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人

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人,第1张

河姆渡人生活在公元前约7000年,半坡人生活在公元前约五六千年,大汶口人生活在公元前约四五千年。河姆渡生活在黄河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山东大汶口。北京人:用粗糙的用器会用天然火,能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生活再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周口店的山洞里,群居

山顶洞人:打制石器 会人工取火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生活再距今约三万年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 氏族社会。

半坡人:生活距今约六千至八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人饲养猪狗等动物,还有骨制箭头渔叉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 蔬菜等半地穴式房屋和最早文字还有彩陶

河姆渡人:距今六七千年前已经用磨制石器,用耒耜(lei si)耕地,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上住人 下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 乐器

大汶口人:大约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贫富分化出现了有白陶 黑陶

C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选择题,考查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关键信息:“浙江省余姚县、7000年前遗址,稻作遗存、干栏式房屋”根据所学可知为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据题意,C选项符合要求,故选C。

4个

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围,其现存海拔最高度约5米。那里距余姚24公里、宁波23公里,在其西南与名闻遐迩的河姆渡遗址直线距离7公里。2001年初,当地一家私营热处理厂为解决生产用水在打井时从2、3米深的地层里挖出了许多陶片、动物骨骼、木头等地下文物,随后报告文物部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专业人员立即赶到现场查勘,初步认定其文化内涵与河姆渡遗址相似,年代不晚于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为推动河姆渡文化的深入学术研究并为遗址保护工作找到可靠依据,2003年田螺山遗址的发掘被正式列入浙江省学术考古重点计划,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2004年2月18日至6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专业人员对田螺山遗址开展了第一期3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的考古发掘。100天的考古发掘表明,已出土可复原陶器和较完整的骨角牙、陶、石、玉、木类器物在600件以上,器物形制与河姆渡遗址几乎一模一样。由此断定它是同属于河姆渡文化类型的一处原始聚落,距今约有6500多年的历史。发掘出土的多层次的成片干栏式建筑柱坑遗迹以及有序的村落设施布局形态,向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河姆渡文化研究视角,即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史前村落遗址。六重厚薄不一垫板式的建筑基础营建方式,其技术水平在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文化中堪称最为先进

“我们这里完全有资格申报世界遗产。”昨天下午,在听完考古专家孙国平的介绍后,余姚市委书记苏利冕信心百倍地说。

30多年前,考古专家在姚江边上发掘出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宣告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30多年后,考古专家在姚江边又发掘出田螺山遗址,宣告至少与河姆渡遗址同时期,有可能更早。(后经考察,距今约有6500多年的历史)

昨天,当人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这一重大发现时,记者悄悄地来到距田螺山遗址约7公里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探访这个已有11年馆龄的史前博物馆现状。

河姆渡游客越来越少

“到博物馆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少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熊巨龙说。对此,熊巨龙举了一组数字:2000年参观游客近9万人,2001年85万人,2002年近8万人,去年只有6万人。他估计,今年的游客不会超过6万人。“但博物馆的日常开支不会变,每年固定支出150万元左右。现在的门票价25元/人,收支勉强还能平衡。如果要大修,还不知要花多少钱。按理说,博物馆应该是公益的,但我们目前还不能向人们免费开放。”

三大原因造成人气不足

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已经写入历史教材,但为何遗址博物馆却人气如此不足呢?熊巨龙讲述了几大原因。

首先是交通上的不便,虽然遗址距杭甬高速不到3公里,但由于姚江阻隔,车辆到景区得绕道余姚,行程多出近30公里,而且遗址与其它景区相距甚远,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其次是体制上的缺陷,由于博物馆是文化事业单位,在经营体制上有限制,没有其它景点来得灵活,所以旅行社多不愿意合作。三是博物馆自身的原因,博物馆、遗址附近没有其它配套设施,展示的文物也纯粹是平面的,比较严肃、古板,不够生动。当越来越多的景点扑入人们的视野时,光临博物馆的人减少就在情理之中了。

余姚欲申报世界遗产

但是,当田螺山遗址现世后,一切都变得前景广阔起来。昨天下午,余姚市委书记苏利冕在听了孙国平的介绍后,显得非常兴奋,他马上召开会议布置有关工作。“田螺山遗址是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遗址。我们想结合已发掘的河姆渡遗址,完全可以申报世界遗产。”他告诉记者,余姚下一步将给省、国家有关部门打报告,请专家来作“专项论证”和“专项规划”。

“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认识不同了。我们要吸取河姆渡遗址保护开发过程中不足的教训,进一步规范、完善、提高、充实河姆渡田螺山遗址的内容。遗址不单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我们要将这里建成一个集考古、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利冕说,田螺山的地理位置太好,就在61省道边上,距古慈城只有5公里,很适合开发旅游项目。

田螺山申遗潜力很大

孙国平说,从客观上看,田螺山遗址“申遗”的潜力很大。因为这里的遗存很丰富,尽管它在内涵上与河姆渡遗址差不多,但它的布局更完整。据他们探测,在田螺山周围的公路两侧,有很相似的环境条件,可以说明这地下有丰富的遗存。“接下来的发现会更精彩!”孙国平说,“但是,申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主观上来说,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关于遗址保护与展示

在河姆渡遗址,人们看到的发掘现场实际是经过复原的,遗址已抬高了2米,与地面持平。所以,来参观的人们很难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遗址,刚发掘出来的田螺山遗址的保护展示将会怎样?昨天,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孙国平。

“野外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外都没有成功的经验。因为遗址发掘要往地下3-5米,由于地势的原因,坑里要渗水,渗出来的地下水没法处理。至于发掘出来的文物要更好地展示,就必须要有资金的保证。在日本,挖出来的文物远不及我们的多,但他们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使人们看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感觉很好。”孙国平认为,田螺山遗址要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国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田螺山遗址有7000年历史 可能揭开河姆渡起源之谜

田螺山遗址的历史至少与河姆渡同时期,距今约7000年。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考古专家正式向外界宣布。新闻发布会上,考古专家还详细地介绍了这次田螺山考古的几个重大发现。

重大发现一:木炭可能揭开河姆渡起源之谜

“通过发掘并结合钻探手段,在距地表5米以下的深度里,在一般以为是生土层的青灰色淤泥下,我们发现了一些微粒木炭。这一信息,为我们在姚江流域寻找早于距今7000年的古人生活遗存、揭开河姆渡文化起源之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负责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的孙国平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发掘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当时人类活动的一些蛛丝马迹,下一步考古发掘的重要目标,就是寻找田螺山人7000年前的活动。

重大发现二:布局讲究的古建筑和古埠头

在考古发掘坑中,记者看到最多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木桩,专家称,这些木桩是当时干栏式建筑的重要构件,距今6000多年,保存如此完好的中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以及建筑旁同样保存完好的古埠头让专家们很是兴奋,因为这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南方地区木构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据专家判断,建筑的偏西北方向应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埠头。古埠头的发现意义同样重大,“如果确定这是古埠头,此次发掘就达到了发掘前设想的研究河姆渡文化聚落形态的目的。”

重大发现三:6000年前海平面快速上升

专家告诉记者,发掘区内东西两部分早晚堆积的落差明显,通过底层关系的直接判断和出土文物的参照对比,专家们发现,早晚期遗存面貌差异较大有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即在距今6000年前后,确实发生了长期的水灾或海平面的快速上涨。“根据现在的研究发现,人类能正常生活的地方应该高于海平面两米,也就是说,当时的海平面曾快速上升过。”

想象:7000年前古人的吃穿打扮

昨天上午,记者有幸一睹田螺山考古工作者3个多月发掘的所有文物,这些文物囊括了当时田螺山人吃穿住行以及娱乐的所有器物。从中,我们不难想象7000年前古人的日常生活。

出土文物中包括无数的植物遗存和动物遗骸,植物遗存有橡子、芡实、菱角、酸枣、薏米、稻米、葫芦、蕨菜等,动物遗骸有狗头骨、牛头骨、鲸鱼肋骨、梅花鹿、四不象鹿、水鹿、龟鳖甲、金枪鱼脊椎骨、犀骨等。可见,当时的田螺山人吃得已经比较丰富了。

此次尽管没有穿戴方面的遗存出土,但却发掘出大量的纺织工具,有长约8厘米、制作非常精美的骨针,打磨精致的圆形纺轮等,从这些纺织工具中,可以想象当时田螺山人是怎样去缝制衣物的。

专家还向记者展示了刻有精细花纹的骨哨和骨笄。据介绍,骨哨是狩猎、招集族人时候用的,也或者是一种娱乐工具,骨笄则是女性头上的饰品,在同时期考古发掘中很少见到。像此类的出土文物还有石球、陶制玩具以及玉珠等,足以证明当时的田螺山人已经具有较高的审美取向了。

田螺山目前属河姆渡文化

刘军是浙江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曾参与河姆渡遗址发掘考古工作,并任考古领队;今年5月份,刘军在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呆了一个星期。他亲历了河姆渡遗址的挖掘过程,又目睹了田螺山遗址的挖掘现场。昨日,记者就田螺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价值比较等问题采访了刘军。

记者:现在很多媒体称田螺山遗址是“第二河姆渡”,您对它的价值如何评判?

刘军:我们当时发掘河姆渡遗址到第三、第四层时,就发现了古器、石器和生活用具等,田螺山遗址目前已经挖到第八层,但还没发现河姆渡遗址第一层的文化堆积,那些堆积具有崧泽文化特征。因此,我认为田螺山遗址现在还归属于河姆渡文化。

但田螺山遗址也有补充河姆渡文化的地方,如果其第五层下的早期木构建筑能够搞清楚,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南方地区木构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也超越了河姆渡遗址的价值。

记者:这次田螺山遗址的挖掘面积为300平方米,据考古队预计整个挖掘将在6月底前后结束。您认为考古队结束这次挖掘工作之后,接下来重点应该在哪?

刘军:我认为300平方米的挖掘面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田螺山遗址应分期分批地进行挖掘,整个挖掘时间要看挖掘过程如何。

田螺山遗址中有大量木构建筑,这些木构建筑在南方特别容易腐烂,因此如果要长期保护田螺山遗址,必须要用科学方法,而且需要大量的经费。这就要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保护申请,国家通过对这一价值的分析来决定需不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第一次挖掘完成之后,考古队会根据观察、照相、绘图等,把资料保存下来,进行室内研究,通过大量研究来尽量恢复遗址的本来面目。

各路记者围抢孙国平

昨天的田螺山遗址现场可谓人山人海,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个个露出好奇的神色:“这里的文物听说比河姆渡的还多呢。”

尽管早就说好新闻发布会在上午9时举行,但很多媒体还是早早就来了。孙国平早就等在现场。来得早的就赶紧提问,孙国平还发给大家一些照片和资料。后来,围的人越来越多,二三十名记者“抢”着孙国平:“孙老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遗迹?”“孙老师,那根大木头是干什么的?”……扛摄像机的几个来迟了,有点急,怕采访不到孙国平,赶紧挤进来好说歹说要“抢”孙国平。现场本就路窄,记者加上村民,这么多人一下子就围得水泄不通。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最佳时间:四季皆宜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公园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依托456根桩基,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并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博物馆基本陈列有3个展厅,第一展厅陈列出土文物400余件,辅以照片、图表、模型,介绍了遗址的基本情况。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大模型,在声、光、电的自动控制下,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经鉴定属于61个动物种属。从陈列的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哺乳类的骨骼残片,展示了昔日的河姆渡是古林参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鱼跃雁飞,一派生机盎然的动物世界,堪称7000年前的古动物王国。

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_、鼎、盂等炊、饮、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种植水稻是河姆渡人的重要经济活动,他们的饮食文化已很丰富了。

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

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

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们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载体,通过琢磨、刻划、捏塑、绘画等艺术手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展出的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劳的双手,非凡的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证明了滚滚东流的长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孕育我们民族的母亲河,都是哺育中华古文明的摇篮。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同类型的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遗址考古发掘场复原和四栋干栏式建筑再现为主体内容的遗址公园,在文物陈列馆东南100米处,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内设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标志碑和花岗石镌刻的遗址说明碑。

2800平方米考古发掘现场布满7000年前河姆渡人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和散布其间的文物。场面之宏大,文物之丰富,令人惊叹不已。四栋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古朴、野趣,再现了河姆渡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室内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和泥制陶,有的凝神雕刻。水田、古井、埠头、祭祀广场等原始场景反映了7000年前的原始聚落的风貌。倘佯在遗址公园,面对着这些河姆渡人创造的原始文明,耳边仿佛传来河姆渡人用那骨哨吹奏的悠长的曲调,在向你倾诉着那段历史,不由使人思绪绵绵。脚下那4万平方米的遗址下面还有尚未告诉人们的河姆渡人的秘密。

河姆渡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基本特征和分期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原始农耕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杆,稻谷,稻杆出土时竟然还是黄绿色的,稻谷外形完好。据统计,出土的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

河姆渡消失缘于水环境恶化http://artjhzjcn/detailaspid=22848

http://wwwhemuducc/show_artaspart_id=301

河姆渡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是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虽然在数千年来,人类不停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但是,自从有了人类,环境的改造就没有停止过。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河姆渡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人类是如何和自然搏斗,如何征服自然,河姆渡文化是孕育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没有河姆渡文化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文化。下面,我简单地论述河姆渡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河渡古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河姆渡遗址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宁绍平原东南部,这里从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星轮虫、假轮虫和卷转虫三次海侵(1)。尤其是发生在大理晚期以后的最后一次卷转虫海侵,对整个宁绍平原现代地貌的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次海侵的中晚期几乎使整个宁绍平原成为一片浅海,海浪直拍南部的四明山麓,平原上的许多低山小丘或淹浸在海水里,或出露于海面而成为一个个小小的岛。平原上也因此广泛发育了厚达几米到50米浅海相地层,在河姆渡附近,这一浅海相层厚达15米左右,顶面埋深3米~4米黏土(2),即是这次海侵发育而成的。

河姆渡第四层的微体古生物中,有广盐性的有孔虫、介形虫等,花粉中也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其中还有小量属于海滨环境的藜科植物(3);动物群中则有鲨鱼等海洋鱼类(4),表明成陆初期河姆渡周围离海较近,周围的湖河水受咸潮的影响严重,土壤中的盐分也很高。但是,从河姆渡周围与遗址同时期的冲积层包含大量的淡水鱼类、泥炭和大量的禾本科植物的孢子粉(5)分析,遗址附近的广大平原地区自7000年前成陆以后,已基本摆脱了海水侵浸,成为低洼的沼泽区,在遗址以北还有个较大的湖泊。

经科学鉴定,7000年前河姆渡周围已经集中了山地、丘陵、森林、草地、平原和湖泊等自然景观。可以说,是相当适宜原始人类居住的,这里给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淡水和生物资源,人们可以采摘果实,捕鱼,甚至可以进行原始农业生产。这里产生了原始的农业文明不是偶然的。

而且,近年来的全球气候变迁情况表明,河姆渡遗址形成时期,正值全新世的大西洋气候期,即温暖气候最宜期,并且呈温暖向凉干渐变的趋势。距今7000年前的本地区气候湿润温暖,生长着茂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树种有枫香、枥、山毛榉等。林下地皮发育,有石松、卷柏、水龙骨,树上缠绕狭叶海金沙和柳叶海金沙。动物有亚洲象、四不象、犀牛、红面猴等,反映出当时本地区的气候和现在广东、广西中南部、海南岛和台湾等地的气候相似。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4度以上,一月平均气候达到10~12度,年降水量比今天多800MM(6)。但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性东亚季风气候大致在晚三纪已经形成(7),并且河姆渡的纬度位置又比两广海南、台湾等地高5~6度。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前河姆渡周围的古气候还是和今天的较为相近,属于典型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

自距今6000年起,气温明显下降,大体上在距今6000~5600年间,气温已下降到略高于现代的水平,台湾枫香、栲等喜温热树种减少,以至消失,落叶阔叶树增多。动物中的象和犀牛也消失了。距今5600~5400期间温度和湿度都继续下降,植被变成麻栎、枫香、山毛榉、松树、柳等为主的落叶、针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按钱山漾遗址和菘泽遗址的材料,据今5300~5000年间,又出现了一个气温回暖高峰,青岗栎、甜蹰等恢复成林,还有樟树、棕榈、桑树等,呈现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这是一个气温回暖的高峰,气温达到比现在高1~2度的水平。

二、自然环境对河姆渡人的制约在生产里极端低下的河姆渡时期,人们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是非常大的。首先,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中江河湖泊所占的比重很大,所以他们的生活内容大多与水有关,如食物当中以水中的鱼类为主,采摘的有菱角等水生植物,因此捕鱼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在水上作业的需要,水上交通工具也应运而生了。近年来在河姆渡遗址一共发现了8支木桨,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河姆渡人已经有了独木舟,木筏等的水上交通工具了。

第二,自然环境本身的局限性,也会制约人们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首先,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宁绍平原、宁奉平原、象山港沿岸及舟山群岛上。这一地理区域的西北隔钱塘江和杭州湾与北岸太湖周围,向东则是一遍汪洋大海,往南是崇山峻岭的四明山及浙闽丘陵。这一相对独立而又较为封闭的地区,将河姆渡人牢牢地捆在这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滨海平原及岛屿上,极大地妨碍了河姆渡文化向四面拓展的步伐和对外文化交往,削弱了河姆渡文化的发展底蕴,从而直接制约了河姆渡文化发展进程。其次,河姆渡遗址是建立在海退不久的泻湖、沼泽相滨海平原上,无论河湖水体及土壤的盐分都很高。众所周知,盐分高的土壤是不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的。因此,当时水稻的单位面积收获量十分有限,仍需要以采集和渔猎作为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辅助经济,这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资料中已有明确的揭示。再者,在气候条件上看,7000年前河姆渡一直是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六、七月和九月、十月两个季节,容易造成平原地区的涝灾和旱灾。另外,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及热带风暴,也给当时的先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第三,河姆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对多种自然资源的需求,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天长地久便习以为常,形成了人们过分依赖自然界赐予的惰性。其结果是忽视生产工具的改进,进而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还会由于自然环境的波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关于优越自然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制约作用的例证,在遗址两次挖掘中俯拾皆是,不可胜举。例如,在河姆渡早期阶段,骨和木质生产工具不仅数量大、品种丰富,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已深入到当时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石器数量少、形体小,磨制粗糙,主要器类是斧、凿等小型木作工具。到了河姆渡晚期,石质生产工具的比例虽有提高,制作也较精,但仍以小型斧凿等工具为主,基本不见或少见大型农业工具。从宁波慈湖遗址(8)发掘资料反映出,那时木质和骨质生产工具仍占很大比重,应用也很广。这是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能够给予人们各种生产生活的需求,于是就没有重视改革生产工具和改变现状的迫切性,从而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再者,就河姆渡先民的技术水平看,先民既能编织苇席,纺纱织布,使用弓箭,而且还能泛舟江湖近海,以此看来织鱼网也不成问题,可是至今挖掘的材料里并无网坠这方面的证据。能做却不去做,说明对鱼网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也许,由于沼泽多,水又不深,鱼类也很丰富,而且容易捕获,就没有重视改革渔捞工具,去制作和使用鱼网。这又是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人们生产活动的极好例子。

三,河姆渡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在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同时,人们的活动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

宁绍平原自7000年前海退成陆以后,随着湖泊河流的沼泽化,水草地草原疏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古地理演变过程,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态习性的动物繁殖、栖息及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所需的适宜环境,同时也为生活其间的河姆渡人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

河姆渡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首先,是采集和渔猎周围丰富的动植物作为食物。在河姆渡第四层中,曾发现整坑、成堆的橡子、寒枣、菱角等植物果实及整罐樟树叶,足以证明当时采集范围的广泛和采集经济的发达,并且还从中反映出当时的事物和采集经济的发达,并且还从中反映出当时的事物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剩余。同时,他们的渔猎业也是相当发达的,在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中,均出土了石球、石弹丸、木矛等一批渔猎工具,而且还伴之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骸,大都较破碎,遍及发掘区的每个角落,许多遗骸上至今仍保留敲过的痕迹,是人们砸骨吸髓后的扔弃之物。上述动物遗骸经初步鉴定有61个种属,它们当然并非全部是当时渔猎所得,也非当时所食用的野生动物的全部。从被他们利用的动物遗骸数量上分析,当时的肉食来源主要是捕捞水生动物,其次才是狩猎四不象、鹿一类的野生食草动物,而栖居密林中的猛兽数量极少,这是与当时的渔猎水平相一致的。

其次,他们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丰富原材料制作了生产和生活用器。河姆渡遗址由于地下埋藏条件较好,使第四、三文化层的大量有机质文物得以完好保存。仅《中国河姆渡文化》一书刊布的木器就有500多件(9),器型有铲、桨、矛、器柄、机刀、匕等,广泛应用在农业、狩猎、纺织、加工、日常生活、水上交通和宗教等领域,充分说明了7000年前木器的用途就已经相当广泛、制作水平也相当高,是河姆渡人充分利用周围山林资源的实物见证。另外,他们渔猎动物除肉食和获取皮毛御寒之外,食余的大量兽骨还为他们提供了制造工具和人体装饰品的骨、角料。这不但在材料上为他们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并且使用时也比石质工具方便、减轻了劳动强度。在河姆渡出土的6700多件遗物中,骨(角、牙)器就占了3000多件,种类达20余种,几乎遍及了当时生产生活的全部领域。这一突出的文化现象给广大的研究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人曾据此提出了新石器时代之前还有过一个广泛的“骨器时代”。

最后,河姆渡人们为了适应周围湖沼地区低洼多水的自然环境,利用周围丰富的植物资源,因地制宜地修建了颇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遗址两次发掘,在第四文化层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木版和纵横交错的桩木、长圆木,其总数达到数千件以上。从其中伴出的经过剪裁的树皮块、茅草和苇席看,木构建筑为树皮屋面或茅草盖顶,并用苇席铺地,或分隔房间等。而出土的几十件较为发展的木质构件来看,当时在许多复杂节点仍使用捆扎外,在一些垂直交接的节点已经采用了特殊的工艺,堪称我国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但值得注意的是,河姆渡南部就是四明山,其中不乏低丘缓坡适合人类居住,但是他们偏偏选择了这一低洼地区建造居住村庄,的确令人思索。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是十分有限的,它集中在水稻栽培上。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早在距今1万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栽培水稻,到距今6000~7000年前的河姆渡生活时期水稻栽培就已经相当发达。从江苏草鞋山和湖南城头山遗址(10)发现了6000年前的稻田遗址看,当时种植水稻普遍采取大小不一的水田块,而且还建有水沟、水口、蓄水井等配套水利设施,表明早在6000年以前,我国原始的水稻栽种技术和设施已和东邻日本弥生时代相差无几。看来在此之前我国的史前居民已经基本掌握了水稻的生长的特性,并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对周围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水稻的生长、发育及成熟。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资料表明,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平并不比草鞋山和城头山的居民逊色多少,所以他们种植水稻的方法和技术大致也和前者相一致。即建有大小不同的水田块和其它配套水利设施。遗址出土的170多件骨器,就是他们针对沼泽沉积土的土质特性而发明的工具了。

四、总结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表明,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将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这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史前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研究史前文化除应注重考古遗迹、遗物外,对当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古自然环境的研究也不容忽视的。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除采集了动植物遗存并作科学鉴定外,同时还作了地层植物孢粉采样鉴定,从而为科学地复原河姆渡人与自然环境研究基础上,试图对河姆渡人与自然环境作全面具体的分析。

本文对河姆渡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尝试做出了一点见解,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点启发。

注释:(1)陈桥驿:《越族的发展流散》,选自《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2)吴维棠:《七千年来姚江平原的演变》,选自《地理科学》第3卷第2期,1983年9月(3)孙湘君:《河姆渡先民生活时期的古植被和古气候》,选自《植物学报》第23卷第2期,1981年。

(4)魏丰等人:《浙江余姚河姆渡新时期时代遗址动物群》,海洋出版社,1990年(5)浙江省博物馆自然组:《河姆渡遗址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研究》,选自《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6)吴维棠:《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选自《地理学报》第38卷第二期,1983年6月(7)陈桥驿:《越族的发展流散》,选自《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8)丁友甫、王海明:《宁波慈湖遗址发掘简报》,选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科学出版社,1993年。

(9)刘军、姚仲源:《中国河姆渡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杨鸿勋:《河姆渡遗址早期木构工艺考察》,选自《建筑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地龙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橼、盖顶。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从柱子高度看,人还不能直立进出,但较巢居已大有进步。房屋规模大小及内部结构,视居住成员多寡而定,从住宅营建看,河姆渡人已较熟练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等建筑构件技术,梁柱间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与晚期木构大致相同,木构件上刻有双圆、直线、斜线、植物茎叶等装饰图案。因工具限制,加工显得较粗糙。销钉的使用和企口板的发明,揭示七千年前先民已较熟练掌握房屋建筑技术,体现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毅力,为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技术对世界建筑史的独特贡献奠定基础。遗址还出土6支木质船桨,1支外形基本完整,轮廓清楚,分桨柄、桨叶两部分,一块原木制成,形如长柄树叶,柄上刻满线条组合图案,轻巧实用,与现代游船划桨大体接近,是目前中国已发现船桨中最古老一支。船桨及一只陶舟均证明河姆渡人已开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第三、四文化层中还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不少器物为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少见或未见。用于生产的占大多数,木锤系加工锤击工具,木予是狩猎扎戳武器,木碗为生活用品,木质器柄则是石器工具发挥更大效用的附属件,小木棍既是农业点穴播种工具,也是采集野生植物时挖根刨茎的采集工具,木器制作大多要经过切断、剖开、削、茬、挖凿、修磨、髹漆及火烧硬化等工序,其中碗、筒、蝶形器制作颇精细,表面经过磨光、髹漆,出土时油光可鉴,出土的20多只木筒系用整段木材制成,形似毛竹筒,内外壁锉磨光洁、内壁还凿有一浅槽,塞以圆木饼,有的外缠藤篾,可能作敲击乐器用。第二文化层中发现木架方形井,证明河姆渡人已掌握凿井技术。众多保存完好的木器出土,为世界木器工具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893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