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一、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4、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
二、对偶句的句式
1、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
3、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人们所熟悉的对联就是一组对偶句。根据意义的不同,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
4、比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对仗在诗文里的运用,由来已久。
《诗经》里就有比较成熟的对仗句了,比如大家熟悉的“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易经》里也有,比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离骚》更多,比如“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也是就说,在先秦的典籍、诗文里,对仗尽管不严格,也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
到了汉代,汉乐府里的对仗也是很多的,比如“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据说是东汉末年创作的《古诗十九首》里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就显得更为成熟。
其实大家应该知道汉赋,汉赋的句子更是讲究对仗的,并且以对仗铺陈为特征。后来发展起来的大赋、小赋、铭文等,都以对仗为显著特点。
六朝的骈体文是最为兴盛的,。为什么叫骈体?就是因为对仗嘛。并且骈体文还形成了基本固定的句式,因此也被称为“四六体”。前面四个字,后面六个字,这是一句,下一句同样格式,并且对仗。
六朝时期音韵学发展起来了,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越来越接近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这种华丽的文风,在六朝已经成为掩盖内容空洞的外衣,被很多人所批评。到了隋代、唐代,都有官方下文件来批评、纠正。因为不仅仅是对仗手法用于诗歌,奏章也是四六体。
到了初唐的上官仪,也就是上官婉儿的爷爷,把对仗的规律总结了一下,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后来的律诗中的对仗句影响很大。
再到后来,武则天时期,在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这些宫廷诗人手里,把对仗的规范列为格律体的准则,才成为中晚唐开始流行的近体诗,就是我们现在学习、使用的五律、七律什么的。
按说,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是需要对字句进行雕琢的,这与古朴的诗文风气是不相适应的。我们今人认为古朴的更为自然,对仗至少是有损自然风格的。
但是,古人却不这么看。
六朝的沈约、钟嵘,就认为对仗是符合自然的。这是什么逻辑呢?因为在他们看来,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相对,相反相成,因此对仗这种两两相对、形式整齐的文句,正是自然的和谐体现。所以在最初这种形式被称为“偶句”或“对偶”,就是两个一模一样的意思。他们在评价某个对仗句的时候,也往往下一个“自然”的评语。
到后来,人们发现“偶句”和仪仗队列队似的,整齐而相对,所以就叫“对仗”了。对仗和对偶、偶句,说的都是一回事。
对仗在格律体、赋体里的广泛运用,古代散文,尤其唐宋时期及以后的散文,也经常出现对仗的句子,大家读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就会有体会,这里就不举例了。
尽管对仗很成熟,并且广泛运用与诗文,但真正用来贴对联,却是比较晚的事儿。直到五代十国快结束的时候,才出现了楹联。
大家都认为第一幅楹联是后蜀孟昶所创建,并且一上来就是用作春节的春联的。他的对子是这样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可是历史上第一幅楹联,也是第一幅春联。
这个对子有意思的是,孟昶亡国与北宋,把孟昶抓走后,赵匡胤往成都派了自己的官员。这个官员居然就叫“吕余庆”。真是新年之际,纳进了“余庆”。
这还不算,赵匡胤后来把自己的生日定位全国的法定节日,就叫“长春节”。孟昶在这幅对联里已经预告了将会出现一个“嘉节”,就叫“长春”。
一语成谶啊,所以大家写东西,是不能随随便便地写滴。
孟昶发明的春联这种玩法儿,一开始是刻在两块桃木板子上的,所以叫做“桃符”。后世的诗人提到对联的时候,往往用“桃符”替代。
比如陆游的《己未新岁》:“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后来纸张发展了,就成为写作红纸上的对联了,一直沿用到现在。
楹联,顾名思义就是贴在“楹”上的,就是门框。只有春节贴的叫春联,其他场合另有叫法,比如寿联、喜联、挽联等。
楹联作为一种轻便有趣的文体,也是文人雅士们的雅玩之具,很多对联都是做着玩儿的,并不用来张贴。
古代小孩子们上私塾,启蒙就要对对子,这是写诗的基本功,也是文人交际的一种工具。到了清代,才有了《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样的蒙学书,孩子们学对仗就更加方便了。
我们熟知的“天对地、雨对风”之类,就出自这类书。这两本书全用对仗手法写出来,除了普及对仗知识外,还有很多典故在里面,这些典故都是历代诗人们常用的典故。还有一点,这类书按韵部来分篇,所以也是了解和学习平水韵的不错的书。
1 关于读书对仗整齐的诗句
2 关于读书的对账工整的诗句
关于读书对仗整齐的诗句 1收集三十句对仗整齐语言优美的句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 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 维)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 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 维)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 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 甫)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 甫)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白居易)
野火烧岗草,断烟生石松(贾 岛)
2关于读书的诗句古诗大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昚虚《阙题》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
3关于对仗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一姐不如二姐娇,三寸金莲四寸腰
一丈长竿一寸钩,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天一地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百尺楼前丈八溪,四声羌笛六桥西
传书望断三春雁,倚枕愁闻五夜鸡
七夕一逢牛女会,十年空说案眉齐
万千心事肠回九,二月黄鹂向客啼
4描写对偶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3、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
4、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6、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二首》
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8、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9、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菩萨蛮·黄鹤楼》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1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13、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4、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1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17、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
1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19、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井冈山》
20、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对酒》
2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22、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无名氏《画》
2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4、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肃鬼唱歌。——《七律·送瘟神二首》
2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关于读书的对账工整的诗句 1关于读书的读书的诗句
1、《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并不是道人过来嘲笑,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教导投入钻研中。
2、《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3、《柏学士茅屋》
唐代: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4、《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宋代: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译文:
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
5、《送董元达》
宋代:谢逸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译文:
读尽了诗书,你毫无腐儒的酸气;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边塞的气候恶劣,寒风凛冽,你回来时,满面皱纹,须眉已斑。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你慷慨激昂,纵横议论,得到了皇上的激赏。
可惜诽谤你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你流落到江南,来赏玩这里的青山。长江滚滚东去,下有蛟龙发怒,掀起波浪;你这次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回还?日后我们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见,那时你必然还是牢守节操,家中只有破屋数间。
2关于读书的诗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关于发奋读书的诗句
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7、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4关于读书的诗句四句简单又好背
一、《清明》
作者:宋代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二、《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三、《读书》
作者: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赏析: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四、《白鹿洞二首·其一》
作者: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诗中“一寸光阴一寸金”诗句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启发后人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五、《劝学》
作者: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赏析: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关于学习读书的诗句和名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
吾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陆游《解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6关于读书的诗句
古代名人的读书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流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人们,读书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7关于读书的诗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
吾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陆游《解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8找关于读书的诗句五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一、实字对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二、虚字对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三、错综对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
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四、连珠对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此即“迭字”对法。
五、人物对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六、鸟兽对
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
诗中对仗以“鸟兽”为主轴。
七、数目对
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
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八、巧变对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此即重出句法之对(亦即张正体氏所谓之“拱璧对”者)
九、隔句对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此即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此种对法,又称扇对格。《苕溪渔隐丛话》云:“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如杜少陵《哭台州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东波《和郁孤台》云:“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如“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之类是也”。
十、互成对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
胡越书难到,存亡梦岂知;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坠时;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武侯祠)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杜甫:明妃村)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此种对法亦称“句中自对”,如首例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五言如王摩诘:“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七言如杜必简:“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杜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之类,方板中求活,时或用之”。又洪迈《容斋续笔》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烝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斲冰积雪”。自齐粱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升庵诗话》亦云:“王维诗“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严维诗“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鹭涛”,皆谓之当句对”。
十一、流水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野望)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此种句法,两句只言一种意思,且互为因果。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初见淮山》云:“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送俞驾部》云:“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送张子野》云:“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和王尉》云:“度鸟不曾下,新文谁寄评”;《昼寝》云:“
1要优美的对偶句子
古今对偶句
过五关 斩六将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室有惠崇山水 人怀与可风流
亲贤臣 远小人
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漫步半月溪畔 徘徊六角井傍
鸿门晏 桃园盟
登高极目 览水送归
志士惜日短 愁人嫌夜长
坚冰已经打破 航道已经开通
孙行者 祖冲之
英雄气短 儿女情长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三杯竹叶穿心过 两朵桃花上脸来
言必信 行必果
名扬四海 声震八方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游子魂销青塞月 美人肠断翠楼烟
桃灼灼 柳依依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与天地并寿 同日月齐光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雪茫茫 雨霏霏
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
长江人钓月 旷野火烧风
日晚爱行深竹里 月明多上小桥头
山抹绿 燕剪柳
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
仰首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风吹云动星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满招损 谦受益
指鹿为马 画地为牢
斯人千古少 此曲世间无
杏花初落疏疏雨 杨柳轻摇淡淡风
水不干 鱼不尽
寿比南山 福如东海
人生有乐地 流水无尽期
缕缕轻烟芳草渡 丝丝微雨杏花村
私心重 骨头软
功盖天下 誉满山河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心胸阔 天地宽
棋逢敌手 将遇良才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黑发不知勤学习 白发方悔读书迟
朝前看 往前走
清风明月 苍松怪石
惜花春起早 爱月夜眠迟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鬓虽残 心未死
处处春光好 村村气象新
屋漏更遭连夜雨 船破又遇顶头风
2求对偶句,优美句子天风随断柳
客泪堕清笳
天意高难问
人情老易悲
铜雀春情深
金人秋泪横
依依树林出
惨惨烟雾收
静者心多妙
飘然思不群
青山埋白骨
绿水吊忠魂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凤木有余恨
瞻依无尽时
白云悬影望
鸟鸟切遐思
窗竹鸣秋雨
床琴断夜弦
玉梅含笑意
金柳动哀情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转眼人千里
消魂梦一柯
欢娱嫌夜短
寂寞恨更长
星离成恨事
云散奈愁何
勋名满天下
功业在人间
灰撒江河里
碑树人心中
三江载泪水
五岳摧心胸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雪花似掌难遮恨
风力如刀不断愁
夜饮客吞杯底月
春游人醉水中天
雨中竹叶含珠泪
雪里梅花载素冠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浇愁愁更愁
清江锦石伤心丽
嫩蕊浓花满目斑
纵使有花兼有月
可堪无酒又无人
蝉声断续悲残月
萤焰高低照暮空
屏风有意障明月
灯火无情照独眠
酒困路长唯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
勋业辉煌欣自举
名花灿烂喜连枝
颇思泛泛鸥为伴
翻羡翩翩燕作客
欢饮花前秋不老
高吟池畔意多遒
西风残照伤摇落
东风丽日喜花开
江管春归花不发
周窗雨冷草空青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号
碧水青山谁作主
落花啼鸟总伤神
古同松柏清同竹
言可经纶行可师
朗月清风怀旧宇
残山剩水读遗诗
扶桑此日骑鲸去
华表何年化鹤来
蝶化竟成辞世梦
鹤鸣犹悲步虚声
人间未遂青云志
天上先成白玉楼
风凄暝色愁杨柳
月吊宵声哭杜鹃
窗前有竹传声籁
座上无人对雨花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天上急需白玉赋
人间惊陨少微星
繁花将茂秋光碎
岁月如驰夏室寒
花落胭脂春去早
魂消锦帐梦来惊
人生自古谁无死
凡事行其心所安
3“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的下一句怎么接,或者意思相近的对仗句1 你本为年华,雪若倾觞!
2 她本如青冢,焚烟散尽!
3 吾本为古稀,不言青春!
4 卿本为佳人 , 红颜易老!
5 你自是潇洒,玉树临风!
注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年少,可是我付出了我的全部青春。
1、年少,即为少年时。
2、韶华
①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唐)戴叔伦 《暮春感怀》诗:“ 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明)李唐宾 《梧桐叶》第一折:“韶华将尽,三分流水二分尘。”
(清)讴歌变俗人 《醒世缘弹词》第九回:“看看又是残冬过,满眼韶华一片春。”
②美好的年华。指青年时期。
(唐) 李贺 《嘲少年》诗:“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
(宋) 秦观《江城子》词:“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3、倾负即为全部付出之意。韶华倾负可解释为美好的青春全部付出,年华流逝。
扩展资料: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是梨衣子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17k小说网。
参考资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对仗工整且满含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此处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