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展览所体现的文化元素有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多维感官,去感知,去体验,从而在绘画、音乐、舞蹈、摄影、装置和汽车工业美学等不同领域中,找到共鸣。
将融入“汽车、艺术、生活”创作元素的跨界艺术,以独特形式与文化情怀带入公众视野,开启了全新的“来车展,看艺展”之旅。这也是艺术百代继2016年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推出跨界艺术首秀展之后,又一次在高规格的国际展会平台上展现跨界艺术盛宴。
扩展资料
车展邂逅艺展,艺展拥抱车展,这本身就是一次意味深长的跨界、意义非凡的融合,充分诠释了本届车展“致力·美好生活”的主题。
跨界,是此次“越· 风范——艺术百代多维感官跨界艺术展”的最大特色。除了汽车与艺术的跨界,艺术领域的跨界在本次艺术展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次艺术展囊括了抽象艺术、国画艺术、手机微摄影艺术,还有装置艺术,更引来了处于艺术殿堂高端的当代芭蕾和交响乐艺术。
灿烂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思想财富,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中小学生人文熏陶和品质涵养的主要内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应当义不容辞地将之作为重点内容,用文化来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行,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
我校所在地越溪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乡,文化繁荣之地:以范成大为代表的一批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诗篇;迄今为止,越溪山间丛林中还保存着不少的摩崖石刻;穿镇而过的越来溪江日夜吟诵着千百年前吴越争霸时的传奇故事……两千多年的沧桑兴衰,使这里积淀了深厚的越溪地域文化底蕴。我校将其定义为“吴越文化”,并在“传承吴越文化精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思想指引下,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办学之路。
一、校园环境融入传统文化,借环境彰显特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的确,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校园环境具有独特的育人作用。它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通过一砖一瓦一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基于上述认识,我校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努力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充盈在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是精心设计广场诗墙。当你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学校的广场。广场非常开阔,是师生集会的地方,也是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路,更是学生课间喜欢驻足玩耍的地方。为了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我校在广场上精心设计了两堵文化墙。这两堵墙东西相对,分列广场两边。墙体不高,造型精巧,雅致中透露出浓浓的苏式气息。正对广场的两面墙上镶嵌着八块黑色的大理石,上面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咏越来溪”的古诗词。其中,有宋代范成大的《越来溪》,有明代王鏊的《越来溪怀古》,有明代蔡羽的《秋日越来溪》……“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皱浅蓝;吴国江山亦壮哉,一朝谁信越来兵……”美丽的诗句中展现了越溪的历史变迁、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等,是供孩子们学习祖国优秀的古诗文,深入地了解家乡传统文化内涵的极佳教材。
二是用心命名楼宇名称。2004年,我校的新校舍落成启用。当时,在对各栋教学楼宇命名时可谓煞费苦心。为了将地域传统文化渗透到楼宇的名称中去,让这些静默不动的建筑同样诉说动人的历史,我们深挖历史、广搜资料,还组织人员探访本地的老者、名贤,最后将五幢楼宇分别命名为“绮川楼”“恩荣楼”“洄溪楼”“芝秀楼”“瑞泽堂”。它们有的是为了纪念已经消失的古村落及古代名贤而命名的;有的是为了让孩子铭记越来溪的历史而命名的;有的是为了纪念晚年隐居在本地的清朝名医徐大椿而命名的;有的则是为了纪念学校的创始人——首任校长周瑞伯先生和第一位教员倪恩泽先生而命名的……可以说,每一幢楼宇中都蕴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记载着越溪的历史,闪现着文化的光彩。学生漫步在校园内,仿佛游历于灿烂的家乡文化世界中。
三是精心布置文化厅廊。除了校园的广场、楼宇之外,我校还将各幢楼宇之间的厅廊作为文化环境布置的重点。在广场大厅朝南的墙面上,“吴山好风雨,育养学龄童”几个大字刚劲有力。这是近百年前学校创办之时就编写的校歌中的一句歌词。它时刻激励着全校师生努力教学、奋发向上。大厅两侧展示着巨幅宣传画。画中呈现的是越溪附近的一些风景名胜:有山间的摩崖石刻,有山顶的寺庙楼宇,有潺潺流淌的越来溪江,有独具特色的乡野村落……走廊上布置的内容则是越溪的一些风土人情和家乡习俗:有越溪古代名人的画像,有越溪当地的风俗介绍,还有吴中特产介绍……课间休息之时,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吴越名胜的风采。
总之,我们努力让校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体现学校独有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感受,使之成为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活动紧扣传统文化,以活动丰满特色
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吴越文化在越溪当地每一个家庭生根开花,我校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努力探索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学校教育新路子。
一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教师应立足课堂主阵地,深入钻研各科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使“传统文化”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其中,语文课就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基础性课。某种程度上说,语文课的教学,本身就是一门传统美德教育课。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秦兵马俑》《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卧薪尝胆》等课文,主题鲜明,闪烁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好这些宝贵的教学主题,使学生在读文识字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激发爱国爱家乡的巨大热情。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的:“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还应是予学生以教育。”
二是主题活动中凸显传统文化。秉承“传承吴越文化精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办学宗旨,我校定期举办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近年来,开展了越溪诗词节、地方掌故阅读节、船拳文化节、家乡新貌摄影绘画赛以及越溪方言故事比赛等活动。学校发动师生全员参与,通过“唱一唱”“玩一玩”“写一写”“画一画”“讲一讲”“拍一拍”等活动,组织师生唱越溪的民谣、玩越溪的地方游戏、写越溪的民间传说、画越溪的老街风景、讲越溪的地方掌故、拍越溪的古迹影像。师生通过走访老者、上网查询、翻阅书籍等多种方式,了解了本地的风俗人情,积累了优秀的诗文和动人的故事,制作了手抄报、电脑报,还创作了展现古诗文意境的绘画作品,又写下了活动的真实感受。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凸显了地域传统文化,学校的文化特色也日益明显。
三、课程开发依托传统文化,用课程深化特色
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在这么一个被历史文化底蕴包围的城市中,我也碰见到了关于自己的一些小情怀。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我一样,在旅行结束回到自己的城市后会以失魂落魄的状态持续好几天,和朋友相聚时尽管也是会有说有笑,但好像都不是发自本意,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集中精力的上了一天的班,最后无意听到某首歌时心情就悲从中来,会一直去回想着有关旅行的人、事、物。旅行所带来的后遗症尽管在白热化阶段会很让人抑郁,但这种状态最终也会回归平静,我们都将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
在我内心终于波澜不惊的9天后,我开始去翻看手机里的照片,刷了刷群里截止好几天的聊天记录,回忆着我们一起相处的7天时光。
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城墙我们一起骑行了2个小时的傍晚,可能是8月份里我所能感受得到的最惬意的事情了。
那个一路使劲跟我拌嘴的男孩,虽然嘴巴上永远不会承认你的阳光帅气舞蹈又很棒,但这都是呈现在公众视线下铁铮铮的事实,我内心早已为这事实偷偷的点了赞。
东大街小巷里我们凌晨四点多的撸串,虽然很困,但嘴巴没有配合身体,吃得在第二天的早晨肚子翻江倒海的跑了好几趟厕所,尽管事后苦哈哈的说着再也不吃第二次,可是我想往后的日子有机会,我也一定还会再去吃。 就好像飞蛾为什么要扑火,因为光太亮了,抵抗不住光的魅力。
为了谁能先登上大雁塔塔顶,在楼梯上你推我我推你的互不相让,好歹我们也都是二十多岁的小大人了,这看着是多让人啼笑皆非。
我们来来回回不知道走了几遍的回民街。人群多得总是能把我们一行人冲散,虽说美食多但是有选择困难症的我们斟酌了下就只吃了一家口碑极好的羊肉泡馍,大家坐着手撕泡馍的景象历历在目;回民街里不到10分钟的皮影戏,虽说看不怎么懂,但是看着大家很开心的样子,也就跟着开心了;离回民街不远的钟楼、鼓楼,白天夜晚不知道路过了多少次,也就是看不腻,可能真的是应了那句都是别人城市好的俗语了。
曲江书城我们一起啃书,坐着唠嗑的几小时;夜晚一起漫步的护城河,吵嚷着走不动让朋友背着的我,回来后一想还真是有点小任性了,不过对此也是很暖心;在赛格国际坐着“亚洲第一长梯”的我们一脸惊叹;华山上我们一起爬过的北峰,就是可惜没能看到日出;我们也在大华1935的涂鸦墙上拍了好多照片做纪念;旅社里,我们玩着“狼人杀”、“谁是卧底”的小桌游,想起被红笔画得满脸都是的大家,现在有事没事想到都可以乐一上午;以及碑林博物馆,陕西博物馆我们一起了解到的历史文化。
每次到饭点也许就是最精神的时刻:肉夹馍,bangbang面,擀面皮,凉皮,肉揪面片,米线儿,肉饼,米皮,泡馍……陕西的特色差不多好吃的也都吃遍了,原本“小清新”口味、杜绝吃辣椒的我回来后,一吃点什么东西也都得下点辣椒才来得过瘾。每顿饭必来的陕西老牌冰封,秉持着西安人“从小就喝它”这一广告,好歹我们也得来个一礼拜都喝的跟风。
我们一起的每一次经历感受我都记得如此清楚,过了十几天的事情一直都有种昨天才发生的感觉。
张爱玲说:“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是啊,愉快的让人可惜已经结束了,惆怅的是天各一方的我们相聚不易;惆怅的是我们也许会在繁忙中渐渐淡忘了彼此;惆怅的是旅行结束后大家有各自的生活,可是生活中却没有彼此。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在旅行中的感受经历都将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库,永远被小心收藏着,不被遗忘。
很感激能在旅行的路上遇见你们,在不胜酒力的我喝了几杯whiskey就醉得东倒西歪,走到哪里吐到哪里时你们对我的悉心照料;感谢那个花了七天给我当导游,把我朋友都照顾得很好的男孩,谢谢你们让我觉得独行不是一件孤单的事情,感谢旅行中遇见的你们。
希望下一次的旅行我们会有更好的相遇。当回头凝望时,我们携手走过的漫长路程大家也都还记得,但愿我们还是我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