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宫崎骏老师的名字大家应该都听过,他是日本的一位漫画家以及动画导演,同时他也是世界级的一位偶像人物。关于宫崎骏老师指导的动画**作品,其实产量并不是很高,但有哪一部不是经典,对于经典的产量,他的动画作品已经够多了,更何况长篇动画的制作远比你想的要困难。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宫崎骏老师的动画,而且不止是一部两部的。小编最开始看到的是《哈尔的移动城堡》,当时其实并不喜欢这种风格,总感觉缺少了一些激情和紧张刺激的剧情。后来慢慢的发现,之前自己的想法是有多么的愚蠢。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已经多次退休的宫崎骏老师,看看他何时才能复出。
宫崎骏的在成名之前
宫崎骏从幼年的时候就对飞机和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在他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且他对飞机的了解也超过了很多人。这一点并奇怪,宫崎骏的父亲宫崎胜次和他的叔叔宫崎芳太郎合伙开了一个工厂,后来成为了中岛飞机场的外包分工厂。鼎盛时期他们的员工达到了近三千人,而任务就是负责零式战斗机的生产。因为经营军事企业,宫崎骏家族几乎完美的逃过了战争灾祸,但宫崎骏对战争的反思一直未曾间断过。
1945年,宫崎骏的家乡遭到了盟军的轰炸,根据宫崎骏老师的回忆,当时母亲抱着他上了工厂的卡车并准备逃离这里,一路上无数同乡向他们求救,但因为条件有限,宫崎家族只能视而不见。那一年宫崎骏老师只有4岁而已,但这件事却像一个大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中很多年,这也是他痛恨战争的原因之一。
因为战争的缘故,宫崎骏全家搬到了宇都宫市,并在那里重新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1947年,宫崎骏的母亲宫崎美子患了严重的肺结核,为了得到有效的治疗,他们经常搬家。1950年,宫崎骏搬回了东京,并在当地置办了一套房产,而这房子被宫崎骏放在了“龙猫”中。在这期间宫崎骏老师就已经对漫画有了浓厚的兴趣。
到了高中的时候,宫崎骏开始正式的学习绘画,1958年,东映动画公司根据我们的民间传说,创作了日本的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白蛇传》,这部动画片深深的吸引了宫崎骏,也使得他有了做动画的理想。大学毕业之后,宫崎骏在东映动画公司担任画师工作,首部由参与制作的动画是《汪汪忠臣藏》,而后因为宫崎骏老师能力优秀,被任命为了东映动画的公会书记。
1971年,宫崎骏离开了东映,辗转9年之后,宫崎骏来到了东京**新社,在这里他首次担任动画导演一职,而由宫崎骏老师导演的第一部动画**则是《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关于鲁邦三世系列看过的人应该不是很多,但从经典程度来看,它才是在日本最受欢迎的动漫。
吉卜力工作室和宫崎骏的作品
1985年,宫崎骏、高畑勋以及铃木敏夫和德间书店合作,并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现在的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龙猫形象。第二年吉卜力工作室第一部动画**诞生,它就是《天空之城》。从这部动画开始,宫崎骏老师和天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年吉卜力又推出了《名侦探福尔摩斯》的两部剧场版,均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1998年,经典的《龙猫》上映,据说故事中的龙猫其实是以宫崎骏母亲宫崎美子为原型的,后来这龙猫的形象也成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标志形象。虽然剧情中的昭和背景不被日本的高层认可,但龙猫还是让日本动画成功地走向了全世界,甚至片头曲《散步》也成了当时日本小孩随口就能哼出的歌谣。而我们能看到的第一部宫崎骏动画**,也就是《龙猫》。
1992年,《红猪》上映,这是小编最喜欢的宫崎骏动画,看的时候年纪还很小,但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故事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主角是一头猪,准确点说是一个长着猪脑袋的人,这放在别的影视剧中就有点惊悚了。至于为什么是一头猪?这源于宫崎骏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主角本是个帅气意大利飞行员,但受到诅咒变成了猪,实际寓意是“宁可变成猪,也不变成法西斯”。
《幽灵公主》诞生于1997年,它让吉卜力工作室和宫崎骏走上上了巅峰时刻,这部**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一览无遗,同时它也是宫崎骏所有动画中最血腥的一部。《幽灵公主》刷新了日本当时的票房记录,一直到被《泰坦尼克号》超越。不过很快《千与千寻》就把《泰坦尼克号》给挤了下去。
千禧年之后,宫崎骏老师的年纪其实已经很大了,但他依旧准备创作更多的动画**。因此《千与千寻》诞生了。在一个神秘的世界中有一个神奇的澡堂子,一群妖魔怪和一个人类小女孩上演了一出寓意深长的戏码。宫崎骏老师原先的设想是千寻和白龙一起击败汤婆婆和钱婆婆,但因为时长的原因,才改掉了这个老套的剧情。另外日本票房史记录中的第一名,到今天都是《千与千寻》,并甩了第二四十多亿日圆。
结语
和其他人有些不同,宫崎骏并不喜欢使用笔名,“宫崎骏”这三个字就是他原来的名字,但这不证明他没有笔名,“秋津三郎”、“宫崎妄想”都曾经是他使用过的笔名。而“吉卜力”这个名字其实是随便起的,源于一架飞机的名字。
现今宫崎骏老师已经是七十九岁了,这个年纪已经不允许他亲自投身到每一部动画创作之中,但吉卜力工作室完美的继承了宫崎骏老师的匠人精神,他们坚持使用传统手绘的方式制作每一帧动画,而宫崎骏依旧以指导的身份参与进动画的制作中。2017年的时候,宫崎骏再次宣布复出,相信他的新作品马上就会和我们见面了。
姓名: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全名: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罗·让·尼波穆切诺·圣蒂西马·特林尼达德·路易斯·毕加索。
Pablo Diego Jose Santiago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Crispin Crispiniano los Remedios Cipriano da Santisima Trinidad Ruiz Blasco y Picasso
生卒: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
描述:画家 剧作家 诗人
籍贯:西班牙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党员。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编辑本段]生平大事记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4年 首度展出作品;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毕加索《人生》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粉红色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拿烟斗的男孩》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2年 把上胶的纸贴到画上,进一步发展立体主义;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作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系列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周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魄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了,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 篇1一位画家,擅长做减法。他是毕加索。
毕加索一生酷爱画牛。年轻时,他画的牛就已经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曾有一次,毕加索在田间画牛,一头黄牛也正在田头吃草。牛瞥见画中之牛,瞪大眼睛,盯了片刻之后,竟然落荒而逃。从此,毕加索被人称之为牛人。后来,毕加索画的牛越来越简练,筋骨凸显、笔笔精湛。到了老年时,毕加索画的牛只有寥寥数笔,把皮毛血肉全都减去了,只剩一副骨架。
正是这些只有骨架的牛,成了毕加索的巅峰之作。毕加索说,他的成功来自于减法。有一位企业家,也擅长做减法。他是乔布斯。
1997年,乔布斯在阔别12年后重返苹果公司之时,苹果公司正陷入严重危机。乔布斯召集高管开会,问道:“跟我说说这个地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还没等人回答,他突然嚷道,“问题就出在产品上,苹果的产品太多了。”他认为,是苹果的产品线太长,精力过于分散,才导致做不出一款精品。于是,乔布斯毅然砍掉了苹果公司的大部分项目,包括成就了苹果公司上一个辉煌的牛顿掌上电脑。而减去了这些项目之后,苹果公司专注于做手机,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塑造了今天的行业领袖地位。
正是专注于一个领域,成就了苹果公司的今天。乔布斯也说,他的成功来自于减法。
有一位总统,同样擅长做减法。他是里根。
里根上任之初,美国正是经济危机之时,生产停滞、物价上涨、财政收入锐减,可谓内外交困。没有人想到,里根出的第一招竟然是降税,第二招是减少政府审批项目,第三招是削减政府职能。在一个看似需要用加法来加强管理的时候,里根却用减法激发了市场活力,从此,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腾飞。
正是少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才使美国走出了危机。同样,里根的成功来自于减法。
如果人生是加法,匆匆的脚步就会难以停歇,到头来只能让身体劳顿疲惫,心灵背上沉重负担。如果人生是减法,减缓脚步,松弛神经,将牵绊自己的移开,将压力放下,将心中的忧虑倾出,成功就在蓦然回首处。所以,成功人士多用减法。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 篇2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卒于1973年。作为一个画家,他画风多变,数量充沛,在20世纪旁出无人。
1904年,他才二十出头,只身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年轻的他发脚不齐,头发油亮可鉴。他很严肃,但微微翘起的嘴角更多的是笑意。他的眼神里蓄满生命的汁水,他还是一株青绿的嫩芽,未经风雨,整装待发,对人世有好奇,对人生有自信。
到了1917年,毕加索已过而立之年,他已经开始探索立体主义,并小有成就,举办过一两次画展。他端正地坐在蒙有窗帘的室内,衣冠楚楚,发线泾渭分明,梳理得妥妥帖帖。他的标志性的大鼻子闪闪发亮,盘踞在脸中央,象征着他试图融入社会人生却不很顺利。每一个人都需要调整适应,才能与社会人生相安无事,天才绝世如毕加索也不例外。他的嘴唇因爱情更加柔软多情,嘴巴略张,似乎有表达的冲动,也好像还有动摇——因为他对未来有了期许,而未来并不确定。十多年前,他不会动摇,因为任何可能都是未来,反而无所谓。他的眼神是一潭绿阴覆盖之下的水面,轻微地慌张摇动,思索,探寻,也等待安慰与鼓励。
最后一张肖像摄于他的晚年,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的。他老了,秃了头,额头和面颊上有深深的皱纹,但他从未如此迷人过。他的眼睛陷得更深,但强烈聚光,直视人心。他已看得太多。他的嘴角较壮年有些许干瘪,但坚定地抿住。他已表达太多。如今的他不轻易发言,因为他太熟悉社会,一说,就是至理名言。即使是他的大鼻子,也因个性鲜明的目光和嘴角,突兀的轮廓神奇地改善了。他的脸是和谐的。
他想做的已经做了,他的心是平和的。他甚至恢复了儿时的顽皮,他说:“你们期望我告诉你们什么是艺术。如果我知道,我将据为己有。”
——这多像每一位凡夫俗子的人生演义啊。年轻时自信快乐,中年妥协而获得成就,晚年则可从心所欲,东方的孔子几千年前就曾总结过的人生规律。即使为毕加索,也不过是这样的人生轨迹,想来让人心灰意懒,又不免在阳光里伸个懒腰,不管怎样生活,都很好,都很好。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 篇3如果把毕加索比作一架不知疲倦的马车,那么女人则是这架马车上的轮子,是轮子让他能够尽情狂奔,又总是赶在潮流的前面。如果没有这个轮子,他恐怕只能痛苦地、无可奈何地叹息和焦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全欧洲,当战争威胁着人类生存时,各种时髦的远离现实的艺术都失去了生命力。
1915年12月,毕加索在诗人兼**导演科克多的推荐下,参加了佳吉列夫芭蕾舞剧团,为他们设计布景、服装和道具。毕加索随着这个团在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巡回演出,观摩那里的艺术大师的杰作,使他很自然地转向现实主义。在演出期间,毕加索认识了该团的女舞蹈演员奥莉嘉·克柯洛娃,一位长得漂亮,浑身透出一股贵族味和古典美的俄国姑娘,奥莉嘉那种俄国的正统风格和异国的神秘格调使毕加索着迷,也与他当时追求古典主义艺术是一致的。1918年的12月,他们结为合法夫妻,这给毕加索的生活增添了欢乐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个时期,他以奥莉嘉为模特儿创作了大批充满生命力的富有诗意的新古典主义作品《阳台》、《女学生》、《坐在安乐椅上的奥莉嘉》、《坐着的女人》等。在这些作品中,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了毕加索这个时期的突出特色。他创作的《母与子》是奥莉嘉为他生下保罗之后的杰作。画面中的母亲持重、丰满、朝气蓬勃,富有女性美的魅力,蕴含着青春活力和创造精神,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画中的孩子活泼可爱,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希望和力量的源泉。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安谧、平和、充满爱恋的感觉。
1918年战争终于结束了,然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却难以抚平。人们消沉悲观,对一切都丧失信心,连信仰都发生危机。此时的颓废派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风靡欧美,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流派:荒诞派、意识流、无意识、存在主义等等。他们否定理性、否定传统、否定生活,甚至否定一切人,而毕加索却正好相反,他并没因战争对世界和人类美好生活的摧残而消极悲观,而是更加执着地在生活中寻求希望和力量。
不幸的是他与奥莉嘉的感情出现裂痕,奥莉嘉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使她越来越看不惯毕加索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趣味。她更不理解毕加索越来越旺盛的创作热情和无止境的艺术追求。奥莉嘉感到毕加索的世界里没有她,这使她非常懊恼。她开始大吵大闹,要求毕加索只关注她一个人。
奥莉嘉的盛怒使毕加索一筹莫展,在这时所画的《三个舞女》最能表达他的那种毁灭感。画面上三个被肢解的女人充满梦魇般的痛苦,歇斯底里地张牙舞爪。
痛苦的毕加索整天像游魂一样到处乱逛,甚至在寒冷的夜晚也不停地在街上散步。1927年1月8日的下午,寒风刺骨,毕加索又像往常那样在拉斐特艺术馆附近散步。他头脑里一片空白,如不是从地铁车站走出一位金发女郎,他可能要一直这样混过整个下午。
这位长着一只古典希腊式的鼻子,一双蓝灰色眼睛的女郎就是玛丽·泰雷丝。她的形象似乎早就印在了毕加索的心中。他胆大妄为地走过去,一把抓住泰雷丝的胳膊说:“我是毕加索,你和我在一起将干一些了不起的大事!”
泰雷丝当时只有17岁,还是个学生,她哪里知道什么毕加索。当她把这个陌生人的唐突和无礼告诉母亲时,她的母亲却大感荣幸。就这样,泰雷丝便开始与毕加索约会了。在泰雷丝18岁生日那天,她成了他永远不变心的情人。她驯顺,愿意接受毕加索一切意志,她只为他个人所有。由于有了这个轮子,毕加索驾着自己的艺术之车跑得更快更欢了。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 篇4毕加索出名以后,仿照他的画的人与日俱增,一时弄得真假难辨,让人们颇为担心。
一天,一个专门贩卖艺术品的商人见到了毕加索的壁画《和谐》,他对画面所表现的十分不解。为了充分了解毕加索的绘画风格,以防上当,他专程带了另一幅签有毕加索名字的画来求教于毕加索。
商人开门见山地问毕加索:“为什么在您的壁画《和谐》中,鱼在鸟笼里,鸟反而在鱼缸里呢?”
毕加索不假思索地答道:“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这时,商人取出那幅画,想证实一下这幅是不是毕加索的真迹。毕加索向那幅画瞥了一眼,轻蔑地说道:“冒牌货!”
通过这次会面,商人似乎领悟了毕加索绘画的奥秘,于是,事隔不久,商人又兴冲冲地拿了一幅毕加索的画来找毕加索,问他这幅画是真是假。毕加索看也没看便答道:“冒牌货!”
“可是,先生,”商人急了,喊叫道,“这幅画可是您不久前亲笔画的,当时我在场!”
毕加索微笑着耸耸肩膀,说:“我自己有时也画冒牌货。”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 篇5一次有画家拿画来给毕加索看,那是一些素描。毕加索开始一张张地看它们,近看,远看,必要时就戴上眼镜看细部。那样子仿佛他过去从来没见过什么是素描似的。他的眼睛从未离开过它们,他把一切置之度外,完全沉浸在他在看的东西上,这样出格的好奇心,这样专注的能力,让每个见到的人都很吃惊。
毕加索说:“人们通常没法集中注意力,因此会错过很多东西。而集中注意力,是塞尚成为塞尚的原因。当塞尚在一棵树跟前时,他会非常入神地看他眼前的东西。他盯着它,活像一个狩猎者盯着自己的猎物……通常一个画家就是这样子。”毕加索能这么评价塞尚,是因为他一样知道怎么集中注意力。
一天某青年来找毕加索,带来一张塞尚的画,要请毕加索鉴定。毕加索仔细地看了画之后告诉他,这是张不错的风景画,但不是塞尚的真迹。青年坚持说,这画是从塞尚画室中得到的,所以不可能不是真迹。毕加索开始生气了:“你可以一千次是对的,你也可以给我提供一千个证据,但这依然不是塞尚的真迹。”
青年走后,毕加索还在唠叨这事:“好像我不知道谁是塞尚!他是我的,我唯一的大师!你们难道不知道我看过他的画?我花过很多年研究它们。塞尚!他对于我们是父亲一般的人物,他是我们的保护者般的人物。”
毕加索对塞尚作品的仔细观看,让他对其作品熟悉到这种程度:住在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坦因一直遗憾她和弟弟分家时,有一幅塞尚的苹果静物没有留下来。毕加索听到了对她说:“不必遗憾,我来画一张给你。”1914年的圣诞节,毕加索带给她一幅静物画,完全是塞尚那幅作品的精确复制。凡是毕加索看过的画,他都会过目不忘,因为他看得出奇的专注。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 篇6一天,毕加索的一个学生忍不住问他:“老师,市面上有许多您的假画,严重影响你的声誉,你为何不去制止一下?”
毕加索微微一笑道:“为什么要去制止呢?画假画的人,不是画技很高的穷画家,就是非常熟悉我画风的老朋友。前者天赋很高,但生活不易,应该给予他们宽容和帮助,他们今后方有出头之日;而如果是后者,则更不应去计较,因为西班牙人是不能和朋友为难的!”
接着,毕加索又继续说道,况且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们也要吃饭,如果我去制止作假画的人,那么他们也将无饭可吃,“因为我,有更多的人能吃上饭,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毕加索不追求造假者,导致他的假画如日剧增,有的假画甚至连他自己也都难以分辨。有一天,有一个画商拿着一幅签有毕加索名字的画,前来找毕加索,询问是不是他的真迹。毕加索简单看了一眼,便说道:“冒牌货!”
不久后,那个画商又兴致勃勃地拿来另一幅画,请毕加索鉴定真伪,这次毕加索看都没看,便说道,冒牌货!画商一听急了,他大声地嚷道:“这画可是您不久前亲笔画的呀,当时我就在现场!”
毕加索听后,尴尬了一会,然后耸了耸肩,笑嘻嘻地说道:“当我灵感不在,心情不佳时,有时自己也画‘冒牌货’!”
一个艺术家能否真正称得上是“德艺双磬”,不仅要看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更要看他在德行上的境界,毕加索无疑是有艺又有德之人。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 篇7一天,毕加索先生家里来了一名乡下小姑娘,说要跟毕加索先生学画画。
毕加索先生看了看乡下小姑娘,说:“你既然从乡下来到城里,你就到厨房去给我做饭好吗?我正要找个厨娘。”意思是,他不想教女孩子学画画。
乡下小姑娘就到厨房做厨娘。每天,乡下小姑娘把饭做好后,不让别人送给毕加索先生,都是她自己送。每次送饭,她都要等毕加索先生把饭吃完,才把碗拿走。这样,她每次可以多看一会儿毕加索先生画的画。看完就记在心里,闲下来,就在厨房里偷偷地画。
好多年过去了,乡下小姑娘成了老厨娘。一天,老厨娘正在做饭,抬头往院子里一看,看见一个小偷正伸手偷院子里的东西,老厨娘刚要喊,一想,不能喊,毕加索先生正在画室作画。他作画时,别人不能惊动他。于是,老厨娘顺手拿起一把叉子,蘸着黑酱泥,把那个小偷的形象画在自己的白围裙上,准备交到警察局,让警察局去抓住这个小偷。
与此同时,毕加索先生在画室里也发现了院子里的那个小偷。他手里正在画一张很得意的画,不想打断思绪,就用画笔在一边的纸上画下那个小偷的形象。准备交到警察局去,由警察去抓住小偷。
警察局收到画像,小偷很快被抓住了。
警长把小偷带到毕加索先生家里,说:“毕加索先生,谢谢你及时把小偷的形象画了下来。不过,我不得不跟先生说一声,以后在协助我们工作的同时,请不要开玩笑。”警长说着,拿出两张画问毕加索先生。“这两张画都是你画的吧?我们根据管家送来的这张画,一共抓来5个相似的年轻人,他们都说冤枉。经过进一步审查,作案的确实不是他们,弄得我们连连向人家道歉。后来,我们根据你家厨娘送来的这张画在围裙上的小偷形象,才抓到了这个真正的小偷。”
毕加索先生连忙接过那张布画,对着画看了看,不由大吃一惊,他不敢相信,这是他的厨娘画的。
毕加索先生把那张画拿到厨房,望着正在做饭的老厨娘:“这是你画的,介妮?”
厨娘不慌不忙地说:“毕加索先生,我看你画画,看了30多年了……”
这个厨娘就是世界著名的西班牙女画家曼斯·介妮。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 篇8毕加索18岁时,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幅铜版画。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名英姿飒爽的斗牛士。不过,他没想到,真正的图象在印刷时必然会左右易位的。所以,当地看到一个左手持着长矛的斗牛士时,不禁大吃一惊。
毕加索对自己的失误闷闷不乐,几乎要将铜版刻画一毁了之。幸好他此时计上心来,将这幅铜板刻画称为“左撇子”,获得了成功。
毕加索的秘密恋情毕加索在1915至1916年间曾有一段秘密恋情。被他所恋的女子名叫加布里埃尔。1888年生于巴黎,她和毕加索邂逅时芳龄27岁。
毕加索为加布里埃尔而画的以前从未展出过的素描及水彩画中有一句情话:“我祈求仁慈的上帝令你嫁给我。”身为毕加索朋友的理查森说,这可能是毕加索第一次认真考虑结婚的话。
这段恋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披露了毕加索婚姻生活中的一个空白片断,也披露了他曾拜倒在一个美女石榴裙下的激情。这段恋情始于1915年秋天,毕加索那时本该是空虚寂寞的,因为肺病正夺走他当时的情妇——体弱而貌美的伊娃。
毕加索将恋情保密的原因可能是,美国出生的雕刻师兼诗人莱斯皮纳斯当时也在追求加布里埃尔。后来,这个女子终于嫁给了莱斯皮纳斯。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 篇9毕加索小时候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绘画艺术大师,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注重于表现派的主题;后转入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间,画风又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改变风格明显地向超现实主义风格靠拢。毕加索小时候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毕加索小时候是划时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派产生可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人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美国教育家克劳蒂娅说:“一个儿童的艺术细胞,除去天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去‘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时最最重要的。生活中很多极有艺术天赋的儿童被埋没了,这的确是一种悲哀。但遗憾的是,许多做父母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浅显地以为还是个孩子,他不会懂得太多,或者他现在还不到学的时候。”
克劳蒂娅说的这段话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也就是千里马还需要伯乐来发现。堂。何塞就是一位伯乐,因为他发现了毕加索小时候这匹千里马。堂。何塞是西班牙一个小镇上的画家,在所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就发现了儿子能够用画画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一天,刚刚学步的毕加索小时候画了一个螺旋状的东西,家人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堂。何塞却看出小家伙画的是热食摊上卖的油炸馅饼,这令他惊讶不已。
堂。何塞认为儿子身上具有绘画的天赋,他决定把儿子培养成画家。他给儿子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墙壁周围贴满了他画的'儿童画,这些画的内容都是日常用品,线条虽然过于简单,但是他都做了合理的变形,以此来诱发毕加索小时候的想象力和空间变形能力。堂。何塞经常把儿子带到房间里看这些画,告诉儿子这些画是怎样画成的。
到毕加索小时候四岁时,何塞就开始教他剪纸。随着剪刀的一开一合,毕加索小时候完全被迷住了,他把一张张平展展的纸,剪成了无数的公鸡和小狗……在何塞的刻意培养下,毕加索小时候迷上了绘画。他常常能够以自己的理解将周围的事物给表现出来。渐渐的,有一些邻居也称他为“小天才”了。
毕加索小时候虽是绘画天才却不是好学生,在学校里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受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全神贯注地观赏窗外的景色。而且他似乎对枯燥无味的算数永远都不感兴趣。
毕加索小时候无奈地对父亲说:“我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用功,我努力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我还是办不到。”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戏弄的对象,那些无聊的小伙伴们喜欢跑到毕加索小时候面前,逗他玩:“毕加索小时候,二加一等于几呀?”然后看着索呆呆发愣的样子哈哈大笑。
如此一来,毕加索小时候在老师眼里也是一个智力低下,无可救药的孩子,他经常在毕加索小时候父亲面前,有声有色地描绘毕加索小时候的“痴呆”症状,毕加索小时候的母亲听了羞恼交加,觉得毕加索小时候给她丢了脸,让她无脸见人。
左邻右舍也不再夸奖毕加索小时候的绘画天赋了,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还能当饭吃。”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小时候是一个傻瓜。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小时候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堂。何塞能真正的理解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他对毕加索小时候说:“不会算数并不代表你毫无能力,你是个绘画天才,你可以去绘画。”小毕加索小时候看着父亲坚毅地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小时候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1890年11月,年仅六岁的毕加索小时候,画出了《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画布上大力神赫克勒斯英姿神武,形象非凡。人们非常惊叹,惊叹于毕加索小时候的绘画天赋。
赏识、信任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容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更不是盲目地溺爱,而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缺点,而做家长的又一味不顾实际情况,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态,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无疑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孩子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也许全世界都可以嘲笑他,讥讽他,然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万万不能这样,以为只有父母才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鼓励孩子,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画家毕加索励志故事 篇10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他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他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
就连老师也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毕加索的母亲听了觉得无脸见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只有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既有天赋的。他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fifa23退役球员是什么卡先期推出的球星卡有五种,皆为退役球星。他们是美国球星兰登·多诺万、切尔西传奇后卫里卡多·卡瓦略、曼城中场亚亚·图雷、前尤文图斯中场克劳迪奥·马尔基西奥,以及韩国球星朴智星。这些球星卡拥有漫威风格的插画设计,球星扮成了超级英雄的样子。加拿大画师sakimichan作品Patreon画师推荐表(绘画学习)1Sakimichan画家Sakimichan是一位加拿大女性插画师。她的作品以精致、丰富和强烈的神话色彩为特点。虽然没有华丽的场景渲染,但是都很吸引人。2新艺术核心画家来自泰国的插画师NeoArtCorE创作了数百幅精美的插画,他试图创造出任何你能想到的风格。作品不限于《漫威》、《风暴英雄》、《英雄联盟》、《守望先锋》。。。。3wlop画师王玲(wlop),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毕业于香港大学理工学院,工程师,自学数码艺术和插画。很多鬼道系列都出自wlop画师,看一眼就会被人物深深吸引。4zumi画家德国画家Zumi是画人物的,他的风格和Sakimichan有些相似,画的是比较的女性角色。5亮星画家-梁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第三工作室,曾从事美术教育,后投身CG插画。曾担任多家游戏公司的高级宣传插画师,目前是CG自由插画师。熟悉梁行的画友都知道,梁行的作品很优秀,做LOC卡的时候也有很多好的作品。6春晖里画家中国画家春晖李的插画多为《王者荣耀》中的女性。大部分ps视频教程都可以在网上找到。7画家达达乔来自韩国的插画师DADACHYO在作品中以女性角色为中心,细腻的表现质感,引人注目的仙气,柔和唯美的画风!8画家阿克斯森斯阿克森是一个自学成才的2D插画师。插画有很多精美独特的作品和教程。插图人物看起来很梦幻。9Raikoart(Sean)新加坡插画家新加坡画家raikoart:CG美少女系列。写实风格,他作品中的女生都很美很帅。10古韦兹画家新加坡画家Guweiz的一组概念插画,喜欢的风格。古兹·炜炜的卡通肖像插画与艺术家wlop的风格非常相似。11画家伊迪亚伊迪亚,美得令人窒息的仙女女神,国内大神画师,画风和鬼刀作者差不多。12其他画家的名字Ayyasap、Artgerm(StanleyLau)antilous、AlexanderDinh、BADCOMPZERO、G-TZ(taejunKim)、Kidmo、Nefrubi、YanGisuka、YDIYA、Hlulani、Lexaiduer、LoganCure、Lolliedrop、Metagraphy、RadiantEld、TUREwindwalker、xaxakIllustration、monaimPainter、Ayyasap、CianYo、Dandonfuga、flowerxl、FluffyPokemonPainter、MircoCabbia(Sciamano240)、Limgae、RyanReos求画师的名字patreon画师推荐列表(绘画学习)1、Sakimichan画师Sakimichan是一位加拿大女插画师,她的作品以细腻丰富,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为特色,虽然没有华丽的场景渲染,但很吸引人。2、NeoArtCorE画师来自泰国插画师NeoArtCorE创造了数百计的精美插画,只要你能想到的风格他都有尝试创作。作品包涵不限于漫威、风暴英雄、英雄联盟、守望先锋。。。。3、wlop画师王凌(wlop),出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香港大学工学院,是一名工程师,自学的数字艺术与插画。很多鬼刀系列图都是出自wlop画师,看一眼就会被人物深深的吸引。4、zumi画师德国画师Zumi人物插画,画风有点类似于Sakimichan,画的比较多是同人的女性角色。5、liangxing画师-梁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第三工作室,曾从事美术教育,之后投身于CG插画事业,任过多家游戏公司的资深宣传插画设计师,目前为CG自由插画师。熟悉梁星的画友都知道,梁星同人作品非常出色,在做LOC卡牌时也有很多不错的作品。6、chunhwei-lee画师来自国人画师chunhwei-lee的插画多为王者荣耀的女性。大多ps视频教程可以在网上找到。7、画师DADACHYO来自韩国插画师DADACHYO(达达踔)笔下以女性角色为主,质感的表达方式细腻,作品仙气逼人,画风柔和唯美!8、画师AxsensAxsens是一个自学的二维插画家。插画有许多漂亮而独特的作品和教程。插画人物角色看起来很梦幻。9、Raikoart(Sean)新加坡插画师新加坡画师raikoart:CG美少女系列。风格写实,他笔下的少女又美丽又帅气。10、guweiz画师新加坡画师Guweiz的一组概念插画作品,很喜欢的一种风格。GUWEIZ炜炜卡通人像插画与画师wlop画风很相似。11、画师ydiya美到窒息的精灵女神·国产的大神级画师ydiya画风和鬼刀的作者的画风类似。12、其他人物画师名字Ayyasap、Artgerm(StanleyLau)antilous、AlexanderDinh画师、BADCOMPZERO画师、G-TZ(TaejuneKim)画师、Kidmo、Nefrubi、YanGisuka、YDIYA画师、Hlulani、Lexaiduer、LoganCure、Lolliedrop、Metagraphy、RadiantEld、TUREwindwalker风の行者、xaxak插画、monaim画师、Ayyasap、CianYo、Dandonfuga、flowerxl、FluffyPokemon画师、MircoCabbia(Sciamano240)、Limgae、RyanReos、自由画师cloud_d插画作品、ShuraKRGT、画师Reivash作品、Bear_Witch、Yupachu画师以上的画师对绘画的很有帮助(并不适合所用人),多数用ps软件进行制作的,如果你也喜欢绘画、cg插画、游戏美术设计的,可以多看看他们的教程视频。画师来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