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流浪者 -- 梵高和他的朋友们(四)

孤独的流浪者 -- 梵高和他的朋友们(四),第1张

往期回顾:

孤独的流浪者 -- 梵高他的朋友们(一)

孤独的流浪者 -- 梵高和他的朋友们(二)

孤独的流浪者 -- 梵高和他的朋友们(三)

1888年初梵高来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Arles),他在这个充满田园气息的小镇住下来,并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用画布来呈现身边普通生活的不同方面,他画了一系列的肖像画,自画像,景物画,静物花卉(向日葵)等。梵高的一些最为人熟知画作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为了将他对绘画的想法表达出来,他疯狂地工作着。这可能是梵高人生最快乐的时期之一,他充满自信,头脑清晰,醉心于创作,非常满足。

约瑟夫·罗林(Joseph Roulin)是一位邮递员。在阿尔勒期间,梵高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成为梵高的一个亲密、忠诚、并且支持他的朋友。对约瑟夫来说,梵高是他敬仰和真正崇拜的艺术家。

梵高在1888年到1889年间为罗林家的家庭成员画肖像画,他的妻子奥古斯丁(Augustine)和他们的三个孩子:阿尔芒(Armand)、卡米尔(Camille)和马塞勒(Marcelle)。梵高把这家人描述为“真正的法国人,即使他们的容貌看起来像俄罗斯人。”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把奥古斯丁和孩子们画了好几遍。这个家庭中的孩子年龄从4个月到17岁不等,这也给了梵高一个创作不同年龄阶段肖像画的机会。他总共给罗林的家庭成员画了二十多幅肖像。他将完成的肖像画分别赠送给他们每人一幅,这样罗林家的成员都可以拥有一幅自己的肖像画。

这个肖像系列在很多方面都是绝无仅有的。尽管梵高喜欢画肖像画,但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他很难找到模特,因此他画得最多的是自己。能找到这样的一整个家庭,全家人都愿意坐下来让他画肖像,对他来说无疑每一幅画都是弥足珍贵的犒赏。

这一系列肖像是在梵高最高产的时期创作的,这使他有机会将过去几年里对绘画艺术的学习和对色彩搭配的研究付诸实践。如何在画作中传达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是梵高作为艺术家的创作目标。梵高并不是单纯在创作像照片一样的肖像画,而是运用他的想象力、色彩和主题,以及他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笔法来激发观众的情感。

梵高以他的风景画而闻名,不过他觉得肖像画才是他最大的追求。对于肖像研究,他曾说过:“绘画(肖像)能让我兴奋的是那些灵魂深处的东西,这让我觉得自己是无限的。”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在一幅画(肖像)中,我想说出安慰人心的话,就像音乐能给予人安慰一样。我想用那些象征永恒的光晕来描绘男人和女人。”

梵高使用强烈的色彩来产生戏剧效果。每个家庭成员的衣服都大胆采用了原色,梵高在背景中更是使用对比色来加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约瑟夫·罗林于1841年4月4日出生在兰贝斯(Lambesc)。他的妻子奥古斯汀-亚历克斯·佩利科特也来自于兰贝斯,他们于1868年8月31日结婚。在画这些肖像时,罗林的年龄是47岁,比他的妻子年长十岁。这是一个工人阶级的家庭,罗林是在火车站工作的邮递员。

梵高和罗林相识并成为好朋友,同时也是酒友。梵高曾多次将罗林比作苏格拉底。虽然罗林并不属于最有魅力的那种人,但梵高却发现他是“如此善良的灵魂,如此睿智,如此充满感情,如此能够信任。”罗林的相貌让梵高想起了俄罗斯小说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宽阔的前额、宽阔的鼻子以及胡须的形状。

罗林见证了梵高在阿尔勒度过的快乐和艰难的时光,在梵高和高更决裂进入精神病院后,他也一直陪在梵高的身边。

罗林的夫人奥古斯丁·罗林(Augustine Roulin)于1851年10月9日出生,于1930年4月5日去世。在梵高给她的丈夫画了几幅肖像之后,奥古斯丁也来到梵高和高更所住的黄房子,成为了他们的模特。她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坐了一晚上。梵高和高更同时画出的奥古斯丁是完全不同的,这是艺术家们分享相同模特的典型结果。高更画的肖像背景是他最近完成的一幅名为《蓝树》(Blue trees)的画。他以最直接的方式来画奥古斯丁,不加任何修饰。

相比高更,梵高画得更快,他采用了浓郁的色彩使这幅画更富有表现力。梵高很欣赏荷兰大师弗朗斯·哈尔斯的作品,哈尔斯的肖像画的特色是生动的笔法和直接的、率真的风格。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笔触来表现奥古斯丁头部侧面煤气灯的反光。他没有特意刻画夜晚的气氛,而在背景中画了几盆发芽的球根植物。梵高通过对背景的设计,将奥古斯丁的朴实自然表现出来。在完成这幅画的几天后,梵高开始画其他的罗林家族成员,包括四个月大的婴儿马赛勒。

此外,梵高还创作了几幅被称为“La Berceuse”的肖像,画中奥古斯丁手拿一根用来摇晃摇篮的绳子,而摇篮并不在画面里。梵高把“La Berceuse”称为“我们的摇篮曲”或是“摇摇篮的女人”。画中的色彩和背景是梵高为“摇篮曲”设定一个场景,意在给“孤独的灵魂”带来安慰。梵高也为这几幅画设想了几种摆设方式,比如把画挂在渔船船舱的墙壁上,或者是放在两幅向日葵的中间。

梵高画这幅画有着特殊的意图。他对画面的气氛比对罗林夫人的肖像本身更感兴趣。奥古斯丁是母亲身份的象征。这幅画的标题和色彩,就像摇篮曲中的音符一样,意在唤起那些看到这幅画的人感到舒适和温暖。

阿尔芒·罗林(Armand Roulin),罗林家的长子(1871年5月5日-1945年11月14日),梵高给他画肖像时,他正值17岁。他在画中被描绘成一个严肃的年轻人,他当时离开了父母的家到铁匠铺当学徒。这幅藏于佛克旺博物馆(The Museum Folkwang)的肖像展现了阿尔芒的样子,他身上穿的可能是他最好的衣服,一顶优雅的软呢帽、鲜艳的**外套、黑色背心和领带。阿尔芒看起来有点悲伤,或者可能是坐着感到有些无聊。他的身型充满整个画面,让人觉得他是个自信、充满阳刚气的年轻人。在第二幅作品中,他的身体微微转开,他的眼睛向下看,似乎有些悲伤。甚至连帽子的角度都给人悲伤的感觉。

卡米尔·罗林(Camille Roulin)(1877年7月10日-1922年6月4日)出生在法国南部的兰贝斯,罗林家的小儿子。梵高给他画肖像时,卡米尔已经11岁了。梵高博物馆馆藏的卡米尔肖像展示了卡米尔的头和肩膀。他身后背景中明亮的**令人联想到太阳。另一幅非常相似的画收藏在费城艺术博物馆。第三幅红色背景里的戴着制服帽的卡米尔似乎在凝视着什么。他的手臂搁在椅背上面,嘴巴微张,似乎是在沉思中迷失了方向。这是卡米尔的肖像作品中比较大的一个。

马赛勒·罗林(Marcelle Roulin)是罗林家最小的孩子(1888年7月31日- 1980年2月22日),在她四个月大的时候,梵高给她画了肖像,三幅是她自己的,两幅是坐在妈妈腿上和妈妈一起的。其中三幅个人肖像都展示了马赛勒的相同头部和肩膀,她胖胖脸颊和手臂,全都采用了绿色的背景。梵高把其中一幅寄给了提奥,当时怀孕的提奥妻子乔安娜·梵高(Johanna van Gogh)看到这幅画时,她写道:“我喜欢想象,我想我们的孩子会像她一样强壮、健康、美丽,而且他的叔叔总有一天也会给他的画肖像的”。

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奥古斯丁抱着小马赛勒的肖像。画中的母亲阴影中的脸部神情轻松。从奥古斯丁倾斜的粗壮肩膀、手臂和手可以看出她努力工作照顾家人。奥古斯丁抱着她的宝宝,她用右臂支撑着婴儿的背部,用左手扶住婴儿的腹部。马塞勒的脸向外,生动的吸引着观众。梵高用浓重蓝色勾勒出母亲和婴儿的轮廓。

为了象征母亲和婴儿的亲密,他使用了相近的色系,绿色、蓝色和**。明亮的**背景会在母亲和婴儿周围产生温暖的光芒,就像一个巨大的光环。关于他的色彩使用,梵高写道:“我不是在试图重现我眼前所见的东西,而是用色彩…更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作品用了不同的笔触,有些是直的,有些是紊流的——这让我们能够看到一种能量的流动,“就像湍急的水流”。梵高的朋友埃米尔·伯纳德(Emile Bernard)是这幅画的最初拥有者。

这幅母亲抱着婴儿的肖像的第二个版本现在收藏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后来,罗林搬去了马赛,梵高只能偶尔去看他,但即使是这些短暂的拜访也对这位画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To be continued…

写作思路:可以从该画作的主题以及构图、色彩这几个角度进行鉴赏,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等等。

正文:

《星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创作《阿尔的吊桥》;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89年创作《星空》。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星空》是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夜晚的天空高又远,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金黄的满月形成巨大的漩涡,星云的短线条纠结、盘旋,仿佛让人们看见时光的流逝。暗绿褐色的柏树像巨大的火焰,是星夜狂欢的响应者。天空下,安睡的村庄那么宁静、安详。淡蓝的色调,动感的线条,给人自由的时空感。

梵·高通过这幅画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来反衬出人类的渺小,令人类生出畏惧之心,而是传达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天空中飞卷的星云,好像在旋转着跳舞,好像鲜花一样怒放,那柔韧的枝条虽然力量微薄,却无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树,形如一团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奋力伸展着枝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也表现出人类的挣扎与奋斗。

从构图上来说,该画面构图极为准确,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下部的房舍托起了无边的宇宙,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特别是那些柏树的线条画得流畅而别具一格,正如梵·高自己曾描写的那样:“那些柏树总是占据着我的思绪——从来没有人把它们画得像我看到它们的样子,这使我惊讶。柏树的线条和比例正如埃及金字塔及尖碑那么美丽——在晴朗的风景中的黑色飞溅。”

在绘画技法上,梵·高接受了前期印象派的某些特点,不是用简单的线和面来表达物体。而是用点来表现物体的光影,达到了传统画作无法达到的效果。同时,他又注重采用夸张和对比的方法,给光影添加动感。

前景中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描绘出来的小镇,与画面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的交叉,柏树的顶端恰好拦腰穿过旋转横飞的星云,这一切都使画面产生出一种流动的感觉

基调,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加强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树用了深绿和棕色,意味着黑夜的笼罩。明亮的白色和**来画星星及周围的光晕,又给人一种温暖光明的感觉。梵·高运用浓厚并且短促的笔触,交织成弯曲的旋转线条,海浪般的图形使画面呈现出炫目的奇幻景象,画中漩涡状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

在大面积冷色调的流动星云中,一轮橙色的月亮散发出亮光,仿佛明灯般点亮了沉寂的夜宅,奇幻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整个画面着色搭配协调。浓淡相宜,深浅适中,很好地配合了画中的氛围。

从艺术特色看,这幅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看到的幻象。这种幻象,超出了中世纪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过的任何尝试,它来自画家某种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以火焰般的笔触,标新立异的无畏,把自己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幻想体验大胆地用笔触来加以证明,作品预示了画家用幻想作为手段而对自己的主观世界加以表达的探索。

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

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

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另一种构图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

扩展资料:

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梵高的励志故事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物。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梵高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梵高的励志故事:1

 我曾去一家画店买扇面,和老板聊开来。我说你可以拍下店里的画放到网站上作为宣传。他摇摇头说,没用的。我诧异地问,怎么了他说,现在绘画市场萧条,除非是名家的画,不然无论怎么宣传都没人买的。你看我店里的这幅画,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时间画了这幅油画,一直没有卖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现在把画丢在我店里。我更惊讶了,精神理想和物质生存的矛盾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想起了我脑海中常常出现的画面,那是1922年丰子恺先生在《谷诃生活》(梵高当时译作谷诃)一书里所描述的画面:“他背脊上负着极大的画布,摇摇摆摆地在田野中步行……他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有的时候他画毕了一幅画,就把它遗留在写生的场所,独自回家。”

 梵高虽也同样贫穷,可是他的心态和现代的这位画师迥然不同。

 梵高,一个痴狂作画的疯子,踽踽独行的天才。

 他画了很多自己的自画像,那画笔是镜面,自画像是镜子里的和艺术颜料融为一体的他。镜里的梵高是虚幻的,这幅幻影的对角线上才是真实的梵高。

 然而不理解他的世人看见的是镜子里的梵高,是当时的人们心里猜测的,不曾触到的梵高。

 有人说梵高的耳朵是自己割掉的,有的说是在他和高更起冲突时高更割掉的,有人说他被割掉的是右耳,因为画里的他是右耳被白布包裹着的,有人说是左耳,因为梵高是对着镜面画出了自己。

 他在美术商品店做学徒的时候——人们看见镜子里的他:孤傲、蔑视一切,因为他用冷眼嘲笑那些前来购买美术店里的名画的人们,和美术店经理大吵一架后卷铺盖走人。镜子外的他鲜有人懂:已经悟得真正的艺术的妙谛,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名画没有达到他的艺术标准,而他苦于自己的画作竟还没有被赏识的机会,只有冷冷地看着那些名作被人挟了大笔的金钱前来膜拜。他也没有心计,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肯装出谄媚的模样讨好顾客,不愿说着和内心世界截然相反的话。

 他和世人隔着一面镜子,明明他抬起的是左手,世人看到的是右手。明明他画的是如今价值上亿的艺术品,当时的世人看到的是不值一文的糟粕。

 镜子里的他:性格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毫无风采。在巴黎学画时,已经三十三岁的他坐在古代雕刻的石膏模型面前,背后一群青年同学在那里窥探,窃笑他。镜子外的他:一旦绘画起来就是热情的、灵动的。他画画的时候好像浑身都燃烧起来了,是那些绚烂的颜料踩着他的思想脉络跳着火舞,活跃纸上。

 镜子里的他:极端的,恶意的,狼狈的,他曾身无归宿,寄宿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妹婿莫夫的家,却又打碎莫夫的石膏模型,而后仓皇逃走。镜子外的他:他不喜欢自命为大画家,又拿出石膏命令他画毫无生命的作品的莫夫的作为。在后来研究神学后的一段时间,他整日苦口宣教,身心都疲惫了才肯休息,把自己的生活费都让给穷人使用了。梵高的父亲见到儿子时,梵高穿着破旧的短衫在一间污秽的小舍的稻草堆里睡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极度贫穷,他穷得只剩画儿了。他还曾将父亲寄给自己的原本就不多的生活费让了一大半给了一个抚育五个无父的小儿孤苦伶仃的母亲。

 镜子里的他: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只顾着自己的性子作画,农民都不肯给他做模特儿,嫌人品古怪画风狂热的他画得太丑陋。镜子外的他:他所选的题材一般是劳动者,所产的画,大部分是劳动者的生活的'深刻表现。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他从不画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食马铃薯的人们》便是他有着这一绘画题材倾向的荷兰时期的代表作品。他体察人民疾苦,他乐于救助。他看起来愚钝,不会也不愿按照“市场价值”来绘画,可是他一直懂得追随真理。这就是真实的梵高。

梵高的励志故事:2

 文森特·梵高27岁那年,不想再当教士、给矿工们传教了,他决心当个画家。到他33岁,第一次进了美术学院,但一个月后就退学了。那是1886年,他处于人生低谷:开始当画家已有六年,离他死去还有四年;此前一年,父亲去世令他悲痛欲绝,此时他的画,恰与他的心情同样:灰暗,沉郁。那年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双鞋子,一只翻着》,只有灰黑二色,就像是矿工所穿。

 ——等一等,文森特·梵高,不是应该如阳光般炽烈、让斑斓星月漫天旋转的半疯子么而事实上,到1888年,他的确已经成了那样。那在1866年到1888年间,发生了什么,让灰黑色的静物画家变成了向太阳燃烧的金色葵花

 1886年去巴黎之前,梵高是个很纯粹的荷兰画家,秉承荷兰黄金时代的传统:长于描绘静物,对物体材质表面精雕细琢,打光精确,阴影明晰,质感到位。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他那幅《吃土豆的人》被看中了——那幅画线条粗粝,色彩阴暗,幽深莫测,但19世纪80年代的巴黎,正是对笔触造反的时节——于是他也被召邀去了巴黎,参加了印象派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联展。

 如你所知,1886年印象派正要分崩离析。12年前首次联展时以莫奈为首的主力们,正待各奔东西;点彩派诸位野心勃勃,正要造莫奈的反;1886年的画展是印象派的最后斜阳,梵高赶上了。他没来得及在这次联展成名,但是:他看到了一些画,比如莫奈的风景画,比如毕沙罗的乡村画,比如保罗·西涅克的河流景色,比如埃米尔·伯纳德的风景画——这些画现在挂在艾克·麦克雷恩画廊,一如梵高当日看见它们的样子。

 他获得了什么呢从1887年开始,他的画变了。他感受到了光线与色彩的重要,明白了粗重笔触的力量。他明白了“正确的素描”在光线下多么无力,领会了塞尚高呼的“根本没有线条,形体之间的关系靠颜色决定”这一道理,以及最重要的:他邂逅了自己最钟爱的一个人——他在巴黎的印象派诸位大师画里,找到了日本浮世绘大宗师歌川广重的身影。

 一个新的梵高就此出现了。他此前的33年灰黑色如画人生,在巴黎印象派的余晖中,被尽数烧尽,此后灰烬里,站出了美术史上最鲜艳夺目的人物。

 1888年2月19日,梵高离开巴黎,去了南方的阿尔勒。他在那里给高更写信:“我永不会忘记初到阿尔勒之日的情感。对我来说,这就是日本。”6月5日,他写道:“浮世绘的笔触如此之快,快到像光。这就是日本人的风貌:他们的神经更纤细,情感更直接。”

 是什么促使他开始燃烧生命的还是1886年到1888年,他在巴黎的见闻。他会说出这样的话:“看日本浮世绘的人,该像个哲学家、聪明人似的,去丈量地球与月亮的距离吗不;该学习俾斯麦的政略吗不。你只该学会描绘草,然后是所有植物,然后是所有风景、所有的动物,最后是人物形象。你就做着这一切,度过一生。要做这一切,一生都还太短。你应当像画中人一样,生活在自然里,像花朵一样。”

 他的一生最后,如他所言。

;

鉴赏:《星空》一一梵高作品

主题: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可反映作者对所处时代和当时事件的认识。

梵高创作这篇画的背景是1889年5月8日,梵高精神第二次崩溃之后,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自愿接受精神病治疗。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

梵高通过这幅画作是想传达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天空中飞卷的星云在旋转着,那柔韧的枝条虽然力量微薄,却义无反顾地抽向天空。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也表现出人们的挣扎与奋斗。反应了梵高对当时社会的负面描述,写实了社会的扭曲和黑暗,当然,这个是隐藏的。正如我们所见的星夜,带这梵高自己对宇宙世界的向往,但是已处于精神崩溃的他,觉得星空不是人们看见的那么的美妙,而是极度扭曲的,正如画面的色调,暗调一样。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梵高前期是被强迫去工作,他的上司又对他不好,在辞职后,又找不到自己的信仰,加上自己后期合作失败,还有自己如山的压力,让自己对人生产生了悲观,最终开枪自杀,在旅馆中挣扎,痛苦了两天,安然去世。

这幅画构图非常好,正如梵·高自己曾描写的那样:“那些柏树总是占据着我的思绪—从来没有人把它们画得像我看到它们的样子,这使我惊讶。柏树的线条和比例正如埃及金字塔及尖碑那么美丽——在晴朗的风景中的黑色飞溅。”梵高用了前印象派的一些特点,用点来表现物体的光影,有着传统的画无法达到的效果。教堂的尖顶与地平线的对比,黑乎乎的柏树的顶端恰好拦腰穿过旋转横飞的星云,深蓝色的基调,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加强了夜色的黑暗,柏树用了黑色,表示着黑夜的笼罩。同时也有星星发光的**,明亮的白色和**来画星星及周围的光晕,又给人一种温暖光明的感觉。画中旋涡状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整个画面着色搭配协调很好搭配了黑夜。所以这幅画十分出名。

咒语分享当梵高邂逅剪纸艺术

关键词:((杰作))),最好的质量,插图,美丽的细节辉光,

剪纸,<lora:KK_paperCut_v5:1>,幻想,,星空,云,月亮,山,鸟,花,河,梵高\(style\),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362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