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赵四小姐:白发新娘的传奇,不过一场婚姻的悲剧

张学良&赵四小姐:白发新娘的传奇,不过一场婚姻的悲剧,第1张

《一生有你》中的这一句,像极赵四**的真实写照。

初遇之时,张学良是沙场上叱咤风云的少帅,何等的意气风发,爱上这样的一个男人,并不足为奇。

可造化偏偏乐于弄人,不过数年间命运的转轮就急转直下, 功名利禄转成空,贵公子沦为了阶下囚。

可人间偏有一个赵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52载的牢狱生涯,她始终不离不弃。

在她88年的生命里,张学良占据了72载的光阴,是她唯一的主旋律;可遗憾的是,她却只是张学良的其中之一。

大抵是因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太过美好,所以才让人如此眷恋。

赵一荻和张学良亦不能免俗。

1921年的天津蔡公馆中,16岁的赵一荻一眼就看见了人群之中的张学良。

27岁的年纪,少了毛头小子的青涩,添了成熟男人的魅力,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军人血性。

惊鸿一瞥,便在她的心底留下了印记。

张学良亦被这位名满津门的赵四**所深深吸引,朝她伸出手去。

不等身旁的姐姐推脱,赵四便挽了张学良的手进了舞池。

杯觥交错中,犹见一对璧人翩然起舞,也不知少帅俯首在她耳边说了什么,赵四**已然眉眼含羞、面若桃李。

裙摆飞扬起,舞步回旋间,爱情的种子就这样生了根、发了芽。

女人在爱情里总是过分的感性,会因为某个美好的瞬间而芳心暗许。

就像是16岁那年的郭襄遇见了杨过,而襄阳那一场盛放的烟花,竟在她心里璀璨了一生之久。

于风流多情的少帅而言,那一次美好的邂逅不过轻如烟尘。

可于赵四而言,那一年天津蔡公馆中的那一支舞,却成了她一生的羁绊和守候。

少时读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段天台山下阿朱对乔峰的告白。

赵一荻的情深不弱于阿朱,可张学良却并非乔峰。

漫长的岁月里,这一段感情的维系是因赵四低进了尘埃里去。

1929年的3月,她到奉天探望病中的张学良。

重逢的喜悦还未散去,父亲赵庆华便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兰溪赵燕翼堂启事”,声明与之断绝父女关系。

坊间众说纷纭,有说赵家也算是津门显赫,岂容得自己的女儿做人妾室?

也有说,此举是赵四的兄长有意成全而为之。

时过境迁,真相如何,你我不得而知;可知的是,这一则声明让赵四再无回头之路。

张学良虽将她留在了身边,可对外却只以秘书相称,并应允了发妻于凤至的三个条件:不进帅府、不给名分、不让孩子姓张。

想那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在遇见潘素后重金遣散了旧时媒妁之言定下的三房妻妾,在那个达官显贵三妻四妾的时代里,硬是还了潘素一世一双人。

而张学良,负了的何止一个于凤至,也终是负了她赵四。

赵一荻就这样无名无分的跟了张学良,即便是一年后诞下了一子也未进过帅府之门。

直到张学良被囚禁后,她才被迫去了香港。

1940年,再收到张学良的电报之时,她手头有所积蓄,日子过得也足够安稳,甚至是要再觅良缘也并非难事。

可她却再一次选择了张学良,将10岁的儿子张闾琳托付给可信的朋友,独自踏上了又一条生死未卜之路。

再见之时,张学良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

从贵州的深山老林辗转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层层严密的特务把守,日复一日的精神折磨,几乎耗尽了他的品性修养,让他变得喜怒无常。

在他每一次大发雷霆又陷入无限自责的时候,赵一荻总是极尽地包容,安慰他说:

为了排解他心中的苦闷,她亲自养鸡种菜,想方设法地给他变换口味,为他洗米裁衣,悉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每次他生病的时候,赵四总是衣不解带地陪侍在床。

长达半个世纪囚禁, 曾有过多少次的险象环生和心灰意冷,史书工笔留下的只怕是沧海一粟。

也唯有这一段相濡以沫的感情,是他们绝境之中唯一的一点光亮。

可若不是于凤至患乳癌赴美治疗,不知他们是否还有再见之日?

赵四的情深毋庸置疑,可若没了这五十载的幽禁,也不知她在少帅的心中究竟还会留有几分位置?

1964年7月21日,台湾《联合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

或许从初遇之时起,赵一荻就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以盼,十里红妆嫁于情郎。

可直到36年后,她才成了少帅的白发新娘。

世人说她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可其实这场婚礼却并非少帅的坚定,而是另一个女人的成全。

张学良在婚前给于凤至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一夫一妻制的信仰无法让她和赵四共存,所以请求于凤至帮他下决心。

好在于凤至的深明大义,可若是她没有选择放手,世间大约也不会有白发新娘的传奇。

赵四的生死相依,终是输给了少帅的左右为难。

多年以后,88岁的赵四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医院与世长辞。

在旁的亲友都忍不住伤心落泪,只有张学良默不作声,握着她的手2个多小时后才说了一句“她死了”。

他大抵是不信的,不信这个陪了他一生、爱了他一世的女子竟也会离他而去。

午夜梦回,才发觉原来他一生之中的大多回忆里都与她有关。

人生最可悲的莫过于:拥有的时候不懂珍惜,失去了才开始追悔莫及。

一年之后,张学良也离开了尘世,与赵四合葬在神殿之谷。

生同衾、死同穴,似乎终是还了这场传奇一个美好的结局。

从前读这一段往事,无论是于凤至的宽容大义还是赵四的情比金坚,都觉得无比的动容。

如今才晓得, 这场三个人的传奇,是两个女人的悲剧。

爱情的可贵从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两心相许。

亦如阿朱虽也不得善终,但她此生换得乔峰一句:“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有一个阿朱”,拥有的却是乔峰从一而终的真心。

不盼世间不必再有传奇,唯愿你爱的人也刚好爱着你,仅此而已!

END

我是岑小夕,一个想要用文字治愈你心底的荒凉的姑娘。

1900年1岁

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11月22日)诞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古称嘉应州)梅江区西阳白宫镇阁公岭村。

1904年5岁

父亲引领临摹《芥子园画谱》。

1907年8岁

入旧制立本学堂,起学名凤鸣。1908年9岁

画中堂《松鹤图》被市里商人购去,首次卖画。

1914年15岁

高小毕业,考入省立梅州中学。

1917年18岁

参加梅州中学生组织的“探骊诗社”。

1919年20岁

梅州中学毕业。告别父老,同林文铮、李金发一同赴上海报名参加留法俭学会。

十二月搭乘邮轮安德烈·雷蓬号赴法。同船有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及蔡母葛建豪。

1920年21岁

1月抵述法国马赛港。做油漆杂工,半工半读,到枫丹白露中学补习法文、数学。从此改名为风眠。

1921年22岁

春,入法国蒂戎美术学院,在浮雕家扬西斯先生门下学习素描。

秋,由扬西斯先生推荐,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入名家哥罗孟画室学习素描及油画人体。扬西斯先生收藏了林风眠一幅风景画。

扬西斯先生专程到巴黎看望林风眠。林风眠与留法学生刘既漂、林文铮、王代之、吴大羽等组织霍普斯会即“海外艺术运动社”。

1922年23岁

油画《秋》入选巴黎秋季展览会。父亲林伯恩病故。

1923年24岁

结束巴黎美术高等学院学业。

春,应熊君锐之邀请,与挚友林文铮去德国游学。

在柏林创作巨幅油画《柏林咖啡屋》、《渔村暴风雨之后》等作品。与德国柏林大学化学系学生方·罗拉邂逅。

冬,与方·罗拉结婚。

1924年25岁

春,回到巴黎,同罗拉居住巴黎玫瑰街6号。

5月,参加中国在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的展览会,当时由驻法公使及蔡元培发起。林风眠参展作品达几十幅,其中包括油画和国画。展览中作品所蕴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及其才华被蔡元培先生发现。

7月,夫人罗拉生产,不幸难产,染上急病,妻儿一并去逝。

10月,油画《摸索》、中国水墨画《生之欲》,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

1925年26岁

春,以多而优的作品参加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其中《饮马秋水》等数幅作品,由海外收藏家收藏。

秋,与法籍蒂戎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阿丽丝·瓦当结婚。

冬,蔡元培推荐林风眠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兼教授。偕夫人阿丽丝返国。

1926年27岁

春,同夫人先到上海。旋即赴北京国立艺专就职,同时兼教务长、油画系主任。

在艺专举行归国后首次大型个人画展

鲁迅到艺专观看林风眠画展。发表《东西艺术之前途论文,提出与徐悲鸿相似的“中西融合”艺术主张。

1927年28岁

5月,发起组织“北京艺术大会”。发表《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

7月,艺术运动失败后,被免辞北京艺专校长、教授等职。

8月,女儿蒂娜诞生。

9月,南下受蔡元培之聘,任国民政府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

12月,蔡元培采纳林风眠提出建立江南艺术大学的建议,通过了《筹办国立艺术大学院提案》,决定林风眠负责等建国立艺术学院,地点在杭州西湖畔。创作油画《人道》。

1928年29岁

1月,参加南京《第一届艺术展》,展出《人道》等作品。

蔡元培偕夫人专程从南京来杭州参加国立艺术院开学典札。受到学界泰斗、创办人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夏,发起成立“艺术运动社”。

10月,国立艺术学院院刊《亚波罗》创刊。是年留法归来的张道藩,欲谋求艺术院之职,被林风眠拒绝。

1929年30岁

1月,“西湖一八艺社”成立。

2月,同林文铮共同制定《艺术教育大纲》。

3月,发表《中国绘画新论》。

4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展出油画《贡献》、《海》、《南方》,并任评选委员。兼任西湖博览会艺术倌主席,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

5月,西湖博览会在杭州开幕。

8月,参加国立艺术院在上海举行的“艺术运动社”首届美展。

10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艺术院改为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为纪念熊君锐牺牲创作油画《痛苦》。组织成立“亚波罗”社,出版《亚波罗》杂志。

1930年31岁

暑假与潘天寿赴日考察教育。并在日本东京举行“艺术运动社”及杭州艺专教授作品展。为《前奏》月刊撰写发刊词。

1931年32岁

春,“艺术运动社”作品在南京举行第三次展览。《亚丹娜》创刊。

5月,蔡元培发表《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对国立杭州艺专的创建作了充分肯定。

1932年33岁

发表《美术的杭州》。

1933年34岁

发表《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

1934年35岁

创作油画《悲哀》、《构图》等。

3月,参加国立杭州艺专在上海中法友谊会举行的第四届展览会。

1935年36岁

其中包括1926年至1934年写的9篇论文及1篇《自述》。

1936年37岁

1月,在蔡元培七十寿辰宴会上,林风眠与沈钧儒、黄炎培、马寅初、于佑任等人提出捐款办孑民美育研究院。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冬,在上海公学举行画展,展出油画、国画作品百余幅。

1937年38岁

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内迁,先至浙江诸暨、江西,后到湖南长沙。

4月,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在香港大学举办林风眠个人画展,展出作品百余幅。

1938年39岁

教育部将北平艺专、杭州艺专两校合并,迁到湖南三沅陵,委任力主任委员。

秋,学校改组,被迫解职。辞职后为学生题词“为艺术战”。

1939年40岁

春,在上海法租界法国总会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100幅。由上海经香港、海口、越南河内、再转往昆明,到达重庆。出任国民政府政治部设计委员,担任抗日宣传任务。

1940年41岁

开始隐居重庆嘉陵江南岸弹子石破军火库中,潜心创作。

1941年42岁

潜心研究中国画。

1942年43岁

画了大批水墨画。

1944年45岁

被邀请到重庆国立艺专演讲,讲中国画如何改良(革)问题。

1945年46岁

潘天寿任国立艺专校长,应聘回校任教授。学校实行教室制,林风眠教室的学生有苏天赐等人。

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展出水墨画《猫头鹰》。参加重庆《现代绘画展》,展出作品《少女》、《百合花》。

抗战胜利。随学校回杭州,继续在杭州任教。与家人团聚。

1946年47岁

在杭州艺专任教,常与傅雷、赵无极来往。画现代美女、猫的水墨画,在上海法文协会举办个人画展。10幅作品参加巴黎东方博物馆主办的“中国现代画展”。

1947年48岁

辞去教授之职,与夫人、女儿同住杭州玉泉住宅,潜心作画。

1948年49岁

又被杭州艺专聘任,主持林风眠画室,苏天赐任助教。做学术报告《关于毕加索与现代绘画》。

1951年52岁

杭州艺专改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林风眠又被迫免职。

1952年53岁

移居上海南昌路53号,闭门埋首作画。继续以“我入地狱”精神探索艺术。

1955年56岁

秋,太太阿丽丝与女儿蒂娜移居巴西。

1956年57岁

出席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的座淡会,并座国画问题。继续独自探索,画戏剧人物。创作《宇宙锋》、《南天门》等。

1957年58岁

发表《美术界的两个问题》、《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

1958年59岁

编著《印象派绘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因此受批判。下乡深入生活。

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林风眠画集》,收入作品12幅。

1959年60岁

发表《跨入一个新时代》、《老年欣逢盛世》。数次去舟山渔场写生,创作《捕鱼》。

1960年61岁

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主 席:何香凝;副 主 席:蔡若虹刘开渠叶浅予吴作人潘天寿傅抱石;秘书长:华君武。他被选为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国家画廊收藏其作品。

1961年62岁

夏,上海美术馆展出《上海花鸟画展》,并转往北京展出,《秋骛》等4幅作品展出。

漫画家米谷写文章《我爱林风眠的画》,发表于61年《美术》杂志第5期。后遭批判。

1962年63岁

发表《抒情·传神及其它》、《丰富多彩的越南磨漆艺术展》。

1963年64岁

上海美协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风眠画展》,展出作品近70幅。后在北京中央美院陈列馆展出。发表《回忆与杯念》。

1964年65岁

在香港大会堂举行《林风眠画展》。

1966年67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被逼无奈将自己毕生所画的国画一千余幅浸入浴盆捣成纸浆,从马桶冲掉,一部分油画用火炉烧掉。作品第二次惨重损毁。

1967年68岁

劳动改造。

1968年69岁

8月以“日本特务”“特嫌”罪名被上海公安局拘捕,后转入上海南市第一看守所,开始长达四年半的狱中生涯。

1972年73岁

11月28日晚获释。拖着病躯,继续在申城孤独探索。

1974年75岁

作品被江青定为黑画,将林风眠定为黑画家再遭批判。

1977年78多

10月19日在叶剑英元帅的关心下获准移居香港。

1978年79岁

春,由香港赴巴西探望夫人、女儿。

夏,由巴西返回香港。继续作画。举办个人画展。《林风眠画集》出版。

1979年80岁

7月,上海展览馆举办《林风眠画展》,展出作品127幅,12个瓷盘画。

7月,与学生席德进会面。

8月,应法国政府邀清,在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林风眠画展》,展出作品80幅。

10月,席德进编著的《林风眠画集》由台湾雄狮出版社出版。

年底又赴巴西探亲。

1980年81岁

春,由巴西返回香港。

1981年82岁

为悼念席德进逝世撰文《老老实实突做人,诚诚恳恳画画》。发表《关于冯吐之画》。

1982年83岁

夫人阿丽丝在巴西逝世。

1983年84岁

1月,回巴西探望女儿蒂娜。

夏,回香港作画。香港《美术家》第33期介绍林风眠画作。

1984年85岁

赴日本参加义女冯叶东京画展开幕式。

1985年86岁

继续在香港作画。

1986年87岁

日本友人大桶贵支女士将林风眠作品介绍到日本。

1987年88岁

为吴冠中在香港画展签展目、画集及海报并参加开幕式。

1988年89岁

先后赴泰国、韩国旅游。为中国美院建院六十周年校庆题词“永葆青春”。

4月,《林风眠从艺七十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1989年90岁

爱国华侨实业家姚美良为建林风眠纪念馆捐赠100万元人民币。

9月,荣宝斋出版《林风眠人物山水静物》,吴冠中作序。在香港撰写自述《我还在探索》。

10月,台北历史博物馆庆祝林风眠九十寿辰,举办回顾展。

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林风眠个人画展,展出作品六十幅;中国美协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召开林风眠艺术研讨会。

12月,在梅州举办《林风眠画展》,展出作品80幅。在香港创作“噩梦”组画。包括《痛苦》《火烧赤壁》、《基督》、《屈原》、《南天门》等。台湾出版豪华本画册。

1990年91岁

第二次应日本西武集团之邀,再度赴东京举办个人画展。

10月,浙江美院出版社出版郑朝、金尚义编著的《林风眠论》。

1991年92岁

3月22日,台湾授予林风眠文艺金质奖章及美木特别贡献奖。

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2岁。

8月17日,遗体在香港哥连臣角火葬场火化,骨灰寄存于香港某道观。

8月22日,上海举行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追悼会。

9月19日,北京召开座淡会缅杯、纪念和学习林风眠大师。

再别康桥中,我认为徐志摩再别的人是林薇因。

徐志摩,他的原名为章垿,字槱森,他是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等。在1921年的时候,他远赴英国留学,进入剑桥大学当了一名特别生,他当时是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这一方面。在剑桥大学的两年时光里,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还有那欧美浪漫主义以及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这些影响奠定了他后期浪漫主义的诗风。1923年的时候,徐志摩成立了新月社。在1931年的十一月份,徐志摩因为所乘坐的飞机失事遇难。

对于徐志摩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一篇名著《再别康桥》,现在仍记得里面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等等。这首诗读起来郎朗上口,简短,读完之后给人一种深深地怀念之情,那么当时的徐志摩到底在怀念谁?

对于这个疑问,很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徐志摩作这首诗再别的就是康桥大学,徐志摩学成离开后再回来,当初的朋友都不在了,在康桥见到曾经熟悉的环境感慨万分便写下了这首诗;还有人认为徐志摩再别的是陆小曼,因为他当时跟陆小曼结婚后便离开了,一个人离家在外很是思念自己家中的妻子,所以认为徐志摩作这首诗是写给陆小曼的;但是我认为他做这首诗再别的是林薇因。林薇因本来就是徐志摩最喜欢的女子,正好这时候她要与梁思成结婚了,徐志摩心里肯定是十分难受的。于是在去一些地方的时候就勾起了徐志摩珍藏很久的美好回忆,但这一切都不在属于他了,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140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