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感言的经典寄语
1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 时间一点一滴凋谢,犹如蜡烛漫漫燃尽。
6 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7 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
8 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9 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10 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11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12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1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4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15 靠父亲的学识成不了学者。
16 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17 聪明靠努力学习,知识靠平日积累。
18 刻苦学习的人总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19 灵感是从来不拜访懒汉的。
20 学成巧,总是巧;装成巧,惹人笑。
精彩的励志感言寄语
1 平时不好学,临考悔已迟。
2 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
3 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4 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
5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6 把握时间观念,同认识一个人一样,相见易,相识难。
7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8 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9 浪费了一生就等于夭折。
10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11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12 你若需要时间,(创业)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13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14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15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精辟的励志感言寄语
1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4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5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6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7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9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1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1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12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13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14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15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超经典的励志青春感言 关于青春励志的精彩感言超经典的励志青春感言
1 如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毫不放弃,坚守着你的希望不被任何人动摇,那么当你不得不放弃的时候,希望就仍会到达那个任何人都无法动摇的彼岸。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宫崎骏
2 凡事都不要让自己有放弃的念头,只要自己去做了,结果怎样并不重要,过程才是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
3 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
4 坚持到底,决不放弃,是成功的保证,只要你不放弃,你就有机会,只要放弃的人,他肯定是不会成功的人。作家
5 你和你的朋友会一起在将来打造一个可能很辉煌的事业。很好听是吗记住,你们都要努力。
6 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没什么。所以,不管当时你多么生气都告诉自己不必这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不必。
7 别怕丢人,追求丢人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至于为此笑话你的人,你可以把他们从你将来人生对手的名单中排除了,你也要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8 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为心灵除尘,自省、自责、自悟、自重。
9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0 爱人就像粗布衣,虽然不美丽,可是能遮挡风寒。情人就像时装,感觉很美好,却不能穿出去。亲人就像老棉衣,就是出痱子,依然要捂着你。友人就像晴雨衣,需要了就穿,用过后放一边。
11 与其指望遇到一个谁,不如指望你自己能吸引那样的人;与其指望每次失落的时候会有正能量出现温暖你,不如指望你自己变成一个正能量的人;与其担心未来,还不如现在好好努力。有时候即使有再多的安慰和指点也没用,能说服和鼓励自己的,还是只有自己。而我能做的,只是告诉你我们都一样,不要怕。
12 北方,白雪飘飘;南方,细雨蒙蒙。我的祝福洒在雪花中;你的祈愿飘在细雨里。欢乐总是太短,挽不住的是清晨一样的时光;寂寞总是太长,挥不去的是雾一样的忧伤。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选择了奋斗,也就选择了坎坷。
13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棵劲松巍然地抗斗。
14 73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愿意捧走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15 善良,不是夜色里的松明,却总能把前途照亮。真诚,不是春光里的花朵,却总能把希望指明。
16 读书可以广智,宽恕可以交友。当你有机会读书的时候,请不要放弃读书的机会。当你能以豁达光明的心地去宽容别人的错误时,你的朋友自然就多了。
17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前程如朝霞般绚烂;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成功如灯火般辉煌;也许,只能是这样。攀缘却达不到峰顶;也许,只能是这样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18 我们为相遇,举起晶莹的酒杯,却不知过去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次邂逅的准备。夜,张开黑色的帷幔;月,洒下温柔的清辉。雾袅袅,风微微。涌进心头的是潮水,溢出眼眶的是眼泪。
19 对骄傲的人不要谦虚,对谦虚的人不要骄傲。
20 世界如同一棵玫瑰花,悲观的人,只想到它的刺可怕;乐观的人,只想到它的香可爱。世界如同精美的食物。人只用少量的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消化世界。
关于青春励志的精彩感言
1 只有第一名可以教你如何成为第一名。
2 一个人,只要知道付出爱与关心,她内心自然会被爱与关心充满。
3 如果我们可以改变情绪,我们就可以改变未来。
4 九十九次的理论不如一次的行动来得实际。
5 一个胜利者不会放弃,而一个放弃者永远不会胜利。
6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7 如果你想得到,你就会得到,你所需要付出的只是行动。
8 一个缺口的杯子,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圆的。
9 对于每一个不利条件,都会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有利条件。
10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
11 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美好。
12 28记住:你是你生命的船长;走自己的路,何必在乎其它。
13 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
14 如果你相信自己,你可以做任何事。
15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感悟青春励志的精辟感言
1 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2 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3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4 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5 每天早上醒来,你荷包里的最大资产是24个小时你生命宇宙中尚未制造的材料。
6 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
7 成功决不喜欢会见懒汉,而是唤醒懒汉。
8 当你没有借口的那一刻,就是你成功的开始。
9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10 成功者绝不放弃。
11 成功永远属于马上行动的人。
12 下定决心一定要,才是成功的关键。
13 成功等于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
14 成功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结果。
15 成功者学习别人的经验,一般人学习自己的经验。
经典的女生励志感言 激励女生的励志感言经典的女生励志感言
1 教育需要激情,激情让教育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教育需要诗意,诗意让教育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追求产生激情,激情使追求的主旋律铿锵有力;追求产生诗意,诗意使追求的调色板光彩照人。
2 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自去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让听众自去体味;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去欣赏;教师讲课,言简意赅,故意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3 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象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
4 金钱,能买来佳肴,买不来好胃口,能买来书籍,买不来知识。金钱,能买来玫瑰,买不来爱情,能买来贺卡,买不来友谊。
5 蜜蜂和蝴蝶虽然都是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一个却在虚度。创造者奉献的是甜美的生活,虚度者留下的是生活的垃圾。春蚕和蜘蛛虽然都在忙忙碌碌地织网,但一个在奉献,一个在索取。奉献者给予人类的是无价的财宝,索取者留给人们的却是轻蔑的鄙弃。
6 清风从水上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蹄印;雨滴从林中飘过,留下了寸寸滋润;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留下了什么呢
7 正直的人喜欢真诚,憎恶虚伪;狡诈的人疏远真诚,亲近虚伪。狡诈的人美言不信,把欺骗当作宝;正直得人信言不美,把真诚当作信条。
8 一粒尘埃,在空气中凝结,最后生成磅礴的风雨;一粒沙石,在蚌体内打磨,最后结成昂贵的珍珠。有时候,渺小的开始,可以成就雄伟而宏大的事业;有时候,平凡的开始,可以走出崇高而伟大的人生。
9 吃苦其实是一剂良药,年轻人千万不要拒绝。你看,家里精心种植的花草常会莫名其妙的枯萎,而野生的植被不管旱涝却总能保持郁郁青青的活力。过于顺利的成长和过早成名,像一颗裹着巧克力的慢性毒药,消解了人的意志,迷惑了人的心智。吃苦的经历能让心灵变得强大而宽阔,表现出生命的张力!
10 不为掌声的诠释,不为刻意的征服,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追求的脚步,心中坚定的信念,脚下沉稳的步伐,你用行动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希望在终点向你招手,努力吧用你坚韧不拔的毅志,去迎接终点的鲜花与掌声,相信成功属于你。
11 坎坷是一种经历,让我们真切的理解人生。岁月不经意地更替世事沉浮万千,一世的荣华如尘烟,用微笑去面对现实,用心去感悟人生的精彩!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最后得到好东西,不是幸运,有时候,必须有前面的苦心经营,才有后面的偶然相遇。
12 人生不在于获取,更在于放得下。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放弃、更新的过程,记住那些曾经的感动,遗弃那些酸楚的伤痛。所以,勤奋的人生才能辉煌,豁达的生活才能幸福,让我们在前行中继续自己的人生,快乐的生活!
13 不要认为你一个人努力工作所取得的价值要比恰当地指挥下属的工作更大。再次,也不要以为一定要在很高的位置才能发挥组织与指挥的才干。首先学会和身边的人合作,逐渐地,你就能管理更大的组织。
14 高明的领导者善于识人,用人,而不凭个人好恶来行事。他们深谙人性,并巧妙地引导和使用,从而能将各种不同个性的人放在各自恰当的位置上。
15 交换一个苹果,得到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得到一种思想。选择与你才干,性格不同的人,他可以弥补你的缺陷。
16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17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8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9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0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激励女生的励志感言
1 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2 当一个人怕别人看不起你所做的事的时候是最想吹牛的时候,这时你想通过吹牛这种夸大事实的方式,来引起别人对你的重视,而当你说的天花乱坠的时候,引来的往往是讥笑。
3 想象一下,十位最有名望的画家齐聚一堂,围绕着一张圆桌坐下,一起对摆在圆桌当中的一个苹果进行素描,结果会如何一定是每一个人画出来的苹果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看苹果的角度都不相同固执的认为自己对待事物的看法是正确的,对他人的看法采取封闭态度,只能局限自己。因此多听比多说重要。
4 批评就像一条狗,他见你怕它,便会愈加追赶你,恐吓你。但是如果你回过头勇敢地面对他,他便会停止吼叫,相反摇着尾巴,让你去抚摸。怎样应对批评和侮辱,反应出一个人的素质和处世哲学。
5 克服自我感觉强烈的最好方法就是多留心别人,多留心对方的兴趣,愿望和行动等等,以此来暂时忘记自己。
6 既然看不清未来,又没办法回到过去,那就活在当下吧!
7 你若一向在、我便一向爱。惋惜没人会懂我的。
8 每天睁开眼看见你和阳光都在,那便是我想要的未来。
9 曾经,你爱我,我不爱你,如今,我爱你,你不爱我,你离开。
10 每一个矜持淡定的现在,都有一个很傻逼很天真的曾经。
11 如果我放弃,不是因为我输了,而是因为我懂了。
12 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是坚强。
13 我的幸福感有很多来源于音乐,我很幸运的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通过这件事情养活了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上有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一些初衷,但我还是希望每个人未来都会获得幸福,自由,和健康。中国好声音选手吉克隽逸
14 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
15 夏有夏的草绿花红,冬有冬的琼枝玉叶。夏天百川灌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湖面溜冰,一样使人逸兴神飞,意趣盎然。
有关女生励志的精彩感言
1 教育需要激情,激情让教育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教育需要诗意,诗意让教育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追求产生激情,激情使追求的主旋律铿锵有力;追求产生诗意,诗意使追求的调色板光彩照人。
2 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自去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让听众自去体味;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去欣赏;教师讲课,言简意赅,故意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3 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象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
4 金钱,能买来佳肴,买不来好胃口,能买来书籍,买不来知识。金钱,能买来玫瑰,买不来爱情,能买来贺卡,买不来友谊。
5 蜜蜂和蝴蝶虽然都是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一个却在虚度。创造者奉献的是甜美的生活,虚度者留下的是生活的垃圾。春蚕和蜘蛛虽然都在忙忙碌碌地织网,但一个在奉献,一个在索取。奉献者给予人类的是无价的财宝,索取者留给人们的却是轻蔑的鄙弃。
6 清风从水上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蹄印;雨滴从林中飘过,留下了寸寸滋润;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留下了什么呢
7 正直的人喜欢真诚,憎恶虚伪;狡诈的人疏远真诚,亲近虚伪。狡诈的人美言不信,把欺骗当作宝;正直得人信言不美,把真诚当作信条。
8 北方,白雪飘飘;南方,细雨蒙蒙。我的祝福洒在雪花中;你的祈愿飘在细雨里。欢乐总是太短,挽不住的是清晨一样的时光;寂寞总是太长,挥不去的是雾一样的忧伤。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选择了奋斗,也就选择了坎坷。
9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棵劲松巍然地抗斗。
10 73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愿意捧走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11 善良,不是夜色里的松明,却总能把前途照亮。真诚,不是春光里的花朵,却总能把希望指明。
12 读书可以广智,宽恕可以交友。当你有机会读书的时候,请不要放弃读书的机会。当你能以豁达光明的心地去宽容别人的错误时,你的朋友自然就多了。
13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前程如朝霞般绚烂;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成功如灯火般辉煌;也许,只能是这样。攀缘却达不到峰顶;也许,只能是这样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14 我们为相遇,举起晶莹的酒杯,却不知过去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次邂逅的准备。夜,张开黑色的帷幔;月,洒下温柔的清辉。雾袅袅,风微微。涌进心头的是潮水,溢出眼眶的是眼泪。
15 对骄傲的人不要谦虚,对谦虚的人不要骄傲。
励志生活的经典感言 关于生活的励志感言励志生活的经典感言
1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2 生活充满了选择,而生活的态度就是一切。
3 人各有志,自己的路自己走。
4 别人的话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是不能左右自己的。
5 成功来自使我们成功的信念。
6 相互了解是朋友,相互理解是知己。
7 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
8 有时可能别人不在乎你,但你不能不在乎自己。
9 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10 羡慕别人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拥有的。
11 喜欢一个人,就该让他(她)快乐。
12 别把生活当作游戏,谁游戏人生,生活就惩罚谁,这不是劝诫,而是--规则!
13 你要求的次数愈多,你就越容易得到你要的东西,而且连带地也会得到更多乐趣。
14 把气愤的心境转化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转化为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更加完美。
15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就有回报永不遭遇过失败,因我所碰到的都是暂时的挫折。
16 心如镜,虽外景不断变化,镜面却不会转动,这就是一颗平常心,能够景转而心不转。
17 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否则,大多数人都会有多少时间就花掉多少时间。
18 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健康地活着,真诚地爱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19 生命之长短殊不重要,只要你活得快乐,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便已足够。
20 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
关于生活的励志感言
1 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必然是一个从未尝试过什么的人。
2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人生自然活得很快乐。
3 经验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件,而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4 加倍努力,证明你想要的不是空中楼阁。胜利是在多次失败之后才姗姗而来。
5 读书改变命运,刻苦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6 挑战人生是我无悔的选择,决胜高考是我不懈的追求。
7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是否每天都在努力。
8 一杯热水,你没有在前十分钟喝掉,它就冷凉。一份热爱,你没有在期望的时间内回应,它就冷了。我可以为你变得出类拔萃,看你喜欢的**,听你偏爱的歌曲,我可以跨过千山万水去找你,也愿意在原地为你画地成牢。但我心里有个付出的期限,一旦到达时间,我就必须得走。
9 在喜欢你的人那里,去热爱生活;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去看清世界。
10 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11 我爱的人如要离开我,我定是只会说两个字:好的。绝口不问为什么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到底我哪里做得不对既然你决定要离开,必定有你准备好的理由,我不想听你谋划许久冠冕堂皇的借口。凡是离开的必然本就不属于我,祝你好运,从此云淡风轻,过往一笔勾销。人生短暂,不活在记忆中。
12 别总怪谁,如果你足够好,又怎么可能是那个被丢下的人
13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14 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
15 我们可以失去童年,但是千万不可以失去童心。
精彩的生活励志感言
1 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2 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
3 一件事被所有人都认为是机会的时候,其实它已不是机会了
4 走过了所有的路,才知道幸福是用来感受的,伤痛是用来成长的。
5 生命中最好的事情就是那些值得的等待,值得为之奋斗,也值得永不放弃。
6 谎言就是谎言,不会因为它是漂亮的,就不会伤害到别人。
7 转瞬即逝的,不仅仅是爱情,勇敢的去争取所有你想要的,不要让明天的自己后悔今天的作为。
8 我走遍你所经历的每一个角落,不是为了遇见,只是为了感受你的曾经。
9 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10 把艰辛的劳作看作是生命的必然,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心平气和的继续。
11 前有阻碍,奋力把它冲开,运用炙热的激情,转动心中的期待,血在澎湃,吃苦流汗算什么。
12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13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
14 自暴自弃便是命运的奴隶,自强不息是生命的天使;我不想用别人的汗水浇灌自己的心灵,我愿意用别人的棉袄,来温暖自己的躯体。我只想堂堂正正的做人,我只愿光明磊落做事,该记得的我不会遗忘,该遗忘的我不会存放。
15 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也没有无法拯救的结束。人生中,你需要把握的是:该开始的,要义无反顾地开始;该结束的,就干净利落地结束。
我觉得乌织比较有可能~原因如下:(一)引人误会的谐音?
乌尔奇奥拉对井上织姬说的这句“抢亲”名台词“跟我走,女人”,字面上本来已是相当容易让人想歪的一句话,
而其日文原文的“俺と来い、女”,更是直接的让懂得日文的观众们目瞪口呆!!! 俺と恋い、女
“俺と来い、女”
“来 い”的罗马拼音是“ KO I ”
在日文中,同音的尚有“请い、乞い、浓い、故意、鲤、恋(恋い)”
其中“鲤”(鲤鱼)常被日本人用来隐指恋爱 (←日本动漫里也常引用)
而“来い”这常用的命令语也和“恋”(恋い)同音!!! !
“俺と来い、女”这句话,想必所有懂的日文的BLEACH观众(连同原作者久保带人在内)都能从动画的这一场中听到浪川大辅两次深情演绎……
“俺と恋い、女”(←和我恋爱吧,女人!!!)
不明情况的围观群众:“啊啊,这家伙发表爱的宣言了啊喂!!!这家伙原来是特意跑来跟看对眼的女孩子告白的么喂!!!!!!”(←误很大……)
(二)普开场就埋下的伏笔?!
单行本第27卷『goodbye,halcyondays 告别无忧时光』,是乌尔奇奥拉掳走井上织姬的开端。本应永远没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纠缠了起来。而作者在此时已经埋下两人往后辗转命运的伏笔…… 一字记之曰“心”
单行本27卷,井上织姬的卷首语:(画面是织姬以手触镜的特写)
私达 我们
一つとして 混じりあうものはない 各成一体 无与彼此混同
二つとして 同じ貌をしていない 从无二般 相同的样貌
三つ目の 瞳を持たぬばかりに 第三只眼睛 并未拥有
四つ目の 方角に希望はない 四下张看 渺无希望
五つ目は 心臓の场所にある 第五处 是心之所在
这一段卷首语,在当时让所有读者都解读不能,但作者在接下来的连载中就已逐一给出了解答……
第262话『Unblendable 不可混同 』这一话中,井上织姬给了乌尔奇奥拉一记重重的耳光,撕裂了两人之间原本暧昧不明的相处形式——无法调和的敌对立场——“Unblendable 不可混同”。
这一话的结束处,乌尔奇奥拉的插页草图:(画面是乌尔以手触镜特写)『evething divide us』(一切阻绝我们)
第315 - 317话,第五塔大殿,乌尔奇奥拉对井上织姬说道:『“心” ?你们人类总是把这个词挂在嘴边,好像它就紧握在你们的掌心中一样;我的眼瞳能映照出一切,没有任何事物是我捕捉不到的,无法看到的东西就表示它不存在。“心”算是什么东西?如果我撕裂你的胸腔,就能看到你心中的一切吗?如果我敲碎你的头骨,就能看透你脑中的所有吗?』
第348 - 349话,『女人,看清楚,看着你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男人,生命被封锁的瞬间。』井上织姬在乌尔奇奥拉所给与的绝望中崩溃。
第353 - 354话,『……我可怕吗,女人』『一点也不可怕啊……』『……是这样子啊………这掌中所拥有的东西……就是心啊……』
至此,我们总算明白到那一段卷首语的意味:乌尔奇奥拉与井上织姬是“不可混同”的对立阵营,“ 从无相同的样貌”的虚与人类,彼此都没有可以映照出无法看见的“心” 的“第三只眼睛”,皆因“一切阻绝我们”而“渺无希望” ,第五塔之上的疑惑,在伸向彼此的手掌之间,那就是“心之所在”。
卷首语和插页二人的手的特写,比照第353、354话那伸向彼此的双手的分镜,作者推CP的司马昭之心已经路人皆知了……
乌尔奇奥拉和井上织姬之间的牵绊,并不是同人的胡乱YY,确确实实是作者从一开始就安排的命运邂逅,而且最终发展的结局也是作者早已决定好的!毫无疑问,乌织这个CP是作者亲手设计并不断煽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官方配对。而作者对这CP的热爱程度,从他们两人的对视分镜的出现的频繁程度就可见一斑……
而且久保为了强调,与织姬卷头与和乌尔插页的图中的两只手的位置都是对应的,乌尔奇奥拉在左,井上织姬在右。
单行本40卷『the Lust 欲望』的卷首语同样是关于乌尔奇奥拉的内心独白
心在るが故に妬み 因为有心,所以嫉妒
心在るが故に喰らい 因为有心,所以噬食
心在るが故に夺い 因为有心,所以抢夺
心在るが故に傲り 因为有心,所以傲慢
心在るが故に惰り 因为有心,所以懒惰
心在るが故に怒り 因为有心,所以愤怒
心在るが故に 因为有心,
お前のすべてを欲する 所以欲求你的一切
很明显这是在说七宗罪,而且这七宗罪的罪魁祸首就是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乌尔终于明白了,原来嫉妒、噬食、抢夺、傲慢等等这些恶行都是因为有心的缘故。原来自己一直不理解的心自己一直都拥有着。而欲求你的一切这句话明显是这段话的重点,而且还是the lust 6话之长的真正诠释,这毫无疑问是乌尔针对某一个人说的,而这个人正是让乌尔明白“心”的含义的井上织姬。从字面上来理解,“欲求你的一切”完全有示爱的意思,那么这就意味着井上织姬才是乌尔奇奥拉所欲求的,这再一次客观说明了井上织姬于乌尔奇奥拉的意义,证明了乌织是毫无疑问的官配。
(三)别有用心的设定安排?!
1 “太阳”与“月”“圣徒”与“ 恶魔”
太阳与月 太阳(The Sun)
漫画236话“The Sun Already Gone Down (太阳夕下之时)”,这一话中,乌尔奇奥拉成功完成了对井上织姬的诱捕计划,乌尔奇奥拉称井上织姬为“太阳”。
虚圈只有永远的黑夜,而“太阳”是不属于虚圈的存在。
人类的井上织姬,拥有“侵入神之领域能力”的“圣徒”井上织姬,在这个充斥着堕落的恶灵而成的虚存在的虚圈,本来就是格格不入的存在。
代表着光明和希望的“太阳”的少女的到来,是照亮这片黑暗阴霾,还是被吞噬消亡?
井上织姬所代表的“太阳”,是相对于虚圈而言的,她是“虚圈的太阳”。而既然有“太阳”,就必然有相对的“虚圈的月”存在。
月(The Moon)
“月”这个意象在BLEACH中很早就出现,但明显“虚圈的月”代表的是不同的存在。细心的读者就看会注意到,作者刻意把“虚圈的月亮”和“现世的月亮”以不同的画法区分开来。(←关于两个月亮的两种画法,这点在动画上可以更明显的看出来)
被囚于虚夜宫中的井上织姬,一直透过高窗眺望那虚圈的月亮。在她被带离那个房间之前,她一直都处在那月光之下。
也许该说,井上织姬是被“虚圈的月”所束缚住了。那包围着她的月光,时刻提醒着她不可以离开她该待的地方,时刻提醒着她不可以忘记自己现在的身份立场……而到底谁是这“虚圈的月”?
答案在漫画344话揭开了。打破天顶,在虚圈那弯巨大而苍白的弦月逆光下,乌尔奇奥拉现出了他归刃后的真正形态——黑翼大魔。
自乌尔奇奥拉解放以来,分镜中频繁出现的他那月下逆光的恶魔身影,都暗示着代表“虚圈的月”之意象的,就是乌尔奇奥拉。
而作者也在人物设定资料中透露出乌尔奇奥拉就是“虚圈的月”的信息。
在漫画单行本38卷末,作者登出的破面人物设定资料中,乌尔奇奥拉的theme music(人物主题曲)是 In Flames死亡金属乐队的 “Moonshield(月亮之盾)”。而对这首歌常用的解读是:“月亮之盾”暗指“太阳”。当黎明来临,太阳的耀眼光芒使月亮消失于天际;而当夜幕降临,月亮却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在夜空中发出银辉。
“‘太阳’已经落入我们的掌心之中。” ——诞生于黑暗的恶魔却以代表着光明与希望的“太阳”来称呼那位落入恶灵栖息地的少女?出于遥不可及的向往?出于内心空洞的憧憬?出于生存本能的抗拒?还是出于无法触及的愤恨?这是否揭示了乌尔奇奥拉对井上织姬那莫名的执着的原因?一直存在于这两人之间的微妙张力,是不是出于这种极端的异性相吸?
如果井上织姬代表了虚圈真夜中的太阳,那乌尔奇奥拉就是虚圈那悬挂于天顶之上的弦月。
太阳因月的阴霾而暗淡,月在太阳的光芒下消失,太阳的光芒让月辉于夜空……彼此制约,彼此共存,彼此需要……这是否他们两人的写照? 希望LZ喜欢~
2022年,就这么以一种难以表述的心情来到我们面前,看似山河依旧,然而一切都发生了谁也说不清楚的变化。
西班牙。马德里的早晚很冷,阳光起了,中午又是出奇的热。
虽然是疫情期间,正值圣诞,萨拉曼卡区依旧人满为患,在街边的小酒馆,我见到了联合国世界 旅游 组织专家贾云峰先生。
一杯冰可乐、几片火腿、一包华子,背后是街边燃着的火炉,暖洋洋的氛围里,他灵思频现,我们笑声不断,让周边听不懂中文的老外也被感染。我庆幸我认识了一位著名的品牌策划人、成熟的跨界艺术家,但更重要的,是认识了一个有趣的人。
我的一生 就是在与孤独对视
问:我听说,每年的西班牙行旅,是您最期盼的。在马德里的时光里,您总会写出大量的文字,看了让人爱不释手。看看在网站和朋友圈发表的时间,我感觉您几乎是不睡觉的。如何保持这种热情呢?
贾:我发现我是没有时差的。
2014年,我深度体验欧洲,坐北京的晚班飞机来,到了因为7小时时差的缘故,正好是这里的白天,马上约上朋友或者去办公室工作。回中国更是这样,西班牙早上飞,到中国是上午,放下行李立刻又去上班了。我的秘诀就是想睡就睡,醒了就思考,一切随缘。
经常在长途飞机上,看着令人窒息的黑暗如墨水打翻浸湿的宣纸,头顶安全带提醒灯与远处卫生间的灯豆般闪烁,飞行的时间仿佛困住了。这种穿越世界的旅行,有种虚空的味道,冬日炉火般在身边静默燃烧,总感觉自己的身影在冰天雪地里孤独走着。
2016年开始了每年1-2次西班牙的短暂生活,每天凌晨天还漆黑就要起来,处理中国那些不得不回的微信,下午开始冥想。困了就睡,晚上出去街上游走,每条小巷都华丽而动人,酒肆遍地,身边全是终日高声大气、兴奋不已守着一杯酒的马德里人,经常走一段就会发现一个别有洞天的买手店或者小集市。走1万步回到家,看着一天里又入漆黑的窗外,中国那边信息就蠢蠢欲动了。
我最近越来越发现,我是用工作和孤独在作战,和不甘心作战。
问:孤独?看您一直与朋友相聚,欢声笑语,您用 旅游 策划来战胜孤独?
贾:是的,我是独生子女,父母工作太忙,我一个人去读了初中、高中,很小就住校。
周末同学都回家了,我会拿着暖水瓶去灌满桔子汽水,经常感受到孤独,父母在外地,身边同学朋友不多,可聊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时只有两件事可干,一是写作,二是出门旅行。我那时已经发现 旅游 可以改变人生,这个“改”,是自己被外力激发出的一种变化。
我学会了观察街上的人,小吃店热气里两个闹过又和好的情侣、庙里刚下晨课的和尚、一张报纸读一天的老人、踯躅在田野上的女孩都让我着迷。旅行者有“三种境界”:下等者放荡于山水之间,所到之处就是某人到此一游;中等者寄情于山水之间,在乎山水,也在乎自己;上等者忘情于山水之间,可达物我相忘之境。
我学会了思考和顿悟:旅行的意义分为猎奇、怡情、冶心和释道。猎奇者 旅游 在于感官刺激,怡情者在于 情感 需要,冶心者在于心理磨练,而释道者在于精神升华。
我学会了旅行这门哲学。人们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 社会 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 社会 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而旅行的过程,反而是摆脱孤独,跟身边人建立起信赖关系(或说确立自己的交往信赖制度)。
问:人的视野总会随着路上不经意发生的事出现转折性的变化,这正是旅途的魅力?
贾: 旅游 可以使您中断每天周而复始的凡人琐事,暂时解脱平凡嘈杂的生活。面对陌生的人、倾听途中的故事,沉浸风景风物里,更是一种生命态度。
我大学期间,就有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出门看看。快毕业时,大家都去找工作,我却被艾芜的《南行记》吸引。这本书里满是阴郁的人生和愉悦的自然诗意,一直贯穿着各种矛盾。稳定与漂泊,放弃和流浪,作者热情经历着凄苦人生。他爱自然,他更爱人生。
艾芜这种亲身流浪的活动给我深深触动,这是一种极度体验,无目的、无功利性的生活体验,使体验者能在自然状态下与环境相融合,与走过的地方产生联系及割舍不下的 情感 。那些无法预知的邂逅、无法忘怀的笑容,远行和边陲的故事满是悬念与张力,令人神往。 他因为行走,出现了不可磨灭的鲜活个性。
我觉得 旅游 是人在意志空间的行走,通过意志行走,扩大了自身掌控的范围和心理的能量。 旅游 也是一个卸妆的过程,把自己的外面包装全部给它卸掉,恢复成一个真实的自我。
20岁后,每个寒暑假,都是我出发的时间,当我70天走遍云贵高原的时候,我才知道旅行就是有参照地看清自己。人在旅途,也是在您的世界的边缘,把您视线的网不断拉向远方,再远方。
最重要的,旅行成为一剂生活上的良药,治愈着我的孤独和在平日里逐渐淡漠的感情,给予我重视自我的勇气。 旅游 增加的是生活的阅历和心灵的自由,消除的是现实的功利和疲惫。
问:按您的说法,我听上去 旅游 也是一种修行?
贾:没错。旅行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参禅。禅就是佛性,人人都可以参禅,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越旅行,人会变得越发谦卑,怀着谦卑的心才会真正走进不同的文化。
很多年后,在策划宜兴大觉寺的素博会,遇到星云大师,他的《365天 旅游 禅》说旅行即是实践生命,其中包含着一种无形的能量。
旅行是激发我们思考、 探索 的过程,因为这里有允许驰骋的想象空间,有人类最真纯善美的谦尊敦厚,也有人类从古到今最可贵辉煌的人文精神。
问: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真正的旅行家都是什么样的人?
贾: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一个好的旅行家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人,从繁华落尽的路走来,心灵千疮百孔,浅浅含笑,踽踽独行。心魂与孤独不期而遇,彼此深情对望,顿然间,悠长的欢喜晕染了无限山河。
城市的背影 都是孤独的身姿
问:我们都知道后来您700天驾车穿越35个国家,这样应该当个职业旅行家,怎么突然想起来营销城市了?
贾:我做的所有工作,别人看来是跨界,对我完全是一脉相承的,我深谙创新营销,渴望新鲜的事物,在旅途中发现美的同时,也发现那么多好的地方没有品牌,产生了营销他们的欲望。
我30岁开始驾车出游,自己买的第一辆车是桑塔纳99新秀。记得拿着一个破塑料袋装着十几万现金去买车,车提回来,兴奋到恨不得睡在车里。
我在全国城市间穿行,也开始了解不同城市的迥异文化和生活。很多城市正在快速城镇化里变成了“三无之城”,无亮点、无 情感 、无趣味。同质化供给过剩,对需求侧研究过少。
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自己:今天在哪个城市?推开窗,全是一样的街道、一样的房屋、一样的天空,让我经常迷惑自己到底在哪里。
问:城市发展首先做规划,可阅遍规划,很多城市定位迷茫,背后弥漫着摇摆不定和懒惰抄袭。这个如何解决?
贾:城市的被尊重,不只是靠大项目和建筑物堆砌,而是靠保有独一无二的原住民生活为考量标准。非遗的传承、弥漫的市井气都是决定要素的。许多政府忽略做可持续发展长期策划,因为等不及。重大 历史 时期,考验您的不只是抉择,还有平常心和信心。
当我们对“富二代”、“精英层”“自贸区”、“都市群”热议追捧的同时,也要清晰知道,大城市六环以外全是县城,那些弱势的人们才是中国真实的大多数。大概念而言,中国就两个市场,一个是中等收入为主的市场和巨大的下沉消费市场。所以我们要从市场角度倒推,进行城市的定位和策划。
问:您如何看待城市到处都在讲的“国际化”?
贾:中国城市动辄就是学上海赶深圳,其实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也许“向西看”,将目光放到世界,才是希望所在。
与世界交往,是在交往中建造自己的思想体系。 中国向世界宣传,必须要找到同一频道,相互认同是前提,否则都是自娱自乐。世界关系大变化、产业提升大洗牌、商业模式大变革,对城市发展、文旅融合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既是城市要面对的危险,也是发展的机遇。
美食 是疗愈孤独的良药
贾:是的,2021年我出了五本新书,正好是五福临门,我称它为“福禄寿喜财”,是献给2022年的礼物。 美食 是城市最容易突破的产业。
中国人什么事都可以用吃来形容。 工作叫饭碗,开除叫炒鱿鱼,嫉妒叫吃醋,占便宜叫吃豆腐,被起诉叫吃官司,拿人提成叫吃回扣,没见上叫吃闭门羹。 最近携程发布的节假日出行数据,在“00后”的关键词搜索中,小吃、夜市、奶茶、打卡、地标建筑,位列热度前5。 美食 让我们充分享受食物带来的愉悦感和奖赏感,通过不断对大脑的刺激,产生一种享乐型饥饿。
美食 能产生多大的快感,决定了我们离开 美食 后可以获得多大力量来抵御后面的孤独和焦虑。 美食 ,可以减压,可以唤醒儿时的记忆,还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交货币。 在这个焦虑、躁郁和不确定时代, 美食 是人生的抚慰剂,是 社会 的温度计。
问:这个讲法太好了!如何发掘不同地方 美食 资源,彰显“在地文化”呢?
贾:我写作 美食 坚持“独立发现、个性行走”。在寻常巷陌、田间地头寻访 美食 中人的故事。有时候醒在寒冷里,街边的炊烟、石板路上的脚步声,人们兴奋低语,第一碗喷香热腾腾的早餐…… 我们每一次发现,都变成下一次归来的理由。
我觉得 美食 对女性特别重要, 美食 记录着她们制作中的动作与思考、满足与叹息,她们秉持的生存哲学、对世界的独特理解,都可以通过 美食 隐喻地表达出来。
在我们的新书《在汝州唤醒 美食 》中,汝州 美食 的故事里,全是浪漫和亲情,尝试用灵性的文字、多媒体的视频,在抖音和视频网站,让这些 美食 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在书本里永远固化下来,这本关于汝州 美食 的书,随时刺激着您的味蕾,向您发出诚挚的召唤。
全书选取了34篇街头巷尾独家发现、34部抖音视频纪录短片、34个精彩人生创业故事、34种令人神往生活方式,34道最具代表性的汝州 美食 ,将其中的故事编入书中。不论是非遗 美食 还是街边小吃,不论是特色餐馆还是星级酒店,既有街头巷尾的人情风貌,也有登堂入室的礼仪风俗。文字、视频、地图首次同步亮相!
问:这些年网红 美食 消费出现,我觉得 美食 是演化成一种认同、一种新的审美风格,甚至是一种获得社群归宿感的方式和自我标签。
贾: 美食 是社交神器,也是缓解压力。抵御孤独的陪伴食物,成瘾行为暴露了现代人与日俱增的心理压力。 美食 品牌策划,应重点打好"三张牌"——名人牌、创意牌、原产地牌; 念好"三字经"——原材"材"字经、原技"技"字经、原味"味"字经。
告诉我您吃什么东西,我就可以知道您是什么样的人,今日我们拿什么喂养下一代,那就表达我们有多高的文化水准。 未来应该从地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 美食 , 美食 的策划是系统的自然教育,让更多的人去拔土地里的食材,去看山谷里放养的鸡鹅,去看母亲们手作的目的,是必须让孩子知道, 美食 是如何来到我们面前的。
策划 是 让孤独变成积极、勇气和团结
问:“ 为山川立境界,为乡土传精神。 ”是您们的广告语,也是奋斗方向,疫情后,如何调整发展思路?
贾:一切磨砺皆是修炼,一切蜕变皆是创造。文旅的未来,一定决定于先行者的远见。
第一是寻找市场。网红经济就是让我们精准、再精准找到我们的客户。
第二是打造爆品。重要的方式是 美食 ,夜游也是推出 旅游 爆品的核心发力点。
第三是形成产业。在 旅游 出行的过程中,游客的角色就从居民转变为游客,对“游客”的定义不是只有在景点里,这个身份要融入产业链的时间“线条”中,而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点”概念。是围绕留客和度假产生的,很多好的民宿集群是社交群、朋友圈、创业场、更是生活梦。
另外,随着城乡交互的持续发生,农村将告别空心化而再次恢复活力,村落里会充满细节与惊喜,产业的想象力也随之而来。“沉浸式乡村振兴”是出于热爱和梦想“真”的回到农村,伴随“新村民”的理想一同回到农村的是城市里的经验、资源与链接。
一个好的 旅游 品牌的形成,如做一件奢侈品:一是要有精彩材料,二是要有工匠技艺,三是要有足够的时间。
问:如何做一个合适的文旅策划?
贾:做一个优秀的策划人,要有哲学家的学识,文学家的浪漫,军事家的果断,企业家的敏感。文化城市 旅游 的生命力,如果只在 娱乐 的表象下开展 旅游 是短视的;只有表面的 娱乐 ,也许会失去一个城市的真正内涵和长远的生命力。
我认为做规划之前应该先做策划,对 旅游 资源和消费者需求进行比较和分析,把卖点“拎”出来。可以复制的东西是不值钱的。仅仅依靠复制的品牌是不稳定的、不长久的。
做策划,不仅要站在策划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还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游客的位置上去感知。 旅游 策划业中,懂80%叫“知道”,而非“知识”,因为大家都懂80%。其实,真正的专业在最后的20%,那才是真正的“知识”。没有策划的计划是废话,没有策划的规划是空话。
问:现在一些城市或景区到处是“东方威尼斯”“中国托斯卡纳”等海外称谓,是不是比资金更重要是资源,比资源更重要的思想,比思想更重要的是创意?
贾:从策划学的角度考察项目,在于提升出它的“三性”: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
着重解决不光是“干什么”还有“我是什么”、“卖给什么人”的终极追问。最好的策划不是最精彩的策划,而是与项目最合身的策划。就是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来?为什么还要来?为什么我会推荐别人来?”。
策划人就是生存在问题之中,只对问题感兴趣的人。要不断的颠覆自己的理论学说,不断颠覆自己的行为模式,只有在不断的颠覆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拯救自己。人性是策划的万能钥匙,把握好人性,您可以销售任何产品给需要它的人。
市场推广不可能使用标准化的流程,要根据战略量身制定一个有效合理的流程,根据产品特点和品牌定位来综合考虑,服务的目标不仅仅是让游客满意,而是让顾客感动。
问:成功策划的关键是什么?
贾:如果没有做到第一,就要通过战略找到合适的方式成为唯一。把最不符合逻辑的事物找到一个逻辑,也许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营销就是创造新、奇、乐的过程。
这门学问是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文字是 旅游 创新传播的一种利器,文字在意念的表达中注入热情和灵魂。感然后能知,知然后能行,行然后能思,思然后能悟。这个过程也是螺旋上升的。
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是生命力的衡量标准。创意的本质在于思维层面迸发出的稍纵即逝灵感,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及思维的首创性。我们希望消费者说: “这是个好产品”。而不是说:“这是个好广告”。
我认为一个伟大的创意,拥有它自己的力量和生命。创意很难为一个人不需要、不渴望拥有的产品塑造奇迹,但是一位有技巧的创意可以将产品原被忽略的特点表现出来,从而激发人们拥有的欲望,触及需求、欲望、梦想和希望。
问:最后再说回孤独,做了策划工作这么久,您对孤独现在如何理解?
贾:自从做了品牌策划人后,沉淀在我心底的那份孤独,好似一块木炭,点燃、燃烧,如檀香一般升腾起一缕缕轻烟,通过我的体表散发出去,最后化成一堆灰烬,一阵微风吹过,灰飞烟灭,不留痕迹,好似从没有来过。
策划提供了一种开放性。诺兰**《信条》,用了“熵”作为整部**的核心思想。熵增作为时间之失,逆熵来穿越时空。熵增定律最核心观点就是:任何一个系统,只要封闭,而且无外力维持,它一定趋于混乱和无序。
村上春树说,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你做策划,是让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
“简易、变易、不易”《易经》上这样说。市场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2022,我们应该和我们的受众、我们的城市领导说,您的孤独,,与我相关。我们的工作,就是缓解孤独,创造一种新的认知,在品牌策划当中,贯彻正能量的价值观和面对世界的态度,让人们在城市和文旅的体验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
经历无数磨难的2021过去了,2022,与其离群索居,不如让我们紧紧拥抱。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 "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玫瑰红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毕加索年表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久闻大名,在课本上学过葛朗台临死时的一段内容,罪过的是,现在才将这本书读完。其实书名是以欧也妮命名的,她是葛朗台这位守财奴的女儿,但是葛朗台这位守财奴的角色被巴尔扎克刻画的入木三分,反而掩盖了主角的风采。
巴尔扎克善于利用精细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典型人物,就像你正在观看一部戏剧一样,葛朗台家寒酸的住宅是这些人物活动的舞台,画面感极强,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作者会注重人物样貌的描绘,角色的性格样貌相得益彰,你脑子里自然浮现这个人物相貌,并且人物的性格和样貌及其吻合,栩栩如生。再者,巴尔扎克善于运用性格化的语言,比如“你知道出点子花钱,服孝在心里,而不是在衣服上。”不消几句,葛朗台吝啬鬼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只能说巴尔扎克极强的创作能力,也是想写作的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整篇小说涉及人物不多,但经典冲突场面的运用,使得小说可读性非常高。开篇描写人物环境舞台及其葛朗台的背景和发家底细。紧接着迎来第一个富有张力的冲突,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时候,两家为了争取女继承人花招百出;此时,侄子沙尔倏然而至,让场面更加紧张刺激。在大家猜测侄子突然到访的原因,葛朗台如何不懂声色的计算,从而巧妙的周旋和实施。
与此同时,欧也妮的爱情萌芽,做出了种种违背父亲命令的行为。沙尔离开后,葛朗台追问女儿金币的下落,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冲突白热化,最终葛朗台何解,仍然是想保住金子,亲情在金币面前一文不值。最后小说急转直下,母亲去世,葛朗台尽管爱他的金币,也抵不过年龄。
当我们都期盼着沙尔能回来和欧也妮相聚的时候,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的出生和成长环境,给予了他最真实的性格,他变得和其他巴黎人一样了。欧也妮果断的斩断了和沙尔的关系,孤苦的生活下去。
整篇读完,我不厌恶任何人,每一个人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活着。我对人性看法是悲观的,不论崇高的、卑微的、贪婪的、无耻的,都有生存的空间。但我还是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向善的一面,以上!
在DVD时代,某日忽然冒出一部被热捧的海战片《特种任务》,一时风头无两。我也好奇地查阅资料,哦,原来还有个名字叫《从海底出击》,赶紧买来碟欣赏。看着看着就觉得眼熟,直看到那个嘲笑命运的结局时才猛然想起,原来自己十几年前就在大院的闭路电视里看过。这么好看的片子印象怎么那般模糊呢?道理大家一定都明白,从此我特体谅那些喜欢《拯救大兵瑞恩》而不喜欢《细细的红线》,喜欢《U-571》而不喜欢本片的影(too)迷(young)。
《从海底出击》根据作家洛塔尔·布赫海姆(Lothar G Buchheim)的半自传体小说改编。二战时期的布赫海姆是随军记者,他于1941年10月27日至12月6日登上U-96潜艇生活了数周,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U-96在第七次巡航中的点点滴滴,目睹了它在大西洋猎杀荷兰商船,也见证了U-96和U-572在暴风雨中的邂逅。
布赫海姆将这次经历整理成报告文学《海洋中的猎手》(Jäger im Weltmeer),二战结束后,他致力于海战研究,积累了大量素材。1973年布赫海姆出版了半自传体小说《船》(Das Boot),之后又陆续出版了图集《 潜艇战》(U-Boat Krieg,1976)和几部中短篇小说,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1977年的时候,他想把《船》改编成**,找了几位美国**人洽谈都不满意,最后与本土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Wolfgang Petersen)一拍即合。
《从海底出击》是八十年代初“新德国**运动”(New German Film Movement)中为数不多的一部战争题材影片,影片总造价为3200万德国马克(约合1850万美元),由巴伐利亚**制片厂投拍。预算中的大头都用在了打造潜艇模型。现存唯一一艘IXC型潜艇U-505存放在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MSI),彼得森参照它制作了两艘VIIC型潜艇的全尺寸模型(长67米),一艘是带有引擎的空壳艇,用于出港返港的的拍摄,后来在片尾空袭戏中被炸毁;另一艘按照原始图纸完全复制了内部管道和机械设备,放在摄影棚内拍摄。
另外还制作了长度分别为11米、55米和25米的三艘模型,11米长的模型用于海面行驶和下潜时的拍摄,主要拍摄地在黑利戈兰岛(Heligoland);55米的模型安置在制片厂后面一个15x13x35m的水池中,通过液压平台可倾斜45度,也能大力摇晃,以模拟遭受深水炸弹的攻击,潜水员可以在内部进行一部分操控,不过有位潜水员干了三天就辞职了,因为在他20年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晕船;25米的模型主要用于远景和海战的拍摄。
彼得森对U型艇的结构非常着迷,尽力还原潜艇上的每一处细节。他说“模型上的每一颗螺丝钉都是二战U型艇上使用的那种真正的复制品”。布赫海姆的《 潜艇战》图集成为打造潜艇模型内外和重现潜艇兵生活的无价之宝,205张承载着历史之重的珍贵照片被张贴在摄影棚中,替代了拍摄**常见的故事板,美工依据这些照片布置了艇舱的内部场景。
U-96真正的艇长海因里希·莱曼·威伦布鲁克(Heinrich Lehmann-Willenbrock)和U-219的前副驾驶汉斯·乔希姆·克鲁格(Hans-Joachim Krug)被请来担任军事顾问,为剧组提供诸多艇内工作生活和海上作战的宝贵经验。
为了让演员的外貌尽可能逼真,彼得森禁止他们理发剃须晒太阳,影片遵照故事线拍摄,让摄影机记录下演员胡须、头发的生长和他们日渐苍白的脸。就像真正的U型艇船员一样,四十余名演职人员接受了如何在狭窄的艇舱快速移动的强化训练,在潜艇模型中一待就是数月。本来摄影棚内的模型为了方便拍摄外壁是可以移开的,但彼得森希望让演员真正感受到二战潜艇兵在那种幽闭环境中难以忍受的生活状态,坚持在艇舱的实际范围内拍摄。
这些演员在拍摄期间都熟练地掌握了各自角色的专业技能,比如扮演导航员的演员可以非常专业的使用六分仪测量经纬度。拍摄中也会出现意外:在U-96遭遇暴风雨的一场戏中,演员扬·费德(Jan Fedder,饰演派格姆 Pilgrim)不慎从舰桥跌落到船舷,一位演员大喊:有人落水!此刻摄影机仍在工作,彼得森没有意识到出了状况,他大声回应:好主意,我们再拍一次!不过扬·费德摔成脑震荡还断了几根肋骨,显然不能再拍了。
摄影师乔斯特·瓦卡诺(Jost Vacano)大量使用手持拍摄增强了狭窄空间内的真实感和动感,呈现出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并放大了整部**的张力,这种真实感很多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或未经设计的、演员本能的反应来实现的。影片拍摄的时候尚未使用斯坦尼康(Steadicam,即摄影机稳定器),为了在U型艇上获得稳定的快速跟拍镜头,瓦卡诺专门设计定制了一台阿莱弗莱克斯(Arriflex)摄影机,并和他父亲共同研发了一套陀螺仪系统,使摄影机在穿过艇舱时也可以保持稳定。即便如此,当他不得不使用摄影机的观景窗时,仍然需要戴好头盔,因为会经常碰头。
作曲家克劳斯·多丁格(Klaus Doldinger)为影片谱写出具有瓦格纳风格的旋律,无论是伴随着U-96在大西洋游弋还是遍体鳞伤地返航,都表现得格外悲壮与激昂,让观众生出强烈的情感共鸣。他特意将“呯”“呯”“呯”的声音融入到配乐中,即使对潜艇战一无所知的人也会知道,“呯”的声音意味着出现了最坏的情况——潜艇被发现!
U型艇的船员大多是渴望冒险的年轻人,他们被纳粹强大的战争宣传所吸引,准备挑战残酷的大自然,与看不见的敌人作战。一开始他们没有战斗经验,尚未了解战争的恐怖,他们表现得既不寂寞也不绝望,会为击沉敌舰欢呼雀跃。但是,随着暴风雨、飞机轰炸、军舰追逐、深水炸弹的洗礼,他们逐渐意识到在海底战争的炼狱中,选择是严峻的: 要么存活,要么灭亡——在海底,没有伤员 。
穿越英军重兵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是全片的高潮戏,U-96被战斗机、驱逐舰重创后沉入海底,巨大的水压使舱壁变形,海水倒灌,设备失灵,动力衰竭,船员们经历16小时的漫长等待,氧气即将耗尽,眼中充满绝望。彼德森说:“我对影片的愿景始终是展示战争的悲惨和可怕,并将精彩的故事和快节奏的动作场面相结合,将观众带入到这些年轻士兵的体验中”。而这个段落,则让观众充分体验到“当猎人沦为猎物时”(When the hunters become the hunted)的恐惧。
二战时期U-96的基地其实在法国圣纳泽尔港(Saint - Nazer),但取景时发现该港口早已干涸,于是剧组改在拉罗谢尔港(La Rochelle)潜艇基地实地拍摄。有趣的是,当剧组再次抵达拉罗谢尔拍摄最后一场轰炸戏时,居然找不到那艘全尺寸的空壳模型,原来它被制片厂租给斯皮尔伯格拍摄《夺宝奇兵》去了。几周后,已经破旧不堪的模型还给了剧组,还得剧组自己来修复。
《从海底出击》筹备用了三年,制作耗时两年(1979-1981)。彼得森说:“光拍摄就用了一年时间,后期制作又用了一年,挺烦人的。但是随着花费的时间越长,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到的越多,将会收获令人赞叹不已的画面”。最终,经过全体剧组成员的努力,一部完全不同于好莱坞、冷峻自省的战争片问世。
不过,制片方对于长达5小时(300分钟整)的成片完全不能接受,要求剪为90分钟(一般**的标准片长)。彼德森据理力争,最终达成一致——剪辑为149分钟的剧场版用于公映,并送去参加1982年的洛杉矶**节;而5小时的原始未删减版于1985年在西德电视台以6集电视剧的形式播出。
洛杉矶**节放映《从海底出击》前,制片方很忐忑,不知道二战中的敌对国观众会有什么反应,尤其是在洛杉矶这个拥有大批犹太人的城市。随着片头出现文字介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服役的四万名军人中,有三万人葬身海底……”,观众席传来一片嘘声和叫好声。不过等到影片放映结束,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全场沉默好一阵才爆发出掌声,观众被片中写实的影像和对战争的反思所震撼,他们起立鼓掌,向这部前所未见的战争影片和德国影人表达敬意。《从海底出击》成为有史以来在美国发行的最成功的外语片(北美票房$11,487,676,西德票房DM32,000,000)。影片随后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等六项奥斯卡奖提名,还获得了联邦德国**银片带奖。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成为第一个凭借德语**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人,好莱坞从此为他敞开大门。
这是时任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总司令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后任德国海军总司令,被授予海军元帅军衔)发明的一种以小搏大的战术,组建潜艇群袭击同盟国的海上舰船,破坏同盟国的海上运输线。其作战方式是划分多个作战海域,每个区域布置数艘潜艇(3、4艘到20艘不等)进行巡航侦察,一旦发现盟军大型船只,“狼头”潜艇立即通过无线电呼唤区域内和附近区域的潜艇向目标靠拢,一般是在晚上集体浮出水面进行炮击(U型艇多装有小口径甲板炮,以节省鱼雷)或直接鱼雷攻击,给予目标毁灭性的打击。
“狼群”战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1939年9月—1943年3月)所向披靡,二战期间共击沉同盟国2882艘商船,击沉6艘航母、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等149艘军舰;最高攻击纪录是在两天内击沉38艘商船,同盟国船队因此损失巨大。当时英国人谈狼色变,丘吉尔战后谈及潜艇战时仍然心有余悸:“战争中,我唯一感到的担忧就是潜艇的威胁……对我们来说,潜艇的攻击是最具毁灭性的灾难。”
二战初期海上力量占绝对优势的英国皇家海军却在德国潜艇面前颜面尽失,海上四处游弋的U型艇不断收割着猎物,盟军运输线遭受重创。“狼群”战术打造出不少像奥托·克雷奇默(Otto Kretschmer,在18个月内击沉47艘船,累计274,333吨)、沃尔夫冈·鲁斯(Wolfgang Luth,击沉46艘船,累计225,204吨)和埃里希托普(Erich Topp,击沉36艘船,累计198658吨)这样的王牌潜艇指挥官。
潜艇部队的骄人战绩让德国百姓备受鼓舞。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军事杂志《信号》和《德国海军》经常将潜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来,新闻记录片里也常有报道。另外,德国潜艇部队官兵的工资与其他军种同军阶的的官兵基本一致,区别在于一些特殊津贴,所有这些补助加起来基本等同于基本工资的两倍。除了工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高质量的特殊训练使得有才能的艇员可以获得快速提升,战时的人员损失也能很快得以补充,而军衔的提升则带来更丰厚的薪水,所以直到战争临近结束,还有人愿意加入潜艇部队。
U-96 ,于1940年8月1日下水,同年9月14日正式服役,共执行过11次巡航侦查任务,前8次巡航都是由海因里希·莱曼·威伦布鲁克担任艇长。威伦布鲁克指挥U-96共击沉25艘船(累计179,212吨),荣获铁十字勋章和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在十大王牌潜艇指挥官中排名第六。
潜艇内部环境封闭潮湿,动力和机械设备运转产生的高温会在潜艇内部积聚至50摄氏度,高温加上高湿度,使得船员的衣物经常处于潮乎乎的状态。新鲜食品也很容易腐烂发霉,比如说面包在一、两周后就会长满白毛,被船员戏称为“兔子”。但总的说来,潜艇部队的饮食水平较其他作战部队确实要高出不少。
一艘在海上航行数周的潜艇,其巡航生活非常枯燥沉闷,娱乐活动只有打牌或读书。狭窄密闭的环境中柴油机产生的烟气、腐烂变质的食物、厕所里的臭味和艇员身上的汗臭掺杂在一起令人无法忍受。最恶劣的工作环境莫过于主柴油机舱,U型艇普遍装有两台长达6米的柴油机引擎,柴油机工作时的噪音让人发疯,很多长期在引擎室工作的艇员都患有严重的听力损伤、失眠和厌食症。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1943年,随着同盟国护航舰只越来越多,航空部队投入护航,侦查搜索技术不断进步(如雷达和声纳),再加上盟军破解英格玛密码掌握了德军潜艇之间的无线电通讯,到1943年3月后,德国潜艇部队的进攻势头被成功遏制,盟军开始主动寻求战机,U型艇的战果在减少,战损却大幅攀升,曾经的捕猎者沦为猎物。
1943年5月,德国有41艘潜艇沉没,邓尼茨的儿子也在这个月里的一次战斗中葬身海底,一股悲观的情绪笼罩着整个潜艇部队,德国的潜艇战完全丧失优势。邓尼茨后来在回忆录中也坦承,在1943年5月,就知道自己已经输掉了大西洋战争。尽管大势已去,但德军潜艇在大西洋上的抵抗却一直苟延残喘到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
真实的U-96在1943年2月8日结束第11次巡航任务后返回柯尼斯堡港(Königsberg),服役期间总共击沉27艘舰船(累计181,206吨),击伤4艘(累计33,043吨)。在剩下的战争岁月中它主要承担训练任务,于1945年2月15日在德国威廉港退役,一个半月后,即3月30日当美国第八航空队轰炸威廉港时,U-96在港内沉没,残骸在战后被拆解。
1 、1939年9月1日前,德国海军拥有57艘潜艇。
2 、从1939年9有1日到1945年5月8日,德国海军新服役的潜艇共有1113艘,其中1099艘是德国船厂新造的,10艘是从敌军缴获的。
3 、在1170艘服役的德国潜艇中,有863艘曾到过前线经历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战斗航行。
4 、在战斗航行中潜艇共损失630艘,其中603艘被敌舰击沉,20艘损失原因不明,7艘因意外事故损失。
5 、在本土水域和使用内因空袭和触电共损失81艘潜艇,另有42艘因事故损失。
6 、在撤离海外基地和战争结束时有215艘潜艇由艇员自行炸沉(其中一部分被同盟国捞起)。战争期间38艘潜艇因无法使用或陈旧而退役。11艘潜艇受伤后移交给外国海军或被囚于外国港口。153艘潜艇在战争结束时被运到英国或同盟国港口。
7 、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共击沉2882艘商船,累计14,408,422总吨位;击伤264艘商船,累计1,989,703总吨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