勃朗出生在荷兰一个富有的磨坊主的家庭,家境殷实,自身才华横溢。25 岁独自跑到大城市阿姆斯特丹闯荡,不仅迅速的功成名就,成为了一个订单不断的肖像画家,还在 30 岁之前就实现了在市中心最贵的地方买大 House,迎娶白富美的一系列操作,真人生赢家。

1642 年,36 岁的伦勃朗迎来了他事业的巅峰,他完成了载进史册的大作《夜巡》。

可命运总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一击重挫。

在同一年,他最爱的妻子逝世,他们的四个孩子也相继夭折。这对画家的个人情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当命运想要捉弄你的时候,它从不缺少花样。

为伦勃朗奠定历史地位的《夜巡》也转瞬让这位成功的职业画家一夜间变的无人问津。他的作品超越了自己的时代,那些打破常规的创作方法无法被当时的人们和主流画坛所接受。

他的艺术变的越发深刻和执着,可他的境遇却越发急转直下,曾经拥簇赞美他的人群纷纷背离他而去,伦勃朗破产了。

步入老年的伦勃朗只能靠不断变卖家产和举债过日子,但他在用自画像记录自己时,却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落魄和丑陋。他绝对忠实的在镜子里观察自己,那些晚年画下的自画像,满脸皱纹,茫然而彷徨的看着人间,仿佛无限感伤,又仿佛无限悲悯,使绘画不再只是表象肤浅的赏心悦目,更是对深刻人性的揭发。

伦勃朗后期的油画,肌理堆叠很厚,近看时像是抽象的色块与笔触,却都能准确传达出内在的精神特质。

处在浮华巴洛克时期的伦勃朗摆脱了宗教与宫廷的虚华,却以最厚实的方法刻画人生的现象,在凝练的冷静中内蕴着饱满的热情。

从绝对准确的写实技巧发展到丰富的酣畅淋漓,他使绘画被革新,被颠覆,也使绘画变成他悲剧生命最后的救赎。

除了达芬奇,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像梵高一样家喻户晓,他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疯狂的天才艺术家。

和伦勃朗一样,梵高在艺术史上也以自画像著称。

但伦勃朗的自画像贯穿一生,而梵高的绝大多数自画像都创作于 1885 到 1889 四年之间,多达四十多幅。他像是以自画像的方式“写日记”,并坦荡无疑的将自己暴露在观众面前,那些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快乐。

梵高自己曾说:

梵高在他的自画像中经常表现得很拘谨和严肃,脸上带着专注的表情。

尽管如此,在每一幅自画像中都能找到梵高不同的个性。他形容他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 :

这就是他当时的感觉:身心俱疲。

1888 年 12 月 23 日,梵高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割下了自己的左耳。这将是他一系列精神崩溃的第一次。他不愿意在信中讨论这件事,但他确实在两幅自画像中 "报告 "了这件事。

梵高并没有为了效果或引起人们的同情而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生病的、崩溃的人。他坚信绘画能帮助他痊愈。他给提奥写道:

1890 年 7 月,梵高开枪自杀,年仅 37 岁。他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送给母亲的礼物。

来自挪威的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常被艺术史学家称为“世纪末”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在蒙克生活的时代,再没有别的艺术敢于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本能的丑恶,使善良与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生。他被称为“绘画界的尼采”。

这个悲苦的男人,5 岁丧母,14 岁姐姐去世,26 岁患精神疾病的父亲去世,唯一还在世的妹妹也被精神疾病所折磨,一直住在精神病院里,蒙克自己也从小罹患肺结核,倍受病痛折磨。

所以,死亡和疾病一直是他作品里恒久的主题。

蒙克在创作这幅《骷髅手臂自画像》时只有 31 岁,但他把自己描画成一个幽灵般的人物,漂浮的头颅是二十世纪初艺术表达中以个熟悉的手法和主题,意味着肉体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分裂,画面底部的骨头是对死亡的一种纪念,或提醒。画面上方有艺术家的名字和日期,这些细节都让它成为一种墓碑一样的存在。

他曾说:

毕加索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最好榜样!

13 岁就出道,顺便把传统学院派能得的最高奖项和荣誉都尽收囊中。

他是一个不安分的终极探索者,拒绝停歇的在挑战自我的道路上撒丫子狂奔,而且长寿又精力旺盛的他效率高的不可思议,人生似乎从不摸鱼,一共创作了将近 37000 件作品!

从严谨写实的学院派为起点,毕加索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忧郁暗淡的“蓝色时期”,浪漫美好的“粉红时期”,盛年的“非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和“抽象主义时期”等等,要论对自己作品风格和画法的转变甚至颠覆,恐怕没有艺术家能赢过毕加索。

多变的风格在贯穿他一生的自画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这幅毕加索15岁的自画像已经能清晰的看出他非凡的传统写实技术。

毕竟,他的名言是:

1900到1903年,是毕加索人生的低潮。在这段阴郁、沉闷的时期,蓝色主宰了他一切的作品,因此也被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蓝色时期”。

但很快,爱情来临了,毕加索也定居在了巴黎。与人生中第一段爱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的邂逅让毕加索一扫往日作品中忧郁阴沉的蓝色调,而180度的转向了柔和温暖的粉红色调,毕加索正式告别了“蓝色时期”,大踏步的迈入了幸福的粉红时期。

1907年的这幅自画像最经典,因为他标志着毕加索逐渐开始转向他人生最重要的是一个时期——立体主义。从这时开始,毕加索的画风就开始“放飞”,一层一层的解构着对自我的剖析。

毕加索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卡罗是 20 世纪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拥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之一,也是第一位入驻卢浮宫的墨西哥艺术家。

6 岁小儿麻痹;18 岁遭车祸,全身粉碎性骨折;32 次手术、3 次流产;22 岁成婚,互相出轨背叛;32 岁离婚,33 岁复婚,47 岁去世。

这个女人的一生支离破碎却又色彩斑斓,她把她人生中所遭到的所有痛苦:病痛、残疾、由于车祸无法生育、流产、离婚、被背叛……都用自画像的形式记录在了画布中。

她一生的 143 幅作品中有 55 幅是自画像,并且独特的让人过目难忘。那道标志性的一字眉和唇边薄薄的髭让这张雌雄同体的脸再难从脑海中抹去。

1939 年,弗里达和丈夫迭戈·里维拉离婚,分离后的她常常沉浸在绝望、孤独的情绪中。

这张著名的《两个弗里达》即是创作于此时。在这幅画里,这个哀伤的女人描绘了自己的两面,右边穿着墨西哥原住民服装的传统弗里达,象征着里维拉曾经爱过的女人,她心脏的大动脉绕过右臂,连接到手中拿着的里维拉的画像,那是她生命的源头和养分。

而左边穿着欧洲洋装的弗里达是里维拉不再爱的女人,她的面色苍白,心脏已经被撕裂,血管被剪断,即使手持手术钳也无法阻止血液的留出,鲜红的血液一滴滴的滴在白色裙子上,仿佛很快就要失血而亡。

1940 年,里维拉向弗里达又提出复婚,弗里达最珍贵的画作之一——《带荆棘项链和蜂鸟的自画像》应运而生,它里面充满了象征元素,每一个细节都清晰表达了弗里达锥心的痛楚和倔强。

在这幅画中,弗里达坐在正中央,无畏的凝视着看向她的观众。颈部带刺的荆棘项链刺入她的身体,鲜血流淌。一只蜘蛛猴坐在她的右肩,把玩着自己手中带刺的项链,但毫不关心的玩耍却会使卡罗脖子上的刺插的更深,一只死去的蜂鸟吊在项链的挂坠上,左侧的黑豹在虎视眈眈的靠近。

在墨西哥民间传说中,蜂鸟代表着坠入爱河的好运气,而黑豹则象征着坏运气和死亡。

弗里达用死去的蜂鸟表达自己对这段婚姻的绝望,而那只牵动着荆棘项链的蜘蛛猴则是里维拉曾经送给弗里达的礼物,而现在,它的每一次牵动都会使弗里达伤痕累累,血流满地。

关注“ArtFocus焦点艺术”! 来看更多「有趣、有料、有态度」的艺术故事和行业深度报道,还有更多优秀青年艺术家的分享!有酒有故事,就等你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4474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