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黄山灵秀冠寰中,
妙笔传来夺化工。
石怪松奇云海绝,
披图我亦忆游踪。
却说上面这首诗,原是山水画大家应野平先生专为苏春生所作,那时,春生兄还是昂藏少年,风华正茂呵。少年春生为黄山传神写照,居然使一代山水画大家也看得入神动情而叹:“叠翠峰峦照眼明,山光偏对画人青”。非但如此,春生笔下的黄山松石云海,还能牵引应野平先生的画魂重返黄山石径去游走,实在堪称一段佳话了。
我徘徊在春生兄的水墨黄山前,有意去寻觅体验应先生当年的心境。我看那云雾飘渺之间,峰峦忽隐忽现,石径时断时续,繁花生杂树,苍松咬青山,阔瀑磅礴飞,狭泉叮咚流,或有栈桥凌空,游人策杖……看着看着,果然似身在白云深处、叠嶂之间,听松风送绿,掬泉饮幽。待回过神来,再看有家学渊源、浸*于传统文化之中的春生笔下,山水,已不是荆浩恣意纵横的山水,也不是关仝笔简景少的山水,已不是董源林霏烟云的山水,也不是巨然明润郁葱的山水,而是“我有我家之法”的苏家山水了。
春生儒雅,其画也儒雅。他的画绝无我们常常见到的粗鲁、野蛮、骄横、欺世霸道的痞气、流气、匪气、愚昧气,而有温良恭俭让的仁者君子之风。读春生画,沐春生山水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春生淳厚,他的画也淳厚。他不屑于投机取巧赶时髦,他只是老老实实地去勾,去勒,去皴,去点厾,去烘染,他用他老健的笔力,壮逸的气格,去经营他轻动而朴实的烟岚,布置他浑厚又平易的峰峦。
春生心静,他的画也宁静。唯心静者有深峭,唯心静者有婉转,唯心静者有恬淡,唯心静者有悠幽。而得深峭、婉转、恬淡、悠幽者,已离高逸的境界不远。
尤为难得的是,春生笔下的山水不是没有劲硬险峻,不是没有笔线纵横,不是没有泼墨淋漓,不是没有宏阔奇特,而是由他独特的审美追求,经过深入思考的领悟,将之统一到了温润秀丽、深入浅出之中。
陆俨少先生面对高足春生的山水,也不禁微笑道:“可谓极天下之灵变也”。东瀛美术评论家更是盛赞春生那“峭拔雄奇的黄山景色”,盛赞画家“妙用生动之艺术语言,使观赏者如在奇峰、云雾间偕游,进入美妙之境界,从而真正体会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春生踏遍名山大川,志在高山流水,而独与黄山有缘。别人十上黄山已夸奇迹,而春生三十余上黄山意犹未尽。春生感叹,是黄山的烟霞彩云滋润了他的笔墨,是黄山的奇松灵石点燃了他的情思,是黄山的静岚响泉拨动了他的心弦。当年,其父苏渊雷大师在他幼小心田上播下的国学、诗文和书画的种子,正是在他与黄山的相遇、相识,钟情和合一中,爆出绿叶,怒放鲜花,结成硕果。如今,年逾花甲的春生,已卓然而成大家。辛弃疾吟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知面对黄山写生时的春生是否有过这样的揣度?我想,黄山是肯定会有这样的念头的。假如以前没有,今后也一定会有。
2 以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为话题的作文大家给点思路随意思到了,但主要是作者之神 从作者这联想点与自己相近的事。
贺新郎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历城)人。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绝不足以做辛弃疾的人生履历。
我个人以为,在中国古代众多诗家学者中,他的一生最为轰轰烈烈。从小生活在金兵占领区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国耻的教育,也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会苦难。
他痛恨战争,却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参战来寻求民族争端的解决。身形魁伟的他在战场上骁勇披靡,却受到了小人的排挤,不得重用。
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就像当年的放翁一样,有志不能伸。幸而,辛弃疾不是个只晓冲锋陷阵的武夫,上天剥夺了他成就功业的机会,却开辟了另一个天地任他挥洒。
手握巨笔的他照样呼风唤雨,涂抹人生。 提起辛词,似乎总有“掉书袋”的嫌疑。
其实,那也需要有“书袋”可掉,这正体现了幼安学识广博,且能融会贯通,因此才能驾驭众多生僻的典故。而且,这一评价并不能涵盖他的所有作品。
比如他的《清平乐》,一派田园风光,其意趣之妙已超过陶潜,颇近天真了。所以说,稼轩词不拘一格,绝不至为典故所囿。
前文所引的《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辛弃疾与生俱来的卓绝文笔。 “甚矣吾衰矣!”若单看这几个字,则不免以为是老者意气衰竭之言,以此做为全词开头,似乎下文要一叹到底了。
可是,这是辛弃疾的风格吗?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岂能出此绝望之语?下面几句话给出了原因。“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原来如此,作者感叹的不是自己的日渐老去,而是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
为何缺少共饮的知己,只因自己太过激烈,活得太认真,对朋友难免苛求。也正因如此,自己处处受到压制,甚至不得驰骋疆场,报国建功,难道这样错了吗?作者在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审视和盘诘。
仔细读来,这种悲观是诗人的悲观,这种寂寞却是英雄的寂寞。壮士暮年,想起早年怀才不遇的处境,不能不扼腕叹息,悲从中来。
可是,再多的心事也已成过往,人生数十载匆匆若梦,历史已不可能再改写。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诗人给了我们答案:“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前半生的缺憾已无法弥补,只能无可奈何任白发空垂,愁思暗悬。事实已是如此,陪上再多的心酸也无济于事,又何必对此做过多无谓的祭奠呢?倒不如“一笑人间万事”。
这是诗人自解之语,我们读后却更觉其苦,若痛苦和微笑真的近如咫尺,诗人经年不散的愁绪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这个自我安慰并不成功,诗人自己也非常清楚,“问何物、能令公喜?”失去了“壮岁荆旗拥万夫”的年轻气盛,失去了“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征战年华,还有什么能让作者感到由衷的快乐?恐怕不可能了罢,作者也在思索着。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替代品。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这是本词的一个名句。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
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脱,答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 “一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既然沙场点兵的梦想已成泡影,那么,干脆安心于另一种生活吧。
像陶渊明一样,饮酒赏菊,悠然超逸,不知不觉中便已意至诗成,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惬意。想至此,诗人似已摆脱功名拘束。
回想前半生的愤懑,恰似那些“江左沉酣求名者”,只顾皓首穷兵,豪气干云,岂不知自己并未悟到真正的人生境界。不饮“浊醪”,何知“妙理”?诗文到这里已是另一重天地,作者似已微醉,醉得超然洒脱,醉得与生俱来的豪雄之气冲溢而出,“回首叫、云飞风起。”
多么轻松的一笔,却也写出了无比豁达的心胸。由这一句起诗的意境大为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转为沉静,再转为高蹈的灵魂历险,从此,再不受凡俗的羁绊和诱惑。
我行我路,我写我心,便似庄子所说的大自由状态。此时,作者思绪纷飞,翩然不绝。
兴之所至,喊出这样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狂得至极,但也狂得有理,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诗人写出这句话便似水到渠成。
更何况,这句话才更接近辛弃疾的性格。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这并非小看古人,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于万一。
黄庭坚在〈〈定风波〉〉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相比之下,山谷诗中更多的是对古人的追慕,而稼轩则多了一份对自我的肯定。二者皆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妙品。
写出这样的感受,诗人的心情已平复了很多,“交游零落”之惆怅顿减,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够了。既然自己把一切看。
3 张丽钧《我见青山多妩媚》文章的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 办公室的窗,衔一脉青山。
忧悒的时候,我引自己伫立窗前,游我之目,骋我之怀。 常想那稼轩,一定是在孔子“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个悲凉的句子中怅恨良久,尔后扪着一颗衰朽的心,喃喃自语:“问何物,能令公喜?”——是呢,披阅了太多的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喜”的门槛,被岁月一再偷偷筑高,再不似儿时,一只蚁虫就可以轻易驮走满心的不快不爽。
稼轩抛出的问题,自然要由稼轩来作答。 穿越时空的烟尘,我看见长衫飘飘的词人,指点着凝翠的青山对我微微颔首。
我听见他得意地吟唱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喜欢听这家伙对“青山”情人般的不吝赞美之词,更喜欢他多少有些跋扈的痴愚猜想——他竟张狂地以为,他眼里青山有几多妩媚,那青山眼里的他就有几多妩媚呢! 窗前的我,险些要被这个在心里千回百转的句子逗弄出新鲜的笑,连忙掩了口。
——是担心这笑会冒犯了意兴盎然的词人呢,还是担心这笑会唐突了眼前这决然不会枉担了“妩媚”之名的青山呢?这两个担忧,一律那么美妙,美妙得让我逆流的笑一跌进心湖,就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开花的季节里,我单位为装点铁艺的围栏,打算制作一些宣传牌。
我几乎想都没想,就率先推荐了稼轩的这两句词。如今,稼轩这两句与青山倾心“调笑”的妙词被印在一块不规则的红色牌匾上,惹得与它熟识和不熟识的人都不由在它面前停下匆遽的脚步,轻声诵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猜,所有在这里聆听到这词句的人全都在心里笑了,特别是,当他们诵完了这两个句子,再抬头看一眼那座用“凤凰”命名的青山的时候,他们会笑得更有韵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稼轩是为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做出了贡献的人。
我为打从这个牌匾前经过的奔驰和宝马遗憾呢,它们跑得太快了!我分明看见稼轩的词从牌匾上冲出来,毅然地去追赶它们,却被它们不屑一顾地甩在了身后。 ——这座城市的人们啊,当你经过“文化路”,却没有被稼轩的词抚慰一下,我以为你是没福气的。
我有个师兄,常用手机短信为我默写古诗词,开心的时候写,烦恼的时候也写。当他把稼轩的这首《贺新郎》完整地默写给我时,我回复他说:“嘿!你和老辛联手完,成了—项壮举——赋予我的手机以精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尘世的纷扰尘屑般落满你无辜的生命的时候,让这样明媚的句子掸走那恼人的忧烦。
青山没有学会辜负。葆有与青山对话的兴致是一种不浅的“艳福”。
遣那个精神的自我端坐于远离尘嚣的风景中,叩山为钟,抚水为琴,揽一面妩媚的镜子,惊喜地在里面照见另一个妩媚。 我知道。
只要我还会思想,忧悒就会时刻觊觎我。当忧悒来袭,不论我置身何处,我都希望自己心灵的窗衔一脉青山,我引那个不期然丢失了笑容的自己伫立窗前,游我之目,骋我之怀,字正腔圆地一遍遍吟哦辛稼轩的妙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4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为题材写作文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有些人一味追求雪域高原那种雄伟;追求蒙古平原那种空旷;而忽视了身边的美景。身边的美景在哪里?小区的草坪、公园的花坛,乡村一角……随处可见。
小区的那片草坪,散发着一阵阵芬芳。走近看,那顽皮的小草随着春风的伴奏,翩翩起舞。
抬头仰望,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大白杨。春天,大白杨长出了嫩绿的新叶,尽情地伸展着腰肢,向人们友好的招手。
盛夏,大白杨顽强地抵抗着炎热的进攻。同时又为树下的人扇着凉爽的风。
深秋,大白杨的叶子黄了,打着旋儿飘落下来,与土地融为一体。寒冬,北风呼呼地吹着,而大白杨却像个坚强的卫兵,毫不退缩。
终于,寒冬屈服了,又迎来了生机勃勃的一年。 公园的花坛,五颜六色。
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走进花园,就像走进了花海,流连忘返。这时如果你向上望,又是另一番景象,湛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如万马奔腾,场面壮观。
有的如一朵棉花糖,令人馋涎欲滴。每当秋天的时候,公园的菜园里便站满了人,有的记录小树的生长过程,有的在大树后面捉迷藏,还有的吃着刚采的果实。
像一幅大丰收的画。 乡村一角也非常怡人,今秋时节,那里长出了金黄的稻谷,像一片金海,沉甸甸的穗子压得稻秸抬不起头。
一阵风吹过,掀起起伏的绿海,美丽极了。那里的小溪也非常美丽,清澈、碧绿、恬静,令人神往。
远看它是那样的绿,绿得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近看它是那样的清,清的可以看见溪底游动的鱼虾。冬天,小河结冰了,孩子们常常到那里滑冰,打陀螺……春天,小河的薄冰开始融化了,那冰下的小水滴越积越大,晶莹透明,终于“叮咚”一下,冰块掉进河里,沉入水中。
小溪灌溉着稻谷,滋润着岩石,哺育着公园里的每一个角落。 南国春色固然清秀,北国风光固然雄浑,其实我们也没必要,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去寻求美景,因为美景就在我们身边。
5 关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议论文诗稿是辛弃疾的 贺新郎
那位风骨才女应该是柳如是吧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
6 我见春光多妩媚作文时而明媚时而细雨霏霏的天气催生一路野花绽放;
新生的嫩绿草叶儿弯下腰亲吻着创造它的大地;
玲珑小巧的鸟雀飞上细长的枝干上卖弄着自个儿清脆婉转的喉咙……
天地为何春光旖旎?因为是她来了——春儿踏着羞涩的脚步,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人间。
听见那轻微细小的声音了吗?那是迫不及待地想降临于人世的小生命,是对新世界的渴望,并无夏的烦躁,反之,是轻柔得如女子的孱弱。
看见那波光粼粼的河面了吗?河面上十分有规律地出现了一层层淡淡的涟漪。金色的阳光透过重重阻碍投射向河面,它懒散的睡着,使柔和的河面平添了几分神秘与神圣美。
闻到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了吗?那淡而不失孤傲的香——樱花,几株樱花正孤独而热切地绽放,几天后悄然落成一片白;那淡雅的幽香——桃花,漫天花瓣洋洋洒洒,轻柔,婉约,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贪婪的吮吸着种种花香,浓烈,幽雅……千姿百味,不能自己。
摸到那粗壮挺拔的树干了吗?上面写满了岁月的故事痕迹,树干上的条条伤疤就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忆在时光里沉淀,埋葬……谁又知晓,无人可知。
千姿百态的柳条得意地动腰身,似婀娜多姿的舞者,妖艳地翩翩起舞鸟儿们以树干为舞台,以阳光为灯光,虽无歌厅那般,但大自然的更绚烂,自然。自然之声勾勒出春的本质,歌出春的灵魂……春的美,说不完,诉不尽。
东风解冻,雾色遮峰,万物复苏,草木萌动,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春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春来也!
7 描写青山的优秀散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并不是自大,是处于乱世我自安之若泰的洒脱,是观世间沉浮我却依旧故我的淡然。
品味生活,体会人生,做自己首先要明白什么样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轨道,你便是坐在其中的唯一乘客,看着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静静的任其呈现在你眼中,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没有什么会在你生命中激起大的波澜,一切都可以变得很平淡,周而复始的循环着,不牵挂、不计较,把所有事物都看淡一点,就那样淡淡的生活在自己的轨道里,安静的生活。
在平常、平凡、平淡的淡淡人生中,让自己拥有一份淡淡的情愫,过着淡淡的生活,淡出一份情真意切,淡出一份淡雅清香,淡出一份坦然宁静,淡出一份悠然自得。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放下执着心,以淡然的心态观世界,让自己的人生简单一点,让自己的想法单纯一点,让自己的生活平静一点,让自己的心态从容一点,那样,自己的眉头也会舒展一点,你眼中的世界也会变得缤纷一点,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话并无错,可又何尝不是这个世界让你变成了庸人,复杂的世界复杂了人心,再想简单起来便不是那么容易了,很多人都想看清别人,孰不知他就连自己都看不清,做不到安之若泰,做不到处之淡然,想依旧故我?难…
这世上有多少人看不透这繁华似锦?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脱不离这世间的欲望?被乱了心,迷了魂,尽管自己清楚,仍甘愿沉沦,至于那个曾经的‘我’也真的故去了吧,人是会变的,但本质是不能变的,那些就连本质都变了的人还能称为人么?堪不透那红尘,看不破那过往云烟,自愿被浊了心灵。
淡然如我,平平淡淡,顺其自然,人应该学会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有来便有走,有缘起就有缘尽。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还能应如是么,人们应该在心底立一座青山,定住自己的魂,稳住自己的心,让它帮助自己堪破红尘,指引自己方向,不要被污浊了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得到,失去,缘分的界限,时光亦是匆匆,流年易逝,转瞬沧海桑田,‘我’自依旧不变。
无傲气,存傲骨,有理性,不盲从,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舒还卷,看满楼依旧,霁日光风。
从容,简单,实在,淡然…
8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出自哪词出自《贺新郎·邑中园亭》,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收录在辛弃疾的《辛弃疾长短句》中。
全诗如下: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如下:
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扩展资料: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 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
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
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一句琅琅上口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行含义深刻的“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惹飞絮。”……许多首豪放的诗词,它们共同协助你心情倾出满腔爱国之情,也使我深深地因你而震撼,辛弃疾!
中秋佳节,寂寞的明月缓缓地升起,它摆脱了云烟的束缚,渐渐明亮。于是,月光就静静地洒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泛着淡淡银光。中秋节,让我和你手提酒壶,共同迎着月光悄然坐在石凳上,举杯邀明月,酌酒干杯,当你颤抖着用手举起酒杯时,却又惊异酒杯里有一个波动着的圆月,酥酥地抖着,你不禁触动诗性,眼睛里露着悲伤,一字一句的吟到:“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我知道你又为南宋——这个腐朽的朝廷而担忧。你积极向南宋朝廷出谋划策,努力想收复中原,《美芹十论》、《九议》都是你的心血融汇而成,但事总是与愿违,不是吗?排斥,打击都向你涌来。
突然,你的眼中闪出一丝异样的光芒,你凝视着明月,脱口问道:“被白发欺人奈何?”
月亮依旧如此,嫦娥似乎也望着你,静默。你广阔的心海里突然波涛汹涌,你两眼闪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是的,你相信自己,永远支持自己的事业,于是很想乘风直上,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啊!一个美好的月夜,一首《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一笔挥就,也把我引入你的心灵。
京口北固亭,在那儿,我再次遇到了你,何处望神州?就在这儿,的确是满眼风光,滚滚东流的长江,精美的雕栏翘檐,江上的泛舟,远处天水交接……江南依旧,可远方的中原,又怎样呢?你悲叹。南宋,无能的赵构,你很自然地联想到英雄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面对翻涌的长江,你思绪飘飞,自己的壮志难酬啊!我只能站在一旁看着你忧郁的神色,和那首忧郁的《南乡子》……
四十三,这个代表关失败的数字!终于使你在43岁时躲避尘世,开始虚度年华了,我理解你的无奈与无能为力,一首《鹧鸪天》可以作最好的诠释“追往事,叹今唔,春风不染白髭须。”《清平乐•村居》则将我带入你长期的闲居生活中:“大儿锄豆溪乐,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而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种意境使我看到了南宋的农家生活。
辛弃疾,你的词豪放中含有缕缕伤感,悲壮中又不缺几份雅致,这正是你的精华,指引我遥望坎坷的南宋历程,更使我感悟你的思想胸怀……
可是,一阵激动,我再次拿起诗集,咀嚼着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步入你崇高的心灵。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颇为独特的作家。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抗战实践家.在文学上创造的成就同他在功业上的建树一样轰动.时人以“卓荦奇材,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下面是我整理的辛弃疾作文素材,欢迎来参考!
辛弃疾作文素材1纵观中国文学史,或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文人能像辛弃疾那样。
他庄重沉痛:“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他诙谐幽默:“将止酒,戒洒杯使勿近”;他沉静悠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辛辣老练:“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他缠绵悱恻:“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消”他能文,诗词的豪放与苏东坡并论;他也武,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一生郁郁却从不言悔,认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万字平戎策”,却只能拿去“换得东家种树书”;他志在抗金,却“名因文章著”,只能“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他,辛稼轩,的确特别得让你无从忽略。
他有一段传奇般的轻狂年少时光。高宗绍兴中,北金占区耿京起义,年仅二十二岁的他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其中,叛徒张安国杀耿降金,义军溃散,他只带50人直趋张的驻地要求与张会面,出其不意将张缚置马上,并令张部所属的上万军队归顺,之后他到临安,将张交予朝廷正法可是,再之后呢?
再之后,便是做官,先在江阴任职,之后是建康、江西、湖南、湖北就职地离前线越来越远,稼轩离他的抗金北伐梦也越来越远。直到42岁,他遭馋落职,之后就赋闲了二十年之久,64岁时又当了短时间的镇江知府,68岁病逝。
那样的英雄年少,却只能那样碌碌的一生!
稼轩之苦,想必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他悲痛、悲愤、悲壮、悲凉、悲叹但他在极度郁郁之中还懂得“自娱自乐”,以苦为乐,并时常赋词抒解郁闷,他曾自嘲:“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短短十几字,尽道辛酸。
稼轩之词新。词风新,豪放不失俊美,即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内容也新,要戒酒,作词;与人闲谈,作词;嘲讽小人,也作词。而作词骂儿子,更是旷古绝今之举。我不知是写出了这种词的稼轩的不羁个性导致了他的郁郁,还是郁郁的稼轩为了遣怀而写了这种笑中含泪的词。
稼轩学识渊博,故词多用典。最多时一首词六十多字竟用典九个,几乎一句一个。但他的词又绝非泛泛之辈的“掉书袋”,用典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简直让人觉得不用不行,直叫人拍案称奇。这份广博的学识,可不是后世效颦之辈学得到的。
稼轩、稼轩稼轩之妙处,岂是这短短干字能道得完么? 但拙作已成,只得以此贻笑大方之作,聊祭稼轩先贤之灵。
辛弃疾作文素材2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
辛弃疾作文素材3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在辛弃疾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辛弃疾作文素材4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