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德佳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苏菲亚的概念是否真实存在?

席德佳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苏菲亚的概念是否真实存在?,第1张

真实存在,应该搜英语名字Hildegard of Bingen (希尔德加德·冯·宾根),只是翻译不同造成的问题罢了。圣希尔德加德·冯·宾根(天主教译圣贺德佳,圣公会译圣希尔德格,德语:Hildegard von Bingen,拉丁文作Hildegardis Bingensis,1098年-1179年9月17日),又被称为莱茵河的女先知(Sibyl of the Rhine),中世纪德国神学家、作曲家及作家。天主教圣人、教会圣师。她担任女修道院院长、修院领袖,同时也是个哲学家、科学家、医师、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及博物学家。

哲学・伦理

PHlLOSOPHYANDETHlCS

康德是如何看待美德

——法则与美德:批判视野中的美德伦理

郁乐

一、美德伦理的主张与特征

美德(virtue)①。古老的唤起人们美好印象的概念。与德性、道德等概念有着细微却清晰可辨的区别:美德指超出一般合乎道德的履行义务行为,如偿还债务仅是义务,而倾家荡产地偿还债务。或者没有给付义务丽无私馈赠,才是值得赞扬的美德;一般地信守承诺是义务,而生命受到威胁从而放弃承诺能够得到谅解,仍然信守承诺才是美德。所以,美德是超越于对合乎

道德地履行义务之上的,并非是为了某种客观的义务与责任而被践行,而是出自行为者高贵

的本性:他如此行为,并非他“应该”,而是他“要”,出乎内在品质,而非客观要求。因此与一般

的道德实践(履行义务)有了重要的区别。甚至可以认为,美德是作为(Supererogation)”⑦,即

“额外的功德”而被定义的,区别于康德与法则及义务相联系的德性(Tugend)概念,作为超越

于义务的作为额外的职责以外的工作与贡献。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美德伦理学中,是美德(virtue),而非义务(obligation)、规则

(rule),占据着道德话语的核心地位。道德判断不是“义务中心的判断”,而是“品质中心的判断”。④重要的不是行为的规则,而是行为者的内在品性。亚里士多德将善(eudaimonia)理解为“合乎德性地实现活动”,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在践行中体会到“幸福”(快乐),“善”可以被理解为美德与幸福的统一体,人的本性所追求的目的。他强调了“实现活动”中的幸福要素:人们在合乎德性行为中体验到幸福,幸福与德性是统一的。意味着人们能够甚至非常乐意地去实现自己的“努斯”所认识与选择的那个目的,其行为甚至远远超过“应该”的标准,体现出高贵、伟

大或仁慈:“公道的人常常为朋友或他的祖国的利益而做事情,为着这些他在必要时甚至不惜

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可以放弃自己的钱财、荣誉和人们奋力所获得的东西,而只为自已保留高尚(高贵)”。④这些品德并非规则或义务的要求,而超越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平庸之上,把人的品格提高到一个令人眩晕的高度。

然而,亚里士多德继续说:“这样的人当然地是好人,因为他们为自己选取的首先是高尚(高贵)。所以,在所有值得称赞的事物中,好人都把高尚(高贵)给予了自己。所以,如上面所说过的。我们应当做这种意义上的自爱者,而不应当做多数人所是的那种自爱者。”一种是“总

万方数据

新东方2009.10囫

是做使自己高尚(高贵)的事情而不是别的事情”的自爱者,一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总之,满足自己的感情或灵魂的无逻各斯的部分”的自爱者,前者“不

会有人谴责他是自爱或者指责他”,然而后者“公正

地受到谴责。”⑤

美德伦理学中隐藏的内核显现了出来:出于对自己高尚品质的“自爱”,以及成就高尚的品质所带

来的幸福,而非出自义务或责任,为了成就自己的一

种“自爱”行为。亚里士多德具体讨论过的德性有:勇敢、节制、慷慨、大度、灵魂的高尚、好脾气或者温文

尔雅、合群、机智,等等,“在这些德性中,灵魂的高尚部分地与如何对待社会下层的人士有关,慷慨与大

度涉及到对自己的财产的态度。其他德性中有三种都与上流社会中所谓的风度有关”⑥;这些德性显然与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刻意地对朋友或他人慷慨、

大度,有置自己于较高于对方之地位的嫌疑。亚里士

多德在讨论“大度(magnificence)”这一德性时,更加清楚地显示出其思想之局限性,“大度的人蔑视别人是有道理的(他的判断真实)……他乐于给人以好

处,而羞于受人好处。因为给人好处使他优越于别

人,而受人好处使得别人优越于他。X.-f所受好处他愿

意回报更多,因为这不仅回报了那个给了他好处的

人,而且使那个人反过来受了他的好处。大度的人始

终记得他给人的好处,不记得他受于人的好处(因为

受惠者是被施惠者超过的人,而大度的人想做一个超过别人的人)”。⑦这些让现代人觉得诧异的论断,是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思想:在他看来,一个具有高度美德的人就是一个极度自爱(爱自己的品质)与力图超过他人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他优越的灵魂,显示了他高傲的灵魂,伟大的心灵(magnifi—cence),让一切他人都相形见拙,甚至自惭形秽。

二、美德伦理的困境

美德伦理产生于社会角色较为固定(等级制度)、社会生活相对简单与停滞的传统社会,因此带

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在作为代表形态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与人性相关的目的论是以形而上学的

生物学为基础的,后者与其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与信仰及知识水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而很难想象保留或恢复这些传统与信仰。倡导美德伦理之复兴的麦金太尔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如果我们

万方数据

拒斥这种生物学——而且我们必须拒斥——那么还能有什么办法可以维护这种目的论呢?”@

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的基础是关于人的功能与目的的学说。他认为,人应该实现某种功能,与其他

动物与植物不同的功能(虽然在人身上也有这些动

物与植物的功能),而这种使人与动植物区别开来的

功能正是理性(逻各斯)。亚里士多德说:“生命活动也为植物所有,我们所探究的是人的特殊的活动。”

它是“那个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践的生命(这个部分的逻各斯有两重意义:一是在它服从逻各斯的意义

上有,另一则是在拥有并运用努斯的意义上有。)”因

此,“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德性,那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

的实现活动。”⑨

虽然亚里士多德以理性(拥有或服从逻各斯)为人的独特的功能,却明确地以“幸福”为其目的,以幸

福为最高善,“幸福是完美的和自足的,它是所有活

动的目的”,这就落人康德所批判的对象之中了,虽

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eudaimonia)”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因为实际上我们是把幸福确定为生活得好也做得好”@,就是灵魂以美德的方式进行实现活动,然而亚氏终究如康德所批判的那样,把感性的东西

带进来作为规定意志的根据,使德性论(Tugendlehre)

这一本应教导“我们应当如何配得幸福”的学说,蜕

变为“我们如何使得自己幸福”的幸福论(Gltick—

seligkeitslehre),如康德所批评的,“我们必须永远不

把道德学本身当做幸福学说来对待,亦即当做某种分享幸福的指南来对待”@;该批评对亚氏的理论是恰如其分的,虽然他的幸福概念包含着理性的因素。

亚氏关于人的功能与目的的理论给美德伦理以

深刻的烙印,并与当时的社会等级状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在希腊语中,

美德一词为“arete”,其意为“一件事物的优秀与杰出,引申为“一个人的优秀与美德”,“根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德与一个个发挥自己的功能有关(ac—

cording

to

PlatoandAristotle,virtueisconnectedwith

performing

a

function)”o。从该解释看,希腊人的美德

观念与在等级制度与社会分工中履行自己的职责有着关键的联系,如亚氏讨论的德目(智慧、公正、勇

敢),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希腊人履行自己的职责所需要的美德,他很少谈论“谦卑”。因为这是发源于较低阶层的美德(起源于下层人民的基督教)。

在地位与分工具有世袭特征的社会中,人对自

己的角色与行为有着明确的意识。统治者应智慧且

公正,战士应勇敢,被统治者应节制,这些意识从幼年就开始形成了,人们并不抽象地问:“我应该如何行为”,而是具体地问“我这种身份的人应该如何行

为”,道德问题就是“职责”问题,只有好的统治者,好的战士,好的公民,并没有抽象意义上的好人。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所认识,“对一个吹笛手、一个木匠

或任何一个匠师,总而言之,x.-J-任何一个有某种活动或实践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或出色就在于那种活动

的完善。同样,如果人有一种活动,他的善也就在于这种活动的完善。”@然而,亚氏的“人的活动”,虽然

“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践的生命”,目标却是指向“幸福”的:一个好人。就是一个以合乎德性的方法获得幸福的人。因此,他并没有抽象到提出一个排除任何质料目的作为意志之根据的问题:“我应该如何行为”,这一问题远远超越于基于具体身份与职责的问

题。

当代的一些复兴美德伦理思想的努力中,如麦

金太尔虽然深知目的论与形而上学的生物学作为亚

里士多德美德学说之基础已经崩溃,仍企图以“共同

体”概念与“人的脆弱性与依赖性”来论证美德之必

要性与可能性。但是.企图将道德置于某种设定的目

的之上,如某些共同体生活中的善的根据之上,或将道德置于某种需要(出于依赖性对帮助的需要)之

上,必定走向意志(道德)他律,如康德所说,他律的道德本质上是非道德的。在经历过了启蒙运动的现

代社会。共同体的认同能否为个人的行为提供指导

是值得怀疑的。即使能够,在共同体内部的差异与变

化日益丰富且不同文化多元并存的现代社会,人们必定会在面临不同的共同体价值的时候无所适从,不同的共同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无从解决。无论个人认同何种共同体,面临的问题仍将是:“无论我

是谁。要实现什么目的,我都应该遵循的规范是什么?”

三、批判的考察:法则视野中的美德

美德学说激起人们的美好的情感与想象。许诺符合德性的行为会带来高尚的幸福,是人所能够得到的最高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合于最好的德性”,即理智(努斯)的德性的幸福是“沉思的生活”,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因为它是半人半神的。“合于

万方数据

哲学・伦理

PHILOSOPHYANDETHlCS

其他德性的生活只是第二好的”,即合于“道德德性”

的生活,它是“完全属人的”@,以此推动人们做出符

合德性法则的行为。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明

确意识并澄清德性动力学的问题,却以幸福作为德性的报偿,企图解决这一问题。

康德对以德性活动带来的愉悦来劝导人们践行美德的思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康德驳斥了认为某些活动带来的快乐“从属于高级欲求能力”的观点,认为“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这个令人快乐的x.-J-象的表象来自何处,而只在于它令人快乐到什么程度”,因为“它们本来惟一借以构成意志的规定根据的那种愉快情感(快意,及人们从那推动着创造客体的活动的东西中所期待的快乐)却具有同一种类型”。因此,康德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又.-j-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规定任意的最高根据的那个原则,就是自爱的原则”o。这样.康德对亚里士多德

把“幸福”作为目的(及动力)而构建的美德学说进行

了彻底批判,以幸福作为报偿来劝导人们实践它的要求,在其中美德不再是目的,而沦为手段。

美德学说强调个人在德性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自己“乐意”地做某件事情,为此感到“满足与快乐”。该观点x.-J"人们的道德心理有着细致的观察,却没有

阐明,人们为何会对自己践行了美德的行为感到“满足与快乐”。康德深入地分析了这种道德心理现象,

“虽然同样不真实、却更加精巧的是那些假定某种特

殊的道德感官的人的托词,说是这种道德感官、而不是理性,规定了道德律,按照道德感官,德行的意识是直接与满足与快乐结合着的,而罪恶的意识则是

与心灵的不安和痛苦结合着的,这样他们就终归把一切都置于对自身的幸福的要求上去了”,因而这是一种“错觉”:“为了把一个有罪之人表现为由于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而受内心不安所折磨的,他们就必须

依据他品质的最主要的根基预先已经把他表现为至少有某种程度在道德上是善良的,正如把意识到合乎义务的行动就感到快活的人预先已表现为有德之

人一样。”@

因而,在康德看来。“满足与快乐”以及“不安与痛苦”这两种情感并非道德活动中决定意志的根据,恰恰相反,它们被道德法则所决定,只有对道德法则有着某种认识的人,才会产生这两种情感,“所以毕竟,道德和义务的概念必须先行于一切对这种满足

薪东方2009.10圜

的考虑,而根本不能从这种满足中引申出来”@。因此,它们非但不能成为意志的规定根据,反而仅仅是意志行为的结果,可能会对人们的意志产生影响,但仍然只能是已经对道德与义务有所认识的意志,而

非相反。

美德伦理强调践行美德时的乐意与愉悦,并以此为根据指责康德所主张的“为义务而义务”的行为在心中其实是存有对义务的抗拒的、本质上是违心的“伪善”。这是建立在对“伪善”概念的曲解之上的。康德对“伪善(Gleisnerei)”概念有过清晰的界定:“所

以,既然我们为了道德律之故。以及为了使道德律获

得对意志的影响,必须不寻求任何另外的可能会缺少道德律的动机,因为这将会导致一切不能持久的

十足伪善”,“伪善”并非意味着行为时的缺乏乐意与

愉悦,而是其行为的意志之规定根据是否“另外的可

能会缺少道德律的动机”。如果行为的意志之规定根

据就是道德律,那么尽管作为感性存在者的人在按

照道德律而行动时内心还有些许抗拒,却也并非“伪

善”。恰恰相反,美德伦理以愉悦与成就行为者自身的“高贵”来劝导人们行善,其目的并非道德的,而是“在道德律之外还让别的一些动机(作为利益的动机)一起发生作用”@,如康德所说,正是“不能持久的

十足的伪善”。

践行美德的楷模,或者出身高贵,或者禀赋优异,能力超群,品格高尚,体现着人类所能够达到的美德的高度,带给普通人以极大的鼓舞与期望。一方面因为他们因其性格与教养或者其他特殊的原因,确实具有更加善良的意志,对服从法则(虽然他不一定明确地意识到它)具有高度的倾向性,关注自己的

切身利益的感性动机为此显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

在倡行美德的等级社会,这些居于优越地位的人的利益已经被制度所保障,他们不必为此有过多操心,在他们心目中。他们的高贵与优越已经被注定了,如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伟大(magnificence)”,表现出优

越与高贵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必须履行。因此,他

们对较低社会地位的人表现出美德的时候,恰如康

德所说,“许多人可能会因对他人的善行而感到快乐,但却不愿意被约束在对他人的义务之下;如果一个人顺从地来到他们面前,他们可能为他做任何事

情;但他们不想受到他人权利的,却仅仅把他人视为

自己宽宏大量的对象”。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中,美德只是高尚的一方成就与展示自己的方式,

万方数据

其根本的人格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现代的道德观点来看,是不道德的。对那些在社会地位甚至在人格价值上自以为低于自己的人,展示慷慨与礼貌,只是

把本属于这些较低地位的人的东西还给了这些人,如同收取高额地租的地主偶尔也“慷慨地”开仓救济自己的佃户一样。康德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普遍的不正义坚固地维持着,地位低下者的天赋的权利就终止了;他们就仅仅是债务人,地位较高者不欠他们任何东西,因而他们反而成为高尚的主人”。因而,

“一个建立在仁慈的善行之上的社会,对康德来说就是一个充满不平等与奴颜婢膝的社会”@,是完全有

道理的。

美德学说与康德的德性法则之间是何种关系,

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有些美德深刻地植根于不

平等的社会等级状况,以行为者对自己的提升与对他人的贬抑为前提,如居高临下的同情与仁爱,或轻

蔑的施舍,都可能违背最基本的基于德性法则的基

本义务的:平等与尊重。能够被具有平等与自尊意识的人们所接受的美德,实际上都能够对应于某一种义务,只不过美德伦理的主张者不太愿意承认这一

点。康德已经以其作为“纯粹理性的唯一事实”而“被给予的”圆德性法则解决了这个问题。选择一个符合

或者出乎法则的行为。必须先行具有对法则的认识,

而这一法则就是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

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因此,与美德伦理

所说的恰恰相反,一种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乃是因

为它出自德性法则与义务概念。我们完全可以在美德与义务(出自德性法则)之间找到一种广泛的对应关系:(作为义务的)行善、正义、诚实,等等,对应于(作为美德的)仁慈、公平、忠诚,等等。

无独有偶,G.J.沃尔诺克在其著作《道德学的目

的》中,也为义务与美德指证了系列的对应关系:基

本的道德义务原则完美地对应于基本的美德。他讨

论了四种基本的美德与道德原则的对应关系:(1)无

恶意,(2)公平,(3)仁慈,(4)不欺骗。我们敢于假定

这四种气质(至少)都是基本的道德的美德……在

此,如果承认按照这些“良好气质”我们具有四种道德的美德,那么,从我们现有的这个命题中,以相同的名称推导出四项基本的道德标准或道德原则,大

概不至于引起争论”o。其中,对于不欺骗的道德美德来说。就对应于一种基本的道德原则:不能行骗;一

个人违背了这一原则,就可以认为此人不具备“不欺

骗”之美德。其他几种美德与原则之间的对应也可作如是观。

如上所述,在德性法则的批判视野中,美德实际上是一种在践行义务与德性法则的活动中培养起来的主动性与倾向性,这种主动性与倾向性将使人毫不费力地克服与义务相悖的感性动机,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对义务的抗拒,并从践行中感到快乐,在成就

自己的道德人格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幸福,并进一步推动人们践行这些义务甚至超越于这些义务所要

求的东西。其中,正是德性法及其所决定的义务,使

行为成为美德,而有些不符合德性法则的传统美德,已经从美德中排除了。德性法则或义务与美德之间

的关系非常清楚:美德是值得赞扬与培养的,但德性法则才是决定性的东西;可以缺乏美德,但绝对不可以违背德性法则所命令的义务;缺乏前者不过是缺

乏了可赞扬的东西,而缺乏后者则是缺乏了使人类

共同生活得以可能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可以说

美德不过锦上添花,而法则就是雪中送炭,如同勇敢

是士兵的美德。而服从命令则是士兵的责任,可以缺

乏前者,却不能违背后者。

注释:

①本文关于美德的概念之使用有一些有助于问题之讨论的特殊区分:如同将德行的特点标识为行动.(Tat),而德性的特点确定为意向(Gesl

n—

nung),美德(V1rtUe)与德行(丁ugend)与德性

(S1ttl1Chkel

t)之区别在于:美德是值得高度赞

扬的超越于一般履行或出自义务的道德行为的那样一些行为特质(审慎、慷慨、勇敢等等),它们使行为主体具有高尚的品质与超凡的形象或魅力。在本文的论述中,这三个概念就如此被区分使用,尤其是美

德(V1rtue)概念与德行(Tugend)概念不能混淆。

万方数据

哲学・伦理

PH}LOSOPHYANDETHlCS

②A1

eksanderJ0k1C:。Superetogatl

013

a

FId

Horal

LuCk:Two

Probl

ellis

for

Kant.

OneS01utlOn。.ThedournalofVa1ue

In—

qUlry36:221-233,2002.

③②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H].雷克

勘,郭夏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22.253.

③⑤⑦⑨⑩⑩⑩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H].廖中自译注.商务印书馆,2005:276—

277,275—276,109-110,19—20,19,305—308.

⑥麦金太尔.伦理学筒史[H].龚群译.商务印

书馆。2004:105.

⑧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译林出

版社.2003:205.

⑨康德.实践理性批判[H].邓晓芒译,杨祖陶

校.人民出版社,2003:177-178.

⑩S1m013

B1ackbUrFI:Oxfordd1Ctlo—

na

ry

of

phl10sophy,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3.

⑩⑩⑩⑩①康德.实践理性批判[H].邓晓芒

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3:26—29,51—

52,52,99,41.

⑩The

CambrldgeCompan{on

to

Kal3t,

Edltedby

Paul

Guyer.CambrldgeUnlVer—

s

1ty

P

ress,1992.三联书店,2006:311.此三

处引文由笔者翻译.

③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H].苗力田译.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5:39.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新东方2009.10口

康德是如何看待美德的——法则与美德:批判视野中的美德伦理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郁乐

重庆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新东方

THE NEW RIENT2009(10)

参考文献(11条)

1 Paul Guyer The Campidge Companion to Kant 1992

2 本文关于美德的概念之使用有一些有助于问题之讨论的特殊区分:如同将德行的特点标识为行动(Tat),而德性的特点确定为意向(Gesinnung),美德(virtue)与德行(Tugend)与德性(Sittlichkeit)之区别在于:美德是值得高度赞扬的超越于一般履行或出自义务的道德行为的那样一些行为特质(审慎、慷慨、勇敢等等),它们使行为主体具有高尚的品质与超凡的形象或魅力在本文的论述中,这三个概念就如此被区分使用,尤其是美德(virtue)概念与德行(Tugend)概念不能混淆

3 康德;苗力田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20054 康德;邓晓芒;杨祖陶 实践理性批判 2003

5 Simon Blackburn: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20006 康德;邓晓芒;杨祖陶 实践理性批判 20037 麦金太尔;宋继杰 追寻美德 20038 麦金太尔;龚群 伦理学简史 20049 亚里士多德;廖申白 尼各马可伦理学 2005

10 汤姆·L·彼彻姆;雷克勤;郭夏娟 哲学的伦理学 1993

11 Aleksander Jokic Supererogaton and Moral Luck:Two Problems for Kant,One Solution 2002

本文链接:comcn/Periodical_xindf200910011aspx

有句古老的话说:人人都追求幸福,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另一方面,我们也愿意自己是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很少有人愿意别人说他是个缺德的人。

所以有可能你既拥有幸福,又拥有美德,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总是珠联璧合的。简单地说,如果你是个企业家,你好好做你的企业,但是你可能会碰到一个坏的官府,它要求受贿。也许你不做什么大事情,就是在过日常生活,但是父母病了,你排个队去看病,怎么都排不上号,那你是不是要托人走个后门。诸如此类,从大大小小所有这些方面,你都可能碰上这样的矛盾。

这个矛盾简单说起来就是:如果美德和幸福你只能选一样的话,你选哪一样?

我们平常所说的美德或者德性,并不一定都会给你带来好处。你勤勤恳恳地认真工作,也有才气,你花了半年时间画了一幅画卖了五千块钱,而剽窃者可能一下子就卖了十万。

你善良,你看见一老头,就像我这样的,过马路摔了一跟头,你跑过去扶他,结果他爬起来之后说是你撞的,还有主动碰瓷的。结果善良的人反倒吃了亏,那些袖手旁观的倒没事。这种现象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注意到,而且也有大量的讨论、大量的记述。

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就有一篇故事叫作《罗刹海市》。《罗刹海市》写的大概是这样一个地方——那里面越是长得丑陋的,就越是做了高官,享有荣华富贵,最丑的就当了君主,而那些最善良、最美好的人就处在社会底层,做着最辛苦的活,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罗刹海市》当作一个隐喻,跟我们所设想的美好世界是倒过来的。在罗刹国里,不是有德的人过上最幸福的生活,正好相反,是那缺德的人过上最幸福的生活、最好的生活,而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却始终过得不幸。

不过我想说,我们的现实世界,无论它好与坏,毕竟不完全是罗刹海市。我们想想自己的经历,然后再看看身边的人,你们年轻人看看父母,我们上了岁数的人看看年轻人,就会发现:好像勤劳的人,认真的人,善良的人,自我约束的人,他们往往还是能够给自己挣上一个好生活。也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但美德并不总是跟幸福冲突。

那些成功人士,那些过得不错的人,你看他们身上往往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而那些懒惰的人,放任自己的人,做事不讲规矩的人,往往也没有过上什么好生活。你放眼望向自己身边的人,你会自己去做出判断的。

当然相反的例子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些相反的例子,蒲松龄才会来写《罗刹海市》。而且我们也经常会抱怨,会批评,会指责,看到那些不公义的人得了好处,那些主张公义的人没得到好处,我们会感到气愤,会发牢骚,甚至会抗议。

这一方面说明社会有很多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就说明这个社会还没有糟到那个样子,所以我们还会心有不平,还会去抗议,还会去抱怨。我们要是真正生活在罗刹海市,所有人就把这样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当做一个司空见惯的世界,当做一个自然的世界,那时候我们可能连抱怨都忘了。

那么美德跟幸福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一时这么想,一时那么想,也不容易理出一个清楚的头绪。有一种理论是,做恶即使得到好处,那也只是一时的,长远看来,毕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看法也许偏于乐观,但狡诈的人,欺骗的人,不诚实的人,终究往往是“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这个话看得太实在了,因为的确也有狡诈的人一辈子也混下来了,而公义的人一辈子也没得着好,这些情况也是有的。

美德跟幸福的关系这个问题不光我们会碰到,我们自己会去想,自古以来有很多很多思想家也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下面就稍微梳理一下历史上的这些思想家,看看他们对这个事情大致有些什么看法。

我把他们的想法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功效主义。这个词有时候也翻译成功利主义,但是我还把它叫功效主义吧。按照功效主义的说法,道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

功效主义主要是一种英国的理论,后来从英国蔓延开来。功效主义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像穆勒、边沁都是重要的功效主义理论家。

约翰·穆勒与初版于1859年的《论自由》

第二类我把它叫做唯道德论的主张。这样一种主张是只认道德,而不管道德带不带来好处。古代有个特别出名的唯道德论的思想家或者哲学流派,叫做斯多葛的思想流派,近代康德的思想理论也特别有影响力,我们可以把康德看作唯道德论的一个代表人物。

第三类就是像孔子、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家,他们把道德放在很高的地位上,但是他们跟唯道德论不同,他们认为幸福不仅包括美德,而且也包括健康、财富、长寿等等这样的一些因素。

功效主义

我先讲一下功效主义的理论。功效主义认为幸福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美德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这种理论可能对于你们年轻人,至少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听起来有一点点俗气。把美德当作手段,好像听起来总归不是那么特别义正言辞的样子。

但是想想我们平常的生活,甚至是我们的道德教育,你会发现功效主义也有一定的道理。像我刚才讲到的,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勤劳的人,一个能够自我约束的人,他往往最后是给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幸福。在这个意义上,你会觉得美德好像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

在道德教育中你会听到,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说:你要诚实。为什么要诚实呢?家长就说了,你骗人不行,你骗人骗不长的,人家总会要知道的,最后人人都知道你是个骗子,是个不诚实的人,那谁还跟你玩,谁还信任你啊。

这个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但是还是从结果上来说的。在更重要的一些事情上,也有这样一种功效主义的教育。比如,有些品质给自己带来幸福生活的可能性要大一点,但有一些品质就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很明显的好处,比如像正直。当然我们知道正直是一种美德,但是一个正直的人很容易得罪上司,如果你在一个机关或企业里面工作,不仅会得罪上司,甚至还会触犯下属的利益,还可能得罪你的下属。

当这些正直的人急功近义,去伸张正义,他希望大家都能正直,他有时候会说“不自由毋宁死”这种高尚的口号,有时候也会这样来教育或说服我们,说今天暴君在迫害这些正直的人,而你在旁观,好像事情与你无关,但是如果你们放过他,明天迫害就会不断地扩大,会落到所有人的头上。在这个意义上,他也还是在用功效主义的方式来进行鼓励和教育。

哪怕在《圣经》里,也会这样来信仰上帝,信仰神明:“正直人的后代,必要蒙福。他家中有货物,有钱财。他的公义存到永远。”

《圣经》中的诗人大卫

虽然有时候我们觉得功效主义不是一个很全面的学说,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下面我就要讲讲功效主义它的确也有些不足。

第一个不足我们刚才讲过了,虽然有些美德有时候或者通常会带来幸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德,更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带来好处,而的确有些恶劣的手段反而能够带来好处。这时候如果你只是把美德看作手段的话,那你会不会为了幸福,为了过上好日子,去采用那些恶劣的手段呢?这时候功效主义就有点变化了。

我们日常所说的功利主义,是指为了好处不择手段,这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很可疑的观念。在集体生活中,在更大的范围内,这也是一个很可疑的主张。有很多理想主义者后来干出了相当为人不耻的事情,他们一开始的辩护都是说,“为了这样一个高尚的目标,我们且不管手段是什么样子的”。

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我这里不多讲。但是你回忆一下你所知道的历史就会看到,如果一个政权,或者一个集体,为了高尚的目标或理想不择手段,最后往往是会带来灾难的。这是功效主义一个很值得怀疑的地方。

从理论上讲,更重要的值得怀疑的地方就是,美德并不只是幸福的一个手段,美德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粗想起来,好像我们讲起幸福就是吃好喝好玩好,但其实要是细想的话就会发现要比这多一点。

多在哪儿呢?比如说一个纳粹分子,他监管着犹太人的集中营,犯下了滔天罪恶,但是战争结束的时候他逃到比如说南美洲去了,隐名埋姓在那买了栋房子,身上有好多钱,他就过上了太平日子了。像这样一个人,我们会说他过得幸福吗?我们大概不会这么说。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纳粹德国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

战后纽伦堡审判中,他作为行政官僚并未被起诉,后隐姓埋名在阿根廷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1962年被处以绞刑。汉娜·阿伦特就此提出了“平庸的恶”(The Banality of Evil)。

你再想象一个官员,他对上吹牛拍马,对下欺压受贿,他买了好几栋房子,每栋房子里都养了个女人,他吃好玩好喝好了,我们说这样的人幸福吗?我们不说这样的人幸福。我们说什么人幸福呢?我们说那些心地善良、品质纯正的人幸福。

幸福这个概念它天然就包含着相当的品德的成分,甚至可以说,美德构成了幸福的骨架,它是跟一个人的品质相联系的,它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哪怕他吃好喝好玩好了,我们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实际上他自己也很难认为自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

道德主义

下面我简单地讲一下唯道德论。我刚才讲到了斯多葛派,唯道德论认为最重要的,甚至人生中唯一重要的就是美德。美德要不要回报呢?会不会像功效主义者说的那样:美德会带来幸福呢?功效主义把道德视作获得幸福的手段,与他们相反,斯多葛主义者主张美德不是获得任何东西的手段,美德本身就是目的。

美德即幸福。一个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叫塞内加,他的一个著名论断就是:“美德自身就是回报。”在一个意义上,美德不索求回报,或者你要硬说它索求回报的话,那美德本身就是回报。

塞内加( 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公元前4年-65年)

另外一个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他本人是个奴隶,曾经被尼禄皇帝重用,但是最后还是得罪了尼禄,被打入了监牢。他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就说美德这个东西是谁都左右不了的,完全就是自己决定的,“一个暴君能够给我的腿戴上镣铐,但是他无法禁锢我的心灵”。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55年-135年)

这两种观点——功效主义的观点和道德主义的观点几乎是倒过来的。功效主义以福论德,就是说谁有福气,谁得了幸福,那就说明他有德了。道德主义是倒过来的,它说以德论福,就是说一个人有美德了他就是幸福的。

在实践中我们也见到过很多唯道德论者,或者接近于唯道德论者的人。比如说我们在教科书里读到的屈原、文天祥,他们就是为了他们的理想什么都可以放弃。如果我们把这个视野再扩大一点,不仅讲道德,我们也讲一个人的理想,梵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为了他的艺术理想,始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是他也没有放弃理想。就此而言,道德主义对我们,特别是对年轻人,始终是有一种吸引力的。

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这种吸引力有好多方面,我在这只讲一点,就是:道德比幸福好像更加牢靠。举个例子,特洛伊战争大家都听说过,普里阿莫斯是特洛伊的国王,一生非常幸福,但是他到了晚年就发生了特洛伊战争,希腊人摧毁了这座城池,把他所有的儿子都杀死了,最后把城市烧掉了。

特洛伊战争

无论你怎样看道德和幸福的关系,天下有很多很多命运使然的事情。我之所以举这么一个你们也许不是特别熟悉的普里阿莫斯作例子,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专门举他为例。

我再举一个庄子的例子。庄子跟道德主义者至少在风格、气质上很不一样。庄子笔下的“神人”,只凭自己的心意周行于天地之间,列子御风而行,高出常人很多,但是庄子说这境界还不够,因为他“御风而行”他还“有所待”,还要等风,而真正的神人是无所待的,这种无所待的境界就接近于唯道德论所讲的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如果道德就是幸福,你不能剥夺我内心的那种幸福感。

但唯道德论也有它的短处,我这里就列两条。第一条,即使是文天祥和梵高,他们也不反对幸福,他们并不是唯道德论的,他们能够为自己的理想放弃幸福。但如果他们的理想实现了,我们想象文天祥打败了元朝人,想象梵高就有慧眼识人,最后给了他幸福生活,他并不会拒绝。当然如果梵高过上了幸福生活,他还能不能画出那么好的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一开始讲人人都追求幸福,现在我们想说,这话可能要改一改,就是人人都愿意幸福,但是他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幸福。比如说我愿意有私人飞机,但是我从来没追求过,它从来不是我的生活目标。

唯道德论的第二个问题更简单一点,就是只论道德不管结果,我们普通人做不到,我们的确是做不到文天祥那样,我们甚至也做不到梵高那样,做不到庄子的神人那样。简单地说,哪怕我能够放弃我个人的幸福,但是我还生活在社会中,我有妻子老小,这是我放不下的。

孔子与我们

最后我讲一下第三种,就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这一种,一位是中国的哲人,另一位是希腊的哲人,他们两位都是把德性放在最高一级,但是这两个人都不否认在德性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会带来幸福。

孔子直接就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我们想过上好生活,想富贵,人人都是这样的。区别只在于,对于孔子来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说如果要让我用不道德的方式来获得富贵,这个我是不能接受的。

亚里士多德所讲的良好生活,eudaimonia,也是跟孔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他也是把美德放在第一位,但是幸福仍然包括了健康、财富、长寿等等。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

和功效主义、唯道德论比,我觉得还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比较接近我们普通人的想法。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健康,有财富,能够长寿,但是我们也不愿意丧心缺德地去获得这些东西。

这就回到了我们最早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是两者能够携手并进当然最好,但是如果两者发生了冲突,那怎么办?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的,它是没有一个人人共同遵守的答案的。文天祥有文天祥的答案,梵高有梵高的答案,我们通常做不到他们那样。我们也可以说,德性和好生活的这个比例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天祥来说,德性亏了一点,他就感受不到幸福,我们如果德性亏了很多,我们就感受不到幸福。

但是不管这个比例是什么样子,我想说的都是,无论你对德性的要求很高还是比较低,德性永远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你要是整个地放弃了德性的要求,你是不会感到幸福的。

如果我们不像唯道德论那样,认为幸福完全在于个人对自己德性的坚守,而且还要世上的富与贵,还要健康、长寿和好处等等,那么德性和幸福的关系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我们个人的态度,而且它还有着社会上的背景。

可以说幸福和德性到底能够怎样地构成,总是由不同的社会条件所左右的。我们也可以说,一个良好的社会中,那些有德的人将有更好的机会、更多的机会变得幸福。一个不良的社会就恰恰相反,那最不良的社会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罗刹海市。

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说,我们用这个来规定或者定义一个良好社会。什么叫做一个好社会?那就是那些有德的人会过得更好,那些缺德的人会过得不好,那么这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

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就是说,在一个好的社会中,一个人得到了富贵,这是好的,但在一个恶劣的社会中,在罗刹海市中,一个人得到富贵,那是可耻的事。

当然,“邦有道”和“邦无道”是两个极端,我们实际的社会是介于一个特别良好的社会和一个特别糟糕的社会之间的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既不可能说完全地以德论福,也不可能完全地以福来论德。

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把一个社会想象成那样地坏。我知道大家在抱怨和批评的时候,有些人会把这个社会想成漆黑一团。但是这种想法、这种批评到了一个极端,它会带来坏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仿佛我们任何人都不再有正当的手段来赢获我们自己的幸福,因此那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好处的人,反倒觉得这样的做法是自然而然的了。但反过来,我们的社会也没有好到那种能够以福论德的程度,就好像我们只要好好地做,一定就能够得到幸福。

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还有待那些正直的人去加以改变,加以改善。正直的人有可能要牺牲他们自己的幸福。我们作为普通人也许做不到,但是我就是希望,即使我们没有像那些仁人义士那么勇敢地站出来去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我们在心里,我们在能做的地方,是永远跟这些正直的人站在一边的。

传承经典读古今,源远流长情至纯。弘扬美德树正气,清廉之风暖民心。

华夏文化浩如海,中华经典传千载。弘扬美德树正气,文明楷模展风采。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

有善良的地方就会有美德,有美德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

善良是弱者最后的挡箭牌,善良是强者最好的美德。

善良是一个人的心灵美,美德是一个人的行为美。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是人格升华的标志。

美德的小径是狭窄的,恶德的大道是宽阔的。

一颗赤子之心,精忠报国矢志不渝,一双勤劳之手,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一生正气之歌,友情互助弘扬美德,一幅璀璨之画,绘制蓝图锦绣中华。

明礼守信以诚为贵,尊崇爱老以孝为贵,知耻尚廉以荣为贵,传承经典以德为贵,弘扬美德以善为贵,修身律己以和为贵,正风正气以礼为贵。

用廉洁点亮磊落人生,用仁慈弘扬美德人生,用奉献彰显价值人生,用勤俭书写魅力人生,用行动诠释精彩人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传承经典颂佳句,启迪心智遇知音。弘扬美德树正气,爱党爱国情至真。

花草繁茂靠水浇,人畜兴旺因水绕;行走坐卧不离水,生命之源才不毁;节水保源不浪费,弘扬美德最可贵。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如刘与钱,或毛象与董小宛,宫鼎子与,名妓入士大夫回家。这种选择本质上是美女和才子之间的一种交易,所以不平等是必然的。比如董小宛,即使他在家里做过理财等重要的事情,但毕竟只是众多小妾中的一个;钱以妻待刘,她毕竟是妻。当钱死了,刘命运将像柳絮在风中飘荡。宫鼎子还尊顾媚为第二任妻子,并一度获得亨伯太太,但她毕竟不是明媒正娶的老婆。这些才子佳人心中的苦涩可以不要做小妾!翻看明清士大夫的史料,似乎只有祁彪佳和尚敬兰算得上才子佳人的典范。可惜明清加冕,天下崩了,他们的命和命都不一样了。我们能做什么?

什么是才子佳人?在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中,高女士称之为合伙婚姻,即一对知书达理、和睦相处的夫妻,对彼此充满尊重和爱。上述嫔妃,即使学识渊博,为人和谐,终究缺乏尊重。而明传媒的已婚女,也可以说是另一种交易。士大夫阶层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婚姻本来就是控制地方社会的策略。正如高在他的书中所说,在传统婚姻这种观念下,夫妻之间的幸福只能是既定事实后的意外惊喜。赵明诚的妻子赵萌元杂剧关刀的妻子祁彪佳的妻子和尚景兰妻子幸福真的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祁氏家族与商人,在明末绍兴的士大夫中,自然是天作之合。殷琦史家,程琦,祁彪佳的父亲?他是一个著名的藏书家,他的作者是澹生堂藏书约。惠济商,商敬岚之父,商周创建人,官至御史兼兵部尚书。他在福建主持抗日战争,以清廉和才华著称。至于祁彪佳和尚景兰,也是两家中的佼佼者。朱一尊静志居诗话说:启功很漂亮,他老婆商亦有玉玺,闺中随唱,乡党有金婚之意。祁彪佳,字_文,号史培。二十一岁,中进士。他死后成为大理寺和宿松的总督。死后赐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他是一个既能干又勤奋的高级官员。尚敬岚,婚前是著名的闺阁诗人,德才兼备。茂祥哥哥拿了一张妇人集的赞美纸条,其中耿维的话被引用,说惠姬在一段时间内,名声和美德是重要的。论者拟王茂宏,与谢家之有安史,意为尚景兰德才堪比王导和!祁彪佳也很欣赏这个老婆。在给公公的信中,她说让你的妻子贤惠,你的家庭善良,她被称为你的女儿。祁忠敏公年谱是老王思仁写的,说的是齐国和商夫妇长得很像,一直没有妾。2004年11月4月,祁彪佳一个人在北京。他在日记中说:十一日,高以若来相会。入冬以来,他彻夜未眠,朋友们都安慰他。玉可以常叫。为什么这么孤独?满盈说,把它给非渔民,因为害怕给短语萧郎从此是过客事实上,不久尚景兰就北上了,夫妻二人又团聚了。搜索日记年谱。在他们25年的婚姻中,除了多年在家,祁彪佳在福建、北京等地工作了10年左右,尚景兰也经常去陪她。所以这25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夫妻在一起度过的,

祁彪佳从崇祯九年开始修建山花园,花园的修建一直到他去世那年都没有停止过。但是,留在山里的,不仅仅是祁彪佳和他的男性朋友,还有尚景兰和其他女人。在他的日记里,比如日记祁彪佳日记,经常记载着他和妻子一起上山,和妻子一起喝酒,和妻子一起坐船比如崇祯九年十月,恰逢尚景兰生日那天,祁彪佳在山上举办了放生俱乐部。在所有的社会朋友释放之后,禅师是亲近的,有经验的,无边无际的。自举社以来,是最红火的。晚上,挂在山上,和老婆玩的观点。崇祯十年,玉山园初建成,祁家泛舟月上,挂灯挂水,种菜念经。2月12日,他们带着妻子去了玉山。下午,老婆回来了,在听之桥下乘船赏月。4月19日,我和妻子去了山上。让奴子把灯挂在水边,被波浪遮蔽。4月25日,我和老婆去园子里,杜奴子种瓜菜。阅读古风妻似友。4月12日飞跃高山。下午老婆去山上看月亮,深夜才回来。

有时候,齐师傅无缝方管顺冶金属于去玉山一起劳动的女人,比如崇祯十一年:正月二十三,吉。到山上,监督砌石筑坝。下午,我和妻子回来了,在两岸种上了花草树木。三月初六,到玉山。内院的仆人都在采茶,在松径上种草种花。崇祯十二年:三月十四日,夫人带领众宫女采茶。把木头交给四福堂,还给纪昀和东楼。其他时候,尚景兰扮演主角,领导祁家的老母亲、姐妹、姑姑和两个儿子到玉山,如崇祯九年:八月二十四日,老婆姐姐们都叫老母亲,山里都叫。崇祯十年:九月初五,邹如公被遣回,郑九华出玉山。我妈妈和阿姨们去山上看荷花了。9月26日

尚女士

在山外,日记里记载有很多情侣一起旅行。以下仅摘录崇祯八年六月祁彪佳日记五段:农历五月初五,欲与夫人去断桥里湖,遇大风,船泊于余园旁。在第10天,下午,我和我的妻子买了一个湖巷,并参观了江杨翁断桥的园林。我停泊在何方亭下,晚上,我去了森林,在那里我乘船向西,回到鼓山以南的岱岳。12日,出城,和妻子在湖船上乘凉。14号、23号、24号、24号、24号、24号、24号、24号、24号、24号、25号、24号、24号、25号、24号、24号、25号、24号、24号、25号、24号、25号、24号、24号、24号、24号、24号、24号、24号、25号、24号、24号、25号、25号、25号、24号、25号、24号、25号、24号、25号、24号、24号、25号、24自从塔迁到定襄桥,它就在堤岸上散步,小雨的价值一眼就来了,来自胡鑫亭的归庄。它黄昏时雨下得很大,而且整夜不睡。这一年,祁彪佳辞职回了南方,也不急着回家。而是带着家人在杭州长期居住,和妻子一起游西湖。自然,这也是题中之义。毕竟西湖六月天热,有时刮风,有时下雨。最齐情侣买舟共游,或泊鹤亭下,看黄昏入林,戴岳归来。或者停在南屏山脚下,在柔风细日里酣睡,梦境历历在目。走过南北山水园林的祁彪佳,最怀念的是西湖。不管他是回绍兴做官还是在邵昕无聊

祁彪佳和尚景兰深爱着对方,他们不不要只是一起欣赏风景。除此之外,每当尚景兰生病时,祁彪佳都会感到焦虑,并悉心照顾。尚敬兰为祁彪家生了八个孩子,成年后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所以祁彪家经常对内照顾产妇,对外管理家事。比如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初九,倪汉初、钱他的家人陆续到达。11日,袁留青的妻子越来越好,所以唐在医学的闲暇时间打理年租,求一时休闲。14号,夜晚,妻子变得不安,徘徊了一夜。20日,雪姬。我我是保安的妻子,因为我我在朱拜佛一座寺庙,我没有老师的踪迹仪式林居适笔。而当天晚上,邹就给妻子买了人参来配药。26日,张景岳来了,为我的妻子疗养,并容易桂江和其他药物。27日,这次尚景兰病了,七标家犹豫了两个晚上。邀请的名医有、倪汉初、钱姓等。他们还邀请人们购买人参,去佛教寺庙拜佛以求安全,等等。年底,祁彪佳要给妻子治病的病和药,他不得不招待他的家庭和家庭的许多事务。他也是个事必躬亲的人,所以做兼职,苦不堪言。

齐标架姬寿

可惜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次年闰六月,清军南下,绍兴出。祁彪佳他的家人建议他去杭州会见清朝的贝勒。他的日记记载,农历四月初四,他的叔叔、哥哥文在寅、侄子一元都写了书,劝他出去武林一游。看到一朵云就会解除一个人的诅咒的亲戚,一个仍然可以保护部长不受官员影响的日子。但齐彪甲决定死,留下了一首诗,诗中说:立功难,死却易。为了交易,我说保持清洁。幸好唐勿辱先人,或为子孙。含笑入九原,留天地以大神。尚景兰后来写了一首山居拙录的诗:我我一生都爱着你。袁俊是一个大节日,孩子们也是人。死前折槛,死后留碑。生死虽不同,贞洁与洁白却相得益彰。她说的话也很真诚。她理解她的丈夫历史悠久。但是,作为一个寡妇,她还有孩子要养,她要保持一辈子的爱情。虽然她们的人生不同,但是她们的童贞和洁白是相辅相成的。

尚景兰在丈夫去世后活了30多年。在此期间,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儿子。祁表家的儿子祁、祁半孙也很有才华,但与反清人士交往较多。后来又牵连到通海案。齐半孙被发配到宁古塔,后逃回南方,出家为逃避清廷追捕。此时早已病逝。最后一度繁华的齐家只剩下一个寡妇,山中花园早已荒废为庙。然而,尚景兰这位才女,却有着自己在苍凉中的生存之道。与她同行的有女儿、德琼、德德,还有儿媳、容,以及著名诗人、闺阁教师黄,她的亲友皇后端淑与邻居吴、组成了一个较为持久的女词人社团,称之为葡萄树、牡丹花,并多次吟诵。从当年的夫妻和谐结合到今天才女协会,我终于在我悲惨的晚年找到了一些安慰。

最后,让与尚景兰缔结诗楞严经悼念亡夫:

厌倦了长时间的尘嚣,我我将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度过余生。

那时候,同一个人在哪里?今天,我独自流泪。

几个n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我静静地坐在窗边津津有味的看起《中国美德颂》。它,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让我知道了那些爱国的人里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最美司机吴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吴斌叔叔是杭州的一名客车司机,有一次,他正在专心致志开车时,一大块铁片从天而降,铁片击破风挡玻璃后,重重的砸在了吴斌叔叔的腹部,他的腹部正在流血,他的三根肋骨已经都被撞断,大半个肝脏破裂。但是,他忍住了剧烈的疼痛,稳稳地将客车停在高速公路的安全区域。客车上的旅客都安然无恙,而吴斌叔叔却因伤势过重,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看到这里,我感叹道:“平民英雄”吴斌叔叔用生命履行了职责!他的壮举将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从古至今,乐于助人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父老乡亲的健康卫士——柯尊知就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乡村医生。柯尊知在枫林镇呆了40多年了。在这漫长的40年里,不论风吹雨打,还是炎日寒冬,只要乡亲们打一个电话,柯尊知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人家里。柯尊知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治病从不向村民收一分钱。柯尊知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由于医术精湛,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医院都邀请柯尊知去工作。面对极高的工资,柯尊知还是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知道,这片土地需要他,这里的父老乡亲需要他!难道,柯尊知不是我们乐于助人的榜样吗? 爱是伟大的,是震撼人心的。爱是能够创造奇迹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母爱,在生与死之间,母亲把孩子推向生的希望,自己却跌入死亡的深渊。在汶川地震,人们发现一位被倒塌房屋压死的母亲。人们再把废墟清理开时,发现在她的身旁,躺着一个孩子,被包裹在小被子中,只有三个月大。因为有母亲身体的保护,孩子毫发无伤。抱出来时,还在安静地睡着。当医生正准备为孩子做检查时,发现在孩子的旁边,塞着一个手机。手机的屏幕上,有孩子母亲费力敲打出的一行字:“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这个世界上,妈妈爱你。”这位母亲用生命诠释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但是,当今社会真正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人又有多少个呢?每当你乘坐公交时,耳边都会想起:“如果您的身旁有老弱病残孕,请让个座,谢谢合作。”可是,每当有一位银发苍苍的老人或是一个带有年幼孩子的母亲,又有多少人会热情地起身,让座呢?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如今频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现代化的设计。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动起来吧!没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的校园绽放出美丽,让我们的社会发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拥抱文明,与美德手拉手,结伴而行! 不知不觉之中,当我合上书本时,夜已深了,窗前还是那轮明月,只是我的心潮已不再平静了……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1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多。中国,向来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曾被列入“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并且至今只有中华文明是被继续流传下去的。

 中华文明中包含着“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从“三皇五帝”那个年代起,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香火就开始源远流传。人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制造出了一件又一件伟大的发明。如编织术、汉字。名气最大的要数那“四大发明”了: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当然发明可不是古代的“专利”,现代也有,而且更多。如火箭升空、机器人等高科技发明。可无论发明的再多,也无法抑制死神的到来。可却有一样东西,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却可以让死神望而却步,那就是——爱。

 从古到今,爱都没有改变过。无论是哪个时代,爱都是一样的。爱有很多种类,如父爱、母爱等。可却都有一个特点:都是无私的、纯洁的。为什么当火灾发生时,父母会不顾一切先去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地震发生时,已经出来的老师还要冒着死的危险去救学生?那都是因为爱。爱,能改变世界。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爱,永远不变。爱也是一种美德,让我们去爱别人,那样,别人也会来爱我们。就不会有战争、杀戮了。也许这才是这本书真正告诉我们的吧。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2

 星期六我怀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翻开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书里面的内容一个比一个精彩,我看完了这本书里面的《渡渡鸟被灭绝之后》一文,更是痛恨人类的自私与贪婪。

 《渡渡鸟被灭绝之后》充分地告诉我们,渡渡鸟的灭绝与人类和某些动物存在有着不可分隔的联系。渡渡鸟灭绝后,一种与渡渡鸟同样是毛里求斯特产的特别珍贵树木大颅榄树也日益减少。据科学家发现,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果实,种子的硬壳也随同果实一起消化,种子才能发芽。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和破坏,使那些动植物一种灭绝,另一种也会绝育。人类尽管知道自然物种之间的联系,可知识是有限的。如果地球上太多动植物都灭绝了,那么它自身的平衡系统也就濒临崩溃。人类也就难以在地球上安然生存。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强烈地向人们呼吁: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做它们的守护神。因为珍爱动植物,就是珍爱我们人类自己!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其中,一篇文章让我深受感动。这篇文章的名字是《诚实守信人人敬》。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爹住在一个偏远的小渔村,他的四个儿子为了买渔船,四处借钱。可四兄弟却遭遇灭顶之灾,只有二儿子死里逃生。有不少债主上门讨债款,可发现老爹的境况时,都认为这债是要不回来了。可老爹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说:“做人要讲信用,这钱,我一定会还!”他的行为感动了乡亲,感动了每一个人。他就是“诚信老爹”吴乃宜。

 想想看,这多么令人震惊啊!多么令人意想不到啊!77岁高龄的人都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也要像吴乃宜一样讲信用、一样诚实、一样守信。吴乃宜为了还债,每天只吃两碗稀饭加水煮青菜,穿的全部是些破旧的衣服,有人对他说:“你失去了三个儿子,这债是儿子的,你不还,别人拿你怎么样?”老人说:“人要讲信用!人家也是辛辛苦苦赚的,这钱一定要还!”这多么令人感动啊!老人不欠人家债,尽管债是儿子的。我们也要像他一样,有志向、讲信用,欠债必还。这事让我明白了: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美德,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德,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惟有信与义。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知慧创造了独具的精神文明,我们一定要传承文明,践行美德。我们以后也要学习吴乃宜老爹,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将诚信的种子代代相传。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4

 我读了这本书,明白了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使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我的祖国真伟大,神舟七号登录到了太空,由此可见,我国的科技是多么的发达,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等我们长大后祖国的科学技术会更上一层楼。

 我们也要爱学习,邓亚萍阿姨的英语只学了一点点,在获得世界冠军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经过努力,最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邓亚萍阿姨从小就打乒乓球,她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要想成为合格的大学生,谈何容易,但是她没有放弃,努力的学,最终才能成功,这让我想起,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自强不息,顽强奋斗,就一定能够成功,同时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讲美德的人,这样才能使国家更加富强。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5

 假期里,我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感想挺多。

 刚一打开书,我似乎被请进了教室。里面的“老师”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就给我上了15堂“课”。有养成好习惯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勤俭节约的等等。

 本书告诉我们:文明不仅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还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要求人们不但要追求个人道德的完美,还要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等。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祖先们的许多优良品质、文明美德千古传唱。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也必将受益终身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我们,这些当代的少先队员,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们,更应该秉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从热爱劳动、尊敬长辈、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点滴小事做起,将祖辈们的文明美德传承光大。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吧!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6

 放寒假之前,大队部为我们下发了一本名叫《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书,我对它的内容十分好奇,便翻开了它。

 这本书共分15课,但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却是第12课“诚实守信人人敬”中的第1篇文章“‘诚信老爹’:苦难不毁信义”中的父亲吴乃宜最令我敬佩。

 吴乃宜的家在一个偏远的小渔村——温州市苍南县霞关镇三澳村。20xx年,他的四个儿子四处借钱,买了一艘钢制大渔船。可没想到,异常百年不遇的超强台风让出海的四兄弟遭受灭顶之灾,只有老二死里逃生,刚买的与出单也难逃厄运,沉入海底。

 台风过后,有不少债主上门要债可当大家看到他家的情况时,都觉得这钱要不回来了,而吴乃宜却说:“做人要讲信用,是我儿子的欠条我都认!这钱,我一定还!”接下来的日子里,吴乃宜老人一家省吃俭用,一点点积攒,够一笔欠款后立刻拿去还债。当有懂法律的人告诉他“子债不用父还”时,他却说:“我已经答应人家要还的,我必须还,现在不能反悔。”

 吴乃宜老人的行为感动了每一个人,他用老百姓朴素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诚信”的含义……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7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收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要热爱民族,养成良好的习惯,爱学习,尊重别人,孝敬长辈,尊敬老师,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例如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吕。”这句话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好习惯是从他年轻时候养成的。年轻的他有一本笔记本,里面画了一个大表格,上面写了13个单词:节制,恬然,守秩序,果断,勤勉,俭朴,真诚,稳健,公平,宁静,坚贞,谦逊,整洁。每天晚上他都对照表格,凡是不对的都涂满格子就这样他修得了好品格。

 例如武汉市武昌区的副区长,对待困难群众就像对待家人一样:为了让困难群众有房子住他拿出女儿的婚房。30年来他自掏腰包几十万元救济困难群众,4次跳长江救人,34次鲜血之后有更多人学他。

 有一次,我在学校买水,10元给他,找了5元,没想到是假钞,我告诉他,他不承认。我便校外买了根冰棒,给了假钞,便匆匆走了,他追了上来说:“找你的钱。”我被他打动了,拿回了5元并付了钱。

 我们要传承文明,践行美德。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8

 有一本叫《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课外读本,我读过以后,第十二课:《诚实守信人人敬》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书中一位老爷爷有四个儿子,那四个儿子很没用,只有借船去海中捕鱼给老爷爷吃,可他们四兄弟遇到了一场很大的台风,三个儿子死去了,借来的船也沉入大海里。之后,有不少债主找上门来要债,债主看见了老爷爷家的情况后,都说债要不回来了,而77岁的老爷爷说:“做人要有信用,是我儿子的欠条我都认!这钱我一定会还的。”就这样,老爷爷一天也没把这件事忘记。他天天省钱从不乱花钱。别人对他说:“你失去了三个儿子,这债是你儿子的,你已经近80岁的人了,人家也知道你无力还债,你不还,别人还会拿你怎么样?”老人说:“做人要讲诚信,人家的钱也是辛辛苦苦赚的,有的是冒着风险赚来的,这钱一定要还!”这句话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所有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守信用,已经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好,不能用奸诈的手段去骗别人。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9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用触动人心的语言,为我们诉说了一个个必守的文明礼仪。

 翻开书本,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道黄埃滚滚,宏伟壮观的历史长河,河边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绯红的天空在倾听着这历史长河的倾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历史的轮廓,让我们了解儒、墨、道、法四大家;也让我们了解“一诺千金”的典故。在认真阅读时,我们还知道了一句谚语:“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让我们了解一个人,要重诺言、讲信用,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们不能虚伪欺诈,要做一个忠诚正直的人。诚和信是分不开的,只有你做到了“诚”,别人才会给予你“信”。记得妈妈曾说过:“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就是妈妈在我稚幼的心中留下的第一道是非刻痕。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与不屈不挠的气节分不开的,有如青竹,韧而坚 、柔而立。我们应一直形成屏障,来捍卫祖国的传统美德。在一个个动人心弦的事例中,我明白了身边的楷模、伟大***不是仅凭才学就能当上的,是什么?是诚信!是一路的艰苦卓绝!当然,也是心灵的美好。当代比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势力!是才学!是人品!

 初夏秋冬、骄阳寒悲,文明美德总是和我们一起度过。东南西北,天涯海角,无论它在哪儿,我们总能“用心”触摸,文明美德,它活在我们言行里;文明美德,它活在我们举止里;文明美德,它活在我们谈吐里,当然也可以深深烙在我们的心里……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10

 今天,读了老师发的《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之后,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我有个好习惯”。

 1988年,75位诺贝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老科学家:“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是在幼儿园。”

 “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

 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好习惯,也是文明的一种养成。同样,在攀登知识高峰的道路上,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使我们终身受益无穷。

 所谓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固定的行为倾向等。好的学习习惯会使我们在学习中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的道路上,总不可能会一帆风顺,由于知识的扩展以及深度的增加,所以,就更需要我们养成一个勤学好问,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起。如: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做了错事要说”对不起“;不撒谎,诚实守信;当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为他们端上一杯热茶。

 只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传承文明,践行美德,你就是文明小使者!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11

 中国,震撼人心的名字,她是我们的祖国,一个全世界都知道的国家。当然,一个好国家,缺少不了文明与美德,这本书真真正正的让我了解到我的祖国妈妈。

 中华古代劳动人民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真是聪明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有利于现在的东西。例如四大发明就是最好的见证。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的国家。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动得用野生的蚕茧里抽丝了呢!只有学会了抽丝,就可以学会用蚕丝做衣被了,这真是件伟大的事啊!我们的祖先还根据观察地球和太阳位置的变化,总结出一种规律,再把它制定成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气节了。如果没有祖先们的发明,我们还能生活的这么美好吗?

 “笑是无言的礼貌,一个人的微笑使你赢得整个世界。”这是尤今说的一句话。没错,微笑有着无穷的魅力,虽然只是短短瞬间,却留下永恒的回忆。希尔顿饭店创立于1919年。目前,希尔顿饭店有100多家,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饭店之一,它名声显赫。这饭店生意如此之好,是因为不管顾客要干什么,员工都会给顾客一个甜甜的微笑。如果失去了服务员的微笑,就好比花园里的花失去了阳光和微风啊!

 我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必将在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上谱写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12

 我认真地阅读了老师推荐给我们的《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书中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古今中外一个个讲文明、懂美德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崇尚文明礼仪。书中故事里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时刻激励我,要传承伟大先辈创造的辉煌文化,继承他们优良的传统美德。争做一个讲礼貌、懂美德的好孩子。书中一篇故事给我印象最深:29分的捐款。文中的德兰修女告诉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不管他地位高低,不管他富贵贫穷,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学习很好,心里就种下了骄傲的种子。记得有一次,记不清是哪个同学了,他向我借笔。我抬头一看,是个学习很不好的同学。我便不耐烦地说:“一边去。学习那么不好,还向我借东西?不借!”可是,当我被别人瞧不起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有一次,我和几个同伴玩跳皮筋的游戏,我仅有一点没跳好,她们就让我败。她们败时,却强说不败,还说:“你管得着吗?如果不想跳我的皮筋就走开!”那时,我是多么的伤心。现在我才明白:我们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别人。从那以后,不管是什么人,我都和她们好,我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美德的人,世界将变得多么美好!这就要求我们都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让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从我们这儿继续传承下去!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13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文明礼仪著称,俗称礼仪之邦、文明之都。可是,现在却有许多人都不把文明放在眼里,更不谈上什么美德了,甚至,有一些外国人都嘲笑我们中国人的文明素质太差了。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文明人,让文明美德伴随我们健康快乐成长。

 在我眼中,文明与美德是什么?我认为,谦让是我们最大的美德,说道谦让&这个词语,我不由地想起来一件往事:有一次,我乘11路公交车回家,一上车,我就发现了一个空位子,高兴极了,我便立刻坐了下来,吃起了零食,喝起了饮料,边看着书。哪知,这车子刚刚开了一站,就上来了一个老奶奶,她的背已经驼了,拄着拐杖,还白发苍苍。看着老奶奶这样,我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对老奶奶大声说:奶奶,您坐这儿。&谢谢你啦,小朋友!&老奶奶一边坐下,一边笑眯眯地对我说。我听了老奶奶的话,心里有说不出的甜蜜。自己也感受到谦让带来的快乐!

 讲文明,树新风,是我们每位少先队员的基本素质,可我们身边不讲文明的事情还很多,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乘车不排队、说脏话等等。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周围的每个人,让文明之风盛行。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14

 阅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让我知道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黄河、长江孕育了华夏民族,勤劳勇敢的华夏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而又独特的文化。还让我知道了文明美德的重要。

 本书主要讲了:中华民族以机智和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众多。后人们深刻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在天文历法、数学、农业、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曾经引领世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

 所以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美德,要从平常做起,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为发扬文明之风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文明美德 伴我成长》,主要写了洪水、泥石流、沙尘暴等这些自然灾害不断发生,这些后果都是人类大量与过度开发而造成的。我们要保护环境,使地球焕然一新。

 在生活中,有一次我到楼下玩,看到了有位叔叔在家门口种树,净化空气,减少二氧化碳,阻止全球变暖,减少北极熊的死亡率。所以我连忙跑到那位叔叔面前,问﹕“叔叔您好,您这些树苗是在哪里买的呀?”叔叔说﹕“这是在新星绿城专卖树苗店里买的。”我听了之后,立刻跑回家里,对妈妈爸爸说了这一切,起初他们还不同意,说我那么小,知道什么种树呀,我就跟他们将地球变暖的危害性,拯救地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论年龄大小,都要为社会为国家尽一份力量。他们听我讲完之后,觉得我说得非常有道理,便决定和我一起种树。我们先去专卖店买了两棵树苗,然后在楼下选择合适的位置,我们一家三口分工明确,我来挖坑,妈妈把树苗放进去,我再来填土,爸爸来浇水,这样反复两次,树苗就种好了。

 看着种好的树苗,我心想﹕地球又添了一份绿色与新鲜空气,我很高兴!我以后要多种树,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不要过度开发,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让每一个中国人过上美好的日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708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