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爱的归属,让三朝十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想入非非;
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爱情故事,那么持久地为国人津津乐道;
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形象,那样深刻地印在华人的脑海。
她,就是--林徽茵,永远的林徽茵。
诗人用这样的诗歌表达了对这位旷世才女的疯狂与痴情,感染着后人: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讶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你最好忘掉
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偶然》,是诗人徐志摩写给他魂牵梦绕的女子林徽茵的。那是一位才气与美貌并存的女子,她的散文和诗歌淡雅感性,读起来象一朵清丽脱俗的幽兰,感受到是缕缕氤氲的芬芳,数量不多,但传世。而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曾到英国留学,在中国建筑史上印有着显赫的地位。她正是上世纪20年代的风华绝妙的一代才女林徽茵。
早在几年前听过林徽茵的大名,还看过关于她的传记,但讲的大多都是她的罗曼史,也一直以为她只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诗人。而真正了解她却是在最近,有幸看了徐志摩大师写给徽茵高雅纯美的情诗,字句清新,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处处充满徐大诗人对她的爱慕之情。才貌双全的林徽茵,深深打动了徐志摩的心。是他唯一的灵魂伴侣,使他爱情的诗句如泉涌。对徽茵的疯狂与痴情,感染着后人。
林徽茵看上去很秀气,很有才气,但和徐志摩一样,非常文弱。她有散文和诗歌传世,但数量不多。她与徐志摩有很相似的地方,都有文人的感觉。俩人在一起未必不好,可能都会在创作上更多产。问题在于这俩人根本无路在一起。 俩人初次相遇时,林徽茵太小,徐志摩不够格;等徐志摩离婚后,林徽茵已定婚。
徐志摩曾写信给恩师梁启超,介绍了自己对林徽茵的一片痴情与忠贞。信中表示“唯一之精神伴侣,得之,幸也,不得,命也”而后为林徽茵写了《偶然》《山中》《你去》等情谊深长的爱情诗。无可否认,林徽茵也很感动,当时回应了《笑》《那一晚》《深夜里听到的乐声》《一首桃花》等几首一直被后人传为经典的诗。只是林徽茵是个率真又重情义的聪慧女子,她虽然心底爱着徐志摩,却知道生活比爱情更为宽广。所以,理性睿智的她接受了梁思成,与他共渡一生的男人。
山中--徐志摩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徐志摩:《你去》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株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乱石,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守候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上面是1931年7月徐志摩附在给林徽因的信里的一首诗。)
林徽茵给徐志摩的诗 :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地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持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位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形,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一首桃花
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
二十年①五月,香山
原文如下:
《钗头凤·红酥手》 作者:陆游〔宋代〕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译文:
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春色满城,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将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怀的忧愁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遥想当初,只能感叹:错,错,错!
春景依旧,只是人却憔悴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桃花被风吹落,洒满清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
注释:
黄縢(téng):酒名。或作“黄藤”。
宫墙:南宋以绍兴为陪都,因此有宫墙。
离索:离群索居的简括。
浥(yì):湿润。
鲛绡(jiāo xiāo):神话传说鲛人所织的绡,极薄,后用以泛指薄纱,这里指手帕。绡:生丝,生丝织物。
池阁:池上的楼阁。
山盟:旧时常用山盟海誓,指对山立盟,指海起誓。
锦书:写在锦上的书信。
赏析:
《钗头凤·红酥手》是南宋诗人、词人陆游的词作品。此词描写了词人与原配唐氏(一说为唐婉)的爱情悲剧。全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
创作背景:
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姓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唐氏。却不料,作为婚姻包办人之一的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感,二人终于被迫分离。几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写一篇自己欣赏的古代文学家作文500字
有这么一个同学,不仅她魅力四射,学习非常专心致志。于是,我深深地喜欢上她了。
他有一个像三角形圆的脑袋,细长的眉毛下面长著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她那高高的鼻梁下边是一块小巧的嘴巴。但是我们班的男生都叫她:要整你和母老虎,要整你是因为男生都把姚珍妮中的姚改为要,珍改为整,妮改为你,所以就是要整你。母老虎就是她生起气来凶巴巴的。
姚珍妮她每一科目都是优秀,人又非常地美丽,我跟着她一定有大好收获得。姚珍妮就像美丽的白雪公主,而我就是那英俊潇洒的白马王子。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上QQ的时候,一不小心发了四个字,那就是:我喜欢你。可他有许许多多的含意,有:我喜欢你的学习,我喜欢你的微笑。我猜想我星期一肯定会完蛋的,晚上睡觉的时候肯定会害怕的,我希望姚珍妮别上QQ,这样他就不会发现了。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怕明天姚珍妮会对老师说吗?真是猜不透,只好等到明天才可以揭开答案。
到了星期一,姚珍妮就马上跟王老师说了,我肯定姚珍妮昨天有上QQ,要不然她肯定不知道我发了那几个字的。过了一会,王老师叫我去办公室,到了办公室,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到了王老师的面前,王老师问我:“你上QQ的时候对姚珍妮说了什么?”我小声地说:“我喜欢你。”王老师说:“小孩子不要谈什么恋爱,小孩子要好好地读书,你马上去跟姚珍妮说对不起。”
到了姚珍妮的面前,我就大声地对姚珍妮说了一声:“对不起。”不知道她原谅我了没?真是猜不透。
字谜猜猜猜打一古代文学家飞刀挡箭救文人,月夜狂饮贺文生,忽见文人山旁隐
叫《刘胜仙》
汉字“囍”与哪位古代文学家有关?王安石
双喜临门的王安石带着三分醉意在红纸上挥毫写了一个大大的“囍”字贴在门上,并朗声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此,这个“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终生不仕的古代文学家是谁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慈溪市横河镇)人,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东汉著名隐士、黄老道家学者、文学家、思想家,世称“严子”。
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其后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 著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归》十四卷,为汉代道家易的代表人物之一。公元25年,刘秀即位,多次延聘他,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富春山。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又称其富春江垂钓处为“严陵濑”,其垂钓蹲坐之石为“严子陵钓台”。后来范仲淹重修桐庐富春江畔严先生祠堂,并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内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遂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于天下。
古代文学家有个叫什么邈的
你好根据你的问题
你问的应该是孙思邈
孙思邈 元代科学家
古代炸药的发明创始人
为我国古代科学做出极大贡献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求举我国古代文学家“穷而后工”的例子,并以此写一篇演讲稿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欧阳修则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络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钟嵘“托诗以怨”说、韩愈“不平则鸣”说的深入发展。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作。
以上例子,都是诗人、文人、政客在穷途末路时、人生低潮时迸发的才识。
鲁迅翻译的书名《文学,苦闷的象征》,都是指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说,诗人的不幸,是文学的大幸!
古代文学家穷而后工的例子《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然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穷而后工
词 目 穷而后工
发 音 qióng ér hòu gōng
释 义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出 处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例子详细请参考:
:pipazhblogbus/logs/2004/03/117579
屈原;
司马迁;
李白;
杜甫;
孔子;
孙膑;
韩非子。
有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这种理论的源头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6]有人认为应当将“发愤著书”说与“穷而后工”说区别对待。[7]但笔者认为“穷而后工”与“发愤著书”还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的,“发愤”的前提在于恶劣的生存环境,痛苦的人生遭遇。这难道不是“穷”吗?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发愤著书”是有意为之; “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式的创作无意一些,自然一些,但同样也不可否认这里也有“有意为之”的成分。
古代文学家都喜欢哪些风景送你一首小诗:天下好山水 必有楼台收 山水与楼台 又须文字留。
语出《增广贤文》。
早在一年前的第八届江苏书展上蒋老师就对我讲年底他的新书出版要举办新书发布会邀请我参加。
顿时心里涌起阵阵暖心,其实我和蒋老师认识才短短几个月,我来写文章也只不过数月而已,能得到蒋老师的认可真是荣幸之至。
不可否认我爱上文学爱上与蒋老师是分不开的,打小起爱看他写的散文集《梦里水乡》,在他的文字中把水乡风情水乡人物写的栩栩如生,仿佛看得到摸得着,又宛如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似的,他接地气的文字让人百看不厌。
蒋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对文学的热爱,慢慢的养成了爱看书看写文字的习惯,没有功利性没有利益性,纯粹把爱好写作把兴趣来完成。
当蒋老师邀请我参加他的新书发布会内心是欣喜如狂,一天又一天的翘首以盼那一天的到来,可是去年11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工伤事故无情袭来,把我跌入万丈深渊,梦想瞬间支离破碎。
躺在病房上的我暗自神伤,已经接近年底蒋老师的新书发布会肯定无缘前去祝贺了,我暗暗的发誓我要好起来,我还要用我的双手去圆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学梦。
上天对我的恩赐与眷顾,让我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让我又可以用双手去描绘文字世界,我的内心是无比激动欣喜的。
当我得知蒋老师的新书发布会因新书出版的原因没有如期举行时,仿佛让我抓住了一线希望看到了一缕阳光,我又可以参加蒋老师的新书发布会,绝不能错失机会。
在静静中等待,在默默中期盼,当蒋老师对我讲7月6日在甪直举办新书发布会正式邀请我时,我的心简直像飞向蓝天一样欣喜如狂。
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真诚的人,并没有我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而瞧不起我,也没有我工伤在身而冷落于我,只要你心中有爱只要你心中有梦想,他都会一视同仁。
今天(7月6日)看似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在我们爱好文学的文友心中却是极其激动不平凡的一天,蒋坤元老师的散文集《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和创业自传体《四十才是青春》新书发布会如期在水乡甪直古镇举办。
甪直是苏州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河网密布小船悠悠,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无不彰显着沉稳厚重的历史,一代文学大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故乡就在甪直古镇。
蒋老师把自己的新书发布会选址在甪直古镇有深厚的寓意,寓意他的新书借着千年文化古镇的东风,把发布会举办的圆满成功,他的文字像一座座小桥似的为我们搭建友谊之桥,又如流水般涓涓细流细细品味。
早上一早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带上女儿一路驱车赶往水乡甪直,为的是让她熏陶一下文学气氛,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一颗文学梦。
经过一个小时的颠波终于到达甪直维也纳酒店,早上出门时天气阴沉沉灰暗暗,仿佛要下雨的样子,一到甪直天空就放晴出来,真是拨开云雾见天日,寓意着蒋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举办的红红火火圆圆满满。
众多文友们陆陆续续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的赶来参加蒋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为的是邂逅一场文学盛宴,为的是一睹蒋老师的风采,蒋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吸引我们这群文友,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作家也是企业家。
也让我有幸认识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文友,我相信同频的人相遇相知是一种缘份,为了同一个梦想走到了一起,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像老朋友一样弥足珍贵。
晓风思语(唐晓燕)携家人为了蒋老师的新书发布会忙前忙后,一种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离不开我们这位老大哥。
铁扇公主携带女儿从陕西西安赶来,这位美丽的公主是我无法忘怀的人,在我工伤坐院期间是你写了一篇文章鼓励我温暖我,让我看到了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太湖风徐徐道来(徐建平)可以称的上与你是忘年交,是你在圈里第一个知道我工伤出事的人,是你鼓励我要振奋勇气,勇敢面对生活,让我燃起了对文字的激情。
齐帆齐老师来自安徽与我是同年且比我早出生十几天,让我称呼你一声姐姐,你是我们80后这一代的骄傲,你的励志你的传奇,让我深深的动容,值得我一生的学习。
静静呀(刘静)来自安徽,想不到这位静如止水的女孩子是一名刑警,左手文字右手持枪,破案写文两不误,能文能武的刑警,真是警中之花文中之美。
最让我感动的是来自广西南宁的与君成悦老师,半个月前经历过一场突来其来的车祸造成左手骨折,这次辗转千里左手还绑着绷带且还女儿来参加蒋老师的新书发布会,让我们深深的感动,这位北大才女弱小的身上散发着无限的正能量。
还有好多好多文友你们不远千里不辞辛劳来到苏州甪直古镇,虽然我们都是第一次见面,但为了一场文学盛宴,为了蒋老师,我们相聚水乡甪直,我们畅谈文学,我们圆梦文学,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们的爱是共融的。
我们共同见证了蒋老师文学上的奇迹,我们共同了解了蒋老师创业上的艰辛,我们共同看到了一个坚如磐石的蒋老师。
我们要真诚的感谢蒋老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不仅送书送礼物还给小孩及未婚青年红包,盛情款待我们,让我们宛如宾至如归的感觉。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蒋老师的人格魅力下,在文学的号召力下,我们相遇相知相见,因为您让我们的文字开花结果,因为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感谢您蒋坤元老师,谢谢您!
林徽因与徐志摩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而响亮。我是因为读徐志摩而认识林徽因,然后再因林徽因而认识梁思成的,相信很大部分读者也跟我一样。这样说来,梁思成的头上也就笼罩着某种悲剧色彩,让我产生些许同情。(事实上,作为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是1949年后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当代最著名的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就是由梁思成创办的。但因为他不搞文学,他的名字少为人知,这跟李四光不如钱锺书有名是一样的道理。)
徐志摩也出身望族,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本家家庭。他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传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且为后世文学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研究课题。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是这样对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此后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张幼仪的大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初政坛风云人物,二哥张嘉敖则是当时政府中央银行总裁)林徽因就这样当了第三者,这一插足后果比较严重。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同意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忘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长,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但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一直怀念着林,且总是梁、林家里的常客。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梁、林学成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后因林身体欠佳,曾在北京西山养病一段时间,梁未在身边。这一时期,徐经常去西山看望林。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个悬案。不久,徐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徐婚后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对象主要是胡适、林徽因和凌叔华等,直到1931年遇难身忘。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但是,我们现在看《偶然》这首诗,怎么都不像是写给林的,因为徐对林的存在从来没有这么洒脱过。当然,如果没有徐的影响,林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许要大得多,她兴趣大广,无论在哪方面都未能留下传世之作。
林徽因与徐志摩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而响亮。我是因为读徐志摩而认识林徽因,然后再因林徽因而认识梁思成的,相信很大部分读者也跟我一样。这样说来,梁思成的头上也就笼罩着某种悲剧色彩,让我产生些许同情。(事实上,作为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是1949年后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当代最著名的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就是由梁思成创办的。但因为他不搞文学,他的名字少为人知,这跟李四光不如钱锺书有名是一样的道理。)
徐志摩也出身望族,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本家家庭。他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传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且为后世文学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研究课题。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是这样对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此后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张幼仪的大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初政坛风云人物,二哥张嘉敖则是当时政府中央银行总裁)林徽因就这样当了第三者,这一插足后果比较严重。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同意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忘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长,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但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一直怀念着林,且总是梁、林家里的常客。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梁、林学成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后因林身体欠佳,曾在北京西山养病一段时间,梁未在身边。这一时期,徐经常去西山看望林。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个悬案。不久,徐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徐婚后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对象主要是胡适、林徽因和凌叔华等,直到1931年遇难身忘。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但是,我们现在看《偶然》这首诗,怎么都不像是写给林的,因为徐对林的存在从来没有这么洒脱过。当然,如果没有徐的影响,林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许要大得多,她兴趣大广,无论在哪方面都未能留下传世之作。
如果满意请给最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