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本意:未经安排的相遇。
偶遇原本是指没有上天安排的相遇,也就是作为邂逅的反义词,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认为邂逅这个词语太过于正式,把两个人相遇后的关系描绘得太重要了,所以就衍生出用偶遇来描述这种带有随机性的注定,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心灵上的解脱。
在使用的过程中,偶遇已经成为了邂逅的同义词了。实际上偶遇这个词写出了现代年轻人对于感情的随意,希望遇到一个异性或者同性的朋友,但是又不想要负责任,所以才会衍生出这个词语。
提到徐志摩,很多人都会想到他抛妻弃子的渣男行为,但其实真的放到民国的环境里去,徐志摩足以被人称一句“情痴”。
对于他爱的人,便是百般宠溺,温柔小意;不爱的人,便是横眉冷对,弃之如履。
只不过这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一个叫陆小曼,一个叫张幼仪。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是一场豪门的联姻,面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妻子,徐志摩可谓是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给到。
两人留存的合照里,徐志摩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不情愿的嘴角微微撇着,弄得作为新娘的张幼仪越发的谨小慎微。
可明明不喜欢,但是碍于父母的威逼,他还是和张幼仪生育了一个孩子,长子出世以后,阖府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但是只有徐志摩一副交代完任务的样子。
他对这个孩子没有什么期待,所以也不会有太多的感情,没过多久便拿到父母的资助远赴国外求学。
但是张幼仪的哥哥,看着这对“新婚燕尔”小夫妻长期分离的状态格外不满,便撺掇着徐父送妹妹去国外和徐志摩团聚。
但没想到的是,张家哥哥的好心,却加速了这段婚姻的破碎和结束。
“在那东张西望的人群里,我一眼就看见了他,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里,唯一露出不情愿表情的人。”
张幼仪的追夫之旅,似乎从一开始,便输得惨淡。
很快,这一切都有了答案,他爱上了另一个灵气满满的少女,梳着两个麻花辫,气质清冷婉约,她还有一个极好听的名字,叫林徽因。
他对她的喜欢,甚至没有丝毫的遮掩,甚至当着妻子的面,堂而皇之公开对她的追求和喜爱。
张幼仪看到他那副深情的眉眼,才恍然,原来这个男人也可以变得如此温柔和体贴,缠绵的情诗缓缓道出,诉说出的衷肠就像是滚烫的泪珠落在心上。
丈夫的一腔爱意和满腹深情,全都给了另一个美丽灵动的少女,而她作为妻子却萧索惆怅地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爱情。
张幼仪看着镜子里脸盘圆润的自己,想起徐志摩嫌弃地说道:“土气!”
她不禁的哀叹:婚姻,到底给女性的她带来的是什么?
并不仅仅是羞辱,还有的是伤害。
她不明白,后来的世人也不明白,明明没有深情厚爱,也没有了父母之命的裹挟,徐志摩为何还愿同她行这世间最亲密的事情?
却又在她再次怀上身孕的时候,冷言厉色地要求打胎!
张幼仪心里生出了惶恐:“可我听说很多妇人都是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冷冷地回到:“还有人坐火车死掉的,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那一刻,张幼仪的整颗心都像是如坠冰窖,冰冷的寒意,彻骨遍骸。
她也是家境殷实富养出的娇娇女,被捧在手心里的掌上明珠,怎么如今到了他眼里,她和孩子的性命便是如同不值一提的草芥般低贱。
她没有阻拦他追求自己罗曼蒂克的爱情,可他却对她没有丝毫的柔情。
从那开始,张幼仪的心大概是碎得彻底,为了追求那个美好的少女,他不惜将她推向绝境的深渊。
这也是为何她对后来占据她正妻之位的陆小曼不咸不淡,却独独对那个柔婉的林徽因心存不满和芥蒂的原因。
如果说和张幼仪的婚姻让世人对徐志摩的“渣男行为”存在很大的不喜和唾弃,那么陆小曼的出现,倒是为徐志摩洗白渣男的印象,还让人对他多了几分悲悯和同情。
徐志摩没有如愿追得睿智清醒的林徽因,回国之后却邂逅了已是**的陆小曼。
两人蔑视世俗的爱情轰轰烈烈,甚至让他们的老师在婚礼现场都忍不住开怼:
“徐志摩,你性情浮躁,用情不专;陆小曼,希望你以后恪遵妇道,检讨言行,你们的自私自利导致离婚再婚,希望这是你们的最后一场婚姻。”
这一番“字字诛心”的证婚词,可谓是惊得满堂宾客无不失色,但也看出这一场婚姻的结合背后藏着任性和执拗。
说来可笑,被祝福的婚姻,徐志摩两眼不屑,不被祝福的婚姻,倒是被徐志摩护为珍宝。
陆小曼这个被所有人宠坏的千金**,却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
虽美的弱柳扶风楚楚可怜,教徐志摩疼惜得小心翼翼,但金丝雀又岂是好喂养的!
如果丑人作怪叫做作,那么美人作怪,倒是叫男人好一番轻声细哄才略微消气。
陆小曼总是爱吃闲嘴零食,到了吃饭的时候,吃几口便恹恹的样子,徐志摩怕陆小曼身体受不了,免不了各种诱哄才喂下半碗饭。
而剩下的半碗,徐志摩都是扒拉扒拉便进了自己肚子里,这一幕气得徐父在一旁吹胡子瞪眼。
哪有陆小曼这样当儿媳的,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便是佣人不离身,零食不离嘴。吃完不想动了,便当着公婆的面,吆喝徐志摩将她抱着楼。
徐志摩虽时而向她抱怨:“你一天就是吃,从起身到上床,到合眼,就是吃!”
但还是没忍住买各种进口的零食和水果,向慵懒的美人大献殷勤。
什么冰糖葫芦,烤白薯花生,陆小曼来者不拒,徐志摩为了让她吃得开心,还总各地搜刮特色的零食水果:火腿茶菊、天台的橘子、日本长崎大樱桃。
真把美人的嘴吃上火了,徐志摩又是在一旁心疼的不得了。
好在徐家家大业大,经得起这般消耗和造作,可是两人这般不着调的性格,徐父怎么看的下去,便是一怒之下,便将徐志摩夫妇扫地出门。
没了父亲的资助,两人的生活境况迅速缩水干瘪起来,但是陆小曼又是一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儿,佣人厨子,豪宅小洋楼,那是一样都不能少。
娶了公主,自然是要先盖一座城堡,不然怎么能叫幸福的童话故事呢?
为了能让妻子陆小曼一直生活中在美满的童话故事中,徐志摩是白天累当马前卒,黄昏回家还要化身王子,陪着吃饭聊天加解闷。
这样的徐志摩还不算是好男人吗?摸着良心,这可是民国时期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佳婿了。
为了维持陆小曼体面的名媛生活,徐志摩身兼数职,同时在三所大学里担任老师,这还不够,课余时间还要不停地写稿赚取稿费,后来更是为了生计,在上海和北京两地来回奔波。
当时人们的年薪是5块大洋,徐志摩一年奔波所得有几百大洋,相当于现在年薪百万的水平。
然这些还不够一个吃穿用度都讲究品牌的陆小曼几天挥霍的,家中莫说存款余粮了,徐志摩甚至拿不出闲钱给自己买一件干净体面的大衣,整个夏天都是一件洗得掉色的长大褂。
真真是应了那么一句话:“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
徐志摩为了陆小曼精致的生活,落魄窘迫到昔日的老妻张幼仪都看不下去,提出要帮他买一件新衣服。
即便如此,翻开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件里,仍是宠溺地喊着“乖乖”,殷勤地拿各种漂亮衣服鞋子来讨好和献宝:
其实徐志摩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卑微,陆小曼是千娇百宠的千金名媛,他徐志摩也是金银养大的富家少爷。
但他那么地爱她,只要是陆小曼多看一眼,他便恨不得将全世界的珍宝,都捧到面前,博得美人一笑。
看到这,没有谁不羡慕陆小曼的好命,这段和全世界为敌的婚姻里,徐志摩是一点都不舍得她输呀!
即便是后来翁瑞午出现,那多少次发生的龃龉和争吵,徐志摩都没有肯对她说过什么重话和甩一副冷脸。
那曾经面对张幼仪的冷言犀语,低蔑嘲讽,在陆小曼的面前都化成了伏低做小,温声赔罪。
纵然是后来陆小曼染上了不良恶习,身边所有人都在劝说徐志摩离婚解脱,但是徐志摩仍然坚持婚姻。
那个时候的徐志摩已经是被这段爱情折磨得遍体鳞伤,身心疲惫,但仍对忠告自己的朋友说:“小曼正是为了我才离婚的,如今我若是再同她离婚,她这辈子就毁了。”
这一番言论,若是教张幼仪听到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也由此可见,徐志摩并不是渣男,只不过他的爱兜兜转转,都没有落到第一任妻子张幼仪身上。
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叹,就连徐志摩最后飞机失事前,也是刚从和陆小曼吵架的阴霾里走出来,他留给陆小曼的最后一封信里,说着:
“眉,我想你,真的是想极你了,你什么时候才肯听听我的主张,求你节省点钱财。”
可讽刺的是,徐志摩的那场飞机,却是从上海飞去要听初恋情人林徽因的一场演讲。
而死后,装有他日记和重要资料的百宝箱却在红颜知己凌叔华那里。
也是因着这些原因,后来的世人都要来对徐志摩骂上一两句渣男。
但徐志摩并不是渣男,渣男是对待感情不认真,故意玩弄女子的感情,三心二意,朝秦暮楚。
在民国,徐志摩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虽然有着男人的通病,在那个自由横行的年代里,抛妻弃子,不顾责任,追求爱情。
并且和当时民国的很多女性暧昧不清,光是在徐志摩的大名之下,我们总能想到很多与他相关的女性: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凌叔华。
徐志摩在 情感 上面,如果是遇到了自己深爱的妻子,他没有当时文人朝秦暮楚的臭毛病,在婚内也没有出轨的举动。
他喜欢一个人,清清白白地放在心里喜欢,给她写情诗诉衷肠,没有逾越的言行。
对自己亲自选择的爱情和婚姻包容性极强,这一点在对陆小曼的宠溺,和她与翁瑞午的关系亲密上的纵容都能看出来。
民国是一个思想混乱的年代,那个时候的文人都假自由之名,在外行风流之事,一边严守夫为妻纲,一边朝秦暮楚宣誓爱情自由。
他们在外沾花惹草,引来无数为自己风采折腰的美人,蹲守在家里为他们洗手作羹汤。
在外海誓山盟谈婚姻未来,回到家里便对着家中操劳的妻子,谈起和离自由婚嫁,丝毫没有想过,他是能婚,可发妻未必还能嫁!
从爱到不爱,从喜欢到厌弃,这才是真正的朝秦暮楚,荒唐风流的渣男。
如果说徐志摩只是精神稍加出轨,对着曾经喜欢的人,念些情诗,起些相思,怀念的也无非是那葱茏岁月背后的少年意气。
而与之相同处在民国时期的同行文人,多少应了一句:负心多是读书人。
抛弃发妻追求杭州第一美人的郁达夫,深爱过王映霞又弃之如敝履,深深诋毁;
远渡重洋,路上邂逅年轻漂亮的秦德君,同居后劝人堕胎,定下四年之约逃之夭夭的沈雁冰;
自己婚礼上一眼定情表妹曹诚英,瞒着妻子在外出轨的胡适;
和多位女子有染,一生数段风流,甚至殴打家暴妻子的萧军;
这些民国的文人,何其风流,又何其负心。
与之相比的徐志摩,起码是一个在追求到自己所谓的爱情后,肯一心一意过日子的丈夫。
对待张幼仪从之前的厌恶,到后面的愧疚;
对待林徽因爱而不得,始终放在心里珍视当做白月光;
对待凌叔华,虽有一些淡淡的暧昧,但是都保持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离;
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妻子陆小曼,真可谓是付出生命的去宠爱和维护她的美好和风光。
比起分开之后便如若仇敌,或者是境遇可怜成为弃妇的故事,和徐志摩有关系的那几名女性都在 历史 的舞台上,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精彩。
并且在徐志摩死后,也都对他有着念念不忘的情义,固然他曾负心张幼仪,但终其一生都是一位有情郎。
因此在对比当时的负心薄情的文人之后,徐志摩受人追捧,被称“情痴”,亦不为过。
自古便有“才子佳人”的说法,徐志摩作为一代才子,身边自然少不了佳人相伴。但是提起徐志摩的爱情和婚姻,大多数人都只知林徽因和陆小曼。其实不然,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名叫张幼仪。她虽不如林徽因和陆小曼有名,但是在我看来,他对徐志摩的爱却最为深沉。
说起张幼仪,其家世显赫,几位哥哥均属社会名流,她本人也是相貌端庄,举止文雅,秀外慧中。她虽不如林徽因兰心蕙质,聪慧横溢,却较之更加贤良淑德,虽不如陆小曼亭亭玉立,才貌双全,却较之更加知书达理。但是就是如此女子,却遭到了徐志摩长期的忽视冷漠和残忍对待。
两人因张幼仪的哥哥牵线而联姻,属于包办婚姻,受过新式教育的徐志摩心里自然存有许多不满和埋怨,因此,当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下撇地叫她“乡下土包子”。所以在我看来,徐志摩在还未认识这位自己未来的妻子之时就已经早早在自己的心里为她定了性,他其实从未真正了解过她,更别提爱她了。
即便如此,徐志摩还是在家人的安排下在1915年10月29日与张幼仪举行了婚礼。此时,徐志摩只有16岁,张幼仪才13岁。成婚没多久,徐志摩便远赴国外留学,而在这之前,张幼仪已为徐志摩生下一个男孩。我一直在想,如果徐志摩没有出国留学,他是不是可以慢慢发现张幼仪的好,甚至于喜欢上她,爱上她。如果徐志摩陪着张幼仪安稳度过一生,是不是就没有之后那么多的悲惨故事。可是,没有如果,对于只想穷其一生来寻访自己灵魂伴侣的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
徐志摩还是走了,张幼仪也从此开始了她的漫漫相思路。
远渡重洋的徐志摩或捧书沉思,或与友人叹论古今,抑或追寻自己的远大理想。他也曾闲暇时思念自己的妻儿,但究竟是情之所至还是孤独寂寞,无从所知。
终于在所有人的期盼中,张幼仪不远万里来与徐志摩团聚,就在大家都以为会上演一场亲人久别重逢的大戏时,意外又一次发生。徐志摩邂逅了活泼明丽,风华绝代的林徽因。林徽因就像是一道绚丽多姿的彩虹,明媚了徐志摩忧郁寂寥已久的心海。可惜“襄王有梦,神女无心”,徐志摩的满腔痴情换来的只是如梦一场。
正在此时,张幼仪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徐志摩身边,刚下码头,满身疲累的张幼仪看到的是一张失望嫌弃的脸,张幼仪提到心口的喜悦之情全都化为了一汪死水。徐志摩带她去商场买衣服,嫌弃她土;看见她坐飞机呕吐,骂她“土包子”;给她找来老师教她知识。生活很平静,却也很沉闷。看着徐志摩对友人的热情和对自己的无视,张幼仪心里隐隐明白了什么,她感到悲伤和无助。夜色朦胧,她怀着不安告诉徐志摩自己怀孕了,她试图用最后一根稻草来挽救他们濒临破碎的婚姻,但是却听到了徐志摩冰冷的声音:“把孩子打掉。”张幼仪彻底绝望了,她没有想到自己深爱的丈夫会如此对她。她继续问:“我听说有人打胎死掉了。”也许此时的张幼仪还对徐志摩心存幻想。徐志摩冷冷地说:“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张幼仪的心彻底陷入了深渊。她知道,她离自己的幸福越来越远了,不是她不去把握,而是她把握不住。
不久后,徐志摩失踪了。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张幼仪彻彻底底地被抛弃了。向家人求助后,她来到了德国,在孤独清冷的日子里她独自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在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一周之后,徐志摩与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桩文明离婚案,当时震惊了全中国。
徐志摩解脱了,他彻底摆脱了旧社会包办婚姻的枷锁,但是另一个女子却因此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作为当时一个身处那样环境的女子,张幼仪无疑是悲惨的,但是她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婚姻破碎,丈夫离开,她独自一人抚养孩子长大;无所依靠,异地飘零,她开始学习,开办银行,经营服装公司,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起冰冷的生活;尊严扫地,绯闻四起,她尽心侍奉徐志摩的双亲,操办丧事。
在张幼仪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悲惨的婚姻失败者,而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女人。面对不幸的婚姻,她勇敢走出困境;面对爱人的离弃,她不恨不怨;面对自己的亲人,她倾心相护;面对自己的生活,她乐观以对。她对命运所带给自己的不幸,全权接受并且报之以歌,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和气度?
当爱还在时,她无怨付出,当爱不在时,她忍痛收手,坚决不让自己成为包办婚姻的陪葬品。有人说正是因为徐志摩的无情才成就了之后的张幼仪——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否则她也只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相夫教子的普通女人罢了。对此,我不否认。但我认为即便如此,那她也是一个有温度,有思想,有感情的普通女人。
芳华已逝,流年飘零。当有人问及她对徐志摩的感情时,她幽幽说道:“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的,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的一生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是啊,如此付出如果还不叫爱,那叫什么呢?
如果说两情相悦的爱是爱情的话,那便是小爱,能够如张幼仪这般不计得失,不问回报的爱才是真正的大爱。
人生如戏,最终徐志摩还是做了“负心汉”,辜负了情深义重的张幼仪。他们的婚姻不仅是他们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