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南海和黄海,出产的海鲜有什么区别?

东海、南海和黄海,出产的海鲜有什么区别?,第1张

中国的四大海域,又被称为“中国的邻海”,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互相连成一片,自北向南呈弧状分布,特别是我国的南海,有各种非常丰富的资源,包括海洋油气矿产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等,正因为南海海域的丰富资源,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始,还与我国发生过南海争端。对于吃货而言,说到海域,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丰富的海鲜盛宴,海鲜是出产于海里的可食用的动物或植物性原料,也就是原食材,最常见的其中以贝壳类和肢节类为主,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日常餐桌基本都是可以见到的。其实在古书中就已经有了对海鲜用途以及做法的相关记载。有人认为海鲜在哪里吃都是一样的,但是还真是不一样,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差别,所以是个海域东海、南海、黄海和渤海出产的海鲜不论在品种或是海味上也是不同的。有些海鲜里面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矿物,有的还可以降血脂,但是任何好东西都是不宜过量的。讲究一点的吃货还分南方海鲜和北方海鲜,北方海鲜为远洋捕捞的,比较深海,肉质细腻,营养丰富,但是由于受到产量,储存时间以及质量稳定性的影响,相对来说价格会偏高一些,而南方的海鲜大多数都是靠养殖的,味道清淡杂味少, 而且鲜活。也有人会问到,我国那么多的海域,既然所产海鲜不尽相同,那里产的海鲜最好吃呢?有人说青海,也有人说大连,但是相对而言我觉得大连的海鲜更胜一筹,海现在口感上更为鲜美,要评价是否好吃,其中海鲜生长的水温也是评价标准之一,因为大连海域水温也最适宜海鲜的生长。特别是渤海湾的海鲜,渤海湾的刀鱼、渤海湾的灯笼红虾味道也是非比寻常,而且这里出产的海鲜自古以来很多都是海珍品,所以相比而言觉得大连的海鲜会更好吃。

从整体来看,黄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一左右。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偏北流。黄海环流主要由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和黄海沿岸流所组成(见东海中图3)。黄海暖流是对马暖流在济州岛西南方伸入黄海的一个分支(有人称为“对马暖流西分支”),它大致沿黄海槽向北流动,平均流速约10厘米/秒(在源地也不超过25厘米/秒)。

它是黄海外海水的主要来源,具有高盐(冬季兼有高温)特征,但在北上途中逐渐变性。当它进入黄海北部时已成为余脉,再向西转折,经老铁山水道进入渤海时,势力已相当微弱。

黄海沿岸流是黄海沿岸流系(包括西朝鲜沿岸流、辽南沿岸流、苏北近岸局部性沿岸流等)中的一支,是低盐(冬季兼低温)水流,水色混浊,流速小于25厘米/秒。它上接渤海沿岸流,沿山东半岛北岸东流,在成山角附近转向南或西南流,绕过成山角后大致沿40~50米等深线的走向南下,在长江口北(约北纬32°~33°附近)转向东南,越过长江浅滩侵入东海,其前锋有时可达北纬30°附近。

这支沿岸流在山东半岛北岸一带流幅较宽,夏季最宽时可达50余公里。在成山角一带,流幅变窄,流速增大,越过成山角后流速剧减,而自海州湾往南,流速又渐增,至北纬34°附近,增至25厘米/秒左右。黄海沿岸流流速最大区在山东半岛北岸、成山角外和大沙渔场附近。

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基本流向终年比较稳定,流速皆有夏弱冬强的变化。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北上,而黄海沿岸流南下,形成气旋式的流动。夏季,特别是在北黄海,此气旋式的流动因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的出现而趋于封闭。与此同时,黄海环流的流速也得到加强。 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中央水团分布在黄海中央水下洼地区域,其南端可进入东海。它是由进入大陆架浅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后,在当地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混合水团。冬半年(11月至翌年3月),水团呈垂直均匀状态,温度约为3~10℃,盐度约为320~340‰。夏半年(4~10月),由于增温降盐作用,黄海中央水团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高温(25~28℃)、低盐(310~320‰)水,厚度约为15~35米;下层为低温(6~12℃)、高盐(316~330‰)水,称为“黄海底层冷水”(习惯上称为“黄海冷水团”)。两者之间出现明显的跃层。

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这一冷水实际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12月至翌年3月为冷水团温盐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为冷水团的成长期;7~8月为强盛期;9~11月为冷水团向冬季更新过渡的消衰期。黄海冷水团以成山角至长山串连线为界,被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南黄海冷水团与北黄海冷水团相比,温盐度均略高。相应地黄海冷水团有南、北两个冷中心。北黄海冷水团中心位置较稳定,约位于北黄海中部偏西,水深大于50米范围内,最低温度值变化范围为46~93℃。南黄海冷中心位置变化较大,大致位于北纬35°30′~36°45′、东经124°以西区域;最低温度值变化范围为60~90℃。黄海冷水团所盘踞的区域,特别是其边缘部分,夏季形成气旋式密度环流。环流速度自冷中心向外逐渐增大,最大值约为20~30厘米/秒,出现在冷水团的外缘等温线密集之处。

南黄海高盐水,也称黄海暖流水,位于黄海东南部,是伸入黄海的对马暖流高盐水与黄海中央水团混合形成的。冬季,呈现为高温高盐特征。夏季,由于层化和上层中央水的扩展,上层消失,下层仍然位于黄海的东南部,保持着冬季的特征。 黄海的温度和盐度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陆缘海特性。由南向北,由海区中央向近岸,温度和盐度都几乎均匀地降低。海区东南部,表层年平均温度为17℃,盐度通常大于320;北部鸭绿江口,表层年平均温度小于12℃,盐度一般小于280‰,为全海区盐度最低的区域。冬季,随着黄海暖流势力加强,高温高盐水舌一直伸入黄海北部,温度和盐度水平梯度较大,近岸区域温度和盐度较低(温度0~5℃,盐度310~330‰),中部较高(温度4~10℃,盐度320~340‰),济州岛附近最高(温度10~15℃,盐度>340‰)。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从上到下均匀一致。夏季,上层水的温度升至最高,全区盐度普遍降低。

表层水温南部略高于北部;近岸区域,如济州岛木浦、仁川、成山角和江苏北部沿岸多出现孤立的弱低温区(23~26℃)。表层盐度,中部约为310‰,鸭绿江口和长江口外形成低盐(盐度值分别为<230‰,<50‰)水舌,后者可影响到南黄海西南部。

黄海是中国近海温跃层最强而盐跃层最弱的区域。温跃层主要是由于海面增温和风混合造成的季节性跃层(也称“第一类跃层”),有时也出现“双跃层”现象。而盐跃层主要是由两种温盐性质不同的水团叠置形成的,即“第二类跃层”。黄海的温跃层,4~5月开始普遍出现,跃层深度多在 5~15米之间,厚度大部分小于15米;6月以后,它的强度和范围逐步增大,至7~8月,达到最强,系统明显,深度最浅(一般小于10米),厚度最小;9月以后开始衰退,到11月则基本上消失。跃层持续时间达8个月。强温跃层区位于北黄海中部和青岛外海,最强盛时中心区域最大强度每米分别为128℃和180℃。强盐跃层区出现在长江冲淡水区和鸭绿江口外,中心值盐度每米为05左右。 自南部进入黄海的半日潮波与山东半岛南岸和黄海北部大陆反射回来的潮波互相干涉,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两个逆时针向旋转的潮波系统。无潮点分别位于成山角以东和海州湾外。黄海大部分区域为规则半日潮,只有成山角以东至朝鲜大青岛一带和海州湾以东一片海区,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东部大于西部。东部(朝鲜半岛西岸)潮差一般为4~8米,仁川港附近最大可能潮差达10米,是世界闻名的大潮差区之一。西部(中国大陆沿岸)潮差一般为2~4米,成山角附近,潮差尚不到2米,为黄海潮差最小的区域。但江苏沿海,弶港至小洋口一带海域,潮差较大,平均潮差可达39米以上;最大可能潮差,在小洋口近海达67米,长沙港北为84米。

潮流,除烟台近海和渤海海峡等处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外,其他区域为规则半日潮流。流速东部大于西部。强潮流区位于朝鲜半岛西端的一些水道,曾观测到最大流速为48米/秒;其次为西北部的老铁山水道,最大流速达25米/秒以上。吕泗、小洋口及斗龙港以南水域,潮流亦较强,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可达26米/秒以上。 北部一般以风浪为主,南部则多见涌浪。从9月至翌年4月,北部多西北浪或北浪,南部以北浪为主。6~8月,北部多东南浪或南浪,南部以南浪为主。风浪秋冬两季最大,浪高常有20~60米;当强大寒潮过境时、浪高有时达35~85米。春、夏季风浪稍小,一般为04~12米。如有台风过境,浪高则可达61~85米。夏季台风来临时在南黄海西部沿岸曾观测到 85米的波高。大浪区出现在成山角和济州岛附近海区。黄海的涌浪,夏、秋季大于冬季,浪高一般多为01~12米,受台风侵袭时,可出现20~60米的涌浪。

太平洋的尽头是一个地理概念,通常指的是太平洋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洋相交汇的边缘地带。从地图上看,太平洋的尽头位于南美洲最南端、非洲最南端和澳大利亚最北端等地方。

但是,如果将太平洋的尽头定义为它与任何其他海洋或水域的交界点,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有些复杂了。因为太平洋与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都相邻,所以无法确定它的尽头具体在哪里。

盛夏,带着一份惬意的心绪,穿行在草原蜿蜒的乡野,窗外青山悠悠,草原茫茫,一抹柔情暖意在心间荡漾开来。

我喜欢在这个时节下乡,因为“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曼妙诗意景致,在此时此地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远山如黛,绵延起伏,青草茵茵,碧海连天,野花灿烂,漫山遍野,牛羊静默,牧人安祥。这是高原自我雕琢的风韵,也是自然描摹的静美。在这远离喧嚣的山野里,你的双眸是灵动的,你的内心是感动的。即使有一丝的倦意漫上眉梢,你也会理性的沐浴在轻风的清凉里,驱走睡意的缠扰。真的不忍心这诗意的画卷在困顿间错过,很多时候会有一种感觉,错过的东西,就会永远的失去。失去的东西,便成了生命的定数。难道这是随意的放逐吗?于是便警戒起来,至少不要从身边错过,错过一切随缘的美好。

我是一个天生的路盲,很多曾经走过的地方,路过了便遗忘了;再来,心安理得的认为,初来乍到,带着一份愉悦和膜拜,一颗远离尘嚣的心,不厌其烦的赏景触怀,重新领略和感受着熟悉的陌生。所以每次外出旅途,不管是新景还是旧貌,于我总是新颖的,纯美的。其实,眼前走过的路,据司机吴师傅说,这是两年前的初冬,我们来过。而我却没有保留一点落痕,是不是源于那时是荒芜的冬,而疏忽了呢?也许是,我牵强的敷衍着吴师傅,也敷衍着自己!

一路的风景丰饶着迷蒙的双眼,沉醉在这原始而纯粹的自然家园里,我尽享着垂手可得的旷野漫画。汽车像一匹桀骜不驯的烈马,在高原硕大无垠的胸怀里奔驰前行着。走过的风景不时被新入眼帘的画面所更替着,所覆盖着,也小心的提示着时光流淌的声音,岁月凝滞的瞬间。其实每一次旅途,我都特别享受路上的风景和漂泊的感觉,像生命在光阴里灵动。

汽车在驶入贵南境内时,在空旷的原野上,瞬间溢出一片一片灿灿的裙带似得镶嵌在山野中,阳光下流光溢彩的金**。规则或不规则的版块,在眼前浮动,有点妖娆,有点惊艳,也有点惊心动魄。

是久违的油菜花,我的心里顿生一份亲切。

也许是油菜的习性适宜在高原生存吧,在高原,油菜是每家农户必种的农作物,不仅因为它能榨油,同时它也是农作物中经济效益最高的粮食。我的老家在青海之东,小时候父母从来都是将油菜的种植和收成排在其他农作物之首。因为油菜的收成肩负着全家的生活重任,是经济来源,也是生活来源。所以小时候似乎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油菜花的静美与芳香。在我们眼里,油菜花不是花的类别,所以也就不是花的芬芳。它是一种植物,以庄稼冠名,富含着是泥土的气息。我更熟悉它饱满的籽粒,泛着成熟的黝黑光芒。它的华丽转身是在压榨之后,挤出的是一滴滴晶莹剔透,芳香四溢的淡**油脂。农家人的生活,一刻也不能没有的生存食粮。在农村,菜籽油浓香的味道,是油菜花的娇艳和芬芳远远所不及的。这是油菜花在童年里定格的记忆。

而眼前星罗棋布撒落的油菜花,它既是山里人朴实的农作物,也是草原上最妖艳的野山花。美丽的草原,时时,处处展示着动感美妙的画面,令人目不暇接,令人心旷神怡。

汽车在一段缓坡继续前行,突然车里传来一声尖叫声:“黄海!”我循声望去,在前方出现的,再也不是零星点缀的金**,而是一望无际,天地浑然的眩黄。像千军万马的奔腾,像一泻千里的海水,在高原的天地间,在空寂的时空里,怒放着,芬芳着。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青山绿草,黄海滔滔。似江南的织锦,也像西方的油画。

这才是油菜花巍然的雄姿,这才是金**磅礴的气势,在空旷的山野里霸气的绽放。此刻的草原,油菜花是主角,金**是主旋律。

我屏住呼吸,走进仙境般的花海,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蜜蜂在花蕊上唱歌,蝴蝶在花瓣上跳舞,还有那不知名的夏虫在茎叶间赛跑。好热闹的花海!细端一棵油菜花,顶端是黄绿的花苞,下面是绽放的花朵,再下面已是结籽的夹瓣,一支青绿色的枝杆上错落有致的分布着春华秋实的曼妙。清风拂过,金**的花海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花瓣雨簌簌落下,陈述着生命的繁华坠落!

清灵的油菜花,在荒山旷野里倔强的盛放着,与青山为伴,和蓝天相映。野风吹来凝固成一片飘逸的绸缎;山雨欲来温润成一块清凉的玉脂。在风雨的洗礼中,铸就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秋风萧瑟,万花凋败,芬芳怡尽。油菜花在坚守中摇曳着满枝饱满的籽粒,立在天地间,散发着最原始、最丰硕的壮美之态。

我努力的改变着路盲的习性,一路走来,只有这片被誉为金土地的贵南,只有在贵南境内的过马营的天空里,天然的飘溢着油菜花清醇的气息,盛放着油菜花雄浑的壮丽。如此,丰韵着大美青海的博大精深,富饶着壮丽河山的厚重沧桑。

驱车前行的视野里,流动的金**定格为远方的记忆,深邃而沉默。油菜花香侵染着别离的思绪,漫天飞扬,驻足回望的瞬间,我将这块纯净、凝重、灿烂、丰饶的土地收藏入怀。人生千回百转,感恩这段温暖的际遇,就这样在枯萎之前离去,剪放一抹余温犹存的回味装进行囊。在某个怀旧的日子,将幽幽青山,茫茫花海在流年过往里肆意流淌……

在我转身的刹那,一缕山野的花香已在心间缭绕成雾,也许再来,我会是这里的知音。

渤海和黄海是我国北边海域上的两个海,这两个海的分界线全长100多公里。在黄渤海分界线两侧,海水泾渭分明,互不相容。西边的渤海水略显浑浊,呈微黄;而东边的黄海水则很清澈,呈深蓝。那么同是海水,黄海和渤海交汇处为什么不相融?

首先,渤海比黄海浅,黄河水夹杂着大量泥沙汇入渤海,导致渤海水比黄海水更加浑浊,颜色偏黄。再加上渤海属于内海,被大陆和若干岛屿环抱,使得渤海水的流动性变差,本就浑浊的渤海水就更不容易变清澈了。

其次,黄河、辽河、海河等河流的入海口都在渤海,大量淡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渤海,导致渤海水的盐度变低,海水密度低于黄海。根据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情况,就算渤海水不浑浊,这两者的分界线处也会在颜色上出现深浅差异。

主要就是以上这两个原因,才使得黄、渤海水呈现出互不相融的景象,并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

此外,再说点有趣的事。由于黄渤海交汇处的海水密度不同,当船通过这条分界线时,浮力变化,船体会发生沉降,产生颠簸感。有机会的可以去体验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1807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1
下一篇2023-09-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