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东和思字的成语 好心哥哥姐姐告诉我下下

带有东和思字的成语 好心哥哥姐姐告诉我下下,第1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施效颦

东挨西撞

东捱西问

谓四处探问、打听

东奔西窜

同“东逃西窜”

东奔西跑

同“东奔西走”

东奔西逃

同“东逃西窜”

东奔西向

谓各奔东西,互不相关

东奔西撞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

东奔西走

谓到处奔波

东播西流

谓流落四方

东补西凑

同“东挪西凑”

东猜西揣

谓多方猜测

东猜西疑

谓胡乱猜疑

东藏西躲

见“东躲西藏”

东差西误

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池、错误。形容办事不得力

东抄西袭

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

东扯西拉

形容说话离题,没有中心

东扯西拽

①谓事情互相纠缠。②犹言拆东补西

东闯西踱

谓盲目地四处闯荡

东驰西骋

同“东奔西走”

东驰西击

谓指挥不统一,几路军队各自行动

东驰西撞

同“东奔西撞”

东冲西决

形容洪水四处冲决泛滥

东冲西突

谓四处冲锋突击

东冲西撞

谓无把握地四处奔走寻找

东穿西撞

同“东奔西撞”

东窗计

谓谋害忠良的阴谋诡计

东窗事发

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载,宋元间传说,秦桧欲杀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死后,在地狱备受诸苦。王氏给他做道场,并派道士去探望他,他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后因以“东窗事发”或“东窗事犯”概指此事。亦用以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

东窗事犯

见“东窗事发”

东窗消息

见“东窗计”

东床佳婿

同“东床娇婿”

东床姣婿

同“东床娇婿”

东床娇客

同“东床娇婿”

东床娇婿

对女婿的美称

东床坦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壻。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按,《晋书·王羲之传》述此事,作“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后因以“东床坦腹”代指女婿

东床择对

谓择婿

东床之选

谓佳婿的人选

东荡西驰

犹言东征西讨

东荡西除

犹言东征西讨

东倒西歪

①形容身不由己,倾斜不稳。②有的倒,有的歪。形容建筑物等破旧不牢固

东道主

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事见《左传·僖公三十年》。郑在秦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因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东道主人

见“东道主”

东躲西藏

谓到处躲避藏匿

东方不亮西方亮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东方千骑

①《玉台新咏·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东方千馀骑,夫壻居上头。”本为诗中女主人公罗敷夸其夫婿显贵出众之词,后因以“东方千骑”、“东方骑”指代新婿。②泛指身分煊赫者

东风吹马耳

见“东风射马耳”

东风过耳

见“东风射马耳”

东风人面

谓一年一度的春风依旧,而当年邂逅含情之人却不得重见。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典

东风入律

谓春风和畅,律吕调协。常用以称颂盛世

东风射马耳

东风吹过马耳边。比喻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东扶西倒

形容力不能支,扶不起来

东滚西爬

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

东郭先生

小说《中山狼传》中的人物。其因救助被人追逐的中山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害。后常用以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参阅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东海鲸波

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

东海捞针

犹言大海捞针。形容极难达到目的

东海逝波

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东海扬尘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於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后因以“东海扬尘”喻世事巨变

东横西倒

形容杂乱

东家西舍

犹言左邻右舍

东家效颦

见“东施效颦”

东箭南金

比喻优秀的人才

东砍西斫

谓四面激战

东磕西撞

犹言东奔西撞

东诓西骗

指到处说谎欺骗

东拉西扯

①东凑一言,西凑一语。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②谓从各处拾取得来

东来西去

谓行人来来往往

东拦西阻

谓极力阻拦

东捞西摸

谓盲目地四处求索

东劳西燕

喻离别。劳,伯劳。鸟名。语本《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亦以“东劳西燕”比喻来自不同方向的同路人

东猎西渔

谓处处涉猎而不专精

东邻西舍

见“东家西舍”

东鳞西爪

谓画龙时,这边画片龙鳞,那边画只龙爪,只见一点,不见全身。比喻零碎,不全面

东零西落

零散稀疏。形容衰败

东零西散

形容零落分散

东零西碎

谓零碎,分散,不集中

东流西落

见“东播西流”

东门黄犬

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东门逐兔

见“东门黄犬”

东鸣西应

谓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

东抹西涂

见“东涂西抹”

东南之宝

谓东南地区的杰出人才

东南之美

谓东南人物中之佼佼者

东南之秀

谓东南地方的杰出人才

东南竹箭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东挪西凑

谓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东挪西撮

同“东挪西凑”

东挪西借

同“东挪西凑”

东跑西颠

同“东奔西走”

东碰西撞

同“东奔西撞”

东飘西泊

谓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东飘西荡

①谓不固定,没有着落。②谓无定向地漂浮

东飘西徙

谓到处漂流,迁徙无定

东拼西凑

①同“东挪西凑”。②谓从多方把零星事物拼凑在一起

东迁西徙

谓四处迁移,居止不定

东敲西逼

各处敲诈逼迫

东瞧西望

同“东张西望”

东趋西步

谓相背而行

东山复起

同“东山再起”

东山高卧

谓安然隐居

东山再起

《晋书·谢安传》载:安少有重名,“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令、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后以“东山再起”指退隐复仕或失势后重新得势

东山之志

指隐居的念头

东闪西挪

形容有所畏惧,躲躲闪闪

东声西击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东施效颦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成玄英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极妍丽。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而端正之人,体多宜便,因其嚬蹙,更益其美。是以闾里见之,弥加爱重。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嚬,倍增其丑。”后因以“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亦为模仿别人的谦语。颦,同“矉”,蹙眉

东食西宿

《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汉应劭《风俗通》:“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女云:‘欲东家食,西家宿。’”后因以“东食西宿”比喻贪得之人唯利是图

东市朝衣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事见《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后因以“东市朝衣”为朝臣被杀之典

东搜西罗

到处寻找搜集

东睃西望

同“东张西望”

东谈西说

谓议论的面很宽

东逃西窜

四处逃亡;四处逃避

东讨西伐

同“东征西讨”

东讨西征

同“东征西讨”

东偷西摸

谓暗中干不正当的事

东投西窜

同“东奔西走”

东涂西抹

①谓妇女用脂粉打扮。②唐薛逢晚年宦途失意,曾策瘦马赴朝。值新科进士列队而出,前导责逢回避,逢笑,遣人答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本以妇女装饰为喻,谓自己少年时亦曾凭文章取进士。后用为自己写作或绘画的谦词。③胡写乱涂;轻率下笔。④比喻不从根本着手

东兔西乌

谓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古代神话中说太阳中有三足金乌,月亮中有玉兔,因以乌、兔代指日月

东歪西倒

形容身不由己,倾斜不稳

东完西缺

谓短缺,不完备

东望西观

同“东张西望”

东西南北

①四方。泛指到处,处处。②指普天下。③谓飘流在外,居处无定。④指分散四方。⑤指方向

东西南北客

见“东西南北人”

东西南北人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东西南北人”谓居处无定之人

东西南朔

见“东西南北”

东西易面

谓东西方向颠倒。汉贾谊《新书·审微》:“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后以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东徙西迁

同“东迁西徙”

东挦西扯

谓到处张罗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后因以“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东踅西倒

形容行走艰难

东掩西遮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东央西告

谓到处恳求

东央西浼

谓到处恳求请托

东扬西荡

谓飘泊无定

东游西荡

谓到处游荡。亦以形容不务正业

东游西逛

同“东游西荡”

东怨西怒

谓任意指责别人

东张西觑

同“东张西望”

东张西望

向四处张望

东张西张

同“东张西望”

东征西讨

谓四处征伐

东征西怨

语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东支西吾

谓说话办事含糊敷衍

东走西顾

谓边跑边回顾。表示念旧

东走西撞

同“东奔西撞”

东撙西节

谓从各方面节省

百思不得其解 百:多次;思:考虑,思考;解:理解。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理解

百思莫解 百思:百般思索。指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

不加思索 思索:思考探求。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

沉思熟虑 深入思索,仔细考虑

不可思议 原是佛教语,指神秘奥妙。现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居利思义 指临财不苟得

哀思如潮 哀伤的思绪如同潮涌一般。形容极度悲痛。

刻薄寡思 寡:少。待人说话冷酷无情,不厚道

劳心焦思 费尽心机,苦思焦虑

瞑思苦想 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百思不解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饱暖思*欲 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欲之心。

闭门思过 过:过失。关起门来反省。

不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才短思涩 才:才识。短:短浅。涩:迟钝。见识短浅,思路迟钝。指写作能力差。

朝思暮想 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莼鲈之思 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殚思极虑 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睹物思人 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发人深思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顾名思义 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胡思乱想 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红豆相思 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

寒泉之思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

集思广益 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见鞍思马 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见利思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见异思迁 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刻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居安思危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乐不思蜀 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劳心苦思 费尽心机,苦思焦虑。

劳思逸* 逸:安逸。指参加实际劳动,才能想到爱惜物力,知道节俭;贪图安逸就容易放荡堕落。

苦思冥想 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迁思回虑 形容反复思考。

冥思苦想 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冥思苦索 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前思后想 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形容一再考虑。

三思而后行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神思恍惚 神思:精神,心绪;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深思熟虑 反复深入地考虑。

深思远虑 谋划周密,老虎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

思如涌泉 才思犹如喷出的泉水。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才力充沛。

思患预防 想到会发生祸患,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思前想后 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思潮起伏 思想活动极频繁。

思贤如渴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体大思精 体:体制,规模;思:思虑;精:精密。指著作规模宏大,思虑精密。

思断义绝 感情破裂。多指夫妻离异。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退思补过 退思:退朝后检查自己的言行;过:过失,错误。表示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错误必须补正的地方。

闻声相思 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挖空心思 比喻想尽一切办法。

无思无虑 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心之官则思 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研精覃思 研:研究;精:细密;覃:深入;思:思考。精心研究,深入思考。

周情孔思 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范。

云树之思 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左思右想 多方面想了又想。

闭阁思过 阁:小门。过:过错。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错。亦作“闭门思过”。

闭合思过 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

闭门思愆 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同“闭合思过”。

不好意思 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倡情冶思 冶荡轻佻的情思。

沉思默想 静静地深思。

澄思渺虑 深思远虑。

砥志研思 专心致志,深思钻研。

赌物思人 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所遗下的物品,就想起该人

风木之思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

风情月思 指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思。亦作“风情月意”。

抚今思昔 见“抚今悼昔”。

感今思昔 见“感今怀昔”。

涸思干虑 犹言绞尽脑汁。

胡思乱量 犹胡思乱想。

慧心巧思 聪明的心地,精巧的构思。多用以形容女子某种技艺精巧,别出心裁。

集思广议 谓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极智穷思 竭尽才智和思虑。

见德思齐 见“见贤思齐”。

蒹葭之思 蒹葭:初生的芦苇;思:思念,怀念。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焦思苦虑 着急忧虑,苦心思考。

焦心劳思 形容人非常操心、担忧。

狡焉思逞 见“狡焉思启”。

狡焉思启 《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谓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后亦以“狡焉思肆”、“狡焉思逞”指怀贪诈之心妄图逞其阴谋。

狡焉思肆 见“狡焉思启”。

静极思动 指生活平静到了极点,就希望有所改变。亦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便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孔情周思 指儒学的思想、情懆。孔,孔子;周,周公。

孔思周情 见“孔情周思”。

苦身焦思 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

劳身焦思 劳:费;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

履信思顺 笃守信用,思念和顺。

买铁思金 喻不切实际的贪心妄想。

眠思梦想 睡梦中也在想念。形容思念之甚。

闵乱思治 指怜悯乱世而思盼治世。

暮想朝思 形容时时刻刻都在想念。

潜精积思 见“潜精研思”。

潜精研思 谓专心钻研。

千思万虑 形容反复思考或多方面思考。

千思万想 无数遍的思索、考虑。犹言千思万虑。形容用心极苦。

穷极思变 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穷则思变 指事物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时,就会想办法改变现状。

入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若有所思 若:好象。好象在思考着什么。形容静坐沉思的样子。

三思而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熟读深思 反复地阅读,认真地思考。

熟思审处 反复思考,审慎筹划。

霜露之思 对父母先祖的思念。

思不出位 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分。

思妇病母 谓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喻作伪。

思归其雌 谓退藏潜服。语本《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思深忧远 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

思所逐之 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思绪万千 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

枉费心思 同“枉费心机”。

无虑无思 犹言无忧无虑。

霞思天想 苦思冥想。

霞思云想 见“霞思天想”。

行成于思 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

行思坐筹 见“行思坐想”。

行思坐想 谓不停地思考。

研精殚思 同“研精竭虑”。

研精致思 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遗风馀思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忆苦思甜 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门心思 一心一意。

饮水思源 喝水时想起水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忧深思远 深刻忧虑,长远打算。

游思妄想 犹言胡思乱想。

于安思危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云悲海思 如云似海的愁思。

云愁海思 见“云悲海思”。

止渴思梅 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昼度夜思 日夜思量。

昼思夜想 昼:白天。日月想念。形容思念极深。

专精覃思 覃:深入地。精心专研,深入思考。

积思广益 〖解释〗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深思苦索 〖解释〗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孝思不匮 〖解释〗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行思坐忆 〖解释〗走着坐着都在想。形容时刻在思考着或怀念着。

研精苦思 〖解释〗精心研究,深入思考。同“研精覃思”。

遗风余思 〖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单相思

夜读钟秀珊

地灵需人杰,独特的人文底蕴犹如点睛之笔,会赋与任何一个地方让人向往和怀念的特质。譬如说“一山一水一圣人”,大家自然明白是头绕齐鲁文化光环的山东。说到绥江,大抵亦然。不过,近些年在宣传绥江的名人时,不经意地走入了一种误区,那就是在想方设法收寻客居他乡诸人(特别是出仕者)的同时,对在本土默默地传承着文明的前辈淡忘。

钟秀珊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被淡忘的先贤。数年前我曾雄心勃勃地谋划了一篇《钟灵传略》,结果是搞了一个年谱便不了了之。今晚,无意中打开我的一本资料本,与先生邂逅了。那里有辗转抄来的先生之部分诗词和楹联。透过那些只言片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在作文化苦旅的长者,不屈,进取、达观和闲雅。

先生名灵,字秀珊。称字而不称名,会在心理上进入文雅境地,现代人总喜欢直呼其名,生活节奏加快使然,一目了然,无可厚非,但缺少一种心灵的交流。红学家周汝昌云:“中华读书人(知识分子也),对人不能直呼其名,那最无礼貌了,只称表字”。《严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先生与我同族,珍珠坝人氏。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始迁祖嘉兴公自福建武平随“填川”浪潮远迁西蜀,货殖起家,继而定居珍珠坝,开始了绥江钟姓望族的历史,世代劳作,繁衍生息,到先生这一代,已历六世。

秀珊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正直列强加紧入侵我中华之际,国内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绥江刚经历“太平军之乱”,元气大伤。“屋漏偏逢连阴雨”,幼年钟秀珊又遭遇了家庭变故,书生气十足的父亲打赢了一场历时三年的官司,却将两代人创下的产业赔得一干二净,父母一蹶不振,双双染上烟癖。

钟秀珊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走进了私塾,走进了他一生一世都未走出的文化殿堂,在祖母和外祖母的呵护下开启明经之路。十岁那年,两位老妇人相继亡故,家中更加拮据,“饔飧不济,常日中不举火,必俟典质叉缳,易米为粥而食之,有时忍痛离家传食戚里”。旧县志说得更明了:“家奇穷”。钟秀珊不得不辍学,幸赖叔父资助得以复学。关于他的师塾生活,我们只能从其子的文章中略知一二:“日食清粥一碗,鸡子半枚以为常”。但先生并不人穷志短,作对联自励:“万事莫如修德好,一生只为读书忙”。常挑灯夜战至鸡鸣,后世百年中族人以此激励后进。师塾先生黄履方“怜其穷窭而赏其精进”,赠以《四库全书》目录学著作。此后,又投入著名塾师刘乐之门下读四书五经。刘乐之先生,名伯墉,四川隆昌人,光绪初遭人诬陷来绥讲学,历30余年,“邑中廪、增、附、贡多出其门”。其人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教学“注重躬行”,并敢于传播新知识,这对钟秀珊影响甚巨。多年后,秀珊先生在编撰县志时曾深情地追忆:“从先生游,深受其教泽”。刘先生是县内第一个教育家,而其《县志略》(上下篇)则奠定了他作为绥江历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的地位,他同时也是绥江文化形成期的重要人物,我一直疑心流传已久的《副官村赋》出于其手。

师恩难忘,刘先生对钟秀珊的最大恩泽莫过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支持他负笈县城(永善莲峰)。此时的钟秀珊已做了两年的童子师,生活依旧窘迫,常常自叹:“伤哉,贫也!事亲弗能赡,嗜学弗能博,尘务牵缀,岁月空掷,百年亦复何味!吾方励志他途耳。”中国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穷困潦倒让他萌生了改行的念头,但终不能自拔,而是以在年过花甲的族中塾师钟洪枢的带领下往返数十里拜谒亲友的方式,坚定了自己献身道德文章的信念。到县城入邑庠,至昭通应府试,再至1905年罢科举进昭通师范传习所,钟秀珊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自信。

十年后钟秀珊学成归来,受县丞韦国泰委任,与谢培一道创办绥江第一所小学堂。两位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将文昌宫魁星楼简单装修一番,接纳30余名学生,尽管供上了至圣先师的牌位,并且授课仍以经史、国文为主,但开设了算学、地理、修身、理科、体操、图画、音乐诸科,民众目以为读洋书而不接受。随着韦县丞的离任更加步履维艰。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也就是绥江建县次年,钟秀珊赴永善哪哈坪公校任教。进入民国时期的钟秀珊单从履历状上看似乎春风得意: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还家,任县高小教员;两年后接任县男小校长;再两年,经县知事呈请省府委任为劝学所长;民国十二年,代理劝学所长;民国十六年续任;民国十八年,任首任教育局局长……其实不然,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教育几无立锥之地,更谈不上发展:1916年,护国军川南剿匪,城中学校驻军,停办两期;1917年12月,川匪覃小楼劫城,劝学所及学校遭破坏,钟秀珊家产也被洗劫一空;1921年除夕,钟秀珊被解职;1925年以病辞职;1927年复职后五年中一再城陷,所局先后三次被军队占领,区区八千贯教育经费一有事便被挪用;1931年,相濡以沫三十三年的老妻郭氏病卒……

钟秀珊长绥江教育,值其前任邓树东(字翰青)“以戎马声中难言教育请假,随蔡锷出川”。三年前邓树东礼聘钟秀珊返绥。“相见以心道德交,谊重雷陈胶漆固。相求相应最相知”。翰青先生临行前将已为“迤东学务之冠”的绥江教育托付给秀珊先生,然而,“任重其如力不何,况值军兴遇坎坷,一咐重时当从节,迫于时事负君多”。“频年兵匪,官绅趋重治安轻视教育,学款任意挪移,一传众咻,几成众矢之的,教育人士纷纷改业,非特进展难期,即保存久有亦颇不易”。1922年到1923年间,是钟秀珊最为落寞的时候,我们可从其守岁迎新之作中感受这种心境,《壬戌除夕》:“去年今日是瓜期,旧恨新愁强自支。幸有老妻椒酿待,围炉进酒四更时。腊鼓摧残又一年,因公赔累有谁怜。囊空只好偿旧债,儿女偏争压睡钱。”《癸亥元日》:“梅花数点为谁开,复见天心斗柄回。安得儿曹敦孝友,一门雍目乐春台。樽开白兽待何年,老至依然困雪毡。回首韶华过半百,从今寡过学遽贤。”

落寞中,其挚友杨宏光军长,学生曾恕怀旅长劝其“晋谒当道,一展康济之怀”,均以衰病辞谢。不过,并非“寡过学遽贤”,退休后继续从事教育,于衙门口家中自立“镕经学舍”。那是一幢三家人合居的“三合水”瓦房,先生居右边三间厢房:一作卧室兼授课室,一作自习室,一作学生宿舍。学舍是简陋的,作息安排更是简洁:清晨起床、洗漱、用早点后早读,八点过渐次背书,十点授课,下午复习练字,两周一次作文与对对子,但教育内容的选舍,教学方法的应用却独具匠心,多年后学生们仍然感悟到他的远见卓识。学生冉良弼回忆到:“钟老师讲课,用语准确简练,善于根据诗文意境作栩栩如生的描绘。记得在讲到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钟老师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像演员进入了‘角色’,再现了一幅清丽的秋景图,我们如置身于画中”。秀珊先生,我们能有幸走进你的课堂吗?亲眼看看年届花甲的你,着一袭长衫而起舞,理一唇短髭而吟诵吗?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聆听你在讲授“邪书”《聊斋志

异》时痛斥贪官污吏,再也不能触摸你课间抽几口水烟的潇洒。但你的独立特行、刚直绝俗、方正严谨是穿越时空的。我轻轻的诵起你的《虼蚤歌》,怕惊扰了你,再次拍案:“虼蚤虼蚤,雌大雄小,六足善腾,秉性刚燥,口器锋利,吸血而饱,刺我肌肤,由里由表,最恨夜间,扬威铺草,窜入胯中,尤惹烦恼,挥之不去,视之已杳,竟夜不宁,直到天晓,举烛焚之,一网尽扫,无功而食,结局怎了,寄予贪人,回头趁早”。笑。先生,你好糊涂!亏你还在官场上混了十五年,知识分子的纯净一点不改,幻想什么贪人们回头是岸。要是能,两千年前《诗经》中的《硕鼠》早就让他们金盆洗手。贪人们听了你的疯话,一阵哄笑,笑你迂腐,笑你清贫,迂腐得彻夜未眠,清贫得睡铺草。仅此而已。

先生,“百无一用是书生”。1926年3月18日,那年你已是知天命之年了吧,中华民国执政段祺瑞下令向中华民国的国民开枪,死47人,伤132人,其时的你在闭塞的绥江,以什么为媒介获知这一讯息?你奋笔疾书《追悼北京政府屠杀之诸烈士》:“人道尚能保存耶,呈狼子之野心,士类摧残偏独忍;国耻当然遭雪耳,望燕京而洒泪,民权丧失共含悲”,“消不尽胸中块垒,识不尽舌下牢骚,天道太茫茫,羡多士同泽同胞养成胆气凭忠愤;前次××案发生,后又湘案继起,人心皆梦梦,得诸君可歌可泣捐弃头颅唉国魂”。遥远的北京城,你可听到,在这边鄙之地有一位文人正以文化战胜苦难的心志向你呐喊、控诉?

1933年李顺祺(字仁圃)长绥江,欲开局修志,,大学同学凌家珍(字聘儒)举荐桃李满县,誉满绥屏的钟秀珊任其事。先生将恩师所辑《县志略》呈阅,李大为感慨,遂于1934年延聘文学之士和耆宿分类采集。李氏离任后,继任刘承功力劝钟秀珊总编,先生依然辞之,刘氏劝导:“兴举废坠者,有司之责也;收罗散失者,儒生之事也,子诚儒者,勿庸辞”。并准课余从事。1936年先生就任总编,亲撰教育沿革上、中、下三篇及礼俗杂记。两年不遑,《云南省绥江县县志》初稿八卷于除夕前二夜封笔。先生,我手抚旧县志,追寻你们师徒数十年的超拔烦嚣,探求官员与学者为文化而形成的默契,你在字里行间告诫我:知识分子追逐的有息之所是永远没有东门犬的精神家园。

教书、治学与呐喊生涯老了钟秀珊。珍珠坝老灾早已荒废,次子尚质(字玉如)在 离老宅五里外的南岸村筑“大桥别墅”(今南岸村委会驻所)迎养,置酒延宾,评松论竹,拄杖赋诗:“一生懒备买山钱,有子如斯已足贤。只为藏书裁筑屋,原来食粟要耕田。芳园不必同金谷,别墅何妨学辋川。本是当年租借地,一兴一败卅年间”。王维自然是学不成的,古语云: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钟秀珊又以老弱之躯投入到《南绥钟氏支谱》的编修中。

足贤的儿子,后出任县临时参议员、南岸乡乡长,并不识时务地充任陈超匪部第一指挥所团长、参谋长,留下“战鼓咚咚响,今夜歇谁家”的绝笔后命赴黄泉。先生另有四子:长子尚文(字仿琴),曾任县议事会议员、区长,镇雄区长,因在冒水孔茶馆中目睹陈超匪部派夫,有感而发:“陈超斗不过***”而被其便衣据为人质,不久撕票活埋;九儿上了战场;十儿尚友自由“非凡”,居然敢把城隍老爷的胡子拔掉,冠帽砸掉,长大后打着父兄招牌抓拿骗吃,人称“飞机”流传下来的经典是到饭馆吃饭,将鞋脱下藏好,食毕惊呼被盗,以此赖掉饭钱并骗取新鞋,父兄无奈,托关系将之捆绑了送去当兵,后被遣回,解放后也被处决。秀珊先生在《五十自寿》中叹曰:“诸子何能冀克家”,一语成谶。不过,如若先生九泉有知,定能慰籍:长孙女德芸女士为首的一大批钟氏族人走上了教育岗位 弦诵不绝;曾外孙王平继承了他的治学志趣,把书读到了大洋彼岸,成为绥江第一个博士;王试雄继承了他的隐达兼容风范,潜心佛学。

1942年,先生以微疾谢世,年六十有八,随妻葬城东大坎。五十多年后,我也加入了文化接力的行列,在动员学生入学途中寻访其庐墓,多方打听未果,悾悾徘徊中,耳边响起先生的谆谆话语:“君子者,立德立言自堪千古,故不忧其箪食瓢饮而忧其道之不修;不虑乎瓮牖绳枢而虑乎名之不立”。是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道德文章已为不朽,又岂在乎一抔黄土?传承先贤之文明薪火,便是最好的纪念。

轻轻掩卷,早已鸡叫熹微。

dōng shān gāo wò 东山高卧 《晋书·谢安传》:“卿累 566

fù zhū dōng liú 付诸东流 唐·高适《封丘作》诗:“ 529

fù zhī dōng liú 付之东流 唐·高适《封丘作》诗:“ 392

jiāng dōng fù lǎo 江东父老 《史记·项羽本纪》:“项 262

dōng tú xī mǒ 东涂西抹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 290

dōng tù xī wū 东兔西乌 宋·吴潜《瑞鹤仙》:“愁 661

dōng jiàn nán jīn 东箭南金 《晋书·虞潭顾众传·赞》 311

dōng yáo xī bǎi 东摇西摆 217

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 fēi wǎn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滕王阁序》:“ 794

dōng bēn xī zǒu 东奔西走 元·魏初《沁园春·留别张 933

dōng chuáng tǎn fù 东床坦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 187

dōng dào zhǔ 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 224

dōng dào zhī yì 东道之谊 179

dōng chuáng kuài xù 东床快婿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 271

dōng chuāng shì fā 东窗事发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 602

dōng xī nán běi 东西南北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235

chāi dōng bǔ xī 拆东补西 唐·寒山《诗》:“虽乃得 152

dōng dǎo xī wāi 东倒西歪 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二 601

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 东风吹马耳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 351

dōng fēng hào dàng 东风浩荡 唐·李咸用《春日》:“浩 319

dōng fēng huà yǔ 东风化雨 365

dōng fāng qiān jì 东方千骑 汉·乐府《陌上桑》诗:“ 256

dōng fēng rén miàn 东风人面 210

dōng fú xī dǎo 东扶西倒 宋·杨万里《过南荡》诗: 155

dōng fēng yā dǎo xī fēng 东风压倒西风 清·曹雪琴《红楼梦》第八 295

dōng guō xiān shēng 东郭先生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304

dōng guān xù shǐ 东观续史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216

dōng hǎi lāo zhēn 东海捞针 元·柯丹丘《荆钗记·误讣 126

dōng hǎi yáng chén 东海扬尘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277

dà jiāng dōng qù 大江东去 宋·苏轼《赤壁怀古》:“ 298

dōng lā xī chě 东拉西扯 800

dōng láo xī yàn 东劳西燕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古 349

dōng lín xī zhǎo 东鳞西爪 清·龚自珍《识某大令集尾 233

dōng nán bàn bì 东南半壁 元·施君美《幽闺记·虎狼 119

dōng nán què fēi 东南雀飞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226

dōng nù xī yuàn 东怒西怨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150

dōng pǎo xī diān 东跑西颠 189

dōng qiáng chǔ zǐ 东墙处子 《孟子·告子下》:“逾东 237

dōng shī xiào pín 东施效颦 《庄子·天运》:“故西施 1756

dōng shí xī sù 东食西宿 《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 234

dōng shān zài qǐ 东山再起 《晋书·谢安传》 1003

dōng yě bā rén 东野巴人 汉·陈琳《答东阿王笺》: 377

dōng zǒu xī gù 东走西顾 《古诗源》卷三:“茕茕白 244

dōng zhēng xī tǎo 东征西讨 唐·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 291

dōng zhāng xī wàng 东张西望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 1093

fú rú dōng hǎi 福如东海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399

无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晋书·姚兴载记》:“古 427

gāo wò dōng shān 高卧东山 《晋书·谢安传》:“卿累 232

hé dōng shī hǒu 河东狮吼 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 906

tóng shān xī bēnɡ,luò zhōng dōng yìng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qí dōng yě yǔ 齐东野语 《孟子·万章上》:“此非 263

liáo dōng bái shǐ 辽东白豕 《后汉书·朱浮传》:“伯 266

mǎ ěr dōng fēng 马耳东风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 436

xù rì dōng shēng 旭日东升 889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始 1782

nán jīn dōng jiàn 南金东箭 《尔雅·释地》:“东南之 289

rì dōng yuè xī 日东月西 汉·蔡琰《胡茄十八拍》: 286

shí wǔ dōng xī 什伍东西 唐·韩愈《三星行》诗:“ 310

shuō dōng dào xī 说东道西 190

shǔ dōng guā,dào qié zǐ 数东瓜,道茄子 448

shēng dōng jī xī 声东击西 《淮南子·兵略训》:“故 1191

tǎn fù dōng chuáng 坦腹东床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254

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 871

yí dōng bǔ xī 移东补西 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 110

yí dōng jiù xī 移东就西 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 182

zhǐ dōng huà xī 指东画西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 450

zǐ qì dōng lái 紫气东来 汉·刘向《列仙传》:“老 3681

dōng fāng fǎ yǎn 东方法眼 “东方”寓意着中国,寓意

东奔西跑

东躲西藏

东郭先生

东拦西阻

东零西碎

东挪西凑

东挪西借

东碰西撞

东飘西荡

东拼西凑

东瞧西望

东食西宿

东搜西罗

东谈西说

东逃西窜

东偷西摸

东歪西倒

东寻西觅

东游西荡

东遮西掩

成语(详解) 解释

东家丘

西颦东效 〖解释〗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解释〗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偷东摸西 〖解释〗指小偷小摸。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解释〗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秋收东藏 〖解释〗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河东狮子吼 〖解释〗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解释〗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东挦西扯 〖解释〗指到处张罗。

东窗计 〖解释〗指谋害忠良的阴谋诡计。

东闯西走 〖解释〗指没有目的和方向地四处闯荡。

东风射马耳 〖解释〗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东方不亮西方亮 〖解释〗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东躲西跑 〖解释〗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释义〗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指东说西 ①见“指东话西”。②犹言指桑骂槐。

指东话西 犹言东拉西扯。谓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

指东划西 亦作“指东画西”。①谓说话东拉西扯。②比喻说话时以手势比画动作。

西食东眠 在西家吃饭,在东家睡觉。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有两利。

推东主西 犹言推三阻四。

宋玉东墙 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说东谈西 见“说东道西”。

数东瓜,道茄子 形容说话罗唆,没完没了。

马首欲东 谓东归;返回。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杨伯峻注:“秦兵在西,东则归矣。”

抉目东门 见“抉目吴门”。

尽付东流 比喻完全丧失或前功尽弃

角巾东路 《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琇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意谓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

河东狮子 旧指妒悍的妇女。

东撙西节 谓从各方面节省。

东走西撞 同“东奔西撞”。

东支西吾 谓说话办事含糊敷衍。

东征西怨 语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东张西张 同“东张西望”。

东张西觑 同“东张西望”。

东怨西怒 谓任意指责别人。

东游西逛 同“东游西荡”。

东野败驾 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后以此比喻自恃才高,弄巧成拙。

东央西浼 谓到处恳求请托。

东央西告 谓到处恳求。

东扬西荡 谓飘泊无定。

东洋大海 东洋:东边的大海。泛指无边无际的大海。

东掩西遮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东踅西倒 形容行走艰难。

东挦西扯 谓到处张罗。

东徙西迁 同“东迁西徙”。

东曦既驾 曦:曦和,神话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经在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亦作“东曦既上”。

东望西观 同“东张西望”。

东完西缺 谓短缺,不完备。

东兔西乌 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东投西窜 同“东奔西走”。

东讨西征 同“东征西讨”。

东讨西伐 同“东征西讨”。

东睃西望 同“东张西望”。

东市朝衣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事见《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后因以“东市朝衣”为朝臣被杀之典。

东声西击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东山之志 指隐居的念头。

东闪西挪 形容有所畏惧,躲躲闪闪。

东山复起 同“东山再起”。

东趋西步 谓相背而行。

东敲西逼 各处敲诈逼迫。

东迁西徙 谓四处迁移,居止不定。

东飘西徙 谓到处漂流,迁徙无定。

东飘西泊 谓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东挪西撮 同“东挪西凑”。

东扭西捏 扭捏作态,不爽快。

东南竹箭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东南之秀 谓东南地方的杰出人才。

东南之美 谓东南人物中之佼佼者。

东南之宝 谓东南地区的杰出人才。

东抹西涂 见“东涂西抹”。

东鸣西应 谓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

东门逐兔 见“东门黄犬”。

东门黄犬 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东流西上 水向东流,人往西走。比喻人们对故乡的思恋。

东流西落 见“东播西流”。

东零西散 形容零落分散。

东零西落 零散稀疏。形容衰败。

东邻西舍 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

东猎西渔 谓处处涉猎而不专精。

东量西折 量:称量。折:亏损。指量入量出的谷物总难免有折耗。

东捞西摸 谓盲目地四处求索。

东来西去 谓行人来来往往。

东诓西骗 指到处说谎诈骗。

东磕西撞 犹言东奔西撞。

东砍西斫 谓四面激战。

东家效颦 见“东施效颦”。

东家西舍 犹言左邻右舍。

东横西倒 形容杂乱。

东海逝波 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东海捞针 从大海底下捞取一根针,形容非常难达到目的。

东海鲸波 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

东滚西爬 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

东观之殃 孔子任鲁司寇时,杀少正卯于东观之下。后用以指杀身之祸。

东观西望 向四周张望,察看动静。

东风入律 谓春风和畅,律吕调协。常用以称颂盛世。

东风马耳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东风过耳 见“东风射马耳”。

东方将白 天将破晓。

东道主人 见“东道主”。

东荡西除 指四处征伐。

东荡西驰 犹言东征西讨。

东床之选 谓佳婿的人选。

东床择对 谓择婿。

东窗消息 见“东窗计”。

东闯西踱 谓盲目地四处闯荡。

东窗事犯 见“东窗事发”。

东床娇婿 对女婿的美称。

东床姣婿 同“东床娇婿”。

东床娇客 同“东床娇婿”。

东床佳婿 同“东床娇婿”。

东穿西撞 同“东奔西撞”。

东冲西撞 谓无把握地四处奔走寻找。

东冲西突 谓四处冲锋突击。

东冲西决 形容洪水四处冲决泛滥。

东驰西撞 同“东奔西撞”。

东驰西击 谓指挥不统一,几路军队各自行动。

东驰西骋 同“东奔西走”。

东扯西拽 谓事情互相纠缠。犹言拆东补西。

东扯西拉 形容说话离题,没有中心。

东抄西袭 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

东差西误 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池、错误。形容办事不得力。

东藏西躲 形容为了逃避灾祸而到处躲藏。

东猜西疑 谓胡乱猜疑。

东猜西揣 谓多方猜测。

东播西流 谓流落四方。

东壁余光 东邻墙壁上透过来的光。表示对他人有好处而对自己并无损害的照顾或好处。

东奔西撞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

东奔西向 谓各奔东西,互不相关。

东奔西逃 同“东逃西窜”。

东奔西窜 同“东逃西窜”。

东挨西撞 同“东奔西撞”。

东捱西问 谓四处探问、打听。

道西说东 谓乱加谈论。

道东说西 见“道西说东”。

朝衣东市 谓大臣就戮。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上令错衣朝衣斩东市。”

拆西补东 见“拆东补西”。

拆东墙补西墙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

不识东家 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避世墙东 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东补西凑 〖解释〗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同“东挪西凑”。

河东三箧 〖解释〗指亡失的书籍。

东西易面 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东西南朔 指居处无定之人。同“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人 指居处无定之人。

东西南北客 指居处无定之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失之东隅 东隅:日出的地方。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

指东画西 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移东补西 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移东就西 彼此挪动转移。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旭日东升 旭日:初升的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说东道西 没有中心地随意说。

坦腹东床 旧作女婿的美称。

什伍东西 什伍:纵横错杂。原指南斗六星,牵牛六星,箕四星等分布得杂乱无章。后多形容事物错杂纷乱。

日东月西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声东击西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齐东野语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南金东箭 南方的金石,东方的竹箭。比喻优秀的人才。

马耳东风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辽东白豕 比喻少见多怪。

江东父老 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河东狮吼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关:函谷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

高卧东山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付之东流 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福如东海 福气象东海那样大。旧时祝颂语。

东走西顾 比喻顾虑多。

东征西讨 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

东张西望 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东野巴人 古代楚国民间通俗歌曲,又称《下里巴人》。

东摇西摆 形容走路不稳。比喻容易动摇、不坚定。

东西南北 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东涂西抹 涂、抹:原喻从事文辞。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

东施效颦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东山再起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东山高卧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东墙处子 指邻居的处女。

东跑西颠 比喻到处奔走。

东怒西怨 比喻迁怒于人。

东南雀飞 比喻夫妻分离。

东南半壁 半壁:半边。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以南的半边江山。

东鳞西爪 原指画龙时龙体被云遮住,只是东边画一片龙鳞,西边露一只龙爪,不见龙的全身。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东劳西燕 劳:伯劳。比喻情侣、朋友离别。

东拉西扯 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指说话条理斋乱,没有中心。

东箭南金 东方的竹箭,南方的铜,古时都认为是上品。比喻可宝贵的人才。

东海扬尘 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东观续史 东观: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原指汉代女史学家班昭奉诏就东观续成其兄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后用以指女子才学高深。

东扶西倒 从这边扶起,却又倒向那边。比喻顾此失彼。也形容坏习气太多,纠正了这一点,那一点又冒头了。

东风压倒西风 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现比喻革命力量对于反动势力占压倒的优势。

东风人面 指一年一度的春风依旧,而当年邂逅含情之人却不得重见。

东风化雨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东风浩荡 东风:春风。指吹着强劲的春风。形容春风吹拂大地,大地即将万象更新,面貌焕然。

东风吹马耳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东方千骑 旧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东道主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东道之谊 东道:主人。谊:情谊。指主人的情谊。

1 文言文阅读 《燕达传》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土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燕达传》)

4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

C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4D 5B 6C

7(10分)(1)(5分)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译出大意给2分;“谕”“矢石”“第”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译出大意给2分;“默计”“致于人”“虚”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15分)(甲)陈胜者,阳

答案小题1①被雇佣 ②以……为奇,对……感到惊奇③停止④抵挡小题1A小题1①以后如果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们其他人呀。

(关键词为“苟”“相忘”)②即使是吴中子弟,都已十分害怕项羽了。 (关键词为“虽”“惮”)小题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彼可取而代也”或“学万人敌”(2分)小题1C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佣”根据语境为“被雇佣”,不能理解为“佣人、帮佣”等;(2)“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对----感到惊奇”;(3)“辍”根据语境意思为“停止”。

(4)“敌”根据语境为“抵挡”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敌人、敌对”等意思。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小题1试题分析:A、动词,到---去;动词,到----去。

B、判断句式;----的人。C、表修饰;表转折。

D、因为;用。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

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苟是如果的意思,无适不要的意思,相是互相的意思”,还要注意语句为“假设句”。

翻译(2)时,注意“虽是即使的意思,皆是都的意思,惮是害怕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流畅性、完整性。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甲文中“陈胜作为一个雇农却说出苟富贵勿相忘的话来”,表明他不满自己的处境,迫切的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却遭到其他人的嘲笑,还认为那些人就是一只燕雀,怎能知道他内心的远大志向呢,陈胜的这种思想体现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一句上。 乙文中“项梁让项羽学习,项羽认为学习只是记姓名而已,让他学习剑法,他认为没什么用,因为只能抵挡一人,要学就学能治万人的本领,当秦始皇出游时,他认为秦始皇的地位可以被取代”,这可以体现出项羽有很大的志向,这体现在““彼可取而代也”或“学万人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点评:分析文章的内容,首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思想追求。

比如:甲文中就是通过对陈胜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他的远大志向的;乙文中也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项羽的志向的。 小题1试题分析:乙文画线句子的意思为“当年九月,项梁、项籍在会稽发兵起义”。

陈胜借助于“公子扶苏、大将项燕”的队伍向天下人发出倡导,发动起义。所以,根据题意,应选择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意思文章的意思是关键,如:“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其九月,梁、籍起兵会稽”讲的都是有关“起义”的事。

3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9B

10B

11 A

12①(苏绰)在职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

②周文帝就把苏绰叫来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

③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

9A 除:授官 C 赞成:帮助完成 D 处分:处理安排。

10以:把/因为 A 向 C 于是 D 就。

11 当时尚未委以重任。

12无

参考译文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他的从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是可以任用的?”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不过行台的各位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都是向苏绰请教然后决定。各部门的公文,苏绰又为它们拟定条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回答,请求出外面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进入里面呈报,周文帝叫好,问:“谁为你出这个主意的?”惠达说出苏绰的名字,并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绰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周文帝更加赞赏,于是跟他并马徐行到昆明池,忘记了看鱼,结果连网也没张就返回长安城。于是留住苏绰在府里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着,不觉膝行到了前席。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以求拓展强国富民的路子,所以苏绰能够全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事。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第一条先修心,第二条敦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第六条均赋役。周文帝非常重视,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各部门官员熟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计帐方法的刺史太守县令,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没有闲话。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而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就可以了。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在任上,时年49岁。

4 杨再思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杨再思,郑州原武人也。少举明经,授玄武尉。充使诣京师,止于客舍。会盗窃其囊装,再思邂逅遇之,盗者伏罪,再思谓曰:“足下当苦贫匮,至此无行。速去勿作声,恐为他人所擒。幸留公文,余财尽以相遗。”盗者斋去,再思初不言其事,假贷以归。累迁天官员外郎,历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延载初,守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证圣初,转凤阁侍郎,依前同平章事,兼太子右庶子。寻迁内史,自弘农县男累封至郑国公。

再思自历事三主,知政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必因而誉之。然恭慎畏忌,未尝忤物。或谓再思曰:“公名高位重,何为屈折如此?”再思曰:“世路艰难,直者受祸。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长安末,昌宗既为法司所鞫,司刑少卿桓彦范断解其职。昌宗俄又抗表称冤,则天意将申理昌宗,廷问宰臣曰:“昌宗于国有功否?”再思对曰:“昌宗往因合练神丹,圣躬服之有效,此实莫大之功。”则天甚悦,昌宗竟以复职。时人贵彦范而贱再思也。时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刺之,再思闻之甚怒,出令言为长社令,朝士尤加嗤笑。再思为御史大夫时,张易之兄司礼少卿同休尝奏请公卿大臣宴于司礼寺,预其会者皆尽醉极欢。同休戏曰:“杨内史面似高丽。”再思欣然,请剪纸自贴于巾,却披紫袍,为高丽舞,萦头舒手,举动合节,满座嗤笑。又易之弟昌宗以姿貌见宠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

长安四年,以本官检校京兆府长史,又迁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中宗即位,拜户部尚书,兼中书令,转侍中,以宫僚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又为册顺天皇后使,赐物五百段,鞍马称是。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并受制考按其狱,竟不能发明其枉,致同皎至死,众冤之。再思俄复为中书令、吏部尚书。景龙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其年薨,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曰恭。子植、植子献,并为司勋员外郎。再思弟季昭为考功郎中,温玉为户部侍郎。

译文:

杨再思,郑州原武人,少年时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授玄武县尉。他被派遣到京师出差,住在客舍。小偷偷窃他的包袱,刚好被杨再思碰见,小偷当面认罪,杨再思对他说:“足下肯定是贫困之极,才有此行。你快点离开不要做声,小心被他人捉住。留下公文,余财全部送给你。”小偷打发走后,他也不讲这件事,借钱返回。后升任天官员外郎,先后任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延载初年(694),任鸾台侍郎,代理宰相。证圣初年(695),调任凤阁侍郎,依旧代理宰相,兼任太子右庶子。不久,迁任内史,从弘农县男晋封至郑国公。

杨再思在朝廷任职经历了三主,管理政事十余年,从来没有推举人助人发展的事。他为人巧佞邪媚,能体会主上的细微心意,皇上心中不想的,他一定抨击毁坏,皇上心中所希望的,他一定称扬赞誉。但是他待人恭、处事慎,谨小慎微从未违忤他人。有人问杨再思“:您名高位重,为什么卑躬曲膝如此呢?”再思答道“:世路艰难,直者受祸。如果我不这样,何以全其身?”长安末年(704),昌宗已被法司拘留受审,司刑少卿判决解除昌宗的职务。昌宗不久又上表申冤,武则天本意想申理宗昌的案件,在大廷之上问宰相道“:昌宗对国家有功没有?”杨再思回答道:“昌宗过去因合炼神丹,陛下服用很有效,这实在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了的功劳。”武则天听了很合心意,恢复了昌宗的官职。世人看重桓彦范,看贱杨再思。当时左补阙戴令言做两脚野狐赋来讥讽他。他知道了很是恼火,贬戴令言到长社去做县令,朝中官员更加嗤笑他。杨再思做御史大夫时,张易之之兄司礼少卿张同休曾上奏请公卿大夫到司礼寺参加宴会,参加的人皆尽醉极欢。张同休戏弄杨再思说“:杨内史面似高丽人。”杨再思欣然,并剪纸贴在巾上,披着紫袍,跳起高丽舞来,摇头摆手,举动合着节拍,满座嗤笑。还有一次,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以姿貌讨得武则天的宠爱,杨再思又奉承说:“别人说六郎(张昌宗)面似莲花,我看是莲花似六郎,哪里是六郎似莲花!”他倾巧取媚达到如此的地步。

长安四年(704),杨再思以他原有官职又检校京兆府长史,又迁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中宗即位,拜户部尚书,兼中书令,后转任侍中,以太子属官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又册令顺天皇后使,赐五色绸缎五百段。当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杨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一同受旨审理此案。竟然不能发现王同皎所受之冤屈,致使王同皎处死。众人都认为此案有冤。杨再思不久又任中书令、堆积吏部尚书。景龙三年(709),迁任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就在同一年,杨再思去世。赠特进之职和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号恭。

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9D 10A 11C 12A 13(1)失去民众的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2)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它来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换取民心。(3)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同吴国决一死战。

9 (甘:以……为甘甜。意动用法,要结合语境来解释。)

10 (A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为“用来”。

B项两“之”,前为助词,的;后为代词,代自己。C前一个“而”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表假设关系。

D项两“于”均为介词,前表比较,后相当于“和、同”。)11 (抓住“举措”进行辨析。)

12(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参考译文先王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成名就。

依靠仁德得到民众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德,自古以来不胜枚举。失去民众的拥护建立功名的,从来没有过。

获得民众的拥护是有方法的,无论是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还是仅有百户的小邑,人民中没有不喜悦的。从事人民所喜悦的事,就获得人民的拥护了。

人民喜悦的事难道很多吗?这是获得人民拥护的关键。从前,汤战胜夏朝而统治天下。

天大旱,农业五年没有收成。汤于是在森林用自己的身体作保证向神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要祸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责也都在我一人身上。

不要因我一人不才,使天帝鬼神伤害人民的生命。”于是汤剪断自己的头发,用木夹挤压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进献的牺牲,向天帝求福。

人民于是大喜过望,雨也大降。这可以说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

文王住在歧山臣事纣王,虽遭到纣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庄恭顺,早晚准时朝拜,进献贡物恰到好处,祭祀一定毕恭毕敬。纣王很喜欢,封文王为西伯,赏赐他千里封地。

文王再拜稽首,辞谢说:“我只愿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换取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心想要换取民心。

得到民心,胜过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和吴国决一死战。于是他睡不安枕席,口不尝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听音乐。

用了三年,苦心劳力,唇 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以便使他们衷心依顺自己。

有香甜美食,如不能人人都有,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吃自己亲身耕种谷物,穿妻子亲手纺织的布做的衣服。

饮食拒绝珍奇,衣服 两层,装饰禁用两种颜色。他时时出外巡视,随从车辆上载着食物。

去探望孤寡老弱中生命的、困厄的、面色忧愁和生活困难的人,一定亲自给他们食物吃。在这之后,他召集大夫们,向他们说:“我愿与吴国最终求得上天裁正。

现在吴、越两国相互残杀共同毁灭,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能实现愿望,从国内状况衡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与诸候结盟也不能损害吴国,那么,我将抛弃国家,舍弃群臣,身带长剑,手持利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充当其执箕帚的仆役去服侍吴王,以便跟吴王决死于顷刻之间。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遭致腰劲断绝,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展开决战,吴国军队大败,紧接着越国军队包围了吴王的王宫,吴国城门失守,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相。

灭掉吴国之后二年称霸诸侯。这是先顺应民心的结果。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C小题1:C小题1:B小题1:C小题1:(1)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译文 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

首先要确定其所在的位置来确定其用法,然后再联系语境分析其意义。平时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考的最多虚词有因、之、而、为、焉等。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表明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第二句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要求。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此类题读题时关键,在明晰题意的基础上,一项一项的排除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C项讲“裴矩向炀帝献计”,带有强烈的主动性,而原文是在隋炀帝询问裴矩方略的情况下,裴矩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C项分析和概括有误。

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分析和概括无误。点评:本题比较难。

此类题除明确设误类型外,还要认真阅读题支所涉及的段落,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不符之处,排除掉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 廷名词做状语,表当廷。折要意译,译为辩驳,面名词做状语,当面。

(2) 恶译为厌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也就是喜欢。忠译为忠诚,佞译为奸伪。

点评:本题比较难。除了活用的字就是对一些比较生僻的字进行翻译,再都如折还要意译。

但此类题只要联系上下文,逐字翻译,达到字通句顺即可。参考译文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幼年时就成了孤儿,被伯父裴让之抚养长大。

长大以后,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担任定州总管时,请裴矩担任补记室,很亲近尊重他。

文帝即位后,迁升为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各番到张掖塞和中原互通贸易,隋炀帝派遣裴矩监管这件事。

裴矩就访问西域的风俗、险要、酋长、姓氏、家族、物产、典章制度等,入朝上奏。炀帝很高兴,每天请他到皇宫,询问西域的事情。

炀帝驾临东都,裴矩认为朝贡的蛮夷很多,劝告炀帝在洛阳征调四方的奇技、杂戏,向戎狄夸耀强盛,整整一个月才停止。又命令市场店铺都架设帏帐,盛满酒食,派遣掌番率领蛮夷与汉人贸易,所到之处都让邀请就座,吃饱喝足而散。

有知情的夷人都私下讥笑他虚情矫饰。炀帝称赞裴矩很忠诚,说:“裴矩很懂得我的心思,大凡所上奏的,都是我想好的,我没有说出来,裴矩却说了出来。

除非用心治理国家,不然怎么能如此呢?”裴矩后来跟着炀帝到江都。等到义兵进入函谷关,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裴矩说:“太原发生变乱,京城不会太平,遥控处理,恐怕失去机会。

希望您赶早返回,方可平定。”裴矩见天下将要发生动乱,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即使是下吏,都得到他的欢心。

这时,炀帝愈加昏庸奢侈,裴矩不力谏,只是巴结谄媚而已。唐太宗刚即位,就惩治奸邪官吏,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

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但陛下您用财物试探他们,接着施以极刑,这就是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如果每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裴矩死于贞观元年,赐封为绛州刺使,谥号叫敬。臣司马光说:“古人说:君主英明臣子就会正直。

裴矩谄媚于隋朝而忠诚于唐朝,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因此可知,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啊。”。

景泰为明朝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450年至1457年,前后共八年。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军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藩王的墓地。

父:明宣宗朱瞻基 

母:吴贤妃 

妻妾: 

1汪皇后,结发妻,景泰三年被废。宪宗时追封为“贞惠安和景皇后”。 

2杭皇后,景泰七年崩。英宗时废皇后谥号,毁其陵墓。明代只承认汪氏为景泰正室,无一朝承认杭氏。 

3唐贵妃,宠冠后宫。郕王死,殉葬。 

4李氏,谥‘恭靖贤妃’。生平不详,名号出自《明书》。 

5李惜儿,原为倡女,入宫受宠。 

子女(共1子2女): 

献怀太子朱见济,生母杭皇后,景泰四年去世。年5岁。 

两个女儿,皆为汪废后所生。其一固安公主,后降为郡主。《明史》(卷121):“固安公主,英宗复辟,降称郡主。成化时,年已长,宪宗以阁臣奏,五年十一月下嫁王宪。礼仪视公主,以故尚书蹇义赐第赐之。” 

另一女封号不详,年纪比固安公主小,稍长斋素,矢不下嫁。

明宣宗皇帝的次子。 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驾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宣德皇帝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帝王朱瞻基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孙皇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本来郕王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郕王奉命在御驾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朱见深)才两岁,国无长君,郕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孙太后的受意下郕王继承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珵(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明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洪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郕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 

郕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郕王的衣袖,对郕王解释大臣门并不是冲着郕王来的,只要郕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郕王供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景泰帝即位之后,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治为之一新,同时在于谦的指挥之下,开始了京城保卫战的准备工作,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遍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 

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气急败坏也先率领大批瓦剌骑兵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骑兵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景泰帝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景泰帝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龃龉之事。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

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景泰帝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宫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闹剧。 

景泰帝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景泰帝,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景泰帝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 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景泰帝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转眼已是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景泰帝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景泰帝商议,但是景泰帝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景泰帝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 

群臣没有等到景泰帝,于是相约明天早朝再来,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景泰帝也于不久后去世,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于谦、王文被杀,明朝历史上景泰帝的统治时期就这样宣告结束。

景泰帝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即倒,并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但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他显得过于小气,同时在太子问题上他又显得得寸进尺,最后景泰帝的一生以悲剧告终,他的功过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景帝死后,英宗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景帝终身为恶,死不悔改。成化年间,一些臣僚开始为景帝鸣不平,他们认为景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却谥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景帝即位,外敌如何能退,英宗如何能返?宪宗虽然曾被景帝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几经周折,宪宗下旨恢复景帝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宪宗不太可能给景帝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景帝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景帝还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给景帝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至此,景帝在礼仪规格上算是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历史功绩也稍稍为后人所知了。

明史11卷 景帝 恭仁康定景皇帝,讳祁钰,宣宗次子也。母贤妃吴氏。英宗即位,封郕王。 正统十四年秋八月,英宗北狩,皇太后命王监国。丙寅,移通州粮入京师。徵两畿、山东、河南备倭运粮诸军入卫,召宁阳侯陈懋帅师还。戊辰,兵部侍郎于谦为本部尚书。令群臣直言时事,举人材。己巳,皇太后诏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恤阵亡将士。庚午,籍王振家。辛未,右都御史陈镒抚安畿内军民。壬申,都督石亨总京营兵。乙亥,谕边将,瓦剌秦驾至,不得轻出。输南京军器于京师。修撰商辂、彭时入阁预机务。是月,广东贼黄萧养作乱。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遥尊皇帝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甲申,夷王振族。庚寅,处州贼平。癸巳,指挥佥事季铎奉皇太后命,达于上皇。甲午,祭宣府、土木阵亡将士,瘗遗骸。乙未,总兵官安乡伯张安讨广州贼,败死。指挥佥事王清被执,死之。辛丑,给事中孙祥、郎中罗通为右副都御史,守紫荆居庸关。甲辰,遣御史十五人募兵畿内、山东、山西、河南。都督同知陈友帅师讨湖广、贵州叛苗。乙巳,遣使奉书上皇。丙午,苗围平越卫,调云南、四川兵会王骥讨之。参议杨信民为右佥都御史,讨广东贼。 冬十月戊申,也先拥上皇至大同。壬子,诏诸王勤王。乙卯,于谦提督诸营,石享及诸将分守九门。丙辰,也先陷紫荆关,孙祥死之,京师戒严。丁巳,诏宣府、辽东总兵官,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巡抚及募兵御史将兵入援。戊午,也先薄都城,都督高礼、毛福寿败之于彰义门。己未,右通政王复、太常少卿赵荣使也先营,朝上皇于土城。庚申,徵兵于朝鲜,调河州诸卫士军入援。于谦、石亨等连败也先众于城下。壬戌,寇退。甲子,出紫荆关,丁卯,诏止诸王兵。瓦剌可汗脱脱不花使来。辛未,昌平伯杨洪充总兵官,都督孙镗、范广副之,剿畿内余寇。十一月癸未,修沿边关隘。辛卯,毛福寿为副总兵,讨辰州叛苗。壬辰,上皇至瓦剌。乙未,侍郎耿九畴抚安南畿流民,赐复三年。十二月庚戌,尊皇太后为上圣皇太后。辛亥,王骥为平蛮将军,充总兵官,讨贵州叛苗。都督同知董兴为左副总兵,讨广东贼,户部侍郎孟鉴参赞军务。癸丑,尊母贤妃为皇太后。甲寅,立妃汪氏为皇后。丙辰,大赦。己未,石亨、杨洪、柳溥分练京营兵。戊辰,祭阵亡官军于西直门外。 是年,琉球中山、占城、乌斯藏、撒马儿罕入贡。 景泰元年春正月丁丑朔,罢朝贺。辛巳,城昌平。壬午,享太庙。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闰月甲寅,瓦刺寇宁夏。癸亥,诏会试取士毋拘额。庚午,大同总兵官郭登败瓦剌于沙窝,又追败之于栲栳山,封登定襄伯。是月,免大名、真定、开封、卫辉被灾税粮。二月戊寅,耕耤田。癸未,悬赏格招陷敌军民。丙戌,石亨为镇朔大将军,帅师巡大同。都指挥同知杨能充游击将军,巡宣府。壬辰,太监喜宁伏诛。三月己酉,瓦剌寇朔州。辛亥,录土木死事诸臣后。癸丑,瓦剌寇宁夏、庆阳。乙卯,寇朔州。癸亥,免畿内逋赋及夏税。 夏四月丙子,广东都指挥李升、何贵帅兵捕海贼,战死。辛巳,瓦剌寇大同,官军击却之。丁亥,保定伯梁珤代王骥讨贵州叛苗。戊子,大理寺丞李茂录囚南京,考黜百司,访军民利病。丙申,瓦剌寇雁门。己亥,都督同知刘安充总兵官,练兵于保定、真定及涿、易、通三州,佥都御史曹泰参赞军务。庚子,振山东饥。辛丑,振畿内被寇州县。癸卯,瓦剌寇大同,郭登击却之。五月乙巳,免山西被灾税粮。瓦剌掠河曲、代州,遂南犯,诏刘安督涿、易诸军御之。戊申,瓦剌寇雁门,益黄花镇戍兵卫陵寝。癸丑,董兴击破广东贼,黄萧养伏诛。壬戌,振大同被寇军民。丙寅,侍郎侯琎、副总兵田礼大破贵州苗。辛未,瓦剌遣使请和。六月壬午,瓦剌寇大同,郭登击却之。丙戌,也先复拥上皇至大同。丁亥,左都御史陈镒、王文以鞫太监金英家人不实下狱,寻释之。戊子,瓦剌寇宣府,都督朱谦、参将纪广御却之。戊戌,免山东被灾州县税粮。乙亥,给事中李实、大理寺丞罗绮使瓦剌。 秋七月庚戌,尚书侯琎、参将方瑛破贵州苗,擒其酋献京师。庚申,右都御史杨善、工部侍郎赵荣使瓦剌。停山西民运粮大同。癸亥,李实、罗绮还。己巳,杨善至瓦剌,也先许上皇归。八月癸酉,上皇发瓦剌。戊寅,祀社稷。甲申,遣侍读商辂迎上皇于居庸关。丙戌,上皇还京师。帝迎于东安门,入居南宫。帝帅百官朝谒。庚寅,赦天下。辛卯,刑部右侍郎江渊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九月癸丑,巡抚河南副都御史王来总督湖广、贵州军务,讨叛苗。 冬十月辛卯,录囚。癸巳,免畿内逋赋。十一月辛亥,礼部尚书胡濙请令百官贺上皇万寿节。十二月丙申,复请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于延安门。皆不许。 是年,朝鲜贡马者三。 二年春正月庚戌,大礼天地于南郊。壬子,诏天下朝觐官当黜者运粮口外。二月辛未,释奠于先师孔子。辛卯,以星变修省,诏廷臣条议宽恤诸政。癸巳,诏畿内及山东巡抚官举廉能吏专司劝农,授民荒田,贷牛种。三月壬寅,赐柯潜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乙酉,梁珤、王来等破平越苗,献俘京师。甲午,瓦剌寇宣府马营,敕游击将军石彪等巡边。乙未,命石亨选京营兵操练,尚书石璞总督军务。五月乙巳,城固原。六月戊辰朔,日当食不见。己卯,诏贵州各卫修举屯田。 秋七月戊申,普定、永宁、毕节诸苗复叛,梁珤等留军讨之。八月壬申,南京地震。辛巳,复午朝。九月乙卯,禁诸司起复。 冬十月己丑,免山西被灾税粮。十二月庚寅,礼部左侍郎王一宁、祭酒萧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是月,也先弑其主脱脱不花。 是年,安南、琉球中山、瓦剌、哈密入贡。 三年春正月丙午,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乙酉,副都御史刘广衡录南京囚。戊子,户部尚书金濂以违诏下狱,寻释之。三月戊午,毛福寿讨湖广巴马苗,克之。 夏五月甲午,废皇太子见深为沂王,立皇子见济为皇太子。废皇后汪氏,立太子母杭氏为皇后。封上皇子见清荣王,见淳许王。大赦天下。丙申,筑沙湾堤成。辛丑,河南流民复业者,计口给食五年。乙巳,官颜、孟二氏子孙各一人。六月乙亥,罢各省巡抚官入京议事。是月,大两,河决沙湾。 秋七月乙未,左都御史王翱总督两广军务。壬寅,王一宁卒。八月乙丑,振徐、兖水灾。戊辰,都御史洪英,尚书孙原贞、薛希琏等分行天下,考察官吏。丁丑,振两畿水灾州县,免税粮。乙酉,振南畿、河南、山东流民。九月庚寅,江渊起复。辛卯,以南京地震,两淮大水,河决,命都御史王文巡视安辑。乙未,振两畿、山东、山西、福建、广西、江西、辽东被灾州县。闰月癸未,开处州银场。是月,福建盗起。 冬十月戊戌,左都御史王文兼翰林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丙辰,都督孙镗、佥事石彪协守大同,都督同知卫颍,佥事杨能、张钦协守宣府,备也先。十一月己未朔,日有食之。戊辰,都督方瑛平白石崖诸苗。甲戌,安辑畿内、山东、山西逃民,复赋役五年。是月,免山东及淮、徐水灾税粮。十二月癸巳,始立团营,太监阮让、都督杨俊等分统之,听于谦、石亨、太监刘永诚、曹吉祥节制。是月,免河南及永平被灾秋粮。 是年,瓦剌、琉球中山、爪哇、暹罗、安南、哈密、乌斯藏入贡。 四年春正月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戊子,五开、清浪诸苗复叛,梁珤、王来讨之。 庚戌,免江西去年被灾秋粮。三月戊寅,开建宁银场。 夏四月戊子,筑沙湾决口。运南京仓粟振徐州。五月丁巳,发徐、淮仓振饥民。己巳,王文起复。甲戌,徐州复大水,民益饥。发支运及盐课粮振之。丁丑,发淮安仓振凤阳。乙酉,沙湾河复决。六月壬辰,吏部尚书何文渊以给事中林聪言下狱,寻令致仕。辛亥,瘗土木、大同、紫荆关暴骸。 秋七月庚辰,停诸不急工役。八月己丑,振河南饥。甲午,也先自立为可汗。 冬十月庚寅,诏天下镇守、巡抚官督课农桑。甲午,谕德徐有贞为左佥都御史,治沙湾决河。戊戌,也先遣使来。十一月辛未,皇太子见济薨。十二月乙未,免山东被灾税粮。乙巳,赉边军。 是年,琉球中山、安南、爪哇、日本、占城、哈密、瓦剌入贡。 五年春正月戊午,黄河清,自龙门至于芮城。甲子,大祀天地于南郊。壬申,罢福州,建宁银场。甲戌,平江侯陈豫、学士江渊抚辑山东、河南被灾军民。二月乙巳,以雨旸弗时,诏修省,求直言。三月壬子,赐孙贤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辛酉,学士江渊振淮北饥民。王文抚恤南畿。甲子,总督两广副都御史马昂破泷水瑶。庚辰,缅甸执献思机发。 夏四月壬午朔,日有食之。辛卯,方瑛破草塘苗,封瑛南和伯。五月甲子,礼部郎中章纶、御史钟同以请复沂王为皇太子下锦衣卫狱。六月戊子,录囚。 秋七月癸酉,振南畿水灾。八月丁酉,复命天下巡抚官赴京师议事。九月壬戌,免苏、松、常、扬、杭、嘉、湖漕粮二百余万石。 冬十月庚辰,副都御史刘广衡巡抚浙江、福建,专司讨贼。十一月戊午,罢苏、松、常、镇织造采办。十二月,免南畿、浙江被灾税粮。 是年,安南、琉球中山、爪哇入贡。也先为知院阿剌所杀。 六年春正月戊午,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壬午,太监王诚同法司、刑科录囚。大理少卿李茂等录南京、浙江囚。 夏四月丙子朔,日有食之。辛巳,敕户、兵二部及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抚、按、三司官条宽恤事,罢不急诸务。五月己巳,祷雨于南郊。六月乙亥,宋懦朱熹裔孙梃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癸未,河决开封。 秋七月乙亥。沙湾决口堤成。庚寅,以南京灾异屡见,敕群臣修省。八月庚申,南京大理少卿廖庄又请复沂王为皇太子,杖于阙下,并杖章纶、钟同于狱,同卒。九月乙亥,振苏、松饥民米麦一百余万石。 冬十月戊午,免陕西被灾税粮。十一月乙亥,南和伯方瑛为平蛮将军充总兵官,讨湖广苗。十二月己巳,免南畿被灾秋粮。 是年,琉球中山、暹罗、哈密、满剌加入贡。 七年春正月己卯,尚书石璞抚安湖广军民。壬午,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庚申,皇后崩。甲子,营寿陵。三月戊寅,免云南被灾税粮。 夏五月戊寅,以水旱灾异,敕内外诸臣修省。辛卯,宋儒周敦颐裔孙冕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六月庚申,葬肃孝皇后。 冬十月癸卯,振江西饥。十二月己亥,方瑛大破湖广苗。戊午,振畿内、山东、河南水灾。癸亥,帝不豫,罢明年元旦朝贺。是冬,免畿内、山东被灾税粮,并蠲逋赋。 是年,琉球中山、撒马儿罕、乌斯藏入贡。 八年春正月戊辰,免江西被灾税粮。丁丑,帝舆疾宿南郊斋宫。己卯,群臣请建太子,不听。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上皇复位。二月乙未,废帝为郕王,迁西内。皇太后吴氏以下悉仍旧号。癸丑,王薨于西宫,年三十。谥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制曰:「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遂上尊谥。敕有司缮陵寝,祭飨视诸陵。 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407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