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的作文

舞台的作文,第1张

关于舞台的作文1

 还记得,老家有一个庭院,它装载着我童年的欢乐和美丽的梦想,它,就是我的舞台。

 八岁那年,我从姥爷手里接管了这个庭院,姥爷爱兰,墨兰,春兰,君子兰,如亭亭少年,翩翩君子般摆在庭院一角,默默吞吐着幽香。但我比起兰花更喜欢杨桃花。杨桃花啊,开起来是星星点点一抹红,淡粉色的,宛如含羞少女脸上美丽的红晕。它是一丛丛,一簇簇开的。一朵朵抱成一个小团儿,不过指甲盖大小,躲在片片绿叶底下,悄悄露出半个小脸,一笑便藏不住那泛白的花心,可爱极了。

 于是,我便在庭院里种上了几株杨桃,绿叶挂在褐枝上,我整了整土,期待它开花的日子快点到来。

 母亲喜柠檬,我接管庭院不久,她就搬来一盆柠檬摆在庭院里。柠檬总是那样,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把周围的空气染上它的清香,深吸一口气,仿佛是刚下了柠檬雨一样,空气中都是那酸酸甜甜的味儿了。柠檬花开,优雅又大方,我是这样觉得的。墨绿的叶上点缀几朵素白,几乎没有多余的颜色,是一种简洁的艳丽,仿佛可以震撼人心。

 姥姥偏爱茶花,所以我在庭院中也栽上了几株,茶花不好种,好在有姥爷的帮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一盆三色茶,一盆飘柔,一盆金花茶。金花茶花开为黄,花蕊为金,花朵多在叶下,花心朝下,其花可泡茶,可入药,乃茶花中佳品。金花茶味清甜,香沁人心脾,茶色淡黄极佳。

 将庭院打理好,竟是一片美景,虽花儿尚未绽放,但绿叶遮不住那亭亭身姿,挡不住房迷人的气质。每一株花草树木,都是有灵魂的,就像是承载着今古人们的品德和感情,在饮足水,食饱阳光后,终于造就出了一位成人般,每一株花草树木比人类更会报恩,它们会用最美好的姿态感谢养育它的自然和照顾它的人。依我看来,植物是上天的宠儿才是,因为它们是最富有情感的,最有心和灵魂的啊!

 庭院的我的舞台,植物是我的篇章,我将用我的心,站在舞台上,谱写出最美丽的梦想。

关于舞台的作文2

 四岁那年夏天,我小小的肩膀第一次背上大大的画板,有些紧张,有些好奇地在妈妈的陪伴下踏进了书画室。说起来都好笑,妈妈送我学画的最初目的,不过是想让我学会静下来,因为我实在太好动了,她常常怀疑我是不是患有“多动症”。

 画室里年龄相仿的有十来位同学,围着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桌子的一端摆着一张小黑板,上面一只小花猫活灵活现,两只眼睛特别圆,几条胡须调皮地张扬着真惹人喜欢。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画画。可是我的小手太不争气了,握住的铅笔老是不听使唤,为了画一个圆圈,我涂涂抹抹把画纸都快擦烂了。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勉强画上一个椭圆用做头部轮廓。小花猫圆溜溜的眼睛也被我画得快成三角形了,还有那两只尖尖的耳朵也被我画得一高一低,至于小花猫的胡须嘛,更是长长短短像被调皮的小朋友用剪刀剪过似的。最后是用油画棒涂色,我选了一根**的油画棒。也不知怎么回事,那根油画棒在我手里就像一条滑溜溜的鱼儿一样老是握不紧,总是不由自主地把颜色涂到线条外面去。唉!多么可爱而“不幸”的小花猫啊,在我的小手下你竟变成了难看的“大花猫”了!我有些垂头丧气的样子没逃过老师雪亮的眼睛。她微笑着走过来看了看我的画,用温和的语气鼓励我说:“咦!画得蛮有童趣嘛!来,我们一起修改修改就更漂亮了。”老师温暖的大手紧握着我的小手,我们一同拿着勾线笔,慢慢地勾画,再用油画棒把颜色涂得饱饱满满的,果然好看多了!

 每周一次的画画课我一直坚持了六年,期间还学习了水粉、线描等等。虽然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画画的“天才”,可我依然喜欢拿起画笔涂涂抹抹,居然也有模有样了,还常常得到美术老师的称赞呢!

关于舞台的作文3

 我的舞台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无时无刻成为我施展自己的才华的舞台。

 我虽说不上是多才多艺,但我也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其中,我最喜好的就是练书法。

 我们学校出了不少的写一手好字的人:陈梦迪、葛玉兵……每当回想起他们在领奖台上领奖的画面,我就憧憬着向往着,想着如果站在台上的是我的`话,享受着全校学生和老师赞扬的目光,那该有多兴奋啊!每每看到他们的书法字时,我就涌起了一股羡慕之心,不时也会情不自禁的模仿起他们的字来。直到一天,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字!

 自此,我便要妈妈买字帖。我只要一有空,一有空闲的时间,一写完作业,我都拿出字帖来练。在练的过程,自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次,妈妈见我又在练字,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徐瑶啊,你练字归练字,但你也要把学习提上去啊!莫到时候,把学习弄下去了!”听了妈妈这话,我有点放松了,也想放弃了,但我又想到了陈梦迪那笔走龙蛇的字体,那万众瞩目的眼光,也想起了“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这句话,于是我又拿起了笔。练字是个苦差,但也是个甜差。练字的时候,不仅姿势要正确,下笔要利落,还会把手心都练得出汗了,眼睛也会累,就连胳膊和颈子都会感觉十分酸痛。但是,在练字后,你看着一个个有进步或是成功的字,你的心中会感觉十分欣慰!终于,我练得有所进步,在书法课,我更是施展浑身解数,把字练得最好!我在这舞台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后来,我的舞台又从书法课转移到了黑板。每次老师找我抄作业或是出黑板报时,我的心中无不洋溢着喜悦和自豪。但我不敢松懈,而是认认真真的投入100万分的专注去写字,去表现自己,特别是出黑板报的时候,我更是一笔一划、一横一撇地去写。我自是感觉十分自豪。但愿那梦的精灵永远也不会被时光的流水淹没!

 我的舞台如一炉火,练就了我一手娟秀的字体,练就了我的耐心,练就了我的毅力!

关于舞台的作文4

 天空是鸟儿飞翔的舞台,海洋是鱼儿搏击的舞台,草原是狼群奔跑的舞台……

 “天地这么大,我的舞台在哪里?”仰望蓝天白云,我的心如断了线的风筝,找不到回家的路。

 风风雨雨将近二十年,我不过是教育大舞台的无名小卒,没有什么耀眼的荣光,更没有显赫的位置。

 一天到晚,在学校与家之间徘徊,披星戴月,寒霜饮露,似孤魂野鬼一般,未能弹奏无弦琴,在广袤的宇宙留下光亮的一瞬间。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无用之人,没有一点精彩的记忆。

 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在书房小天地虚度年华,不觉时间从指尖溜走,蓦然回首,已是不惑之年。教室里的悲欢离合,我与孩子之间,每天都在上演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教育世界没办法惊天动地,如孺子牛在田野里耕耘,等待风吹麦浪时,自己已经两鬓苍苍。

 无聊似死水里的腐臭,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大包包,随时都有可能破灭。我有时怀疑,到底现在的教育生活是不是走错了。在家里,我没玩没了的翻书。可能是天资愚钝,愣是找不到多少感觉,不像陶渊明先生“每有会意,并欣然忘食”。想想十来年如一日,买书、读书、藏书,我与书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愣是找不到碰撞的火花。在学校,备课、上课、写随笔,纯粹在咀嚼芝麻大小的事儿,自己似井底之蛙,只知道在小圈圈里转悠。

 别人的世界广袤无垠,我的世界了无生趣,到底前行的路边是坟墓还是鲜花,我没有了信念,按部就班地在校园与书房之间徘徊不定。

 “我的舞台在哪里,教育的天地到底有多精彩”,我在璀璨的星河里漫步,夜色没有了滋味,草丛里的虫鸣声异常刺耳。

 躲在书房,戴着眼镜,眯着双眼,我渴望穿越时光,与古代智者相遇,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舞台。

 可能圣贤们厌倦了我的唠叨,没有一个愿意献身人间,给我指引前进的方向。我依旧做着白日梦,妄图在天地之间找到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夜幕降临,我推开书房之窗,仰望苍穹,到处灯红酒绿,烟雾缭绕。心灵深处没有了智慧之水,陀螺式的生活在旋转,夜不能寐,渴望白天不再来,我可以尽情自由呼吸。

 “你的舞台你做主”,不知谁说了一句话,我如醍醐灌顶,胜读十年书。

 别人在忙着蝇头小利,我在教室里与孩子们幸福交流;别人在忙着花天酒地,我在书斋里与智者们幸福邂逅;别人在忙着闲聊玩乐,我在博客上与心灵尽情对话……

 渐渐地,没有了闲言碎语,多了些文章点缀;没有了荣辱得失,多了些淡定从容;没有了无聊无味,多了些精彩人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就像教育海洋里的一滴水,心若在,幸福就在。

 原来,这里,也是我的幸福舞台。

关于舞台的作文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白云向往蓝天,苍穹中便有了它飘逸的身影;溪水向往大海,海潮中便有了它永恒的笑颜。

 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找准你要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惟有定了位的人生,拼搏才能驰骋在理想的高地。

 一千八百年前,三国的烟尘中。当那个深居卧龙,倾心于安逸的生活,身居草庐便知天下三分的南阳一农夫不再隐居时,他站到了自己人生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是风度翩翩的丞相,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更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诸葛孔明。

 初二的帷幕“吱呀”一声就沉重的拉开了,人生的第一次岔路口就在眼前。WAT和中考没有高考的残酷,却更能决定我们一生。我们站在空旷的舞台上,毫无准备的站在耀眼的灯光下,四周光彩夺目,舞台依旧寂静的可怕。没有彩排,没有准备,没有喝彩,我们赤裸裸地站在未来的舞台上,拿出所有的勇气,去奋力地舞出自己的光辉。

 人生亦舞台,舞台亦人生。是这个世界告诉我们什么是自信,我们要将它演绎的淋漓尽致。我们年少,我们轻狂,但我们不自卑,不在乎别人的目光。我们用真心舞动,让真心绽放,绽放出我们青春的肆意,让我们活得精彩,活得潇洒,活得朝气十足。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舞台,心即舞台,舞台即心。心中装有梦想,生活永远充满阳光。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我们要像诸葛亮与项羽那样,努力地活出自己。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承诺去努力拼搏。人生舞台上,世事复杂难料。我们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的豁达,也有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洒脱与无羁。每次演出,都可能会失败,会跌得很痛,但很值的。但桃花歌尽扇底风,逝去了终究逝去了,不能牵强。舞台上,我们会因为许多意外而丧失很多,如果非要停下表演来惋惜的话,不如站起身来,拍拍泥土,反手擦干眼泪,继续舞蹈,迎接下一个高潮。

 人生这部舞台剧很漫长,我们年少,有朝气,有干劲,有时间,没有拖累,

 不如,趁此时,为自己,为理想,去肆意的放纵一回。我们要为自己而舞,不论是否有观众,也要奋力地舞出自己的精彩,舞出潇洒的一生。

关于舞台的作文6

 我的舞台,亮起来!

 今天下午,振奋人心的小主持人大赛慢慢拉开了帷幕,我作为参赛的一员更是紧张,比赛前,我刻苦的练习。吐字不清的地方,我练上一遍又一遍,直到读熟为止,看着别人读得那样好,背得那样流利,实话说,我想过放弃,不,不可以。这是一次锻炼我的机会,记得在课堂上,我中不敢踊跃的读课文,这一次我决不能让机会从我身边溜走。

 我要坚持!我脑中忽然闪现出一个这样的念头,就这样,我挺到了今天。

 比赛进行到了一半,我能感觉到我的心跳跳得格外的快,因为我是班里第一个上台的选手,这也代表着我们班的风采。要放松,别紧张。这样才能完全的发挥好,我心里不时地想着。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到我了!我买着矫健的步伐走到台上,双腿在不停的颤抖,可看着大家对我那充满期待的目光,我又重新拥有了自信,朗诵自己准备好的诗歌,一开始,我还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慢慢的,随着诗歌的旋律,我仿佛身临其境,不知不觉,我以朗诵完了诗歌。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才会成功!让我们大声一起喊:我的舞台,亮起来!

关于舞台的作文7

 生活中并不缺少舞台。

 我是个普通的中学生,没有什么特长,成绩在中上游徘徊。我曾安于现状,但上了初中后,开始对周围感到无趣,我的内心渴望变革。什么时候起,我憧憬课堂上活跃的身影,憧憬讲台上的勇气,憧憬活动上的歌喉。他们都有自己的舞台。

 那我的舞台在哪里呢?

 一次偶然,我成为了体委,之后没多久传来了校运会的消息。我本想做一名观众,但看到同学们争着报名的样子,又想了想我从小学开始就不断锻炼自己,心里也痒痒,就报了个跑步的项目。“这会是我的舞台吗?”我心里没底。

 离校运会还有几天,我来到不能再熟悉的操场,在小角落坐下来,用手抚摸着粗糙的地板。我来到一号道的起点,跑了起来。在正式演出前,我想要熟悉这个舞台,每每想到这是场比赛,我的心按耐不住地鼓动。

 校运会当天,经过几轮比赛后,终于轮到我出场。“二道!”“这里!”我在一片嘈杂声中小跑到自己的跑道上,我发现越往后的道的人,离我越远,纵使我不断告诉我自己,操场是环形的,大家的路程都是一样的,我还是忍不住地颤抖。我先是小踏步了一会,接着双脚在地上摩擦,发出沙沙声,让我冷静不少,这是最后一次亲近这个舞台了。“各就各位……”随着一声枪响,紧绷的神经瞬间释放出去,所有问题都抛之脑后,迈着步伐,摆着双手,遵循原始的本能,“一个,两个……”我细数着超过的人,周围的加油呐喊,也不知道是为了谁。最后的百米冲刺,我位列第二,“这样就好了,我已经尽力了。”席上的观众进入我的视线,那是我们一班的同学和祝老师。“那就再努力一会。”我的身体就像是一群工蚁,受到女王至高无上的指示,快速运作起来。到了终点,回过头,第一名离终点还有段距离,我回顾四周,嘴角微微上扬。这就是我的舞台。

 生活并不缺少舞台,每当我们站在舞台上时,眼睛总是望着更高处,浑然不知脚下便是属于自己的舞台。哪一天你低下了头,那要感谢台下替你加油助威的观众。

关于舞台的作文8

 是蝴蝶缭绕飞舞,雄鹰振翅搏击,帷幕静静地拉开:

 灯光乍亮,若大的剧院里面,那将上演关于青春的名叫《奋斗》的话剧,戏剧中的人物开始登上舞台,观众入座。

 十四五岁的季节,那扇关于青春的门“吱吱”地打开。门后是青春的舞台,我们,已然成为这台上的主角。开始登台,走入青春,爸爸妈妈、老师朋友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美好的未来。舞台上进行着:

 舞台上的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演绎着话剧,也演绎着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他们在奋斗着,为自己的事业打拼,为自己的理想打拼,剧中的人充满着青春的气息与活力。精湛的演技,投入的表情,经典的话语,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们既已步入青春,便要开始新的征程,初三时,我们已清楚明白理想是什么,掩藏于白花花的试卷,厚厚的书堆之间,我们的身上没有投下的璀璨灯光,我们只是默默地静静地生活。当时间在风的尾巴上一跃而过,我们又已然坐在高三的教室里,窗明几净,安静清爽。依旧是千篇一律的生活,却没有厌烦,因为心中总有那么一梦,美好得让我们愿意拼尽全力地奋斗。这段日子过得平凡,虽然平淡,但也真真切切地演绎着,在我们青春的舞台上。有过泪水也有过欢笑,有过痛苦也有过快乐,有过颓丧也有过振奋,这是真实而丰富的一部“奋斗史”。依旧记得,为了那将到来的期末考,老师不辞辛劳地守在教室里,回到家里,妈妈轻轻地送来一杯蜂蜜水;朋友传来一张纸条,写着安慰的话。他们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们。帷幕落下了:

 舞台上的话剧成功结束了。演员们讲完了他们的奋斗,立于台中央,深深地向观众鞠躬。掌声过后,舞台落幕了,观众离席了,话剧散场了。

 高考过后,大学毕业,我们便站在了青春的尾巴上了。那时的我们已演绎完我们的青春奋斗,我们在上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那时的我们也会深深地向我们的观众鞠一躬,表示我们的感激。

 也许我们青春的舞台会落幕,但我们奋斗的舞台永不落幕。

关于舞台的作文9

 莎翁说过:“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自己舞台上的演员。”这个世界就是我们表现的舞台,我们以自己的足迹弹出音符,以自己的奋斗划出舞步,在自己的舞台上恣意表演,曲终人散时,我们都希望台下能有些许的掌声鼓励,而不是喝倒彩,以之为动力开启新的剧目。

 我最喜欢的演员是阿拉法特。这位巴勒斯坦人民的儿子,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他总扎着头巾,身着军装,面带和蔼的笑容。无论面对何等危机,这位巴勒斯坦民族机构主席总不失睿智和冷静。他从不提倡暴力,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我还记得他在联大发言时,那掷地有声的话语:“我带着和平的橄榄枝来到这里,请不要让它从我手中滑落。”多么朴实而又热切的话语!战友拉宾遇刺身亡后,和平解放的道路上又只剩他一人前行。可是他没有等到民族复兴的那一天了——那年冬天,他落寞地在法国的医院里去世。和平的橄榄枝还是从他手中滑落了,但是巴勒斯坦人民会从他手中接过。

 他的演出很精彩,然而他的收场却是那么仓促。虽然他看不到别人对他的回应,但是观众们把浸满热泪的掌声献给他,一位在攀登和平高峰上奋斗终生的人。他的一生,既是悲剧又是喜剧。

 我最讨厌的演员是秦桧。北宋末年,原本已是天灾人祸,人不可堪,金人的侵略却更频繁起来。辅臣们难道不应该安抚百姓,劝勉农桑,攘外安内吗?可是堂堂大宋宰相秦桧,除了奴颜婢膝地求和及灯红酒绿地玩乐,几乎找不出其他“政绩”。一句“莫须有”,斩杀了一代忠魂,寒了多少抗金将士的心!他在自己的舞台上肆意妄为,煊赫一时,可是观众们会怎么看待他呐?我仿佛看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倭臣”这十四字化作无数的茶叶末、果皮、瓜子壳砸向舞台上,沾在他的脸上和戏袍上,真是大快人心。

 有些人的舞台剧,朴实无华却饱满充实;有些人的舞台剧,大红大紫却毫无美感;有些人的舞台倒了、塌了,观众们把他的舞台再搭起来,又有人上台把他未竟的节目继续下去;有些人的舞台开场没多久就被人拆了、卸了扔到一旁;好的舞台剧只上演一次,却能让观众们津津乐道,劣等的舞台上演千场万场,观众席永远都是空无一人。

 灯光徐徐亮起,伴奏的音乐声渐渐转急,暗示我们赶快上场,演出自己舞台剧的最高潮部分,深呼吸——朋友,你准备好要登上舞台了吗?

关于舞台的作文10

 这就是我的舞台,没有华丽的衣服,没有耀眼的灯光,没有歇斯底里地喝彩的观众。

 ——题记

 一晃眼,树上的叶子落了,又吐出了新叶,花儿开了又落,快三年了。三年的时光,就这样如小溪流水一般,悄然流逝。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会看到那个刚踏入初中校门的我,满眼好奇一脸天真,曾梦想有自己的一片天,曾幻想自己能成为一名学霸,曾臆想自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幻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

 班上,某老师正在慷慨激昂的感化着我们:“现在把在你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就是中考,你们要越过去的一道坎也是中考,去年中考你们是看客,而今年你们是演员,没有理由不唱好这出戏!一百天后,考场就是你们的舞台,想要得到高分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以后成功的你会感谢这一刻拼搏的自己”

 距中考还有100天!教室黑板上那红色的“100”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内心。回想起这三年的我碌碌无为,像一个小蜗牛一样背着重重的壳缓缓地朝着目标前进,一滴一滴地挥洒着汗水,默默无闻。可是转眼间我很快要和这个朝夕相处了3年的学校说再见了,心里除了不舍,还有不甘。

 可是小蜗牛也可以拥有大梦想。即使只是一只蜗牛,也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此刻,是时候张开我的翅膀去追寻那个我梦寐以求的舞台了:中考,我来了。

 在最美的花季,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打造一个最美的舞台。

 这就是我的舞台,这里有我!有我!有我!我没有放弃。我为自己鼓掌。——后记

  毕加索一生风流倜傥,情史不断,他的个人情史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已是艺术史的显学。1930年代毕加索旅居巴黎时,在咖啡馆邂逅了一位行径特异的女子朵拉玛尔(Dora Maar),两人一拍即合。不像其他露水一夜的欢场女子,玛尔是才华洋溢的摄影师,在正式交往的七年当中,她以相机见证了经典〈格尔尼卡〉(Guernica) 的创作过程,也成了毕卡索诸多画作的谬思。尽管最后毕加索仍另结新欢,玛尔则受不了打击,精神崩溃。

  一般人印象中的艺术家多是情感丰富,感知敏锐,毕加索固然有旺盛的情欲,对他人却缺乏深刻的同理心与同情心。毕加索热衷把他的情人摆入画中,但他真正在意的是画布上的效果,和画中透过转化的自我。艺评家约翰柏杰(John Berger)在《毕加索的成败》(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 )一书中,就曾论及:「毕加索的女人画像往往是他在她们身上发现自我的自画像他只能在一个女人完全反射他自己时候,完全看清自己。」

  在情感世界中,毕加索沉迷色欲与权力,他拿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Minotaur形象自喻,不仅占有情人,同时蹂躏情人。毕加索经常无的放矢奚落玛尔,当玛尔受了委屈哭泣时,他马上拿出素描本画下她哭泣的模样。事实上,毕加索的情人们的下场都不好: 一位病死,一位精神崩溃,两位死於自杀,还有一位不堪精神折磨,离婚后写了本传记,揭露毕加索的私生活。

  1937年,毕加索以玛尔哭泣模样为本,完成了日后的立体派经典〈哭泣的女人〉。画中的线条突兀,色彩强烈,女人的面孔破碎又扭曲,玛尔成了艺术史上哭得最伤心的女人。不少评论家认为〈哭泣的女人〉展现了男性阳刚特质与厌女情结(misogyny),也展现了毕加索和玛尔的权力关系:一个情场上的暴君,冷酷注视著伤心的情人,而情人尽管哭得泪眼花花,也甘心臣服在爱情的横征暴敛。

  玛尔的确处处不是毕加索的对手。她小毕卡索整整二十六岁,她热爱的摄影,在毕加索眼中的地位远不如绘画。毕卡索另结新欢后,甚至强迫两情人彼此交友,维持三人行的关系。玛尔因此逐渐精神失常,在崩溃边缘,她丢了一句话给毕加索:「作为画家你是不凡的,但道德上你是一文不值的!」

  话虽如此,如今谈起毕加索的成就,大家还是只说这句话的前半段,或是把这句话的顺序反过来讲。朵拉玛尔,这个伤痕累累的谬思,后半辈子活在毕加索的阴影下,穷迫潦倒,郁郁而终。除了留下茶余饭后的艺术传奇和〈哭泣的女人〉的形象,她终究只是「艺术家的情人」之一。(文/ 可人石)

  高更与他的大溪地女人

  保罗·高更(PaulGauguin),与梵高、塞尚共为“后印象派”的三巨头。作为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家,他最厌恶的是欧洲文明,最向往的是“在蛮荒乐园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他终于如愿以偿,生命的热情把他推向蛮荒的大溪地,把艺术品挤上世界级大师的舞台。1903年病死马贵斯群岛时,只有土著陪着他。

  高更不仅是艺术大师,也是写作能手。在大溪地时,办过报纸《微笑》,整日攻讦驻防当地的法国人士,聊以自慰。更自费出版本书《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记下他的探奇与冒险,娶当地士女的快乐日子,大溪地的风土民情等等……

  大师、狂野、病死、蛮荒、探奇……把这些记号串成一个人的轨迹,试问“生命的热情何在”?

  下文摘自《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保罗·高更著。

  身为一个男人以及一位男性画家,不论是私生活或是作品,高更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女人。据资料显示,观赏完巴黎万国博览会的高更曾兴奋地表示:“我会建立一个热带画室,欢迎大家来拜访。”“来买一间像我们在万国博览会看到的茅屋……那里的女人温和,我想当地的女人会很愿意当我的模特儿。”对于即将前往大溪地的高更,似乎不担心自己的女人缘在异国会有所影响,他这个“蒙马特区最行的男人”自信地前往大溪地,开始他的原始追寻。

  大溪地,这块原始传统伴随着新世界混杂的土地上,对于男女之间依然有着自己民族的坚持。在岛上,男人与女人因着森林和海面吹来的微风强化内部,他们的肩膀和臀部都增宽增厚,不明显的两性分别让他们的关系简单化。他们终年赤裸着身体,让彼此免除“神秘”的幻想,也免除了把爱沾染上隐晦和虐待的色彩。

  男女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爱人,不如说是同志或朋友。遇上男女之间的追求时,大溪地的女人是乐意被强壮的男人所夺取的,她们的脸上充满着骄傲及特有的自信,并以一股催促男人行动的神气保持镇定。在大溪地有一句话:“没有女人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人。”

  高更的第一位女性伴侣,是位一半毛利、一半英国血统的妓女,名叫蒂蒂。蒂蒂并不是高更梦寐以求的蛮荒新娘,她对自己一半的白人血统骄傲不已。不过,对于闲晃在街上的男人而言,蒂蒂只是一位招之即来的妓女;对高更来说,也是如此,蒂蒂仅只是满足他生理需求的对象而已。

  渐渐地,高更对她爱钱如命、爱慕虚荣的态度愈来愈不能忍受,看来甩掉她是迟早的事!终于,在高更决定搬到马太亚,蒂蒂也识趣地开始找寻新的男人。当高更住在马太亚时,他虽然渐渐习惯了当地的生活也结识了新朋友,但是对女性反而畏之不前,也不敢有所行动。

  尽管他心中寂寞难耐,邻人给予支持,甚至大溪地的女子也给予鼓励的眼神,他依然选择了按兵不动。

  在一次短暂的探险中,他找到了他的大溪地新娘,也就是年仅13岁的蒂哈阿曼娜,又名蒂呼拉。高更沉醉在爱情狂喜中,他甚至觉得自己有些幼稚,但和年轻的蒂呼拉在一起,他再次找回信心。这段期间,蒂呼拉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更的第一模特儿,诸如画作《亡灵窥伺》、《蒂哈阿曼娜的祖先们》以及一些木头头像,皆是蒂呼拉的化身。高更及蒂呼拉除了是生活上的伴侣,他们也会彼此交换着文化上的差异,尤其高更,他从蒂呼拉身上得到了珍贵的毛利宗教传说。借着这些口述资料,高更也创作了几幅相关的绘画,例如《她的名字叫维拉欧马蒂》。尽管蒂呼拉有时出现出无知、幼稚的行为,但在大体上,高更还是和她相处甚欢。

  有一天晚上,蒂呼拉告诉高更她怀孕了,高更甚至兴起了要留下来好好养育、教育自己孩子的念头,不过就在此时,他迟迟未收到来自法国的汇款,因而面临了极大的困境。于是他兴起回法国的念头,并告诉蒂呼拉只是回去处理事情,待一切结束会再回来的。不过这一别竟也是两年后再见了……

  高更之所以来到大溪地,事实上,也是大溪地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他,在这里,他见到“原始的壮丽”。而且除了作画,他不需要从事其它烦人的工作,也可以躲开艺术家及批评家的关注及压力。

  但两年后,也就是1895年,他再次回到大溪地时,很多事再也不能和以往并论。即使是支持土著的高更,他的行为也不比其他殖民者高尚许多。他有好几个情人,甚至染上梅毒后,他依然在其中乐此不疲。而且这些情人仅只有十三、四岁,这种狎邪的行为不只在欧洲不容于世,即使是大溪地,也造成了人们的不安及非议。

  总之,高更的生命里,女人来来去去,有些是模特儿,有些留下狂欢的余温,有人为他生儿育女,也有人为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女人绝对是高更的生命、艺术、灵感的重要泉源之一。

  我不太了解Pablo Picasso去查资料时找到的,也许艺术家的灵感正是来自于这些不太可能有结果的爱情上。

四十不惑,就是到了四十岁,没有人愿意再霍霍你了。

四十岁是个分水岭,年青的,二十几岁的孩子觉得你是大叔,年长五六十岁的大叔可能还得觉得你挺年青的,说白了,就是年纪大的年纪小的都不愿意带你玩。

这在看书上也能看出来,年纪小一些的,少有捧着本书安静的坐在哪里看的,要么是某音游戏小视频,要么在追网络小说什么的,四十多的看什么,看漫画,人家说都这么大岁数了咋还看小孩的东西呢;看连环画,人家说年纪不大咋就开始怀旧了呢。尴尬不,你说看点啥,看职场小说?咱也没那实战空间啊。干脆别想了,尴尬就尴尬,自己玩,爱看啥看啥吧。

其实手里的书,少有能拿的出手的,虽然进入纸片圈子很早,但是手头拮据,买的书并不多,很多都是大陆二手,藏书的一半还是得益于书友的厚赠。可能我是唯一一个不靠藏书,靠扯犊子混成老纸片的,这说明纸片圈是个很纯粹的地方,并不势力,不会因为你没有啥所谓的硬货就看不上你。在这现在这个讲求攀比的社会中,特别珍贵。能进纸片圈,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所幸也经历过根据地辉煌时期的小尾巴,虽然那时候没写过啥书报,但看得很多,根据地里大多数的书报都看了,虽然看得多忘得多,但也能记个皮毛。这也是后来在各群里一般啥话题都能插一嘴的本钱,在各群里也差不多混了个脸熟,当然这是我自以为是的。

手里的漫画基本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当然后面有时间就再来一篇聊一聊,今天想聊的是连环画,我觉得好看的十部作品,不论版本,只说作品,因为我手里的版本并不出彩。

一、钱笑呆、汪玉山《穆桂英》

这书由被誉为连环画"四大名旦"之一钱笑呆和连环画名家汪玉山共同创作,曾获得全国连环画绘画评比二等奖。这书版本众多,小精最高时溢价到二千多块,没错,是一本,其他版本宣纸版、大精、收藏本、阅读本……,我手里的是一套32开平装本,64开阅读本和典藏的60开本。

我初见此书便被精美的线条迷住,简直爱不释手。下面一句错用百度评论:此书借用了传统绘画大面积留白的构图方式,运用传统山水画的勾勒法完成山石树木等背景的描绘,使画面具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蕴。

故事讲述了在辽兵南下之际,杨宗保与穆桂英通过比武打斗相识,互为钟情,于私定婚约后双双奔赴沙场,并在穆桂英的指挥下,宋军攻破天门阵,大败辽兵的故事。

二、王叔晖《西厢记》

王叔晖是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王先生先创作了16幅本的《西厢记》,专家评价此套连环画特点是:人物形神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劲。10年后,荣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的“绘画一等奖”。后来,王先生再次提笔,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西厢记》。值得一题的是,大师还绘制过一套《西厢记》邮票。

我的这本书是连环画出版社古代戏曲故事系列中的一本,这套书说实话大多可能因为没有原稿,印得一塌糊涂,难得的是本书印刷非常清晰,把大师细腻的线条呈现的非常完美。

《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

三、丁斌曾、韩和平《铁道游击队》

这套书一套10本,在连环画中非常有名,百度中是这样介绍的:这套书是上美现实主义题材开先河之作,采用实地写生,也是一部纯线描作品。在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中获得绘画创作一等奖、文学脚本二等奖。出版以来,共再版20次,重印47次,累计印发3652万册,是中国连环画出版史上再版次数最多、印刷质量最高的现实题材连环画,成为中国连环画的经典之作。

我这套书是从书友中收来的一个人美社出版的套装中拆出来的,布纹纸封面,内页采用锁线胶装,印刷清晰,此书版本也比较多,大精和32开平装的随手翻现在价格也比较高。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经过很多的**电视剧演绎过,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期间,鲁南临城、枣庄一带活跃着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运用智慧和勇敢,配合正规部队,粉碎了敌人种种阴谋,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四、贺友直《 山乡巨变》

贺友直的连环画《山乡巨变》在美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作,在1963年全国连环画评奖时荣获一等奖。提到中国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是必提的一部作品。上美上一任社长李新说过一句话:《山乡巨变》就是连环画中的珠穆朗玛峰。

贺老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共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在那个时代,贺友直的连环画、齐白石的变法丹青、林风眠的中西妙合、潘天寿的文人画变体、叶浅予的舞蹈速写、黄永玉的《阿诗玛》版画、李可染的长江写生等,共同构成共和国一代美术浪潮。

贺老在画《山乡巨变》时深入农村与农民吃住在一起,每幅画面都是生动的生活场景,而且贺老善于在画面中安排小道具,将画面盘活。使人在观看画面时能感受画面中的故事。《山乡巨变》原定分上下部,每部三册。由于WG和社会变革原因,只出了四本,也就是只出了上部三本和下部第一本。获奖的是上部三本,不是下部这本不好,而是评奖时这本还没有出版。

五、杨永青《红娘子》

《红娘子》根据姚雪垠著《李自成》有关红娘子的篇章改编,描写了江湖女艺人红娘子造反起义的故事。由杨永青先生绘画,共130页。杨永青绘画的连环画线条饱满,人物造型逼真,对脚本诠释的非常准确。

我这本是人美出版的50开本《古代故事画库》中的分册,布纹纸封面,锁线胶装,印刷十分清晰。

杨永青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人,早年从师上海著名人物画家谢闲鸥先生。擅长版画、中国画、图书插图,发表版画百余幅,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儿童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第一届理事。

六、贺友直《十五贯》

《十五贯》是王肇歧根据清代朱素臣的原著《双熊梦》改编的。主要描写了明朝时,屠夫尤胡芦借得十五贯钱回家,哄其继女苏戌娟说是卖她所得,苏当夜出走投亲。无赖娄阿鼠闯入尤家,偷盗十五贯钱并杀尤灭口。苏戌娟在投亲途中路遇客商熊友兰。熊恰好身带十五贯钱。昏官过于执以之据,妄断苏熊二人盗财、杀父、*奔,判其死刑。清官况钟监斩时发现罪证不实,越权过问,并亲临现场查勘,最后将真凶娄阿鼠缉拿归案。苏熊二人冤案得以平反。

贺老绘制的《十五贯》在1981年全国连环画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贺老刻划人物非常妙,能够挖掘人物内在的性格冲突,选取和捕捉生活中富有表现力的形象进行描绘。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明代江浙一带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犹如一幅幅世俗风情画。

七、黄全昌《打渔杀家》

黄全昌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连环画大师。为浙江镇海人,上海著名画家。擅长连环画、插图。黄老以独特的连环画线条风格自成风格,笔势凌厉,线条硬朗。当年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刚开始觉得画得特别丑,但是后来翻了几次,越看越有味道,渐渐喜欢上了这种风格。当年借猫哥的光,幸福的得到了黄老签名。

本书根据传统戏曲《打渔杀家》改编,在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绘画三等奖。萧恩(水浒传中阮小七)与女儿桂英以打渔为生,土豪恶霸丁自燮派人前往催讨渔税,被萧恩打走,并上衙门告官。岂知官绅勾结,反将萧恩杖责。萧恩忍无可忍,和女儿黑夜过江,假借献庆顶珠闯入丁府,杀死丁自燮全家,终于报仇雪恨。

八、《三国演义》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绘制的连环画有各个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即为上美版,上美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其影响之大,在连环画史上绝无仅有。汇聚全国优秀绘画及文本作者达几十人之多,历时数载,全力组织,精心策划,经过几十年的传播,《三国演义》不仅成为连环画的一张名片,也转换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成为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此书多次再版,版本众多,目前最好版本应该是2014年出版的小精装,这种大套书价格不便宜,我只买了一本删减的阅读本翻看。

九、陈光溢《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的故事是《西游记》中非常精彩的一个故事,属于广大群众耳熟能详的内容了。陈光溢绘画的《大闹天宫》在50年代中期出版之后,不到两年时间内,销量超过100万册。陈光溢的风格偏重写实,人物造型让读者耳目一新,动作神态惟妙惟肖。

陈光溢从小来沪学徒,起初在上海一家印刷厂学工商美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他便自编自画一些连环画,随后就以画连环画为生。他别开生面创作的滑稽连环画,名传全国,被誉为连环画 "四大名旦"之一。

十、沈尧伊《地球的红飘带》

《地球的红飘带》在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一等奖,从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切入,叙写了从湘江到达甘肃哈达铺历时一年的种种艰难曲折的斗争。以独特的构思立意,以精心的人物塑造,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当代视觉的长征。是中国连环画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连环画创作中表现革命历史题材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

我这套是人美出的百种红色经典连环画《峥嵘岁月篇》套装中的散本,50开胶装,印刷较好,缺点是这套连环画的跨页比较多,胶装书不能完全翻开观看,这种大画幅的开本大的观赏效果会很舒服。

《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创作历时6年, 完全由沈尧伊一人绘画完成,将原著的47万文字,融汇木刻、石版、铜板等技巧,画成了926幅连环画,其中近一半为跨页画幅。连环画原作使用白板纸,用立德粉自制三层底子,每幅重约05千克,全套画重约500千克。这部连环画中历史真实人物77名,虚构人物23名。其原稿在2006年拍出了1540万元。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叫小人书,而是改称连环画。而连环画也从最早的普及本变成了收藏品。版本越出越多,开本越出越大,装帧也越来越精美,可是感觉味道越来越淡,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连环画中经典作品当然很多,本篇只介绍十部我自己拥有并喜欢的十部作品,谨做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朋友加入到连友中来。让更多的人看连环画,喜欢连环画,无关版本,只有情怀,这就够了!

1、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明代: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译文:不要随意地谈论画竹的难与易,应该说工笔不易写意更加难。您看他萧疏地涂下几片竹叶,便渲染出满堂风雨寒气凛然。

2、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唐代: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译文:如此美的景色,只能用颜料勾勒出来,画上题诗,寄送给不在身边的好友。

3、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唐代:韦庄《金陵图》

译文: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4、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唐代:高蟾《金陵晚望》

译文: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5、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唐代:王维《画》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日本高畑勋 著

《飞蛾之舞》是我邂逅的第一幅克利①的作品。当然,是复制品。我将当年的原物找了出来,放在书桌上,此刻正注视着它。这是昭和五年(1930年)发行的《世界美术全集》(平凡社)第三十五卷的卷首插图。我高中毕业出发去东京时,只把这幅画偷偷撕下来带在了身上。色彩跟亮度都与原画完全不同,并不只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褪了色,是原本的复制技术就有问题。饶是如此,看起来还能这么美,也是这幅画的可怕之处。

气派的手工装订版《世界美术全集》共三十六集,放在当时,也算是划时代的出版物。然而,彩色的扉页插图在各卷当中也就只有那么几页,剩下的全是黑白印刷。尽管如此,它与丛书《日本儿童文库》(ARS社)和《漱石全集》(岩波书店)一起,都算是战后我家的至宝。在冈山市的空袭中,我家的房屋悉数烧毁,但哥哥仍是用大板车把它们运到了农村,寄放在那里,才令它们免于损毁的命运。西洋绘画的别卷,扉页图是透纳的《雨、蒸汽和速度》。对蒸汽机车特别着迷的我们,曾一面惊叹,一面反复看了好多遍。

《飞蛾之舞》在我少年时代以其现代绘画的崭新魅力,初次开启了我的双目,对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最近出版的克利的画集里却完全看不到它。或许其他的魅力之作、重要代表作数之不尽,因此在甄选的时候,无论如何总会漏掉它。虽说藏于日本的克利作品中,恐怕它是最早开始被我熟悉和亲近的一幅。当我想在专栏连载中选择谈一谈克利时,首先浮出脑海的就是它。今日,在看了无数次画展,通过许多册画集浏览了大量克利的出色作品之后,这幅画已算不上我特别钟爱的一幅。不过,借着现代印刷技术的便利和此刻的一点机缘,我觉得是个让此画重见天日的好时机。并且,我发现收藏它的爱知县美术馆,在官网上公开了它的拷贝。再一次仔细观赏《飞蛾之舞》令我感到震撼。它比我所以为的更加深刻。

即使放在同时期的作品中,它也依然显得朴素而单纯。层次美丽且具有深度的格子形色块之上,飞舞着一只拟人化的线描的蛾。克利有许多小尺寸的作品,这幅也只有50厘米X32厘米。蛾的描线,是用“油彩翻印”的新技法,从1922年起到1923年试画了好几张而绘成的,以油彩制作出了碳精画的感觉。将油画的油彩面朝下,敷在水彩纸上,而后用铁笔将线条轮廓刻印到水彩纸面上,最后再用水彩润色完成。画面上好似污垢的那些纹路,据说是转印的时候手按在纸背上沾上去的。这幅画很明显,必定是脑中想象着动画片里我们称为“精灵”的生物震动翅膀时的模样,而后复印出来的。

中央,贯穿了画面顶部和底部的光明之中,飞蛾一边扇动着翅膀,一边挺胸抬头、身体反仰成弓形,向上飞升。然而克利特有的六支矢量箭头束缚了它的移动,尤其是钟摆一般坠向下方的长箭头发挥着重力的作用,使蛾无法继续向上飞翔。这是一个用力抵抗的瞬间。它的脸庞因头发被牵扯而扬起,嘴唇紧抿,屏住了呼吸;眼睛望着憧憬的天空扇动着翅膀,徒然抵抗。日字形横切过它的躯体,与周遭的暗蓝绿色区域及格子色块,将飞蛾包围起来,仿佛在告诉它:别想从这里飞出去哦。仔细看,飞蛾胸前刺着一根羽箭,且有伤口。裙子下部的那一滴垂饰,莫非是眼泪?而所谓“蛾舞”,是一种想要飞升的悲情挣扎?

克利在这幅作品中寄托了怎样的意义,我不得而知。然而今日再看,不知为何,我想起了自己尊敬的一位出生在冈山的诗人永濑清子,想起她在三十四岁左右时写的一首《诸国的天女》(《诸国的天女》,河出书房,1940年):

像原初的太阳一般热爱光明的女性永濑清子,一面梦想着“在无垠的天际飞翔的日子”,一面每天辛勤操劳着家务、育子和农活。永濑清子是当年宫沢贤治的遗作《不畏风雨》在葬礼上被发现时,在场见证的诗人之一。克利的飞蛾,就仿佛宫沢贤治那首《夜莺之星》里的夜莺,向往着飞上天空。然而与夜莺不同的是,正如永濑清子自身,正如你我,想要飞翔却被扯回地面,身插箭矢,不停挣扎。顺便一提,这幅画的德语原名不是与英语moth相对应的motte,而是“Nachtfalter Tanz”,即“夜晚的鳞翅目飞虫的舞蹈”。夜晚的鳞翅目飞虫,也就是夜蝶。飞蛾身为夜晚的蝴蝶,与夜莺一样,让人联想起夜里浓妆艳抹、做皮肉生意的女子。夜蝶,拼命地想要挣脱出自己的处境……不过这幅画所表达的,还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的一种普遍性境况的暗示。对飞蛾的线描,呈现出一种令人无法忽略的克利独有的幽默。

克利的绘画色调着实美丽,也如同诗歌和音乐,具有一种童话幻想式的幽默,多数让人感到一种具有都会气息的、洗练精致的美感。20世纪的画家当中,克利直至今日仍最受喜爱,理由恐怕正在于此吧。他的很多作品乍看之下显得时髦精致,也惟其如此,才强烈吸引着观者。但实际上,它们却隐含着深刻的主题。而《飞蛾之舞》,正是这样一幅作品。

事实上,直到这次仔细地去琢磨它之前,我从来不曾想过它是如此主题沉重的作品。对我来说,《飞蛾之舞》不过就是一幅简明浅显的扉页图,成黯淡的红紫色基调,既没有用来表现夜晚的青黑色暗部,也没有光明之处,是“虽然稍显阴森,但不知何处也含着一丝幽默的、神奇而有趣的画作”。而且在我的记忆中,这只飞蛾与其说是翅翼宽大肉厚、肢体肥硕的蛾,不如说更像一只嘤嘤嗡嗡、扑着翅膀的飞蚊。我胡乱认为,那支箭头是一种对蚊香广告的联想;就连飞蚊手中那支刺向中央下方、让人觉得像是一杆标枪的凌厉箭头,也仿佛作为一种反作用力,帮助飞蛾下定决心去跳跃和飞升。实际上今天重新审视它,尽管它在飞跃,却并没有被束缚,而是如同一个坠着箭矢的蛾正决然不屈地向上跃起的瞬间。飞蛾腰部附近横贯而过的、沉重阴暗的色带,基本上让人感觉不到其存在,反而是为了清晰地衬托出飞蛾反仰的躯体。虽然线条从未改变,但与我之前对这幅画的印象竟如此迥异。

我有两本画册,里面都刊载了这幅作品,分别是战后1955年和1962年的版本。虽说号称是“原色版”,但如今看来,印刷的精度很低,而且比实物更加灰蓝阴郁,看上去跟那幅赤紫色的扉页图是截然不同的两幅作品。当我看到它们时,为什么就不曾把《飞蛾之舞》重新品味一下呢?我想,恐怕是因为它看起来早已不如其他作品那么具有魅力的缘故。受困于孩提时代形成的第一印象,我变得十分武断,抱着一种强烈的成见,心说:“明明应该是幅更加浅显易懂的有趣作品才对啊,怎么如此怪异!”也未把儿时那张扉页图拿出来比较一下,就匆匆翻页,把目光移向别的作品去了。

那么,原画看起来究竟怎样呢?我走访了爱知县美术馆,第一次面对面领略了真迹。感觉上它比我以为的尺寸要大,色调朴素但本身有种飒爽之气,颇值得一看。它不像美术馆官网和画册上看到的那样暗部过于浓重,亦不显阴郁。与其说是蓝色,倒不如说微妙地泛着绿意,连微小的细节也能瞧得分明。比起大约两年前,如愿以偿参观克利作品的大本营伯尔尼美术馆那会儿,我体会到了更深、更不一样的满足感。绘画这种东西,还是得欣赏原作。在美术馆里,看来这幅画算是明星作品,有超过原画尺寸的大幅海报出售,我当然买了。好,就把那张搅扰我多年的《世界美术全集》扉页图,连同记忆一起,收进箱笼深处吧。

这次,我原想就克利这位自己热爱的画家,写写一直以来我所感到的种种魅力,他的有趣、深刻,甚至难解。可惜,此刻已没有这份余裕。

克利那些一笔到底的线条画,及符号式的线条表现,初看之下,有的即使说它们像是孩童所绘,也不足为怪。克利和毕加索等画家,他们对于简洁线条的尝试,都给了日后的漫画、平面设计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这两人的方向却彼此不同。毕加索的绘画,也常被人们形容为“好像孩子信手的涂鸦嘛”。只是,毕加索几乎没有从孩子那里得到过任何影响,这一点可以肯定。毕加索是从对现实的再现发展到变形,再由变形发展到省略。因此,他对自己那天才般的造型能力,即“出色的描摹能力”,一次也不曾抛弃过。与此相对,克利却显然受到了孩童画强烈的启发,而且他并没有因为这种启发,就把精力投入到现实的变形中去,而是飞起一跃,紧紧连接到孩童时代,或自遥远的原始时代地球各民族一直在进行的那些人类普遍共有的表现行为上。对此,克利曾道:“绘画不是再现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而是让事物能够被眼睛看见。”(《创作信条的自白》,1920年)而且,他的色彩感觉是惊人的。作品中会显现出幻想与心理层面的东西,也是理所当然。

克利,开拓出一条通往真正的绘画世界的道路,是西洋首位做到了这一点的画家。

2004年4月

  洛神赋目录[隐藏]

  简介

  原文

  译文

  赏鉴

  《洛神赋》的艺术价值

  曹植简介

  书法作品

  书画版本补遗

  [编辑本段]简介

  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洛神赋图神赋》[1]。《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但也有人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据《文昭甄皇后传》: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趁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曹操的夫人刘氏生长子曹昂,早年殁(死)于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笃厚恭谨;曹彰,勇而无谋;曹植,聪明机警,却嗜酒放纵;曹熊,身体病弱。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宋人刘克庄却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明人王世贞又说:“令洛神见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人,群起而鞭挞之。

  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曹植爱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他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写《感甄赋》。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曹植写《感甄赋》,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第二,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

  第三,李善注引《记》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纯属无稽之谈。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与“甄”通,因此是“感甄”。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

  第五,《洛神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后来的人否定感甄说不过是重复这些观点。如果说有所增加,只是说,14岁的曹植不大可能向曹操求娶已经24岁的已婚女子为妻。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文字部分

  [编辑本段]原文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编辑本段]译文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宓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就模仿他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翻过伊厥山,越过轘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宓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就用脉脉含情的眼光表达我的爱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传说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镇定情绪,告诫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像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这时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 ”还没说完,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

  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洛神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平添惆怅。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现,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夜晚,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到天光大亮。无奈,命令仆夫起驾,继续我的归程。我揽住缰绳举起马鞭,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编辑本段]赏鉴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

  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产生苦闷之情的原因有三

  一是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二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

  三是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

  [编辑本段]《洛神赋》的艺术价值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编辑本段]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樵(今安徽亳州)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睿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有关曹植的具体篇目请参见曹植。

  [编辑本段]书法作品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它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现藏首都博物馆。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有关该书法作品具体篇目请参见洛神赋十三行。

  [编辑本段]书画版本补遗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东晋绢本 设色 纵271cm 横5728cm)故宫博物院藏

  是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洛神赋》是一首爱情诗篇,作者将其恋人甄氏(后依曹操旨意嫁与植兄丕)化作可望而不可求的洛水女神。该卷画曹植从京城回东藩路经洛水时遇洛神宓妃的爱情故事,格调缠绵,情节浪漫。全卷共画4段,此处截选绘有马匹和车乘的第1段《相遇》、第4段《辞别》。

  《相遇》画曹植在洛水畔停歇时的情形。画家着力刻划了3匹疲惫的马,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体态动静不一。一卸套之马暂获自由,猛然就地滚尘,惊的驭手慌忙侧身躲让,一马引颈回望,一马俯首啮草。

  《辞别》一改汉代的平视画法,采用俯视角度,开阔了视野。作者画曹植驾车登程,回首寻望洛神的倩影。5马在乘骑的护卫下奋力拉车向前,其动势与东汉画像砖、石和壁画上的人马极为相似,证实了东晋人马画与东汉艺术的承接关系。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勾勒添色的人马画技法意味着人马画已具备了独立成为一种画科的艺术条件。

  《洛神赋》纸本,纵295公分,横1926公分,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一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又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赵孟頫《洛神赋》是真迹。《洛神赋》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书,时赵氏四十七岁。用笔圆转流美。充分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元人倪瓒称此 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作者简介

  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着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顾恺之学画师从卫协,最善于图画人物,东晋的大名士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是前无古人的。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与师承他的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而“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派,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画派。画迹有《秋江晴嶂图》、《庐山图》、《雪霁望五老峰图》等名作,其中《雪霁望五老峰图》被推崇为山水画开创之作。现存《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均为唐宋人摹本。《女史箴图》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目前他传世的唯一一件作品是《女史箴图》长卷,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的赋创作的,一共九段,每段包含一个古代宫廷女人的“模范”故事,并在每段前面自己抄录张华的一段赋。原作上面盖满了从8世纪起,历代收藏家和皇帝的印章,后面有金章宗和清朝乾隆皇帝的以及其他人的题跋和乾隆皇帝亲自画的一束兰花。画后有顾恺之自己的签字,这幅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画家签字的画。

  女史箴图于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被英国军队从皇宫中抢走,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前两段已经流失。大英博物馆曾经请日本专家进行修复,但日本人不精通国画的修复技术,修复后画卷无法再卷上,只能摊平展览。

  另外还有两幅宋朝人临摹的《洛神赋》,是根据曹植的赋画的,画中曹植和随从在岸上遥望水上飘逸窈窕的洛神和各种神仙怪物。其中一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幅被末代皇帝溥仪卷逃到东北,日本投降后散落民间,后被辽宁博物馆收藏。

  相关链接

  http://hwj021com/tv/gw/003mp3 全文朗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3429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