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仕女画大师级人物: 林风眠.黄均.吴光字.华三川.孙光. 王美芳.刘凌沧.任率英. 刘旦宅.王叔晖

中国当代仕女画大师级人物: 林风眠.黄均.吴光字.华三川.孙光. 王美芳.刘凌沧.任率英. 刘旦宅.王叔晖,第1张

林风眠林风眠(1900--1991),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黄均黄均,号懋忱,祖籍台湾淡水,1914年7月6日生于北京。著名工笔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黄均自幼酷爱绘画。新中国成立后,黄均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古都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山书画社顾问、东方书画社顾问及中国口岸协会书画研究会顾问。1985年加入北京市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为盟员。2011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华三川华三川(1930-2004)浙江镇海人,现当代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曾担任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少年儿童出出版社专业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在他的六十年艺术生涯中,勤奋耕耘,勇攀高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工笔人物画领域里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至今已有《锦瑟年华》,《华三川人物画集》,《华三川人物线描画搞》,《华三川绘新百美图》,《华三川人物新作选》等十多部大型画集出版发行。 孙光,当代中国著名中青年画家,书法家 ,中国意彩仕女画派创始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特聘教授,人物画高研班导师,陕西唐人书画院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市美协理事,西安市青年美协副主席。 西安东方亚太学院美术分院院长,陕西教育学院美术系副主任、美术教研室主任,西安外院留学生中国书画教授,2002年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画家王美芳王美芳(19492—)女,北京人。擅长中国画。196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现为天津工艺美术设计院高级画师,天津画院院外画家。《蒙山腊月》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王贵与李香香》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做嫁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均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正月》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太阳、雪山和我》入选建党70周年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隔辈人》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刘凌沧刘凌沧(1908—1989)我国著名工笔重彩人物画大师。河北固安人。本名刘恩涵,字凌沧(为徐世昌总统赐字),童年随民间画工学画,1926年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徐燕荪、管平湖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在传统技法上受到严格训练。后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同时从事绘画创作,并兼任《艺林旬刊》、《艺林月刊》编辑。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京华美术学院。任率英:原名敬表,中国现代连环画家、年画家,中国画家,擅工笔重彩人物画,多以民族英雄、古典小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长期从事中国画、新连环画、年画的创作。系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民民主党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连环画研究会顾问、北京东方书画研究社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协会副会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工业大学书画协会顾问。刘旦宅(1931~2011),原名浑,又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自幼喜好绘画,1941年便在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 1949年后,在上海市大中国图书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绘画。1985年后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擅长中国古典著作人物画。所绘《红楼梦十二金钗》邮票,曾获1981年全国邮票最佳奖。1985年获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体育美术展览》荣誉奖。作品有《刘旦宅聊斋百图》、《石头记人物画册》等。她自幼喜欢绘画,十五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先后师从吴镜汀、徐燕荪、吴光宇等名家习画。 她天资聪慧,勤苦好学,画风尤受仇英、陈老莲的影响,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叔晖 ( 19128 -19857 )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是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出版总署美术科员,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图案组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组长、专业画家。1976年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理事。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中国画作品有《夜宴桃李园》;连环画作品有《孔雀东南飞》和《西厢记》等,《西厢记》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 。王叔晖作画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绘画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一代新气象。王叔晖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讲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同时,她也没有拒绝西方的绘画经验,合理的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创作技巧。尤其在整体价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这使王叔晖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一代宗师。其作品有连环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单幅人物画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兰等,晚年以《红楼梦》人物创作为主。其代表作《西厢记》所赢得的声誉远远超出了国界,《西厢记》特种邮票的发行,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对王叔晖,著名画家潘兹是这样评价的:“王叔晖是老一辈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工笔重彩形式从事连环画创作,对连环画艺术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位。她的《西厢记》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的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划了人物的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和这部代表作品。”T82《西厢记》邮票的创作,动议产生于1979年,完成于1980年底,1983年2月发行,而王叔晖的第一部《西厢记》彩色连环画,是在1954年画的,前后历时近30年。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公布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把创作《西厢记》连环画的任务交给了王叔晖。选择这一题材当然有配合宣传的意思,但当时大概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一年后问世的这部连环画,竟成了载入新中国美术史的佳作。专家评价这套16幅本的《西厢记》连环画特点是:人物形神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端丽,线条流畅刚劲。为画这组作品,王叔晖几乎投入了几十年画仕女画的全部经验,也投入了自己的丰富情感。10年之后,这部作品荣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的“绘画一等奖。”1957年,王叔晖再次提笔,创作了128幅本的白描连环画《西厢记》。如果说前一次画《西厢记》所要求的是超越古人,那么这一次创作的要求是超越自己。然而,“文革”时,这部作品被判为“毒草”,118幅绘画原稿被销毁,唯存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0幅。1979年初,《西厢记》重印本发行,与第一版一样,印数在10万册以上,至今已成为连环画收藏者寻觅的珍品。1981年第一期《中国画报》将16幅本的工笔重彩连环画《西厢记》全部刊出,大受欢迎。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王叔晖接受刘硕仁代表邮票发行局的邀请,答应创作《西厢记》邮票。她考虑,虽然仍是画仕女画,但专为邮票而作还是第一次,计划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决定在次年年底之前完稿。果然,王叔晖如期完成“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4幅邮票图稿。这4个场景在原来的16幅本连环画中都曾出现过,考虑到邮票的特点和局限,人物都尽量放大,占了画面的主要位置,同时舍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场景。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一位音乐家曾向画家指出,16幅本《西厢记》中“听琴”一幅有个小小错误:张生弹琴右手用了食指拨弦,其实应该用中指。这一提醒,王叔晖在心里记了多年,终于在这次再创作中得以改正。等1983年《西厢记》邮票发行这一年,王叔晖已71岁高龄。《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段锡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说:“《西厢记》绘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折转自然,飘洒俊逸,若金丝银线,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划生动细腻,情感关注,设色淡雅素静。特别是莺莺高耸的发髻、鹅蛋般的脸形、飘洒的衣襟;张君瑞朴实的相貌、诚实的品格、对莺莺的痴情都令人难忘。环境、庭院画法严谨、规范、透视比例准确……这些,都成为后生学习研究、临习的楷模,也是王叔晖绘画艺术的风格特色。” [1]仔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弱女子们,像孟姜女、刘兰芝、祝英台、崔莺莺、林黛玉等,都是为自己的真实生命在笑,在哭,在爱,在恨,在生,在死,王叔晖为她们请命,为她们造型。无论是千金**还是丫环仆人,在王叔晖的笔下都充满着人的尊严。王叔晖画出了“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治;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的东方女性美,那是充满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王叔晖以女儿之身,深刻体验了中国妇女的深重苦难和神圣悲愤,经过自己感情世界的热烈燃烧和提炼,冷却成一种思想,一种情怀,一种品质,而超凡入圣。她笔下的人物情浓意抒,优雅恬静,境韵悠长。崔莺莺清丽文秀、脉脉情深,红娘机敏善良、情趣盎然,张生痴心一片、如醉如迷,都通过她流畅、细密的线条,色勒出传神的形态、动作、表情。而充分表达出来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活现于画中,肯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读后久久不能忘怀。(人民网>>书画>>画家画廊>>流派透视)王叔晖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工笔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连坛女将,一部连环画《西厢记》名震大江南北,荣获第一届连环画创作一等奖。王叔晖先生下笔工细、恬静、稳扎稳打。线描一丝不敬,背影无不精心营造,具有中国画中工笔白描的特点,用得多为被称之“吴带当风”的壮叶描。她的作品“戏味”较浓,看她的画,就像在欣赏一出戏。先生笔下的女主角总是那么温柔端庄,美丽聪颖,但身边总是纠结着一些阻碍势力。如《西厢记》中的崔母,《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员外,《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兄长等,通过对他们这此配角的刻画,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坚贞、节烈。同时,王叔晖先生又对一些暗中给予主人公帮助的角色作出了生动的刻画,如《西》中的红娘,《梁》中的银心等,既不孤立主角,同时又能在故事情节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她们身上的戏味也青海省 。王叔晖先生最擅长表现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性。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既具有美丽的善良的特点,同时又赋于忠贞刚烈的个性。先生最擅长表现与描写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表现悲剧,但不失浪漫色彩,《西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是其画风的典型代表。先生同时还擅长描绘传说的巾帼英雄,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中的花术兰等,纵观先生作品,堪称北派细笔连环画的典型先生作品,堪称北派细笔连环画的典型代表。 《丹青四海生:大师王叔晖古典连环画珍藏集》(陕西美术出版社)搜集了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王叔晖的《孔雀东南飞》《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杨门女将》 《白娘子传奇》《桑园会》《木兰从军》《墨子救宋》八部经典作品。印制精美,精装64开,并配有高档礼盒。 本人最喜欢王叔晖先生的画作,所以多贴一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吴光字没有查到,抱歉。

信天游里面主要描写西北民风的一些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或者民众对西北生活的热情, 以及生活情感

句式:形式自由灵活,每四句为一小节,押韵;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 字和衬字。

曲调:回旋式歌唱,开始偏慢,后面速度逐渐加快,比较热情四溢。

风格:来自对西北民谣风格的一个描述,融入当地民谣风情,这也是中国80年代新流行音乐的开潮。信天游的歌词特点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由于它的词是依声之词,受着乐句的严格限制,因此就形成了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它用比兴作为形象思维的手段,去选择生活,提炼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统一的艺术形象。这就是“索物托情”或“触景生情”。这两种传统的表达方法在信天游的长期发展中,已成为自己的优良传统,它一般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比兴的运用,自然巧妙、贴切精当。句式多样,节奏鲜明,押韵方式,灵活自由。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篇幅可长可短,两行可作为独立的一首小诗,多行多段有机结合,可使短章变为连续性的长歌,表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内容。

信天游是一种抒情小曲,如上所说,因为它是户外的山野之歌,环境空旷,又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所以它在曲调上的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正如信天游所唱的“空窑里唱曲展不开音”。当然信天游也有缠绵、委婉、细腻、淳厚的曲调,象妇女们思念情人的调子多是如此。

信天游的演唱,不受曲调的了限制,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歌唱者的情绪,同一首歌唱出不同的感情,可长可短,可快可慢,同时每段歌词可以用任何曲调配唱,说明信天游的曲调并不固定。

陕北民歌信天游,地域风格明显,音乐个性突出。做为90后的新新人类,学生们都比较热衷流行音乐。对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知之甚少,尤其对于距离我们广州学生比较遥远的陕北地区民族音乐,学生更是比较难以体会民歌的意境。

信天游用来比、兴的语言和形象,又都是取之于当地群众自己的劳动生活,及其对自然美的领略,因而,不但十分丰富,而且是十分新鲜,精巧的。例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中写李香香对王贵的思念是“沙梁梁高来沙窝窝低,照不见哥哥在那里。”写李香香对王贵的爱情是“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这些比喻十分朴素、形象,既显的生动,又显的真实,既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较高的思想性。

陕北人喜欢把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重叠使用。对叠字的大量使用也是信天游修辞方法上的一个显明特点。如常见的,应用较多的有“一对对”、“白生生”、“猴娃娃”、“红彤彤”、“毛眼眼”、“兰格英英”、“树梢梢”等。叠字的使用增加了信天游的感情色彩和音乐美,同时加深了语言的口语化。如:“树梢梢”、“羊羔羔”等重叠后即带有亲切,随和之意。

除此之外,信天游对对偶、夸张、比拟、借代、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都有应用。

文/高小高

抬头看天,热辣八月,太阳炙烤如烫红的铁块。

每天上下班,拥挤在人潮人海的的地铁,片刻的贪凉都成了独享的快慰。

我蛮喜欢座地铁的,看到那么多陌生的人,总会莫名感恩这冰冷城市的包容。

在地铁这个相对闭塞的空间里面,城市的包裹会放的更低,更小。

偏安一隅的我总会被地铁中一小撮静心读书的人吸引。

他们或坐或站,不是手不释卷的捧着纸质书,就是目不转睛的紧盯发着暗光的kindle。

社交礼仪讲,始终盯着一个人看是很不礼貌的,可一旦碰到这样的光景,我还是会不礼貌的注视到底。

情感专家总说,恋爱中用心专注的男女最迷人。

我想说,在冷冰冰的地铁车厢里,在那么不易察觉的丝丝烟火气弥漫的汹涌人潮中,读书,似乎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读书的人,更迷人。

我假装承认自己是爱读书的,虽然我很恬不知耻的给自己扣了一顶大龄伪文青的帽子,虽然我读的书不多,虽然有贪多嚼不烂的假想沉浸式的嫌疑。

对读书有偏爱,我就更容易被读书人吸引,每天地铁里看到的“靓丽”光景就让我很痴迷。

当然,很快会有人跳出来指责我,读书一定别被“书中自有黄金屋”那句话给骗了,不要过分迷信读书的力量,那些地铁里面读书的人很可能也low的要命,千万别被假象迷惑。

low不low的真没必要去探讨,我要说的是,作为大龄伪文青的自己,看见读书的人,不是去探究他到底牛逼不牛逼,我能大概很不小心咀嚼出读书人更多的烟火气息罢。

这样的烟火气和读书的功利性无关,和判定他牛逼不牛逼也无关。

那样狭小的空间都能容得下一颗沉稳的读书心,这样的烟火气该是超然脱俗的,和读书人的心境有莫大关系。

百度词条的解释,烟火气是沾染世俗,招惹尘埃,没有烟火气息才会是超然脱俗的。

套用《天龙八部》中慕容世家的家臣包不同的一句口头禅来解释。

就是,非也,非也。

俗语讲,人食五谷杂粮。

试问,凡人如你我谁又会逃脱世俗,那既然入了这世俗,难免被烟火气所笼罩,所沾染。

记得第一次读《书剑恩仇录》,觉得堂堂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怎么就不能和纯真可爱的香香公主在一起。

后来读了《鹿鼎记》,看到小宝娶了那么多的老婆,看到堂堂神龙教教主夫人都委身于他,才明白打败陈家洛和香香是天真是无邪是独缺的那一份烟火气息。

也许金庸大大书写武林快意恩仇事,终是希望笔下的神仙眷侣要超然脱俗一把。

也就有了《神雕侠侣》的旷世奇恋,杨过倒是烟火气十足,小龙女就太过超然了。

龙姑眼里的世界只有杨过,他们的结合困难重重,就连在《射雕》中有些许仙气的黄蓉,到了《神雕》开始相夫教子,也是喜欢烟火气息多些,始终不太喜欢杨过和小龙女这一对CP档。

武侠虽说是成年人的童话世界,可小说毕竟是讲求人性的,讲人性,就会世俗就会烟火气弥漫了!

小龙女和杨过还是要入世俗的,要男欢女爱,要生存,要生孩子,不然,《倚天屠龙记》中就不会凭空冒出黄衫女子了。

地铁作为一种交通媒介存在,每天人员的熙攘流动自是一种烟火气息的显现。

爱读书的人在其中,就很有些特立独行,所以他们应该是烟火气息的叠加。

也许年龄增长了些,阅历丰富了些,这种感觉就会更加感同身受些。

同样是武侠江湖,古龙描绘的烟火气息会更浓重。

古龙在他唯一的一本《笑红尘》的散文中反复强调,他写武侠小说有意创新,写一点平凡人的故事,故事主角光环不在耀眼,不在高大上伟光正,不去费太多笔墨渲染诡异,就单写普通人性的恶与善。

于是才会有肺痨病人李寻欢嗜酒如命,毫无侠者风范。

他使用的兵器也不再匪夷所思,只是把简单的飞刀。

业余爱好除了饮酒就是雕刻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的肖像。

甚至在最最精彩的小李同学和上官金虹的生死之战,也没有描述两人大战几百回合的场景。

古龙本尊就被称作大侠,他是在用自己的经历在创作心中的人,有烟火气息。

不再创造神,仙气夺目,耀眼,可终究离我们很远,我们喜欢有烟火气息,能用同理心揣度的美妙故事。

古龙的武侠江湖做到了。

除了武侠江湖,最近还很迷汪曾祺的文字。

汪老的《人间至味》读的我五味杂陈,太想往走遍祖国大好河川,体味“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至真味美。

但更喜欢他的各种有烟火气息的短篇小说。

《黄油烙饼》的故事中,“我”很小经历了奶奶因饥饿去世,奶奶把我带大,总和我说黄油烙饼是何种神奇的美味,最终我吃到了这种饼,想起奶奶,泪流不止。

《岁寒三友》的故事中,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三个朋友。王瘦吾做小本生意,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擅临摹会画画。最后,因前两位好友生活潦倒,靳彝甫外出学画归来把自己最珍贵的田黄石章卖了,周济朋友。

《陈小手》的故事中,陈小手是一个男性妇产科大夫,喜欢在给孕妇接生完后和孕妇的男人说一声“得罪”,后来陈小手去给一个军官的夫人接生,说声“得罪”,拿着赏银骑马没走多远就被军官一枪打了下来。

汪老还写了多篇《聊斋新义》,写菊仙,写狐妖,写判官,可无一例外都是活灵活现的,你能通过文字感受到那份独到的烟火气息。

汪老的文字可以读到真诚,读到可爱,读到我们未曾见到的岁月,却可以想象到让自己流泪。

最近追的另外一个大家,就是阿城了。

曾经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绍阿城的,它题目很有趣,用王朔的口吻说,如果我来追星,那我就追阿城。

阿城最有名的三王系列,我买到一本他的散文集,读了《棋王》和《树王》,差《孩子王》没看,前两篇倒是很仔细的读了。

《棋王》《树王》尤其喜欢细节描写,而这细节更是浓的化不开的人间烟火。

描绘棋王在火车吃饭,“我”招待棋王一起在大山里面吃蛇肉,最后棋王一人连战九人的车轮大战,简直不能太精彩。

《树王》里面犹爱环境描写,那棵传承百年的参天大树,那个洞晓一切的伐木人,那个爱护林木的退伍军人,看阿城描述烧山那一段,似乎能感觉到树王和它的树子树孙们的哀嚎。

阿城是一个烟火气浓郁的作家,他在一篇谈美食的文章里面说过,因为不喜欢外国的吃食,他在美国各个地方游玩的时候都习惯带一袋四川榨菜,配上这个味道,外国菜也就没啥陌生感觉了。

对了,阿城很爱玩,据说他开的车都是自己攒的,还因为攒车挣了笔钱。

不用太多描绘,我觉得阿城快成为散仙了。

写小说的人大多经历都太过丰富多彩,因为游遍人间,所以留给读者是更引吸人的烟火气息。

我曾经很郑重其事的问过一个朋友,你可以给我找一个安静点的适合读书的地方么,告诉我?

微信那头一直是正在输入的状态,而后他发来这几行字:只要你想读书哪里都可以,与环境无关。

外面的大太阳卯足劲烘烤,地铁车厢里面品着书香的人一定是舒爽的静怡。

看到这样的状态我是羡慕的,因为我始终做不到在闹哄哄的环境中读书,因为自己心不静,所以就算在冷气中,我也会冒热汗,大概是底气不足吧!

尤其是在看到地铁中的读书人在学习外语或者是啃着某部大部头的时候,更是不明觉厉。

这种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精神令人钦佩。

他们超然脱俗。

他们烟火气满满。

那么,亲爱的你呢,你多久没有专注的捧一本书,感知文字世界了呢?

精彩的文字就是有这种能力,它吸引你无法自拔,让你爱它爱的无可救药。

尤其那份熟悉的烟火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17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