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话题作文:独上层楼——辛弃疾_1500字

高一话题作文:独上层楼——辛弃疾_1500字,第1张

总有人崇尚着富贵奢靡,追求一举成名天下知,也总有人仅关乎风月情事,笑谈花下做鬼也风流。偏只他一人。一袭素衣,一把长剑。执迷于爱恨情仇,穿梭于血雨腥风。

[少年不知愁滋味]

你名唤为“弃疾”,——抛弃疾病,如若这样便能安乐健全一生,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大抵少年时的你也是这么想的。满怀抱负,风华正茂。

你可还记得从一出生北方就早已陷入金人之手?是否还能想起在年少的日子里父辈带着你“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你断不会忘记的。你清楚地了解到金兵入侵时腐败的朝廷竟无计可施;你深刻地体会到敌人的占领下凄苦的百姓正水深火热。“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正是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使你抛开世俗,决心以满腔热血开辟一条为国尽忠之路。

刀光血影,你勇往直前,人情险恶,你一笑置之。你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皆在于想做一个同西汉大将霍去病一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

当“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之时,你才仅仅只有二十五岁!

仿佛又看见了那落日楼头,遥岑远目的少年,胸口翻覆着的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天下英雄谁敌手]

人人都道你本该吟诗作对,做个文弱书生。却不想你也有满腹经纶,鸿鹄之志。一手握笔,写下的是胸膛中一颗爱国热忱之心,此心日月可鉴,堪比天高。一手执剑,杀出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血路,在复国的漫漫征程你从来都走得挺拔而坚毅!你并不孤独,那身旁的长剑便是的挚友。

当年你楼头远望,痛心于山河破碎,父辈亲手交与你的便是这把剑吧?当年你怀着愤懑与屈辱,疾马南下想要匡扶宋室时,腰间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意气风发,参加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起誓要还百姓一个安乐祥和之时,手中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

你这一路走得艰辛且寥落。唯有这把长剑与你一同赴汤蹈火。但毕竟内心是骄傲的,你那豪情万丈的英雄梦怕是少有人知晓。

但你不会料到吧,走下战场的几十年,却是四处奔波,仕途功名一朝为官。这哪是你当初的理想呢?辗转年华逝去,你仍一心念国。同样是登上层楼,此时的你却“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只得感叹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人生蹉跎,转眼华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放下的宝剑怕是再没有力气提起,又有谁懂得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呢!

寒风凛凛,是谁在醉里挑灯看剑?午夜梦回,多少次塞外沙场秋点兵?想当年金戈铁马,如今却可怜白发生。可有人知道他于临终时还在大呼“杀贼!杀贼!”

[众里寻他千百度]

没有人知道,举酒起誓时是你的侠义,刀光剑影里是你的决绝,边塞黄沙中是你的乡思。更没有人知道,挥墨落笔间亦是你的深情!

后人都说你一生充当着一位爱国者,哪有什么恩怨情仇,连你自己都曾宣称“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恩怨。”而我却不以为然。爱国哪会与情长冲突,洒脱哪会使柔情泯灭。

远离了战场的互相厮杀,没有了朝堂的政治纷争,你可曾独上层楼,细想如何过自己的一生?

《寻芳草》一诗,意境极佳。开头便道“有得许多泪”,这泪来得并不唐突,只缘于相思。空中的大雁未带回锦书,愁绪油然而至。但终归“道无书、却有书中意。排几个、人人字。”那一群大雁排开而来形成的“人”字,不正是一封的书信吗?“心中事,意中人”此情此景,是否为你的心意?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又是否是你的低吟?“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者迷。”可是你对自我内心的认知?

你从不是一个追求风流之人,这满心的情怀也只似水长流。“众里寻他千百度”,并非是知音少见,佳人难求。而是寻遍千山万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高一:杨青与奚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您凭栏远眺

双目凝然

夕阳如血

映在你脸上

却泛出冷光

灯暗黄,灯下

你抚剑长叹,悲慨万端

英雄梦,已成空

一切终究烟消云散

空留一世惆怅悲酸

遥想从前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那个吹角连营的当年

手中的剑

发出了锐利的光芒

在那过秦关吞残虏的英雄道路上

要将扬州路上苦难的泪

拭干

要将拂狸祠下胡虏的血

饮完

可怜白发生

心未死,鬓已残

想报国却被奸佞误

才报国无门,请缨无路

山河破碎

也碎了你的肝胆

笑容里藏着一丝苍凉的绝望

目光却深情坚定地望着北方

且不顾那生前身后名

可那君王天下事

依旧不能了却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作文我想画辛弃疾——600字作文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漫漫长河中,杰出词人辛弃疾可以说是一位建立了灿烂业绩的文化巨星。同时,作为我们济南人的老乡,辛弃疾还是一位一生都致力于统一祖国的民族英雄。近日,记者对这位历史名人的故居进行了踏访。

第一进院落:战袍飘飘宝刀不老

6月5日下午,记者乘车来到辛弃疾的故居——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在四风闸村的东南边,有一片壮观巍峨的仿宋建筑群,在周围的一大片麦地里特别显眼。从村头的公路上远远望去,真有点宋代大宅院的感觉,这片建筑群就是新建的辛弃疾故居。在遥墙镇文化站站长张兆金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村东公路行走,5分钟后便来到了坐北朝南的建筑群旁。

张兆金告诉记者,辛弃疾故居占地293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采取宋代建筑风格,古朴凝重,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落,各进院落展馆、亭榭错落有致,与院内景观谐为一体。

记者看到,这组仿宋建筑群的大门是巍峨壮观的四柱三门石坊,正门横额有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辛弃疾故居”5个大字。整座牌坊气势宏大,蔚为壮观。穿过石坊,为一六角碑亭,石碑正面刻的是稼轩公遗像,下方碑文是“辛公稼轩,名弃疾,字幼安,宋高宗绍兴十年5月11日卯时,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四凤闸村。”背面刻的是“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稼轩历仕始末”。默诵碑刻,词人一生的悲壮历程便历历在目。

碑亭后面是第一进院落的中心,这里矗立着雄伟的辛弃疾塑像,像高28米,用辛弃疾家乡历城特产“绣川绿”花岗石雕塑。只见在绿树鲜花的簇拥下,雕像中的辛弃疾头戴儒巾,身披战袍,腰跨宝刀,昂首凝视远方,一代词人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呼之欲出。

第二进院落:义胆忠魂一代词宗

步入第二进院落,首先看到的是稼轩故里碑,碑高3米左右,上面刻有“稼轩故里”4个镏金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书写。碑基为高台,台周均用雕琢精细的石栏砌成。

绕过稼轩故里碑,宏伟壮观的主展厅便映入眼帘。主展厅由中、东、西三座展室构成,均系木结构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中展室上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楹柱挂对联:“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匾额与楹联皆为郭沫若先生1959年撰写。步入展室,迎门处辛弃疾半身雕像令人肃然起敬。展室四周集中书法、绘画、摄影、木刻、雕塑等艺术手段,构成了62米长的展带,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辛弃疾豪放悲壮的坎坷一生。记者与其他游客驻足观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辛弃疾可是咱的济南老乡!”张兆金对记者说。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他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他曾多次上疏,力陈北伐大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20年。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韩祐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于1207年病逝。

东西展室按“文东武西”的传统方位由雕像和壁画构成。其中,西展室为“义胆忠魂”。室中央坐落辛弃疾身披战袍、视察敌情的一组雕像,形象刻画了辛弃疾鞍马急征、抗击金兵、倜傥英武的儒将之风采,再现了词人当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军营生活。壁画“从大夫之教”到“活捉逆贼”,描绘了辛弃疾驰马渡江、突入军营、生擒叛徒的历历场景,幅幅形神兼备、摄人心魄。

东展室为“一代词宗”,展室中央是辛弃疾豪气逼人、紧锁眉宇的塑像,再现了抗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之情。壁画则从《美芹十论》到“报国无门”,展示了爱国词人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

第三进院落:品操功业不可多得

“辛弃疾不光是一位民族英雄,还是一代文学巨匠!”张兆金指着壁画介绍说,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

在东展室的东侧,在一片竹林的掩映下,一扇木门轻轻推开就来到后院———第三进院落,后院是仿宋民居院落,再现了词人所处的时代氛围,水池、藏书阁、议事亭等仿古建筑慢慢来到眼前,记者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徜徉在800年前的时代中。记者注意到,各个院落四周都由花园环抱,置身其中,花木扶疏,清静幽雅。

山东大学教授刘乃昌认为,辛弃疾是一位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的英雄豪杰,如果仅仅把他当作一个杰出的爱国词人看待,那是不够全面的,尽管他在词坛上享有盛名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其中的许多名篇,如“登建康赏心亭”所写的《念奴娇》和《水龙吟》,“书江西皂口壁”的《菩萨蛮》等等,都是他在担任军政职务时的作品。因此,辛词基本上可称作是英雄豪杰之词、男子汉大丈夫之词。“辛稼轩,词中之龙也。”

在历史上,辛弃疾是一位毕生致力于祖国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和论文在宋末士林广有影响,可惜《稼轩集》明朝以后散亡。今有辑本,仅存诗120余首,已远非全豹。稼轩的创作以词成就最高,词集中有汲古阁影宋本《稼轩词》4卷,又有元刊本《稼轩长短句》12卷。今人邓光铭编撰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收词620余首,最为完备。

作为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彩,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可以说,辛弃疾的品操功业和文学贡献,在古代历史人物中是不可多得的。

与辛弃疾的邂逅作文600字

月夜,我伏在案边,手中是辛弃疾的《破阵子》。读它,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再加上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壮词”不过是辛弃疾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他化身为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本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却只能沉痛慨叹“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他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多数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痛定思痛,当朝当代,钱潮涌地,欲浪滔天。穷乡僻壤衣食问题还没解决,星级酒店有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爱国热忱何在?

将头转向窗外,霓虹灯无比闪耀,我却感到格外刺眼。

作文《辛弃疾对剑说的 话》600字

我读辛弃疾

月夜,我伏在案边,手中是辛弃疾的《破阵子》。读它,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再加上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壮词”不过是辛弃疾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他化身为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本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却只能沉痛慨叹“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他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多数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痛定思痛,当朝当代,钱潮涌地,欲浪滔天。穷乡僻壤衣食问题还没解决,星级酒店有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爱国热忱何在?

将头转向窗外,霓虹灯无比闪耀,我却感到格外刺眼。

我想对辛弃疾说的八百字作文

听惯了“众里寻他千百度”,原贸然以为辛老是僵卧溪堂、伫立愁苦的词家。殊不知辛词婉约中的淡淡情愫含有深沉的政治意味。“词人的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有人说他的豪迈词作稍过了火,也有人说他晚年开始收敛、甚至懦弱。我认为这些言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评价辛弃疾。

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他真正奔走沙场的时间只有二十余年,但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士。他是一个悲愤的武士。闲置二十年对一个满腔热血的武人来说岂止是羞辱。“闲愁最苦”、“烟柳断肠处”都无法真实地描绘辛弃疾心中的痛苦。能让一个九尺男儿写下“断肠”之词,可见他的内心已被煎熬地何等苦闷!后人读着他所谓的婉约名作,读到的是令人怵目的呼唤,使人感受到在他内心堆积已久的愤懑。

他也是一个可悲的武士。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可能日趋渺茫,再加上自己又不被委以重任,辛弃疾心中却还是存有希望。他仍幻想自己的坐骑如曹操的卢那般奔驰于沙场。在大势不在时,仍念着“赢得仓皇北顾”,再“问何人会解连环”,实在令人读罢心中隐隐作痛。南宋局势已无力回天,空有满腔抱负,任凭如何宣泄,也无济于事。可辛弃疾依旧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心情已经不能用悲愤来形容,在后人看来,则已是一种可悲!难怪说他因爱国而生怨,听说在一二零七年的九月,他去世前仍是嘴里不断这喊着“杀敌”知道咽下最后一口气。他有着岳飞的霸气,却不似岳飞的境遇。在晚年的诗作中,他流露出了些许感性的内容,在那首《青玉案》中,不在笑语盈盈中,不在宝马雕车中的脱俗女子仿佛是他自己的写照,他把自己比作是孤高自恃、自甘寂寞的奇女子,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他处境的悲凉。一个堂堂武人竟落得如此境地,真是人生一大悲剧。

辛弃疾的可悲缘于他的生不逢时。倘若他能遇到刘备、孔明这样慧眼识才的君王将相,假使他能够生活在国泰民安的盛世大唐,或许他的命运会改变吧。也许凭着强壮勇猛,它能助蜀汉一臂之力,抑或成为像魏征、狄仁杰这样的贤相。虽然,中国历史舞台上会少一个大词家,但肯定会留有辛弃疾的名字。辛弃疾作为一名武士,一生都念念不忘着战斗,虽然跃马横刀的日子屈指可数,但他仍是一名武士,是一位被后人景仰的英雄。

辛弃疾之梦800字作文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

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

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闷。

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一个字:愁!

愁得无以言说。

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

辛弃疾之梦——作文700字

的起点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我们美好灿烂的一生便由此开始。那一刻就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然而人生的起点不只是我们出生那一个。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起点:有使人通向成功彼岸的;也有使人坠入失败深渊的。其实每个人的起点是一样的,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志向有所差别,所以才导致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十世纪中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两个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踌躇满志得踏上了他们向往已久的那片土地。他们要在那里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两个年轻人的起点是一样的,只有一点:一个年轻人是乐观主义者;而另一个是悲观主义者。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奋斗,那个乐观的人获得了成功,在社会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那个悲观的年轻人却一事无成,在生存和被社会淘汰的边缘上苦苦挣扎……

每个新起点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人们如何看待它。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其完成一半时,乐观的人会说:“只剩一半了!”;而悲观的人会说:“还有一半!”。这充分的反映了人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认识。

由此可知,人生的每一个起点都无所谓好坏,只不过在乐观的人看来都是通向成功彼岸的;而在悲观的人看来几乎都是通向失败深渊的。

人生是丰富多采的。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都会有许多起点,要想把握住每一个起点,你就要学着作一个乐观的人,这样你就会感觉到人生的美好,才能把握住人生的航标,最终通向成功的彼岸。

有关辛弃疾的作文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您凭栏远眺

双目凝然

夕阳如血

映在你脸上

却泛出冷光

灯暗黄,灯下

你抚剑长叹,悲慨万端

英雄梦,已成空

一切终究烟消云散

空留一世惆怅悲酸

遥想从前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那个吹角连营的当年

手中的剑

发出了锐利的光芒

在那过秦关吞残虏的英雄道路上

要将扬州路上苦难的泪

拭干

要将拂狸祠下胡虏的血

饮完

可怜白发生

心未死,鬓已残

想报国却被奸佞误

才报国无门,请缨无路

山河破碎

也碎了你的肝胆

笑容里藏着一丝苍凉的绝望

目光却深情坚定地望着北方

且不顾那生前身后名

可那君王天下事

依旧不能了却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赞美辛弃疾的作文500字

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李白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豁达开朗;而你,有的尽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爱国情怀。因此,辛弃疾,我崇敬你。

辛弃疾,你一生兢兢业业,一心想要精忠报国。你在家乡率先起义,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见风使舵,本着坚定的信念反金犯禁抗敌报国。后来你遇到了耿京,与他共商大计,与他奋起反抗,你尽自己所能,竭自己之力,满腔热血鼓舞起无数士兵的斗志。当义端窃走你的大印投奔金兵时,耿京的斩令落地,你却沉着冷静地请求三天期限,杀叛徒取大印。你跨上骏马,挥鞭向附近的金兵的营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而在山道上,你英勇果断,手起剑落,搜出军印,将义端的头颅挂在鞍上,催动坐骑,回营复命。

辛弃疾,你的赤子之心,让人震撼;你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你想要“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地杀敌报国,因而你组建了“飞虎军”,一支所向披靡的队伍,一支令金人闻风丧胆的队伍。可谁又曾想到,你当初可是冒着杀无赦的危险地上请呈;谁又能记得,你当初在期限二十天的时间里而做出的努力。你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是为民,是为家,更是为国啊!

辛弃疾,你的爱国情怀无论是在下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时,还是在“单骑闯敌营,午仞数杀敌”的豪放风采中,都是那么的真挚。你晚年政治上很不得意,而且身体虚弱,仍心系国家。在九月十日,你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时如同又飞骑在战场上,对着金人砍杀,马儿不停地奔跑着,身后成千上万的大军跟着自己向北冲锋,旌旗飘扬,杀声震天……。

辛弃疾,你的爱国情怀让世人震撼,你的以天下为己任,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的赤子之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什才是精忠报国!因此,辛弃疾,我崇敬你。

以《我是辛弃疾》为题500字作文

月夜,我伏在案边,手中是辛弃疾的《破阵子》。读它,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再加上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壮词”不过是辛弃疾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他化身为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本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却只能沉痛慨叹“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他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多数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痛定思痛,当朝当代,钱潮涌地,欲浪滔天。穷乡僻壤衣食问题还没解决,星级酒店有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爱国热忱何在?

作文《辛弃疾文化公园》300字

今天,我跟妈妈、阿姨、还有一位好朋友一起去神女湖游玩。

刚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地的鲜花,它们有红的、白的、粉的……竞相开放,好像在迎接我们一样。我们在门前的空地上打闹嬉戏,一阵微风吹来,树上的叶子也纷纷落了下来,好像要跟我们一起玩耍一样。有的还飘到空中,好像要跟我们捉迷藏一样。之后,我们又在草坡上野餐。草地上有小花、有小蘑菇,还有小麻雀呢!我们高兴地玩了很久,又到了一座石桥上去,那里有很多人,还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从石桥上往下看,看到的湖水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飞鸟、高山、还有我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最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神女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望采纳!O(∩_∩)O~

有的人,崇尚享乐之路,骄奢*逸;有的人,向往悠闲之路,梅妻鹤子;有的人,钟情平凡之路,平平庸庸;而你,抛开了世俗之路,去体验戎场杀敌的悲壮,感受万民箭熬的苦痛,彰显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另辟了一条辉煌之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年少的你,胸怀壮志。朝廷的腐败,金兵的入侵,百姓的痛苦激发了你的报国之心。你参了军,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保家卫国。你,一个文弱书生,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任。

“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沙场征战,你勇往直前;前路漫漫,你一笑而过。你决心走一条忠君报国之路。

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

抗金归来,你进入了仕途。你鞠躬尽瘁,欲将满腔热血洒朝廷。你刚正不阿,不肯向官场的黑暗妥协,一股正气冲霄汉。或许你的光芒刺痛了他们黑暗的眼睛,或许你的脚步惊醒了他们繁华的美梦,你遭到了排挤。

在这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却偏要背道而驰,不甘沦落。你将满腔报国之心化成笔下灵动的字符,昭示着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泱泱大气。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你六十六岁高龄时,得到了起用。当时朝廷正准备北伐。你为此竭尽全力,并告诫统治者审慎从事,不可草率用兵。但你的忠心遭到了猜忌冷落。你看到郁孤

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你愁闷,却不消极。你仍一心希望抗金能够成功,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的慨叹,你避开了那条归隐山林的路。

在天朗气清的兰亭,仰观宇宙;在人杰地灵的滕王阁,登高作赋;辛弃疾,你躲开了世俗的眼光,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从而使自己的名字由一个符号变作了永远。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

  

  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

  

  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闷。

  

  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一个字:愁!

  

  愁得无以言说。

  

  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高考

问题描述:

美美美文!

解析: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

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但你说你把它失落了。失落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失落在斜阳草树边的寻常巷陌里,失落在你醉后靠着的老松树边上。然后你笑了,笑容有些惨淡。你说你的白发已经生了,你的悲愤已经平息了,你的万字平戎策也换作种树书了。

为什么?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效果,磨损了你的剑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 却无能为力,蚀钝了你的剑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狂风,折断了你的剑吗?

但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你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 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剑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吟之声。▲

评点:

作者怀着对辛弃疾无比仰慕的心情,以其剑为感情抒发的线索,连缀出辛弃疾坎坷、不屈的一生。出剑、用剑,还有作者评剑,对比中只见辛弃疾的剑闪耀愤怒、执著、不屈的光芒。接下来是收剑、叹剑,英雄报国无门,空有一腔抱负和不凡的胆智。文章至此并未低徊不前,而是在第六段突起异峰,铺扬文字,大声赞剑,手中的剑不在,但心中的剑在。剑就是辛弃疾的化身,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至此辛弃疾形象、“我”的感受融入剑中,合为一体,发出铮铮之声,动人心魄。

汗只找到一篇,,先看着吧。。。

一句琅琅上口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行含义深刻的“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惹飞絮。”……许多首豪放的诗词,它们共同协助你心情倾出满腔爱国之情,也使我深深地因你而震撼,辛弃疾!

中秋佳节,寂寞的明月缓缓地升起,它摆脱了云烟的束缚,渐渐明亮。于是,月光就静静地洒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泛着淡淡银光。中秋节,让我和你手提酒壶,共同迎着月光悄然坐在石凳上,举杯邀明月,酌酒干杯,当你颤抖着用手举起酒杯时,却又惊异酒杯里有一个波动着的圆月,酥酥地抖着,你不禁触动诗性,眼睛里露着悲伤,一字一句的吟到:“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我知道你又为南宋——这个腐朽的朝廷而担忧。你积极向南宋朝廷出谋划策,努力想收复中原,《美芹十论》、《九议》都是你的心血融汇而成,但事总是与愿违,不是吗?排斥,打击都向你涌来。

突然,你的眼中闪出一丝异样的光芒,你凝视着明月,脱口问道:“被白发欺人奈何?”

月亮依旧如此,嫦娥似乎也望着你,静默。你广阔的心海里突然波涛汹涌,你两眼闪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是的,你相信自己,永远支持自己的事业,于是很想乘风直上,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啊!一个美好的月夜,一首《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一笔挥就,也把我引入你的心灵。

京口北固亭,在那儿,我再次遇到了你,何处望神州?就在这儿,的确是满眼风光,滚滚东流的长江,精美的雕栏翘檐,江上的泛舟,远处天水交接……江南依旧,可远方的中原,又怎样呢?你悲叹。南宋,无能的赵构,你很自然地联想到英雄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面对翻涌的长江,你思绪飘飞,自己的壮志难酬啊!我只能站在一旁看着你忧郁的神色,和那首忧郁的《南乡子》……

四十三,这个代表关失败的数字!终于使你在43岁时躲避尘世,开始虚度年华了,我理解你的无奈与无能为力,一首《鹧鸪天》可以作最好的诠释“追往事,叹今唔,春风不染白髭须。”《清平乐•村居》则将我带入你长期的闲居生活中:“大儿锄豆溪乐,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而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种意境使我看到了南宋的农家生活。

辛弃疾,你的词豪放中含有缕缕伤感,悲壮中又不缺几份雅致,这正是你的精华,指引我遥望坎坷的南宋历程,更使我感悟你的思想胸怀……

可是,一阵激动,我再次拿起诗集,咀嚼着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步入你崇高的心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759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